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书社四年级传统文化教案第四单元 修身养德

齐鲁书社四年级传统文化教案第四单元  修身养德
齐鲁书社四年级传统文化教案第四单元  修身养德

第四单元修身养德

一、学习目标:

1.指导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读典明理”中的章句。

2.根据教师的讲解和课文注释的内容,理解词句意思,感受经典的魅力,积累经典美文。

3.通过阅读故事、辨析讨论等活动加深对经典的理解,了解古人勤俭、无逸的主张与做法,自觉主动地做到勤俭节约,通过日常生活的反省和思考达到“知行合一,

4.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能自己搜集有关每个主题活动的故事、资料,并对其进行简单的整理和应用,用多种方式展现自己的学习成果。

5.能借助文中故事、图片,反思自己的言行,具有与同伴交流、分析、反思的能力。

13《勤俭持家》教学设计

一、活动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诵读、背诵文中的名言警句。

2.在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下,准确理解“勤俭”的含义。懂得艰苦朴素在个人成长中的重要意义。

3.在思辨中,对照事例反思自己的言行,树立正确的消费观、生活观。

二、活动准备

1.PPT课件。

2准备《孙叔敖勤政俭朴》《家训传家》和家风家训等相关的知识。

3.课时建议: 2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如果一家人非常勤劳,会有什么好处呢?那么,一家人非常节俭呢?一家人只勤不俭会怎样?那相反,一家人只俭不勒呢?是啊,勤和俭要相辅相成,勤俭持家2才能够久远。今天,让我们走进“勤俭持家”。

二、读典明理(一)读典:

1.师示范,生模仿,读准字音,读准节奏。[原文]克勤于邦,克俭于家。

[原文]俭者,省约为礼之谓也:吝者,穷急不恤之谓也。令有施则奢,俭则吝;如能施而不奢,俭而不客,可实。

2.生自主练习读。

3.同桌互读,纠正错误。

4.男女赛读。

(二)明理:

1.借助注释,自己疏通文意。

2.师生合作,对比原文明读译文。

3.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自己对这两句经典的理解。摘清楚“勤俭持家”出自《尚书。大禹谟》:“克勤于邦,克俭于家。”一在国家大事上要不辞辛劳,在家庭生活上要勤俭节约。教师要注意引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并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与认识。

4.借助理解,熟读成诵。

三、学文立志

(一)学文:

1.自读故事,想一想,郑氏父子在持家过程中是如何做的?

归纳:父亲郑余庆在做宰相时为官清康,宴请官员吃来饭与蒸葫芦,儿子郑游自小受父亲影响,为官期间生活亦勤俭朴素。

2.讨论:你从郑氏父子身上学到了哪些优良的品德?生1:父亲郑余庆是个清廉的官员,不贪污。

生2:儿子郑潜很勤俭朴素,不因为当大官就浪费挥霍。

生3:郑氏父子告诉我们做人要勤俭节约,做官也要勤俭节约。

3.教师总结:郑氏父子清磨节俭、品德高尚的家风家训传递,让他们在处理国家大事时不辞辛劳,居家生活又能艰苦俭朴。

4.出示PPT。正如《尚书》中说的“克勤于邦,克俭于家”“民生在勤,勤则不质”。吃每一块饼、每一碗饭时,都要备加珍惜,就像《朱子家训》中说的“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过渡:为什么这么简简单单的儿句话,就影响这么深远?不仅是在事业上,而且在家庭生活中,它们的影响都不容小规。这些简简单单的话,究竟是什么呢?

5.拓展资料卡。好的家风家训影响非常深远。家风家训是中国传统文

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家庭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中国历史上对个人的修身、齐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使国家更加富强的必不可少的一点。

6.那什么是家训?它源远流长,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中国的家风家训。出示家风家训PPT。

(1)指一小组读。

(2)读完谈一谈,你们能从中了解到哪些信息?

(3)小组内交流。先在组内汇报自己的思考,组长做好发言归纳。

(4)班级汇报交流。每个小组选派一名代表班内发言交流。

(二)立志:

引导:我们从《家训传家》故事中看到了郑氏父子的优良家风家训:克勤于邦,克俭干家。再次思考:自己家有没有类似勤俭节约的家凤家训?

1.自主思考。

2.说一说。集体交流碰撞。

3. 教师升华: 是啊,珍错每检粮食,谁知盘中餐,杜杜管辛苦! 所以要记住,一粥一坂当思来处不易,毕丝平楼但念物力维观。

四、忆事思辨

(一)忆事

1.观香情景剧。

选三组同学进行角色粉演:爸爸、鹤妈、奶奶、小美。

2.引导思考。其余同学思考:小美一家做得对吗?假如你是小美,你应该怎么做?

3.谈一谈。小组内集体交流。

4.说一说。派代表在班级集体交流,说本组的看法。

5.总结归的。教师梳理出大家的共识。

(二)思辨

过渡:刚刚这三个小场景在我们家庭中常可以见到。

如果清地中的小关换成你,保会象小美那祥去做吗?如果小是的相如就是你妇如,她这样做,你准备怎么劝说她?

正确行为:不会,我会节约每一分线,把它用在该用的地方,像买书、作业本等学习用品。

正确行为:我会把钱储存起来,用来买书成给爸爸妈妈买礼物。正确行为:我会把钱拥给福利院,让钱帮助贫困的儿童。错误行为:我买吃的。正面引导: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注重的是道义,小人才会去关注自己的利益,我想每一位同学都会去把钱用在合适的地方。

五、博学研思

(一)博学:

读故事,想一想,你认为文中孙叔敖的做法傻不傻?孙叔敖为什么教育孙安这样做?生:不傻。孙叔敖考虑得很长远,也很务实。劳动与勤俭才是生活的重要内涵。师:你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人?

生:我们家附近有个卖菜的叔权,他就是经常销售好的菜,有质量不好的菜宁肯坏章,也不会卖给我们。

(二)研思:

介绍一些自己搜集的生活中妈妈教育自己的故事,和同桌、小组同学交流自己家的家风。

生:我奶奶有很多破布,留着补漏洞的。

生:我爷爷把废旧瓶子收集起来,卖废品。

师归纳:克勤于邦,克俭于家。一个良好的家风家训,必不可少的是勤俭持家。六、学以致用

1.说说家中还有哪些勤俭节约的小妙招,将自己搜集的小妙招与大家分享。

2. 完成表格:我认为我们家良好的家风还有这些。把它们写在书上,多看,多提醒N自己。

小组内自由交流想到的家风家训。再次体会“克勤于邦,克俭于家”和“勤俭持家”。在思辨中加深对“勤俭持家”的理解。

3.再读两句名言,升华主旨。七、课后延伸

熟记两句经典名言,并时刻激励自己。

课后和家长一起制定属于自己家的家风家训,并以此激励一家人做勤俭节约的人。

14.《节俭养德》教学设计

一、活动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诵读、背诵文中的名言警句。

2.在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下,准确理解“节俭养德”的含义。懂得不追求物欲,美德是从节俭中升华出的道理。

3.在生活中,保持平常心,不与他人攀比,立志做一个廉洁的人。

二、活动准备

1. PPT课件。

2. 准备《奢易俭难》、《一生节俭的教育家陶行知》、诸葛亮《诫子书》、《光盘行动歌》等相关的知识。

3.课时建议: 2课时。

三、教学设计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过《勤俭持家》,知道了勤俭节约的家风能够让人走得更长远。当一个人拥有了勤俭节约家庭环境的熏陶后,自然而然就会养成良好的节约俭省的品德。今天,让我们走进“节俭养德”,去听听古人节俭养德的智慧。

二、读典明理

1.指名读,师指导,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原文]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

[原文]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原文]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德。

2.借助注释,自主疏通文意,明确意思。

3.男女合作,对比原文,诵读译文

4.小组合作交流,结合生活经历,谈谈自己对这三句经典的理解。横清楚“节俭养德”出自“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5.老师提升:也就是说,品德高尚、德才兼备的人,是依靠内心安静、精力集中来修养身心的,是依靠俭朴的作风来培养品德的。

6.教师要注意引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并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与认识。

7.熟读成诵。

三、学文立志

(一)学文:

1.自读故事,想一想,张知白为何被司马光称为大贤?他是如何做的?学生自读故事,指名汇报。

师总结:张知白一生清廉节俭,清约如寒士,所以才被司马光大加赞赏,称之为大贤。2.讨论:我们应该从张知白身上学到哪些修身之道?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张知白一生清正俭补,清约如寒士,有卓识远见,明白“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所以官居宰相,仍能够坚持节俭美德。张知白清正俭朴的做法使得他一生清廉节俭,才让司马光赞赏有嘉,称之为大贤。足以看出品德高尚、德才兼备的人,是依靠内心安静、精力集中来修养身心的,是依拿俭朴的作风来培养品德的。

(二)立志:

1.想想你将来要做什么样的人?

