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罪与罚》中主人公的人物形象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罪与罚》中拉斯科尔尼科夫的人物形象分析
09级汉语言文学二班唐凯 0961010204 《罪与罚》是俄国著名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代表作之一,完成与1866年,是作家完全走向独创性的一个成熟标志,也是欧洲情节小说向心理小说转变开始成熟的表现。
小说讲述了俄国一个法律专业的大学生受贫穷的折磨,并因此而产生了“非凡的理论”,并在外界的刺激下加以实施,用斧子砍死一个放高利贷的老妇人,并在行凶时因为被发现,还杀死了老妇人同父异母的妹妹,之后一直备受良知与道德的惩罚,在自首与否之间纠结,最后在一个妓女的感染下投案自首的故事。
在小说中,主人公拉斯科尔尼科夫是作者苦心塑造的一个形象,他是一个法律专业的大学学生,这是他的灵魂承受煎熬的一个必要条件——知识分子。
俄国的传统文化道德告诉他,杀人是罪过的,你没有权力去结束别人的生命;然而,尽管如此他还是难以放下他把所有的人都分为“非凡的人”和“平凡的人”的理论,并最终让台球馆的所见所闻刺激着实施了自己的计划。
拉斯科尔尼科夫的形象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在俄国传统文化的角度看他是恶的代表,违反了东正教的基本教义(这与作者所处的文化环境有很大关系),但是他身上也有传统的东正教教徒的仁爱与善良。
1.一个善良的人。
罗季卡是一个受俄国传统文化影响甚深的人物形象,在他的本性中更多的是善的一面,他心地善良,极富同情心,并且乐于助人,毫不考虑自己。
他在自己经济并不宽裕的情况下尽其所能的帮助身患肺病的贫困同学,在这位同学死后又去照顾他那体弱多病的父亲,在这位老人生病时把他送进医院,在他死后又为他办了丧事;还曾冒着生命危险,冲进烈火熊熊的房子救出两个年幼的孩子,以至自己被烧伤;在自己痛苦不堪、极其贫困的情况下,依旧慷慨解囊,讲所有的钱都用于资助与自己仅一面之缘的马尔梅拉多夫的遗孀,“从那个晚上开始,我们就成了朋友······现在请允许我······聊表心意······以便对我的亡友略尽义务。
这里似乎是二十卢布,如果这点钱能对你们有所帮助,那么······我······总之,······再见!”,他在面对需要帮助的人时是毫不犹豫的就把身上所有的钱都掏了出来,而从不去计较得失,或者考虑自己今后的生活,这一系列的事情都显示出拉斯科尔尼科夫心地的善良。
不仅如此,作家还通过对一些小的细节对罗季卡的善良一面进行补充与细致的描绘。
在其第一次与马尔梅拉多夫相遇的时候他曾经送过喝得酩酊大醉的九等文官回家,在面对卡捷琳娜·伊万诺夫娜粗暴的言语后他只是无言的走出了房门,但在他离开时“匆匆伸手到口袋里,摸出一把铜币,这是他在小酒馆里用一个卢布换来的零钱,······”虽然在后文中也提到过他心内是否要将钱留下的纠结,但他依旧没有回去,而是义无反顾的将自己从老太婆那当来的钱留下了。
包括后面在林荫道上遇到一个醉酒的女子,出于好心他也主动叫来警察,并且乐意支付让警察送那个女子回家的路费。
我们都知道,《罪与罚》除了小说人物的心理刻画之外就是对社会环境的描写,虽然不是很细致、详尽,但也反映当时俄国的贫穷面貌。
从干草广场的情形到贫民居内的肮脏混乱都很真实的再现了这一点,但是在这样一个大的背景下,拉斯科尔尼科夫却依旧没有失去他善良的个性,要知道他自己也是靠着母亲每年一百二十个卢布的养老金在过活,这难道不是让人钦佩的本质么?
