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8桂枝加附子汤汤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枚大概4.7g (3枚一两) 7.5g(半两)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200ml)。 本云,桂枝汤,今加附子,将息如前法。 西汉:一两13.8g 东汉:一两15.625g
《伤寒论》“辩可发汗病 脉证并治第十六” 说:“凡发汗,欲令手足俱周,时出似zeze然, 一时间许益佳,不可令如水流离。”清楚地指 出,汗要周遍,使手脚都见到汗,要出小汗, 微汗,还要使汗出持续一定的时间,也就是加 盖衣被保温发汗到一个时辰,一个时辰就是两 个小时左右。如果做到这三点,才较汗出透了, 才可以达汗出热退,脉静身凉。
胆巴,也俗称卤水,其 中含有大量的氯化镁、 氯化钠和金属离子。
临床上常见的附子:生附子、盐附子、白附片、黑顺片、 熟附子、淡附片 生附子:洗净,晒干 盐附子:较大附子,胆巴、盐、水混合后浸泡、沥干水后, 再浸,连续3天,捞起,暴晒。 白附片:中等的附子,胆巴,清水浸泡7天,煮约1小时, 捞出放清水浸泡,剥皮,再清水浸泡,晒至卷角,再晒或 烘至全干。 黑顺片:小个的附子,胆巴泡,放入锅里煮,清水浸泡, 不剥皮,捞出用红糖浸染呈黄黑色,蒸晒干或烘干。 熟附子:中等的附子,经胆巴水浸、煮、水漂、去皮及根 下端部分,切横片,经蒸、烘(晒)至全干即成。 淡附片:取盐附子,用清水泡,至盐分漂尽为度,与甘草、 黑豆加水共煮至透心,除去甘草、黑豆,烘(晒)。
思考三
*李士懋《平脉辨证 经方时方案解》
伤寒论里面阳虚者禁汗,为什么这个 方是阳虚还用桂枝将息法发汗呢?
柯琴说本证是离中阳虚,不能敛液,当用桂枝汤补心之阳, 阳密则漏汗自止,恶风自罢。坎中阳虚,不能制水,必加附 子以固肾之阳,阳回则小便自利,四肢自柔。
桂枝汤主要以温补心阳,附子温补肾阳为主。
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三两(炙)、生姜三两 (切),大枣(擘)十二枚,附子(炮,去皮,破八片)一枚。
本卫阳虚,即阳中之阳虚,加之发汗过多,而阳亡于外
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 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20)
太阳,发汗:病在太阳,固当发汗,然得微似有汗者佳; 遂漏不止:汗出越多,卫阳越虚,腠理不能固密,营阴随之外泄,出现伤阳损阴得结果。 (阳加于阴谓之汗) 其人恶风:汗多亡阳,玄府不蔽,风乘虚入,故复恶风; 小便难:过汗伤阳,津液亏少,化源不足,阳气被伤,气化无力导致; 四肢微急,难以屈伸:四肢轻度拘急,活动不灵,既有阳虚四肢筋脉失稳的因素,也有 阴液被伤,四肢筋脉失去阴液濡养的因素。 阴阳两虚的结果
此医案,弦细按之减。弦为减,按之减,阳弱之脉,细乃营血不足。 阳虚且营卫不足,予桂枝加附子汤。
何以恶风? 应用此方必须 有表证吗?
2、有2种可能。 一种是大汗表证未解,仍有恶风,本方加附子扶正助阳解表;加炙甘草一 两,培中且制附子之毒,亦有扶正解表,且将息如桂枝汤,所以此方阳虚 外感亦可用。 另一种是并无表邪,乃因阳虚,肌表失护而恶风寒,此方可用。若阳虚不 在肌表,而在经、脉、筋、骨、或者阳虚在五脏六腑及其所属组织官窍, 则病变更为广泛,此方也可以用。
桂枝汤:所有都是甘味药,生津液,以固护津液为主,因为津 液一元论,包括阴和阳的功能,气化温煦推动濡养,桂枝汤中 芍药甘草汤也可以酸甘化阴,但是我认为这个方是偏向于固护 阳气为主的。
哪里的阳虚?
