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周长教学反思(共9篇)

三年级周长教学反思(共9篇)
三年级周长教学反思(共9篇)

篇一:三年级数学下册周长教学反思1 沪教版

周长

本节课主要依托贴近孩子实际生活的学习情景,设计了“感知周长、深化周长以及延伸周长”这三个环节,帮助学生建构周长的概念。通过描一描、围一围、测一测、算一算等一系列教学活动,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与经历的过程中,感悟周长的实际含义,并能根据实际用不同的方法测量并计算一些图形的周长。

首先,在设计感知周长的教学环节中,把学习的内容转化为贴近学生生活的蚕宝宝爬行的活动中,让学生充分的感知蚕宝宝的运动的特点,并初步感知蚕宝宝的运动与周长的关系,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与热情。在接下去的教学环节中,设计了让学生在平面图形上描一描,围一围这两个教学活动,使学生从动手操作与数学语言这两个方面对周长的概念进行提升。

接着,在深化周长的教学环节中,根据周长是直线或曲线这两类平面图形的特征,让学生通过比较总结出计算各种平面图形周长的不同的方法。在这一教学环境中,学生不仅在探究过程中获得知识技能,而且通过分析,掌握不同图形求周长的方法,让学生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和方法。最后,在延伸周长这一教学环节中,设计了不同类型的练习。让学生了解生活中的周长问题不是简单的复制课堂中学习的内容,还应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解决问题。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的学习环境,改变单一的个体学习方式,倡导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与合作交流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对学生今后的学习与社会生活都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篇二:新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周长的认识教学反思

新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认识周长》教学反思

县直一小常国珍

《认识周长》是孩子们以后计算图形周长的重要基础。学生只有对周长的概念做到真正的理解,形成表象,才能对后面周长的计算、测量及应用有更好的理解。

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周长”这个词语,所以只有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亲身体验等活动,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周长的含义。设计这一课时,我主要首先利用多媒体呈现小蚂蚁绕树叶边线爬一圈,让学生初步感知树叶的一周,之后写了一个“周”字,让孩子们说一说周有哪些含义,然后再出示“周长”,让孩子们猜一猜周长的“周”是什么意思,并指出周长的“周”是周围的意思,再加上一个“长”字,“周长”是什么意思?接着,让孩子们根据自己的理解指出投影上的一些的图形的一周指的是什么?通过学生这样不断地指,去认识和理解必须是由起点到终点,也就是由起点回到起点,然后再通过指一指,画一画,看一看,摸一摸等数学活动,引导学生去概括概念,让孩子充分感受周长的含义。

随后设计了一些周长的测量与计算,其实也是对周长定义的巩固。该课时的教学从目标的达成和学生课堂参与来看还是比较好的。但是学生的计算很粗心马虎,很多计算错误。接下来我设计了一些有难度的练习,出示了很多不规则的图形,让学生观察,通过不停地说和指,知道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这就是我们所指的周长。

但是在学生指一指描一描的过程中占用了很多时间,有两个地方比较重复啰嗦;动手测量平面图形的周长时,由于在进行测量之前缺少对学生方法选择的引导,我发现学生对测量方法的选择很随意,不能较准确的测出平面图形的周长,如果在测量之前加上个“你打算怎样来测量?怎样计算?”问题的探讨,也许孩子们完成的会更好一些。

篇三: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教学反思

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教学反思

水屯营学校王禄云

这部分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础特征,并初步理解周长含义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索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一、让学生通过猜想激发学习兴趣。

我首先出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图形,让学生指一指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接着让学生猜测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那一个图形周长长一些,最后要让学生探讨用最好的方法验证自己的猜测的正确性。这样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索的学习空间。

周长的计算方法我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了如何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和交流获得解题方法上,以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为主,因为有了前面周长的认识,学生自主探索并不困难,关键是对各种算法的沟通、比较和理解。在学生交流算法时,我一方面让学生适当解释自己的思考过程,一方面引导学生理解不同算法间的相互联系,始终抓住问题的本质——不管怎样列式,都是求围成长方形的四条边长度的总和。几种方法中,长加宽的和乘2是学生理解的难点,我利用画图帮助学生理解。

但是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同时老师的组织作用不能忽视。学生自主交流时间还不够充分,交流不彻底。

三、练习设计开放有层次。

本节课的另一重点是通过测量和计算进一步让学生体验图形的周长与边之间的关系。要求长方形的周长需要知道长和宽,要求正方形的周长需要知道边长。因此基本练习没有给出长方形的长和宽,让学生自己在量的过程中体验要求长方形的周长需要知道长和宽,求正方形的周长需要知道边长。让学生巩固一下基本方法。

栅栏题,比较灵活比较开放,提高了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但第一个问题应该先让学生做一做,再做一边靠墙的情况,效果会更好些。

整节课上下来,还存在一些不足:一是对于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公式学生掌握的还是不够扎实,有点急于求成,从练习中发现学生还是习惯用原来的计算方法。二是对于有难度的习题,给学生探讨时间短。

今后的教学要注意了解三年级学生的学习能力及水平,该扶则扶,该放则放。

篇四:三年级数学下册周长教学反思2 沪教版

周长

新课标中强调学生亲自动手实验和思考,在实验操作、讨论争辩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增进了对知识的理解;形成了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体验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了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同时也学会了与人合作,与人交流;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了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在《周长》一课中,为了使学生形成周长的表象,建立好周长的概念,我让学生去摸一摸图形的一周,再把这一周给描在纸上,还在周围找一找其他物体的某一个面的周长,最后来量一量具体图形的周长等。通过这些丰富的活动,让学生去充分的感知周长,理解周长。让学生亲自去做一做,抽象的数学概念会变得形象化、具体化,让学生学得生动,学得深刻。

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由直观、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阶段,其空间观念的发展主要依赖于观察、实验和必要的动手操作,再通过心理活动的内化去获得表象,形成空间观念。几何概念是反映现实世界空间形式本质属性的一种思维形式,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形”的科学抽象与概括,同时也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基本条件。以前我们的教学由于受传统观念与“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只重视求周长的计算教学,而忽视了概念教学或者过分强调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而忽视直观和表象的作用,以至于造成学生对形成几何图形的表象不深刻,空间观念淡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就要注意多层次、多渠道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空间想象能力,结合有关知识的教学设计一些灵活、巧妙,富有吸引力、想象力的问题来激发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动机。所以我们把本课设计为三个层次:识周长,量周长,用周长,让学生对周长的理解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并充分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看一看,想一想,说一说,形成周长的表象,建立周长的概念。

通过课堂实践发现了一些不足之处:对于树叶的周长测量方法在本节课中不要展开,把更多的时间放在研究平面几何图形的周长计算方法上,让学生会用周长知识解决实际数学问题。另外在教学中,教师要适时、科学地对学生的反馈信息加以调控,使教与学产生共鸣,情

感产生共振,定会使学生在这个轻松、活泼、富有个性的探索过程中,获得对知识的理解,其思维能力和情感态度等多方面也必将得到发展与提高!

篇五:三年级《认识周长》教学反思

三年级《认识周长》教学反思

一.学习单设计前置性学习内容:

1.用彩色水笔沿着树叶的边一笔描出它的轮廓来。指出:你刚刚一笔描出的一圈轮

廓线,就是树叶的一周边线。

2.按照课本40页想想做做第2题要求,描出下面每个图形一周的边线。

3.按照课本40页想想做做第3题要求,计算下面各图形的周长用厘米做单位。再想

一想要计算这些图形的周长需要知道什么?再怎样计算?

