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变法”教学主题下的史料资源库建设

“王安石变法”属于高中历史选修一模块的内容,课标的具体要求是:(1)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2)归纳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评价其历史作用。一般情况下,其基础性教学目标可以这样设定:(1)能说出王安石变法的主要背景,认识变法的必要性和紧迫性;(2)能写出王安石变法的主要措施,理解这些措施的主要含义;(3)通过对变法令实施情况的分析,评价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与历史必修课教学相比,历史选修课教学的探究色彩应该更浓厚一些。在“王安石变法”的教学中,如果能给学生提供来自不同视角的资料作为教学素材,使得学生充分掌握变法的基本情况,才能将评价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落在实处。

同时,还应该了解学术界有关王安石变法的最新研究进展,这是进行一系列教学活动的前提。备课过程中,还可以搜集整理有价值的资料素材,为教学所用。有关研究表明,近千年来,国内学界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变化很大:南宋到晚清,基本全盘否定;受梁启超的影响,肯定式的评价在20世纪前半叶成为主流;20世纪50年代以来,王安石代表哪一阶级的利益成为讨论的中心话题;改革开放以后,研究者逐渐认识到,变法派与反变法派之争属于政策性分歧。[1]基于此考虑,以下素材可作为纳入史料资源库中,作为“王安石变法”教学的候选资源。

史料1 当时的基本财政状况如下:

——摘编自李亚平:《帝国政界往事》,北京出版社2004年版教学建议:在呈现史料1之前,可以先向学生介绍一点必要的背景:公元960年赵匡胤称帝,宋朝建立。108年后的一天,不到二十岁的太子赵顼即位,他就是宋神宗。神宗即位的第三天,三司使奏报:自宋夏战争以来,征调财力,动用国库,“百年之积”,惟存空簿。

运用此史料时,还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神宗即位时北宋的财政状况怎样?(参考答案:入不敷出)。这可以使学生认识到变法的必要性与紧迫性,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学生阅读与简单处理数据的能力。解答问题后,可以进一步指出:从财政上讲,宋政权几近垮台。

史料2

司马光:眼下国用不足,灾害频频发生,应当减节冗费。

王安石:国用不足,因未得善理财之人故也。

司马光:善理财者,不过搜刮民财而已。

王安石:那不是善理财者。善理财者,民不益赋而国用饶。

司马光:天地所生财货百物,止有此数,不在民间则在公家。

宋神宗:朕意与司马光相同,然而姑且以不允许作答吧。

——摘编自叶坦:《大变法》,三联书店1996年版教学建议:在呈现史料2之前,也要介绍相关的背景:

血气方刚的宋神宗求治心切,刚刚即位他就咨询前宰相富弼,富弼说:“愿二十年口不言兵”。紧接着他召见谏官司马光,司马光说:国库之所以不够用,是由于花钱太过奢侈,朝廷赏赐不知节制,宗室数量太大,官员过多,军队素质不够精良。两人的观点都没有使宋神宗满意,于是他想到了王安石。

王安石22岁考中进士,此后在地方任职长达35年。期间他给宋仁宗上过一封万言书,系统提出了变法的主张,但没被采纳。赵顼在十岁时就听说过万言书,其中“变风俗,立法度”的主张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即位之初宋神宗就召王安石进京,几个月后王安石就任翰林学士。与此同时,皇帝把司马光升为翰林学士兼侍读学士。不久,河北发大水,司马光向神宗建议:改变赏赐群臣的旧例,节省财物以救灾荒。几天后,宋神宗召集司马光、王安石等人讨论赏赐问题,结果引发了一场争论。然后出示史料2。

之所以介绍这些,是让学生尽可能地了解事件的整体,而不是破碎的几个点。在使用素材2时,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司马光与王安石的主要分歧是什么?宋神宗持何态度?(参考答案:是节流还是开源。赞成司马光的观点,但又按王安石的观点执行)

在教科书中,司马光是反对变法的“守旧派”、“顽固势力”。其实,二人对当时的财政危机都忧心重重,但如何解决这一问题,观点却有所不同。宋神宗模棱两可的态度耐人寻味,而这种态度在用人方面也有所体现。了解这些将有助于学生理性认识反对者的意见。

史料3 神宗下令从皇宫内库中拨出五百万贯钱和三百万石米作为周转经费,并使“周知六路财赋之有无而移用之”。还规定要尽量了解京师的库存及所需物资情况,并遵循“徙贵就贱,用近易远”的原则。并可通过“变易蓄买”的办法,使“利权归之公上”。

——摘编自叶坦:《大变法》,三联书店1996年版教学建议:在呈现史料3之前,应介绍相关背景:

1069年农历二月,王安石被任命为谏议大夫、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而此前一天,又任命了反对“大变法度”的富弼任宰相。二十多天后,朝廷设立“制置三司条例司”作为主持变法的机构,由王安石与管军事的知枢密使陈升之共同主持,筹划与制定新的法规。宋神宗还任命了与

王安石政见不同的苏辙负责条例司文件的起草工作。准备就绪后,1069年的农历七月,第一项变法措施出台了。

之所以介绍这些,目的在于,使学生认识到变法是在复杂的人事环境下开始的。教学中可根据生情灵活处理,比如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宋神宗进行这样的人事安排是有意为之,还是无意之举?是幼稚的反映,还是智慧的表现?是为了防止措施的失当,还是防止王安石权力过大?

然后继续介绍:都城东京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拥有150万人口。除士农工商外,还有数量巨大的皇室成员、各级官僚和驻军,是一个典型的消费性城市。为了满足东京的需要,宋初设置东南六路发运司,每年按规定数目向京城供应各种物资。各地转运使既不了解京城所需与储备情况,也不管地方的实际情况,一味地按规定数量采购。产量降低时采购数量也不减,富商大贾则趁机操纵物价,牟取暴利;消费数量减少时,大量物资积压京城,为防止霉烂变质不得不半价出售,造成巨大浪费。

为改变这种状况,王安石制定了均输法。再呈现素材3,同时出示问题:与以前的“发运”相比,均输法有哪些调整?这些调整有何益处?(参考答案:根据各地的产量以及京城的需求量决定采购量,采购时考虑商品的价格和运输的高低,并出售多余的商品。利于调整供求关系,稳定物价,节省开支,减轻农民负担,打击不法商人)

史料4 “昔之贫者举息之于豪民,今之贫者举息之于官”,“兼并之家不得乘新陈不接以邀倍息”,也可“广蓄积,平物价,使农人有以赴事趋势,而兼并不得乘其急”。

——转引自李超民:《王安石变法与美国20世纪30年代的新政》,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1年第2期教学建议:在呈现史料4之前,可以向学生介绍该措施出台的背景与内容:

每逢青黄不接或遇天灾人祸时,较富裕的上等户靠积蓄度日,而贫困的下等户往往被迫借高利贷以度难关,而一旦无力偿还,就可能失去土地。为此,变法者制定了青苗法。青苗法规定:用国库储存的钱谷作为本钱,在夏秋之时放贷给农民,依户等高低贷与数额不同的钱;以青苗作抵押,待到夏秋两季收成之后,随两税交纳,并加还利息钱。

还可以设计以下问题:实施青苗法的主观目的是什么?(参考答案:减少高利贷者对百姓的剥削,增加政府收入,平抑物价,促进农业生产的进行)

史料5苏辙认为:出纳之际,吏缘为奸,虽有法不能禁。钱入民手,虽良民不免妄用;及其纳钱,虽富民不免逾限。如此则恐鞭箠(即“棰”,意:鞭打)必用,州县之事不胜烦矣。

——转引自汤江浩:《王安石——勇进人生》,长江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史料6 欧阳修认为:夏料钱于春中俵(biào,把东西分给人)散,犹是青黄不相接之时,虽不户户缺乏,然其间容有不济者。以为惠政,尚有说焉。若秋料钱于五月俵散,正是蚕麦成熟、人户不乏之时,何名济缺?直是放债取利尔。

——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第七卷《中古时代?五代辽宋夏金时期(下)》,上海人民出

版社2005年版教学建议:在呈现史料5、6前应指出:尽管青苗法出台的主观意图很好,但也有反对意见。呈现了素材5、6后,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苏辙反对青苗法的理由有哪些?(参考答案:不易监管,会出现官吏舞弊现象;收取困难,会增加地方政府负担)欧阳修反对青苗法的理由有哪些?(参考答案:夏季贷款利于解决贫困者的生活问题,而秋季放贷纯粹是为了获取利息)让学生阅读王安石的主观意图与苏辙等人的反对意见,便于全面了解青苗法。

史料7 王安石解释说:取息是不得已的,“然二分不及一分,一分不及不利而贷之,贷之不若与之。然不与之而必至于二分者,何也?为其来日之不可继也。……然而有官吏之俸、辇运之费、水旱之逋、鼠雀之耗,而必欲广之,以待其饥不足而直与之也,则无二分之息可乎?”

