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融资模式研究[文献综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题目: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融资模式研究——以嘉兴市为例

一、前言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历史任务, 并提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总要求, 在全党全社会引起了强烈反响。从近年来的经验来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将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当前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现状,已影响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成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基础设施建设的滞后直接影响了农村经济的整体发展, 而要改变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的局面, 关键是要解决基础设施融资的问题。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研究、建立和创新科学有效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融资模式,对于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我国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还存在着以下一些问题:

一、财政投入不足。从增长优先目标的角度,地方政府把工业部门和城市经济放在优先的位置,通过发展工业来增加税源或出售农村土地获得发展资金。因此在有限的资金约束下,地方政府追求上项目、办工厂、做大城镇, 把有限的资金投向非农领域,无疑造成了支农资金的外流。

二、投资主体单一。近年来,国家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财政性资金投入虽保持稳定,但仍未能改变农村基础设施投融资来源单一的格局。而我国资本市场的不健全,民间金融缺乏规范等因素造成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难以有效吸纳大量的社会闲散资金,实现投资主体的多元化。

三、目前农村金融支农作用的发挥还不到位,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缺少金融机构的大力支持。新农村建设需要金融保障。然而,农村金融的非农化倾向造成大量农村资金外流。由于受商业化经营和金融企业利益的驱动,国有商业银行经营主体更多地投向非农产业领域,使得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融资需求难以得到有效满足。而农村信用社作为农村金融市场的主力军,由于的体制、规模和抗风险能力等条件的不足,使其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乏力。

四、基础设施融资模式的创新不足。除了借鉴西方国家的一些融资模式之外,没有实质性和针对具有中国特色的基础设施融资模式出现。

可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投融资状况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严重地影响了新农村建设的进程。因此,研究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融资模式问题,寻求建立一个适合不同农村不同基础设施的,有效率及有层次的融资模式,具有一定的现实性和紧迫性。

同时,通过对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融资模式的探讨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及现实意义:

第一,创新基础设施建设融资模式,有效地改变单一化的融资方式,实现融资方式多元化,适时为民间资金的介入提供渠道,从而有效地利用各项社会资金。通过对融资体制的健全和完善,筹集新农村建设的资金是有潜力的,保障新农村建设的资金需求也是有可能的。

第二,基础设施建设将对新农村建设产生直接和重大的影响。创新基础设施融资模式,能够给为解决基础设施的融资问题提供相关的理论基础,更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新农村建设的进程。把握世界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城乡演变的基本规律和我国国情以及我国城乡发展的特殊性, 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探索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道路。

第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创新融资方式,有效解决新农村资金问题,是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待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新投融资模式应是以政府为导向,由政府投资、民间投资、外国投资多元主体构成的市场化、高效益的投融资模式。

第四,社会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告诉我们 ,在我国大部分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还很低下的情况下 ,我国新农村建设应以加大基础设施的投入作为切入点 ,特别是首先要加快加大对农村经济基础设施的投入 ,然后再通过用良好的经济基础设施带动农村经济发展 ,并最终促进农村社会事业和农村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随着经济的发展,需要改进基础设施的融资模式以适应新的发展和新的变化。

本文将通过研究新农村建设中基础设施建设融资模式问题,明确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村金融新的需求及特点和当前我国农村金融服务及项目融资的现状及局限,揭示现存金融服务体系存在的突出问题,然后从金融创新的视角,重点分析适合新农村建设发展要求的新的金融创新载体和创新产品。

二、主体

(一)国外相关研究

1、关于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理论的研究

亚当.斯密(1989)1认为20世纪70年代末以前,多数是西方经济学家主张由国家和政府负责基础设施的投资和建设。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指出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运营时国家的重要职能之一,他认为“君主和国家的第三种义务就是建立并维护某些公共机关和公共工程设施”。

凯恩斯(1988)2强调政府干预经济的重要性,认为政府应通过开发公共工程刺激私人投资、增加社会就业,并从治理经济危机的角度出发,指出政府应将基础设施等公共工程的投资作为宏观经济调控的手段。

罗森斯坦(1966)3认为等则强调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议必须通过政府干预,认为“基础设施这个具有聚集性特征的领域无疑要求计划化,通常的市场机制不能提供最合适的供给”。

20世纪70年代末,新公共管理范式的兴起使得市场的作用重新被人们所重视。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随着基础设施特性研究的成熟以及Kirwan 和Antonio Estach等世界银行专家把市场、竞争、商业化原则(Kirwan,R.M,1989)、私人部门参与(Antonio Estach,1992)等因素引入基础设施及其投资的研究,基础设施投资逐渐摆脱了只能由政府提供的传统认识,拓宽了基础设施投资领域的研究。

2、基础设施领域主要的市场化投融资方式

P•K • Nevit(1996)4认为:项目融资是为一个特定的经济实体所安排的融资,其贷款人在最初考虑安排时,满足于使用该经济实体的现金流量和收益作为偿还贷款的资金来源,并且满足于使用该经济实体的资产作为贷款的安全保障。

彼得.内维特认为:项目融资是指为一个特定经济实体所安排的融资,其贷款人在最初考虑安排贷款时,将满足于使用该经济实体的现金流量和收益作为偿还贷款的资金来源,并且将满足于使用该经济实体的资产作为贷款的安全保障。

PPP模式,即公共部门与私人企业合作模式,是指政府、营利性企业和非营利性企业以某个项目为基础而形成的相互合作关系的模式。通过这种合作模式,合作各方可以得到比单独行动更有利的结果。合作各方参与某个项目时,政府并

1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M].商务出版社,北京,1979

2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M].商务印书馆,北京,1988.

3罗森斯坦.“大进推论”笔记(载《拉丁美洲的经济发展》)[M].圣马丁出版社,北京,1966.

4P•K • Nevit《项目融资》(1996年出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