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我国的水环境现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我国的水环境现状

摘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水资源环境遭到了严重的污染和破坏,对我们的生存造成了极大的威胁。研究改善水环境问题的措施,对保护人类生存环境,实施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水环境污染废水措施

一、我国水环境现状

“2012年,全国113个环境保护重点城市共监测387个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其中地表水源地240个,地下水源地147个。环境保护重点城市年取水总量为229.6亿吨,服务人口1.62亿人,达标水量218.9亿吨,水质达标率为95.3%,与上年相比,上升4.7个百分点。”[1]

(一)水资源短缺

我国的水资源总量丰富,但由于人口密度大,人均淡水资源量低,淡再加上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衡,水资源利用效率差等现象造成了我国水资源供给不足甚至短缺的严重形势。近年来,我国的人口增长率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对水资源的需求不断增长,加剧了水资源的供应紧张。

(二)水污染严重

近年我国大部分流域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水环境质量日益恶化。水污染呈支流向干流延伸、区域向流域扩散、地表向地下渗透、城市向农村蔓延的不断加重趋势。

1、地表水环境

据2012年《中国环境公报》相关数据表明,我国绝大多数城市河流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十大水系均有不同程度污染,部分河段水污染情况十分严重,失去了饮用水功能,直接影响沿岸城市生活用水。大的淡水湖泊和城市湖泊均为中度污染,三大湖泊的污染极为严重。大部分湖泊出现富营养化,滇池出现重度富营养化。而一些富营养化的城市湖泊,营养盐浓度不断上升,迅速向超营养型湖泊转化。湖泊(水库)重要渔业水域也受到严重污染,近海海域水质日趋恶化,出现赤潮现象。

2、地下水环境

近年来,我国城市地下水水质普遍下降。很多城市的地下水受到严重污染,已不适合人类生活饮用。

(二)、废水、污水排放量大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城市排污量急剧增加,而对污水的处理率不高,造成了水资源的严重污染和极大浪费。

二、我国水环境问题的成因

(一)人口和经济快速增长

我国人口基数大,增长速度快,对环境和资源造成了巨大的压力,严重制约经济的协调发展。我国经济仍以粗放型模式增长为主,工农业结构不合理,能源利用率低,规模效益差,对环境资源不够重视,甚至牺牲环境而换来经济增长的传统发展模式,对我国水环境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

(二)城市生活垃圾处理不当

由于我国城市人口众多,产生的生活垃圾量大,由于生活的垃圾的再利用效率低,导致环境污染,威胁饮水和农产品安全。

(三)工业废水排放量大

我国工业废水排放量大,对废水的处理率低,大量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江河,造成严重的水污染,影响水资源的利用。

(四)农业污染

现代农业生产中产生的化肥和农药残留物不断增加,对土壤和地下水,以及河流、湖泊都带来不小的污染危害。

三、改善我国水环境的措施

(一)加大对污染源的处理力度

严格控制工业污染源,倡导“绿色生产”,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加强对经济发展规划和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防患于未然。通过科学的系统评估,加强对水污染企业的监督,开展专项整治活动,加强对水环境的保护。

(二)提高城市污水处理率

工业废水要依法实现达标排放,以免排入江河造成大面积污染。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倡导回收利用,避免渗透污染地下水。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加大对防污工作的投资力度,提高城市垃圾和废水的处理率。

(三)倡导再生水循环使用

首先制定长期规划,限定对水资源的使用额度。再次,创新企业生产技术,提高对水资源的利用率。倡导再生水循环使用,如生活污水经过处理再用于生产和农业灌溉等;鼓励节约水源,杜绝浪费,缓解水资源的紧张问题。

(四)健全水环境的评估体系

只有科学的对水资源作出综合评估。才能制定出更有效地防治措施。因此,应全面监测水资源的质量和用途,加强现场测试能力,建设自动测报与预警系统,实施动态监控,及时有效防治。环境保护单位应定期向公布水环境信息,让人们充分了解水污染的严重性,反思其给人类带来的危害,以便呼吁联合各界积极参与而更好地开展水环境的保护行动。

总之,水环境的污染,对人类的生存是一个极大的威胁。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和对待水环境的污染问题,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改善水环境的质量和维护好水生态平衡,来促进人类深灰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家环境保护总局.2012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J].环境保护.2013;

[2]魏艳;阮晨蕾.我国水环境污染现状及处理措施[J].北方环境.2012;(0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