生1:像张知白一样清正俭朴、清约如寒士的人。生2:做一名勤俭节约的人。

生3:做一名内心安宁、勤俭节约的人。

师:是啊,做一个内心安宁、勤俭节约、清正俭朴、清康节俭的人,此人必定为君子。那就是: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过渡:有些人现在存在不作为和享乐的问题。那就是“四风问题”。

拓展资科卡。

PPT:四风问题

(1)默读,思考:什么是四风问题?

(2)读完谈一谈,你们能从中了解到哪些信息?

(3)小组内交流。先在组内汇报自己的思考,组长做好发官归纳。

(4)班级汇报交流。每个小组选派一名代表班内发言交流。。

四、忆事思辨

(一)忆事

1.观看情最剧。选同学进行角色扮演。

2.引导思考:谁做得对?谁做得错?

生:孩子错了,家长是对的。应该勤俭节约。

想一想,假如你就是图中的那个孩子,你会怎么做?说一说。派代表在班级集体交流,说说本组的看法。总结归纳。教师梳理出大家的

共识。

(二)思辨

过渡:刚刚这三个小场景在我们家庭中常出现。

1.在生活中,你知道有哪些勤俭节约的小故事,将自己搜集的小故事与大家分享。生自由分享,老师点评。

2.除了这些小故事,你还发现身边有哪些朋友有这样的优良品质。生:我看到有的同学节约用纸,字正反面写。

生:节俭的同学,往往心思细腻,而且很有条理,是大家的榜样。

3.再次体会,品德高尚、德才兼备的人,是依靠内心安静、精力集中未修养身心的,是依靠俭朴的作风来培养品德的。要做一个品德高尚、德才兼备的人,必须俭以养德。

五、博学研思

1.读故事,想一想,你认为陶行知做得对吗?现代社会司不需要南行知这样的精神?师总结:对。需要陶行知的勤俭节约的品质。

2.了解资料卡:诸葛亮《诚子书》。

3. 师归纳。正如节俭是一种大的德行,者侈是一种大的攀恶。崇尚节金,反对者伤,是我们民族自古提倡的美德。品德高尚、德才兼备的人是故事内心安静、馆力集中来修养身心的,是依靠俭朴的作风来培养品德的。

六、学以致用

1.过渡:陶行知的品质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敬仰,所以,今天就让我们学习陶行知,做一个勤俭节约的孩子,倡议进行光盘行动。争当“光盘行动小明星”,每日在班级群中晒晒自己的光盘,一周一评选小明星。

2.朗读光盘行动小快板。

3. 再读三句名言,升华主旨。

4.总结:学完今天的课,我们知道品德高尚、德才兼备的人,是依靠内心安静、精力集中来修养身心的,是依靠俭朴的作风来培养品德的。

七、课后延伸

熟记三句经典名言,并时刻激励自己。

课后和家长一起做勤俭节约的人,我们一起进行光盘行动,争做“光盘行动小明星。

15《君子无逸》教学设计

一、活动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诵读、背诵文中的名言警句。

2.在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下,准确理解“君子无逸”的含义。初步树立不贪图安乐的生活观。

3.在思辨中,学会检点自己的生活,改变生活中的不良习好,勇于挑战自己,战胜自我。

二、活动准备

1.多媒体PPT课件。

2.准备《乐不思蜀》《祖国,只有祖国,才是我最大的人生舞台》《中医的骄傲》等相关的知识。

3.课时建议: 2课时。

三、《君子无逸》教学设计

一、导入但是仅仅是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节俭养德》.知道了节俭能够涵养一个人的品德,节俭还不够,还需要做人勤勤恩恳,不贪图安遍。今天我们走进《君子无逸》。

二、读典明理(一)读典:

1.自读:自己借助拼音读生字,要读准字音。

2.同桌互读,互相纠正读音。

3.检查诵读:谁能给大家晨示一下你的朗读,其他同学注意听,听完后进行评价,看他读的好在哪里,哪里还有问题。

4.通读原文,读出节奏韵律一读美。指名读,生评,师评。(评价中引导学生进一步读出节奏韵律。)

5.齐声背诵。

(二)明理:

1.借助注解,查字典理解文意一读懂。

2.自主理解。谈话:自己看注释或查字典,说说短文的内容。

3.交流。谈话:说说你懂得了哪句话的意思,是怎样理解的。

4.学生质疑。

谈话:你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吗?

5.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自己对这两句经典的理解。

搞清“君子无逸”即“君子所,其无逸”的含义--做君主,自始就不该贪图安逸。

二、学文立志

(一)学文:

1.自读故事,然后把故事讲给同桌听。

2.指名讲故事。

3.其余同学边听边思考:乐不思蜀指的是谁?读完这篇文章给了你什么启示?小组内交流。先在组内汇报自己的思考,组长做好发言归纳。

4.班级汇报交流。每个小组选派一名代表班内发言交流。

启示:君主在位时不能贪图享乐,贪图享乐就像饮毒酒一样,会让人失去一切。文中的刘阿斗就是贪图享乐而输掉了国家。

(二)立志:

引导:我们懂得了君子要远高食图享乐。再次思考:那究竟该如何去做呢?

1.自主思考。

2.自己先说一说,集体交流碰撞。

教师升华:每个人都应该热爱自己的国家,懂得树立不贪图安乐的生活观的意识。

四、忆事思辩

(一)忆事:

1.观看情景剧。选四组同学进行角色扮演。

2.引导思考。其余同学思考:情景剧中的三个小朋友,做得对吗?

3.谈一谈,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个?应该怎么做?

4.说一说。集体交流,说说自己的看法。

5.总结归纳。教师梳理出大家的共识。

(二)思辨:

过渡:刚刚通过这些小场景,我们进行了自我反思。寻找自己存在的问题,开展自我批评。

1.自我反思。

如果情境中的儿童换成你,你会怎样做?

正确行为:应该按时跑步锻炼身体,要有毅力。学习不以奖励为目的,是为了自身成长发展。过生日要温馨节俭,不可以铺张浪费。

对照他们三个的所作所为,想一想自己身上还存在哪些不足,应该怎样去改掉这些不足。

让学生学以致用,改正自身缺点,形成正确的道德价值观。2.

开展“你有哪些战胜自己的经历”故事会。

在寻找优点的同时再次反思自己的不足,借助这两次活动的体会所得,在思辨中加深对“君子无逸”的理解。

五、博学研思

1.故事链接,想一想,同桌或学习小组交流:(1)施一公为什么回

到祖国?(2)施一公身上有什么样的品质?

