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头琴基础教程

马头琴基础教程
马头琴基础教程

跟我学马头琴- 基础教程

击弓

这种演奏法是演奏者利用弓子的弹性,用弓毛敲击琴弦弹起后再敲击来演奏的。这种演奏法所获得的音质是轻巧而富有弹性。在马头琴演奏中,常用左半弓或偏左中弓来演奏。演奏时,手腕不能过紧、过僵,也不能过松。主要用下臂和手腕的密切配合来演奏。击弓的符号是“”。为了记谱方便,有时不在每个音上都作出标记,而是用“下同”的标记法来标出需用去弓演奏的乐段

跳弓

跳弓可分为二种,一种是自然跳弓,另一种是人工跳弓。a.演奏自然跳弓时,人为的力度要小一些,主要是利用弓子自己的弹性。演奏时,右手的各个部位不得紧张,手腕及手指放松到能握住弓子即可。食指和中指松弛地放在弓杆上,无名指和小指勾住弓毛,拇指稍压紧弓柄。运弓要平行。最适合拉自然跳弓的部位是中弓和偏左中引这种弓法演奏比较均匀的快速曲子很适宜。演奏时,弓毛最好不要寓弦。b.演奏人工跳弓时,人为的力度较大些,小臂和手腕及手指稍加控制弓子。与自然跳写的不同之处是弓毛离开琴弦。这种弓法演奏慢一点的乐曲很适宜。还可以演奏渐慢和渐快的乐曲。最适合做人工跳弓演奏的弓子部位是中弓或偏右中弓处。跳弓的符号是“?”长乐段的跳弓也可用“……下同……”标记法表示。对以上两种弓法,可以根据乐曲的速度灵活地交替运用。演奏者还可以根据自已弓子的弹性、乐曲的速度及里外弦的具体情况灵活地运用弓子的不同部位。自然跳弓的练习方法,首先要从运用中弓开始。尽可能用快和短的分弓,把弓子的重心点牢牢均压在弦上,不叫弓子跳动。做第二步练习时,用同一个方法,但不加压力,使弓子自然跳起。这时要注意右手各部位不得紧张僵硬。跳弓时,弓毛不能跳得太高,要求弓毛碰弘时间短促,音质干净、清楚。

索格斯日赫弓这种弓法是快而短促的分弓;是马头琴演奏长调歌曲时经常应用的一种弓法。奏法是在一个长时值音的中间或后半部分用弓尖或左半弓迅速地来口拉奏一下,奏出两三个同青反复的装饰音。它的符号是“”。这一弓法实际上就是当一弓拉不完一个长时值音时的补充手段。使用这种弓法时,腕部要放松。同时还要根据乐曲的情绪灵活运用。

双弓

这种弓法实际上是每个音符奏两弓(一推一拉)的意思,一般出现在快速演奏中,其符号为音符右下方的“`”或乐曲的开头注上“双弓”。指法

1.指法常识

马头琴的指法不同于其它各种弓弦乐器。它不但有独特的按弦法,而且有独特的指法,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民族凤格。如果这种特殊指法掌握不好,那么民族风格也就无法体现了现在将指法技巧介绍如下:

(1)手指按弦法

一般拉弦乐器,演奏时都是从正面压弦,马头琴则不同,它是用食指和中指的指甲根从左向右顶弦,无名指和小指是用指尖从左向右顶弦,小指够不着里弦时,它从外弦底下伸过去顶里弦(奏外弦时直接顶弦)。一般初学者可以把指甲留得稍长,以避免手指从弦上滑落。

(2)手指起落

手指顶弦奏出不同的乐音后,不要抬得过高,否则会影响演奏速度和人为地造成手指的紧张和僵硬。另外,因为马头琴的音位间隔比较宽,(特别是一、二把位的音位),所以手部要放松,手指自然张开,不要挤在一起,否则容易造成手指不按在音位上,演奏出来的音也就不准了。手指顶弦力量过大,音质会发问,还会造成乐音偏高,而且影响手指的灵活性。顶弦力量过小,则音质不结实、苍白,产生飘音和杂音。所以要在练习中,仔细寻找项弦所需要的最适当的力度。

(3)音准问题

音准与不准,关键在于手指是否按在准确的音位上。因为演奏时有快慢不同,有时可能按得偏低或偏高,同时马头琴是从侧面顶弦,有时可能顶过劲而使音偏高不准,这一点主要*演奏者的听觉来辨别,这就需要演奏者在平时加强听觉训练,熟悉各种调性、调式的音阶,提高识别音的能力。另外,要养成按规定指法来演奏的习惯,熟悉琴的把位和音位,逐渐达到“触弦即准”的程度。这里,还需要特别提到的是,马头琴是四度定弦乐器,换把是极其频繁的,往往在倒换把位时容易出现音不准的现象,这就需要演奏者在平时努力掌握各把的音位以及音位与音位之间的距离等问题。要做到“触弦即准”,就必须在“练”字上下功夫,逐渐使自己的臂、手、指对移动距离和位置形成直感,并将这种感觉与听觉统一起来,达到发音准确的目的。

2.指法技巧

(1)换把

a.滑指换把。

它不但是一种换把方式,也是演奏蒙古族乐曲表现民族风格的一种手段。换把的速度分快慢两种,由乐曲的内容和情绪的需要而定。慢滑指换把一般用在速度较慢的乐曲中,快滑指换把一般用在欢快的乐曲上。

b.跳指换把。

在蒙古族乐曲中,八度和八度以上的大跳是很多的。遇到这种情况时,要用到跳指换把。在跳指换把时,一种是直接跳到所需要的音位上,另一种是当需要奏出二、三、四指等音位上的乐音时。仍然将一指跳到一指的音位,再用二、三、四指立即接到所需要的音位上。这时的一指只是个“经过音”。这个“经过音”在练习跳指换把时是很重要的,它可以帮助演奏者较为准确地奏出换把后的音来,待熟练后,再把“经过音”去掉,但是一指一定要在“经过音”的位置。在跳指换把过程中,要手指离弦。不带出任何声响(而滑指换把则是手不

离弦),一定要减轻手指触弦的力度,否则由于弓子相应增加力度,会发出由弱到强又从强到弱的()滑音。无论使用哪一种换把,演奏时都要注意左腕的带动(提)动作,即无论上跳或下跳的换把都要手腕先行,手指在手腕的带动下进行。待从此把位滑(或跳)至另一把位后,再将。左手腕与左手各部位的姿势还原。否则,手腕如果与手指同时行动,就会造成手腕紧张、僵硬,影响正常换把。在换把过程中,要注意将左手虎口放松,切忌紧夹琴杆,否则,会影响换把速度和灵活性、准确性,给演奏带来不良后果。练习经过音时,请参看下面的例子:

(2)同音打弦装饰音(符号是“tr ”或“三”、“四”)

同音打弦装饰音是是马头琴演奏的特殊技巧之一,同时也是表现蒙古族音乐风格的具体手段之一。这种指法技巧的运用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在节拍的后面出现,另一种是在节拍前面出现。它们的特点是在用二度和三度音位时,用二、三、四指打弦。如一指奏着旋律音,那么就用二、三、四指在不同音位上打弦奏出;若二指奏旋律音,则用四指打弦奏出;若三指奏旋律音,也用四指打弦奏出。从音位上讲,虽然是6—6i或6—6i,奏着(或)不同音位的打弦,但奏出的效果是的音响效果。上面虽然是在不同音位打弦,但是所奏出的效果不是所打音位的实音,而是所奏音的同音装饰音。手指打几下弦则是几个同音装饰音。例如打三下,则是6 6的效果。在演奏四、五连音时,节奏要稍快一点,二、三连音稍慢一点。在马头琴演奏中,一般是一指按弦时三指打弦;二、三指按弦时,四指打弦。但是在三轮按弦四指打弦时,是在高把位应用,因为高把位音位距离短,所以可以打出大小三度音位的打弦。

(3)颤指(符号“tr”)

颤指的指法技巧,是从西洋小提琴等弦乐器的演奏技巧上移植过来的。一般演奏现代乐曲和其它民族乐曲时应用,在民间和传统演奏中很少应用。它与同音装饰音所不同的是奏出打音的实音,从而同旋律音反复奏出打弦音。演奏时,手指要放松,用手指的弹性来打弦。例如:1=D 颤指在练习中,容易出现的毛病有:①拇指过于紧张;②手腕僵硬;③按在弦上的手指过分用力顶弦;④手指抬得过高而影响速度;⑤手指拾得不够高,没有弹力或节奏不稳,忽快忽慢等。纠正方法:手臂、腕部和手指既要放松,同时又要有控制地演奏。