——转引自叶坦:《大变法》,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6年版教学建议:史料7的主旨是反驳素材5、6的观点。在使用这个史料时,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王安石就青苗法的哪一方面进行了说明?其理由是什么?(参考答案:收取利息方面。保证救济工作的延续性,缓解财政困难)教学中还可根据生情引导思考:反对者的理由是否成立?王安石的解释是否合理?以便更好地认识青苗法。

史料8 青苗之法,谓青苗在田,则贷民以钱,使之出息也。……虽曰不使富民取民倍息,其实欲专其利也。……夫奄有四海之大,亿兆之众,所以富国之术,义无不可,而取举贷出息之利,则是万乘而为匹夫之事也。假令不征钱、不抑配,有利而无害,尚且不可,况无利而有害哉。

——(明)丘濬《大学衍义补》,转自李华瑞:《王安石变法研究史》,人民出版社,2004

年版教学建议: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概括丘濬对青苗法的态度:用传统儒家思想中的义利观来否定青苗法。尽管在今天看来这是不合适的,但却反映了时人的看法。教学中还可以引导学生对这一观点进行分析评价。

史料9 梁启超说“青苗法之法的本意,其善美既若是矣,然则可行乎?曰:不必其可行也。善而不可行,何也?且公在鄞(鄞县,在浙江,王安石曾在此任知县——本书注)行之而效,而犹疑其不行,何也?曰:一县非全国之比也,一县者,公之所得自为也,全国者,非公之所得自为也,是故当时抑配有禁矣。而有司尽数俵散为功,虽欲不抑配焉而不可得也。”

——梁启超《王荆公传》,转自李华瑞:《王安石变法研究史》,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教学建议: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概括梁启超的观点:青苗法的本身是好的,在局部地区实行也是有效的,但不能在全国推行,因为执行起来太困难。教学中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梁启超认为,青苗法在一县可以实行,但不能在全国实行,其理由是什么?(参考答案:无法防止乱摊派的现象)史料10王安石定的标准是年息二分,即贷款一万,借期一年,利息二千。地方上的具体做法是,春季发放一次贷款,半年后就收回,取利二分。秋季又发放一次贷款,半年后又收回,再取利二分。结果,贷款一万,借期一年,利息四千。由于执行不一,有些地方利息之高,竟达到原先设定的35倍!向官府贷款,先申请后审批,道道手续都要求人,交“好处费”。

——摘编自易中天:《帝国的惆怅》,文汇出版社2005年版教学建议:严格地说,史料10属于史料与现代学者对变法中相关史料进行研究后得出的结论的混合体,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史料,也可以收入了史料资源库中(需要说明的是,以下呈现的部分史料也有类似特点)。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作者是怎样看待青苗法的?(参考答案:利息高,手续复杂,民众受剥削重)教学中提供现在学者的研究成果,让学生不仅要站在历史的角度来评价青苗法,也从现实的角度来对它进行评价。

史料11苏辙认为:役使人民时不可不用乡间民户,犹如任命官吏时不可不任用士人。乡户有田产来谋生,所以无逃亡的忧虑;这些人纯朴愚钝而很少诈伪,所以无欺骗轻侮的祸患。现在舍弃这些人不用,恐怕掌管财务的人中,必定有盗用的奸吏;掌管捕拿盗贼的人中,必定有逃窜隐遁的弊病。……有官品的人家免服徭役,这是由来已久的事。在古代凡属国子俊秀即将要被国家作用为官的人,本人都免服徭役;政府中的办事及勤杂人员,既然在官府中任职做事,也都免除家人的徭役。

——汤江浩:《王安石——勇进人生》,长江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教学建议:在呈现史料11之前,先向学生介绍相关的背景:

宋代役法规定,按户等高低分别轮流负担官衙的差役。服役不仅是没有报酬的义务,而且差役很多,如保管公物、督收赋税、追捕盗贼、传递命令等。有钱有势的人家服轻役或不服役,沉重的负担就落在一般贫民身上。为了规避重役,民众“土地不敢多耕”,怕被评为大户人家;“骨肉不敢义聚”,怕被评为人多之户,甚至铤而走险,“不得已而为盗贼”。在这种情况下,免役法出台了。

免役法规定,向原服差役的农村上三等户征收免役钱,向其他户及原先不服役的官户等减半征收助役钱,免去原先按户等轮流到官府中服的差役,改由官府出钱募人服役。并征收宽剩钱,以防灾年役钱无法征收。

为了缴纳免役钱,广大农民被迫“杀牛卖肉,伐桑鬻薪”。而且宽剩钱由法定的百分之二十,普遍扩大至百分之四五十。更重要的是免役钱并非都用于募役,还用于官府的开支、胥吏的工资。更为严重的是,交了钱还得服役。

介绍了这些史实后,呈现史料11,让学生了解免役法在执行过程中出现的不正常现象,并引导学生思考:苏辙反对免役法的理由是什么?(参考答案:招募的人员没有当地普通农户可靠;在政府任职的人家不应分担徭役)这有助于学生全面了解免役法。

素材范振兴就募役法的弊端作了分析:1.役钱之多寡以人户之资产为依据,而资产审定的标准,立法者并未规定,令各地从所便为法,于推行之余,猾官奸吏便不免乘机勒索,以致民间骚扰不堪。2.二分宽剩钱乃为水旱灾歉人户物力不及时之备者,而施行未久,宽剩钱灾年照出,又别收头子钱五文,所收的钱亦不尽以用于雇役,慢慢成为政府之特别收入。3.征收之际,官吏舞文弄法,鱼肉乡民,时常打破法定的限额。4.人户输钱免役是立法的本意,但是实施不久,常有役钱已输而又增派他种名色的力役的事情发生,以致募人多不肯就。

——范振兴《王安石政略》,转自李华瑞:《王安石变法研究史》,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教学建议:范振兴列出了募役法的四个弊端,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对这四个弊端进行概括。(参考答案:役钱的征收标准混乱;不按规定征收宽剩钱;任意征收额度;纳钱后仍要服役)史料12王安石声称市易法的动机是“通有无、权贵贱,以平物价,所以抑兼并也”,事实则是“商贾为之不行,通都会邑,至有寂寞之叹,非独商贾之患也,而上下均受其弊”。连最初倡议施行市易法的魏继宗也认为,“不如初议,都邑之人不胜其怨”。

——摘编自叶坦:《大变法》,三联书店1996年版教学建议:教学中先向学生介绍相关背景:

1072年,一个名叫魏继宗的平民上书说,京师百货所居,市无常价,富户奸商便趁机进行控制,牟取暴利。因此建议设置“常平市易司”来管理市场,物价低时提价收购,物价高时减价出售,则“商旅以通,国用以足”。于是,朝廷拨款一百万贯,由官府收购滞销货物,商贩以财产抵押向官府赊购货物以贩卖,还账时还须每年纳息钱二分。这就是市易法。王安石称,物品无法出售时,可以出售给有关部门,可以用来换其他商品。也可以作为抵押品向政府借贷,半年期利息为10%。

了解市易法出台的背景、主要内容、意图,为分析评价这项措施做铺垫。呈现素材10时可设问:对于市易法的实施,为什么“人不胜其怨”?(参考答案:政府垄断了市场,影响了商业的正常运行)还可以补充说明:市易法实施期间,原本是购买滞销商品,但实际上却专门抢购紧俏物资。因为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完成朝廷下达的利润指标,也才能从中渔利,中饱私囊。

史料13“以吾论之,荆公诸法之不可行者,莫此若也。”其不可行的理由有二,一是市易法与青苗法的性质相似,皆与今世银行所营之业相近。青苗则农业银行之性质也,市易则商业银行之

性质也,虽然,银行之为物其性质宜于民办,而不宜官办。二是由国家笼天下之货专卖之,此近世社会主义派所主张条理之一种。其不可行就在于本欲以裁抑兼并者,而其结果,势必至以国家而自为兼并者也。若国家为惟一之兼并者而莫与抗焉,则民之憔悴,更安得苏也。故当时诸法中惟此最为厉民。

——梁启超《王荆公传》,转自李华瑞:《王安石变法研究史》,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教学建议:梁启超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是比较高的,但他也认为市易法是不可行的,甚至是害民的。教学中可让学生概括梁启超的观点,并分析他得出认识的最主要理由。(参考答案:因为国家对商业实行了垄断)

史料14青苗钱“岁收息三百万贯”;免役钱“岁计一千八百七十二万九千三百”,而且役钱并非专用于雇役,“所费止用所入三分之一”;市易息钱并市利钱“总收百三十三万二千缗有奇”。

