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的身份建构探析——论学习共同体中教师的身份建构

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的身份建构探析——论学习共同体中教师的身份建构
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的身份建构探析——论学习共同体中教师的身份建构

共同体,青年教师的成长的助推器

共同体: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助推器 题记: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质,尤其是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是教育改革的需要,也是时代的呼唤。 近几年我校新进了一批青年教师,青年教师成为我校教师队伍的一支新生力量,涉及学校的各个学科,对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和教育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青年教师知识结构新,专业基础好,思想活跃,创新思维强,富有朝气,精力充沛。他们满怀教育理想和激情,希望通过学习、教学和反思丰富自身的教育理念,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从而促进自身的专业化发展,更好地服务于教育教学工作。但是,在课程改革全面实施的今天,青年教师面临多重挑战和巨大困难——教育教学经验少,教学技能和驾驭课堂的能力偏低,无论是师德水平还是教学水平都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一、制约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瓶颈主要有: 1、缺少引领。作为一名青年教师,行走在教育路上,只靠个人苦思冥想、闭门造车是不会进步的。如教学过程中如何让学生展示、探究、合作,可能有一些方法,但不一定是以人为本,以生为主的真展示、真探究、真合作。这时,最希望的是得到名师的指导和引领,发现问题、纠正误区、弥补不足、发扬优点,使自己在教学上

切实践行课改理念,获得个人专业素养的提高。 2、缺少氛围。在实施教育教学过程中,一定会遇到教育问题,由此产生的困惑、引发的思考就迫切需要与同行交流。教师的个人成长不仅需要个人努力向上,更需要一个志同道合的积极氛围,形成合作、交流,才能实现“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彼此交流后,我们每个人就有了两种思想”,对教师个人的专业发展就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3、缺少支持。上完一节公开课却听不到建设性的意见;没有外出学习观摩的机会;课堂教学理念只局限在校级围交流,没有更广阔的舞台展示……。 一株植物单独生长时,往往长势不旺,甚至枯萎衰败,而众多植物在一起生长时,却长得挺拔茂盛。这就是植物的共生效应。 “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但一群人可以走得很远。学校积极探寻青年教师的成长途径,加快青年教师的成长步伐,决定构建“发展共同体”,促进青年教师整体发展。 二、建设学习型共同体,促进青年教师专业成长 (一)专业学习:提升青年教师教学业务水平。 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良、理念先进的高素质的青年教师队伍是共同体存在的根基和使命,是确保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的关键所在,也是学校发展的生机和活力的重要保证。不断学习,尤其是专业学习,是促进青年教师进步和发展的根本途径。

中学青年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组建活动方案

中学青年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组建活动方案 指导思想 夯实青年教师的教学基本功,规范青年教师的教学行为,提升青年教师的教育理论修养,使青年教师熟练掌握教育教学技能,促进青年教师快速成长,藉此推动学校的课堂教学改革纵深发展,全面提高学校各科的教育教学质量。 紧密联系学校实际,立足课堂教学实践。不必面面俱到,着力突出重点;不搞形式主义,讲求活动实效;不能只顾眼前,做好长远规划。 组织机构 学校成立青年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组建和活动领导小组,副校长杨xx担任组长,教科室主任尹xx任担任副组长,特级教师牛xx担任专干。牛xx老师具体负责青年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活动的各项工作。 活动原则 1.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原则; 2.引领与反思相结合的原则; 3.自主与互动相结合的原则; 4.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5.教学与教科研相结合的原则。 参加人员

学校现任教师中,教龄9年以下(含9年)的青年教师。 活动内容 1.建立成员业务档案。包括: ⑴每个成员的基本情况登记表 姓名、年龄、性别、毕业学校、学习专业、修业年限、专业职务、任教年级、是否参加高学历进修、获得的最高奖励、备注。 ⑵每个成员的专业发展规划书 按学年度填写。内容有个人专业发展的基础分析,包括师德修养、学识水平、教育能力、教科研能力等项目;自我剖析,谈基础分析的的感受,找出自己的薄弱项目和重点发展项目;三年发展目标:合格教师、骨干教师(校、区、市级)、学科带头人(校、区、市级)。年度具体目标:师德修养、学识水平、教育能力、教科研能力的细化和量化。 ⑶每个成员的学年度业务总结 针对自己的年度专业发展规划书,说明目标落实情况,介绍自己取得的成绩,找出自己存在的不足,同时对学校的教师专业发展活动提出建议。 ⑷每个成员的获奖证书的复印件和教学设计、教学实录、论文、著作等原件。 2.强化教学基本功训练 全体成员的教学基本功训练围绕“二字一话一机”:粉笔字、水笔字、普通话和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四个方面进行。

