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书社版三年级《传统文化》全册教案
齐鲁书社版三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齐鲁书社版三年级传统文化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b51acb702020740bf1e9b2f.png)
齐鲁书社版三年级传统文化教案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第一单元爱众亲仁1、老吾老幼吾幼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原文,熟读成诵,积累语言。
2、引导学生体会含义,明白做人地道理。
3、初步感受中国传统文化地丰富内涵,弘扬民族文化。
教学过程:一、故事激趣讲述《戏彩娱亲》。
听了这个故事,你感受到了什么?二、诵读感悟1、师范读,要求学生认真听,注意不认识字的发音。
2、质疑解释,体会原文的含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梁惠王上》解释:尊敬自己家的长辈,从而推广到尊敬别人家里的长辈;爱护自己家里德儿女,从而推广到爱护别人家里的儿女。
3、学生自由读,同桌互读、指读、齐读。
三、拓展升华1、讲述真实案例《姜美花敬老》。
2、知行合一:关于尊老爱幼,我们还能做些什么呢?给老人让座;给老人梳头发;陪小朋友玩耍;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四、总结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生活中,我们应当时刻提醒自己尊敬长辈,爱护幼小,做一个尊老爱幼的好少年。
2、善相劝德皆建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原文,熟读成诵,积累语言。
2、引导学生体会含义,明白做人地道理。
3、初步感受中国传统文化地丰富内涵,弘扬民族文化。
教学过程:一、故事激趣讲述《上行下效》。
听了这个故事,你感受到了什么?二、诵读感悟1、师范读,要求学生认真听,注意不认识字的发音。
2、质疑解释,体会原文的含义:善相劝德皆建。
过不规,道两亏。
---《弟子规》解释:相互劝善,彼此都能建立良好的德行。
有了过错而不相互规劝,双方都会在品行上留下缺陷。
3、学生自由读,同桌互读、指读、齐读。
三、拓展升华1、讲述真实案例《梅兰芳虚心求教》。
2、知行合一:关于听从别人的劝告,我们还能做些什么呢?不能乱闯红灯;不能随意摘花;不能践踏绿地……3、劝说的艺术:①注意时机的把握,选择适当的场合。
②心平气和,语气委婉。
三年级传统文化全册备课
![三年级传统文化全册备课](https://img.taocdn.com/s3/m/ef5957056bd97f192279e96b.png)
三年级传统文化全册备课一、教材分析本册教材包括“经典驿站”“名人长廊”“名胜佳境”“艺术乐园”四个单元。
“经典驿站”部分主要学习、了解中华民族传统原创经典,让受益于千古美文的文化滋养,培养对传统文化精髓的喜爱之情。
分为《三字经》、《幼学琼林》以及《山海经》三个部分。
“名人长廊”部分主要学习和了解古代历史名人,借鉴他们为人处事的方法。
本章节主要介绍了“孔子”“孟子”“晏子”“孔融”四位历史名人的故事。
“名胜佳境”:部分主要了解黄河、泰山等名胜,引导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继承,树立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使其具有初步批判继承传统文化的能力。
“艺术乐园”部分引领学生步入民族文化的艺术殿堂,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与绚丽缤纷,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信心。
本章节主要分为“歇后语”和“民谣”两个部分。
二、教学目标1.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感受传统文化的继承,树立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使其具有初步批判继承传统文化的能力。
感悟继承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道理3.养成良好品德。
中国的传统文化强调自强不息、以德化人,其最终目的是要培养出正直、顽强、善良、对社会有用的人。
此外,在道德培养方面,中国文化强调气节,所谓"士可杀不可辱";强调情操,所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强调礼义,一举一动要符合社会规范和道德标准;强调廉耻,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强调奉献,所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强调良心,就是要时刻意识到自己是一个有道德之人,不做伤天害理事。
所有这些,在今天的素质教育中仍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三、教学重难点1.感悟继承传统文化。
2.养成良好品德。
四、教学措施1.要关注学生的主体性。
本教材形式多样活泼,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符合学生的心理体验,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
2.要尊重学生的主动性。
教学要以“活”为基础,以“动”为特征,旨在倡导研究性学习方式。
三年级传统文化上册教案(全)
![三年级传统文化上册教案(全)](https://img.taocdn.com/s3/m/ad925d2df342336c1eb91a37f111f18582d00c49.png)
三年级传统文化上册教案(一)第一章:认识传统文化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什么是传统文化,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教学内容:1. 讲解传统文化的定义和特点。
2. 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如诗词、书画、戏曲、民俗等。