1、阳加于阴谓之汗。 2、汗为心之液;奉心化赤而为血,血汗同源。 3、《医宗必读》:“心阳虚不能卫外而为固,则外伤而自汗”。 4、《伤寒论》64条:“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 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
生附子是温经通里寒,此经是指全身血脉,一吃下去,全 身血脉都会被打通。炮附子专门温肾阳的。肾阳不足,小 便就会清白,腰酸,遗精,脸色白黄得很虚弱。肾和膀胱 相表里,膀胱经是人身体中主表得最大得一条静脉,所以 炮附子除了温肾阳还能固表,所以一吃下去,皮肤毛孔马 上收起来,一滴汗也不流出去,汗马上止住。但是单纯吃 炮附子不行,必须加在桂枝汤中,靠桂枝得力量把炮附子 带到皮肤表面,才能发挥固表的作用。
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三两(炙)、生姜三两(切), 大枣(擘)十二枚,附子(炮,去皮,破八片)一枚。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本云,桂枝汤,今加附子,将息如前法。 本证既然属于阴阳两伤,但为什么只取助阳解表之法(加了一 枚附子)而不用补阴液呢?
本病重点在于阳虚不固,阴液虽有损伤,但阴液损伤缘于汗泄,汗泄缘于阳虚不固, 因此采用助阳解表法,助阳就可以固表,固表就可以敛汗,敛汗就是摄阴。 另一方面,有形之阴液不能速生,无形之阳气所当急救,何况阳生则阴长,阳气恢复, 气化功能正常,阴液就可以自行恢复。 陈渊雷:津伤而阳不亡者,其津自能再生,阳亡而津不伤者,其津亦无后继,是以良 工治病不思津伤而虞阳之亡。
《伤寒论》第82条云:“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 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 汗遂漏不止是阳中之阳虚,不能摄汗,所以恶风不除,变证有四肢拘急, 小便难,固用桂枝加附子以固太阳卫外之气。 汗出不解是阴中之阳虚,汗虽出而不彻,所以有发热不除,变证见头眩身 瞤之表,心下悸之里。固用真武汤壮坎中之阳虚。
附子
味辛,温:与现代认识相差较大,《药典》2015年版:“附子,味辛,甘,
大热。有毒。”辛温大热之品,温里散寒之功甚强,其“主风寒咳逆邪气”, 即取其温里散寒之功。《药典》2015年版规定附子常用量为3~15g。
附子
倪海厦云:附子就是玄武,这里的附子就是炮附子,附子 本身是再中药里最黑最咸的药,附子是乌头的根,平常三 年采收的就叫附子,是非常阳热的药,用其温肾阳以行水、 治水之功,名为玄武。附子入肾,生附子就是附子采收后, 用明矾泡一下,晒干就入药,有大毒,因为附子表皮上黑 黑的毛会黏在气管上,造成一直咳嗽,所以要刮皮,或者 用棉布包住。
思考二
同理,桂枝汤另一个症状:自汗 一可以是虚人感受风邪,风性清扬,可使肌表开疏而为汗。 一可以是非外感,未受风邪,营卫两弱,阴阳两虚,肌表失固而自汗。 伤寒论53、54条:“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 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
桂枝汤辛甘化阳,酸甘化阴,阴阳双补之轻剂,有外邪可以祛邪扶正,无 外邪,可以阴阳双补,固其正气。
以迷走神经为主表现:阿托品,对异位心律失常:利多卡因,两者都有,可两者同用。
李士懋桂枝加附子汤医案一则
朱某,女,20岁,学生。2002年11月17日初诊:自暑假即断续发热恶风寒,自汗, 体温在37.8℃,头痛,身倦,不欲食。脉弦细按之减。舌略淡,苔白,面色不华。 证属:阳虚,风客于外,营卫不和。法宜:温阳调和营卫。方宗: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桂枝9克 白芍9克 炙甘草6克 生姜4片 大枣6枚 党参12克 炮附子10克 2剂,水煎服,3小时1煎。啜粥,温覆,取微汗。 2002年11月19日:药后未汗,已不恶风,体温:37℃,自汗,口苦。经行以日,腹无急 结。脉弦细按之减。舌尚可,苔薄白。 证属:少阳微结。方宗:小柴胡汤主之。 柴胡9克 黄芩7克 党参12克 生芪12克 半夏9克 生姜4片 大枣6枚 炙甘草6克 3剂,水煎服,药后告愈。
怎么煮?
