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辞隐喻、概念隐喻与语法隐喻的比较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修辞隐喻、概念隐喻与语法隐喻的比较研究作者:苏红瑞

来源:《现代交际》2016年第06期

[摘要]本文主要区分修辞隐喻、概念隐喻与语法隐喻并探讨三者之间的内在关系。

[关键词]修辞隐喻概念隐喻语法隐喻

[中图分类号]H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6-0067-02

长期以来,人们对隐喻的认识只停留在修辞隐喻上。1980年,Lakoff & Johnson合著了《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并提出,“隐喻是用一种事物来理解和体验另外一种事物的方式,隐喻是从一个认知领域向另一个认知域的映射”,这标志着人们开始从认知的角度研究隐喻。1985年Halliday提出了语法隐喻的理论,他认为语法隐喻指的是在句子层面用一种语法结构代替另外一种语法结构的表达方式。人们对这三种隐喻存在认知上的模糊,所以笔者将在本文区分这三种隐喻并探讨三者之间的内在关系。

一、修辞隐喻

亚里士多德认为隐喻是把属于一个事物的词或短语给予另外一个事物,用表示一事物的词来表示另一事物。他反复强调隐喻的功能是修饰文字词句,能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且生动有力。他还认为隐喻主要运用于诗歌、小说等文学作品中。亚里士多德对隐喻的定义和功能的解读成为之后2000多年西方学者的参照标准。

后来,罗马修辞学家昆体良(Quintilian)在公元一世纪的时候提出了替代论(substitution theory),他认为隐喻就是替代,是用一个词替代另一个词的替代现象。如:He is an old fox (他是个狡猾的老狐狸)。其中fox(狐狸)用来替代crafty(狡猾的)。无论是亚里士多德的定义还是昆体良的定义,他们都将隐喻看成是词汇层面上的修辞手段,并将隐喻的功能看成是一种能使语言变得形象灵动的“装饰”。并且,两种理论都认为隐喻结构无法用常规语言规则解读,它是对常规语言规则的一种偏离。至于人类在说话时为何会用“一个词”替代“另一个词”,他们怎样用“一个词”替代“另一个词”,替代过程是否有规律可循,以及替代之后的句子是如何被听话人所理解的,这些问题,修辞隐喻理论都无法做出满意的答复。

在20世纪30年代以前,修辞隐喻理论是隐喻理论的主要内容,虽然它有不足,但毕竟为人们解读语言提供了一种新鲜视角,也为之后各种新隐喻理论的形成提供了基础和参照。

二、概念隐喻

Lakoff & Johnson于1980年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首先提出了概念隐喻的概念,他们认为概念隐喻是指人们用“源域”(一个具体的概念域,比如“植物”plants)中的词汇来描述“目标域”(一个抽象的概念域,比如“爱情”love)。见下例:

(1)Their love flowered/withered.

(2)They are now taking good care of their bud of love.

(3)Love should be carefully watered and nourished, then it can blossom and bear fruit.

在这三个例子中,flower、wither、bud、water、nourish、blossom and bear fruit这些词汇和短语本来是用来描述“植物”的,现在用于描述“爱情”。所以,我们是把“爱情”当成了“植物”,即“爱情是植物”(love is a certain type of plant)。Flower、wither、bud、water、nourish、blossom and bear fruit这些词汇和短语的用法实际就是系统中的一词多义,它们在“植物”系统有一个意义,在“爱情”系统又获得了另外一个意义,即隐喻意义。Lakoff认为诸如“爱情是植物”这样的观念在我们人类的认知概念系统中是普遍存在的,因此他们把这种观念统称为“概念隐喻”。概念隐喻理论的核心是“隐喻是跨概念(cross-domain)的系统映射”,即是让我们用已知的、具体的、熟悉的概念领域去理解抽象的概念领域,其具体方式就是把源域的结构映射到目标域上。所以“隐喻”的实质是让人类用对一种事物的经验来理解另一种事物。”

(Lakoff&Johnson,1980)

认知视角下的概念隐喻根据源域的不同,可分为三类:本体隐喻(ontological metaphor),空间方位隐喻(orientational metaphor)和结构隐喻(structural metaphor)。

本体隐喻是指人们将抽象的、无形的、模糊的心理状态、活动、事件等抽象概念看做是具体有形的实体,尤其是人体本身,从而就能给抽象概念做出相应的物质性描写,比如指称、分类、量化、范畴化等等。本体隐喻最典型的一种类型是容器隐喻(container metaphor),它指的是将边界模糊的非容器本体,如事件、活动、视野、行为等看成是结构立体、边界分明的容器。比如这些例子:

(4)He finally gets out of poverty.(POVERTY AS CONTAINER)

(5)She is in danger.(DANGER AS CONTAINER)

(6)The ship is coming into view.(VIEW AS CONTAINER)

结构隐喻是把抽象概念(比如时间,情绪,思想等)看作是人们熟悉的具体的物质实体,让人们通过物质实体来理解抽象概念。比如“time is money”,由这个隐喻出发就可衍生出很多相关的隐喻表达。比如:

(7)She is running out of her competition time.

(8)How will you spend your weekend?

(9)Going shopping cost her two hours and a half.

空间方位隐喻是指用空间方位系统中的词语,比如前后、左右、高低、上下、深浅、远近、内外等来理解其他抽象概念系统(比如心情,健康状况,事业等)。比如:

(10)She is feeling down.

(11)His health slumps into the lowest ebb this year.

(12)His career peaked last year.

三、语法隐喻

韩礼德认为语言有三大元功能: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并且他认为语言是有层次的,从低到高分别是音系层、词汇语法层、语义层。音系层体现词汇语法层,词汇语法层体现语义层,三层是层层体现的关系。(Halliday:2004,24)韩礼德着重讨论词汇语法层和语义层之间的关系。语言的三大元功能决定着词汇语法层和语义层之间有特定关系。当一种语义结构在词汇语法层上表现出接近人们口头表达习惯的自然关系时,被称为“一致式(congruent)”,不一致时,就产生了语法隐喻,被称为“隐喻式(metaphorical)”。韩礼德认为,语法隐喻主要分为两种:概念语法隐喻和人际语法隐喻。(Halliday:2004,342)

(一)韩礼德的概念语法隐喻

韩礼德认为,语言的概念功能主要是通过及物性来体现的,通过及物系统,他把人类经验分成了六种过程,分别是关系过程、心理过程、存在过程、言语过程、物质过程、行为过程。

韩礼德的概念语法隐喻理论认为,在这六种过程中,任何一种过程都可隐喻其他过程,这就是及物系统内各过程的隐喻化。随着过程发生变化,过程内的各要素也会发生变化。比如:

(1a)Social mobility is growing in recent years.(物质过程)→

(1b)Recent years have witnessed a growing social mobility.近来人们的社会流动性越来越大。(心理过程)

(2a)He roars savagely.(行为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