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讲解传统文化的定义和特点。
2. 讲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如诗词、书画、戏曲、民俗等。
3. 举例说明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价值。
4.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传承和保护传统文化。
教学评价:1. 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定义和特点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的了解程度。
3. 学生对传承和保护传统文化的思考和见解。
三年级传统文化上册教案(二)第二章:诗词鉴赏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诗词的基本知识,如诗的类型、诗的格式等。
2. 培养学生对诗词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教学内容:1. 讲解诗词的基本知识,如诗的类型、诗的格式等。
2. 欣赏和分析一些经典的诗词作品。
教学步骤:1. 讲解诗词的基本知识,如诗的类型、诗的格式等。
2. 引导学生欣赏和分析一些经典的诗词作品,如李白的《静夜思》、杜甫的《春望》等。
3. 让学生自己尝试创作诗词,并互相交流和评价。
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诗词的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诗词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的提升程度。
3. 学生自己创作的诗词的质量和创意程度。
三年级传统文化上册教案(三)第三章:书画艺术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书画艺术的基本知识,如书法的种类、绘画的技法等。
2. 培养学生对书画艺术的欣赏能力和创作能力。
教学内容:1. 讲解书画艺术的基本知识,如书法的种类、绘画的技法等。
2. 欣赏和分析一些经典的书画作品。
3. 让学生自己尝试创作书画作品,并互相交流和评价。
教学步骤:1. 讲解书画艺术的基本知识,如书法的种类、绘画的技法等。
2. 引导学生欣赏和分析一些经典的书画作品。
3. 让学生自己尝试创作书画作品,并互相交流和评价。
三年级传统文化上册教案(全)
![三年级传统文化上册教案(全)](https://img.taocdn.com/s3/m/ba3f4216326c1eb91a37f111f18583d049640ff0.png)
三年级传统文化上册教案(第一部分)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学生能够认识并理解文中的生字词。
(2)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生能够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传统文化的魅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运用图片、视频等资源,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课文内容。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2)引导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生字词的学习与理解。
2. 课文的朗读与情感把握。
3. 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与传承。
三、教学难点1. 生字词在具体语境中的运用。
2. 体会课文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内涵。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源,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去感受课文内容。
2. 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 情感教学法:以情感人,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五、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文课件、生字词卡片、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熟悉生字词。
三年级传统文化上册教案(第二部分)一、教学内容学习课文《传统节日》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学生能够认识并理解文中的生字词。
(2)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生能够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传统节日的来历和习俗。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运用图片、视频等资源,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课文内容。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2)引导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重点1. 生字词的学习与理解。
2. 课文的朗读与情感把握。
3. 传统节日的来历和习俗的学习与传承。
四、教学难点1. 生字词在具体语境中的运用。
2. 体会课文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内涵。
齐鲁书社版三年级教学教学的传统文化教案