4.你还有什么疑问?本课让学生利用前置性学习单进行课前预习,分别从“描一

描”、“算一算”、“想一想”三个环节让学生初步感知“一周边线”和“周长”这个概

念,让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知识自主学习新知识,也为教师了解学生提供了帮助。

基于本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和前置性学习单的设计,在教学过程中紧紧扣住

“一周边线”这一周长的核心概念展开教学,分为“认识周长”、“测量周长”、“巩固

周长”三个主要方面。二.认识周长认识周长这部分分解为认识边线、认识周

长两个阶段,首先是认识边线。

【教学片段1】出示4幅学生在学习单上描的树叶图。

师:哪一个图描的比较好?为什么?

生:第四幅图比较好,因为画的比较好看比较准确。

师:其它3幅图有什么问题呢?

生:第1幅是他把里面的筋也描了,第2幅没有沿着树叶的边描,第3幅也是没有完全沿边描。

师:对,我们在描的时候要沿着树叶的边来描。谁来指一指,你是怎样描的?

学生指着描老师边指边说:刚刚这个同学描的一圈就是树叶的一周边线。(板书:一周边线)

师:谁再来指一指树叶的一周边线?指完了,说一说。

生:我描的这一圈线就是树叶的一周边线。

师总结:大家都是沿着树叶的边线描了(一圈),这一圈的线就是树叶的一周边线。(板书)师:那你能指一指每张书签一周的边线吗?

同桌先互相指一指,再说一说。在指完一周边线后,教师总结:第一个同学从书签的这里开始指,绕了一圈又回到了这里;第二个同学从书签的这里开始指,绕了一圈又回到了这里;它们两个指的都是这张书签的:一周边线。

无论从书签边线上的哪一点开始指,只要沿着它绕一圈回到了这个点,它都是这张书签的一周边线。把对边线的认识融于学生熟悉的一笔描树叶轮廓,指一指书签一周边线、描一描平面图形一周边线等探索活动,让学生充分地实践、思考、感受一周的边线,为认识周长打下基础,在学生在充分感受物体表面一周边线的基础上,周长的概念也就呼之欲出了。

【教学片段2】

师:同学们刚刚指出了这些书签一周的边线,学习单上老师还让大家描了这些图形的一周边线。

交流:这两张你觉得哪个同学描的好一些?这张你有什么意见?

师:那哪些边可以用尺子描比较好呢?

生:第2张好一些。直的边线我们可以用直尺描。

师:说的非常好。

总结:像树叶、书签、还有这些平面图形的,它们一周边线的长就是它们的周长。师:指一指数学书封面的周长,说说你是怎么指的?

师:请同学们在教室里找一找一个物体的面,说说他的周长?本课上到这里,孩子回答确实很完整,但是我觉得教师还应该追问一句:“那什么时候不用直尺呢?”这样自然地让孩子总结出“直的边应该用直尺描,弯曲的边就可以直接描,这样会更好。”应该适当的给孩子进行总结一下。当教师告知学生周长概念后,紧接着就让学生指一指数学书封面的周长以及找一找生活中一些物体面的周长,联系生活实际进一步感受周长这个抽象的概念,更贴近小学三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

三.测量并计算周长

【教学片段3】

师:我们要求一个图形的周长,得先知道什么?

生:每条边的长。师:课前的学习单上老师给出了一些平面图形,已知了每条边的长度,你是怎么求的?生1:三角形的周长是17厘米,我用5+5+7=17求的。生2:正方形的周长是12厘米,我用3×4=12求的。 ???? 师:课前的学习单上有个同学提这样一个问题:一个图形里面有图形,算不算周长呢?请同学们一起来帮忙解决。请你求出这个图形的周长。

师:说说为什么这条边为什么不加进去?

生:因为它不是边线。在计算规则图形的周长时教师及时的通过变式练习,进一步理解巩固周长的含义,因此追加了一个长方形,这时的长方形既有一周的四条边的长度,还增加了一条对角线的长度,让学生通过交流理解,计算长方形的周长也是求一周边线的长度。但是,在学生批改学习单时应该已经发现计算规则图形的周长有很多种计算方法,我认为应该适当的展示给孩子看下,这样有利于计算方法多样思想的渗透。

【教学片段4】

师:要求一个平面图形的周长得先知道它每条边的长,如果不知道呢?生:可以用绳子。师:老师这里有几个图形,(三角形、四边形、树叶、圆)黑板上挂出四个图形。

师:请你们小组合作量出它们的周长。指名读合作要求 1.先在小组里讨论怎样测量这些图形的周长? 2.再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 3.接着组内合理分工,互相合作 4.最后填写记录

表· 学生小组合作测量周长,并填写记录表。教师与学生参与活动,巡视指导。师:哪一组来汇报一下长方形和园的周长是怎么测量的?(照着记录表汇报)

师:我们在量的时候可能会出现一些误差,板书:大约36厘米师:课前学习单上有同学问,圆的周长怎么量?你能向大家展示一下你是怎么量圆的周长吗?

学生演示量圆的周长。师:在测量圆周长时应该紧沿边线、正好一周、拉直再量

师:哪一组来汇报一下三角形和树叶的周长是怎么测量的?

生:三角形的周长=14+13+10= 37厘米树叶的周长=28厘米

师:我们在量三角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时,是用的什么方法?生:量下各条边的长,再算。师:我们在量圆和树叶的周长时,用的什么方法?

生:可以用线测量一下,再量线的长。

师:看来测量周长要根据物体形状的不同,灵活地选用合适的方法。本课中教师想让学生通过合作探究解决一些物体或者没有数据的图形的周长测量方法,重在测量方法的研究。展示时,重点突出圆周长的测量方法,让学生理解可以通过围一围、量一量,从而较准确的得出周长,并培养学生小组成员的合作意识和能力,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会合作,这是孩子最大的收货。但是在最后教师对于规则图形和不规则图形我们分别可以怎样做没有做及时的总结。对于中低年级的学生来说一些总结性语言具有引导规范作用。应适时地引导导学生概括出“长方形、三角形这类线段围成的图形,可以通过量一量的方法”;“圆形和树叶这类曲线围成的图形周长可以通过围一围、量一量的方法。”从而渗透“化曲为直”的思想。

四.巩固周长

本课中教师通过设计小蚂蚁走不同的路线,巩固并提升周长的概念,小蚂蚁走的路线相等也就是它们走的这个范围的周长相等,初步感受周长的大小与图形的面积无关。同时,本课

通过分组出示想想做做第4题,让学生结合格子图,找到规则图形的边线长度,从而很快口答它们的周长,引导学生发现不同的计算方法。本节课上没有把算法多样表现的这么明显,,教师没有彻底的放开,没有充分展示学生的生成资源,由于时间关系很多学生没有得到展示的机会。第二组是不规则的组合周长,教师让学生通过每边长度相加、格线数乘以及转化法来解决,把部分线段通过平移后转化为长、正方形来计算周长,进一步发散了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总体而言,认识周长这一节课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数学知识的活动。教师向学生提供时间和空间,组织学生合作学习、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体现了“化曲为直”的教学思想。再次基础上对计算方法进行优化,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提升了学生的思维。学生从课堂学习中获得多方面的滋养,让课堂成为学生精神享受的家园。

篇六:《周长的认识》教学反思

《周长的认识》教学反思

三年级上册《周长的认识》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进行的,它是学习平面图形周长计算的基础。我在教学这节课时,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测量等活动认识和理解周长的含义,收到了显著的效果。

一、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激发学生学习周长的兴趣。

上课一开始,我创设这样一个问题情景:笑笑手拿一个相框,说要用彩带镶上边,让相框更漂亮,然后提出问题:“该买多长彩带呢”?驱动学生饶有兴趣地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来,对相框镶边用多少材料才合适进行思考,从而引出周长,进入新课学习。这样引入不仅为学生学习周长的认识提供了一个熟悉的环境,同时也为建立周长的概念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组织开展多种操作活动,让学生通过多种观察与操作感知周长的含义。为了使学生体会周长的实际含义(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我引导学生进行了一系列的操作活动:

1、玩一玩,议一议。设计动画,驱动小蚂蚁沿着树叶的边缘爬过一周。结合这一有趣情景,组织学生观察议论,向学生直观说明周长的含义。

2、描一描,说一说。任意选择一片树叶让学生用彩笔一笔描出树叶的边线,并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描的?”,从而理解沿着图形的一周来描边线,从一点开始,回到这一点结束,帮助学生对“一周”的进一步认识和理解。

3、找一找,摸一摸。让学生从身边找一个例子来说一说什么是它的周长,并指导学生用手具体摸一摸课桌面和数学书封面的边线(即周长),从而拓展学生对周长的感性认识,建立丰富的表象,进一步认识和理解周长的含义。

三、开展实践活动,体验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在学生认识和理解周长含义基础上,我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估计和运用合适工具测量自己的腰围(腰的周长)、使用恰当的工具测量相框边线解决刚上课提出的相框镶边“该买多长彩带”的问题。通过组织学生具体测量和交流测量方法、体会,使学生进一步体验到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关系,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不足之处:

1、我感觉这节课最遗憾的小组活动,虽然我让学生进行了一些分工,但仍旧是几个优等生在活动,其他学生只有看或做做样子,怎样发挥每个成员的作用,还需在以后的教学中继续探索。

2、学生在测量自己的腰围时,教师指导不到位,致使有很多学生对腰围的认识还不够,掌握的测量能力不熟悉。以后的教学要继续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篇七:三年级数学下册周长与面积教学反思沪教版

周长与面积

《周长与面积》这一课是复习与提高部分的内容,复习课既不像新授课那样有“新鲜感”,提高练习又不像练习课那样有“成功感”。结合《周长与面积》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

一、复习时要注重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教师应从学生的角度设计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复习兴趣,从而以一种积极的心态投入到复习中去,课伊始,我出示了中国地图,请学生指出地图的面积和周长,提问有谁知道我国的面积有多大?我国的周长是多少?聪明的学生能回答出我国的面积有960万平方公里,但周长多少都不知道,于是教师告诉学生的同时,引出周长与面积课题,激发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积淀。

二、复习中要让学生成为复习的主体

在课中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多实践、多思考,引导学生自己检查、自测、自评、质疑问难,使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

三、复习时要注重生活应用,体现实践创新

复习不是简单的重复,它最终目的在与应用,解决问题,本课设计了有层次的练习,从基本的计算周长与面积的口答题,到计算围花坛的栅栏长度,播种绿化的面积等等无不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与学生生活贴近,让学生真正体验到数学就在身边。

篇八:三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周长教学反思西师大版

认识周长

生活是学习的源泉,学生对生活中熟悉的事物最容易接受。这节课老师利用学生身边的事物,揭示数学概念,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但生活中的素材是繁杂的,只有选取那些贴近学生生活,蕴含数学信息,且富有挑战性的内容,才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感悟、验证、推理与交流,才能让学生真正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本节课,突出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

一、灵活处理教材,通过生活实际感受周长。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时,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学要求,从学生熟悉的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教师努力为学生创设轻松、愉悦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通过对动画中事物的观察、图案一周个性化的表示,使学生对“周”有了充分的感受;然后让学生通过对比、观察图案中一周的长短,进而揭示周长的含义。这样在学生动手、交流的过程中,使学生经历了概念形成的全过程,加深了学生对周长意义的理解。

二、自主探索图形周长的计算方法,体验成功的喜悦。

有位美国数学家说过:学习数学唯一正确的方法就是做数学。教学过程老师注重了学生动手实践的过程,通过动手围一围、折一折、量一量、算一算等方法得到出了长方形、圆形、楼梯形的周长,在探索圆形周长的过程中体现了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楼梯形周长则体现了平移的思想方法,提升了学生的数学思想,教会学生学会思考。另外,在教学过程的中,体现了学生学习过程的探索性,同时体现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把探索的权利还给学生。

总之,本节课的教学充分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不仅关注了知识,更关注了学生探索新知的过程以及在此过程中体现出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篇九:三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周长 1教学反思西师大版

认识周长

刚刚上的这节周长的概念课,是《数学课程标准》中“空间与图形”知识领域中重要的教学内容之一,在生活中的应用十分广泛。对于“周长”的教学是在学生探索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基础上,密切联系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和图形,通过观察与操作,充分感知什么是“周长”,从而建立周长的概念,为下面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研究做准备。

课标对周长这部分知识的要求是:指出并能测量具体图形的周长。这里“图形周长”不单单是长方形和正方形,它包含了所有的平面图形。而《标准》强调的“指出和测量”则重视的是“周长”概念的建立、概念的表达和利用已有知识经验实际测量,把探索和掌握作为数学知识建构的过程。依照课标要求,我把本课定位在让孩子充分理解周长的含义,经历整个周长概念的形成过程。但是,教学时我们让学生直观看到的是都是平面图形,而要让学生一说到周长就能想到“图形一周的长度”则是一个较难的认知过程,所以建立周长的空间观念应该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在设计本节课时我突出体现以下几点:

一、充分感受一周,经历周长概念的形成过程。

周长的概念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对周长的认识需要通过具体形象的感知,教学时我通过一个大的生活情景,使学生感受一周在生活中的大量存在,唤醒学生对“一周”生活经验的回忆。学生通过看一周、描一周、找一周、比一这一系列活动,理解“周”的数学本质就是起点即终点,并感受到一周有一定的长度,为学生建立起一周的长度这一空间观念奠定基础。

二、让学生对周长进行个性化的表征

当学生建立起“一周的长度”就是周长这一模糊的数学概念以后,让学生结合手中的图片,运用个性化的方式对周长的进行表征,学生通过描、指、最后到语言描述,思维层层深入,经历了对周长概念的理解从形象到抽象的过程,帮助学生从实物到平面图形建立完整的周长概念。循序渐进地把周长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思维得到提升。

三、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在探索图形周长的过程中加深对周长意义的理解。在这一环节中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自主探索得到图形的周长,目的想让孩子们明确,在生活中,不同的图形可以选择不同的测量、计算方法。

在交流圆的周长的算法时,引发求异思维,渗透变曲为直的数学思想。在交流楼梯形周长时,渗透平移的思想方法,让孩子们学会多种方法得到图形的周长的同时,加深了学生对周长意义的理解,提升了学生的数学思想,教会学生学会思考。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主动参与,是学生从行为上的参与转变成思维上的主动思考的过程,使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中来。

整节课,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在活动中发现、在活动中内化、在活动中应用、在活动中创造,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活动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的教学理念。

我想,新课程给我们带来的不应该仅仅是一些新鲜的名词或者说是一些形式上的变化,更多的还需要我们教师不断挖掘教材的丰富内涵,以新理念来阐释我们的教学行为,把一些所谓的老课上出一种“新鲜”的味道来,我一直比较欣赏一句话“虽不能至,心向往之“也许我们永远也无法达到教育教学的最高境界,但是我愿意和在座的各位一并努力。