(4)同音打弦

这种演奏法不同于同音装饰音的地方,只是所打的音不是装饰音,而是旋律中的基本音。在演奏时所用的方法与同音装饰音一样。它也是蒙古族音乐风格的表现手法之一,这种奏法,有着深沉、饱满而又强烈激动的特点。它没有过多换弓造成的断续感觉。同音打弦一般用连弓演奏。例如。在这一例子中,第一小节中的“33 5”的第二、三个“8”音就是用打弦的方法获得的。同样第二小节的两个“5”音也是用打弦指法获得的。用第几指打弦可以用数字和括号来表示。如前例中的(三)一样。从这一例中,我们可以看到记谱是:“3”音都是三指在“5”音的音位上打孩出来的。第二小节的第一、二个a6”音是第三指在“7”音的音位上打弦奏出的,这的第—指都不抬起。同音打弦法关键在于打弦不改变旋律音的性质,只给旋律音一个“间断”的感觉。手指不是压在弦上,而是打在弦上,需要手指富有弹性,如果是手指压在弦上,就会使原旋律音变成所压音位的实音。

(5)滑音

马头琴在演奏蒙古族乐曲时,经常运用滑音来表现乐曲的情感。这也是一种特殊的表现手法。一般常用的滑音有三种。

①上滑音(符号是“,”)

上滑音是从所奏的旋律音滑向上面的旋律音。一般是向它上方三度以上的旋律音跳进时运用上滑音。例如:实际演奏法是:355 滑音是用前面演奏的同一手指滑向另一个旋律音的。

②下滑音(符号“、”)

下滑音是从所演奏的旋律音向下滑到另一个旋律音。实际演奏法是:……。实际演奏法是:

③回滑音(符号是“八”)

回滑音也是在演奏蒙古族乐曲时常常运用的一种演奏方法。一般以大二度音程关系、小三度音程关系和大已度音程关系的方式出现,同时以快速回滑二、三、四次的方式演奏。演奏时不换把位,常用三指或四指演奏。实际演奏法上:这种回滑音一般用在节拍的最后一拍的前半拍之前,往往是一弓奏出的。在长音处,有时也根据乐曲的情绪在回滑音之前用索格斯日赫弓法。用这种弓法的演奏效果是:这种处理是自由的色彩性处理,往往是由演奏者和歌者的临时情绪的高涨而油然产生的。

(6)和音

马头琴常常较多地采用双和音来演奏。一般在按一根弦的同时,同另一根空弦形成二三、四、五六、七、八度和音。另一种较为普遍地是用拇指从里弦右侧第二把位上触弦形成纯四度或八度的泛音和音。目前除了采用这些和音方式演奏以外,还吸收了中外弦乐器演奏方法。用双指(一指和二指)同时触弦奏出双弦上的双实音和音,从而可以奏出二三、四、五、六、七、八度的实音和音。

(7)揉弦揉弦演奏法是表现乐曲各种感情变化的极有力手法,马头琴的揉弦又有它自己的特殊性。揉弦是用手指上下滚动顶指得到的勇音效果。揉弦的力量主要来自左上臂,再通过下管来带动手腕和手指,是由各部分的有机配合来完成揉弦任务的。探弦时,左手手指顶弦力度要适当,左上管、下臂、腕子和手指要适当放松,不能但硬,要有韧性。这种奏法适合中板或较慢的乐曲,可以表现比较细腻的、深思的及悲伤的乐曲。揉弦时,要根据乐曲的内容和感情的变化来改变揉弦的幅度。速度慢的乐曲,揉弦的幅度要大一些;速度较快的乐曲,揉弦的幅度要小一些。另外,各种情感、情绪的乐曲同用弓的力度有极密切的关系.因此探弦是同一定的音质、音量都互相关联着。一般地讲,在低把位时揉弦幅度要大一些,在高把位时要小一些。揉弦容易出现的问题有以下几种:

①顶弦指的力度过小,是因为上臂、下臂以及手腕过分紧张,各部位没有放松。因而力量集中在上臂没有传到手指上。也可能是由于上管、下管及腕部过分放松,没有真正地顶住弦,从而造成了苍白和空飘的音质。纠正的办法是:对于前一种情况,在练习时,上、下管

和腕部要适当放松,手指要有韧劲,顶住琴弦,慢慢地练习。对于后一种情况,练习时要适当加强上、下臂和腕部的力度,手指顶好弦后再练。

②揉弦时,由于手指和腕部过于僵硬,上、下臂摆动过大,因而造成揉弦的幅度很大,发出来的声音不均匀,不准确,音波忽大忽小、忽高忽低,听起来很不舒服。纠正方法:手腕要放松,缩小下臂的摆动幅度,使手腕和手指更多地参加揉弦动作,让手指的滚动幅度和快慢均匀。

(8)保留指

保留指的演奏法是在低于正在演奏着的音位上,把其它没有参加演奏的手指,按指法顶在弦上的一种预备指法动作。它的特点在于:把不参加演奏的手指,按音位轻轻地顶在弦上,这样既保证了发音的准确,也不影响速度和换把,同时减少了指法的混乱,因而保证了乐曲进行的速度。当一指卖完二指按弦时,一指不用抬起,继续轻轻顶住弦。当一指滑到上一把位的音位后,也象前一把那样顶弦。特别是速度快起来时,就更没有拾指的机会,如果抬指就会影响速度和乐曲的进行。

(9)弹弦(符号是“+”)

弹弦是用左手的一指或二指从弦的里面往外弹弦(右手的琴弓同时拉弦)。或者是在弹弦的同时用弓击弦,奏出击鼓节奏。弹弦时,手指要有力度。这是第一种边拉迪弹的形式。这是先弹后击的弹拨击弓奏法。

(10)拨弦(符号是“piZZ”)这种技巧是马头琴演奏者为了表现乐曲的需要,从其它乐器上移植过来的。演奏方法是:左手继续顶弦,右手二、三、四指继续握住弓,用右手第一指拨弦。这种演奏法一般用在欢快的乐曲之中。

(11)泛音演奏技巧这种演奏法和演奏技巧是从民间江音演奏法中继承过来的。它同单音顶指演奏结合起来运用。演奏法是同前面介绍的江音演奏法(五度定弦演奏法和反四度定弦演奏法)是一样的,主要用一、三、四指指尖,从弦左侧向右顶弦演奏。运弓要有力度,顶弦时要轻轻触弦,这样就能获得江音音响。同时用拇指触弦,同一指结合形成纯四度泛音,同三指结合形成纯八度和音,这两个双和音是比较常用的泛音。在需要演奏高把位的音时,一般不到高把位,而是在原把位或中把位上用江音奏出。从上面的谱例我们可以看到到的“5”音,不是往上把位走,而是回到外弦上的泛音位置,“3”音和“5”音也一样不往上走,而是在外弦的泛音上演奏。从而不换把位,用泛音代替实音,对某些没有江音的实音则奏出实音。因此,所谓泛音技巧,就是泛音同实音交替使用的演奏法