![齐鲁书社版三年级教学教学的传统文化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afacdfc52d380eb63946d7a.png)
第一单元爱众亲仁1、老吾老幼吾幼教学目:1、正确、流利地朗原文,熟成,累言。
2、引学生体会含,明白做人地道理。
3、初步感受中国文化地丰富内涵,弘民族文化。
教学程:一、故事激趣述?彩?。
听了个故事,你感受到了什么?二、感悟1、范,要求学生真听,注意不字的音。
2、疑解,体会原文的含: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梁惠王上? 解:尊敬自己家的,从而推广到尊敬人家里的;自己家里德儿女,从而推广到人家里的儿女。
3、学生自由,同桌互、指、。
三、拓展升1、述真案例?姜美花敬老?。
2、知行合一:关于尊老幼,我能做些什么呢?老人座;老人梳;陪小朋友玩耍;关村留守儿童⋯⋯四、尊老幼是中民族的美德。
生活中,我当刻提醒自己尊敬,幼小,做一个尊老幼的好少年。
2、善相德皆建教学目:1、正确、流利地朗原文,熟成,累言。
2、引学生体会含,明白做人地道理。
3、初步感受中国文化地丰富内涵,弘民族文化。
教学程:一、故事激趣述?上行下效?。
听了个故事,你感受到了什么?二、感悟1、范,要求学生真听,注意不字的音。
2、疑解,体会原文的含:善相德皆建。
不,道两。
---?弟子?解:相互善,彼此都能建立良好的德行。
有了而不相互,双方都会在品行上留下缺陷。
3、学生自由,同桌互、指、。
三、拓展升1、述真案例?梅芳虚心求教?。
2、知行合一:关于听从人的告,我能做些什么呢?不能乱灯;不能随意摘花;不能践踏地⋯⋯3、的:①注意机的把握,适当的合。
②心平气和,气委婉。
③方着想,真地希望方更好。
四、我不要多人善,要学会听从人的告。
听从人的告才能少犯,才能不断完善自己。
3、以德勿抱怨教学目:1、正确、流利地朗原文,熟成,累言。
2、引学生体会含,明白做人地道理。
3、初步感受中国文化地丰富内涵,弘民族文化。
教学程:一、故事激趣述?相蒙正?。
听了个故事,你感受到了什么?二、感悟1、范,要求学生真听,注意不字的音。
2、疑解,体会原文的含:何以德?以直怨,以德德。
齐鲁书社版三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齐鲁书社版三年级传统文化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e8ee046a5e9856a57126016.png)
第一单元爱众亲仁1、老吾老幼吾幼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原文,熟读成诵,积累语言。
2、引导学生体会含义,明白做人地道理。
3、初步感受中国传统文化地丰富内涵,弘扬民族文化。
教学过程:一、故事激趣讲述《戏彩娱亲》。
听了这个故事,你感受到了什么?二、诵读感悟1、师范读,要求学生认真听,注意不认识字的发音。
2、质疑解释,体会原文的含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梁惠王上》解释:尊敬自己家的长辈,从而推广到尊敬别人家里的长辈;爱护自己家里德儿女,从而推广到爱护别人家里的儿女。
3、学生自由读,同桌互读、指读、齐读。
三、拓展升华1、讲述真实案例《姜美花敬老》。
2、知行合一:关于尊老爱幼,我们还能做些什么呢?给老人让座;给老人梳头发;陪小朋友玩耍;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四、总结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生活中,我们应当时刻提醒自己尊敬长辈,爱护幼小,做一个尊老爱幼的好少年。
2、善相劝德皆建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原文,熟读成诵,积累语言。
2、引导学生体会含义,明白做人地道理。
3、初步感受中国传统文化地丰富内涵,弘扬民族文化。
教学过程:一、故事激趣讲述《上行下效》。
听了这个故事,你感受到了什么?二、诵读感悟1、师范读,要求学生认真听,注意不认识字的发音。
2、质疑解释,体会原文的含义:善相劝德皆建。
过不规,道两亏。
---《弟子规》解释:相互劝善,彼此都能建立良好的德行。
有了过错而不相互规劝,双方都会在品行上留下缺陷。
3、学生自由读,同桌互读、指读、齐读。
三、拓展升华1、讲述真实案例《梅兰芳虚心求教》。
2、知行合一:关于听从别人的劝告,我们还能做些什么呢?不能乱闯红灯;不能随意摘花;不能践踏绿地……3、劝说的艺术:①注意时机的把握,选择适当的场合。
②心平气和,语气委婉。
③为对方着想,真诚地希望对方更好。
四、总结我们不仅要多劝人为善,还要学会听从别人的劝告。
听从别人的劝告才能少犯错误,才能不断完善自己。
齐鲁书社三年级传统文化教学设计
![齐鲁书社三年级传统文化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2855783fdc36a32d7375a417866fb84ae55cc358.png)
齐鲁书社三年级传统文化教学设计齐鲁书社版三年级传统文化教学设计教学计划一、学情分析学生经过一年的学习,对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有了初步的了解。
在一年级,学生对《弟子规》的内容有了初步的背诵基础,大多数学生对祖国的文化表现出较浓郁的兴趣,借此时机,将传统文化精髓灌输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立志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让学生做个具有传统文化素养的中国人。
二、教材分析(一)教学目的要求本套教材以齐鲁文化为主,反应中华传统文化精髓。
以诵读原创经典、感怀名人志士、游历名山胜水、品味艺术之乐为基本活动内容,旨在使民族文化得以血脉相承,使少年儿童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滋养,从而陶冶情操,开启心智,提升智趣,提高综合文化素养,激发爱国情感,培养民族气节。
(二)教材结构本册教材包括蒙书诵读、民间传说、历法与生肖、诗词诵读(一)、娱乐体育、曲艺与杂技、诗词诵读(二)、中华河流、政治人物、诗词诵读(三)共十个单元,35个课时。
(三)教材编排原则本教材突出了原典性、知识性、情感性、趣味性、实践性和地方特色,通过诵读、感悟、熏陶、探究、交流、合作等基本活动方式,达到提高学生综合文化素养的目的。
具体体现在以下三方面:1、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特点,营造浓厚的探索实践氛围。