长方形的周长优秀教案及反思

《长方形的周长》教学教案 教材说明: 本节课是小学数学北师大版版三年级上册的教材。这部分教材是在学生认识了周长及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的基础上教学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我从学生熟悉的景境引入,提出问题,为学生创设探究学习的情景,吸引学生探索的欲望,引导学生在合作、探索、交流中学习新知。 学情分析 :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那么,如何体现新课程所提倡的学习方式呢?设计教学时我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 通过动手操作、独立思考和开展小组合作交流的活动,总结规律,完善自己的想法,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 通过联系生活实际解决问题来增加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并体验数学的乐趣。教学前测: 通过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提问及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的认识,80%的学生掌握较好。因此,我制定了一下教学过程. 教学目标 : 1.进一步认识周长的含义,经历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过程,掌握计算方法,培养学生说完整话。 2.通过观察、测量和计算等活动,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在学习活动中体会现实生活里的数学,培养交往、合作和探索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推导、归纳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 2.理解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是什么? 上一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周长”,谁来举例说说,什么是周长呢? 生:围成一个物体的一周的长度,就是物体的周长。如我们的数学书的周长(边说边比划) 生:围成一个图形各条边的总和,就是这个图形的周长。比如三角形就是三条边的总和,四边形就是四条边的总和,……有几条边,就是把几条边加起来的总和。 师:说的真好。(拿出一个长方形、正方形)谁愿意来指一指,长方形、正方形周长是指哪里的长度?(学生上来指出) 好,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长方形的周长 板书:长方形的周长 二.探究求“周长”的方法 师:刚才,我们通过举例、指一指、知道了周长的意义。同学们,你们也有和老师一样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图片,你能判断那个的周长长一些吗? [以“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谁长一些”来引导学生的猜想,激发探究欲望。]生:长方形的周长长一些。 生:正方形的周长长一些。 生:两个图形的周长一样长。 师:现在有三种不同意见,现在老师请你们自己动手量一量,算一算它们的周长。要求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要先量什么边? 生:我想先量出每条边的长度,再把几条边的长度加起来就可以比较了。 师:说的真好!那么该怎样量?又怎样算呢? 生:我认为只要量出长方形的长和宽就能算出长方形的周长了。 师:好!现在请你们拿出长方形的卡片,动手测量出长方形的长和宽。 生:长方形的长是5厘米,宽是3厘米。 师:长方形的周长怎样算呢?请四人一组互相交流完成汇报。 生:1.根据周长的定义去求,就是求长方形4条边的长度之和。

《认识周长》教学反思

《认识周长》教学反思 《认识周长》这节课是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的内容。它是本单元的起始课,它是在学生认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展开的,这是学习平面图形周长的基础。学生只有对周长的概念做到真正的理解,形成表象,才能对后面的周长的计算、测量及应用有更好的理解。所以,学好本节课的内容,对今后的学习将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由于,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周长"这个词语,所以只有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亲身体验等活动,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周长的含义。在课堂上,首先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呈现一只蚂蚁爬树叶边线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让学生初步感知"一周"和"周长"这两个词语;再让学生用彩笔描出自己喜欢的树叶及课本上习题上的图形,进一步直观地感知周长,从而使学生得到图形的周长就是一周的长度;接着让学生找身边的例子来说一说什么是它的周长,并且用手摸一摸它的周长,拓展学生对周长的感性认识,初步认识周长的意义;最后让学生通过量一量、算一算,让学生运用周长的知识,计算规则图形的周长及知识的拓展延伸。 这节课虽说重视知识的形成与获取过程,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实践活动,加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感受和体验,但其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我觉得有就一处的设计对教材内容挖掘得太过深彻了。我一共设计了六个图形让学生判断那些图形有周长,那些图形没有周长,为什么?在学生作答后我引出只有封闭图形才有周长,还有两个是不封闭的图形,目的在于让学生体会感受图形边线具有封闭的特性,从而使他们知道在指物体表面周长的时候一定要指完整,不能断。其实后来的几个环节都是叫学生指周长,都在暗示着让学生体会周长的这一特征,所以前面强调边线的首尾相接是没有必要的,而且效果也不太好。 其次,是细节的处理上还有待精细化。例如:在“试一试”环节,让学生自己动手测量树叶的周长时,我发现学生对测量方法的选择很随意,而且整个测量过程用时比较多,细细想来是在进行测量之前缺少对学生方法选择的引导。如果在测量之前加上个“你打算怎样来测量?”问题的探讨,也许会避免上述的问题。有学生说用绳子围着树叶一圈之后,把绳子拉直,用尺子量一量就可以知道树叶的周长是多少,这时我却没有抓住机会适时给学生渗透“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又如:在实践联系计算图形周长时,我出示的是课本“想想做做”第4题,其中第一个图形是等腰三角形,第二个是等边三角形,第三个是平行四边形。其中就体现了一个从一般到特殊的过渡,有很多同学就选择使用比较简便的乘法来计算,而

《什么是周长》教学设计分析

《什么是周长》教学设计 王慧慧 课时:1课时 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已经学习平面图形,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创设生动具体的情境导入新课,激发学习热情,通过描树叶的边线、摸物体的面的边线,让学生感爱、体验周长。通过让学生量一量自己摸的面的周长,关注学生对测量的体验。 [教材分析] 《什么是周长》是在学生认识了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学习平面图形的周长,教师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例入手,通过描树叶的边线,摸身边的物体的面的边线等操作活动,拓宽学生周长的感性认识,建立丰富的表象,初步认识周长的意义。 学生课前准备: (1)捡拾2片树叶。 (2)直尺或三角尺,毛线或细绳、卷尺。 (3)在家长的指导下、配合下测量自己的头围、腰围等,并做好记录。教师课前准备: 教学之前先用百度网页搜索“认识周长”的相关教学资料,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教学反思等作为参考,明确教学的重难点,研究课堂教学的过程和方法。再根据课堂教学需要,利用百度搜索一些相关图片及相关习题。通过整合教学方案、相关教学素材并结合学情设计出符合

教学实际的教学方案。教具学具准备:课件、直尺、线、皮尺、部分实物、卡片等。 [设计理念] (1)注意在学生丰富的生活背景上学习数学,建立概念。 (2)通过多种活动感知周长的含义 (3)从多种角度去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通过观察,摸一摸,描一描,量一量,算一算等活动,认识周长。 2、结合具体情境,通过观察、度量及比较、归纳等活动,探索并掌握周长的比较方法。 3、能初步测量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图形的周长。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感知图形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 2、经历观察、操作、测量、比较等数学活动,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能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 3、有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体验,并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能积极参与探索测量周长方法的学习活动,培养对数学的好奇心

小学数学_周长的认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能测量并计算出规则图形的周长。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演示操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观察和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点:知道周长的含义,能计算图形的周长。 教学难点:知道周长的含义。 教学关键:通过说一说、摸一摸、画一画、猜一猜、量一量等活动获得丰富的感性认知,并在体验、交流中升华为理性认知。 教具准备:各种图形,直尺、绳子、表格等。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引入一周 师:邓老师知道咱们班的孩子都喜欢听故事,是这样的吧?那老师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老师看谁听的最认真。在蚂蚁王国里,蚂蚁国王想从他的三个儿子里选出一个来当他的接班人,可是三个儿子都很优秀,选谁呢?于是,国王决定举行一次爬行比赛,他为每只蚂蚁准备了一片完全一样的树叶,谁先爬完树叶的一周谁就是他的接班人。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它们的比赛过程,比赛开始!比赛完成了,它们同时开始又同时停了下来,聪明的小朋友们你们觉得谁能够当国王的接班人呢,为什么? 生:一号蚂蚁,因为它是绕了树叶的一周。 师:二号蚂蚁为什么不可以呢? 生:因为二号蚂蚁在中途停下来了,没有回到起点。 师:哦,那看来从一个起点出发还得回到起点才能算是绕了树叶的一周。那三号蚂蚁呢,它不是从起点出发又回到起点了么? 生:因为三号蚂蚁只爬了一半,也不能算是一周。 师:哦,它只爬了树叶的一半?那你觉得怎么才是爬完了呢? 生:要绕着最外圈爬才是爬完了。 师:树叶的最外层我们叫树叶的边线,看来啊还得绕着树叶的边线爬,是吗?那到底怎样才是树叶的一周呢? 生:……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周长优秀教案与教学反思.doc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周长》优秀教 案与教学反思 课题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 三年级上册P41《周长》 作者及工作单位山阳县城关二小石小霞 教材分析 《周长》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P41的。它是一节数学概念课。它是在学生掌握认识各种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通过本节课学习,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和自主、合作、探究能力。 学情分析 本课教学以学生最大程度参与为基本原则,采用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到学习中,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发现知识和学会学习的过程,真正的使学习变得快乐起来。因为周长是一个数学概念,而且在我们整个小学阶段,大部分概念没有下严格定义,而是从学生所了解的实际事例或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帮助他们感悟概念的本质属性。所以本节教学内容结合了大量实物和图形,