幼儿建构游戏中教师的指导策略

幼儿建构游戏中教师的指导策略 对于游戏大家都非常的熟悉,在《规程》中就明确提出:“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在《纲要》总则的第五条也谈到“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 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并重,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显然,游戏是幼儿在幼儿园的活 动之一,而“建构游戏”在众多的游戏类型中脱颖而出,深受广大幼儿的喜欢。 他们在堆、叠、拆、搭的过程中不断的发现、实验、体会许多空间和数理概念, 他们会利用各种不同的建构材料,通过思维和创作来反映现实生活的游戏,将操作性、艺术性、创造性融于一体。通过建构游戏,不仅能丰富幼儿感知和主观体验,发展幼儿的动手能力和建构技能,还能使幼儿在协商、谦让、交换的游戏氛围中,学会分享与合作,尝试开拓与创新,体验成功与挫折,从而实现幼儿个性 的和谐全面发展。但是,许多的建构游戏它在幼儿园中只是起到了消磨孩子离园 时间或者便于老师管理的作用,而且众多教师认为:建构游戏是一种愉悦的游戏 活动,孩子们在游戏的过程中满足自己的活动要求,产生愉悦的游戏体验,不需要老师的“教”他们也能游戏。综上所述,我们不得不反思:在幼儿建构游戏时 教师可以为他们做些什么? 再次研读《纲要》,发现第三部分的“组织与实施”第十条指出“教师应成 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教师要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 游戏和偶发事件中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有心的教师在幼儿一 日建构游戏中时时处处都会发现他们遇到的种种困题:有的看到漂亮的积木不会玩,有的辛辛苦苦建造的高楼总是站不稳,有的在利用一些建构材料时发现外形 符合自己的需要但是总是不能很好的粘合,有的发现自己需要的积木却被同伴拿 走了,还有的当整个搭建工程竣工时却发现还没有搭出符合主题的代表建筑······此时,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怎么做呢?目前,在幼儿建构游戏中还存在着怎样的问题呢? 问题一:投放建构积木时忽略了幼儿的年龄特点及各种积木的建构功能,教 师对孩子掌握建构技能的程度缺乏了解。

关于教师专业发展的思考

关于教师专业发展的思考 一、教师专业发展的背景 1、教改的需要 ——课程改革 课程理念的发展趋向—学生素质发展本位;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重视学力的培养;课程设计的理论取向—均衡发展的思想;课程结构的组合趋向—增大学习者的选择;课程编制的统整趋向—技术整合与内容综合含开放;课程实施的改革趋向—着眼改变学习方式,课程评价的增值取向—重视过程与发展。 ——课程目标 1、民族精神、国际视野与现代意识。 2、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团队精神与合作能力。 3、一般(通用)能力:阅读交流与表达、科学探究、解决实际问题、运用信息技术、团队合作与组织、自我规划与管理能力等。 4、学科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科培养目标 1、突出以下通用能力的培养和发展: 言语信息能力、数理逻辑能力、探究实践能力 创新质疑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审美鉴赏能力 2、突出以下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团队精神、合作的意识与能力;社会责任、文明行为和诚信品质;开放意识、文化包容与情感态度;生命关爱、环境意识和科学发展观。 ——完善学习方式 改变学习方式,倡导自主的、探究的、合作的学习方式。 改变单一的接受性学习方式,倡导接受与体验、探究、发现相结合的学习方式。改变单一的个体学习的方式,倡导独立性与全体交流相结合的学习方式。 2、学校教育发展的需要 学校发展的基础——师资队伍的质量——教师个体的质量 3、教师个人人格尊严和价值体现的需要 外因是条件,内因起决定因素。 教师的职业是一个特殊的职业,其一,为人师者,俗话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其二,为人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唐:韩愈)。教师个人的价值体现既有个体性——引导学生个体从自然人走向社会人,又有社会性——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各类人才。 从某种角度分析,教师个人的教育价值在学生的成长起非常重要的作用,它表现为教师本身人格的教育——身教重于言教,还表现为教师专业知识的教育——教师专业知识的功底。 二、存在问题 1、教师的敬业思想和精神 是职业还是事业?我们的回答是:是职业也是事业。教师应该成为职业型和事业型结合的的教师。教师的敬业思想和精神是教师发展的基础,就是我们常讲的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其核心是爱生。确实,热爱学生并且兢兢业业工作是一

雅思写作中的应试作者身份构建——雅思培训中心案例研究

Overseas English Testing: Pedagogy and Research 国外英语考试教学与研究, 2020, 2(3), 129-139 Published Online August 2020 in Hans. https://www.360docs.net/doc/f66814504.html,/journal/oetpr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f66814504.html,/10.12677/oetpr.2020.23012 雅思写作中的应试作者身份构建——雅思培训中心案例研究 刘洁 云南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云南昆明 收稿日期:2020年6月28日;录用日期:2020年8月8日;发布日期:2020年8月27日 摘要 尽管已有充分的研究证实作者身份对重大英语考试意义非凡,雅思考试环境下学生作者如何构建自身应试作者身份这一问题仍有待探索。本案例研究旨在解决这一研究空白,在四个月中探索了两名中国雅思培训学生如何在案例环境下,构建自身的雅思应试者作者身份。本研究以后结构主义的身份理论为指导框架,同时也延伸涵盖了Hyland作者身份研究中的元话语互动模式,使用三种研究方法收集数据并互相佐证:自传式写作、研究对象雅思作文文本分析(学术类:任务2)、及刺激回想式采访。研究发现,两名研究对象的应试作者身份构建既在三个方面有所重叠,又存在明显的差异。就重叠而言,在自传式自我(Autobiographical self)层面,两名研究对象的应试作者身份构建都体现出明显的家庭和应试导向;在文本自我(Discoursal self)层面,两者都未充分使用模糊限制语(Hedges)及自我提及语(Self-mentions),尤其是第一人称。就差异而言,研究对象A是一位被动的教师支配型作者,且在雅思写作实考时的思想冲突中,体现出了作者身份构建决策的矛盾性。相比之下,研究对象B展现出明显的主动学习者能动性,但同时也有意地隐藏其对考试及分数的关注。再次,虽然B在研究中展现出较强的作者自我,但此种自我并未必然地引出良好的雅思写作表现,这也隐示着在构建成功的雅思应试作者身份时,还存在某些颇具影响的社会文化因素。 关键词 作者身份,雅思写作培训,后结构主义 Construction of Competent Writer Identities for IELTS Trainees: A Case Study from an IELTS Training Center Jie Liu Foreign Language School, Yunnan Minzu University, Kunming Yunnan