2、以提升学生素养为目的,逐步培养其良好得到人文素养,塑造其诚信向上的民族气节和人生信念。
3、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培养其初步的探究学习能力,形成其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1、要关注学生的主体性。
本教材形式多样活泼,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符合学生的心理体验,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
2、要尊重学生的主动性。
教学要以“活”为基础,以“动”为特征,旨在倡导研究性学习方式。
3、要体现教学过程中的层次性,关注结果没更关注过程。
4、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
5、注重评价的过程性和激励性。
五、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等六、教法学法自学法、感情诵读法、点拨法、讨论法七、教学时间安排每课均一课时。
三年级传统文化上册教案(全)
![三年级传统文化上册教案(全)](https://img.taocdn.com/s3/m/1ca004990d22590102020740be1e650e52eacfaa.png)
三年级传统文化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节日,如春节、元宵节等。
2. 通过学习传统文化知识,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 让学生掌握春节和元宵节的基本知识。
2. 培养学生通过阅读理解传统文化内容的能力。
教学难点:1. 让学生理解并运用传统文化知识。
2.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的教学材料,如书籍、图片等。
2.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笔。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向学生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传统文化的意义。
2. 学生分享他们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识。
二、教学内容(15分钟)1. 教师向学生介绍春节的基本知识,如春节的起源、习俗等。
2. 学生通过阅读相关材料,了解春节的重要性。
三、互动活动(10分钟)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他们对春节的理解和体验。
2.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制作春节的手工艺品。
四、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堂所学内容,并反思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2. 学生分享他们的学习心得和感受。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和表现,评估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评估学生在互动活动中的合作能力和创造力。
三年级传统文化上册教案(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间故事和传说。
2. 通过学习传统文化知识,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 让学生掌握民间故事和传说的基本知识。
2. 培养学生通过阅读理解传统文化内容的能力。
教学难点:1. 让学生理解并运用传统文化知识。
2.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的教学材料,如书籍、图片等。
2.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笔。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向学生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民间故事和传说的重要性。
齐鲁版小学三年级下册传统文化教案全册
![齐鲁版小学三年级下册传统文化教案全册](https://img.taocdn.com/s3/m/7c6347466c175f0e7dd13743.png)
小学教学设计学年第二学期姓名:年级:三年级学科:传统文化课题第19课相声和口技课时1课时执教者导学目标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知道相声的基本艺术手段是“说学逗唱”,了解口技的表演的方式和特色。
2、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知道相声和口技之所以能流传是因为得到百姓的喜爱,培养学生艺术应该服从于人民的观念,树立只有受到人民喜爱的艺术才能长盛不衰的观点。
3、引导学生比较相声和口技的异同,培养学生的比较思维能力和横向对比能力。
导学重难点本课的重点在于引导学生识记相声的基本艺术手段,了解口技的表演形式和特色,基本知道相声的起源地和发展情况;难点是如何让学生通俗地理解相声的说学逗唱四个特点。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二次备课导入新课(一)课题导入:多媒体放相声和口技各一小段,让学生直观感受相声和口技的表演形式探究新知(二)探究新知:1、向学生简介曲艺:学生自读课本50页第一段。
2、通过读课文第一自然段使学生了解相声的来源和形式:相声起源于北京,流行于全国各地。
它是由宋代的“像生”演变而来的,主要用北京话。
也有地方相声。
它的表演形式有:单口、对口、群口三种。
3、学生自主探讨相声的艺术手段:说、学、逗、唱是相声传统的基本艺术手段。
“说”是说笑话和绕口令等;“学”是模仿各种的卖声、飞禽走手的鸣叫声,喜剧唱腔和各种人物的行为、语言等;“唱”:是编一些滑稽可笑的词、用各种曲调演唱,或把某些唱词、曲调夸张演唱,来引人发笑。