通过学生的感知、动手操作来理解周长的含义。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多种形式的感知,理解周长的含义;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1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想象、分析的综合能力及小组合作能力。 %1情感目标:通过探究合作的学习运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以及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理解周长的含义,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培养学生观察、想象、分析的综合能力及小组合作能力。 教学过程:一、引入 1、创设情境:小朋友们,国庆节快到了,你们开心吗? 有哪些事情值得开心?哇,想起来感觉真不错。那这节课我们来做几张卡片,表达表达高兴的心情,愿意吗? %1感知周长:出示做好的贺卡,这是我做的祝你们国庆 快乐的贺卡。你们喜欢什么图形来做贺卡? 岀示各种图形:美术老师给了我一个建议,在贺卡周 围围一彩带会很漂亮, 那我需要多长的彩带得先知道什么? %1巩固周长概念:你愿意举着自己喜欢的图形,大声

《图形的周长》教学反思

《图形的周长》教学反思 1、以持续发展为着眼点,重组教材,引导探究。 按传统数学教材,周长的概念描述为“围成一个图形的所有边长的总和叫做“它的周长”。但我从数学新课程“空间与图形”的整体目标出发,从学生持续、和谐的发展出发,加强了“周长”与日常生活联系,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对“周长”的理解,并一一进行充分肯定,这样教学,充分反映了我对新课程理念的正确认识。教学中,我尊重学生,发扬教学民主,以学生为探究主体,尽可能让学生充分暴露自己的思维过程,引导学生自主评价,自我感悟,老师成了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和共同参与者。在策略的比较中,促进了学生认知能力和图形周长推理能力的发展,体现了“跳出数学教数学”的教学思想,充分地让学生经历了“数学化”和“再创造”的学习探究过程,为学生个性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时间和空间。 2、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准则,强调算法的多样化 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是计算图形周长中的一种特例。它是经过人们的不断总结而获得的。它的特点是计算简便、迅速。但对初次接触的小学生来说,是把重点放在周长公式的结果上,还是注重引导学生在测量具体图形中探索周长的过程,则是两种不同教育观的反映。在教学过程中,我并没有采用传统的“公式─例题─习题”的教学结构模式,而是采用新课程努力倡导的“问题情景─猜想─建立模型─验证与解释─应用与拓展”新型教学模式进行的。 3、采用多种有效策略,调控探究进程,做到“自由而不散乱” 新课程强调“算法的多样化”,就必然要引导学生。但放手让学生进行讨论时,又可能出现吵吵闹闹、课堂气氛嘈杂甚至失控的现象。因此,面对新课程的教学,如何让学生充分讨论,又保证学习进程的顺利进行呢?对于这些情况,我认为首先能够有一颗“平常心”,同时有一些“容忍”,即在讨论与交流的过程中,有一些吵闹是难免的,但有两点原则必须把握好:一是吵闹的东西必须是讨论话题相关的,二是吵闹要不影响别人和教学进程。违反了这两个原则,教师就不能再坐视

圆的周长练习课教学设计课件课件与反思教育.docx

圆的周长练习课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学内容:人教版数学小学六年级上册第59? 61 页。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圆的周长公式。 2.通过练习使学生灵活运用周长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运用公式灵活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能够根据实际问题灵活运用圆的周长公式。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问题回顾,再现新知。 1 同学们,前两节课我们共同研究了圆的周长问题,你能根据圆周长公式求什么?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利用圆周长公式灵活解决实际问题。 2 现在,就让我们看一看“圆的周长”这一知识在实际问题中的运用吧!板书课题:圆的周长练习 二、分层练习,巩固提高。 ( 一 ) 基本练习,巩固新知。 1.判断,你认为正确画“ V”,错误画“ x” 一个圆的周长总是它的直径的n 倍。

(2)圆的周长是 6.28 厘米,它的半径是 2 厘米。 (3)圆周长的一半与半个圆的周长相等。 2.选择: 你认为哪个答案正确就举几号卡片。 (1)车轮滚动一周,所行路程是求车轮的 ( ) ①径②直径③周长 (2)圆形水池的直径是 4 米,绕池一周长( )

①25.12 米②12.56 米③12.56 平方米 ⑶ A 圆的直径是 6 厘米, B 圆的直径是 2 分米,圆周率() ①A 圆大② B 圆大③一样大 (二)综合练习,应用新知。 1.已知周长求直径、半径。 1)有一根绳子长 1 2. 5 6 dm,刚好可以在一个圆形木桩上绕了 2 圈,求这个木桩横截面的半径. 2)在一个边长是 4 厘米的正方形里剪一个最大的圆,求这个圆的周长是多少厘米?3)王奶奶家的鸡舍是半圆形的,直径为 6 米。 (1)需要多长的篱笆才能把鸡舍全围起来?师生画图后,理解题意,思考要求需要多长 的篱笆就是要求什么? (2 )如果将鸡舍的直径增加 2 米,需要增加多长的篱笆? 学生交流:已知半径或直径会求圆的周长;已知圆的周长会求圆的半径或直径。 独立判断,集体订正。 (三)拓展练习发展新知。 1. 一只小闹钟的时针长40 毫米,经过一昼夜,时针针尖所走的路程是多少毫米?经过45分钟呢? 2. 一辆自行车车轮的直径是0.71 米,如果平均每分钟转 1 00 周,这辆自行车每分钟前进多少米? 1 小时呢? 师生互动后再独立解决。

《周长的认识》教学反思

《周长的认识》教学反思 嘻哈辰辰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数学知识来自于生活实际并应用于生活。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能自觉地结合日常生活实际,充分感受并理解数学知识。同时,数学既然是基础教育中的一门重要的工具课,引导学生树立将数学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实际的意识,并教育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应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所在。 《周长的认识》这节课,比较好地体现了新课标的“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这一理念。 1、在生活趣事上建立数学概念。 小学生因其年龄特征的独特性,教师单是理论上的灌输,往往激不起他们对数学知识的注意,也就更谈不上兴趣和积极性了,即使他们留意听了,记住了周长的概念,但他们对周长的理解还是不深刻的,基于上述认识,老师把贴近学生现实生活的树叶为素材,创设学生感兴趣的小蚂蚁爬树叶的情景,让他们通过观察来感知“一周”,再是自我评价来强调“封闭”,使这一课时的难点在学生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巧妙的突破了。由于教学活动的展开都是在学生感兴趣下进行的,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明显增强,对周长概念的理解更加深刻了。同时,周长概念的引出来自生活实际,感受到了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充满了数学,这对于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也是极有益处的。