1、煎煮时间长:大剂量用附子,必须先水煎1~3小时以上,再入它药同煎。实验证 明,附子经长时间煎煮后,乌头碱水解为乌头原碱,其毒性显著降低。有资料表明, 附子经加热处理后,毒性仅为原来的1/200。但其强心成分经煎煮后不被破坏。(见吕 兰薰等《常用中药药理》,陕西科技出版社1979年12月版179页)
2、配伍煮:附子与干姜、甘草同煎,其生物碱发生化学变化,毒性大大减低(见周 凤梧《古今药方纵横》,人民卫生出版社1987年1月版135页)。此三味配伍恰为《伤 寒论》中的四逆汤,故又称“张仲景附子配伍法”。
① 先有唇、手、足麻,之后出现流涎,手、足肌肉 痉挛、抽搐,胸闷,心慌心悸,头昏眼花,胃部 有烧灼感。 ② 继之出现恶心呕吐、烦燥,脉缓慢,神志呆滞, 呼吸困难,血压下降,言语障碍,大小便失禁。 ③ 进而出现昏迷,抽搐,呼吸暂停,严重者可因循 环、呼吸衰竭而死亡。
1、《伤寒论》20条云:“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 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服发汗之剂,是阳亡于外, 急当扶阳,固用桂枝加附汤以固之。
汗漏不止与大汗出、 汗出不解的区别? 思考一
《伤寒论》第26条云:“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 白虎加人参汤主之。”服桂枝汤后,大汗出而大烦渴,是阳陷于里,急当 滋阴,故用白虎加人参汤和之。
桂枝加附子汤
-2018级针推专硕梁家彬
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 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20)
条文解析 医案两则
方药解析 应用思考
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 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20)
仲景云:桂枝汤发汗,“当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 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不但不除,反生 它患,或伤阳,或伤阴,或助热,或内传,过汗变证 不一。
应用指证: 何以小便难? 何以四肢微急, 难以屈伸? 当见何脉?
3、《素问· 灵兰秘典论》曰:“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 矣。”阳虚,气化不利,则小便难,甚至尿闭,水肿鼓胀,水饮泛溢,又 可干于脏腑,溢于肌肤,为病亦广。 4、急乃拘急,筋挛而急,难以屈伸。筋之柔,必“气主煦之,血主濡之”。 本证阳既已虚,则筋失温煦而拘,难以屈伸。亦可挛痹痿厥转筋。阳虚不 煦,不仅引起肢体的筋挛,亦可引起脏腑的筋挛,而导致脏腑经脉的广泛 病变,此方也可以用。 5、仲景虽未明言,然据方测证,知为阳漐漐虚,其脉当见阴脉,脉或浮或 沉,或数或徐,或弦或细,必沉取无力或减。其舌当淡或嫩,若红暗或绛, 亦因阳虚血泣使然,不以热看。 6、临床上见阴脉,再见上述一症即可使用。 若有表邪,遵桂枝将息法,取正汗。若无表邪,可不加辅汗三法,温阳扶 正即可。温阳扶正后,若见正汗出者,属阴阳调和,不汗而汗,为广义汗 法。
附子
附子
《本草纲目》云:白附子乃阳明经药,与附子相似,故得此名,实非附子也。