(12)“潮尔”演奏技巧这种演奏法,可以在反四度定弦的外弦上演奏。

(13)滑音颤指这是一种华彩性的技巧。常常用来模仿马的嘶鸣。一般用在华彩性乐段中。主要是在下行大滑音中运用。演奏法是一个手指触弦滑音,另一个手指颤指滑下。

马头琴教学计划

《马头琴》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8号 《马头琴》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在朗读课文的过程中,对照生字表圈画出本课的生字,借助汉语拼音正确认读,并积 累词语。 2、认识6个生字,1个多音字“中”,能按照正确的笔顺规范地书写4个字,正确运笔, 体会汉字的形体美。 3.在随文识字过程中,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苏和和白马之间的感 情,了解马头琴的来历。 教学重点: 认识6个生字,1个多音字“中”,会写4个生字,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通过朗读,体会苏和和白马之间的感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音乐导入 1、先听琴声,好听吗?这琴声非常悠扬,你想知道这乐曲是由哪种乐器弹奏出来的吗?(学 生答:马头琴)出示图片,这就是“马头琴”。关于马头琴有一个美丽的传说。 2、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31课马头琴(板书课题) 3、课题中有一个字宝宝需要我们会认。学习“琴”字。(课件出示琴)看一看琴的演变, 用两个(王)代表多排的弦枕和弦线;用汉字有意思吧?谁能拼读并组词。 (今)代表共鸣箱。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把语文书翻到141页,老师来读课文,请同学们边听边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同学们听得真认真,看来这真是个精彩的故事,请你用一、二句话概括课文讲了什么 事呢?(生答) 3、请你借助拼音自由读一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后借助课后的生字表圈 出文中的生字,并想办法和这些生字交朋友。标清自然段的序号。 4、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 三、随文识字,理解课文内容 学习第一自然段: 指名读第一自段,其他同学边听边想,读了这一段你知道了什么?(板书:苏和、小白 马) 苏和捡到一匹什么样的小白马?(刚刚出生)他是怎样做的呢?(细心照料)小白马渐 渐长大了。(课件出示句子)你能把文中的“渐渐“换个词语而不改变句子的意思吗?谁能用 “渐渐”说个句子。你觉得苏和是个怎样的孩子?在这个照料的过程中,苏和付出了很多劳 动和心血,小白马得到了许多许多,它们也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学习二、三自然段: 1、小白马长大了,这天,草原上举行赛马会。苏和骑着小白马也去参加。我们一起去看 一看。 2、轻声读课文的2、3自然段。 3、学习生字“配、骏、鞭” 认识哪个字宝宝就请大声读出他的名字,并帮他找个朋友。(随机学习生字)学习“配” 拼读并组词,读一读课文中带有这个生字的句子。理解句子。这句话是谁说的?(板书:王 爷) 学习“骏”拼读并组词,理解“骏马”的意思。课文中哪句话写出了小白马跑得快?用

《神州音韵》教案

授课人:胜利第三十四中学陈云靖年级:八年级 单元:第四单元《神州音韵》课型:欣赏课课时:第二节 教学内容:欣赏1、歌曲《牧歌》2、马头琴曲《万马奔腾》 教学目的: 一、初步了解内蒙古的地理位置、风土人情,进而对蒙古族的音乐及其表现形式产生兴趣。 二、聆听无伴奏合唱牧歌,感受歌曲的悠长、舒展、婉转动人的音乐特点,并试着唱一唱, 体会蒙古长调的感觉。 三、认识蒙古族重要的乐器——马头琴,在音乐中感受蒙古族音乐的奔放、豪迈、热烈。教学重点:对蒙古族音乐的感受 教学难点:学生积极性的调动 教学主线:以“陪你一起看草原”为主线,结合教师的亲身经历,带领学生一起通过重温老师的旅行,一起走进草原来感受草原的歌,草原的曲,草原的情。 教具准备:钢琴、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师生问好,教师做简单的自我介绍。 2、师:“去年暑假,我和家人自驾游去了一趟内蒙古,那一趟旅行让我受益匪浅,今天我来 陪大家一起去看看草原,与同学们一起来分享我的收获。” 二、介绍内蒙古的风土人情 1、师:“我今天给同学们带来了,旅行中拍摄的照片,请同学们在歌声中随我一起走进美丽 的内蒙古大草原吧!”向学生展示照片,并向学生讲述照片中的景物。 2、图片讲解关键点:内蒙的风景、关于敖包的小知识、蒙古人的服饰、蒙古人的美食、蒙古 人性格和爱好。 三、介绍蒙古族的部分歌手及代表作 1、师:“我在旅行的路上,听了好多内蒙古的歌曲,现在把内蒙古歌手及代表作来与同学们 分享”。出示内蒙歌手的图片,并选听几个有代表歌手的歌曲。 2、介绍自己做喜欢的以为蒙古族歌手——德德玛 3、聆听德德玛演唱的《牧歌》

4、德德玛生平简介 四、欣赏蒙古歌曲《牧歌》 1、师:“因为喜欢歌手德德玛,所以我就在旅游的途中,认真学习了《牧歌》这首歌,今天 带领同学们一起唱唱。”出示《牧歌》的歌谱,并启发学生找出歌中唱到的“蓝天”“白云” “羊群”“草原”。 2、小知识:长调和短调 3、再次聆听德德玛演唱的《牧歌》,带领学生试着轻声演唱。 4、让学生跟老师的钢琴伴奏,再次感受歌曲的旋律和节奏。 5、欣赏视频,无伴奏合唱《牧歌》,启发学生静静的聆听,感受纯粹的人声,营造出来的美 妙意境,再出示一道连线题。 五、欣赏马头琴曲《万马奔腾》 1、师:“晚上,我们住在了乌兰布统草原的蒙古包里,恰逢蒙古包外面在举行篝火晚会,有 很多的蒙古歌手和舞蹈家表演,我们有幸听到了一位马头琴演奏家演奏的马头琴曲《万马奔腾》,被演奏者的表演深深地吸引了。 2、介绍马头琴,并简单讲讲马头琴的传说,介绍“马”在蒙古人心中的重要地位。 3、介绍马头琴演奏大师——齐.宝力高以及他的代表作《万马奔腾》的创作由来。 4、欣赏视频,齐.宝力高演奏的《万马奔腾》 5、分析乐曲《万马奔腾》的情绪、节奏、旋律特点。 6、拓展:二胡曲《赛马》并欣赏视频 7、让学生们说一说,马头琴和二胡在音色和表现方面的区别。 六、律动时间 1、出示《万马奔腾》的主要节奏,带领学生敲击。 2、给学生分组,试着表现不同的节奏型,来体会乐曲的节奏和气氛。 3、拓展:欣赏2014年央视春晚的舞蹈《万马奔腾》,并让同学们用刚才的节奏来随着视频敲 击。 七、教师寄语: 1、总结本课学的知识点,鼓励学生多多接触大自然,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 2、对学生们的祝福。 八、下课!

马头琴制作大揭密

马头琴制作大揭密 马头琴制作大揭密 文/敖特尔爸爸 相信大家对蒙古族不会陌生,蒙古族都能歌善舞(我除外,呵呵),蒙古族 的音乐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长调和呼麦,另外就是马头琴。99年我曾花用了3个 月的时间制作了50把马头琴,整个制作过程几乎全部是手工完成,非常的累,关于马头琴的制作过程,我想大家都比较感兴趣,下面我把制作过程简单地向 大家介绍一下,以此了解一二: 马头琴是蒙古族历史上较为悠久的一种弓弦乐器,因琴首雕有马头而得名,蒙古语叫它"潮尔"。马头琴从它产生那天起,就成为蒙古民族喜爱的乐器而广 为流传,它伴随着蒙古民族走过了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已成为蒙古民族文化 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伙伴。琴头上有雕刻精致的马头,弦槽后开,两侧各置一弦轴,两条马尾弦分别用40、60根长马尾合成。琴弓用藤或木制杆,两端系以一束马尾。用马尾弓摩擦马尾弦,发出的声音优美、浑厚、悠扬、动听,这在古 今中外拉弦乐器中都是极为独特的。 马头琴由琴杆、琴弓、音箱三部分构成,音箱为上窄下宽的梯形。琴首多 为龙头上面雕马头,后来多为马头的形象。最初的马头琴,音箱和琴杆用木材 制成,音箱正背面蒙羊皮或马皮。琴弦用两束马尾、琴弓用树枝和马尾制成。 由于马头琴音域宽广、音色浑厚而深沉,泛音丰富,为演奏者提供了可以尽情 发挥演奏技巧的条件,因此,具有极强的感染力,欢快曲调往往能使人振奋、 激动,如泣如诉的曲调令人感伤。演奏采取坐姿,琴箱夹于两腿间,琴杆偏向 左侧。马头琴细弦在里、粗弦在外,音域一个八度,音色柔和、浑厚而深沉。 琴弓在弦外拉奏,弓法多变,指法丰富,具有鲜明的艺术风格。 几十年来,马头琴经过无数演奏家和艺人的不断研究、改进,并吸取其它 民族乐器和西洋乐器之长处,逐步发展成现代的马头琴。琴杆、音箱的侧、背板,采用传音共鸣性能优良的长白山色木或川滇枫木制作,面板用桐木或鱼鳞