——摘自叶坦:《大变法》,三联书店1996年版教学建议:教学中可以设问:从这段史料看,变法取得了什么效果?(参考答案:财政收入增加)使用史料14,旨在用数据来说明:王安石变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史料15国家加强了官营禁榷(榷:专卖),“徒使小民失业,商旅不行”。根据神宗逝世之后的统计,商人们共欠了市易息钱921万余贯。在政府一律免除市易息钱和罚钱之后,开封府的欠款数如下:

——摘自叶坦:《大变法》,三联书店1996年版教学建议:使用史料15时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变法对商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参考答案:商人欠债惊人,甚至破产,商业萧条)随后还可以介绍这样的历史细节:

变法期间有一千多农民集体进京上访,到王安石住宅前闹事,王安石背着扰民和聚敛的恶名走向惨败。司马光上任后,全面否定了新法,受到了好评。若干年后因神宗去世,司马光入京,百姓夹道欢呼:“公无归洛(洛阳),留相天子,活百姓。”司马光去世以后,京城民众多供奉其像;四方之人,多到京师请购其像。当时竟然出现了专画司马光遗像而发家致富的画师。

以此与史料15相响应,说明:王安石变法的确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

史料16“免役钱”令百姓一体出钱,以代替“衙前”等向民间征发的义务差役,可是乡民无钱,这等于是在农村推行金融经济,而此时金融在城市里也不能展开。“市易法”使执行者成为零售商,“卖梳朴即梳朴贵,卖脂麻则脂麻贵”。“青苗钱”等于农村贷款,但是无银行主持,缺乏法庭处理贷款的权利义务。有些县官就将整数交给若干农民,也不问他们愿借与否,只责成他们彼此保证,秋后一体带利归还。甚至在执行时,若干县份被指摘并未贷款而向农民一体索息。

——摘编自黄仁宇《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三联书店1997年版教学建议:在呈现史料16之前向学生介绍:有人研究指出,王安石能在今日引起中外学者的兴趣,重要原因之一是他的经济思想和我们的眼光接近。他的所谓“新法”,核心是将财政税收大规模商业化,用官僚资本刺激商品的生产与流通。其经济思想具有超前性,但是,为什么会遇到那么大的阻力?然后呈现素材17,并设计这样的问题:为什么变法会遇到那么多的阻力?(参考答案:措施脱离实际,执行出现偏差)使用这一素材旨在使学生认识到,过于超前的措施并不是好措施;好的措施如果执行不当,也不会产生好的效果。

素材王安石得不到朝中重臣的支持,只好找那些急于上进的新人。这些人不仅缺乏经验,而且把变法作为进身之阶,参与变法动机就不纯。王安石的重要支持者与助手,都属于人品不正者。用一些人品不好、胸怀私心的人进行变法,再好的设想也没用。大宋王朝从上至下都烂透了,靠这样的官员去实施新法,新法只能成为他们的又一条生财之道。

——梁小民《王安石变法—动机与效果》,《南方周末》2006年2月16日教学建议:先向学生说明:变法最终失败了,重要的一条是在执行过程中的扭曲。政府把青苗法利率规定为百分之二十,官员擅自提到百分之三十;政府要抑制私商,官员用更坏的官商代替私商;政府要用交钱代替差役,官员就拼命敛钱。政策在执行中违背了初衷,其结果是可想而知的。呈现素材18后引导学生思考:在梁小民看来,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参考答案:用人不当,没有严格贯彻新法的官员,政治腐败)

以上资料从不同角度分析了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这可以使学生在互异的观点中进行取舍,进而得出自己的认识。还可以根据生情,将对变法的认识提升到新的层次:

判断改革的好与坏,不能只看改革者的变法动机,还要看改革的效果。即不能停留在变法措施的表面上,还要看这些措施是怎样贯彻执行的,更要看其实施的效果如何。也不能认为只要进行改革就是值得肯定的,对改革提出批评意见就是反对变法,就是“保守”或者“顽固”的。要看改革措施是否得当,措施是否符合实际情况,能否解决实际问题,反对者的观点是否有道理。实际上,对王安石变法提出批评意见的欧阳修、苏辙、司马光等人,在道德与文章方面,与王安石都属“君子”层次。而且冷静分析其反对意见,往往又很有道理。

史料17朱熹尝论安石“以文章节行高一世,而尤以道德经济为己任。被遇神宗,致位宰相,世方仰其有为,庶几复见二帝三王之盛。而安石乃汲汲以财利兵革为先务,引用凶邪,排摈忠直,躁迫强戾,使天下之人,嚣然丧其乐生之心。卒之群奸嗣虐,流毒四海,至于崇宁、宣和(都是宋徽宗的年号——本书注)之际,而祸乱极矣。”

——《宋史·王安石传》,转自李华瑞:《王安石变法研究史》,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教学建议:朱熹对王安石的文学水平和个人品德评价很高,并且十分赞赏其报效朝廷的行为。时人对其也有很大的期望值,但受到重用后,却非常让人失望。教学中可让学生思考:在朱熹看来,王安石令人失望的原因是什么?(改革侧重于经济与军事;用人不当;性格固执;改革危及民众生活,使社会动荡,甚至导致金兵南下)

史料18 荆公以古之道,变今之俗无不可者,顾一代成法扫地无存焉,其更张既聚,而其执拗又甚,攻之愈众而持之愈坚,余故曰荆公之法非尽不善也,荆公之拗而执以为是者,则天下后世之乱首也。

——(明)范光宙《史评》卷九《王安石新法》,转自李华瑞:

《王安石变法研究史》,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教学建议:素材中列出了变法失败的原因。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归纳作者的观点(性格固执,不能广泛听取他人意见。)

史料19 一人立标,万人射之,强者嫌其近,弱者恶其远。岂标有远近哉,亦射者之力不同耳。安石敢为异议而不顾,其才力气勇,必有大过人者,特急于见功,知有己而不知有人,知有利而不知有害,故其为法也,即无不善,以刚狠暴戾之心行之,宁有不为害者乎,况乎其未能尽善也。

——(清)张彦士《读史矕疑》,转自李华瑞:《王安石变法研究史》,人民出版社,2004

年版教学建议:史料肯定了王安石变法的勇气,但也指出其存在的不足。教学中可引导学生思考:在作者看来,哪些因素影响了王安石变法的推行?(参考答案:急于求成;不听取他人意见;未看到变法措施不利的一面;性格粗暴)

从历史的角度看,导致变法效果的因素有很多,比如:改革的目标是否符合社会发展和改善人民生活的需要;改革的措施是否与社会发展水平相符;是否做好了充分准备,改革是否稳步、有序地进行;是否有高效的政府运行机制和一批严格执行、科学贯彻变法措施的改革者。需特别说明的是,改革者的心态对改革的效果也有很大的影响。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博士、香港城市大学教授岳晓东在对王安石变法研究后指出,王安石的偏执人格使得他既不虚心听取不同意见,也不善于团结各方面力量,导致朝中大臣多与他决裂。这当中有些是他的靠山,如韩维、吕公著等人;有些是他的荐主,如文彦博、欧阳修等人;有些是他原来的上司,如富弼、韩琦等人;也有些是他的朋友,

如范缜、司马光等人。虽然他们都是一时俊杰,朝廷重臣,却因为不同意王安石的某些做法而被逐一赶出朝廷。[2]如果王安石有宽容的心态,能广泛听取各方意见、团结各方人士,改革的效果肯定会有所不同

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3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课后强化演练新人教版选修1

第四单元第3课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 课后强化演练 1.王安石认为宋神宗对改革的态度是“天下事如煮羹,下一把火,又随下一勺水,即羹何由有熟也?”由此,可以断定王安石变法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宋神宗() A.急功近利B.动摇不定 C.反对变法D.软弱无能 解析:从材料信息“下一把火,又随下一勺水”可以看出宋神宗对变法的态度是摇摆不定,故选B 项。A、C、D三项说法与题干材料不符,故排除。 答案:B 2.韦骧《钱塘集》中描述:王安石变法后,“惠遍农无乏,输均役不骚。保兵知警守,吏禄绝贪饕。……万里耕桑富,中原气象豪。河淤开亿顷,海贾集十艘。”形成“保兵知警守”“河淤开亿顷”的主要原因是实行了() A.保甲法、农田水利法B.将兵法、方田均税法 C.青苗法、募役法D.免役法、更戍法 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保兵知警守”、“河淤开亿顷”和所学史实可知是因为采取保甲法,农民在农闲时忙于军事训练,维护了社会治安;通过政府鼓励兴修水利的措施保障了农业生产环境。所以本题正确选项是A项。B、C、D三项措施内容与题干材料不符,排除。 答案:A 3.王安石的新法中,不仅对当时,而且对后代农业发展起重要作用的措施是() A.农田水利法B.方田均税法 C.青苗法D.均输法 解析:王安石变法中,由于农田水利法的实施,修建了大量的水利工程,保证了农业灌溉,对防洪、抗灾也有很重要的作用,直到今天,有的水利工程仍被利用。 答案:A 4.王安石变法措施中直接触犯大官僚利益的内容是() A.免役法、青苗法B.免役法、方田均税法 C.青苗法、方田均税法D.方田均税法、保甲法 解析:根据题目要求,注意“直接”两字,即可作出准确判断。 答案:B 5.北宋首创“钞盐法”,商人用现钱向政府门“榷货务”购置通行证,然后凭证至产盐地支盐,运至规定地区销售。这表明北宋() A.政府直接从事食盐产销 B.民营商业遭到政府打击 C.抑商政策执行有所松动 D.政府放弃盐业专卖制度

