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读《弟子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传统文化讲座:

讲读《弟子规》

主讲教师:王红相

目 录

1《弟子规》之题解2《弟子规》之“总叙”3《弟子规》之“入则孝”4《弟子规》之“出则弟”5《弟子规》之“谨”6《弟子规》之“信”

7《弟子规》之“泛爱众”8《弟子规》之“亲仁”9《弟子规》之“余力学文”

七、《弟子规》之“泛爱众”

1.爱:兼爱、博爱、泛爱4.不要轻视周围的每一个人7.轻易不要打扰别人的生活

2.名望是自己挣的

5.喜新不必厌旧

8.不揭人短,不打人脸

3.藏私与守拙

6.纵有财产千万,也只是一日三餐

9.愿意吃亏是大智慧

10.感恩是一种人生智慧

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行高者,名自高。人所重,

非貌高。才大者,望自大。人所服,非言大。己有能,勿自私。

人有能,勿轻訾。勿谄富,勿骄贫。勿厌故,勿喜新。人不闲,

勿事搅。人不安,勿话扰。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说。

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扬人恶,即是恶。疾之甚,

祸且作。善相劝,德皆建。过不规,道两亏。凡取与,贵分晓。

与宜多,取宜少。将加人,先问己。己不欲,即速已。恩欲报,

怨欲忘。抱怨短,报恩长。待婢仆,身贵端。虽贵端,慈而宽。

势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无言。

原 文

1

1.爱:兼爱、博爱、泛爱

l天下学问,无非一个爱字,却面目各异,内涵大不相同。

l一是认为爱就是要得到,要据为己有,才能全力呵护,爱是排他的,很自私。

l二是认为爱了就要放手,默默付出就足够了,让被爱者自由自在,爱是利他的,无私的。

l父母对孩子的爱,最无私,却总想代替孩子们做出选择,所以两代之间矛盾不断;情人之爱最自私,却常常义无反顾地付出。

l我们的传统文化里,关于爱的理论很多,最具代表性的是儒家和墨家。儒家讲仁爱,讲泛爱,讲爱有差等。

l泛爱是指广泛的爱每一个人,为什么要爱每一个人,因为现实中的人,爱有差等,对每个人的爱并不是一样多的。

l泛爱是因己及人的仁心推扩,是基于现状的理想构建。爱有差等的辩论,最早见之于《孟子·滕文公上》。

l孟子因为夷子“以所贱者事亲”,托病不见,夷子以赤子之心类比“爱无差等,施由亲始。”孟子批评说:“信以为人之亲其兄之子为若亲其邻之赤子乎?”后世儒者,普遍接受了这种意见,对不同的爱,也有不同的表述

l臣之爱君为忠,父之爱子为慈,子之爱父为孝,弟之尊兄为悌,幼之尊长为顺。

l墨子这个人不得了:他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是历史上唯一一个农民出身的哲学家,提出了兼爱、非攻、尚贤、节用、节葬等很多特别了不起的见解,创立了几何学、物理学、光学、逻辑学等自然科学,以《墨子》一书传世,在当时有重大的影响,虽出身儒学,但自立门户,与儒学分庭抗礼,并称为“显学”。

l在百家争鸣的战国时期,天下学问,“非儒即墨”。值得特别强调的是,他因为出身社会底层,有任侠之风,兼具手工之长,不仅被视为侠者之祖,手工业之祖,也是我国职业教育的鼻祖。他提出了“兼爱”,是专门针对儒家爱有差等的观点。

l《墨子》中有三篇文章,从乱所由生、治国之术和推行王道三个方面专门阐述了兼爱,主张爱无差等,人与人之间,应该不分厚薄亲疏,相亲相爱。

l对于儒者之泛爱与墨者之兼爱,如果从最终的结果上看,区别不大,只是出发点不同,儒立论于人性之善,着眼于血缘人伦,墨立论于人性之恶,看到的是利益交换。儒家是温和的,而墨家是激烈的。

4博爱文化的差异

l外来的基督文化,强调的是博爱。

l博爱就是广博的爱,没有差等,没有级别,好像是一种普世的价值观。

l文化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不可能抽象成普世情怀。基督教文化背景下的博爱,更像是此域的上帝,对彼域人民的恩赐。

l博爱,与民主和自由始终关联在一起。西方文化里的民主与自由,从来都只是个理论构建,说给人听的时候多,并不见得在全社会都落地生根。

l 爱类似于占有,与欲望有关,而“大慈与一切众生乐,

大悲拔一切众生苦。”

l 慈悲是对人好,给人乐,又要解除人的烦恼与痛苦。

l 慈悲是对众生平等的彻悟,需要大智慧,也需要大境界。

l 在慈悲者眼里,世人无非亲人,亲人也是世人,无分别

心,无善恶美丑。

慈悲的定义

5

6

佛教归结爱“贪瞋痴”

l贪,是对顺境的贪爱,非得到不可,得不到,心不甘;

l瞋,是对逆境生瞋恨,不能称心如意就要发脾气;

l痴,是不知事理,是非不明,善恶不分,颠倒妄想。佛教视贪

瞋痴为三毒,又称为三火,是残害身心的根源,必须特别警惕。

l慈悲是普世的,但在具体的事功层面,却有大小之辨。

l慈悲才是大爱,并无对错,站的立场不一样,结论就大不一样。

l 道家的基础上,后来有了道教,也参政济

世,相对于儒家,却要洒脱得多。

道家与儒家对“爱”的差异

7l 儒家的处江湖之远,总有些悲情,可道家

的隐逸山林,却是逍遥自在,天人合一的。

2.名望是自己挣的

l名利是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要看开些,看淡些。l要么是无名无利的自我安慰,要么确实是得了大名大利之后的开悟。

l一个人无名无利的时候,很容易会觉得天下的名利都给了为富不仁的人,可他真得了名利,未必看得开,放得下。

l人总是把自己想像得更好一些,其实没有那么好。所以,修行是一生的事业!

l年轻轻的,什么事都没经过,看淡名利,放下贪婪的话,一定听不进去。他们需要的,正是他们没有的,钱、权、美色,物质世界里的各种诱惑,都能够成为引导他们奋勇向前的动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