2.小组交流。

3.班级集体交流。

4.总结提升。

5.谁知道“屠呦呦”?你是怎么知道的?学习诺贝尔奖获得者屠

呦呦的器事。

六、学以致用

1.再次齐诵两句经典语句。

2.教师总结提升:

每个人都应该热爱自己的国家,懂得树立不贪图安乐的生活观的意识。

七、课后延伸

熟记两句经典名言,并时刻激励自己。课后把乐不思蜀的故事讲给家长听。

16.《孔颜之乐》教学设计

一、活动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诵读、背诵文中的名言警句。

2.在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下,准确理解“孔颜之乐”的含义。懂得艰苦朴素的重要意义,知道节俭是一.种高尚的生活观。

3.在思辨中,树立艰苦朴素的生活意识。懂得在生活中如何继承艰苦朴素这一传统美德。

二、活动准备

1.多媒体相关视频、PPT课件。

2.准备《安贫乐道的黔娄》、《我愿做一滴水》、中国青年志愿者等相关的知识。

3.课时建议: 2课时。

三、《孔颜之乐》教学设计

一、导入

俗话说:人穷志不短。有的人“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今天,我们就走进《孔颜二之乐》。一起深入了解和探究“孔颜之乐”的丰富内涵。

二、读典明理

(一)读典:

1.自读:自己借助拼音读生字,要读准字音。

同桌互读,互相纠正读音。

3.检查诵读:谁能给大家展示一下你的朗读,其他同学注意听,听完后进行评价,看他读的好在哪里,哪里还有问题。

4.诵读原文,读出节奏的律一读美。指名读,生评,静评。(评价申引导学生进一步读出节奏的律。 )

5.齐声背诵。

(二)明理:

1.借助注解,查字典理解文意一一读懂,

2.白主理解。谈话:自己看注释或查字典,说说短文的内容。

3.交流。谈话:说说你懂得了哪句话的意思,是怎样理解的。

4.学生质疑。谈话:你还有什么不懂的间题吗?

5.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自己对这两句经典的理解。明白搞清楚“孔颜之乐”即孔子、颜回贫而乐,富而好礼。教师要注意引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并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对“孔颜之乐”的理解与认识。贫穷但是志气不短,也很快乐,富贵但是仍然追求礼仪。教师要注意

引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井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对“乳颜之乐”的理解与认识。

三、学文立志(一)学文:

1.自读故事,然后把故事讲给同桌听。

2.指名讲故事。

3.其余同学边听边思考:黔娄和颜回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从他们身上你学到了什么?

4.小组内交流。先在组内汇报自己的思考,组长做好发言归纳。

5.班级汇报交流。每个小组选派一名代表班内发言交流。

6.教师总结提升:安贫乐道,洁身立世,不成戚于贫贱,不没汲于富贵。

(二)立志:

引导:我们要准确理解“孔颜之乐”的含义。懂得安贫乐道,洁身立世。

再次思考:黔娄的经历给予我们哪些启示?他的哪些优秀品德值得我们学习?安贫乐道,洁身立世,不成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四、忆事思辨

(一)忆事

1.观看情景剧。选两名同学进行角色扮演。

2.引导思考。其余同学思考:从小丽和小旭身上我们学到了什么?对于贫苦衡夏帮助的人,我们应该怎么做?

(二)思辨

1.谈一谈,假如你是小丽,你会怎么样做?

2.说一说,假如你是小旭,你会怎么做?

3.总绵归的。用用通过这些小场要我们进行了自我反思。寻我自己存在的问题,开展自我批评。

五、博学研思

学习故事《我愿做滴水》和资料卡“中国青年志愿者”。

1.读故事,想一想,我们应该向徐本禹学习什么?

2.搜集更多的青年志愿者的故事,和同桌或小组同学交流。

3.谁了解中国青年志愿者?

4.小组交流。

5.班级集体交流。

6.总结提升。

六、学以致用

1.开展“请让我来帮助你”活动。将爱心与帮助送给身边需要帮助的人,用一颗感恩的心去回报朋友。建立珍贵友谊的同时,再次深入体会“孔颜之乐”的道理。

2.再次齐诵两句经典语句。

3.教师总结提升:明白搞清楚“孔颜之乐”即孔子、颜回贫而乐,富面好礼,贫穷但是志气不短,也很快乐,富贵但是仍然追求礼仪。

七、课后延伸。

1.熟记两句经典名言,并时刻激励自己。

2.课后把《我愿做一滴水》故事讲给家长听。

齐鲁书社版三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齐鲁书社版三年级传统 文化教案 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第一单元爱众亲仁 1、老吾老幼吾幼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原文,熟读成诵,积累语言。 2、引导学生体会含义,明白做人地道理。 3、初步感受中国传统文化地丰富内涵,弘扬民族文化。 教学过程: 一、故事激趣 讲述《戏彩娱亲》。 听了这个故事,你感受到了什么? 二、诵读感悟 1、师范读,要求学生认真听,注意不认识字的发音。 2、质疑解释,体会原文的含义: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 解释:尊敬自己家的长辈,从而推广到尊敬别人家里的长辈;爱护自己家里德儿女,从而推广到爱护别人家里的儿女。 3、学生自由读,同桌互读、指读、齐读。 三、拓展升华 1、讲述真实案例《姜美花敬老》。 2、知行合一:关于尊老爱幼,我们还能做些什么呢? 给老人让座;给老人梳头发;陪小朋友玩耍;关爱农村留守儿童…… 四、总结 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生活中,我们应当时刻提醒自己尊敬长辈,爱护幼小,做一个尊老爱幼的好少年。 2、善相劝德皆建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原文,熟读成诵,积累语言。 2、引导学生体会含义,明白做人地道理。

3、初步感受中国传统文化地丰富内涵,弘扬民族文化。 教学过程: 一、故事激趣 讲述《上行下效》。 听了这个故事,你感受到了什么? 二、诵读感悟 1、师范读,要求学生认真听,注意不认识字的发音。 2、质疑解释,体会原文的含义: 善相劝德皆建。过不规,道两亏。---《弟子规》 解释:相互劝善,彼此都能建立良好的德行。有了过错而不相互规劝,双方都会在品行上留下缺陷。 3、学生自由读,同桌互读、指读、齐读。 三、拓展升华 1、讲述真实案例《梅兰芳虚心求教》。 2、知行合一:关于听从别人的劝告,我们还能做些什么呢? 不能乱闯红灯;不能随意摘花;不能践踏绿地…… 3、劝说的艺术:①注意时机的把握,选择适当的场合。 ②心平气和,语气委婉。 ③为对方着想,真诚地希望对方更好。 四、总结 我们不仅要多劝人为善,还要学会听从别人的劝告。听从别人的劝告才能少犯错误,才能不断完善自己。 3、报以德勿抱怨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原文,熟读成诵,积累语言。 2、引导学生体会含义,明白做人地道理。 3、初步感受中国传统文化地丰富内涵,弘扬民族文化。 教学过程:

齐鲁书社五年级传统文化上册教案

1.动心忍性 教学目标1.能有节奏地“读典明理”中的句子,了解“动心忍性”的真正含义。 2.通过《学文立志》和《博学研思》,能明白动心忍性的道理。3.在实际生活中“忆事思辨” ,养成良好的品德修养。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师生谈论对于骄傲与谦虚的理解。 二、读典明理 1.读文、理解。出示《读典明理》中的原文,学生对照注释和译文自由读(1)教师范读,要求学生认真听。 (2)学生自由读及同位互读,读准确。2.古文的朗读不仅要准确,还要诵出节奏、韵律。师范读,注意节奏变化,引导学生读出韵律美。尝 试背诵 - 、、八、、、,[, 三、学文立志 1.师:同学们,在古代有这样一个国君,他睡觉睡在柴草上, 吃饭睡觉都 尝一尝苦胆,他身上发生了什么故事呢?快点打开书,读读他的故事吧。学生自读故事《卧薪尝胆》。 讨论:读完故事,你是怎么理解“卧薪尝胆”故事的? 四、忆事思辨 课件出示课本中的两幅情境图,学生上台表演讨论:想一想下列情境中的人物行为,时间久了,会对他们的品德修养产生哪些不利影响? 1.考了100分过分骄傲…… 2.比吃穿…… 在实际生活中,同学们身边还有哪些类似行为? 五、博学研思 1.简单了解孔子 2.自读《仲尼厄而做春秋》 3. 资料卡学生熟记“四书五经” “春秋三传” 六、学以致用