4、学生分子探究口技的的艺术表演形式:巩固总结(三)拓展活动:学生找一段相声给大家表演。
(四)读一读:到网上或学校图书室找明末清初林嗣环的《口技》一文读一读,加深对口记得了解。
板书设计第19课相声和口技1、单口、对口、群口2、说、学、逗、唱教后反思课题第20课山东快书。
课时1课时执教者李乐导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山东快书的起源,熟悉山东快书的基本表演形式,知道山东快书的起源地。
2、过程与方法:通过介绍山东快书的艺术起源,使学生了解一种艺术形式的产生需要哪些条件。
齐鲁版三年级《传统文化》备课
![齐鲁版三年级《传统文化》备课](https://img.taocdn.com/s3/m/5c1d9e42647d27284a735106.png)
课题: 1.老吾老幼吾幼(累计 1 课时)【动态备课】【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社会对老年人的关怀,激发学生的同情心和爱心,使学生关爱老人,尊重并愿意尽力帮助他们。
2.积极参加力所能及的社会公益活动。
能力与方法:1.初步学习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社会事物、现象的方法,能对生活中遇到的道德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
2.学会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倾听他人的意见,体会他的心情和需要,养成与他人平等地交流与合作、积极参与集体生活的习惯。
【重点难点】1.体会老年人的心理特点和生活上面临的困难,能够理解他们的情感需求。
2.能尽自己所能为老年人做一些事情。
【教学过程】活动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导语激趣。
2、组织学生观看组图。
3、交流感受并引出话题。
活动一走近老人,了解老年人的生活1、谈一谈,印象中的老人。
你认识哪些老人,他们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小组汇报)2、议一议,老年人生活上有哪些困难。
岁月是无情的,随着年龄的增长,老人们的身体出现了这样那样的毛病,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这样那样的困难。
(小组汇报)3、看一看,体会老年人内心的感受有人把公益广告比作一盏灯,看看这盏灯能否照进你的心里。
(1)观看视频,体会老年人内心的孤独和寂寞。
(2)生谈观后感受。
小结:我们身边的老人不仅身体有许多不便,生活上有许多困难,他们的内心,更需要我们的关注。
活动二关爱老人从我做起1、交流课前调查资料,了解社会关爱老人的福利政策。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上的老人越来越多,我们的政府以及社会已经为老人做了很多实事。
(小组汇报)(1)小组汇报。
(2)补充资料。
2、说一说,我们能为老年人做些什么他们已经为老人们做了这么多实事,作为小学生的我们可以做些什么呢?(小组汇报)(板书:关心尊重自己家别人家)小结:尊老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早在战国时期的大思想家孟子就说过——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它的意思是既要尊重自家的老人,也要关心尊重别人家的老人。
齐鲁书社版三年级《传统文化》全册教案
![齐鲁书社版三年级《传统文化》全册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e0b555bb4daa58da0114a99.png)
第一单元爱众亲仁1、老吾老幼吾幼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原文,熟读成诵,积累语言。
2、引导学生体会含义,明白做人地道理。
3、初步感受中国传统文化地丰富内涵,弘扬民族文化。
教学过程:一、故事激趣讲述《戏彩娱亲》。
听了这个故事,你感受到了什么?二、诵读感悟1、师范读,要求学生认真听,注意不认识字的发音。
2、质疑解释,体会原文的含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梁惠王上》解释:尊敬自己家的长辈,从而推广到尊敬别人家里的长辈;爱护自己家里德儿女,从而推广到爱护别人家里的儿女。
3、学生自由读,同桌互读、指读、齐读。
三、拓展升华1、讲述真实案例《姜美花敬老》。
2、知行合一:关于尊老爱幼,我们还能做些什么呢?给老人让座;给老人梳头发;陪小朋友玩耍;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四、总结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生活中,我们应当时刻提醒自己尊敬长辈,爱护幼小,做一个尊老爱幼的好少年。
2、善相劝德皆建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原文,熟读成诵,积累语言。
2、引导学生体会含义,明白做人地道理。
3、初步感受中国传统文化地丰富内涵,弘扬民族文化。
教学过程:一、故事激趣讲述《上行下效》。
听了这个故事,你感受到了什么?二、诵读感悟1、师范读,要求学生认真听,注意不认识字的发音。
2、质疑解释,体会原文的含义:善相劝德皆建。
过不规,道两亏。
---《弟子规》解释:相互劝善,彼此都能建立良好的德行。
有了过错而不相互规劝,双方都会在品行上留下缺陷。
3、学生自由读,同桌互读、指读、齐读。
三、拓展升华1、讲述真实案例《梅兰芳虚心求教》。
2、知行合一:关于听从别人的劝告,我们还能做些什么呢?不能乱闯红灯;不能随意摘花;不能践踏绿地……3、劝说的艺术:①注意时机的把握,选择适当的场合。
②心平气和,语气委婉。
③为对方着想,真诚地希望对方更好。
四、总结我们不仅要多劝人为善,还要学会听从别人的劝告。
听从别人的劝告才能少犯错误,才能不断完善自己。
山东版小学三年级部编教材传统文化教案全册
![山东版小学三年级部编教材传统文化教案全册](https://img.taocdn.com/s3/m/9e30fefb6137ee06eff91879.png)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是古老文化的精华,是中国文化和中华民族精神形成的基本根源,也是我们应该生生不息传播的瑰宝。