“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建设实施方案

大庆路小学 “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建设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相传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曾问他的弟子:“一滴水怎样才能不干涸?”弟子们面面相觑,无法回答。释迦牟尼说:“把它放到大海里去。”是的,在当前经济迅猛发展,竞争日趋激烈的时代,我们如果只强调个人的力量,你表现得再完美,也很难创造很高的价值。“没有完美的个人,只有完美的团队。”山可以不靠山,但人一定要靠人。能聚人者以一当十,善管人者以一当百。团队的志向是共同的事业。只要团队成员,都能充分发挥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一心一意为 所在的团队而努力,相互之间都.会产生巨大的能量,促进教师专业快速成长。 二、组织领导 组长:王建华 副组长:许国堂 办公室:周海燕 三、组织形式 1、由校长室直接管理,教科室分管。 2、学校内:由学校牵头,在学校范围内,组建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组长由集体推荐、个人自荐,成员自行组合,每组3-5人,在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全面开展,每位教师可参加1-2组,采取多种形式,“师带徒”“青蓝”工程结合,创造性的开展工作。 四、职责任务 1、学校职责任务 (1)负责学校共同体的组建,建立共教师专业发展档案。 (2)负责共同体的管理:组织小组研制共同体的活动计划和学年目标,根据本学科特 点组织并督促各共同体按照计划要求开展活动,完成相关任务。 (3)组织对校共同体建设的考核与评价。每学期一次。 2、教师共同体职责 (1)制定、交流自我发展计划,确定发展目标,明确发展措施, (2)每学期至少有1节以上市、区级公开课,所有成员要执教1节校级公开课,承办1 次业务讲座。 (3)每学期至少发表2篇主流期刊文章,在三大杯论文竞赛中获奖不少于3 篇。 (4)共同体至少有一个市级以上课题研究任务。 (5)成员之间开展五个一活动:“同研一个课题、同读一本书、同上一节课,同写教学反思、同建教育博客”等共同研讨活动。 五、评价考核 每学期对我校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进行考核,设优秀团队奖、达标奖,并在教师专业评比上优先考虑。 2015 年9月7日 分组: 语文3组:任慧芳;周海燕;李惠。 数学2组:李玲;缪书园。 英语组:张凤 品德组:马莉 综合实践组,周海燕 科学组:王生军 艺体组:许国堂 综合组:王建华

1p-左辉-农科院校ESP教师身份建构问题研究-以商务英语教师为例

基金项目:东北农业大学大北农学者计划基金:“农科院校EGP教师向ESP教师转型过程中的身份建构问题研究” 项目编号:JYXRRK2018041 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信息化背景下的大学英语生态教学的重构研究” 项目编号:SJGY20180046 农科院校ESP教师身份建构问题研究-以 商务英语教师为例 左辉 东北农业大学 摘要: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普通英语语言无法满足经济全球化对语言的需求,传统英语教学正朝着多元化的趋势发展。商务英语教师正是在此背景下,出现的一个新兴并且日益壮大的师资群体。但目前大部分高校的商务英语教师都缺乏足够的商务英语专业的教育背景,正面临身份转型过程中出现的身份认同危机与身份重构等困境。身份理论的发展及相关问题的研究对商务英语教师成功建构多维身份、实现专业发展、提升职业素养具有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商务英语教师; 身份建构 引言 2006 年,国家教育部启动了商务英语本科专业设立的论证议程,2007 年,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首次获批开始创办商务英语本科专业,2012 年,商务英语成为全国范围内招生的本科专业。到目前为止,全国已有上百所高校开设商务英语专业,专业覆盖率很高,几乎涵盖了所有类型和层次的高校。我国的商务英语教学发展迅猛,绝大多数大专院校开设了商务英语专业或开设商务英语方向的课程。但是,商务英语专业师资建设方面仍存在许多问题亟待解决。有些高校的商务英语师资队伍令人堪忧,教学质量无法得到保证。造成这样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目前绝大部分院校的商务英语教师都是由传统的英语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的教师转型而来,所以缺乏必要的商务英语的教育背景和实践从业经验。部分商务英语教师面对突然的身份转型,缺少自我身份建构的主观能

教师成长共同体建设的思考与实践-精品教育文档

教师成长共同体建设的思考与实践 教师的专业发展应成为当前基础教育发展的主题,有一流的教师,才能创造一流的教育、培养一流的人才.教师专业发展是终生教育的需要、自身发展的需要、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对于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具有重要的意义.教师的专业发展可以通过专业引领、同伴互助和自我反思等途径来进行,而教师成长共同体可以集专业引领、同伴互助和自我反思为一体,有效地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 1共同体成立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1.1共同体成立的必要性 专业发展共同体是让老师站在集体的肩膀上飞翔.目前,在一些学校,同事之间在教学上互相保守.专业发展共同体可以支持和帮助教师改进和完善自身的教学实践,帮助他们解决由于学校改革和变化而出现的危机感和不适应感,以使教师积极应对变化环境和新的挑战,从而为学校走向成功提供适宜的组织与教学 资源. 著名的管理学研究者德鲁克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组织是一只美妙的乐曲,不过它不是单个个人的音符的罗列,而是由人们之间的和声所谱成的. 1.2共同体建立的可能性

