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网络环境下小学科学课教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网络环境下小学科学课教学

随着信息化程度的提高和全球信息化的实现,作为未来人才培养基地的教育系统首先受到巨大的冲击,当代信息技术带给教育系统的不仅是手段与方法的变革,而且也包括教育观念与教育模式在内的一场历史性变革。教育系统受到信息革命的冲击,最突出的是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这给教育带来了新的格局和新的气象。特别是它对课程改革中新兴的课程——小学科学课,产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在《科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引导学生利用广泛存在于学校、家庭、社会、大自然、网络和各种媒体中的多种资源进行科学学习,将学生的科学学习置于广阔的背景之中,帮助他们不断扩展对周围世界科学现象的体验,并丰富他们的学习经历。”

因此,为学生创设一个资料丰富、详实,图、文、视频相结合的网络环境下学生进行科学知识、技能的学习,可以使学生的学习效果达到最优。为此,我就网络环境下小学科学教学谈一点个人的想法。

一、利用网络资源突破时空,解决教学难点。

科学课上有很多学生自主探究的素材,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或引导下去进行调查、考察或实验,但有些活动课堂上是无法用实验的形式完全展现的,再加上由于小学生年龄小,又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加之传统教育媒体的局限性,往往教学效果差,教学效率低,教

师教时枯燥,学生学时乏味,如果利用网络中的多媒体课件教学,能改变传统的教学不足,突破教学难点。

如《叶的光合作用》这一课,反反复复讲解理论学生都很难理解,这时我们就可以借助网络技术和多媒体动画,虚实互补,让学生“看到绿色植物的叶子在阳光下进行光合作用的情景,再在重点处点拨,很快绿色的叶片在阳光下“吸进二氧化碳吐出氧气”这一难点就解决了。再如《月食、日食》一课的教学,由于“月食”和“日食”是一个较抽象的概念,理解“月食”和“日食”的形成过程,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空间感知和想象能力。在实际教学中,我将宇宙空间“搬”进了课堂,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月食”和“日食”的形成过程,克服了学生的空间障碍,丰富了学生的想象空间,使学生理解起来就容易多了。还有象《食物链》这种表现多种生物类课文,都可以利用网络和多媒体教学,生动、形象地展示给学生观看,使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不限于课堂上,实现学习时空的拓展。

另外在科学课的教学中有许多新知识、新思维的传授,受到了安全性等方面的限制,不可能在课堂进行实际演示,为了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可以通过各种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对这些实验、现象进行模拟演示达到仿真效果,或对现象进行放大、延时等操作,进而使学生在没有障碍的演示、实验环境中进行愉快地学习,获取知

识。从课堂中学生精彩的回答,我们得知,利用网络资源,不仅能突破教学中的时空限制,解决教学难点,还能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想象、推理等多种能力。

二、利用网络资源创造氛围,激发学习兴趣,增强感知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通过学习者在一定情境下,借助其它的帮助,利用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这就表明: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知识获得的方法是学生去发现,教师的任务是为学生获得知识创设情境,引导和帮助学生通过意义建构获得知识,让学生在意义建构的过程中进行创造。

在科学课上,像《保护濒危野生动物》这样传统的环保类型的课程无非是老师讲、学生听,老师组织、学生讨论。教法刻板,课堂容量小,并且说教的味道比较浓厚,学生处于被动的参与,简单的说教没有使学生真正意识到保护濒危野生动物的重要性、必要性。课上说得好好的,课下该怎么做还照样怎么做。而网络环境中的科学课堂生动、形象、直观,学生兴趣浓厚。如教学《我们吃什么》一课,在学生掌握了每种食物的主要营养成分以后,利用多网络动画分组训练学生在众多的食物中根据其主要营养成分,以游戏的形式将食物“拖拽”到相应的营养成分栏里。选对的小组教师立即给予鼓励,不正确的发挥集体智慧合作解决。这样学生既引发了兴趣,又强化了知识。

不难看出,学生在网络环境中学习,不仅学习兴趣得到了激发,而且创新能力也得到了发展。

三、利用网络资源增大容量,提高学习效率。

《科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基本理念”中指出“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但是传统教学由于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教师几乎成了除课本外的唯一信息来源。这时候教师就可以在教学中利用网络资源增大课堂容量。网络上的资源内容新颖,涉及面广,信息量大,寻找最新最好的资料和信息。利用多媒体的教学特点,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轻松快速地检索信息,将大量的网络资料应用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这样就能很好的弥补传统教学中的不足,其拥有的大量信息成为新的知识来源,成了源源不绝的学习财富。

如《在怎样搭配食物》一课中,我先将与科学搭配食物相关的图片、录相、录音、教学课件、教学软件、参考文献,以及网站、网页保存在自己备课收藏夹中,根据上课的内容提供给学生相关的网站网页,然后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指导他们登陆相关网站,进行在线

收集资料,大量的资料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学生再将这些信息整理、筛选、归纳,得出科学搭配食物的规律性知识。这样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既让学生收集到许多有用的信息,更重要的是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自学能力。在老师的指引下,学生们能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择内容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索,学生不再是单纯地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成为信息加工、处理的主体,成为知识的主动构建者,这一点是传统课堂所难以实现的。

再如《共同的家园——地球》一课教学,我利用网络中的录相和录音让学生足不出户,做到了上“揽”日月宇宙,下“观”海底世界,“亲游”热带雨林,观赏各国名花奇草,“看尽了“世界的珍禽益兽。这种大容量和高密度的教学方式,使学生从一幅幅真实的自然画面中领悟到了地球的美。

但是网络环境下的科学教学如果仅停留在搜集信息加工信息、交流信息这一层面,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为学生创造机会,展示学习成果。如学完了《保护濒危野生动物》这一课后,让学生利用网上搜集的资料出手抄报,写倡议书等,深化探究学习,延伸探究成果。所以网络环境中的科学课堂教育既丰富了教学资源,又拓展了教学模式。它将过去传统的、静态的、封闭的课堂变成了现代的、动态的、开放的课堂教学模式,使科学课堂更形象生动,更富感染力,更能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