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变法是中国历史上针对北宋当时“积贫积弱”的社会现实,以富国强兵为目的的一场轰轰烈烈的改革,以“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为原则,从理财入手,颁布了“农田水利法”、均输法、青苗法、免役法(又称募役法)、市易法、方田均税法,并推行保甲法和将兵法以强兵。但由于未处理好具体实行的问题以及与反对者的关系,于是与反对者间长期反复地争斗,导致变法处于被批评的局面,虽然最终以失败而告终,但是一些具体措施还是保留了下来。 目录 1变法背景1.1 三大矛盾1.2 三冗危机1.3 两积问题 2变法前奏3变法举措3.1 机构改革3.2 税赋改革3.3 兴修水利3.4 军队改革3.5 科举改革4变法影响 1变法背景 三大矛盾 王安石变法[1]

1、阶级矛盾尖锐:北宋初年,宋朝统治者由于对土地兼并采取“不抑兼并”态度,导致三分之一的自耕农沦为佃户和豪强地主隐瞒土地,致使富者有田无税、贫者负担沉重,连年的自然灾害加剧了农民苦难,因而造成各地农民暴动频繁。 2、民族对立严重:北宋与西夏和辽国发生多次战争。 3、统治集团内部矛盾突出:改革派与守旧派斗争激烈。 三冗危机 1、冗官,北宋政府采用分化事权的方式,集中皇权。比如,宰相职位一般有很多人担任,同时还设置了枢密使、参知政事、三司使,来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权。官职也不断增加,导致北宋机构臃肿;采用恩荫制,一个官僚一生当中可以推荐数十个亲属当官;北宋大兴科举,科举应试人数增加,取士人数也增加。 2、冗兵,为了防范军阀割据,农民起义,抵御北方民族的南侵,稳定社会秩序,宋代不断扩充军队的数量,形成了庞大的军事体系,军费开支几乎占到整个财政支出的十之八九,造成冗兵问题。 3、冗费,冗官、冗兵导致政府财政支出增加,与此同时由于土地兼并现象严重,富豪隐瞒土地,导致财政收入锐减,因而造成了北宋政府的财政危机。 两积问题 1、积贫,国家财政入不敷出,国库空虚,出现了严重的财政危机,导致积贫局面的形成。 2、积弱,北宋吸取中唐以后武将拥兵、藩镇割据的教训,大力削弱武将的兵权,领兵作战的将领没有调动军队的权利,带来的后果是指挥效率和军队战斗力降低,导致宋军在与辽、西夏的战争中连年战败,形成积弱的局面。 “三冗”、“两积”引起了严重的社会危机,革新除弊逐渐成为朝野共识。 2变法前奏 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变法历史作用》教学教案

《王安石变法历史作用》教学教案Teaching plan of the historical role of Wang Anshi's reform

《王安石变法历史作用》教学教案 前言:本文档根据题材书写内容要求展开,具有实践指导意义,适用于组织或个人。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一、课程标准通过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评价其历史作 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积贫现象改变的表现及原因 (2)积弱局面改善的表现及原因 (3)探究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4)探究王安石变法的历史地位 2.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阅读有关资料,帮助学生逐步掌握阅读历史资料的方法 (2)利用图表分析教材重点 (3)通过问题探究细化难点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改革是社会进步的动力; (2)改革充满了阻力,过程是艰难的,要有坚定的信念和态度,改革才能成功 三、教材分析 教学重点: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 教学难点:对王安石变法的命运和历史地位的全面认识。 四、教学方式 1.依据课程标准,依托教材,对教材内容进行重新整合。 2.对教材比较明晰叙述内容,以学生阅读为主。 3.培养学生研习和运用历史材料。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历史材料是认识历史的重要途径,并懂得利用所学的知识分析材料。 五、教具准备《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多媒体 六、教学过程[导入] 欣赏诗词,感受历史

悲愁白日天地昏,路旁过者无颜色。变法前景象麦行千里不见土,没云皆种黍。变法后的农民生活一民之生重天下,君子忍与争秋毫?” ──王安石《收盐》 汤武偶相逢,风虎云龙,兴王只在笑谈中。直至如今千载后,谁与争功──《浪淘沙》王安石讲述:北宋中期出现严重的社会危机,为了挽救封建统治,王安石在宋神宗的支持下进行了变法。王安石变法面临怎样的.命运?变法又起到了什么作用呢?(由此进入新课的学习)[讲授新课](一)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 1.角色扮演,神入历史 (1)假如你是当时社会的一个农民,王安石变法给你的生产和生活带来的变化有哪些?为什么? (2)假如你是当时社会的一个富商,王安石变法的哪些内容与你的利益有直接关系?为什么? (3)假如你正在当时军队服役,王安石变法给你的军旅生涯带来的变化主要有哪些?为什么? (4)假如你是当时社会的一个有远大抱负的中下层士人,王安石变法会给你带来什么变化?为什么?

王安石变法内容

第四单元第2课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 课后强化演练 1.刘安世《元诚语录》载“得君(王安石)之初,与人主若朋友,一言不合己志,必面折之,反覆诘难,使人主伏弱乃已。”这表明王安石() A.对上级趋炎附势B.意志坚强,性情执拗 C.对下级刚愎自用D.能够容忍下级的诘难 解析:“人主”是指宋神宗,“反覆诘难”是指性情执拗。 答案:B 2.王安石变法中为解决皇族、王室和中央政府的物资需求和供应问题而实行的措施是() A.方田均税法B.市易法 C.免役法D.均输法 解析:材料中的关键是物资需求与供应,与物资流通有关,排除A、C两项;但其涉及官府,不同于一般的商品交易,排除B项。 答案:D 3.“神宗既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安石为帝言天下财利所当开辟敛散者,帝然其说,遂创立制置三司条例司”“以通天下之利”。这说明,王安石变法初期的改革重点在于() A.分散宰相权力B.加强皇权 C.加强军事实力D.增加财政收入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安石为帝言天下财利所当开辟敛散者,帝然其说,遂创立制置三司条例”可以分析出王安石初期的变法是为了增加政府的收入,故本题选D项。分割宰相权力不是王安石变法的内容,A项不选;题干中没有涉及皇权的变化,B项不选;材料中体现的是财政,不是加强军事实力,C项错误。 答案:D 4.王安石变法中,既有利于稳定物价和商品交流,又使国家收入增加的措施是() A.青苗法B.农田水利法 C.募役法D.市易法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能力。A、B、C三项主要是关于农业的措施,D项是维护市场的措施。 答案:D 5.王安石颁行的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主要解决的问题是() A.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B.限制大地主的利益 C.鼓励发展农业生产D.巩固加强中央集权 解析: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都属于王安石富国之法的内容,而富国之法推行的主要目的是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针对的是北宋财政困难的问题。

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

第2课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 启发式教学 1.庆历新政夭折后,王安石曾呈送长达万言的《言事书》给谁,倡导变法A.宋太宗B.宋仁宗C.宋神宗D.宋哲宗 2.宋神宗即位后,王安石在谈到变法设想时认为北宋国家贫困的症结在于A.开支过多B.土地兼并C.水利不兴D.生产过少 3.王安石是以什么身份主持变法的A.宰相B.参知政事C.枢密使D.地方官 4.保甲法的特点是A.兵农分离B.寓兵于农C.寓农于兵D.兵将分离 5.王安石变法期间,负责监督武器制造的部门是A.枢密院B.军器监C.参知政事D.兵部 6.王安石改革科举制,增设的科目是A.明经B.明法C.诗赋D.进士强化提高 7.王安石认为解决北宋贫弱现状的主要办法是A.“因天下之力以生产天下之财”B.“摧制兼并”,阻抑“侵牟”和“蚕食细民”C.“为之修其水土之利”D.“清查瞒田”并“据其纳税” 8.王安石变法“以理财为方今先急”,他的“理财”措施的主要目标是A.调整封建国家与大官僚、大地主之间的关系B.调整地主阶级中士族与庶族的关系C.调整大官僚、大地主与中小地主之间的关系D.调整封建国家与自耕农之间的关系 9.王安石说:“保甲之法成,则寇乱息而威势强矣”。这表明王安石推行保甲法的主要目的在于A.抵御西夏与辽的军事进攻B.平息农民阶级的反抗斗争C.加强禁军对地方的控制D.增强同大地主、大官