通过开展经典颂读活动,弘扬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加强优秀文化熏陶,提高学生的文化和道德素质,让孩子们从小就开始广读博览,日积月累地增长语言文化知识,潜移默化地形成优良的道德思想,并逐渐完善自己的人格,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
为了更好落实学校“国学经典诵读计划”,传承中华民族五千年古诗文经典文化,汲取传统文化的精髓,繁荣校园文化,丰富学生的语文学习生活,本班特制定本学期的诵读计划如下一、教学任务针对学生的现状和社会形势,明确国学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加强对学生本源文化的教育,使学生认识到中华民族古老文化,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归属感,从而自觉抵制浮躁文化的影响,不忘本,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第一单:元初识韵律《笠翁对韵》教案(一)一、教学目标:1、学习并背诵冬韵2、通过古诗丰富学生语音、修辞知识,帮助学生理解所学内容;3、培养学生对古文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背诵《笠翁对韵、冬韵》;教学难点:拓展知识——古诗欣赏。
三、教学过程:1、复习:集体复习一遍;个别学生背诵展示(注重复习,让学生知道温故而知新的道理,让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为进一步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并为学生创造展示自我的机会,树立学生自信心。
)。
2、教师范读一遍新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3、学生尝试朗读一遍。
教师注意纠正学生读错的地方。
4、游戏“火眼金睛”,教学生学习文中的生僻字,为朗读扫除障碍。
师:我要考验一下你们,我还听说你们有目不转睛、全神贯注的好习惯……5、学生朗读两遍,加深对生字的认识。
6、游戏:双簧、接龙、藏宝。
7、总结、评价、奖励获胜的小组。
教学反思:通过前面几节课的知识渗透,学生对“对韵“内容比较感兴趣,有些学习能力较强的孩子还能触类旁通,自己造“对子”。
《笠翁对韵》教案(二)一、教学目标:1、学习并背诵微韵2、通过古诗丰富学生语音、修辞知识,帮助学生理解所学内容;3、培养学生对古文的兴趣。
三年级传统文化上册教案(全)
![三年级传统文化上册教案(全)](https://img.taocdn.com/s3/m/9598ea288f9951e79b89680203d8ce2f0166651b.png)
三年级传统文化上册教案(第一部分)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本册教材中的传统文化知识,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尊崇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提高道德品质。
二、教学内容:1. 第一单元:传统节日课文1:《春节》课文2:《元宵节》课文3:《清明节》2. 第二单元:传统习俗课文4:《端午节》课文5:《中秋节》课文6:《重阳节》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每个节日的起源、习俗和传统活动。
2. 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并体会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每个节日的来历、习俗和传统活动。
2. 互动法: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分享自己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感受。
3.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为学生营造直观的学习氛围。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本节课要学习的节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授新课:详细讲解课文中关于节日的起源、习俗和传统活动。
3. 课堂互动:引导学生分享自己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感受,进行小组讨论。
4. 情境教学:展示与课文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学习。
5. 总结拓展: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布置课后作业,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和传承传统文化。
三年级传统文化上册教案(第二部分)六、教学内容:1. 第三单元:传统技艺课文7:《剪纸》课文8:《泥塑》课文9:《书法》2. 第四单元:传统美德课文10:《诚实守信》课文11:《尊老爱幼》课文12:《勤劳节俭》七、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每种传统技艺的特点和魅力,以及传统美德的含义。
2. 教学难点:让学生深刻理解传统美德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和价值。
八、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每种传统技艺的制作过程和特点,以及传统美德的内涵。
2. 互动法:引导学生讨论传统美德在现实生活中的体现,分享自己的经历。
齐鲁书社三年传统文化1老吾老 幼吾幼教学设计
![齐鲁书社三年传统文化1老吾老 幼吾幼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b002357cfad6195f302ba651.png)
1老吾老幼吾幼一、教材分析这一课选编了孟子的一篇格言。
讲了尊老爱幼的思想。