1.利用课余时间搜集古今中外关于“动心忍性”的名言警句,并记录下来,完成记录卡。 2.整理生活中见过或听到的有关“动心忍性”的真实故事,在班内开展故事交流活动。 3.完成一期关于“动心忍性”的手抄报。

2.矢志不渝 教学目标1.能有节奏地“读典明理”中的句子,了解“矢志不渝”的真正含义。 2.通过《学文立志》和《博学研思》,能明白动心忍性的道理。3.在实际生活中“忆事思辨” ,养成良好的品德修养。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师生谈论对于有志气的理解。 二、读典明理 1.读文、理解。出示《读典明理》中的原文,学生对照注释和译文自由读(1)教师范读,要求学生认真听。 (2)学生自由读及同位互读,读准确。2.古文的朗读不仅要准确,还要诵出节奏、韵律。师范读,注意节奏变化,引导学生读出韵律美。尝 试背诵 -- 、、八、、、,[, 三、学文立志 1.师:同学们,在古代有个叫陶侃的人,历来人们都传颂他,他身上发 生了什么故事呢?快点打开书看看第9页,读读他的故事吧。学生自读故事《陶侃励志》。 讨论: 读完故事,你是怎么理解“陶侃励志”故事的?陶侃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四、忆事思辨 出示课本第10 页中的三幅情境图,学生上台表演讨论:想一想下列情境中的人物行为,时间久了,会对他们的品德修养产生哪些不利影响? 1.每天早起跑步太累了,我不跑了…… 2.英语竞赛那么难,我还是不去参加了吧…… 3.山那么高,好累呀,不怕了…… 在实际生活中,同学们身边还有哪些类似行为?如果有,你是怎么做的? 五、博学研思1.简单了解余新元

2020智慧树,知到《中华传统文化与人生修养》章节测试完整答案

2020智慧树,知到《中华传统文化与人生修养》章节测试完整答案 智慧树知到《中华传统文化与人生修养》章节测试答案 第一章 1、下列哪项不属于传统文化的特征? A.传统是延续性的 B.传统是指向未来的 C.传统是历史的 D.传统是革新的 答案: 传统是革新的 2、中华传统文化就是以儒家为主干的文化,辅以道家和佛家。 答案: 对 3、国学与“中华传统文化”特指在历史上积淀下来成为传统的、属于中国人的历史文化。 答案: 错 4、《易经》是由谁翻译之后传到西方的? A.马可波罗 B.郑和 C.利玛窦 D.魏源 答案:利玛窦 5、“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

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这句话是谁提出的? A.林则徐 B.梁启超 C.康有为 D.司马迁 答案:梁启超 第二章 1、中华文化是在半封闭的大河大陆型原始协作农业自然经济以及( )的宗法分封制的基础上而产生的,这体现在夏、商、周三代的社会文化形态。 A.母系氏族 B.分封制 C.父系氏族 D.家国一体 答案: 家国一体 2、近代中国人则通过对比东方农业文明与西方工业文明,从这两种文化生态的差异中,对自己文化的特质重新加以认识。 答案: 对 3、孔子开创了古代中国的“私学”传统,主张并实行“有教无类”,不分贫富和地区,对各类学生都采取( )的态度。 A.因材施教

B.诲人不倦 C.寓教于乐 D.不耻下问 答案:因材施教 4、墨子提倡以“三表”作为判断是非真假的标准。这“三表”是本、原、用。 答案: 对 5、“文景之治”时期,儒生贾谊曾指出,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 A.始皇暴毙 B.边患日重 C.仁义不施 答案: 仁义不施 6、两汉时期,代表性的文章来自两位司马,一个是司马迁,还有一位是( )。 A.司马相如 B.司马徽 C.司马懿 答案:司马相如 7、汉学学风,即“经学学风”,与后世( )成为古代中国两大学风的代表。 A.明代心学学风

一年级传统文化全册教案

一年及传统文化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尚德修身 一、教学目的 1、学习先贤为人处世之道,崇尚道德的优良传统。 2、领略自然之美,感悟中华美德的滋养。 二、重点难点: 保持崇尚道德的优良传统,领略自然之美,感悟中华美德的滋养。 1《厚德载物》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厚德载物》的由来 2、明白做人的道理,培养孝顺、友爱品德 二、重点难点: 明白做人要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姐妹的道理 三、课前准备:听相关故事。 四、教学过程: (一)、说文解字 1、厚德载物 2、解字: (二)、故事引导 1、讲关于舜的故事 2、你还知道哪些关于舜的故事

(三)、熟读成诵 1、开火车读文 2、小组读文 3、开展小组背诵比赛 (四)、情景明理 1、情景表演,辨析: (1)爸爸妈妈工作一天很累地回到家里(2)妹妹向我要一支铅笔 2、说一说,为什么要这样做

3、如果发生这样的事会有什么后果: (1)小明在教室里捡到一块很漂亮的橡皮,他看没人发现,就放在了自己的铅笔盒里。 (2)小华答应借给晓红一本漫画书,可是到了第二天他却不带来4、小结道理:一个人只有做到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姐妹,在言语行为中小心谨慎,讲信用,才会是一个受人欢迎的人。 2《见善则迁,有过则改》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朗读课文,在老师的引导下,能够大体理解课文的意思。 3、能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学生见到美好的人和事就努力学习,有了错误就马上改正的品质。 二、重点难点:能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学生见到美好的人和事就努力学习,有了错误就马上改正的品质。 三、课前准备:在家借助拼音读文。 四、教学过程: 1、导入:今天我们学习《见善则迁,有过则改》。 2、范读课文。见善则迁,有过则改 3、教读课文。 朗读课文,边学习边指名学生朗读。 4、明道喻理:周处改过自新 5、拓展活动: 出示知行合一

齐鲁书社新二年级上册传统文化全

玉不琢,不成器 教学目标: 1、了解《学记礼记》相关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2、通过课程的学习理解一个人只有经历磨炼才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教学重点:让学生知道经历磨炼请学习,才能成才。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含义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论语》是名列世界十大历史名人之首的中国古代思 想家孔子的门人记录孔子言行的一部集子,成书于战国初期。因秦始皇- 焚书坑儒,到西汉时期仅有口头传授及从孔子住宅夹壁中所得的本子,计有:鲁人口头传授的《鲁论语》20 篇,齐人口头传授的《齐论语》22 篇,从孔子住宅夹壁中发现的《古论语》21 篇。 二、学习新课 学生自读: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试着背诵,借助注解自己说说这两句说的什么意思 学生交流 老师讲解 玉:美玉。琢:雕琢。器:器物。道:道理。

一块没有雕琢的玉石,不能成为精美的玉器。一个人如果不努力学习,就不会懂道理。 三、读《卞和献玉》 1、学生自读 2、小组交流,说说读了这个故事你明白了什么? 3、指名说一说。 四、学生学习“知行合一” 说说你做到了吗? 五、课堂作业 背诵课本第五页的诗句 六、课外拓展 七、自己该如何做说一说 板书设计: 敏而好学 玉不磨,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与:美玉 琢:雕琢 器:器物 到:道理

知所知,明不知 教学目标: 1、了解《论语》相关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2、通过课程的学习让学生明白做人要实事求是,不要不懂装懂。 教学重点:让学生知道经历磨炼请学习,才能成才。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含义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礼记学记》记述学习的功用、方法、目的、效果,并论及教学为师的道理,与大学发明所学的道术,相为表里,故甚为宋代理学所推崇。 二、学习新课 学生自读: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试着背诵,借助注解自己说说这两句说的什么意思? 老师讲解: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智慧。 告诉我们的道理(课本第七页小博士的话) 三、读《诸葛亮智斗司马懿》和《菱角的尴尬》 1、学生自读 2、小组交流,说说读了这两个个故事你明白了什么? 3、指名说一说。