2、嘎达梅林 教学设计

2、嘎达梅林 教学内容: 1、欣赏歌曲《嘎达梅林》。 2、认识马头琴欣赏马头琴独奏《嘎达梅林》 教学目标: 1、欣赏马头琴演奏的蒙古族民歌《嘎达梅林》,感受歌曲悲壮的情绪,并熟练演唱歌曲。 2、认识马头琴,初步感受其深沉、浑厚的音色和独特的草原气息。 3、简单了解蒙古族相关的风俗、文化。 教学重、难点 1.学生认识并欣赏马头琴演奏的“嘎达梅林” 2.能学会演唱歌曲 教学准备 马头琴,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播放蒙古民歌《我从草原来》风光片。 二、师生音乐问好。 三、故事导入新课、交流蒙古族的风俗人情: 师:同学们课前我们欣赏的歌曲大家熟悉吗?它是那个民族的歌曲,你是怎么知道的? 师:大家对蒙古族都有那些了解呢?谁来给我们大家介绍一下?(学生交流搜集到的有关蒙古族的风俗人情。)

师:同学们了解的可真不少,在刚才的歌曲中还有一样蒙古族乐器,同学们听出来了吗? 四、讲马头琴的故事,认识马头琴。 1、认识马头琴。(课件出示马头琴图片)。 师:马头琴是蒙古族特有的一种传统乐器,因在琴杆的顶上雕着一个精致的马头而得名。它是蒙古族人民最喜爱的一种乐器,马头琴的声音非常好听,马头琴的琴声甘美、浑厚、悠扬、动听,表现了蒙古牧人的深沉情怀。马头琴的由来还有一个很动人的故事…… 2、讲述马头琴的故事。(课件出示音话结合)。 五、欣赏马头琴独奏曲《嘎达梅林》。 师:也许是浸染了马的灵性,其音色空灵中有奇绝之境,感人肺腑。马头琴,尤可模仿马的嘶鸣,萧萧然,几可乱真。马语中常有悲声,而马头琴也如马语,深情悲悯之情,令倾诉者翻卷衷肠。有人曾经说过:对于草原的描述,一首马头琴曲的旋律,远比画家的色彩和诗人的语言更加传神。这话十分贴切,当一首悠扬的马头琴曲在人们耳边奏响时,你随着那旋律闭目冥思吧……下面我们来欣赏马头琴独奏曲《嘎达梅林》。 1、播放马头琴独奏曲《嘎达梅林》。 师:欣赏了刚才的乐曲,他带给我们怎样的感受?在音乐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1、我感受到了乐曲中透露着一些悲壮。 2、我仿佛看到了辽阔的内蒙古大草原。

马头琴文化

一、马头琴 近年来,乌审旗委、政府围绕创建“全国人居环境示范镇”,组织实施“三年大建设、三年大变样”发展战略,制定出台了《创建中国马头琴文化之都实施方案》,明确提出用三年左右的时间,培养一批(3000人以上)马头琴音乐初级人才队伍,培训一批(10000人左右)民间马头琴音乐爱好者,培育一批马头琴(生产销售、人才输送、音乐演奏、系列产品研发)文化产业,建设一批以马头琴文化元素为主的标志性建筑,打造一批马头琴文化节庆活动品牌,带动群众文化、公益文化、文化产业、城市文化景观体系的全面发展,把我旗建成集传承保护、推广普及、人才培训和生产制作“四个基地”于一体的“中国马头琴文化之都”。自创建工作开展以来来,形成了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全民参与的良好局面,具体情况如下: 一、普及工作深入开展。一是完成了全旗6个苏木镇、59个嘎查村及旗直机关的普查、调研和宣传、动员工作。二是注册成立了“中国马头琴学会乌审旗分会”,成立了9个“马头琴文化协会”;组建了62支“马头琴文化独贵龙”,拥有成员1500多人;登记备案马头琴文化户3000户;在教育系统成立了12个马头琴音乐兴趣小组,成员2100多人,搭建起了以“中国马头琴学会乌审旗分会”为龙头,各协会为纽带,“马头琴文化独贵龙”为支点,马头琴文化户为基础的普及网络机构。三是成立了乌审旗马头琴音乐培训学

校,到目前为止已完成了100多个班次7100多人的培训。同时在6个苏木镇和部分嘎查村设立了民间培训校点并启动了培训工作,旗直机关以系统、部门为单位的培训工作正在展开,部分学校将马头琴音乐列为音乐课必修课程。四是在普及培训的同时,组织专家编写乌审旗马头琴音乐演奏教材,并建起了马头琴“四库一系统”,即全国“马头琴人物资料信息库”、“演奏曲目集群库”、“文献资料搜集库”、“制作企业信息库”和“检索系统”的基本框架,致力打造全国马头琴信息最为完整的数据体系。五是组建了成员40多人的马头琴乐团,并多次代表我旗参加区内外大型演出活动,2010年赴香港参加第十三届香港世界“金紫荆花奖”文艺大赛荣获7项大奖。2011年,组织300人马头琴队伍代表乌审旗参加鄂尔多斯市撤盟建市10周年《凯歌十年》大型演出,组织400人马头琴代表队参加成陵旅游周活动和“溜圆白骏马”宴等全市大型文化活动。成功举办2011年新年马头琴音乐晚会,元宵节500人马头琴音乐齐奏、庆祝建党90周年等大型演出活动15场。新创作《乌审叙事曲》、《绿色乌审畅想曲》、《祝酒歌》等大型合奏曲10部,齐奏曲14首,编写中小学马头琴音乐教科书并印发2500册。为基层、学校、企业下乡演出50多场,政府无偿投放马头琴器乐7100多把。 二、品牌打造工作有序推进。一是被中国民协命名“中国马头琴文化传承保护基地”、“中国马头琴文化研究中心”、

马头琴的概述

马头琴论述 班级:/// 学号:/// 专业:/// 姓名:///

摘要:马头琴是一种两弦的弦乐器,有梯形的琴身和雕刻成马头形状的琴柄,为蒙古族人民喜爱的乐器。马头琴是适合演奏蒙古古代长调的最好的乐器,它能够准确的表达出蒙古人的生活,并且2006年5月20日,蒙古族马头琴音乐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关键词:马头琴历史概述演奏歌曲 正文 (一)乐器概述 马头琴(mǎ tóu qín),是中国蒙古族民间拉弦乐器。蒙古语称“绰尔”。 琴身木制,长约一米,有两根弦。共鸣箱呈梯形。声音圆润,低回宛转,音量 较弱。相传有一牧人怀念死去的小马,取其腿骨为柱,头骨为筒,尾毛为弓弦, 制成二弦琴,并按小马的模样雕刻了一个马头装在琴柄的顶部,因以得名。郭 小川《平炉王出钢记》诗:“牧区的人们听说钢花喷,蒙古包里拉起了马头 琴。”[1] 对于它名字的由来,是因琴头雕饰马头而得名。《清史稿》载:"胡琴,刳桐为质,二弦,龙首,方柄。槽椭而下锐,冒以革,槽外设木如簪头似扣弦, 龙首下为山口,凿空纳弦,绾以两轴,左右各一,以木系马尾八十一茎扎之"。 可知,马头琴原来也有龙首。此早在《元史》卷71《礼乐志》有载:"胡琴制 如火不思,卷颈,龙首二弦,用弓捩之,弓之弦为马尾。"据岩画和有些历史资 料中显示古代蒙古人开始把酸奶勺子加工之后蒙上牛皮,拉上两根马尾弦,当 乐器演奏,称之为"勺形胡琴"。当前很多专家认为这就是马头琴的前身。勺形 胡琴当时最长的也是二尺左右,共鸣箱比较小,声音也就小多了。至今蒙古国 的西部也有人把马头琴叫"勺形胡琴"。当时琴头不一定是马头,有人头、骷髅、 鳄鱼头、鳖甲或龙头等,此外还有人说,这种琴的琴头有呈猴头或玛特尔头的 形状。玛特尔形似龙,面似猴,象征一种镇压邪魔的神物。据有关学者考证, 马头琴一名大约得于十九世纪末到二十纪初,琴首是由龙头或玛特尔头改为马 头的。除此之外还有很多琴类,如:皮胡、锹胡、四胡、奚琴、稽琴等都是当 时的流行乐器。元朝时期随着宫廷生活的逐渐富裕宫廷内有专门的演奏、唱歌、 跳舞的人员,马头琴也就慢慢地成为宫廷音乐的主要内容之一了。 (二)历史追溯 马头琴的历史悠久,从唐宋时期拉弦乐器奚琴发展演变而来。成吉思汗时(1155—1227)已流传民间。据《马可波罗游记》载,12世纪鞑靼人(蒙古族 前身)中流行一种二弦琴,可能是其前身。明清时期用于宫廷乐队。马头琴是 蒙古民族的代表性乐器,不但在中国和世界乐器在家族中占有一席之地,而且 也是民间艺人,牧民家中所喜欢的乐器,马头琴所演奏的乐曲,具有深沉粗犷, 激昂的特点,体现了蒙古民族的生产、生活和草原风格。 从山林狩猎文化时期至草原游牧文化初期,蒙古人所使用的乐器,不是马头琴,而是火必思、托布秀尔等弹拨乐器且多用于娱乐性歌舞与舞曲伴奏。 从《蒙古秘史》、《元史》中的记载来看,成吉思汗至忽必烈时期,蒙古民族 乐器尚以弹拨乐器为主,元代的蒙古军人和牧民,善弹火必思,喜跳集体踏歌。 当草原游牧音乐迅猛发展之后马头琴这件拉弦乐器便脱胎而出,得到广泛普及,