“民贵君轻”等著名论断都是孟子最先提出来的,他的民本思想在我国历史上有着重大而积极的影响。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孟母三迁”里知道了孟子,但对他的言论、思想却是知之甚少,甚至是一点也不知,对他的言论理解有困难。
三、教学目标德育目标:了解孟子的生平,思想和言论。
学习孟子民贵君轻的思想和尊老爱幼的品格。
了解孟子的生平,思想和言论。
了解孟子话语的内涵。
背诵孟子的格言。
能够使孟子思想在自己的日常生活、学习中有所帮助。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背诵孟子的格言。
难点:能够使孟子思想在自己的日常生活、学习中有所帮助。
五、教学课时1课时六、教学准备搜集孟子格言、准备《孟子》一书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我们前面认识了世界名人孔子,那么在孔子之后儒家学派又出了一位著名的代表人物。
他就是我们要认识的“亚圣”孟子。
板书:中国儒家第二奠基人二、新授读典明理简介孟子其人其书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山东邹城人,汉族。
名轲,字子舆,又字子车、子居。
父名激,母邹氏。
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
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
著有《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
《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和政治行动的儒家经典著作。
现有《孟子》七篇传世。
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并称为“孔孟”。
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
孟子三岁丧父,孟母将他抚养成人,孟母管束甚严,其“孟母三迁”、“孟母断织”等故事,成为千古美谈,是后世母教之典范。
(一)1、自由试读一遍。
2、指名读,纠正错误。
3、师范读并领读。
4、再指名读,及时点拨。
(二)疏通文意1、对照文意,再看原文。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第一个‘老’字是动词‘赡养’、‘孝敬’的意思,第二及第三个‘老’字是名词‘老人’、‘长辈’的意思;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第一个‘幼’字是动词‘抚养’、‘教育’的意思,第二及第三个‘幼’字是名词‘子女’、‘小辈’的意思;两句中的‘及’都有‘推己及人’的意思。
山东版小学三年级《传统文化》全册教案设计
![山东版小学三年级《传统文化》全册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24c4783233687e21ae45a904.png)
小学三年级地方课程教案第一单元经典驿站《人之初》教学目标:1.了解《三字经》相关背景,激发学习兴趣2.浅显讲解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及思想家3.通过课程内容学习,理解习惯及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的影响,学习的重要性,学习贵在专一和坚持教学重点:激发学习兴趣,解答为什么要学习国学,国学学什么,学了对生活会有什么影教学难点: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对人性的理解。
启发大家思考如何评判哲学思想,如果辩证的看待问题教具准备:三字经有关材料教学过程:一、导入《三字经》是古代小朋友上学的第一本书,是一本启蒙读物。
他一共有1000多个字,但是包含了很多的内容,也有很多有意思的故事。
三字经作为小朋友上学学的第一门课程,学了它,我们就能知道怎么做个好孩子,天上都有什么东西,为什么我们会有辈分,中国最长的河是那条河?在我们没出生以前中国发生了什么事?我们从今天开始也要学习它,通过它我们将会了解很多的东西。
这本《三字经》会回答我们。
接下来,我们来一起学习一下,它是怎么回答我们的二、诵读新句子:请一个学生上台领读,大家一起诵读三、讲解句子,阐释概念:1、人之初,性本善:“初”在这里就是“刚出生的时候”,“性”就是“品性、品格、德行”这句意思是:世界上的每一个人在刚出生的时候都是好的,善良的。
[讨论:大家同意这个说法吗?根据同学的回答,进一步启发思考]教师小结:引出,同样的父母,一样的家庭环境,即使是亲兄弟,在天性上也有着极大的差距,如果是天性是先天决定,无法改变,人人一样,那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同呢?我们的祖先难当没有发现这个现象吗?接下我们,我们看看三字经是如何解释这个现象的2、性相近,习相远。
“近”接近,类似;“习”习染,长期在某种环境下养成的习惯;这句的意思是:本性本来差别不大,但是因为后天受到环境的影响,人和人之间的差距就变得越来越大了。
3、教之道,贵以专。
“教”教育,学习;“贵”重要的,好的方面;“专”专这句地意思是:做任何事都是要以专心为主,这样才能做好每一件事4、讲解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1)提问,我们人生的第一个老师一般是谁?父亲应该对教育孩子负什么责任?在孩子的成长之中,父亲起了一个什么样的作用呢?讲了岳飞教育儿子的故事教育当然是父母的职责,但是人终究要走进社会,要离开父母,进入学校去接受更完备的教育。
齐鲁书社三年级传统文化教学设计
![齐鲁书社三年级传统文化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1b1a1f2290c69ec3d5bb75ca.png)
齐鲁书社版三年级传统文化教学设计教学计划一、学情分析学生经过一年的学习,对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有了初步的了解。
在一年级,学生对《弟子规》的内容有了初步的背诵基础,大多数学生对祖国的文化表现出较浓郁的兴趣,借此时机,将传统文化精髓灌输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立志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让学生做个具有传统文化素养的中国人。
二、教材分析(一)教学目的要求本套教材以齐鲁文化为主,反应中华传统文化精髓。