2、在实际操作中感知数学概念。 “经历过程”是很有价值的,学生的生活背景有着一定的区别,因此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水平出发,在生动的具体情境中呈现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材料,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的机会,通过观察、测量、计算等一系列活动,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掌握测量方法,在计算中进一步理解周长的含义。这种让学生在亲身体验的过程中学习数学,有利于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也使学生的情感、态度、能力等得到充分的发展。 3、在实践活动中强化数学概念。 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是小学数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在教学过程中,从学生乐于助人的心理出发,创设了一个贴近生活实际的情景----怎样测量出腰围的大小。使数学问题和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有机结合,满足了学生的成就感,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同时,培养了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体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就是当学生准备测量自己的腰围时,由于教师指导不到位,致使有很多学生对腰围的认识还不够,测量方法不当。 总之,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我们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去走进数学,用科学的数学结论去创造生活。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优质课《什么是周长》教案与教学反思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优质课《什么是周长》教案与教学反思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44—45页的内容这 部分教材是在学生认识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学习平面图形的周长。教材结合具体的事物,通过观察与操作认识周长,然后在生动有趣的生活情境中,探索掌握周长,最后,运用已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根据本节课的内容特点,重点应放在让学生观察、操作、交流和感悟中体会周长含义,从而自然的获得求图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培养他们的数学交流、合作和动手操作的意识。要引导好学生获得更深刻、更准确的理解和体验。理解周长的含义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学情分析: 现在的学生视野比较开阔,知识丰富,而且可以通过家长、书籍、网络等了解到一些数学知识。从“数学学习与学生的身心发展”的研究表明,每个学生都有分析解决问题的创造性潜能,都有一种与生俱来把自己当成探索者、研究者、发现者的本能,而且学生已经了解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城市的孩子通过美术课也理解了“边线”“轮廓”这些词的含义,因此教材让学生在“描一描”“摸一摸”“量一量”“想一想”“算一算”的基础上来理解周长的含义,更有利于学生的掌握。动感十足的教学情境,也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本班的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方面已经很出色,学生明白什么时候独立学习,

什么时候需要合作学习,合作学习中更懂得怎样合理分工才能完成任务。因而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动”起来,使他们学会使用观察、比较的方法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并对问题进行猜想、尝试和验证,有利于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教学流程:创设情境(认识一周)——动手操作(认识周长、测量周长)——小组合作(测量圆的周长)——巩固提高 教学目标: 1.经历从现实生活中认识周长的过程,理解周长的含义,会指出并能 测量物体的面和简单图形的周长。 2.通过观察、测量、计算等活动,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渗透“化曲为直”的思想。 3.通过从实践中发现问题,在操作中分析问题,又在实践中解决问题 的过程,体会现实生活里的数学,发展对数学的兴趣,培养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的能力,培养数学思想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难点:认识周长的含义,会测量并计算出周长。 资源开发:从周长联系到用皮尺测量腰围头围,体现数学的生活价值。教学媒体:线、直尺、皮尺、树叶、小篇子、课件 教学过程: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圆的周长》教学反思资料

圆周长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教学,使我充分地认识到: 1、把基本活动经验和基本数学思想方法纳入本节课的重要教学目标。 数学教学不仅要重视“双基”,即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要重视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须的数学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圆的周长这节课的设计充分体现了这一理念。本节课设计了三次探究活动。第一次探究,在“怎样求圆形纸片的周长?”这一问题的引领下,让学生利用手中的学具自主探究方法,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联想到“用线围”和“在直尺上滚”的测量方法。然后教师用问题“这两种方法都是把圆的周长这条曲线巧妙的转化成了什么?”启发学生体会“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第二次探究,学生已观察得出圆的周长是它直径的2倍多之后,启动问题“那会比几倍少或接近几倍呢?”学生独立思考却找不到合理的依据,感到困惑的时候,老师为每小组提供一个圆的图片,让各小组发挥集体的智慧,共同研究。第三次探究,学生已经通过观察、讨论等方法发现了圆的周长比直径的3倍多,4倍少,老师再问“那究竟是几倍呢?用什么方法才能知道?”启发学生想到计算的方法,然后请各小组在前面测量的基础上,算出圆的周长除以直径的商并观察有什么发现,得到圆周率的近似值,同时也验证了前面的推理。在三次探究活动中,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基于对知识探求的欲望,主动进行操作、猜想、验证、思考与交流,经历了知识的产生与形成的过程,积累了解决数学问题的经验,获得了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 2、促进知识的迁移 “为迁移而教”。迁移的前提是知识间存在着联系,我们要善于研究知识间的联系,促进知识的迁移,使原有的知识同化新知识。圆的周长与长、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存在着联系,计算都需要一定的条件,周长与条件之间都存在倍数关系。本节课在设计时,采取了并列结合的学习方式,步步深入,使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探求新的知识。 3、把数学教学看作一个整体。 本节课增加了学生猜想计算圆的周长需要什么条件,及探究圆的周长与直径倍数的取值范围,探究占用了较多的时间。四十分钟的课堂,要做到面面俱到是很困难的,让学生经历探究圆周率的过程,推导出圆的周长计算公式,这对学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认识周长》教学设计与反思

《认识周长》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课标教材三年级上册41页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理解周长概念,培养操作能力和合作探究意识,发展学生空间观念。 ★过程与方法:鼓励学生学会与人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采用不同方法测量周长。★情感与态度:结合具体情境,感知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运用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周长的概念,会测量规则物体和不规则物体的周长。 【教学难点】理解什么是一周和什么是封闭图形,建立周长的概念。 【教学准备】多媒体、线、直尺、等 【教学过程】 一、理解周长的概念 1、看动画初步感知什么是一周。 ①同学们,喜欢看动画吗?我们一起来欣赏一段动画。课件演示蚂蚁绕树叶边沿爬一周的情景。说说你观察到了什么?(蚂蚁爬了一圈)板书:一周 ②(带着问题继续欣赏)这一次请认真观察:蚂蚁是从哪儿开始的?沿着什么地方爬的?又是在哪儿结束的?(课件演示后生边指边说) ③小结:蚂蚁绕着树叶树叶边沿爬了一圈,我们就可以说是蚂蚁绕着树叶树叶边沿爬了一周。板书:一周 2、描画树叶边沿,加深对一周的理解(就是绕边线一圈,从什么地方开始就回到什么地方) ①我这儿有一张用吹塑纸剪成的树叶,(贴树叶)你能用粉笔描出它的一周吗?(抽生描,其余伸出手指跟着比划,然后说说是从哪儿开始的?又是在哪儿结束的?再评价) ②有没有同学从别的地方开始也能描出树叶的一周?(抽生说,师描,其余手指跟着比划) ③小结:(取下树叶)看来我们可以把树叶边上的任意一点作为起点,只要绕着边线描一圈,回到起点,就能描出树叶的一周。 3、迁移类推,感知其它具体物体表面的一周。(语言表述,手指比划) 除了树叶的面有一周,其实在我们身边有许多物体的表面也有一周,请找一找,你能指出它的一周吗? 4、揭示课题,初步感知什么是周长。 ①找出比课桌表面一周更长(短)的物体表面一周。感受到物体表面一周有长有短,各自的一周都有一定的长度,板书:的长度 ②揭示课题:物体面一周的长度就是这个面的周长。板书:周长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是内容。 ③边说边指出课桌(数学书封面)哪一部分的长度是它的周长呢? 5、从物体到图形,加深对周长概念的理解。 ①我们能指出物体其中一个面的周长,那我们的老朋友——平面图形有周长吗? (课件呈现)抽生边说边指哪一部分的长度才分别是它们的周长?我们认识的还有哪些平面图形有周长?(抽生说)通过一问一答进而让学生明白三角形的周长就是3条边长度的总和,四边形的周长就4条边长度的总合。五边形呢、六边形呢? ②看来只要是平面图形就有周长,对吗?(课件呈现一些封闭图形和不封闭图形)指出哪些有周长?其余的为什么没有周长?(同桌讨论再全班交流)从而理解什么是封闭图形,明白只有封闭图形才有周长。板书:封闭图形