六年级上册传统文化备课

六上传统文化教案 第一单元尚德修身 一、教学目的 1、学习先贤为人处世之道,崇尚道德的优良传统。 2、领略自然之美,感悟中华美德的滋养。 二、重点难点 保持崇尚道德的优良传统,领略自然之美,感悟中华美德的滋养。 第1课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出处 2、明白美好品德的重要性。 二、重点难点 明白做人要德才兼备。 三、课前准备 相关故事 四、教学过程 (一)古语今说 原文: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 译文:才是德的辅助,德是才的统帅。 (二)故事引导 1、讲德才兼备的薛仁贵的故事 2、你如何看待薛仁贵的“才”和“德” 3、你还知道哪些德才兼备的人的故事 (三)熟读成诵 1、开火车读文 2、小组读文 3、开展小组背诵比赛 (四)知行合一 1、情景表演 小明学习成绩优秀,总觉得自己了不起,瞧不起其他同同学,同学们问他一些难题,他总是爱搭不理。班干部竞选时,小明落选了,他很苦恼。 2、你认为小明落选的原因是什么? 3、如果小明想重新赢得同学们的信任,你有何建议? (五)拓展诵读 五、板书设计 德才兼备 六、教学反思 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人才培养一定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而育人是本。办学要尊重这个规律,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

教学过程中通过故事引导,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这句话的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知行合一让学生明白在实际生活应该如何运用这句话,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第2课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出处 2、明白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 二、重点难点 明白人际交往要有宽广的胸怀。 三、课前准备 相关故事 四、教学过程 (一)古语今说 原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译文:自己不想做的事,一定不要强加给别人。 (二)故事引导 1、讲以邻为壑的故事 2、同样是治水,为什么白圭不能与大禹相提并论? 3、你还知道哪些故事 (三)熟读成诵 1、开火车读文 2、小组读文 3、开展小组背诵比赛 (四)知行合一 1、情景表演 雨天一位女士走上公交车,发现座位上有水滴,椅面有点湿。她皱着眉头走向了另一边空着的双人座位。入座时,她随手把还滴着水的雨伞放在了旁边的座位上。 2、这位女士的行为合理吗? 3、生活中你有过“换位思考”吗?说说看。 (五)拓展诵读 五、板书设计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七、教学反思 这句话所揭晓的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孔子所言是指人应当以对待自身的行为为参照物来对待他人。人应该有宽广的胸怀,待人处事之时切勿心胸狭窄,而应宽宏大量,宽恕待人。倘若自己所不欲的,硬推给他人,不仅会破坏与他人的关系,也会将事情弄得僵持而不可收拾。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确实应该坚持这种原则,这是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的体现。人生在世除了关注自身的存在以外,还得关注他人的存在,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切勿将己所不欲施于人。 第3课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出处 2、明白如何与不理解自己的人交往。

中国传统文化与个人修养的联系

中国传统文化与个人修养的联系 导读:本文是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与个人修养的联系,希望能帮助到您! 中国传统文化与个人修养的联系:“和合”与修养 中国传统文化生生不息,它和个人修养有着怎样的联系呢?例如:孝亲尊师,尊老爱幼,慎独修身,自强不息,诚实守信,谦敬礼让,勤劳节俭等等,有强大的文化感召力和透射力,世世代代深深地影响了中国人的思想和行为。“和”、“合”二字均见于甲骨文和金文。和合,就词义本身而言,“和”,指和谐、和平、祥和;“合”是结合、合作、融合。一般情况下,它们是相通的,讲的是人类古往今来孜孜以求的自然、社会、人际、身心诸多元素之间的状态。蕴含着和以处众、和衷共济、政通人和、内和外顺等深刻的处世哲学和人生理念。“和”的精神,是一种承认,一种尊重,一种感恩,一种园融。 “和”的基础,是和而不同,互相包容,互相存异,共生共长。“和”的途径,是以对话求理解,和睦相处;以共识求团结,和衷共济,以包容求和谐,和谐发展。“和”的佳境,是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在中国,以广泛深厚的和合文化为基础的追求社会和谐的思想源远流长。老子提出“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是说万物背阴而向阳,并且在阴阳二气的互相激荡而成新的和谐体。 “和合”最形象而生动的表述,则要算“太极图”了――阴阳鱼合抱、互含,两条鱼的内边天3 衣无缝,两条鱼的外边是为正圆。这个“太极图”告诉我们:第一,任何一个事物都包含着两个对立面;第二,两个对立面相互包含,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第三,两个对立面的协调吻合,构成一

个和谐的整体。在这三点内涵中,以第三点内涵最为重要,因为从中可以引申出这样一个道理:在一个统一体之中,凡是有利于对方的,便有利于整体的和谐统一,也就必然反过来有利于自身;反之,凡是有损于对方的,便有损于整体的和谐统一,也就必然反过来有损于自身。中国传统文化贵和、持中的和谐意识,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天人合一”,指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承认人与自然的统一性。 中国传统文化与个人修养的联系:“中庸”与修养 二是“中庸”,指人际关系,即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和谐,强调对待事物关系要把握一个度,以避免对立和冲突。提倡“贵和”、“持中”的和谐意识,有利于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推崇“仁爱”原则,强调人际和谐“仁”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孔子提倡“仁者爱人”,认为“仁爱”是人我关系的准则。“仁”既是一种人际关系的准则,也是实行这一准则的普遍的方法原则。“己欲立而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既是一种最高的道德原则,又是一种崇高的道德品质,在人我关系中,惟有从爱人出发,才能达到“人恒爱之”的彼此相爱的和谐关系。 “己欲立而人,己欲达而达人”:自己要想立足社会达到理想目标,同时也要使有关的人立足达到目标。在孔子看来,以爱人作为人与人之间的纽带,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即可融洽和谐;如果整个社会都建立在人人爱人的基础上,那么社会自会太平。它提倡人与人相爱,尊重人的价值、同情人、帮助人,体现了古代的人道主义精神。提倡尊老爱幼,强调人伦价值。从《尚书》中最早提出的“五教”(即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开始,到孟子提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五伦关系,再到《礼记·礼运》中所强调的“十义”,既所谓“父慈、子孝、兄良、弟恭、夫义、妇贞、长惠、幼顺、君仁、臣忠”等,从各种不同的

一年级传统文化教案(上)

第一单元尚德修身 一、教学目的 1、学习先贤为人处世之道,崇尚道德的优良传统。 2、领略自然之美,感悟中华美德的滋养。 二、重点难点: 保持崇尚道德的优良传统,领略自然之美,感悟中华美德的滋养。 1《厚德载物》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厚德载物》的由来 2、明白做人的道理,培养孝顺、友爱品德 二、重点难点: 明白做人要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姐妹的道理 三、课前准备:听相关故事。 四、教学过程: (一)、说文解字 1、厚德载物 2、解字: (二)、故事引导 1、讲关于舜的故事 2、你还知道哪些关于舜的故事

(三)、熟读成诵 1、开火车读文 2、小组读文 3、开展小组背诵比赛 (四)、情景明理 1、情景表演,辨析: (1)爸爸妈妈工作一天很累地回到家里(2)妹妹向我要一支铅笔 2、说一说,为什么要这样做

3、如果发生这样的事会有什么后果: (1)小明在教室里捡到一块很漂亮的橡皮,他看没人发现,就放在了自己的铅笔盒里。 (2)小华答应借给晓红一本漫画书,可是到了第二天他却不带来4、小结道理:一个人只有做到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姐妹,在言语行为中小心谨慎,讲信用,才会是一个受人欢迎的人。 2《见善则迁,有过则改》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朗读课文,在老师的引导下,能够大体理解课文的意思。 3、能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学生见到美好的人和事就努力学习,有了错误就马上改正的品质。 二、重点难点:能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学生见到美好的人和事就努力学习,有了错误就马上改正的品质。 三、课前准备:在家借助拼音读文。 四、教学过程: 1、导入:今天我们学习《见善则迁,有过则改》。 2、范读课文。见善则迁,有过则改 3、教读课文。 朗读课文,边学习边指名学生朗读。 4、明道喻理:周处改过自新 5、拓展活动: 出示知行合一

最新齐鲁书社传统文化四年级教案

1 熟读精思 教学目标: 1、了解朱熹的《读书之要》和苏轼的《送安惇秀才失解西 归》节选内容意思,能够熟练背诵原文。 2、通过读文,了解读书的方法。德育目标:激发学生学习祖 国传统文化的热情。 教学过程: 一、读典明理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读书之法: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朱熹《读书之要》)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苏轼《送安惇秀才失解西归》) 2、学生谈感受。 二、出示译文。 1、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读书的方法:就是要由易到难,按照一定的步骤逐渐深入或提高,反复的阅读仔细的思考。 古代的典籍值得读很多遍,读的多了,仔细思考过,你自然而然就能明白其中的道理。 2、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交流对原文的认识,以及对本文所蕴含的道理的理解。 三、学文立志。 读《方以智好学勤记》的故事,增长知识并从中受到教四、忆事思辨。 出示课本第4 页的不同情景,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里面的人物行为存在什么样的问题?为什么?