共同体的建立必须建立在自觉、自愿、积极主动的基础上.必须要有共同的愿景和理想.同时需要引领和榜样,领头人可以 来自组织内部,也可以从外面邀请.用中国教育学会物理专业委 员会常务副秘书长张宪魁教授的话说,一要有热心人带头;二要有追随者.组内建立共同体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共同的专业, 共同的需求,共同的时间,共同的资源. 2我们的做法 2009年9月12日至14日,海峡两岸第三次教育论坛在南 京师大附中召开,主题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我校张建波校长参加 了活动,他对教师专业成长共同体很感兴趣,这是我们共同体成立的外界条件.而内部条件是我和潘学俊老师都是破格晋升了高 级职称.还有25年左右的教学生涯应该如何度过,难道要像很多人一样平庸下去吗?我们积极思考准备成立青年教师成长共同 体,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和交流,2009年11月16日,当我们 把想法告诉组内四位老师时,立即得到积极响应,于是我们制定了学习计划(利用每周四下班之后的两个小时在校内观看全国教 学大赛的录像、观看教育类电影、论文选读、读书交流等活动),当天晚上我们就开展了第一次活动.并在之后不久建立了共同体 的博客(zpmjdz../).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我想,我们应该属于这种境界了.

新老教师成长共同体发言稿

新老教师成长共同体见面会发言稿 半程小学赵燕妮 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各位同事: 大家好! 今天,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个特殊而有意义的日子,我很荣幸能参加这次成长共同体新老教师见面会,更荣幸的是能作为帮扶教师代表发言,这是学校领导对我的信任,也将是对我的一种鞭策和鼓励,更是我不断进取的动力。 其实,四年前我也是一名新教师,回忆自己刚刚走上讲台之初,面对教育教学工作,时常有困惑的时候,有时甚至会感到束手无策。我想对在坐的每一位新教师说一句:我真羡慕你们!在你们教育生涯刚刚起步不久的时候,就有人在注视着你们,关心着你们,搀扶着你们,你们是幸运的! 我结对子的老师是王冠萍。她给我留下的印象就是:有爱心、有耐心、有责任心。今后我会和她一起做好以下几点: 一、虚心学习,踏实工作。多听课,不断积累教育教学的方法。抓住课堂,提升素质。王老师我想说:你的帮扶教师并不只是我,我只是你名义上的帮扶教师。其实学校的每一位老师都是你的帮扶教师,尤其是那些与你共事的教师。他们中有些课上得好,有些教学经验丰富,有些班主任工作非常扎实,非常出色,他们中每一个人都是你们学习的榜样。 二、关注细节。备好每一次教案,上好每一堂课,讲评好每一次练习,在教学中要不断的总结、反思,关注每一个学生学习的变化······只

有把细节做好,才能为自己走向成功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把握机遇,展现自我。机会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均等的,但给我们每个人的机会又是不多的,而机会总是垂青于有准备的人。我们每个人都要时刻准备着,都要善于把握每一次机会,让机会成为自己专业成长的助推器。多阅读,勤实践,善思考,摸透学生,找到教学的路子。 四、同舟共济,教学相长。教和学是相辅相成的,相互促进的。没有绝对的帮扶教师,也没有绝对的新教师。希望我们通过这次结对建立真正的友谊,相互信赖、相互帮助、共同成长。 今天,在这个隆重的“新老教师成长共同体见面会”上,我想代表在坐的帮扶教师们,向大家承诺:从今天起,我们愿意对自己工作上严要求、业务上多提高。我们会将自己的工作经验和教学经验一点一滴、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你们。当你们遇到困难时一定给予真诚的关心与帮助,扶持你们走出困境。从高从严地要求自己和新教师。 我想,我们学校的新老教师成长共同体,不是一个虚空的形式,它将承载的是一份责任与一份自我体现。我相信,我们结对子的教师一年后能给学校、给自己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谢谢大家!