白附子与附子的外形相似,但较附子小。 《中国药典》所指的白附子,系天南星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独角莲的块茎。 产于河南的禹州,故又称禹白附。 产于东北,故又称关白附。 上海习称禹白附为鸡心白附,称关白附为竹节白附。 附子:性味大辛大热,有毒,入心脾肾经。功能回阳救逆,温中止痛,散寒燥湿。 白附子:性味辛甘温,有毒,入阳明胃经。功能祛风寒,逐寒湿,止痉止痛。
麻黄附子细辛汤:少阴阳虚而太阳表实。 附子温阳,扶正祛邪,细辛启肾阳,引领可直入少阴之寒,麻黄, 散太阳表之寒,从里达表而解。 桂枝加附子汤:少阴阳虚而太阳表虚,以桂枝汤调和营卫。
脉象区别:皆有阳虚,所以沉取皆无力。 麻附细在此基础上,有外寒所客,脉当弦拘紧而沉无力 桂枝加附子汤,营卫两虚,阳气虚弱,其脉缓或浮弱,沉取无力。
《伤寒论》“辩可发汗病 脉证并治第十六” 说:“凡发汗,欲令手足俱周,时出似zeze然, 一时间许益佳,不可令如水流离。”清楚地指 出,汗要周遍,使手脚都见到汗,要出小汗, 微汗,还要使汗出持续一定的时间,也就是加 盖衣被保温发汗到一个时辰,一个时辰就是两 个小时左右。如果做到这三点,才较汗出透了, 才可以达汗出热退,脉静身凉。
胆巴,也俗称卤水,其 中含有大量的氯化镁、 氯化钠和金属离子。
临床上常见的附子:生附子、盐附子、白附片、黑顺片、 熟附子、淡附片 生附子:洗净,晒干 盐附子:较大附子,胆巴、盐、水混合后浸泡、沥干水后, 再浸,连续3天,捞起,暴晒。 白附片:中等的附子,胆巴,清水浸泡7天,煮约1小时, 捞出放清水浸泡,剥皮,再清水浸泡,晒至卷角,再晒或 烘至全干。 黑顺片:小个的附子,胆巴泡,放入锅里煮,清水浸泡, 不剥皮,捞出用红糖浸染呈黄黑色,蒸晒干或烘干。 熟附子:中等的附子,经胆巴水浸、煮、水漂、去皮及根 下端部分,切横片,经蒸、烘(晒)至全干即成。 淡附片:取盐附子,用清水泡,至盐分漂尽为度,与甘草、 黑豆加水共煮至透心,除去甘草、黑豆,烘(晒)。
思考三
*李士懋《平脉辨证 经方时方案解》
伤寒论里面阳虚者禁汗,为什么这个 方是阳虚还用桂枝将息法发汗呢?
柯琴说本证是离中阳虚,不能敛液,当用桂枝汤补心之阳, 阳密则漏汗自止,恶风自罢。坎中阳虚,不能制水,必加附 子以固肾之阳,阳回则小便自利,四肢自柔。
桂枝汤主要以温补心阳,附子温补肾阳为主。
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三两(炙)、生姜三两 (切),大枣(擘)十二枚,附子(炮,去皮,破八片)一枚。
本卫阳虚,即阳中之阳虚,加之发汗过多,而阳亡于外
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 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20)
太阳,发汗:病在太阳,固当发汗,然得微似有汗者佳; 遂漏不止:汗出越多,卫阳越虚,腠理不能固密,营阴随之外泄,出现伤阳损阴得结果。 (阳加于阴谓之汗) 其人恶风:汗多亡阳,玄府不蔽,风乘虚入,故复恶风; 小便难:过汗伤阳,津液亏少,化源不足,阳气被伤,气化无力导致; 四肢微急,难以屈伸:四肢轻度拘急,活动不灵,既有阳虚四肢筋脉失稳的因素,也有 阴液被伤,四肢筋脉失去阴液濡养的因素。 阴阳两虚的结果
此医案,弦细按之减。弦为减,按之减,阳弱之脉,细乃营血不足。 阳虚且营卫不足,予桂枝加附子汤。
何以恶风? 应用此方必须 有表证吗?
2、有2种可能。 一种是大汗表证未解,仍有恶风,本方加附子扶正助阳解表;加炙甘草一 两,培中且制附子之毒,亦有扶正解表,且将息如桂枝汤,所以此方阳虚 外感亦可用。 另一种是并无表邪,乃因阳虚,肌表失护而恶风寒,此方可用。若阳虚不 在肌表,而在经、脉、筋、骨、或者阳虚在五脏六腑及其所属组织官窍, 则病变更为广泛,此方也可以用。
桂枝汤:所有都是甘味药,生津液,以固护津液为主,因为津 液一元论,包括阴和阳的功能,气化温煦推动濡养,桂枝汤中 芍药甘草汤也可以酸甘化阴,但是我认为这个方是偏向于固护 阳气为主的。
哪里的阳虚?