全班交流。 五、博学研思。 自读郭沫若的故事《读书如走路切莫贪坦途》。交流该故事对你的学习有哪些启发? 六、学以致用。 1、同学们读了古今名人对学与思的理解和相关故事,你感觉自己在学习方面有哪些问题?赶快和同学们交流一下吧。 2、结合自己的实际谈一谈今后应当如何去做。 七、课后作业自读资料卡,了解“二十四史”书目,选取自 己喜欢的 2、敏以求之 教学目标: 1、了解《论语》的《述而》和《子张》篇中节选内容意思, 能够熟练背诵原文。 3、通过读文,了解学习知识的方法。德育目标:激发学生想

了解祖国传统文化的欲望。教学过程: 一、读典明理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论语述而》 子夏曰:“日知其所无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论语子张》 2、学生谈感受。 二、出示译文。 1、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孔子说:“我不是生来就有知识的人,而是爱好古代文学,勤奋敏捷地去求得知识的人。” 子夏说:“每天都能懂得以前不懂的知识,每月都不忘掉已经学会的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2、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交流对原文的认识,以及对本文所蕴含的道理的理解。 三、学文立志。 读《程门立雪》的故事,增长知识并从中受到教育。 四、忆事思辨。 出示课本第9 页的不同情景,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假如你是下列情境中的人物,你该怎么做? 全班交流。 八、博学研思。 自读贾思勰的故事《贾思勰养羊》。交流该故事对你有哪些启发? 九、学以致用。 请收集一些类似的事例,制作几张卡片,和大家一起分 享。(课本11 页卡片)

国旗下讲话(学习传统文化-提升个人修养)

学习传统文化提升个人修养 四一班韩硕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今天我在国旗下讲的主题是《学习传统文化提升个人修养》.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拥有着五千年的文化史,形成了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我们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学生,应该立足于我们的实际,切实的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提高我们自身的文化修养. 儒家学问里有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个人要想成才,那么首要的是修身-----即修身养性!怎样才算修身养性呢?我们首先要把人做好了,才有资格谈能力。我们必须不断学习,以一颗真诚虔诚谦虚的心努力学习文化精华,丰富自己,充实自己。将知识化为动力,最终成为自己的智慧!心里渐渐有了一个较为清晰的方向,知道自己以后应该怎么更好地去学习,来提高自己,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为了我们能够更好的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进一步提高我们的文化修养,从而更好的营造文明和谐向上的校园风气,在此特向同学们发出以下倡议: 1、要懂得尊敬师长、知书达礼。俗话说:百事孝为先,百善孝为先。尊敬师长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而今天尊敬师长的传统美德更应该得到提倡和发扬,这是现代社会公民应有的风范。中

华民族自古以来又是以礼仪之邦闻名于世,我国人民从来就有知书达礼的传统美德。“虚席以待”“程门立雪”“三顾茅庐”等等以礼相待的成语和典故,在历史上广为传诵,深刻反映了这一点。所以同学们要知礼,讲礼,对人彬彬有礼。试问那些对长辈出言不逊,对朋友态度粗暴,公共场所横冲直撞的人,能体现出是一位有文化、有教养、懂礼貌、讲文明的人吗?当今社会,文明礼貌、文化素养对于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来说显得更为重要。 2、从仪态上,穿着要符合自己的年龄,大方得体;与人交谈时要正视对方,保持微笑,语气和蔼; 3、增加个人兴趣爱好,认真学习专业知识,多看书,多实践。 4、培养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应变能力、协调能力、组织能力、判断能力,做个有责任、有文化、有素养的学生。 同学们,从你我做起,学习传统文化,传承民族精神,提升个人修养,努力成为新一代出色的青年。 谢谢大家!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设计(山东教育出版社)【六年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山东教育出版社) 教 学 设 计 六年级 第一单元尚德修身 一、教学目得 1、学习先贤为人处世之道,崇尚道德得优良传统。 2、领略自然之美,感悟中华美德得滋养。 二、重点难点: 保持崇尚道德得优良传统,感悟中华美德得滋养。 1《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得由来 2、明白做人得道理 二、重点难点:

明白做人要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姐妹得道理 三、课前准备: 听相关故事。 四、教学过程: (一)、说文解字 1、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 2、解字: (二)、故事引导 1、讲关于薛仁贵得故事 2、您还知道哪些关于德才兼备得故事 (三)、熟读成诵 1、开火车读文 2、小组读文 3、开展小组背诵比赛 (四)、情景明理 1、情景表演,辨析: 小明成绩优秀却瞧不起别人,班干部竞选落选了,她很苦恼。 2、说一说,小明落选得原因就是什么?她应该怎么做才能重新赢得同学们得信任? 4、小结道理:一个人只有品德高尚,在言语行为中小心谨慎,讲信用,对人真诚才会就是一个受人欢迎得人。 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朗读课文,在老师得引导下,能够大体理解课文得意思。 3、能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学生换位思考,体谅她人得品质。 二、重点难点: 能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学生换位思考,体谅她人得品质。 三、课前准备:在家读文。 四、教学过程: 1、导入:今天我们学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范读课文。《以邻为壑》 3、教读课文。 朗读课文,边学习边指名学生朗读。 4、明道喻理:周处改过自新 5、拓展活动: 出示知行合一 (1)引领学生读文。 (2)说说这种做法得正误及判断理由。

齐鲁书社六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第一课《幼学琼林》(一)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诗文,背诵诗文。 2.理解诗文内容,了解一些自然科学知识及有关的神话人物。 3.引导孩子了解古代人是怎样认识世界的,培养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的精神。 4.积累语言,增强文化底蕴,培养孩子丰富的想象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内容、了解一些自然科学知识及各种和天文有关得神话人物。 三、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要求学生在解决生字认读的情况下初步练习朗读诗文,尝试根据自己的理解断句、朗读,初步做到正确、通顺。 布置学生搜集关于诗文中神话故事的资料,准备课堂上与小伙伴进行交流,为更好的理解诗文内容做好铺垫。 (二)课中学习 1.朗读:在学生课前尝试朗读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回顾性朗读;然后指名朗读诗文;最后让学生进行自由朗读练习,达到能正确、流利地朗读。 2.会意:在学生达到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文之后,可让学生自由阅读诗文解析,大体明白所选诗文的意思,了解其中的知识。 3.引导学生质疑,组织全体学生通过资料交流、观点讨论等形式共同解决。 4.诵读在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文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读出诗的节奏美、韵律美,进而熟读成诵。 第二课《幼学琼林》(二) 教学目标 1、能背诵节选内容。懂得节选内容的意思。 2、会讲程门立雪的故事。 3、能知道古代的一些名人故事。 教学准备课件古代名人故事 核心问题 (教学重难点)重点:学文明理。难点:背诵选文。 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 车胤“囊萤夜读”的故事。 二、学文明理 1、课件展示师生选文,师领读一遍范文,并认识其中难读难认的字。 课件出示课文内容及难读难认的字。 2、师讲述幼学琼林的大体文采及写作手法。 《幼学琼林》从明朝开始,成为我国古代儿童必读的教材,这本书包括了师生、花木、鸟兽等三十三个方面的内容,称得上是一部百科全书,他不为字数所限,不拘于长短,只求对偶成句,便于诵读。 3、学生自由诵读一遍。 4、学生个别诵读。(多人) 5、读得好的同学领读一遍。 6、学生试着背诵。 7、学生试着谈一下课文意思。 你知道这些人吗?