教师专业发展困惑的思考

关于教师专业化困惑的思考 教学工作是否是专门职业?教师是否是专业人员?虽然早在196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会议上发表《关于教师地位之建议书》时,就强调“教学应被视为一种专门职业”,1993年我国《教师法》也明文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但目睹教师专业地位并不稳固,无法与医学、法律这些已被认可专业(established profession)相提并论的现状,不少人开始怀疑教学作为一种专业的合理性。显而易见,在这里人们对“教学是专业”的解读产生了“教学应该是专业”和“教学实际是专业”两种迥然不同、且易导致争论的论述。为了促进教学由实然的“不成熟专业”状态向应然的“成熟专业”状态的转化,“教师专业化”的议题得到普遍关注。 一、教师专业化的基本内涵及其价值预设 教师专业化的基本理论基础来自专业社会学,后者认为整个社会是由不同层次的职业群体构成,只有那些因具备一些独特性质并能在整个职业结构中占据较上层社会位置的职业群体才被称为“专业”。虽然社会学界就“专业”的分析提出了不同的理论模式,但就教育界关于专业化的论述来看,主要依据的是其中具有典型功能主义特征的特质模式,即认为在各种成熟专业身上,无一例外地具有一些相似的、具有普遍意义的“专业特质”。 对于专业的社会功能,Hoyle曾经有过非常深入的剖析。他认为“专业是表现出重要社会功能的职业”,而为了能够发挥好这种社会功能,专业人员就需要掌握相当程度的技能和知识,以面对不断变换的工作场景和处理层出不穷的新问题。在他看来,知识的获得和特殊技能的发展不仅仅依赖于经验的积累和反思,更需要通过接受正规的高等教育来实现。而且实践者“接受教育和培训的过程也包括了专业价值的社会化过程”,即在掌握系统的、独特的知识的同时,他们也逐渐形成“将顾客利益放在首位”的伦理规范。另外,专业人员在实践中具有充分的自主权,具体表现为“在制订有关公共政策时具有一定的发言权,在专业责任的行使方面具有相当的控制权,以及与政府的关系上具有高度的自主权”等。基于上述专业人员接受过长期培训、拥有高度责任感、具有高尚的利他服务动机,尤其是他们承担着重要的社会功能的特点,社会需要给予他们较高的声望和薪酬。 根据Hoyle的分析,那些已被认可的“专业”较其它职业可以拥有更优越的工作条件,能享受到更优质的专业教育,能获得更多的进修机会,以及能分配到更加充足的经济、社会和政治资源。因此对于任何一个新兴职业而言,总是希望模仿那些已被认可专业所具备的特征,以使本职业最终成为专业群体的一员,这种由非专业或不成熟专业向成熟专业发展、转变的过程便是所谓的“专业化”过程。显而易见,专业化在社会学意义上已经成为一个职业群体实现其向上社会流动的主要手段。 对于成熟专业究竟拥有哪些专业特质的讨论很多,不同的研究者给出了不同的说法,如Turner和Hodge认为,判断一个职业是否为专业,有四个方面的问题需要关注:(1)指导其实践的理论和技术水准;(2)对其活动的垄断程度;(3)社会对其承认的程度;(4)其组织化程度。Leggatt则通过对20世纪前半叶有关专业特质的综述指出,最常被提及的特征主要有五项:(1)实践活动基于理论性的圈内知识的基础之上;(2)知识的获得需要长期的教育和社会化过程;(3)实践者有强烈的利他动机和服务意识,不受物质和经济利益的诱惑和驱使;(4)招募、培训、资格和标准均有严格的控制;(5)职业团体

身份建构研究综述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f66814504.html, 身份建构研究综述 作者:范宏雅曹恒平 来源:《教育界·上旬》2017年第09期 【摘要】研究以身份建构为关键词,检索不同视角下的身份建构研究,挖掘身份建构的哲学渊源,探究其在不同学科领域中的发展轨迹,最终以身份建构研究的语言学转向为落脚点,梳理近几年身份建构在语言学领域的研究成果并展望其进一步的发展趋势,以期为身份建构的进一步研究做出指引。 【关键词】身份建构;哲学渊源;多视角;语言学转向 一、身份建构思想的哲学渊源 建构主义是身份建构研究的哲学基础。从古希腊哲学探究世界本源的本体论研究到近代哲学研究认识的起源、人的认识能力以及认识方法的认识论都渗透着主客二分的观点态度。这一观念在康德、维科、库恩、皮亚杰等哲学家的主张中受到挑战,他们强调认识主体的主观能动性以及认识的主客体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这一系列的思想主张为建构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土壤和营养来源。 建构主义认为主客体是不可分割、相互作用的,一切知识和现象都是建构起来的,是主体对客体能动的反映和建构。人对世界的认识是在其原有经验和知识的基础上对客观世界的能动地建构,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人的实践活动建构其知识。建构主义思想促进了社会建构论的形成。社会建构论主张身份是个体在社会实践、社会交际过程中动态、能动地建构起来的不同的角色、形象。在这一过程中,语言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它不仅能够反映不同个体的身份,而且对个体的身份起着建构作用。语言与身份的关系在社会建构论中得到关注和探究。 建构主义为身份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更多学者注意到身份的动态建构特征,并对身份的建构方式进行了探讨。在这一思想的影响下,身份从“主体固定不变的特征”发展到“动态建构的结果”,语言在这一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也受到更多关注。 二、身份概念的提出和初步研究 “Identity”(身份)最早的使用记录是“identitie”一词,主要表达内容等方面的同一性。有 关身份的研究则开始于社会学领域,并在社会心理学领域进一步扩展和深化,早期研究成果以社会身份理论和身份认同理论为主。 (一)社会身份理论(Social Identity Theory)