什么是周长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描一描”“摸一摸”“量一量”等活动,体验感悟周长的含义。 2?借助实际操作,结合生活情境,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索规律的能力以及合作意识、创新意识,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并能运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二、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学习平面图形的周长。教材结合具体的事物,通过观察与操作认识周长,然后在生动有趣的生活情境中,探索掌握周长,最后,运用已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因此,在现有教材的基础上,我认为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要注重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应当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或具体事物出发展开教学,通过观察、操作、探索、交流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获得对空间图形知识的直观经验,并逐步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能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2?让学生亲历“做数学”的过程。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在生动有趣、动感十足的具体情境中呈现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材料,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如观察、估计、测量、比较等一系列的活动,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充分交流的过程中理解周长的含义。教学中还要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应肯定不同的探究过程和不同的探究结果,体现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 3?要注意关注学生对测量的体验。 应组织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测量,在动感中体验知识。可以由学生自主选择测量工具和方式,并交流各自的测量结果和体会。要注意:进行活动不仅要关注结果,更要注意关注学生是否愿意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去,是否愿意互相合作、互相交流,是否能根据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测量方法。本节课学生只有主动参与到活动中去,并通过合作与交流才能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准确地掌握知识。 三、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现在的学生视野比较开阔,知识丰富,而且可以通过家长、书籍、网络等了解到一些数学知识。从“数学学习与学生的身心发展”的研究表明,每个学生都有分析解决问题的创造性潜能,都有一种与生俱来把自己当成探索者、研究者、发现者的本能,而且学生已经了解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城市的孩子通过美术课也理解了“边线”“轮廓”这些词的含义,因此教材让学生在“描一描”“摸一摸”“量一量”“想一想”“算一算”的基础上来理解周长的含义,更有利于学生的掌握。动感十足的教学情境,也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本班的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方面已经很出色,学生明白什么时候独立学习,什么时候需要合作学习,合作学习中更懂得怎样合理分工才能完成任务。因而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动”起来,使他们学会使用观察、比较的方法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并对问题进行猜想、尝试和验证,有利于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四、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发动机 (教师出示多媒体动画)一天,小蚂蚁找到了一块又香又甜的面包,它背着树叶往家里走。走啊走啊,终于到了家门口。(电脑出示小蚂蚁走过的路线图) 师:(指着画面上小蚂蚁走过的路线)小蚂蚁是怎样走的? 生:小蚂蚁围着树叶走了一圈。

周长的认识及教学反思

《周长的认识》教学设计及反思 《周长》是新课标教材中"空间与图形"领域中有关"图形与测量"的内容。在一、二年级学生已经认识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并且已经掌握了这些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此外,在日常的生活中,学生对周长也有一定的了解。本节课主要通过描一描、摸一摸、量一量等实践活动,让学生自己体验"边线、一周、封闭"这些词,初步感知周长的含义。为后面认识各种图形的周长,及周长的计算做好铺垫。 【课前预设】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应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本课我准备采用来源于生活--提炼为数学--应用于实际这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指导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学习,让学生在活动中亲身体验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初步的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而本课我打算以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实践探索,理解新知;操作实践,巩固新知;实践训练,深化新知;归纳总结,完善认识五个环节,通过比一比、画一画、评一评;描一描、摸一摸、走一走;量一量、围一围;想一想、算一算、练一练;说一说这些活动进行教学。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 2、能测量并计算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图形的周长。 3、结合具体情境,感知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 【教学难点】 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 【教学具】 1、电脑课件、展示台 2、学具袋(光盘、直尺、细绳子或皮卷尺、水彩笔、树叶、作业纸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大树爷爷告诉我:小蚂蚁特别喜欢练长跑,瞧!一只蚂蚁把一片漂亮的树叶当作运动场,它正准备沿着树叶的边跑一周,你觉得它应该怎么跑?(现在我们来看看它是怎样跑的?)根据学生看蚂蚁爬过树叶的动画,提问:你发现了什么?(提示:从起点开始,又回到起点。)我们再看看是不是这样跑的。小蚂蚁爬过一周的长度是树叶的什么呢? 板书课题:什么是周长(周长的认识) 【设计意图】 三年级的学生对于枯燥的空间与图形的数学内容还不是很感兴趣,所以通过一个童话故事引入新课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来进行下一步的学习。 二、实践探索,理解新知 1、比一比、画一画、评一评感知周长 (1)课件出示各种封闭与不封闭图形,问:哪些图形是有周长的? (2)画几个自己喜欢的封闭图形。 (3)展示学生作品,并指出图形周长,进一步体会到在同一平面内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叫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及反思

周长的认识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内容及简析: 教材44-45页(周长的认识) 《什么是周长》是小学数学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周长》的内容,是新课标教材中"空间与图形"领域中有关"图形与测量"的内容。在一、二年级学生已经认识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并且已经掌握了这些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此外,在日常的生活中,学生对周长也有一定的了解。本节课主要通过描一描、摸一摸、量一量等实践活动,让学生自己体验"边线、一周、封闭"这些词,初步感知周长的含义。为后面认识各种图形的周长,及周长的计算做好铺垫。 课前预设: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应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本课我准备采用来源于生活--提炼为数学--应用于实际这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指导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学习,让学生在活动中亲身体验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初步的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而本课我打算以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实践探索,理解新知;操作实践,巩固新知;实践训练,深化新知;归纳总结,完善认识五个环节,通过比一比、画一画、评一评;描一描、摸一摸、走一走;量一量、围一围;想一想、算一算、练一练;说一说这些活动进行教

学。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 2、能测量并计算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图形的周长。 3、结合具体情境,感知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 教学难点: 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 教学教具 1、电脑课件、展示台 2、学具袋(光盘、直尺、细绳子或皮卷尺、水彩笔、树叶、作业纸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大树爷爷告诉我:小蚂蚁特别喜欢练长跑,瞧!一只蚂蚁把一片漂亮的树叶当作运动场,它正准备沿着树叶的边跑一周,你觉得它应该怎么跑?(现在我们来看看它是怎样跑的?)根据学生看蚂蚁爬过树叶的动画,提问:你发现了什么?(提示:从起点开始,又回到起点。)我们再看看是不是这样跑的。小蚂蚁爬过一周的长度是树叶的什么呢? 板书课题:什么是周长(周长的认识)

三年级周长教学反思(共9篇)