中华传统文化与人生修养单元测试题答案

精心整理中华传统文化与人生修养 B.诲人不倦 C.寓教于乐 4、墨子提倡以“三表”作为判断是非真假的标准。这“三表”是本、原、用。 A.对 B.错 5、“文景之治”时期,儒生贾谊曾指出,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C)。 A.始皇暴毙 B.边患日重 C.仁义不施

6、两汉时期,代表性的文章来自两位司马,一个是司马迁,还有一位是(A)。 A.司马相如 B.司马徽 C.司马懿 7、汉学学风,即“经学学风”,与后世(B)成为古代中国两大学风的代表。 A.明代心学学风 B.宋代理学学风 C.唐代诗学学风 8、道教创立后逐渐分为两大流派,一支为太平道;另一支为天师道,也称“五斗米道”。A A.对 B.错 9 A.对 B.错 10、“”这一概 A.韩愈 B. C. A.西学 B.心学 C. A. B. C.大力发展传统文化 中国古代最早的字典是(A)。 A.《尔雅》 B.《康熙字典》 C.《永乐大典》 日、俄两国的一些汉学研究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研究往往是具有威胁性的。A A.对 B.错 要研究和传承国学,必须实现的贯通是(ABC)。

A.文理贯通 B.古今贯通 C.中外贯通 第四章单元测试 中国古代文人雅士多把自己的情感寄托于山水花鸟等物,赋予他们特殊的品格与寓意,这种手法叫托物言志。A A.对 B.错 儒家所说的“修身”就是对个人的(B)的提高,类似道家的修炼养性。 A. B. C. “礼”、“ A.对 B.错 A.对以 B.错 A. B. C. A.孤僻 B.自觉 C.谨慎 “ A.朱熹 B.左丘明 C.杨振 戒、定、慧三学是循序渐进的关系。也就是说,先要完善自己的品德;有了品德,就应尝试让自己的心平静;内心平静了,应进一步提升智慧。A A.对 B.错 慧的主要根源是戒与定,所以修持的入门工夫,应从身心两方面着手:一是修德,二是修心。B A.对

山东教育出版社二年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二年级教案 第1课《士有百行,以德为首》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主题为“尚德修身”,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几千年来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形成了高尚的道德准则、完整的礼仪规范。本课是本单元的第一课,同时提供了“晋文公赏勉以德为先”的故事帮助学生理解,在知行合一里提供了场景帮助理解内容 学情分析 修身尚德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在一年级时已经接触。本课的内容有故事及与学生生活相近的场景,学生可以在故事和场景中较容易理解本课内容 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学生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这句话出处,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明确单元主题 1.引导学生阅读单元主题,明确单元主题,自由朗读单元主题,提取本单元主题 2.导入本课主题——士有百行,以德为首,齐读课题 二、学习新课 1、教师范读。 1

2、老师讲解句子的意思。 3、读古语今说。理解句意 三、明道喻理 1.引导学生读“晋文公赏勉以德为先”的故事 2.出示问题:晋文公是按照什么标准赏赐大臣的四、知行合一 1.出示知行合一内容 2.组织学生自由讨论 作业熟练背诵“士有百行,以德为首 第2课《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山东教育出版社第一单元“尚德修身”第二课,出处是晋朝陈寿的《三国志蜀书先主传》。本课承接第一课的内容,强调 人的德行很重要。 学情分析 在学习第一课的基础上,学生已经能够理解尚德修身的主题,在理解本课时会有连贯性,学生较容易接受。 教学目标 2

1.学生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这句话出处,理解这句话的意思重难点 1.学生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这句话出处,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一、复习导入 1.复习背诵《1》 1. 2.继续学习尚德修身的句子,导出课题。复习背诵第一课内容 2.齐读课题 1.学生自由朗读 2.学生展示朗读 1.学生自读故 二、朗读句子 1.引导学生自读,能够准确流利朗读 3

(完整版)2019最新小学二年级传统文化教学计划(齐鲁书社)

二年级传统文化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经山东省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查通过的地方课程,教科书借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蒙学养正经验,选编儒家经典及蒙学经典中的格言、章句作为教学内容,依据格言、章句蕴含的道德价值主题进行编排。 每册四个主题单元,涵盖好学、习礼、孝亲、尊师、友善、诚信、勤劳等方面的优秀美德和养成善良、谦恭、俭朴、礼让的优秀品格。每单元有四个活动主题组成,主题名称以简练而醒目的“三字两句”语言呈现。 本学期教材设有敏而好学、诚实守信、出则友悌、勤能补拙四个单元。教材选取的古诗文都比较简短,琅琅上口,适合二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 每个活动主题均设置有“读典明理”“绘本启智”“知行合一”“拓展阅读”“星星点灯”五大板块。其中各板块的主要内容设置形式为:“读典明理”(选取儒家经典及蒙学经典的格言、章句作为诵读内容,通过“古语今说”理解其中蕴含的到的价值);“绘本启智”(以绘本的形式呈现与主题相契合的古今故事);“知行合一”(以图片的形式呈现和场景,将主题内容与日常行为相结合,使学生在生活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美德);“拓展阅读”(选取与主题内容相关的其他儒家经典及蒙学经典中的章句是该主题下的经典内容更丰富);“星星点灯”(通过给小电灯泡涂色,完成生活中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蕴含的道德规范的自我评价)。 每一个主题活动均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实现“故事和体验为主”的基本设计理念,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际效果。 教学重难点:? 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学习欲望,正确理解背诵传统文化中的选文。 二、教学目标: 学生通过学习传统文化,在研读中华经典的同时,注重国学思想精髓与当代教育思想的结合,并融入学生创新能力拓展和研究性学习等内容。通过这些经典内容的学习,能使学生明白热爱学习,孝敬老人,关爱他人等道理,促进孩子们身心健康发展。 1、通过学习,使学生感悟到我们传统文化的魅力,会聆听到古代圣贤关于做人、处世的语重心长的教诲。

弘扬传统文化,加强道德修养

弘扬传统文化,加强道德修养 今天讲的是传统文化与道德修养。当然就会有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其中不乏众多道德修养方面的优秀传统文化。中国的传统文化也的确在后世人的道德修养的形成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当今的社会仍十分匮乏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扬光大,不少人甚至将道德修养放置一边,不理不顾。这种现象令人深思。中国是一个地大物博的国家,对世界的发展都会有一定的影响。中华民族虽然历经无数磨难与困苦,但始终能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应当说,是同中国的优良传统文化,特别是优良的道德传统的作用分不开的。也是因此,我们必须更加注重个人道德修养的建设首先提到的是传统文化,然后就是加强道德修养。那么就咱们的传统文化来简单介绍一下,什么才是我们必须弘扬的传统文化呢?下面简单介绍一下。 一、中国传统文化 在中华民族长达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源远流长的优良道德传统。这些优良道德传统是先辈们留下的重要精神财富,是我们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丰富源泉。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儒家文化。儒家文化对后世个人道德修养建设的影响可谓深远。而儒家文化的核心是仁。仁者,人也。仁者,爱人。 中国自古就有“礼仪之邦”的美誉。几千年来,中国人始终认为,良好的道德修养是一个人立身之根本。这道德修养包括爱己,爱人,爱国。一个自爱的人方可谈爱他人。爱己就要求我们十分注重个人道德修养的建设。热爱生命,言行一致。而爱人则要求我们谦逊礼让,诚信待人,推己及人。爱亲人,爱朋友,爱同胞,乃至爱全人类。此谓博爱。中国历史上也有很多这样的人。比如杜甫,他忧国忧民,他的诗多站在人民的立场上,反映人民所承受的各种苦难,表达人民的愿望和要求,大胆揭露社会弊端,从而成为人民的代言人。他的诗具有“诗史”的性质。他的爱是大爱,是博爱,是对广大人民的爱,这爱让人心生钦佩。最后是爱国,爱国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转身毅然投入汨罗江,这爱国气势磅礴,这爱国可歌可泣。岳飞一首《满江红》,歌尽不少仁人志士心中所盼。这些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不仅在中国民族的长期发展中起了积极的意义,而且对提高我国当前的道德水平仍有重要意义。

