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产省神话终结给我们带来的警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日本实行政府干预的市场经济曾经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一跃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创造了世界经济史上的神话,通产省一直被认为是神话的缔造者。日本模式曾经是东亚国家争相效仿的楷模,而如今,日本早已深陷经济衰退的泥潭而不能自拔。从国家创新体系构建的维度看,通产省神话的破产带来了很多警示。其中,由通产省的政府主导模式和创新体系异化所带来的巨大缺陷,给所有采取政府主导模式的东亚国家敲响了警钟。
关键字:日本、通产省、政府主导、创新、模式、缺陷、警示
引言
上一个世纪八十年代,日本成为东亚国家效仿的楷模。几十年前,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查默斯·约翰逊(Chalmers Johnson)教授曾警告说:“对于其他国家来说,不重走日本的老路,而只采用它的优先目标和高速增长体制可能会实现,但是,导致失败的危险和取得成功的可能性一样大。”[1]几十年后的今天,日本深陷“失去二十年”后的泥潭,而那些重走日本老路并已经取得成功的东亚国家会步日本的后尘吗?我们如果从国家创新体系构建的维度来看,通产省神话的终结又给我们带来了哪些警示?
1、通产省与日本经济奇迹
通产省曾声名远扬,八十年代在国际上享有“万能的通产省”之称。通产省(Ministry of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Industry,MITI)过去一直被西方国家认为是主导日本经济的“日本株式会社”,日本经济奇迹与通产省有着密切关系,并认为通产省引领了日本经济的高速成长。通产省在2001年改名为经济产业省(Ministry of Economy, Trade and Industry,METI),通产省的管辖范围很广,从产业政策、贸易政策、通商外汇、工业技术、商业流通、中小企业振兴,到矿产、电力、煤气及热力供应事业,再到工业标准、计量、工业设计和情报服务等等。通产省的管理职能主要有哪些?大致可以认为通产省的管理职能相当于中国的发改委、经贸委、科技部和商业部的复合体。通产省的前身是明治时期的农商省及以后的工商省,二战时期改为军需省,通产省成立之始就是日本经济参谋本部。因此,这是为什么通产省要干预和主导经济的原因,通产省还带有浓郁的国家主义色彩。
二战后日本经济经历了高速成长时期,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被称为日本战后经济奇迹。日本曾经是一个追赶西方的后发国家,日本的发展既不同于西方市场经济国家,又有别于计划经济国家,日本一直实行“政府干预的市场经济”,并取得了远高于西方国家的经济发展速度。日本特殊的发展模式也成为东亚的楷模,东亚国家(地区)中的韩国、台湾、新加坡也都在效仿这种特殊的日本模式,并创造了“工业东亚”的奇迹。哈佛大学查默斯·约翰逊教授在《通产省与日本奇迹-产业政策的成长(1925-1975)》一书中总结了日本模式能成功的四大要素:其一,拥有规模不大而又具备高级管理才能的公务员队伍,其二,保障公务员队伍拥有足够空间实施创新和有效办事的政治制度,其三,完善顺应市场经济规律的国家干预经济方式,其四,要具备一个像通产省这样的导航机构。[2] 显然,查默斯·约翰逊认为是通产省创造了日本经济奇迹。后来,哈佛大学傅高义教授(Ezra Vogel)则在《日本第一(Japan Is No.1)》一书中让通产省成为一种举世瞩目的神话。其实,关于日本模式和通产省神话一直是见仁见智的话题,国外也有一部分学者甚至在日本经济最辉煌的时候也质疑过由通产省主导经济的日本模式。
在战后三十年的黄金发展时期,通产省通过制订产业政策,利用财政、税收、金融等手段,成功地推动了日本的钢铁、造船等基础工业的高速发展,而这些基础工业的建立又带动了日本经济的发展。日本实现了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到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的过渡,在产业升级的过程中实现了经济的稳定增长。在日本经济新的发展阶段,通产省又将“技术立国”作为新的发展战略,通过技术创新和研究开发,提高日本的技术创新能力和经济竞争力。
在日本宣布投降仅仅十几天后,通产省就对日本汽车产业界提出了发展汽车产业的计划,通产省确定了以小排气量汽车为战后日本汽车产业的发展方向,避开与欧美汽车的直接竞争,而当石油危机到来时,日本小排气量汽车得到了天赐良机,才有了后来日本汽车在国际市场上的霸主位置。1948年,通产省设立了中小企业厅,并在全日本八个地区设有派出机构,指导中小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活动、推进中小企业的技术现代化。50年代通产省制订的《振兴机械工业临时措施法》有力地推动了机械工业的快速发展,为建立现代制造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了日本录像机产业能够雄霸国际市场,通产省出面支持由JVC和松下主导有众多日本企业参加的VHS录像机标准(制式),并且打压索尼主导的ßmax 标准,最终,索尼的ßmax 标准退出竞争,VHS标准获得了胜利,日本成为全球录像机市场上没有对手的巨无霸。从汽车产业到集成电路的产业发展,再到照相机、钟表、家用电器和电子产品的产业发展,通产省一直都是产业发展的“顶层设计者”。
还有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通产省通过国家推进体系扶植和引导了日本工业设计的发展。为了彻底改变日本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粗制滥造和模仿抄袭的形象,1957年通产省设立Gmark设计大奖授予优秀设计产品,旨在鼓励日本企业提升工业产品的设计水平,提高工业出口产品的质量、品质和附加值。可以讲,如果没有通产省不遗余力地推进工业设计,就没有后来设计精美、风靡全球的电视机、冰箱、洗衣机、钟表、照相机和汽车。
从战后经济重建到上一个世纪八十年代经济腾飞,通产省既扮演着一个万能导师的角色,同时,又充当着一位严厉的家长,还是一个名符其实的导航机构。
2、从“贸易立国”到“技术立国”
日本明治维新时期启蒙思想家福泽谕吉最先提出了“贸易立国论”。战后通产省确立了“贸易立国”的发展战略,日本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的轻纺工业,对外贸易迅猛发展,在日本加入关贸总协定(GATT)之后,日本对外贸易总额增长了近四倍。
随着贸易的发展,通产省又提出了“重化工”发展战略,推动日本逐步将产业结构的重心从劳动密集型的轻纺工业向以资本密集型的重化工业转移。譬如,朝鲜战争以后,美军长期在日本有大量的“特别采购”,通产省负责监督“特别采购”所赚回的外汇必须用于基础工业投资。[3] 在通产省推进向重化工业转移产业政策的引导下,日本的设备投资每年都有较大幅度增长,其中,投资的70%都集中在电力、钢铁、化工、机械等行业,并迅速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重化工业的体系,而健全的重化工体系为后来日本经济的腾飞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技术引进中日本注重博采众长、吸收消化和集成创新,欧美的先进技术被大量引进日本,然后进行二次开发和集成创新,并且在工业技术领域迅速缩短了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到了70年代,日本的汽车、船舶、钟表、家用电器和电子产品等产品已横扫全球市场,这一阶段日本企业技术创新的特点就是模仿与改良,多以集成创新和设计创新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