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地图在地理教学中的作用探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地图在地理教学中的作用探讨
地图是一幅精美的图片,也是一种内容丰富、地形清晰、图例清楚的地理教学的直观教具,和学生学习地理知识、获得地理知识的重要窗口。

它像一位无声教师,蕴藏着大量的地理信息,在教学过程中对地图的运用,充分挖掘其信息,有利于教材内容的巩固和提高综合分析地理问题,解决地理问题能力。

从近几年的高考试题来看,运用地图解决问题成为了地理考试中的重点,无论是自然、经济、区域地理知识等热点问题的切入,大多数离不开地图。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使地图和教材紧密联系起来,就能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怎样运用地图,搞好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地理兴趣和成绩,笔者在此提出几点看法:
一、紧扣地图进行教学
地理知识的大部分内容,都能在地图上明确具体地表现出来。

因此,结合地图讲解教材,学生既容易接受理解,又能够牢固记忆。

如:讲中国地理的“黄河中下游五省二市”一章时,首先在教学挂图上指出:该区的地理位置、范围和黄土高原、华北平原、山东丘陵的位置,接着就讲黄土高原上深厚的黄土层,是很早以前从中亚、新疆、内蒙古高原一带的干旱地区吹来的粉沙尘土形成的。

同时,再引导学生参看课本上“黄土堆积和基层地形”的插图。

在讲到黄土的直立性、适宜开凿窑洞作为住宅时,考虑到学生没见过窑洞,就再引导他们参看课本上“窑洞”的插图。

学生不但对黄土高原的形成理解了,而且对窑洞作住宅也有较深刻的认识和极大的兴趣。

在讲到黄土高原在很早以前,由于森林、草原遭到破坏,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时,把它和华北平原的成因两层知识联系在一起讲述,并结合参看“华北平原上冲积扇”插图,学生就容易弄懂黄土高原土质疏松,容易引起水土流失,因而对“黄河是塑造华北平原的主力”和“华北平原是典型的冲积平原”这两个内容也就容易理解了。

同时,再引导学生对课本上一段文字的阅读,他们就更进一步理解华北平原沉降和黄土高原因冲刷下来的泥沙对平原沉降的补偿,以及华北平原沉降带是我国储藏石油最丰富地区的等一系列地理基础知识都一旦豁然贯通了。

这节教材虽然内容较多,但由于有计划地、恰当地运用地图和插图,却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又如:讲世界地理西亚部分的“五海三洲之地”和“丰富的石油资源”两段,就充分利用地图册并有计划的运用课本插图用谈话法进行教学。

指导学生首先在西亚地图上,找出西亚的五海(里海、黑海、地中海、红海和阿拉伯海)、三洲(亚洲、欧洲和非洲)的位置,接着再指导学生找出苏伊士运河的位置,就很自然地使学生把西亚处在联系三大洲、沟通两大洋(大西洋和印度洋)的重要地理位置弄清楚了,然后,再指导学生在西亚地图左上角土耳其海峡的位置,学生就很自然地懂得土耳其海峡是从黑海出地中海的门户了。

接着,再讲西亚“富饶的石油资源”,教师首先讲西亚是世界上的石油宝库,以波斯湾为中心的巨大石油带,接着就引导学生在课本上“西亚石油分布图”看西亚石油分布的国家。

在启发提问中,学生就很不费解地答出:西亚石油以波斯湾为中心,除伊朗、伊拉克有富饶的石油宝藏外,向西北延伸到叙利亚东部、土耳其南部;向东南一至延伸到沙特阿拉伯、科威特、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和阿曼。

在讲到西亚石油输出问题上,指导学生在图上参看石油矿区的石油管道,大都能到地中海沿岸。

接着,再引导学生参看“世界石油的海上运输路线图”,从图上粗细箭头的指
向,学生们就能准确地指出:从石油矿区的石油管道输送到地中海沿岸的石油是少量的;从波斯湾到红海经苏伊士运河输出的油量是较大的;而大量的输出则是向西,从波斯湾以巨型油轮航行印度洋,绕道非洲南端好望角,横渡大西洋,分别运送到西欧和美国去;向东,是从波斯湾以巨型油轮,横渡印度洋,通过马六甲海峡输送到日本或澳大利亚去。