篇一:三年级数学下册周长教学反思1 沪教版 周长 本节课主要依托贴近孩子实际生活的学习情景,设计了“感知周长、深化周长以及延伸周长”这三个环节,帮助学生建构周长的概念。通过描一描、围一围、测一测、算一算等一系列教学活动,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与经历的过程中,感悟周长的实际含义,并能根据实际用不同的方法测量并计算一些图形的周长。 首先,在设计感知周长的教学环节中,把学习的内容转化为贴近学生生活的蚕宝宝爬行的活动中,让学生充分的感知蚕宝宝的运动的特点,并初步感知蚕宝宝的运动与周长的关系,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与热情。在接下去的教学环节中,设计了让学生在平面图形上描一描,围一围这两个教学活动,使学生从动手操作与数学语言这两个方面对周长的概念进行提升。 接着,在深化周长的教学环节中,根据周长是直线或曲线这两类平面图形的特征,让学生通过比较总结出计算各种平面图形周长的不同的方法。在这一教学环境中,学生不仅在探究过程中获得知识技能,而且通过分析,掌握不同图形求周长的方法,让学生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和方法。最后,在延伸周长这一教学环节中,设计了不同类型的练习。让学生了解生活中的周长问题不是简单的复制课堂中学习的内容,还应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解决问题。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的学习环境,改变单一的个体学习方式,倡导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与合作交流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对学生今后的学习与社会生活都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篇二:新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周长的认识教学反思 新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认识周长》教学反思 县直一小常国珍 《认识周长》是孩子们以后计算图形周长的重要基础。学生只有对周长的概念做到真正的理解,形成表象,才能对后面周长的计算、测量及应用有更好的理解。 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周长”这个词语,所以只有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亲身体验等活动,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周长的含义。设计这一课时,我主要首先利用多媒体呈现小蚂蚁绕树叶边线爬一圈,让学生初步感知树叶的一周,之后写了一个“周”字,让孩子们说一说周有哪些含义,然后再出示“周长”,让孩子们猜一猜周长的“周”是什么意思,并指出周长的“周”是周围的意思,再加上一个“长”字,“周长”是什么意思?接着,让孩子们根据自己的理解指出投影上的一些的图形的一周指的是什么?通过学生这样不断地指,去认识和理解必须是由起点到终点,也就是由起点回到起点,然后再通过指一指,画一画,看一看,摸一摸等数学活动,引导学生去概括概念,让孩子充分感受周长的含义。 随后设计了一些周长的测量与计算,其实也是对周长定义的巩固。该课时的教学从目标的达成和学生课堂参与来看还是比较好的。但是学生的计算很粗心马虎,很多计算错误。接下来我设计了一些有难度的练习,出示了很多不规则的图形,让学生观察,通过不停地说和指,知道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这就是我们所指的周长。 但是在学生指一指描一描的过程中占用了很多时间,有两个地方比较重复啰嗦;动手测量平面图形的周长时,由于在进行测量之前缺少对学生方法选择的引导,我发现学生对测量方法的选择很随意,不能较准确的测出平面图形的周长,如果在测量之前加上个“你打算怎样来测量?怎样计算?”问题的探讨,也许孩子们完成的会更好一些。 篇三: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教学反思 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_《长方形的周长》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长方形的周长》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全日制聋校实验教材第七册,第102页的例7。 教材分析图形的周长是图形领域的重要内容之一。本课的教学是在学生建立了周长的概念和学习了正方形周长以后,着重研究规则图形——长方形的周长计算的问题。能为今后面积与体积的学习打下基础。学生分析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对周长的含义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和理解,在自己的头脑中对周长和正方形的周长也建立了相应的概念,这就为本课的学习奠定了非常重要的认知基础,本课教学内容的知识生长点也就在此处。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掌握计算公式,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2、通过认真观察、教具操作等数学活动,让学生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渗透“化曲为直”的教学思想,使学生熟练掌握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兴趣,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教学重点、难点 1、探索并掌握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2、正确计算长方形的周长,并能学以致用,解决现实生活中的

简单问题。 教学流程 一、复习并激趣导入 复习正方形的周长;通过“蜗牛分别沿正方形和长方形爬行,求所走的长度一样吗”导入新课,并引出本节课题:长方形的周长。 二、精讲点拨 教学例7:通过借助教具让学生参与动手动脑活动,并最终抽象概括出长方形周长的公式。 出示例7,让学生借助下发的教具,自主合作探究尝试解决问题。 汇报成果:教师随机板书学生不同的做法。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情况,引导学生总结出最简便的计算方法。 在总结计算方法的基础上概括出长方形的周长公式。 三、练习 做一做(重在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学会解决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四、拓展延伸 第1.2.3题。(重在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学会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五、小结 同学们,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们都有哪些收获呢? (预设:一是知道了如何计算长方形的周长;二是我们知道了数学与生活紧密相连,我们要学以致用,学会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

新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周长的认识教学反思

新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认识周长》教学反思 县直一小常国珍《认识周长》是孩子们以后计算图形周长的重要基础。学生只有对周长的概念做到真正的理解,形成表象,才能对后面周长的计算、测量及应用有更好的理解。 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周长”这个词语,所以只有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亲身体验等活动,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周长的含义。设计这一课时,我主要首先利用多媒体呈现小蚂蚁绕树叶边线爬一圈,让学生初步感知树叶的一周,之后写了一个“周”字,让孩子们说一说周有哪些含义,然后再出示“周长”,让孩子们猜一猜周长的“周”是什么意思,并指出周长的“周”是周围的意思,再加上一个“长”字,“周长”是什么意思? 接着,让孩子们根据自己的理解指出投影上的一些的图形的一周指的是什么?通过学生这样不断地指,去认识和理解必须是由起点到终点,也就是由起点回到起点,然后再通过指一指,画一画,看一看,摸一摸等数学活动,引导学生去概括概念,让孩子充分感受周长的含义。 随后设计了一些周长的测量与计算,其实也是对周长定义的巩固。该课时的教学从目标的达成和学生课堂参与来看还是比较好的。但是学生的计算很粗心马虎,很多计算错误。 接下来我设计了一些有难度的练习,出示了很多不规则的图形,让学生观察,通过不停地说和指,知道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这就是我们所指的周长。 但是在学生指一指描一描的过程中占用了很多时间,有两个地方比较重复啰嗦;动手测量平面图形的周长时,由于在进行测量之前缺少对学生方法选择的引导,我发现学生对测量方法的选择很随意,不能较准确的测出平面图形的周长,如果在测量之前加上个“你打算怎样来测量?怎样计算?”问题的探讨,也许孩子们完成的会更好一些。

面积和周长的教学设计与反思

面积和周长的比较教案与反思 教学内容:小学数学第七册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正确区分面积和周长的概念及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熟练地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 2 、让学生经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的比较过程,通过分析、比较,培养学生抽象概括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良好学习习惯和辩论意识。 教学重点:正确区分周长和面积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面积和周长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教具、学具的准备 教具:奖状、长8分米,宽2分米的长方形纸、小黑板。 学具:长方形纸(同上)每组一份、6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表格纸2张、长1厘米的小棒16根。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出示优秀班级体奖状)我班今年被评为了优秀班级体,这是学校颁发给我们的奖状,它是什么形状的? 生:长方形。 师:现在老师想给这张奖状做一个镜框挂在墙上。如果镜框四周包上铝合金条,面上镶上一块玻璃,请同学们为老师参谋一下,我要买多少的铝合金条?多大一块玻璃?并且买的合适而没有浪费。想一想,买这些材料之前,要先算出这张长方形奖状的什么? 生:周长和面积。 师:谁知道周长和面积都有哪些不同呢? 生:周长是指长方形四条边的和,而面积是指由四条边围成的长方形图形的平面的大小。 师:你说的真棒。可见周长和面积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那么周长和面积究竟还有那些不同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探讨的内容。 板书:面积和周长的比较 二、亲身体验,比较不同 1、面积和周长概念的比较。 (1)周长的概念。 师:谁给同学们指一指这个长方形奖状的周长。 (指一生到前边边指边说) 师:谁给大家说说什么是长方形或正方形的周长。 生:长方形或正方形四条边的总和。(多找几个学生说) 板书:意义四条边长度的和 师:请同学们同桌互相指出课本封面、课桌面、黑板面……的周长。 生:【活动】 (2)面积的概念。 师:通过刚才的活动我们知道了什么是长方形或正方形的周长,那么什么是长方形或正方形的面积呢?(请一人摸一摸奖状的面,把奖状的面积指给同学们看) 师:请同学摸一摸自己课本封面和课桌面的面积的大小. 生【活动】 师:谁能告诉大家什么是长方形的面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