教师的_身份_与_身份认同_

教师的“身份”与“身份认同” !曲正伟 曲正伟/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博士研究生(长春 130024) 教育发展研究2007.4A 发展?教师发展? 教师作为一个“身份”的标记,其中包含了制度性的“权利”(rights)和心理性的“认同”(identity)两个组成要素,其中“权利”表示着一种法律上的地位,而“身份认同”则是对“权利”的一种心理感受,是在法律地位之外的另一种社会感知。以这样一种理论范式为基础,我们不难作出这样的推论:对于教师群体生存状态的研究,一方面有赖于对教师身份在制度安排上的考察,另一方面也与社会对于教师群体的身份认同有关。也就是说,在我国,“教师”既是一种制度规定的法律身份,也是一种社会所确认的社会身份。所以,我们需要探讨教师如何在这种制度身份与现实中的社会身份认同中得以生存并得到维持的机制。 一、作为制度化利益的“教师身份” 现代社会的交往形式是一种结构性的,任何一种关系通常可以由“制度”将其上升为规范化、定型化的行为方式。因此,无论制度在何种意义上被使用,它都是从非个人关系的角度表示“一种具有规范 意义的范畴”。[1] 在日常生活中,一个人事实上能(该) 做些什么,不能(该)做些什么,拥有什么权利,承担什么责任,做了某事或因某种行为就会得到什么或者失去什么,这都是由他生活于其中的制度体系所 规定的。 对于教师群体而言,这种决定是通过被赋予一定的“身份”得以实现的。从根本上说,身份就是某人或群体标示自己的标志或独有的品质。经典的身份理论认为,身份是一种常驻不变的 “人格状态”,是赖以确定人们权利和行为能力的基准,人们一旦从社会获得了某种身份,也就意味着他获得了与此种身份相适应的种种权利。[2]但现代建构主义认为,“身份”是由社会所建构的,是行为者通过其在社会环境中不断和他身外的或者未曾预料到的经验相遇,并把某些经验选择为属于自身的东西。因此,身份是一种建构的过程,是在演变中持续和在持续中演变的过程。[3]由此我们不难发现,身份是流动的,也是变化的;不是一个可以自我决定的概念,还需要对于身份本身的自我认同和他人认同。因此,对于“身份”需要从两个方面去把握。一方面是对身份的自我认同。任何一种社会身份都具有独特的功能和价值,这种功能和价值在社会互动过程中通过他者对自身的角色期待,实现对自身身份和利益的定位。另一方面,这种身份是自我认同和他人认可的统一。身份必须由互动所产生的结构建构起来,单方面的努力是不可能实现建构的,它必须依赖自我和他者在互动中的共同作用。只有他者认可了自我身份,自我身份最 摘要:研究和探讨教师群体的生存状况,制度安排与身份认同可视为一种有意义的分析路径。现实中我国教 师在身份认同上出现了“重叠认同”的现象,这使教师群体在认同方式上出现多元的选择状况,也凸显了我国教师生存的真实状态,即要在利益选择过程中实现自身的社会责任。 关键词:教师;身份;认同

教师学习共同体及专业发展

教师学习共同体及专业发展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持续大力推进,教师成为课改的主力军。正如列宁所言:“学校的真正的性质和方向,并不是由地方组织的良好愿望决定,不由学生委员会的决议决定,也不由教学大纲等决定,而是由教学人员决定的。”教育方针再明确,课程标准再理想,教学材料再优良,如果教师的水平达不到,或者缺乏改革的意愿,教学质量仍然难以保证。如果缺乏一个关乎教师自身需要、利益和希望的提供话语权的变革,并且在决策和实践中忽视了这种独立性的话,那么教师继续教育的发展程度和水平将在极大程度上受到抑制。目前,主流的教师专业发展取向主要集中在以教师个体孤立发展的研究和实践中,极大程度上忽视了教师发展的条件和内在需求。由此,本文尝试探求一种更有效,更加契合教师个体内在需要的、开放的、合作沟通的教师专业发展文化,以此克服个人主义取向的教师专业发展存在的局限,回应教师自身改进和变革的需求及其为之所做的努力。 一、当前教师专业发展的特点以及局限 现行的教师专业发展主要集中在以焦点或问题为导向的案例分析,以老带新的导师制模式,以及自我研修式的反思实践模式。任何一种选择或取向都反映着决策者和实践者自身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不同侧重点的理解和判断,受制于一定时期或者一定区域教师专业发展解读和认识,这些发展模式或途径容易支配研究者的注意力,导致一些不成熟或者主观意志强烈的判断不可避免的带有一定的局限性。案例分析模式指的是借助文本、影像等手段,通过对具体的教育教学情景或故事的描述,继而通过教师对案例的解读和剖析诊断,解释课堂现实中的经验,促进教师专业认知、行为技能以及专业情意的发展。教育中的案例教学现实多样,比较多的是采用公开课或课堂录像,也有书面文本现实的教学形式。这些形式提供了一种教学情境,包含着专家教育教学的特殊的事实样式。案例教学传授的是在特定情境下识别和运用相关知识所需的技能,通过对特定的具体的问题典型的感知实现学习的,优秀教师或专家的教育教学示范为教师提供了某种外在刺激时他们重新发掘和重组自己的教学经验。但是,现实中优秀教师提供的教学场景很难刺激观课教师的深入审视、批判和自我反思,更多的停留在技术层面上仅仅将其作为模型去模仿,而缺乏对复杂教育教学背景的思考和批判性的分析。 二、学习共同体的内涵 社会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一个文化参与过程,学习者通过借助一定的文化支持参与某个学习共同体的实践活动来内化有关的知识,掌握有关工具。”知识不仅仅是在学习者与实际情境的交互作用中建构意义的,社会文化的互动具有更为重要的作用,知识的建构过程往往需要一定的社会文化参与和支持来实现。有研究者对“学习共同体(或称为学习的社会群体)”给出的界定是这样表述的---学习共同体是指“由学习者及其助学者(包括教师、专家、辅导者等)共同构成的团体,他们彼此之间经常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沟通交流,分享各种学习资源,共同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因而在成员之间建立了相互影响、互相促进的人际关系,形成了一定的规范和文化。”在这种学习共同体中教师或者专家作为促学者或者助学者,学习者与促学者在学习过程中相互地经常性地交流分享学习资源,共同完成一定学习任务。社会建构主义强调学习的情境性、社会互动性以及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这种合作文化的建立基于促进者与学习者之间的开放、互信和支持,这种生态取向的学习者发展处于一种相对于“个人建构主义”更为宏观的视角,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正是这种合作文化,为学习者及促学者提供了意义、支持和身份认同。区域教师学习共同体是以教师自愿为前提,以分享资源、经验、技术等等以及合作为核心精神,共同构