《万马奔腾》教案

《万马奔腾》教案 教学目标: 1、知道蒙古族是祖国大家庭的重要成员,乐于主动了解蒙古族文化,喜欢蒙古族音乐。 2、聆听《万马奔腾》,感受体验蒙古族歌曲的风格; 3、能够辨别马头琴的音色。 4、对比欣赏二胡曲《赛马》和马头琴曲《万马奔腾》 5、创编舞蹈动作表演《万马奔腾》 教学重难点: 1、聆听《万马奔腾》,感受体验蒙古族歌曲的风格; 2、能够辨别马头琴的音色。 创设环境:用凳子围成两层半圆圈,形似蒙古包。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 1、在上课之前那,我们先来做一个游戏,游戏的名字就叫《我来做,你来猜》。(老师来跳民族舞蹈:(1)藏族舞蹈《》(2)维吾尔族舞蹈《大阪城的姑娘》(3)蒙古族舞蹈《》 二、聆听《万马奔腾》 1、说的不错,大家知道,中华民族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五十六个民族的人民为祖国的发展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音乐的发展历程中,少数民族也是功不可没的,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我

国的少数民族——蒙古族,了解他们的音乐以及特有的民族乐器,咱们先来聆听一首乐曲吧!看你能听出来作品是由什么乐器演奏的,听完后告诉老师。播放乐曲(第一遍聆听) 2、这就是由蒙古族特有的乐器马头琴演奏的《万马奔腾》。 3、说到马头琴,你对它有什么了解吗?(生自由交流,师补充) 马头琴,蒙古族弓拉弦鸣乐器。因琴杆上端雕有马头而得名。常用于独奏、器乐合奏或为民间歌舞伴奏等。主要流行于内蒙古自治区以及北京、辽宁、吉林、黑龙江、甘肃、青海、云南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等蒙古族聚居地区。 4、关于马头琴的来历还有个小故事呢!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播放视频) 5、现在知道蒙古族人民为什么喜欢马头琴了吧,让我们再回到《万马奔腾》这首曲子上来,介绍作者(出示照片) 这首马头琴曲由我国著名马头琴演奏家——齐·宝力高所创作。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作者。 课件出示:齐·宝力高——马头琴演奏家。蒙古族人,出生于内蒙古自治区的科尔沁,现任内蒙古歌舞团独奏演员。 6、乐曲创作背景 针对这首乐曲,作者曾经讲过一个故事:在一次赛马活动中,作者看到一匹烈马背负着它的主人飞驰向前。这匹马以最快的速度,竭尽全力冲向终点。当他们冲过终点的时候,这匹马突然倒地而死。马的主人抱着它的头痛哭不止。这件事深深地触动着作

马头琴教学大纲

《马头琴》教学大纲 (一)课程说明 课程总学时\周学时:36\1,理论讲授7课时,实践教学29课时。 学分:2 修课类型:必修课 开课学期:3、4学期 理论讲授与实践教学比例各占总学时中的20%和80%。 1、课程性质:马头琴是音乐教育专业技巧必修课之一。 2、课程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正确马头琴演奏方法和技巧,提升学生学习民族乐器的兴趣。 3、教学内容与课时安排: 第三学期课程内容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第四学期课程内容为:初级与中级基础练习。 4、使用教材与参考书: 《马头琴演奏法》白·达瓦著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 《马头琴演奏法》达日玛著内蒙古教育出版社出版 《马头琴教程》巴雅尔著呼伦贝尔报社出版 5、课程教学重点与难点 学习正确规范的技法,初步掌握马头琴演奏技能。 6、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 理论讲解、实践练习。 7、课程考核方法与要求 平时成绩以课堂教学计分。期中、期末考试以观摩形式进行,平时成绩占总评成绩30%、期末考试占总评成绩70%。成绩以百分制计分。 (二)教学内容与纲要 一、马头琴知识(1课时) 1、马头琴概述 2、马头琴演奏基本知识 3、马头琴演奏法 要点:马头琴常识 二、持琴方法与演奏姿势(1课时) 1、持琴的基本方法 2、持弓的基本方法 3、演奏姿势 4、基础练习 要点:正确的演奏方法。 三、双手配合、运弓方法(1课时)

1、起、落指的动作要求 2、运弓方法 3、双手的默契配合练习 要点:双手配合练习。 四、基本功练习(1课时) 1、指法的音位 2、运弓的正确练习 3、音阶、琶音的练习 要点:音准、音色、音质 五、民间乐曲演奏与长调演奏特点(1课时) 1、泛音演奏方法 2、其他特殊演奏法 3、长调演奏方法 要点:演奏法、表现不同曲目和特点风格 六、手指灵活应用(1课时) 1、起、落指的高度、速度练习 2、触弦点、位置的练习 要点:速度、音准、扎实训练 七、快弓、跳弓练习(1课时) 1、动作自然放松 2、各部位动作协调配合 3、要求方法得当 要点:动作的协调性 乐曲目录: 第一学年 《莫如哈达》昭乌达民歌 《西日哈达》锡林郭勒民歌 《乌伦花》锡盟民歌 《努恩吉雅》哲里木民歌 《窗蝇》蒙古国民歌 《草原连着北京》齐·宝力格 《干杯》蒙古国乐曲 《蒙古小调》内蒙古民歌 《初升的太阳》齐·宝力格 第二学年: 《辽阔的草原》呼伦贝尔民歌 《嘎达梅林》哲里木民歌 《荒城之夜》日本乐曲

额济纳简介

额济纳简介 我先简单的向大家介绍一下额济纳旗,“额济纳”系西夏党项语,意为“黑水”(即今额济纳河),额济纳旗旗名就是源于额济纳河的河名;额济纳旗在蒙古语称“亦集乃”,元代曾在此地设亦集乃路,在汉语中就是“害怕”的意思。额济纳旗面积114606平方公里,比江苏省和浙江省都大1万多平方公里,接近台湾、海南、宁夏三省区面积之和,是中国旗县(市、区)中面积最大者,但人口只有1.8万人,是我国是人口最少的县级行政区。额济纳旗现有胡杨林45万亩,是世界仅存的三大成片胡杨林之一。另外两处成片胡杨林位于我国新疆的沙雅县,新疆轮台县。 额济纳物华天宝,是享誉中外的“骆驼之乡”。境内有野骆驼、野马等种类众多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湖泊中鱼类很多,最负盛名的是肥美可口的居延海大头鱼。野生药材资源十分丰富,是被誉为“沙漠人参”苁蓉的主产区。苁蓉具有壮阳补阴的奇特功效。明代药物学家李时珍曾在《本草纲目》一书中作过重点介绍。额济纳地区由于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出产的瓜果含糖份量很高,有“不吃额济纳的瓜,不知天下瓜甜”的说法,大家不妨在闲暇之余品尝一下。 济纳地区历史悠久,早在原始社会就有人类活动。夏商周时隶属乌孙;先秦时为大月氏领地,称“流沙”或“弱水流沙”;西汉初期为匈奴牧地,到汉武帝时称“居延”。“居延”地名源于匈奴语,即“天池”或“幽隐”的意思。 汉代三百多年,是居延地区空前发展的时期。汉武帝时期,居延地区归属汉朝政权管辖,并设居延县行政机构;汉宣帝时,改置为张掖郡居延属国;王莽篡汉后改称居城;汉献帝建安末年(公元220年),改为西海郡。 魏晋时期,依然称西海郡。这里先后被前凉、后凉、北凉和西凉等各割据政权所占领。唐代曾设安北都护府和“宁寇军”,统领居延地区军政事务。 宋真宗景德年间(公元1004年-1007年),居延地区被西夏占有,进入了又一个繁荣时期。西夏在此设置了“黑水镇燕军司”和“黑山威福军司”等机构。公元1226年,成吉思汗率领的蒙古军队攻破了西夏政权,居延地区归附元军。元世祖忽必烈统一全国后,于公元1286年在此设立“亦集乃路总管府”,统领居延地区的军政事务。现在沿用的额济纳这一地名,便是“亦集乃”的转音。 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居延地区归属明朝政权,成为甘州和肃州二卫的边外地,不再有人经营了。 清康熙时期,游牧于伏尔加河流域的蒙古族土尔扈特部首领阿玉奇汗之侄阿拉布珠尔到西藏礼佛,随后便请求内附。几经辗转,最后定牧于额济纳河流域。由此,拉开了世界人类史上规模较大的人口长途迁徙的序幕。80年后,土尔扈 特部渥巴锡汗率众回归祖国。电影《东归英雄传》就是以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为题材而拍摄的。 清乾隆年间,“额济纳旧土尔扈特特别旗”正式设置,其行政规格较高,直属清理藩院管辖。