僚斗争的力量 10.王安石变法直接触犯大官僚利益的内容是A.免役法、青苗法B.免役法、方田均税法C.青苗法、方田均税法D.方田均税法、保甲法课外延伸 11.革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之一,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曾发生了形式多样的改革。根据相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纵观中国历代的改革,就本质作用上有以下三个典型的代表: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据此回答改革具有哪些基本的本质作用。(2)革命与改革都是社会发展中常见的历史现象,与我们已经学过的“革命”相比,请你简单概括改革在方式、目的、后果等方面的主要特点。(3)纵观历代改革者,你最喜欢哪位改革家?并 13.(2005广东29)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主持变法,以摆脱严重的社会危机。请问:当时社会危机有哪些表现?王安石变法涉及财政、军事、教育等多方面,请概述其中有关教育改革的措施。你如何看待这些教育改革的措施?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王安石变法革新的精神支柱

王安石变法革新的精神支柱 ——“三不足”原则 【摘要】春秋末年,孔夫子给奴隶制唱挽歌时提出了著名的“三畏说”,即君子“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否则即为“小人”。一千五百年后,熙宁变法的总导演王安石提出了著名的“三不足说”,即“天变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在“评法批儒”时代,“三不足”成为王安石作为法家代表的勋章,是王安石变法革新的精神支柱,在变法过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王安石运用“三不足”之说猛烈攻击北宋的官绅豪强大地主阶级及其所奉行的传统政策,从而推动了变法的顺利进行。 【关键词】王安石变法革新“三不足”原则 在中国历朝历代的改革变法活动中,王安石变法因其规模大,时间长,史料丰富,影响深远,毁誉不一,历来是中国古代史教学中不可回避的话题。建国后,新中国史学界的基本观点,主张王安石变法代表了中小地主阶级的利益,抑制了大地主的兼并行动,对广大农民实行让步政策,是一次具有积极意义的改革。早在20世纪80、90年代,围绕王安石变法革新的精神支柱及其评价的问题,史学界展开了长期的激烈的争论,迄今未能形成完全一致的看法。对于王安石变法的“三不足”原则,历史学家做过各种各样的分析,对变法本身的价值也是莫衷一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本文主要就是对王安石变法的“三不足”原则做具体的阐述,略述其在变法革新过程中的进步作用。 熙宁二年二月,王安石做了参知政事,由此开始了变法革新之路,而关于“三不足”之说也正是由此开始流传的,想必正是王安石本人在这时对“三不足”精神特别强调,这表明他在从事“造端宏大”的变法革新之前,就开始进行意识形态方面的工作了[1]。王安石清醒地认识到要变法革新,即是要改变自宋建立以来所奉行的一些政策法令,必然要损害到官绅豪强特权阶层的既得权益,因而必定要得到他们的拼死反对[2]。为此,于熙宁二年的春天,王安石对宋神宗说:“陛下方以道胜流俗,与战无异。今稍自却,即坐为流俗所胜矣。[3]”这几句话,虽是劝说宋神宗的,却表明了王安石勇敢直前,敢于斗争的态度与信念,而“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三原则,就是王安石为迎接这场战斗而提出的,用以破除迷信,解放思想的战斗原则。在整个变法过程中,这三个原则对扫除思想障碍,打退守旧派人物的进攻起了很大的作用[4]。 关于“天变不足畏” 王安石的“天变不足畏”思想是继承战国时期的进步思想家荀况的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王安石在变法之初就加以强调之,而这并非是出于一时之激,早在嘉祐八年,王安石因母丧返回江宁,服除之后,他就撰写了一篇“天变不足畏”《〈洪范〉传》,驳斥了汉儒

《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教案.doc

《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教案 一、课程标准通过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评价其历史作用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1)积贫现象改变的表现及原因(2)积弱局面改善的表现及原因(3)探究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和教训(4)探究王安石变法的历史地位 2.过程与方法(1)引导学生阅读有关资料,帮助学生逐步掌握阅读历史资料的方法(2)利用图表分析教材重点(3)通过问题探究细化难点3.情感态度价值观(1)改革是社会进步的动力;(2)改革充满了阻力,过程是艰难的,要有坚定的信念和态度,改革才能成功三、教材分析教学重点: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教学难点:对王安石变法的命运和历史地位的全面认识。四、教学方式1.依据课程标准,依托教材,对教材内容进行重新整合。2.对教材比较明晰叙述内容,以学生阅读为主。3.培养学生研习和运用历史材料。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历史材料是认识历史的重要途径,并懂得利用所学的知识分析材料。五、教具准备《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多媒体课件六、教学过程[导入]欣赏诗词,感受历史悲愁白日天地昏,路旁过者无颜色。──变法前景象麦行千里不见土,连山没云皆种黍。──变法后的农民生活一民之生重天下,君子忍与争秋毫?” ──王安石《收盐》汤武偶相逢,风虎云龙,兴王只在笑谈中。直至如今千载后,谁与争功──《浪淘沙》王安石讲述:北宋中期出现严重的社会危机,为了挽救封建

统治,王安石在宋神宗的支持下进行了变法。王安石变法面临怎样的命运?变法又起到了什么作用呢?(由此进入新课的学习)[讲授新课](一)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1.角色扮演,神入历史(1)假如你是当时社会的一个农民,王安石变法给你的生产和生活带来的变化有哪些?为什么?(2)假如你是当时社会的一个富商,王安石变法的哪些内容与你的利益有直接关系?为什么?(3)假如你正在当时军队服役,王安石变法给你的军旅生涯带来的变化主要有哪些?为什么?(4)假如你是当时社会的一个有远大抱负的中下层士人,王安石变法会给你带来什么变化?为什么?2.巩固基础,突破重点积贫局面的改变富国之法的措施作用和成效局限农田水利法水利工程广为修建,保证了灌溉;耕地面积增加,农业生产发展,政府税收增加。政府财政收入增加,国库充裕,积贫的局面大大改变了方田均税法清丈出大量隐瞒土地,增加了政府收入;部分农民免除赋税,得到实惠。青苗法大大增加了政府收入;限制了高利贷对农民的剥削,一定程度上缓和了阶级矛盾。强制农民借贷;利息偏高,农民负担依然沉重免役法农民从劳役中解脱出来,保证了劳动时间,促进生产发展;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对贫苦人是沉重的负担,许多人为支付免役钱家破人亡。市易法和均输法打破了大商人对市场的垄断;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积弱局面的改善强兵之法的措施作用和主要成效保甲法加强了农村封建统治秩序,维护了农村社会治安;建立了全国性的军事储备;节省了大量的训练费用

王安石变法专题质量检测

王安石变法专题质量检测 (时间:5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40分) 1.北宋中期,“官以寓禄秩、叙位著,职以待文学之选,而别为差遣以治内外之事”。如某人为“吏部郎中、龙图阁学士、知开封府”,“吏部郎中”是官,“龙图阁学士”是职,“知开封府”才是实际职务。宋代这样做的影响是() A.提高了行政效率 B.完善了宋朝的科举制度 C.加重了财政负担 D.解决了藩镇割据的威胁 解析:选C题干体现了北宋政权机构重叠,官职混乱,容易导致冗官现象,加重国家财政负担,故本题选C项。 2.王安石:“昔日贫者举息于豪民,今之贫者举息于官,官薄其息,而民救其乏。”司马光:“取利约近一倍,虽兼并之家,乘此饥馑取民利息,亦不至如此之重。”据此可知王安石与司马光分歧的焦点是青苗法() A.是否有助于限制兼并之家 B.是否有利于改善政府财政状况 C.是否真正有利于助困济贫 D.是否真正有助于稳定市场秩序 解析:选C王安石认为政府实施青苗法,贷款给农民,可以使农民免受高利贷盘剥;而司马光认为政府贷款利息偏高,对农民仍是沉重的负担。可见王安石与司马光分歧的焦点是青苗法是否真正有利于助困济贫,A、B、D三项都与材料无关,因此选择C项。 3.王安石在《上仁宗皇帝言事书》中提出:“苟不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则不教也。苟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者,则无不在于学。”这说明王安石() A.继承了古代墨家的思想 B.主张读书人要以天下为己任 C.具有注重实用的教育思想 D.反对诗赋取士和经义策论 解析:选C材料“苟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者,则无不在于学”体现了王安石“学以致用”的教育思想,故选C项。 4.王安石变法在时间维度上是北宋中期对北宋初期以来社会问题的回应,在空间维度上是南方派系和北方派系的斗争。在空间维度上,下表中论据选用正确且论证过程合理的是()