教师专业成长的思考和探索

教师专业成长的思考和探索 导读:向教师提出进行创造性活动的要求,提出挑战性任务,使其能在职责范围内独立、自主地选择恰当的办法去解决问题,让教师各自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从而激起她们的工作热情。 教师的专业化已经成为时代的要求,幼儿教师专业成长是现代幼教改革发展的首要任务。提升幼儿教师的反思境界,培养幼儿教师的教育实践智慧,张扬幼儿教师的个性特色,塑造富有立体精神与社会责任的幼儿教师新形象,促进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对幼儿园的可持续性发展至关重要!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提出:教师要“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使幼儿的童年充满快乐,充满探索和发现,获得成功的体验,为此,幼儿教师必须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学习国内外先进的教育理论,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不断学习、不断研究,促进自身的专业成长。 一、加强教育理论学习,奠定教师专业成长的基础。 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是由教育理论所支配,教师的教育理念反映的是教师对教育工作本质的理解,直接影响着教师的教育态度和教育方法。而教育理论是以教育教学为基础的。为此教师的专业成长离不开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 近几年来,我园十分重视幼儿教师的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并确定了“广泛性”和“专题性”的学习原则。学习的广泛性指:一是学习人员广泛,要求教师人人参与,通过定期的学习信息交流活动展示自己的学习内容和体会;二是学习资源广泛,书本、上网、园所交流、安排教师到先进的地区学习新观念,接受新信息。此外注重反思型学习,包括在学习中反思和在反思中学习。在学习中反思是指教师在学习时随时反思自己的教学理念和行为,并把所学内容内化为自身的知识。在反思中学习就是教师通过对自身的教学行为的反思进行学习,提升、拓展对本专业知识的理解层次。另一方面利用敏锐的触觉和目光,随时关注知识的更新发展动态,及时捕捉新信息,创造更宽阔的思维空间。专题性指创设富有特色的专题研讨让教师打破自我学习局限性,围绕某个专题交流探讨,达到资源共享,共同提高。主要方式有理论研讨,经验交流,成果展示等。在研讨中充分体现教师的主体地位,人人参与,人人当主角,从而促进了教师们理念的转变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增强了她们的自我效能感,为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了积极的效应。 二、构建园本教研文化,促进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 (一)创造求真、务实、公平的教研气氛 教研组是教师学习提高和成长进步的摇篮。几年来我们有针对性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教研

作者身份不明的作品归属怎么认定

作者身份不明的作品归属怎么认定 从读小学起我们就会在课本上发现许多“无人认领”的课文,这些文章的作者都不确定,现如今,不少微型的影视作品其作者也是无从谈起,那么作者身份不明的作品归属怎么认定呢? 一、作者身份不明的作品归属怎么认定 1、改编、翻译、注释、整理已有作品而产生的作品,著作权归改编、翻译、注释、整理人; 2、两人共同合作创作的作品,著作权归合作创作人共同享有; 3、合作创作作品可以分割使用的,作者对各自创作的部分单独享有著作权; 4、汇编作品的著作权由汇编人享有; 5、电影作品和类似摄制电影的方法创作的作品的著作权由制片人享有; 6、电影作品和以类似摄制电影的方法创造的作品中的剧本、音乐等可以单独使用的作品的作者,可单独行使著作权; 7、职务作品,除应归法人或者其他人享有的除外,其著作权归职务作品的作者享有; 职务作品是指公民为完成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工作任务所创作的作品,应归法人和其他组织享有的著作权是指:“主要利用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物质技术条件创作,并由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承担责任的工程设计图、产品设计图、地图、计算机软件等;或者法律、行政法规规定或者合同约定著作权由法人或其他组织享有的。” 8、受委托创作的作品,著作权由委托人和受托人在合同中约定; 9、美术作品原件所有权转移,其著作权仍归作者享有; 10、著作权属于公民的,公民死亡后,其发表权、使用权、获取报酬权在保护期内依照继承法的规定转移至继承人享有;

11、著作权属于法人和其他组织,法人和其他组织变更、终止,其著作权中的发表权、使用权、获取报酬权在法定的保护期依法转移至承受其权利义务的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享有,没有其承受权利义务的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由国家享有。 二、作品的分类标准有哪些 1、在确定著作权客体时,根据作品的传达媒体的不同,以伯尔尼公约为例,将作品分为:文学作品,口述作品,音乐作品,话剧和音乐剧作品,舞蹈作品和哑剧作品,电影作品,美术作品,建筑作品,摄影作品,实用艺术作品,有关地理、地形、建筑和科学的示例图、地图、设计图、草图和模型。我国著作权法第三条列举受保护的作品时,采用了与上述大体相同的分类方法。 2、在确定著作权归属时,根据作品的创作或发表的情况,将作品分为个人作品,合作作品,假名作品,隐名作品,作者不明的作品,职务作品,法人作品,委托作品,编辑作品,电影作品,等等。 3、在确定著作权主从地位时,根据作品与其他作品是否存在派生关系,将作品分为原始作品和演绎作品。由于演绎作品是基于原始作品产生的,各国法律都确认一项著作权原则:演绎作品的著作权不影响原始作品的著作权。 4、在确定限制著作权的范围时,按照作品是否公之于众的状态,将作品分为已发表的作品和未发表的作品。在大多数情况下,著作权法对著作权的限制规定仅适用于已发表的作品,而不适用于未发表的作品。 三、著作权登记分类是什么 依登记是否取决于自愿,可以把著作权登记分为强制登记与自愿登记。凡法律要求当事人必须办理登记才能取得权利进行的登记,即为强制登记。在采用注册登记主义的国家,著作权的产生即以强制登记为条件;同时,任采用自动保护主义的国家,有时法律也要求在著作权出质时必须办理登记。 凡法律没有要求办理登记即可取得权利,而当事人自愿要求办理的登记即为自愿登记,如有些采用自动保护主义的国家就规定,著作权人可以自愿办理著作权登记。 依所登记权利的性质,也可以把著作权登记分为注册登记、权利变动登记(含设定他项权的登记)和注销登记。注册登记主要适用于著作权的取得,权利变动登记发生于著作权形成之后,注销登记则发生于著作权或者著作权中的某项权利消失之时。

