论朦胧诗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
内容提要: (1)
一、朦胧诗的起源 (3)
(一)回顾五、六十年代诗歌的特点 (3)
(二)朦胧诗的出现及特点 (3)
二、朦胧诗的成就 (5)
(一)历史成就 (5)
(二)艺术成就 (5)
三、朦胧诗的争论 (8)
四、朦胧诗的优缺点 (12)
(一)朦胧诗的优势 (12)
(二)朦胧诗的缺点 (13)
参考文献: (14)
论朦胧诗
内容提要:
朦胧诗是我国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发生的现代主义思潮。作为一股艺术变革力量,它伴随“人”的觉醒,与僵化雷同的艺术形式断裂,催生出具有现代意义的美学原则和诗歌观念,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留下灿烂而凝重的一页。“朦胧诗”又称新诗潮诗歌,是指以一代青年为主体的当代早期先锋诗歌运动。朦胧诗的精神内涵主要体现了以下三点:1、揭露黑暗和社会批判。2、在黑暗中寻找光明、反思与探求意识以及浓厚的英雄主义色彩。3、在人道主义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对“人”的特别关注,改变了以往诗歌单纯描摹现实与图解政策的传统模式,把诗歌作为探求人生的重要方式,在哲学意义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从某种意义上讲,朦胧诗的崛起也是中国文学生命的崛起。
关键字:朦胧诗起源成就争论优缺点
正文:
朦胧诗是我国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发生的现代主义思潮。作为一股艺术变革力量,它伴随“人”的觉醒,与僵化雷同的艺术形式断裂,催生出具有现代意义的美学原则和诗歌观念,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留下灿烂而凝重的一页。
“朦胧诗”又称新诗潮诗歌,是指以一代青年为主体的当
代早期先锋诗歌运动。朦胧诗是孕育于“文革”时期的“地下文学”,朦胧诗的作家群则是以生长在“文革”时期的年轻人为主。他们生活在那个特殊混乱的时代,现实中的黑暗给予了他们写作的动力。意象化、象征化、立体化是朦胧诗的重要特征。它高度宣扬主体意识,以意象化方式追求主观真实而摈弃客观再现。朦胧诗的精神内涵主要体现了以下三点:1、揭露黑暗和社会批判。2、在黑暗中寻找光明、反思与探求意识以及浓厚的英雄主义色彩。3、在人道主义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对“人”的特别关注,改变了以往诗歌单纯描摹现实与图解政策的传统模式,把诗歌作为探求人生的重要方式,在哲学意义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从某种意义上讲,朦胧诗的崛起也是中国文学生命的崛起。朦胧诗这种对传统诗歌艺术规范的反叛和变革,为传统诗歌创作提供了新鲜的审美经验。朦胧诗在创作上讲求陌生化,即延长知觉的过程,突出审美的目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朦胧诗”唤起了审美主体的主体性觉醒。个人化,自我的抒情方式,朦胧诗的个人化抒情,并非孤立的艺术现象,其思想根基恰恰是在对“左”的政治和传统思想文化的批判中所表现出的个性自由精神和崭新的生命意识。民间化,是一种写作立场,更是一种审美的自由民间化立场体现在诗人的写作中,就意味着尽量摆脱体制化立场,追求思想与艺术上的审美自由,意味着对个体精神的坚持,意味着保持个人写作的纯粹独立性。其代表人
物有北岛、舒婷、顾城、江河、杨炼等。
一、朦胧诗的起源
(一)回顾五、六十年代诗歌的特点
中国特殊的历史环境与共和国文学范式决定了这时期诗歌的基本范式是:颂歌与战歌。
时代对于诗人,以及诗人对于自身,都是这样要求:“必须具有正确的、强烈的、社会主义革命的感情,以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描绘我们这个时代物质和精神的伟大变革,向人民进行共产主义的教育”。“诗也就是时代真实而嘹亮的音调,也就是人民意志的代表”。
在主情的诗歌创作中,强烈的个人情感被社会,集体的本质取代,诗歌独特的含蓄、暗示、暧昧等美学因素被怱略,被消极。
(二)朦胧诗的出现及特点
在“颂歌”“战歌”的匡制下,诗歌创作的主流到了文革十年,已走上了“假、大、空”的绝路,而一些地下的诗歌创作中心在形成,他们写与颂歌不同的“朦胧诗”,其中最著名的是“白洋淀诗群”,由一批北京赴白洋淀下乡插队的知青构成,主要成员有芒克、多多、根子等,同时在福建,四川等也有这样的创作群体。
后来成为“朦胧诗”主将的北岛、舒婷等也是在这一时期开始创作的。北岛的《回答》就是朦胧诗的代表作之一,
它以高度概念化的意象批判了当时社会的黑暗,这首诗的成功首先就是这种批判思想的成功,但承载这种思想的是高超的诗歌艺术。北岛用他强健的笔触付与了作品强大的艺术张力。它将抽象的伦理观念与平易的意象相结合,产生了一种超现实的思想力量。不仅如此,其强烈的悲剧感,更是让人透不过气来。冷峻的反讽、浓郁的悲愤、炽热的感情,如火山喷发一般使人惊心动魄。
这些年轻人的写作既不是为了发表,更不是为了名利,完全是出自内心的一种真诚与激情,所以他们的诗显现出与当时的主流意识完全不同的思想空间。诗中许多意象具有鲜明的色彩感,如“镀金的天空”、“冰川季”、“冰凌”、“黑海”、“好望角”等等,也具有强烈的象征性。特别是“死海里千帆相竞”,就是对文革十年群魔乱舞、人妖颠倒、是非不分、白色恐怖、正义不彰的高度概括。诗中最撼人心魄的是诗人对黑暗势力的连珠炮般的轰击,那么激烈而坚定,那一连串“不相信”所代表的正是善良与正义的呼声,也代表了人民的不可欺、历史的大浪淘沙。诗的最后一节,诗人将强烈的感情和控诉进行了高度的升华,从而使诗具有了哲理的意蕴,历史的深度。也表现了诗人对于未来的美好向往,对于人民的坚定信心。其浪漫主义情怀和象征主义意象高度融合,严肃、冷峻、庄重、热烈,既有曲折的情思,又有深刻的反思,既有深沉的回顾,又有热烈的希望。
1979年,权威性刊物《诗刊》又先后刊出北岛的《回答》,舒婷的《致橡树》,《祖国啊,我心爱的祖国》等诗,标志着朦胧诗开始得到社会的承认。到1980年,全国许多刊物争相刊登这些青年诗人的作品,形成一股强大的潮流,冲击着中国文坛。
二、朦胧诗的成就
(一)历史成就
1、揭露黑暗和社会批判。
2、在黑暗中寻找光明、反思与探求意识以及浓厚的英雄主义色彩。
3、在人道主义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对“人”的特别关注,改变了以往诗歌单纯描摹现实与图解政策的传统模式,把诗歌作为探求人生的重要方式,在哲学意义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从某种意义上讲,朦胧诗的崛起也是中国文学生命的崛起。
(二)艺术成就
朦胧诗的艺术旨趣和美学追求对中国当代诗歌产生的影响:
1、陌生化——延长知觉的过程,突出审美的目的。
从某种意义上说,“朦胧诗”唤起了审美主体的主体性觉醒。实际上,任何诗歌的审美价值都在于其艺术上的创新与探索。从某种程度上说,朦胧诗潮的诗歌所创造并形成的陌生化手法和艺术旨趣,为中国诗歌开辟了一条更加宽广的道路,也为当代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