(人教版)历史选修一:4.3《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同步练习(含答案)

课时训练12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 一、选择题 1.王安石认为宋神宗对改革的态度是“天下事如煮羹,下一把火,又随下一勺水,即羹何由有熟也?”由此,可 以断定王安石变法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宋神宗() A.急功近利 B.动摇不定 C.反对变法 D.软弱无能 解析:从材料信息“下一把火,又随下一勺水”可以看出宋神宗对变法的态度是摇摆不定,故选B项。A、C、D三项说法与题干材料不符,故排除。 答案:B 2.“举天下之役人人用募,释天下之农归于畎亩。”这一材料说明王安石实行免役法的主要用意是() A.打击大商人 B.增加政府收入 C.保证农民生产时间 D.打击高利贷者 解析:解题时提取材料中的关键信息“释天下之农归于畎亩”,募役法又叫免役法,政府事先根据预算所需费用,然后根据每家每户的富裕程度摊派“免役钱”,越是大户人家,出的钱越多。这样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答案:C 3.在下图王安石的理财新法中,两个人争议那么大的原因是() A.严重损害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 B.对农民剥削过重 C.方便了不法官员从中牟利 D.政府财政收入并未得到保证 解析:从图片的内容看,提到了农民利息高低的问题,所以根据此意可得出是基于对农民剥削太重的争论。答案:B 4.王安石说:“保甲之法成,则寇乱息而威势强矣。”这表明王安石推行保甲法的主要目的在于() A.抵御西夏与辽的军事进攻 B.平息农民阶级的反抗斗争 C.加强禁军对地方的控制 D.增强同大地主、大官僚斗争的力量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问题的能力。“寇乱”指人民的反抗,特别是农民阶级的反抗斗争。王安石推行保甲法的主要目的在于“息”“寇乱”,即平定农民起义,所以选B项。 答案:B 5.对王安石变法的结局,某班同学在开展研究性学习时提出了以下观点,其中最接近客观事实的是() A.王安石变法的失败具有很大的偶然性 B.宋神宗去世是导致王安石变法失败的根源 C.王安石性格的偏执与变法失败有联系

二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 副标题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7小题,共17.0分) 1.“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逐渐导致官僚机构膨胀和军队不断扩充。官僚互相推 卸责任,大多不干实事,行政效率低下。军队数量一百多万,仅禁军就比宋初增加三倍多。官僚和军费开支浩大,政府财政入不敷出……为北宋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以下对材料主旨表述最准确的一项是() A. 北宋采取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 B. 北宋冗官、冗兵、冗费形成的原因 C. 北宋军队数量庞大,战斗力强 D. 北宋官僚机构膨胀,行政效率低下 2.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的共同点是() A. 改变了社会性质 B. 加重了农民的负担 C. 触动了显贵的利益 D. 以失败而告终 3.王安石在变法之初就设置“制置三司条例司”,将财政经济的规划、决策权从三司独 立出来,同时要求“一岁用度及郊祀大费,皆编制定式”。这一措施体现了王安石 A. 将整顿吏治作为变法中心 B. 借变法之机剥夺了三司财权 C. 以积极节流作为理财思路 D. 重视财政运行机制改革 4.王安石变法的措施中,意在“通有无、权贵贱,以平物价”的措施是() A. 青苗法 B. 市易法 C. 保甲法 D. 农田水利法 5.司马光评价王安石变法时说:“中户以下大抵乏食……而州县之吏督迫青苗、助役 钱不敢少缓,鞭笞缧绁唯恐不迨。”司马光的说法() A. 完全是保守势力的政治攻击 B. 实事求是地反映了现实问题 C. 既是政治攻击,也反映了客观问题 D. 只是代表了其个人的偏见 6.《宋史?范仲淹传》记载:“仲淹以天下为己任,裁削增滥,考覆官吏,日夜谋虑兴 致太平……论者以为不可行。”由上述材料可知,“庆历新政”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A. 改革中用人不当 B. 改革措施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 C. 改革涉及面太广 D. 改革者优柔寡断 7.下图是北宋前期兵员增长示意图,其反映的现象说明了()

王安石变法

中国财政史 之王安石变法 张婷婷 (财经学院财政10 学号:1190110014023) 摘要:王安石变法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其内容主要包括:"一均输法;二农田水利法;三青苗法;四募役法;五方田均税法;六市易法;七将兵法;八保甲法;九保马法;十军器监法。"虽然历史学界大多数人都认为王安石变法是一次失败的变法活动,那么即使是一次失败的变法,那么我们也还是可以从得到启示。 关键字:王安石变法背景影响评价启示 中华上下五千年源远流长,所经历的变革都在不断的推进中华民族的发展,国家政策的变革更是对国家的繁荣昌盛起着重要的作用,纵观历史虽然有些变法失败了,但是仍然对后者起着重要的作用。一代明君李世民曾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是非。”那就让我们以史为镜进行探索,直面王安石变法,同时对我国现代化改革进行有益的借鉴。 千百年来,人们对王安石变法的褒贬不一,而作为历史上的一次重大改革我们所看到的不是应该是那些正面的能够为我们所用的吗?梁启超则对王安石变法给予了这样的肯定“作为千年不遇的杰出人士,生前却被世人责难,死后数代都不能洗刷骂名,在西方有英国的克伦威尔,在中国则有宋代王安石。千百年来,王安石被骂作集一切乱臣贼子之大成的元凶。其实,他是数千年中华文明史上少见的完人。其德量汪然若千倾之坡,其气节岳然若万刃之壁,其学术集九流之粹,其文章起八代之衰,其所设施之功,适用于时代之要求而求其弊,其良法美意,往往传诸今日莫能废。”梁启超对王安石给予了高度的肯定。当然我们不可否认王安石变法最终以失败告终。那我们从中又能够学到什么呢?

剧了农民苦难,因而造成各地农民暴动频繁。当时的北宋阶级矛盾尖锐。而同时民族矛盾不断加深,同时西夏与辽国不断产生冲突。当然也免不了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当时改革派与守旧派的斗争激烈。同时“三冗”、“两积”引起了严重的社会危机,革新除弊逐渐成为朝野共识。“三冗”指的就是:冗官、冗兵、冗费。冗官,指北宋政府采用分化事权的方式,集中皇权。比如,宰相职位一般有很多人担任,同时还设置了枢密使、参知政事、三司使,来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权。官职也不断增加,导致北宋机构臃肿;采用恩荫制,一个官僚一生当中可以推荐数十个亲属当官;北宋大兴科举,科举应试人数增加,取士人数也增加。兵,为了防范军阀割据,农民起义,抵御北方民族的南侵,稳定社会秩序,宋代不断扩充军队的数量,形成了庞大的军事体系,军费开支几乎占到整个财政支出的十之八九,造成冗兵问题。冗费,冗官、冗兵,导致财政支出增加,北宋政府还要给西夏和辽“岁币”,与此同时由于土地兼并现象严重,富豪隐瞒土地,导致财政收入锐减,因而造成了北宋政府的财政危机。而“积贫”“积弱”,导致百姓生活困难。“积贫”“指国家财政入不敷出,国库空虚,出现了严重的财政危机,导致积贫局面形成”。“积弱”指北宋吸取中唐以后武将拥兵、藩镇割据的教训,大力削弱武将的兵权,领兵作战的将领没有调动军队的权利,带来的后果是指挥效率和军队战斗力降低,导致宋军在与辽、西夏的战争中连年战败,形成积弱的局面,而“三贫两积”问题则不断激化人民内部矛盾,这时王安石变法就应运而生了。 王安石变法主要包括:机构改革、赋税改革、兴修水利、军队改革、改革科举、等几个重大改革。这里我只针对其经济改革方面对王安石变法做一个简单评价。王安石变法的经济改革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1、方田均税:熙宁四年(1071年)八月由司农寺制定《方田均税条约》,分“方田”与“均税”两个部分。“方田”是每年九月由县长举办土地丈量,按土塙肥瘠定为五等,“均税”是以“方田”丈量的结果为依据,制定税数。方田均税法清出豪强地主隐瞒的土地,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也减轻了农民负担,同时却严重损害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到他们强烈反对。2、均输法:此法已久,早在西汉桑弘羊时试行,唐代以后各郡置均输官,达到“敛不及民而用度足”。熙宁二年七月,为了供应京城皇室、百官的消费,又要避免商人屯积,在淮、浙、江、湖六路设置发运使,按照“徙贵就贱,用近易远”、“从便变易蓄买,以待上令”的原则,负责督运各地“上供”