(完整版)教师专业成长感悟

教师专业成长感悟 ——语文共同体活动发言稿 拿破仑说过:“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作为一名教师,这句话可以这么说:“不想当优秀教师的教师不是好教师。”成为一名优秀教师,教师专业成长是途径。 所谓教师专业成长,指的是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自身的教育思想、知识结构和教育能力等方面不断发展、优化和提高的过程。在教师的专业成长中,处理好以下几点对教师的专业提高和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在各相关书籍中,不断提到两大关键词:一、优秀教师的认知特征:好学习、善思考、重积累、勤反思。二、优秀教师的人格特征:认真、执着,正确的自我认识,不断追求进步。以上特征,在我的理解中可以解读为以下四点。 一、状态大于方法。这也是新教育试验的口号:“状态大于方法,方法大于苦干。”在我们长期的思维定势中,提到问题,往往就想到方法。管理需要管理方法,研究需要研究方法,教学需要教学方法,学习需要学习方法。似乎一切教育问题的解决都需要依靠什么“方法”,似乎一切名师、专家的成长也都是找到了什么有效的成长方法。教师的专业成长固然有一定的方法、途径和规律,但是众多名师成长的经历却清楚地告诉我们:成长,其实是一种状态。 何谓状态,状态就是心态,就是精神状态。有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就会有什么样的生活,生活来源于精神,一切的一切都是精神状态的创造与给予。同样的教育成长背景和相同或相似的工作环境,但只需几年,人与人之间就会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是什么造成了这巨大的差别?环境有影响,但是关键因素吗?绝对不是。关键在于各自拥有的发展心态。我们常说的“机遇总垂青于那些有准备的人”,实际上就是这个道理。 平庸的教师常常埋怨教育环境不好,埋怨领导同事不行,埋怨物质待遇太低,埋怨教育学生太难,埋怨课程改革太烦,缺乏对本职工作应有的激情,不少人还在平凡和单调的教师生活中逐渐倦怠,丧失了激情。而那些成功者有着强烈的进取心和积极的自我发展的成长状态。教师专业成长固然与所处环境有关,但成长的关键动力来源于教师自身的精神状态。 二、反思大于苦干。“经验+反思=成长”,是学者波斯纳提出的一个教师成长的公式,它清楚地揭示了反思在教师专业成长中的重要意义。 其实,反思就是对自己的所作所为进行梳理,进行思考分析,从中总结经验教训,以便更好地成长和完善。所谓苦干,就是耐心地干,尽力地干。苦干的精神令人感动,但苦干经

新教师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新教师专业成长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教学理念的不断革新,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在工作中不断学习和实践,努力提高自身的教师素养和综合素质,以保证教学秩序的稳定和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进而适应新课改的发展要求。作为“引领学生”、“发展学生”和“成就学生”的重要角色人——教师,被赋予了更多的“责任”与“担当”,这就要求教师加快专业成长,提升专业水平,以期能更好的为教育服务、为学生服务。而刚参加工作不久的“新教师”作为教师团体中的重要“一员”,面临着理论与实践的“磨合”,面临着个人与团队的“融合”,面临着专业与辅业的“结合”。 一、新教师专业成长存在的主要问题 教师具有复杂性、长期性、全面性和多样性的职业特点,决定了教师工作的繁重、复杂和艰辛,决定了教师要比其它许多行业的人员承担更为繁多和沉重的压力。特别在近几年,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深入,社会对新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教师往往带着“激情”和“憧憬”步入校园,却遭遇诸多的“羁绊”和“挫折”,究其原因,归结如下。 1.不缺“学历”缺“学力”。 社会的变革让人们的受教育程度越来越高,教师的学历程度也是“水涨船高”,步入中小学的教师已经趋向于本科起点、研究生伴随,所以大部分的中小学目前招收的都是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专业对口”教师,教师的“学历”足以满足目前的学生“知识层面”的需求,但问题是“高学历”不代表“高学力”。教师踏上工作岗位后,面对活生生的、个性的学生,书本中的理论知识已经远远无法满足自身的工作需要,专业知识、教学经验的缺失以及对学生的“认知”还停留于“初级”阶段,教师的“学力”就显的薄弱和贫乏,阻碍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2.不缺“个性”缺“定性”。 人的个性在一轮又一轮的“教育思潮”和“社会思潮”的覆盖下,已经得到彰显,甚至澎湃,特别是青年人,越来越注重自己的“个性张扬”,作为新教师也不例外。但教师作为教育工作者,踏上社会后就有了更多的责任,“个性”也是在社会、家长、学生认同范畴下的自觉,比如“赤膊上课”、“男教师带耳钉”、“头发染成五颜六色”等就不符合教师的言行自觉,这些新教师往往能“谨遵之”,可是面对外界的喧嚣、诱惑和校园的宁静、平淡,很多新教师开始的激情会消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