从而引伸到西亚地理位置的重要,丰富的石油资源,成为超级大国激烈争夺的地区,就不言而喻了。

由于充分利用地图,本节这两个重点知识,教师不费多少唇舌就能迎刃而解。

二、将地图和课本插图紧密配合进行教学
把教学挂图和课本中的地图、插图三者紧密配合,在教学上也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讲中国“地形”时,教材中指出中国地形多种多样,地形类型齐全,有高原、平原、山地、丘陵、盆地等。

首先在教学挂图上指出我国的四大高原、三大平原和丘陵、山地、盆地的名称和位置,接着,指导学生参看课本上的四幅插图和图下面的文字说明,在获得感性知识的基础上,使学生弄清高原与平原、山地和丘陵的区别。

讲“长江”一节时,在挂图上指出长江从源头到入海口的长度,流经省区、主要支流、湖泊的名称和位置之后,指导学生观察课本上“长江水系干流剖面图”和“长江三峡略图”两幅插图,并阅读文字注释,这样,学生对长江上游特点(地势高、落差大、水流急、水力资源丰富)和长江三峡的位置、排列次序、峡谷、宽谷情况及葛洲坝水利枢纽的位置等,不仅一目了然,而且容易理解和掌握。

再如:讲世界地理“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及其成因”和大西洋“墨西哥湾暖流”对“西欧海洋性气候的形成”一段,如果只凭空口说数,放弃指导学生阅读地图和课本插图,是很难讲解清楚并让学生理解的。

至于讲各大洲气候类型分布和形成等知识,更不能忽视教材和地图、课本插图三者的紧密配合。

由于教学方法的恰当运用,学生对学过的地理知识,较易接受和掌握。

三、培养学生运用地图学习地理的习惯
通过以上运用地图讲授地理课的实例和收到较好效果的证明,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运用地图的习惯,使用地图的技能,不但能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同时也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讲完中国地理“西南三省”后,为了检查学生们的学习效果,我把西南三省的教学挂图挂在课堂上,指名学生挂图上“举例说明西南三省地势和气候的关系”,他们就能在地图上熟练地指出:“贡嘎山、峨嵋山和重庆都在北纬300 稍南的地方,但由于贡嘎山海拔7556米,峨嵋山海拔3099米,而重庆海拔仅200多米,根据地势每升高1000米温度下降60 的原则,所以,贡嘎山气温比峨嵋山低200 ,峨嵋山比重庆又低200 ,所以说,地势同气候是有密切关系的,这不仅西南三省如此,其它地区也同样。

”这一答案基本是正确的,而且完全是根据地图情况答出来的,这是理解记忆,决不是机械记忆。

又如:“西南三省”一章后面有三道综合练习题(①运用地图,指出秦岭——淮河以南地区的东西铁路干线和南北铁路干线,各经过哪些地形区、温度带、干湿地区,主要河流和重要城市。

②运用地图,指出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所经过的地形区、温度带和干湿地区以及沿岸的重要城市。

③运用地图,联系地形、河流水文特征,分析上海、武汉、
广州、重庆四个城市交通位置的特点)。

这个练习难度较大,既要求学生根据地图做作业,又需要根据以往掌握的基础知识作答案,同学们经过一番努力之后,终于作出来了。

学生们通过对地图的认识的运用,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由于教师经常运用地图进行教学,学生也认真运用地图学习和复习地理知识,养成了运用地图的习惯,一旦离开地图,就觉得无法复习和做作业,正像有些学生所言:“离开了地图,学习地理就觉得捞不着边。


四、充分运用地图,挖掘地图中所蕴藏的信息
无论是平时测验,还是高考,多幅地图大量出现在一套试题之中,无论是经纬线图、太阳光照图、等值线图,特别是世界区域图、中国区域图中,将包含大量的地理知识和信息,要熟练掌握每一条线、每一个图例,甚至注记所隐藏的知识。

只有这样,才能做到答案更准确、更完美。

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做到以上几点,既能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活跃了课堂,又发挥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导地位,更有助于学生地理成绩的提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