王安石变法教案

王安石变法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理解并说出王安石变法的社会背景。 (2)识记王安石变法的主要措施。 (3)正确评价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 2、过程和方法: (1)通过自主构建知识网络获取整理知识的方法; (2)通过合作探究学会与他人合作,善于听取他人意见; (3)通过研读史料,学会论从史出。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需要改革者不屈不挠的精神。 (2)培养以天下为己任,为社会作贡献的担当意识。 二、重难点: 重点:变法的背景、变法的内容。 难点:北宋中期社会危机出现的原因、正确评价变法。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大家请看大屏幕。哪位同学为大家读一下这段材料? 学生:在“首届夏季达沃斯论坛年会”的开幕式上,温总理在回答关于全球性的领导者最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质时,引经据典的提到了北宋改革家王安石非常著名的“三不足”论断,巧妙的讲出了做为领导者要有改革的精神。

教师:哪三不足?大家能说一下吗? 学生略做思考。 教师:同学看大屏幕。我们一起读一下。 学生齐读:天变不足惧,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 教师:“三不足”是王安石变法的精神支柱,也是我国思想史上一笔具有永恒光辉和现实意义的精神财富。今天就让我们穿越时光回到近千年前的北宋 重温王安石是如何以三不足精神为指导进行变法的。首先大家看屏幕, 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学生看屏幕。 (二)预习诊断 教师:同学们根据导学案已经对本单元和必修中的相关内容做了预习,下面我要检测一下预习效果。请同学思考屏幕上这道题。同桌间可以交换一下意见。 【模块链接】北宋为加强中央集权在军事上、政治上、经济上采取了哪些 措施?带来了什么影响? 教师:哪位同学愿意站起来和大家分享你的预习成果? 学生甲回答:措施(1)军事上将兵权收归中央,并抽调各地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2)行政上由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设通判负责监督;(3)经济上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 学生乙回答影响(1)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 (2)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学生丙回答联系: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造成了积贫积弱问题,激化了社会矛盾。这迫使北宋中期的统治者不得不进行改革,以维护封建统治。

王安石变法

第一部分:教案内容 【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我校属于二级达标学校。进入高二下学期,文科班的历史课时增加,目标更加明确:一切为了高考。但是从整体上看,文科班学生的素质并不理想:课前预习情况很不乐观;课堂上大部分同学倒是会做笔记,但课后是否会根据笔记复习梳理知识点就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了;部分同学课堂纪律堪忧;学习普遍停留在死记硬背的阶段,不愿意开动脑筋多想多问;作业完成情况也不理想……本学期是第一次教高二年段,也是第一次要面对高考教学,经验不足,因此深感责任重大、压力巨大。如何在讲清知识点的同时让同学们对历史学习产生兴趣,愿意付出努力学好历史,是一个艰巨的挑战。 教学思路: 历史课程标准: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归纳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评价其历史作用。学习要求:了解王安石变法前北宋中期社会危机的表现——“三冗”、“两积”,认识王安石变法是在内忧外患的形势下进行的政治改革。归纳王安石变法在“富国”、“强兵”、“育才”等三方面采取的主要措施及其成效;评价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学习王安石大无畏的改革精神。 重点:⒈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⒉王安石变法的过程及其具体内容。⒊王安石变法的成效、影响及其结果。 难点:对王安石变法具体内容的理解和对变法的总体评价。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知道王安石变法是中国封建社会一次重要的改革,王安石是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 通过对王安石具体变法策略的认识和理解,培养综合、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王安石变法失败原因的认识,进一步锻炼分析总结历史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图表数据等来反映宋初社会积弊之深之久。 运用讨论法,深刻理解北宋前期政策给社会政治经济所带来的消极影响。 对变法的内容予以具体细致的分析,加深对变法意义的理解。 对照教材以及熟悉的其他中国古代变法实例,比较其时代背景、内容和结果,从而进一步加深对王安石变法的认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北宋变法前国情的认识,充分体会国家政策对一国政治的重要性,培养其居安思危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通过对王安石变法的过程和成果的了解,体会改革的曲折和艰辛,充分认识革新图强是一国强盛的根本,逐渐形成创新意识和勇于为国家奉献的精神。 【教学过程】 官多兵多,带来的直接问题就是财政入不敷出。 问:国库入不敷出,北宋政府又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 答:…… 北宋时期农民负担的加重

专题质量检测(四) 王安石变法

专题质量检测(四)王安石变法 (时间:5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40分) 1.北宋中期,“官以寓禄秩、叙位著,职以待文学之选,而别为差遣以治内外之事”。如某人为“吏部郎中、龙图阁学士、知开封府”,“吏部郎中”是官,“龙图阁学士”是职,“知开封府”才是实际职务。宋代这样做的影响是() A.提高了行政效率 B.完善了宋朝的科举制度 C.加重了财政负担 D.解决了藩镇割据的威胁 解析:选C题干体现了北宋政权机构重叠,官职混乱,容易导致冗官现象,加重国家财政负担,故本题选C项。 2.王安石:“昔日贫者举息于豪民,今之贫者举息于官,官薄其息,而民救其乏。”司马光:“取利约近一倍,虽兼并之家,乘此饥馑取民利息,亦不至如此之重。”据此可知王安石与司马光分歧的焦点是青苗法() A.是否有助于限制兼并之家 B.是否有利于改善政府财政状况 C.是否真正有利于助困济贫 D.是否真正有助于稳定市场秩序 解析:选C王安石认为政府实施青苗法,贷款给农民,可以使农民免受高利贷盘剥;而司马光认为政府贷款利息偏高,对农民仍是沉重的负担。可见王安石与司马光分歧的焦点是青苗法是否真正有利于助困济贫,A、B、D三项都与材料无关,因此选择C项。 3.王安石在《上仁宗皇帝言事书》中提出:“苟不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则不教也。苟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者,则无不在于学。”这说明王安石() A.继承了古代墨家的思想 B.主张读书人要以天下为己任 C.具有注重实用的教育思想 D.反对诗赋取士和经义策论 解析:选C材料“苟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者,则无不在于学”体现了王安石“学以致用”的教育思想,故选C项。 4.王安石变法在时间维度上是北宋中期对北宋初期以来社会问题的回应,在空间维度上是南方派系和北方派系的斗争。在空间维度上,下表中论据选用正确且论证过程合理的是() 论据论证

201x-201X学年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王安石变法 第3课 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教学案 新人教版选

第3课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 [目标导航] 1.了解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重点)2.理解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重点)3.探究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必然性。(难点) 一、变法的命运 1.斗争 (1)守旧派的反对:他们采用各种办法阻止改革。 (2)王安石的坚持:坚持“三不足”精神,即“天变不足惧,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 (3)宋神宗的动摇:随着改革的阻力越来越大,宋神宗动摇。 2.结果:宋神宗死后,司马光最终废除新法。 [思维点拨] 王安石变法的失败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除此之外,还与王安石因用人不当而使新法危害百姓,过多利用国家行政权力聚敛财富等因素有关。 二、积贫局面的改变 1.总体表现 政府的财政收入大幅度上升,改善了北宋的积贫局面。 2.具体表现 措施成效 农田水利法保证了农业灌溉和防洪防灾,农业生产发展,政府税收增加 方田均税法使豪强地主据实纳税,靠山林荒地为生的民户得到了实惠 青苗法大大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 免役法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市易法和均输法打破了大商人垄断市场的局面,大大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易错提醒] 富国之法的实施,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积贫的局面大大改善,但变法没有解决土地兼并问题,也没有满足农民迫切要求获得土地的愿望,因而没有消除北宋面临的统治危机。[历史认识] 王安石变法是在不触动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前提下,为解除封建地主阶级危机而进行的富国强兵的改革运动,没有触及封建土地所有制,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危机。 三、积弱局面的改善 1.总体表现 北宋的国力得到增强,积弱局面有所改观。 2.具体表现 措施成效 保甲法加强了封建统治秩序,维护了社会治安。既实现了兵农合一,又为精简军队创造了条件 军器监使武器的质量得以改进,产量大大提高 保马法使马匹的质量和数量都得以提高,政府节省了大量养马费用 将兵法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兵将分离的局面,战斗力有所加强 [史论要旨] 1.王安石变法的实质是对封建社会财富分配方案的调整,以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2.王安石变法取得了一些成效,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有所改善。 3.王安石变法触动了大官僚、大地主、大商人的利益,因遭到他们的激烈反对而失败。[知识图示]