马头琴的由来及简介

马头琴的由来及简介 马头琴是一种两弦的弦乐器, 有梯形的琴身和雕刻成马头形状的琴柄, 为蒙古族人民喜爱的乐器。马头琴,蒙古族弓拉弦鸣乐器。因琴杆上端雕有马头而得名。蒙古语称胡兀尔、莫林胡兀尔(马头胡琴)。汉语俗称胡琴、马尾胡琴、弓弦胡琴等。历史较短,是朝尔革新的产物。 20世纪50年代以来,在传统小马头琴的基础上,改革制成中马头琴、大马头琴和低音马头琴等多种乐器,显著丰富了马头琴族乐器系列,在音色上仍保持柔和、浑厚、淳美、深沉等浓郁的草原特色,深受人民喜爱,常用于独奏、器乐合奏或为民间歌舞、说唱伴奏,有的已成为我国民族乐队中重要的拉弦乐器。流行于内蒙古自治区以及北京、辽宁、吉林、黑龙江、甘肃、青海、云南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等蒙古族聚居地区。 在辽阔的内蒙古草原上,流传着这样一个动人的传说:很早很早以前,在科尔沁草原上有个爱唱歌的牧人,名叫苏和。他有一匹心爱的小马,浑身雪白,它的皮毛像缎子一样光亮,又美丽、又健壮,它嘶鸣起来,声音像银铃一样清脆悦耳。几年以后,小马长成了膘肥体壮的大白马。在一次赛马会上,苏和的白马夺得锦标后却被王爷抢去了。白马日夜思念主人。一天,王爷骑白马正在亲友面前炫耀,不料被马摔得头破血流。白马挣脱了缰绳,却不幸中了王爷的毒箭,待跑回主人身边后,终因伤势过重而死在蒙古包前。苏和失去心爱的白马悲痛欲绝,日夜守在白马的尸体旁不忍离去,几天几夜都没有入睡。这天晚上,苏和终于迷迷糊糊睡着了,他梦见白马活了,向他欢

蹦乱跳地跑来,嘴里不住地嘶鸣着,苏和也呼唤着向白马跑去,就在这时他惊醒了,举目远望,四野茫茫,苍穹像蒙古包一样罩盖下来,草原上,马群滔滔,羊群像天上的朵朵白云,但就是不见他心爱的白马。只有它那动人的嘶鸣还在耳边回响,他想捉住这个声音来寄托对白马的怀念,想着想着终于醒悟过来。于是,苏和就用白马的腿骨做琴杆、头骨做琴箱、马皮蒙琴面,用马尾搓成琴弦,拿套马的杆子做弓,并按照白马的模样雕刻了一个马头,做出了草原上的第一支马头琴。拉奏起来,就好像梦中听到的声音一样。

小学音乐基本知识

小学音乐基本知识 一、音的属性 音的属性有音高、音值、音量、音色四个。 1、音高:由发音体振动的频率决定。 2、音值:即音的长短,由发音体振动持续的时间决定。 3、音量:即音的强弱,由发音体振动幅度的大小决定。 4、音色:由发音体振动方式、形状、成份、发音体品质决定 。 二、音级(乐音体系中的各音) 1、基本音级:CDEFGAB。分唱名(以意大利文do re mi fa sol la si)和音名(乐音体系中各音级的名称)两种。 中国民族五声:宫、商、角、徵、羽(相当于简谱的1、2、3、5、6) 2、音组:大字二组、大字一组、大字组、小字组、小字一组、小字二组、小字三组、小字四组、小字五组。小字一组为中音组,c1为中央C。 3、变化音级:将基本音级升高或降低所产生的音级叫变化音级。 4、变音记号:有三种,升记号、降记号、还原记号。 6、拍子种类:分单拍子、复拍子、混合拍子、变拍子、自由拍子。 拍子的含义:表示以几分音符为一拍,每小节有几拍,强弱规律是什么。 常见的节奏型:2/4 ××│×-│、3/4 ×××│、×××│、4/4 ××-×│、×× 0×│、0× 0×│ 三、音符 记录音的长短和高低的符号叫音符。分单纯音符、附点音符、休止符。 连音符 (1)三连音:将音值平均分为三等分来代替基本划分的二等分叫三连音。 (2)五连音、六连音、七连音:将音值平均分为五等分、六等分、七等分来代替基本划分的四等分叫五连音、六连音、七连音。 只供学习与交流

只供学习与交流 四.速度记号 慢速:Lento 行板:Andante 中 板:Moderato 小快板:Allegretto 快板:Allegro 渐慢:rit 或rall 回原速:a tempo 力度记号 很弱:pp 弱:p 中弱:mp 中强:mf 强:f 很强:ff 重音记号:> 渐强: 渐弱: 特强:sf 特强后即弱:sfp 强后即弱:fp 五.音乐常识 1.歌曲的体裁主要有颂歌、进行曲、抒情歌曲、舞蹈歌曲、劳动歌曲、叙事歌曲等类型。 2、歌曲的演唱形式 主要有齐唱、合唱、对唱、重唱、领唱、独唱、表演唱。 3、歌曲的曲式 (1)曲式:歌曲的音乐结构形式叫曲式。 (2)曲调的基本结构:乐汇、乐句、乐段。 (3)曲式的类型:一段体、二段体、三段体和多段体。 4、京剧:称国粹,分唱、念、做、打四种表演形式。行当有生、旦、净、丑、末等。伴奏乐器有京胡、京二胡、月琴。打击乐器有:板鼓、大锣、小锣、铙钹等。 5、合唱:是一种多声部歌曲的演唱形式,按音色分童声合唱、男声合唱、女声合唱、混声合唱、无伴奏合唱等。按声部分二声部、三声部、四声部合唱。 6、钢琴:18世纪初意大利的克里斯多弗利创制。共88个键,音域宽广,表现力丰富。 7、豫剧:又称河南梆子,它的特点是音调高亢、激越。 8、叫卖歌:是民间风俗歌曲的一种,有的只有一句或半句旋律,甚至无旋律。是在叫卖调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 9、民歌:即民间歌曲。分号子、山歌、小调。 10、歌剧:集音乐、戏剧、文学、舞蹈、舞台美术于一体,

马头琴音位精确标记法

[原创]马头琴音位精确标记法 对于初学马头琴的朋友,不能准确的找准音的位置时,老师往往会琴杆上点上几个点作为标记。这几个点到底应该点在什么位置?为什么这么点?怎样才能点的精确?却很少有人了解的,大多数人是让有经验的老师帮助点上,而老师多是凭听力和经验来标记。 这里给大家介绍一个简单的方法,使的第一次接触马头琴的人也能够精确的作出标点。 大家知道,音阶在琴弦上的位置变化是非线性的,从上码开始,越往下排的越密。一般认为没办法用量距离的方法确定。其实不然,各音阶在琴弦上的位置,是严格按照一种对数关系排列的,高等数学里面都讲过的(理论上讲每升高1个8度,弦的长度分别在该位置上再增加1/2、1/4、1/8、1/16......),不再赘述。请看下面的示意图:

照片名称:琴音位图 老师一般在琴杆上点5个或6个点,我介绍这种方法是用尺子精确测量距离确定,以上码到下码之间距离为1个单位,其精确位置分别是: 第一步:先找到第4个点的位置,它在上下码之间的1/2(图中C)位置; 第二步:再在上下码之间1/4处点上个点,它就是第2个点(图中F)的位置; 第三步:再把上下码之间分成3份,从上码往下找,分别在1/3处(图中G)、2/3处点上标记,这就是第3个点和第5个点;