以诵读原创经典、感怀名人志士、游历名山胜水、品味艺术之乐为基本活动内容,旨在使民族文化得以血脉相承,使少年儿童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滋养,从而陶冶情操,开启心智,提升智趣,提高综合文化素养,激发爱国情感,培养民族气节。
(二)教材结构本册教材包括蒙书诵读、民间传说、历法与生肖、诗词诵读(一)、娱乐体育、曲艺与杂技、诗词诵读(二)、中华河流、政治人物、诗词诵读(三)共十个单元,35个课时。
(三)教材编排原则本教材突出了原典性、知识性、情感性、趣味性、实践性和地方特色,通过诵读、感悟、熏陶、探究、交流、合作等基本活动方式,达到提高学生综合文化素养的目的。
具体体现在以下三方面:1、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特点,营造浓厚的探索实践氛围。
2、以提升学生素养为目的,逐步培养其良好得到人文素养,塑造其诚信向上的民族气节和人生信念。
3、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培养其初步的探究学习能力,形成其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1、要关注学生的主体性。
本教材形式多样活泼,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符合学生的心理体验,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
2、要尊重学生的主动性。
教学要以“活”为基础,以“动”为特征,旨在倡导研究性学习方式。
3、要体现教学过程中的层次性,关注结果没更关注过程。
4、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
5、注重评价的过程性和激励性。
五、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等六、教法学法自学法、感情诵读法、点拨法、讨论法七、教学时间安排每课均一课时。
【2019年整理】齐鲁版小学三年级下册传统文化教案全册
![【2019年整理】齐鲁版小学三年级下册传统文化教案全册](https://img.taocdn.com/s3/m/cafb4bf45fbfc77da269b14c.png)
(5)学生阅读课文第四自然段:了解掌握木偶戏的表演艺术形式和发展:
木偶戏又称傀儡戏,是由演员的幕后操纵木偶来表演的一种艺术形式。三国时已有偶人进行杂技表演,隋代开始用偶人表演故事。
木偶戏的"演员”是双重的,真正当中演出的是“木偶”……阅读课文第五自然段。
导学
重难点
本课主要介绍中国古代两种艺术表象形式:皮影戏和木偶戏。重点在于引导学生了解皮影戏的表演特点,知道木偶戏的起源时间和表演形式。难点在于对皮影戏和木偶戏认识的基础上,要引导学生归纳出二者的异同。
教学
准备
课件
教 学 过 程
二次备课
导入
新课
(一)课题导入:
多媒体放映皮影戏和木偶个一小段,叫学生直观感受皮影戏和木偶戏的艺术表演形式。
3、引导学生比较相声和口技的异同,培养学生的比较思维能力和横向对比能力。
导学
重难点
本课的重点在于引导学生识记相声的基本艺术手段,了解口技的表演形式和特色,基本知道相声的起源地和发展情况;难点是如何让学生通俗地理解相声的说学逗唱四个特点。
教学
准备
课件
教 学 过 程
二次备课
导入
新课
(一)课题导入:多媒体放相声和口技各一小段,让学生直观感受相声和口技的表演形式
探究
新知
(二)探究新知:
1、向学生简介曲艺:学生自读课本50页第一段。
2、通过读课文第一自然段使学生了解相声的来源和形式:
相声起源于北京,流行于全国各地。它是由宋代的“像生”演变而来的,主要用北京话。也有地方相声。它的表演形式有:单口、对口、群口三种。
3、学生自主探讨相声的艺术手段:
齐鲁书社版三年级传统文化教案第10课农历
![齐鲁书社版三年级传统文化教案第10课农历](https://img.taocdn.com/s3/m/63b1f2addc3383c4bb4cf7ec4afe04a1b071b086.png)
第10课农历教学目的: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掌握农历的月份划分,特定的几个月份的名称了解农历的计时方式以及闰月的概念。
2、通过介绍农历的来源,使学生认识到日常生活的观察与天文科学的联系。
引导学生熟悉农历的月份划分,并介绍公历的月份,培养学生比较思维的能力,指导学生记忆农历特定的月份名称,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3、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很早就有了一套完善而独立的历法体系,提升学生对中国文化独特性的认识。
同时知道中国古代以农立国,了解农业和传统文化的内在联系。
教学重点与难点农历月份的划分方式和特定月相的名称以及月份名称。
重点在于引导学生了解农历月份与月相的关系,识记特定月相名称和月份名称。
难点在于认识农历公历的区别以及闰月的概念。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课题:问谁说说自己的生日是哪一天?(如果学生先说出公历,,接着问农历呢?)(二)探究新知:1、简介公历:公历又称阳历,是从西方传入中国的一种计时方式。
它以地球绕太阳一周为一年。
每年365天,分12个月,其中,1、3、5、7、8、10、12月为大月,每月31天,而4、6、9、11月为小月,每月有30天。
2月比较特殊,一般情况下每月有28天,而每四年设一闰,加一天,也就是当年份能被四整除时,这一年的2月有29天,如2000年、2022年、2022年。
(当正百年的时候必须是400的倍数)其它不能被整除的则有28天。
2、公历的节日:我们现在使用的日期是公历计时,想想公历有哪些节日?(元旦、情人节、愚人节、劳动节、儿童节、教师节、圣诞节等等)。
3、介绍月相名称:(1)农历:农历是中国的传统历法。
它基于对自然现象的观察,主要是以月亮的运转为指导的。
由于地球、月球以及太阳的三大星体都各自运动,在相互运动中,由于太阳、地球、月球的位置关系,在地球上的我们会看到月亮发生从无到有,从大到小的变化。
每月农历初一看不到月亮的时候是“朔日”,农历初三、初四,看到的月亮如一丝纤细银钩,叫做“娥眉月”,每月初七、初八,看到的半个月亮,叫做“上弦月”,之后初九到十四,我们看到的大半个月亮,这时叫做“凸月”,每月十五十六可以看到一轮圆月,这时称为“满月”或者“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