四年级上册传统文化教案

小学四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为根本的指导思想,以新课程理念为行动指南,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根本目的,立足现实,着眼未来,遵循规律开发和利用好校本课程,引领广大学生阅读经典、阅读思想、阅读文化、阅读精神,无限相信书籍的力量,为学生奠定坚实的发展基础。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尚德修身》等四个单元。当畅游于这套教材的时候,学生会感悟到我们传统文化的魅力,会聆听到古代圣贤关于做人、处事的语重心长的教诲;还会学到读书的方法和道理,会欣赏到具有浓郁民族文化气息的风景人物,每篇文章都是历代文人墨客留下的精华之作;还会领略到流传了上百年甚至上千年的中国的民族艺术…… 三、教学目标: 1、喜欢经典文章,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熟读成诵。 2、初步掌握经典诵读的方法,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

3、基本了解诵读内容,提高语文素养。 四、教学重难点: 传统文化教学的重点之一是,经常让学生轻松并有韵律感的吟诵,倡导学生先求熟读,并初步背诵所学内容;传统文化教学的重点之二是,在教学中,有许多品德教育渗透其中(尊敬长辈、孝敬父母、友爱兄弟等),注重教育学生,要用实际行动体现国学的学习内容,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传统文化教学的难点是学生正确理解所学内容;这些蒙学经典都是古文,古文与白话文相比,会有更多的生僻字和多音字,学生不容易理解,因此学生初步理解学习内容就成为教学难点,如果这些难点得到突破,将会不断增强学生的文化素养。 五、教学措施: 1、教学形式多样化。教师讲解、学生讲故事、读书、讲歇后语比赛等。 2、注重游戏教学。教学中要善于激发学生兴趣,将运用游戏“对句、接龙、找宝藏、小老师”等。 3、注重面向全体和个别差异。集体、小组、个人展示等交错进行,使每一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所提高。 第一单元尚德修身 1、德不优者,不能怀远:才不大者,不能博见。

一年级齐鲁书社传统文化教案设计

第一单元知礼守规 第一课正衣冠重仪表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在老师的引导下,能够联系生活实际,弄明白课文的意思。 3使学生养成穿着得体、爱护衣物、取放物品有定处的好习惯。 重点难点: 使学生养成穿着得体、爱护衣物、取放物品有定处的好习惯。 课前准备:在家需要注意什么 教学过程: 一)、导入:一个人的身份、气质、内在的素质可以从穿着中得以体现。在日常生活中, 正确对待自己的衣帽服饰,懂得爱护和珍惜,取放要有定处,养成良好的习惯,形成规律,这样会给自己带来不少的方便,减少许多麻烦。板书课题,齐读。 二)、借助拼音读课文。 1、自由读,指名读。指导。 2、边读边想:对于学生来说,衣冠服饰在于什么?平时,应该怎么做? 3、小组讨论,交流。 4、全班交流,指导。 (1)衣冠不在名贵华丽,而在于整齐和整洁。 (2)平时,要爱护衣物,不要随便弄脏,破了要缝补。衣帽脱下后,要放在固定的地方。 三)、读刘琎束带的故事。

1、自由读。 2、说说刘琎是怎么做的?你从中懂得了什么? 3、你平时是怎么做的?今后怎么做? 小组交流,指名汇报。 四)、拓展活动 1、看图,说说谁做的对,为什么? 2、自我评价。 3、读背《弟子规》中的“置冠服,---------”。

第二课步从容立端正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在老师的引导下,能够联系生活实际,弄明白课文的意思。 3使学生养成走路稳重,身体端正的好习惯。 重点难点: 使学生养成走路稳重,身体端正的好习惯。 课前准备:走路时需要注意什么 教学过程: 一)、导入:上节课我们讲一个人的身份、气质、内在的素质可以从穿着中得以体现,其实也可以从他的走路姿势以及举止中体现。我们平时说话时要注意,尤其是公共场合不要大声喧哗,言行举止要礼貌。这是一个人有修养的表现,也是对别人的尊重。板书课题,齐读。 二)、借助拼音读课文。 1、自由读,指名读。指导。 2、边读边想:我们平时怎么走路的,如果不对应该怎么做? 3、小组讨论,交流。 4、全班交流,指导。 (1)站如松,坐如钟。 (2)平时,走路身体要端正,公共场合不要大声喧哗。 三)、读戴晞被免的故事。

从《五德篇》看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认知与修养

从《五德篇》看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认知与修养 张三丰的《五德篇》从天人相应的角度强调人类道德的必要性,然后分别论述了仁义礼智信五种道德与人体健康的共生共荣的关系。本文从翻译张三丰的《五德篇》入手,概括了张三丰关于道德与身体之间相互影响的观点,进而探析《五德篇》的理论基础“五行学说”,从中领悟中华传统文化的哲学思维和道德认知,以期对现代人提高个人道德修养、促进社会和谐进步有所裨益。 标签:五德;五脏;五行;道德认知;道德实践 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天人合一观。中国古人系统地研究了宏观的天人关系(自然与人之间的关系)和微观的天人关系(人的生理与心理之间的关系),提出“天人合一”、“天人相应”“形神合一”的系统理论,并为人类的身心的完善找到系统的理论与方法。这些理论与方法,集中体现在《易经》、中医及道家的著作中。张三丰的《五德篇》,正是在天人合一的宇宙体系中系统阐述了人的心理与生理、道德与身体的关系。学习此文,可以从中领悟中华传统文化的哲学思维和道德认知,寻求提高个人道德修养、促进社会和谐进步的路径与方法。 一、《五德篇》主要内容——道德与身体的相互关系 《五德篇》从天人相应的角度强调人类道德的必要性,分别概述了五德与五经(五脏)的相互关系,指出道德修养与人体健康共生共荣的关系,强调通过提高道德修养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原文如下: 人生有五德①,吾尝以譬天地之五行,人身之五经②。仁属木也,肝也③;义属金也,肺也;礼属火也,心也;智属水也,肾也;信属土也,脾也。是知五德之不可少一,犹之五经之不可绝一,即如五行之不可缺一。人皆曰木不可少也,而何以无仁也,无仁者必无养育之念,其肝已绝,而木为之槁枯矣。人皆曰金不可少也,而何以无义也无义者必无权宜④之思,其肺已绝,而金为之朽钝矣。人皆曰火不可少也,而何以无礼也无礼者必无光明之色,其心已绝,而火为之衰熄矣。人皆曰水不可少也,而何以无智也无智者必无清澄之意,其肾已绝,而水为之昏涸矣。人皆曰土不可少也,而何以无信也无信者必无交孚⑤之情,其脾已绝,而土为之分崩也。是知为人者必先有心之五德,而后有身之五经。仁不绝,肝气生;义不绝,肺气平;礼不绝,心气明;智不绝,肾气灵;信不绝,脾气醒。德包乎身,身包乎心。身为心用,心以德明。是身即心,是心即身。是五德即五经,德失经失,德成身成。身成经成,而后可以参赞天地之五行。 在中国古人看来,人的生命和肉体是产生道德的机器,或者说人是产生道德的生灵。人的生命中有五行之气,人体中的这些五行之气,在五脏中分别属于心、肝、脾、肺、肾的功能,这些健康的脏器可以直接产生仁、义、礼、智、信五种基本道德。这些道德是肉体功能在一定场合的外现。一定意义上可以说,五藏实质上是产生道德的器官,五德是五脏之气在人与人关系中的外现。正是基于这种认识,张三丰提出如下观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