第四步:再在上下码之间1/9,靠近上码的地方点上标记,这就是第1个点(图中D)的位置; 第五步:在从上码往下3/4的地方点上标记,这就是第6个点(一般不点这个点,标记5个已经够了),而这个点的音名是比内弦高2个8度的C,换句话说,如果按照C调作1,1/2处则高8度,3/4处高两个8度。 到此,所有(5个或6个)点都已经标记完成。 老师为什么会选这几位置标记呢?原来这几个位置是马头琴演奏时常用的泛音点!即1/2、1/3、1/4、3/4泛音。 它们也是演奏和弦常用的位置。 第1个点:按内弦时,与外弦空弦是5度和弦; 第2个点:按外弦时,与内弦空弦是相同音,但音色略有区别,演奏中常双弦同用; 第3个点:实按内弦时,与外弦空弦是高8度音程关系,虚按内弦发出的声音是比外弦空弦高两个8度的泛音,均为和诣和弦,亦被频繁应用,尤其是演奏带泛音曲子的时候,用的最多; 第4个点:这个点内外弦的音高,分别比其空弦高8度,也就是1/2泛音的位置; 第3、4点:这是演奏带泛音曲子时用的最多的位置,3指实按外弦第4个点,拇指虚按内弦第3个点,发出的声音是比外弦高8度的泛音。常看到马头琴演奏者,以拇指在第3点上触弦、3指在第4点上下滑动、配合食指、小指的按弦,演奏出动人的乐曲。

七年级音乐理论知识教材

七年级上册音乐知识与技能归纳总结 第一单元:歌唱祖国 一、《彩色的中国》为单二部曲式。(演唱) 1、这是一首以G调3/4节奏中速亲切地进行歌曲。 2、通过赞美祖国之美来表达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因此,要求学生通过学习与歌曲相关的如休止符等乐理知识及歌曲的创作背景,能有感情地演唱歌曲。此曲在本单元乃至整本教材中起着铺垫的作用。 3、学习这首歌的母的除了培养学生们对音乐的审美能力之外,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爱国之情,陶冶学生的情操。 4、歌唱的基本要求、歌唱的基本姿势。 二、《国歌》(演唱) 1、《义勇军进行曲》由田汉作词、聂耳作曲,诞生于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战争年代,1949年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象征着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为捍卫国家和民族的尊严,中华民族的坚强斗志和不屈精神永远不会被磨灭。 2、《义勇军进行曲》原是聂耳于1935年,为“上海电通公司”拍摄的故事影片《风云儿女》所作的主题歌。 3、2004年3月14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正式将《义勇军进行曲》作为国歌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三、《多情的土地》施光南曲(欣赏) 1、歌曲《多情的土地》由施光南作曲,任志平作词。由关牧村、廖昌永、韩红、佟铁鑫、杨洪基等多位歌唱家演唱。 2、常见的演唱形式:独唱、齐唱、轮唱、合唱、领唱。 四、《爱我中华》(欣赏) 1、《爱我中华》是为1991年召开的第四届中国少数民族运动会创作的会歌。2谱曲时广泛采用广西、云南等地少数民族的音调。歌曲原是二段体。第一乐段曲调较活泼,节奏跳跃,音域较窄。 五、《走向复兴》(欣赏) 1、《走向复兴》是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六十周年华诞献礼的歌曲,由深圳市委宣

万马奔腾教学设计

欣赏乐曲《万马奔腾》 教学目标 1、通过聆听《万马奔腾》,感受体验蒙古族歌曲的风格;能够辨别马头琴的音色。 2、聆听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和表现印象,培养学生鉴赏能力。 3、乐于主动了解蒙古族文化,使其热爱我国民族音乐。 教学重难点 1、抓住音乐特点,感受蒙古族风格的音乐 2、辨别马头琴音色 教学过程 一、视频导入(万马奔腾的场景) 师:同学们,如果让你们给这段视频起一个名字,你觉得什么名字比较适合?(学生自由回答) 师:大家想象力真丰富,老师今天就带领大家来欣赏这首草原名曲《万马奔腾》 二、欣赏乐曲 1、初听乐曲(想象你坐在广阔的草原上……) 设问:乐曲的情绪是怎样的?仿佛看到了什么场景? 2、复听乐曲《万马奔腾》(从哪些方面感受到的?哪些地方能表现出这种场面?比如说:旋律速度非常快、急促、节奏紧凑……) 3、再次聆听,音乐中哪些部分模拟了马蹄声、马铃声、马嘶鸣声……1乐曲的最后一部分,好像有马嘶叫的声音,很形象。

2.乐曲中间部分,好像看到千万匹骏马向前冲刺壮观场景。 师:同学们听得很仔细,不同的速度、不同的节奏会表现出不同的情绪和场景,那么同学们,假如现在有一匹骏马向我们奔来会是什么声音呢?由远到近又是什么样的声音呢?(学生先自主探究学习,探索两种不同的马蹄声,“有强到弱”,“由弱到强”) 师:下面我们选择一种节奏型,大家一起来表演一下。大家用手拍打桌子,从第一排开始进入,跟着老师的手势,第二排进入,以此类推。我们通过这种方式来感受一群骏马奔来的场景) 师:你们注意到这首乐曲主要运用了一种什么乐器? 生:二胡、马头琴 师:这首乐曲的主奏乐器是马头琴,下面让我们来认识一下它。 三、介绍马头琴【展示马头琴的图片】 a、认识马头琴 师:播放课件介绍马头琴构造及演奏技法。 师:马头琴是蒙古族最具代表性的乐器,因为琴头上雕有马头装饰,故称之为马头琴。马头琴的音色比较独特。深受人民喜爱,常用于独奏、器乐合奏或为民间歌舞、说唱伴奏,有的已成为我国民族乐队中重要的拉弦乐器。其实对于马头琴这件蒙古人非常热爱的乐器他还有一个非常感人的故事大家想不想知道呀?那么好我就把这个非常感人故事带给大家听。 b、马头琴的音色 师:听完这个故事,我们知道,马头琴就是草原人民心中的神器。它

马头琴的故事

马头琴的故事 很久很久以前,草原上有个放羊娃,名字叫苏和。一天,苏和才赶着羊回家。走着,走着,忽然看见前面路边有个毛茸茸的东西,走近一看,啊,原来是一匹刚生下来的小白马,多可怜啊,苏和就把它抱回家去养着。他们真象一对好朋友,一时一刻也分不开。 一年,草原上的王爷举行赛马会,四面八方的人都去参加。苏和骑着小白马也去参加了。赛马会开始了,小白马像一道闪电,一会儿就到了目的地。 王爷说:“你把这匹小白马卖给我。你回去吧!” 王爷抢了苏和的小白马,骑上了它,可是小白马一动也不动,王爷生气了,就拿鞭子打它,这一打可不得了,小白马猛得一跳,把王爷摔了个四脚朝天,小白马撒开腿就跑,去找它的小主人苏和了。 “捉住它,捉住它!”王爷从地上爬起来,没命地喊着。可是谁也追不上它,王爷接着喊:“别让它跑了。用箭射死它!” 几十支箭,“嗖嗖嗖嗖”,向小白马射去。小白马让箭射中了,血不断地流出来。可是小白马很勇敢,它忍着痛,一个劲地向前跑,一直跑到小主人苏和家。它亲了亲小主人苏和的脸,倒在地上就死了。 小白马死了,苏和几夜都睡不着觉,心里不停地说着:“小白马回来吧!小白马回来吧!”一天晚上,苏和刚一睡着,看见小白马回来了。苏和搂着小白马的脖子,亲了又亲,说:“小白马,我真想你啊!”小白马轻轻地说:“我的小主人,我也真想你啊!你拿我身上的东西做一把琴吧!这样,我们就永远在一起了。” 苏和睁开眼睛一看,小白马不见了,原来刚才是在做梦呢。他含着眼泪拿小白马的骨头做了一把琴,拿它的筋做弦,拿它的尾巴骨做弓,琴杆顶上雕刻了个马头。这就是马头琴的来历。从此,苏和天天拉琴,拉了许多好听的曲子,远远听起来,就像小白马在唱歌。 其它的牧民听到这优美的曲子,都学着苏和的琴的样子,用木头做了许多马头琴,他们一边放牧一边弹着马头琴。就这样马头琴传遍了整个草原。