王安石变法阅读答案

篇一:王安石变法阅读答案 王安石变法 帝欲用安石,唐介言:“安石难大任。”帝曰:“文学①不可任耶?经术②不可任耶?”介对曰:“安石好学而泥古,故议论迂阔,若使为政,必多所更变。”……帝不以为然,竟以安石为参知政事③,谓之曰:“人皆不能知卿,以卿但知经术,不晓世务。”安石对曰:“经术正所以经④世务。”帝曰:“然则卿设施以何为先?”安石对曰:“变风俗,立法度,正方今之所以急也。〔注〕①文学:泛指哲学、历史、文学等知识。②经术:儒家经典。③参知政事:官名,相当于副宰相。 (1) (1)帝欲用安石() (2)可汗问所欲() (3)帝不以为然() (4)然往来视之,我无异能者也() (5)安石好学而泥古() (6)然则卿设施以何为先() ________ 答案:2.ad;解析:(1) (1)要,打算。(2)想要得到。(3)是的,对的。(4)然而。(5)拘泥于古代的做法。(3) (4) 经术正所以经世务。 (5) 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回答问题.[甲] 一段一段的舞蹈表演过(小妹妹拉达.有时单独舞蹈.有时和姐姐配合.她是一只雏凤!形容尚小而功夫已深.将来的成就也是不可限量的).我们发现她们不但是表现神和人.就是草木禽兽:如莲花的花开瓣颤.小鹿的疾走惊跃.孔雀的高视阔步.都能形容尽致.尽态极妍!最精彩的是“蛇舞 .颈的轻摇.肩的微颤:一阵一阵的柔韧的蠕动.从右手的指尖.一直传到左手的指尖!我实在描写不出.只能借用白居易的两句诗“珠缨炫转星宿摇.花鬘斗薮龙蛇动来包括了. 看了卡拉玛姐妹的舞蹈.使人深深地体会到印度的优美悠久的文化艺术:舞蹈.音乐.雕刻.图画--都如同一条条的大榕树上的树枝.枝枝下垂.入地生根.这么多树枝在大地里面息息相通.吸收着大地母亲给予它的食粮的供养.而这大地就是印度的广大人民群众. 卡拉玛和拉达还只是这棵大榕树上的两条柔枝.虽然卡拉玛以她22岁的年华.已过了17年的舞台生活,12岁的拉达也已经有了4年的演出经验.但是我们知道印度的伟大的大地母亲.还会不断地给她们以滋润培养的. 最使人惆怅的是她们刚显示给中国人民以她们“游龙般的舞姿.因着她们祖国广大人民的需求.她们又将在两三天内“惊鸿般地飞了回去! 北京的早春.找不到像她们的南印度故乡那样的丰满芬芳的花朵.我们只能学她们的伟大诗人泰戈尔的充满诗意的说法:让我们将我们一颗颗的赞叹感谢的心.像一朵朵的红花似的穿成花串.献给她们挂在胸前.带回到印度人民那里去.感谢他们的友谊和热情.感谢他们把拉克希曼姐妹送来的盛意!(选自)[乙] 清丽.优美的芭蕾舞剧序曲奏响了.可是扮演公主奥罗拉的

王安石变法的现代启示

关于呼唤国家出政策已达成自己买车买房心愿的空空们,有必要听听王安石变法的故事。我国的官僚有几千的当官经验,最不怕的就是新政策,只要是新政策,无论目的是为了民生还是敛财,反正就找到了由头,就有办法敛财,有空子可钻。王安石变法的初衷是好的,但是不了解中国的官僚体制,变法让老百姓吃饭都成为了困难,加速了北宋的灭亡。所以盼着出房产税的空空要认真的用脑子想问题,梗着脖子泄愤是没有用处的。说说王安石同志的青苗法。 青苗法,按理说是一项最为民生考虑的政策。在百姓青黄不接,缺少粮、钱的时候,让老百姓自己估计当年谷、麦产量,先向官府借钱,谷熟后还给官府,称“青苗钱”。 青苗法规定把以往为备荒而设的常平仓、广惠仓的钱谷作为本钱。每年分两期,即在需要播种和夏秋未熟的正月和五月,按自愿原则,由农民向政府借贷钱物,收成后加息,随夏秋两税纳官。实行青苗法的目的肯定是好的,可以让农民在青黄不接时免受高利贷盘剥、并且让农民不至于在没粮的时候土地被大地主所兼并。同时,让政府获得一大笔“青苗息钱”的收入——单纯为了民生,政府收不到钱的事情王安石同志也不同意。 按理说,出了这个政策,农民该欢呼了,zf出面了,农民们不用受地主老财剥削了,很多傻空老农民鸡冻的喊:“还是王领导的政策好啊。”地方官员也鸡冻了:“太牛了,发财的机会来了,王领导这人人品虽然不怎么样,但是很给我们挣钱的机会啊。” 于是,王领导的青苗法一推行下去,完全走样了。首先青苗息钱从王领导定的年息二分,本来就挺高的贷款20%利率,比我们房贷可高多了。但是就这个年息二分,在地方一下子变成了半年息二分,年利率高达40%:因为是春季发一次贷款,秋季发一次贷款,所以地方官每半年收回本利,还是按二分收,所以变成了半年息二分,年息四分。到了后来地方官想怎么收怎么收,甚至年息高达百分之几百。傻空农民立刻傻眼,说反正自愿的,我不贷还不行吗?接着管地主老财借不行吗?zf说了:不行。你贷也得贷,不贷也得贷,于是变成了强制高利贷。王领导在推行青苗法的时候,还下了定额,贷款多少那是有任务的。任何朝代推行某个政策,只要涉及到收钱,都是有任务的。王领导下达了任务,地方官必须完成,不然要罢官丢脑袋,扣个阻碍变法的帽子可不得了,同时本着无利不早起的伟大思想,不但要完成任务还要层层加码。这下,傻空老农民彻底傻了,饭都吃不上了。结果是王领导给zf增加了税收,官员闷声大发财,老百姓彻底崩溃。 王安石不但动员zf放高利贷。 还是我国搞中央政采、垄断企业和官倒的先驱。这就是王领导推行的均输法。宋初以来,为了供应京城皇室、百官、军队的消费,在东南六路设置发运使,负责督运各地“上供”物质。发运司只照章办事,各路丰年物多价贱时不敢多办,歉年物少价贵时却又必须办足。物货运到京城后往往因不合需要而削价抛售,朝廷所需却又要另去搜括。这些做法给富商大贾操纵物价,控制市场,囤积居奇提供了方便。王领导希望能够节省劳务费,减少政府的财政支出和减轻人民的负担,就想出了均输法,相当于中央政府采购。于是官府直接做生意,行政机构变成了大型国有垄断企业。中石化、中石油、中国移动、电力等大企业的苦大家都吃过。垄断企业的低效率,fb,强迫定价,强制消费,这些古今中外都是一样。而且老百姓跟官府做生意,必须得上供。zf采购那是要多黑有多黑。紧俏商品,官倒搞双轨制,体制内搞配额,体制外高价卖指标。结果是zf闷声大发财,老百姓直接崩溃。 人的一生很短暂,在衣食住行中,住占了人生的大部分时间,有一个温暖的家,生活才觉得安逸。如果有能力确实应该换一套自己满意的舒适的住房。至于出手时机,我觉得房产不是股市,不能总想着抄底逃顶,只要房价的长期上涨趋势未变,调控时期正是选房的最佳时机。

人教版高二历史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第2节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备课资料

换个角度看王安石变法 珠海市第四中学游志涛 背景:1内部:三冗——积贫积弱,国家财政开支庞大,社会“上窘下穷,中间富”现象突出,即国库财政困难(上窘),民间农民困苦(下穷),社会财富较多集中在富商、地主和官僚手中(中间富) 1.外部: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的交锋屡屡受挫。 二.主要内容(财政经济方面): 主要从国家收支、农民减负、平抑富豪三方面着手。 第一.国家收支方面: 1.增加国家收入: 税赋+介入金融借贷+介入中介性商业经营 增加税赋:免役法、方田均税法 介入金融借贷:青苗法、农田水利法 介入中介性商业经营:市易法。政府在东京设置市易务,出钱收购滞销货物,市场短缺时再卖出,既可平抑物价,又直接介入中介性商业经营,增加政府收入。2.通过规范采购来,节省国家开支: 均输法,统一采购,规范采购,并且在采购过程中遵循“徙贵就贱,用近易远”的原则 第二.农民减负方面: 1.减轻农民财力压力:青苗法规定农民在青黄不接时可向政府借贷,这样可让 农民免受高利贷盘剥。 2.减轻农民时间压力:免役法,政府实行按贫富等第收取免役钱,雇人服役, 可在农忙时,一定程度上保证农时。 3.减轻农民经济上的心理压力:农田水利法规定豪强垄断的公用水渠,须重新 “疏通均济”;方田均税法规定,官僚、地主也在受政府重新丈量土地之列,须按照土地的多少和肥瘠缴纳赋税,免役法规定不服役的官僚、地主也要出钱。 第三.控富贵平抑豪强方面: 1.抑制民间高利贷:青苗法 2.抑制豪强垄断社会公用设施:农田水利法 3.抑制官僚地主兼并土地,逃避社会义务:方田均税法、免役法 三.性质: 是一次“提两头,控中间”的封建性质的改革。 四.地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