不仅如此,拉斯科尔尼科夫善良的一面也在小说的主题中得到了很好的再现。
在小说中作者试图通过拉斯科尔尼科夫灵魂的煎熬与斗争来揭示人物的心灵道德冲突、善恶交战,小说的主人公本身即具有双重的性格,有脱胎于西欧思想的“非凡理论”,即可以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或者达到自己的目的而采取一切手段,甚至是为所欲为,像拿破仑建立帝国一样;同样也具有俄国传统东正文化的影响,即人道主义的不经意支配。
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观念彼此交织,彼此对抗,代表着恶的一方是“非凡的理论”,代表着善的是来自索尼娅、来自俄国传统文化的对社会不公的抗议、对弱者受欺凌受侮辱者甚至罪人的同情与怜悯,而两种思想斗争的最后结果无疑是对主人公本质的最好诠释,没有善就没有与恶的对立,也就不存在两者之间的冲突。
2.一个邪恶的人。
前面我们讲了,拉斯科尔尼科夫具有双重的性格,他是一个善良的人,同时他也是一个身上兼具有恶的人。
首先,由于接受西欧思想的影响,在启蒙运动的大潮下形成了一种极端的个人主义,其具体的表现就是他在《定期评论》发表的《论犯罪》,里面详细叙述了主人公把人分为两类人的论断:“至于说到我把人分为平凡的和不平凡的两类,那么我同意,这样划分有点儿武断,不过我并没有坚持说,这两类人各有一个精确的数字。
我只是相信自己的主要观点。
这观点就是:按照自然规律,人一般可以分作两类:一类是低级的(平凡的),也就是,······另一类是名副其实的人,也就是有天赋或天才、能在自己的社会上发表新见解的人······第一类,也就是那些材料,就其天性来说,一般都是些保守的人,他们循规蹈距,驯服听话,也乐于听话。
照我看,他们有义务驯服听话,因为这是他们的使命,对于他们来说,这完全不是什么有伤尊严的事情。
第二类人却都会违法,都是破坏者,或者倾向于违法和破坏,这要根据他们的能力而定。
这些人的犯罪当然是相对的,而且有很多区别;他们绝大多数都在各种不同的声明中要求为了更好的未来,破坏现有的东西。
但是为了自己的思想,如果需要,哪怕是需要跨过尸体,需要流血,那么在他内心里,凭他的良心,照我看,他可能允许自己不惜流血,——不过这要看他思想的性质和规模而定······”
不仅如此,在平常的一些生活细节中拉斯科尔尼科夫也表现出一些细小隐秘的作恶心理,他曾两次十分残酷的向索尼娅揭穿其可能遭受的最大的不幸,使她备受折磨,痛苦不堪,而他则从她的痛苦中得到一种恶意的快感,如小说第四章第四节和第五章第四节中拉斯科尔尼科夫与索尼娅的对话中,拉斯科尔尼科夫就多次的用语言刺激索尼娅,并因对方的痛苦而在内心呈现一中病态的喜悦与舒适。
而且,在他作案的时候,也体现了他本性中凶残的一面。
的确放高利贷的老太婆确实很可恶,也许在世人眼中她的死是让人拍手称快的,但是莉扎薇塔呢?多么无辜的一个人,在整个的事件中她只是一个彻彻底底的受害者,她生性柔弱善良,在拉斯科尔尼科夫举起劈向她的斧头时,心中已然没有了半点的怜悯,以前听说的关于莉扎薇塔的了解和认识统统的抛到了九霄云外,有的只是嗜血的凶残。
3.一个聪敏、能言善辩且很具专业涵养的知识分子。
罗季卡是一个法律专业的大学生,很能体现法律专业学生的严谨,在与波尔菲里·彼特罗维奇等论争自己发表的文章的时候,罗季卡思维严谨,在论辩中他的逻辑严密,不仅如此,他还在思考着是否自己杀人的事已经案发,不停的在思考着应对的策略。
在杀人之后,拉斯科尔尼科夫经受着折磨与惩罚,但是他始终能清醒的认识到现实,并在生活中积极采取有效的行为措施来应对探员对他的试探,在波尔菲里·彼得罗维奇的办公室,在与佐西莫夫喝酒时的言谈无一不显示出他的机敏与聪慧,能准确
的把握他人的心思与想法。
诚然,这是主人公在一中失魂落魄或者说是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状态下的表现,但是他的能言善辩也在影响着整个凶杀案对于他的怀疑的排除。
4.一个谨慎、细心、胆小多疑而又坚强的人。
小说中的罗季卡可以说是一个谋定而后动的人。
他的犯罪理论让他产生了两类人的分等,他把自己定义成一个非凡的人,为之后的行凶杀人构造了思想上的支柱。
在台球馆事情之前,他对于行凶始终只是一个计划或者说是一种想象,直到在台球馆听完军官和一名大学生的对话之后他才下定决心要为了“千百人的幸福”杀掉那个放高利贷的老太婆,并用得来的钱帮助他人。
在作案之前可以说拉斯科尔尼科夫做了周密的计划与筹备,比如把结打的让人难以解开,在大衣里面缝一个环扣用来放斧头,甚至于斧头的处理他都做了周详的考虑,也事先进行了蹲点,由此可见他是一个十分谨慎细心的人,所以在母亲的来信中他才能读出信里的言外之音。
在他行凶杀人之后,他开始陷入一种躁狂的状态,对周围的一切都变得十分敏感,甚至出现了不经意的差点让自己暴露的行为,这一切都显示出他内心的不安。
他对周围的一切都充满了怀疑,时刻害怕自己的行为被人发现,由其是在一个小市民说他是杀人凶手的时候他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
一次次对他精神防线的冲击,一次次的被探员们试探,直到最后他自己去自首,拉斯科尔尼科夫依旧坚韧的挺了下来,而这也体现了出了其性格中坚韧的一面。
总之,陀氏在《罪与罚》中塑造了一个具有双重性格的人物形象,整本小说用了一章来写杀人的过程,而用了五章来写主人公杀人之后的内心活动,通过这些心理活动的描写,以及主人公日常行为的表现塑造了一个血肉丰满的年轻知识分子形象,他既有俄国传统的人道主义精神,集善良,仁慈于一身,同时在他身上也有着人的原罪表现和西欧启蒙思想影响下的极端的个人主义,良知与道德煎熬和来自个人思想的对抗与斗争构成了小说中栩栩如生的拉斯科尔尼科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