万马奔腾音乐教案

万马奔腾 【教学内容】聆听《万马奔腾》 【设计思路】 在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趣”上作了些安排:把握好音乐主线,让学生跟着感觉走,始终保持对音乐课的浓厚兴趣。适当的师生互动,把理性的音乐欣赏和非音乐因素的“趣味”结合起来,表现了师生在共同的活动中感受和提高教学的新理念。 【教材分析】 《万马奔腾》是马头琴弹奏家齐?宝力高的代表作品及保留曲目。《万马奔腾》是一首马头琴独奏曲,g羽调式四四拍,情绪热烈,节奏紧凑,主题是一个快速激烈的乐句,由于演奏速度较快,旋律音调在表现意义上不同于一般长调歌曲的意义,转化为动感很强的音流,对塑造万马奔腾的“视觉”艺术形象具有重要意义。在乐曲的后半段,还出现了模拟马嘶的声音,表现手法直观、易觉。全曲自始至终都是快速激烈的节奏,表现了在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上万马奔腾的宏大景象。乐曲具有浓郁的蒙古族风格,气氛热烈,表现了“马背民族”的豪放性格和拼搏向上的精神,体现出强烈的民族个性,富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 【教学目标】 1、能够辨别马头琴的音色。 2、聆听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和表现印象,培养学生鉴赏能力。 【教学重、难点】 抓住音乐特点,感受蒙古族风格的音乐。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简单的打击乐器 【教学过程】: 营造氛围,导人 听辨打击乐器,猜一猜像什么(每个人想法不同,感受不同,鼓励学生大胆去想象。 1、初听音乐 师:音乐(播放课件,大屏幕出示辽阔的大草原)你们想到了什么是哪个民族的 2、聆听音乐,这首乐曲描绘了怎样的场面 表现了马的什么状态 3、聆听音乐,从哪些方面感受到的哪些地方能表现出这种场面比如说:情绪热烈,旋律速度非常快、急促,节奏紧凑、音乐中模拟了马蹄声、马铃声、马嘶鸣声……) 师:(播放音乐)同学们,在大草原奔跑一圈,你们有什么感受(情绪、速度)乐曲的情绪是怎样的这种情绪是怎样通过音乐元素表现出来的生:(自由) 小结:不同的速度、不同的节奏会表现出不同的情绪和场景。 4、聆听音乐,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和表现音乐吗 5、师:聆听乐曲!乐曲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它的声音有什么的特色 A.生:(马头琴)出示图片,介绍马头琴。

中国古代乐器介绍大全

中国古代乐器介绍大全 中国民族乐器,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仅从己出土的文物可证实:远在先秦时期,就有了多种多样的乐器。以下是为你精心整理的中国古代乐器介绍,希望你喜欢。 一、古代的“八音”分类法 周代,我国已有根据乐器的不同制作材料进行分类的方法,分成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八类,叫做“八音”。在周末至清初的三千多年中,我国一直沿用“八音”分类法。 金类:主要是钟,钟盛行于青铜时代。钟在古代不仅是乐器,还是地位和权力象征的礼器。王公贵族在朝聘、祭祀等各种仪典、宴飨与日常燕乐中,广泛使用着钟乐。敲击钟的正鼓部和侧鼓部可发两个频率音,这两个音,一般为大小三度音程。另外还有磬、錞于、勾鑃,基本上都是钟的变形。 石类:各种磬,质料主要是石灰石,其次是青石和玉石。均上作倨句形,下作微弧形。大小厚薄各异。磬架用铜铸成,呈单面双层结构,横梁为圆管状。立柱和底座作怪兽状,龙头、鹤颈、鸟身、鳖足。造型奇特,制作精美而牢固。磬分上下两层悬挂,每层又分为两组,一组为六件,以四、五度关系排列;一组为十件,相邻两磬为二、三、四度关系。它们是按不同的律(调)组合的。 丝类:各种弦乐器,因为古时候的弦都是用丝作的。有琴、瑟、

筑、琵琶、胡琴、箜篌等。 竹类:竹制吹奏乐器,笛、箫、箎、排箫、管子等。 匏类:匏时葫芦类的植物果实,用匏作的乐器主要是笙。 土类:就是陶制乐器,埙、陶笛、陶鼓等。 革类:主要是各种鼓,以悬鼓和建鼓为主。 木类:现在已经很少见了,有各种木鼓、敔、柷。敔是古代打击乐器。形制呈伏虎状,虎背上有锯齿形薄木板,用一端劈成数根茎的竹筒,逆刮其锯齿发音,作乐曲的终结。用于历代宫廷雅乐。柷是古代打击乐器。形如方形木箱,上宽下窄,用椎(木棒)撞其内壁发声,表示乐曲即将起始。用于历代宫廷雅乐。 二、目前常见的乐器分类法(按演奏性能分类) 吹奏乐器 我国吹奏乐器的发音体大多为竹制或木制。根据其起振方法不同,可分为三类:第一类,以气流吹入吹口激起管柱振动的有箫、笛(曲笛和梆笛)、口笛等。 第二类,气流通过哨片吹入使管柱振动的有唢呐、海笛、管子、双管和喉管等。 第三类,气流通过簧片引起管柱振动的有笙、抱笙、排笙、巴乌等。 由于发音原理不同,所以乐器的种类和音色极为丰富多彩,个性极强。并且由于各种乐器的演奏技巧不同以及地区、民族、时代和演奏者的不同,使民族器乐中的吹奏乐器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极其丰

高中音乐鉴赏基础知识

高中音乐鉴赏基础知识 音乐的基本要素:音的高低(频率)、长短(振幅)、强弱(时间)、音色(发音体性质) 音乐的形式要素:节奏、旋律、速度、力度、音色、和声、调式、曲式、织体等 节奏:音乐运动中音的长短和强弱 节拍:强拍与弱拍的均匀交替叫节拍 常见的声乐演唱形式:合唱、齐唱、轮唱、重唱、对唱、独唱 合唱:由多人演唱多声部歌曲的形式,按照声部组合的声区和音色的不同分为同声、混声两种 齐唱:多人按照同度或八度的音程关系演唱同一个曲调(即多人演唱同一旋律的形式) 轮唱:多个声部按一定的时距相互追逐,演唱同一旋律,交叠出现时构成良好的和声关系 重唱:两个以上的少数人同时演唱的形式,每人唱一个声部,各自独立而又相辅相成 对唱:两个人对答式的演唱单声部歌曲 独唱:由一个人独立演唱的形式 常见的器乐演奏形式:独奏、重奏、合奏、协奏 独奏:由一个人演奏一件乐器的表演形式 重奏:每个声部均由一个人演奏的多声部器乐曲或演奏形式 合奏:按乐器种类不同进行分组,各组分别担任某一声部,共同演奏同一首乐曲;同类乐器分组共同演奏同一首乐曲也叫做合奏 协奏:一件或几件独奏乐器与管弦乐队竞奏 主调音乐:是以一个曲调为主,其余声部作为伴奏以陪衬或加强这一曲调的作品 复调音乐: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曲调以对位法的法则结合在一起的多声部音乐 奏鸣曲:是一种由三个或四个相互对比的乐章组成的器乐套曲 交响曲:按照奏鸣曲的曲式原则作成的一种管弦乐套曲 奏鸣曲式:是乐曲的结构形式之一,分为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三大部分 艺术歌曲:是由作曲家为某种艺术表现的目的,根据文学家诗作而创作的歌曲。 声乐套曲:由若干首内容上有些关联的声乐曲组成的套曲 练习曲:是为练习某种乐器演奏和嗓音演唱技术而创作的乐曲 音乐会练习曲:技术练习与艺术创作的结合,将技术练习融合于艺术构思中,成为音乐会上常见曲目的乐曲 标题音乐:是浪漫主义作曲家将音乐与文学、戏剧、绘画等其他姊妹艺术相结合而产生的综合性音乐形式。是一种用文字来说明作曲家创作意图和作品思想内容的器乐曲 交响诗:按照文学、绘画、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等构思创作成的大型管弦乐曲 印象主义音乐:19C末20C初由法国作曲家德彪西首创的一种音乐风格。作品多以自然景物或诗歌绘画为题材,突出瞬间的主观感受,音乐语言上突破大小调体系,重视和声、织体和配器的色彩,擅长表现幽静朦胧、飘忽空幻的意境。 民歌 民歌:是劳动人民在社会实践中为表情达意而口头创作的一种歌曲形式,具有集体创作和不断流传的特点。一般分为劳动号子、山歌、小调(儿歌、风俗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