1、阳加于阴谓之汗。 2、汗为心之液;奉心化赤而为血,血汗同源。 3、《医宗必读》:“心阳虚不能卫外而为固,则外伤而自汗”。 4、《伤寒论》64条:“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 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
生附子是温经通里寒,此经是指全身血脉,一吃下去,全 身血脉都会被打通。炮附子专门温肾阳的。肾阳不足,小 便就会清白,腰酸,遗精,脸色白黄得很虚弱。肾和膀胱 相表里,膀胱经是人身体中主表得最大得一条静脉,所以 炮附子除了温肾阳还能固表,所以一吃下去,皮肤毛孔马 上收起来,一滴汗也不流出去,汗马上止住。但是单纯吃 炮附子不行,必须加在桂枝汤中,靠桂枝得力量把炮附子 带到皮肤表面,才能发挥固表的作用。
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三两(炙)、生姜三两(切), 大枣(擘)十二枚,附子(炮,去皮,破八片)一枚。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本云,桂枝汤,今加附子,将息如前法。 本证既然属于阴阳两伤,但为什么只取助阳解表之法(加了一 枚附子)而不用补阴液呢?
本病重点在于阳虚不固,阴液虽有损伤,但阴液损伤缘于汗泄,汗泄缘于阳虚不固, 因此采用助阳解表法,助阳就可以固表,固表就可以敛汗,敛汗就是摄阴。 另一方面,有形之阴液不能速生,无形之阳气所当急救,何况阳生则阴长,阳气恢复, 气化功能正常,阴液就可以自行恢复。 陈渊雷:津伤而阳不亡者,其津自能再生,阳亡而津不伤者,其津亦无后继,是以良 工治病不思津伤而虞阳之亡。
《伤寒论》第82条云:“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 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 汗遂漏不止是阳中之阳虚,不能摄汗,所以恶风不除,变证有四肢拘急, 小便难,固用桂枝加附子以固太阳卫外之气。 汗出不解是阴中之阳虚,汗虽出而不彻,所以有发热不除,变证见头眩身 瞤之表,心下悸之里。固用真武汤壮坎中之阳虚。
附子
味辛,温:与现代认识相差较大,《药典》2015年版:“附子,味辛,甘,
大热。有毒。”辛温大热之品,温里散寒之功甚强,其“主风寒咳逆邪气”, 即取其温里散寒之功。《药典》2015年版规定附子常用量为3~15g。
附子
倪海厦云:附子就是玄武,这里的附子就是炮附子,附子 本身是再中药里最黑最咸的药,附子是乌头的根,平常三 年采收的就叫附子,是非常阳热的药,用其温肾阳以行水、 治水之功,名为玄武。附子入肾,生附子就是附子采收后, 用明矾泡一下,晒干就入药,有大毒,因为附子表皮上黑 黑的毛会黏在气管上,造成一直咳嗽,所以要刮皮,或者 用棉布包住。
思考二
同理,桂枝汤另一个症状:自汗 一可以是虚人感受风邪,风性清扬,可使肌表开疏而为汗。 一可以是非外感,未受风邪,营卫两弱,阴阳两虚,肌表失固而自汗。 伤寒论53、54条:“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 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
桂枝汤辛甘化阳,酸甘化阴,阴阳双补之轻剂,有外邪可以祛邪扶正,无 外邪,可以阴阳双补,固其正气。
以迷走神经为主表现:阿托品,对异位心律失常:利多卡因,两者都有,可两者同用。
李士懋桂枝加附子汤医案一则
朱某,女,20岁,学生。2002年11月17日初诊:自暑假即断续发热恶风寒,自汗, 体温在37.8℃,头痛,身倦,不欲食。脉弦细按之减。舌略淡,苔白,面色不华。 证属:阳虚,风客于外,营卫不和。法宜:温阳调和营卫。方宗: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桂枝9克 白芍9克 炙甘草6克 生姜4片 大枣6枚 党参12克 炮附子10克 2剂,水煎服,3小时1煎。啜粥,温覆,取微汗。 2002年11月19日:药后未汗,已不恶风,体温:37℃,自汗,口苦。经行以日,腹无急 结。脉弦细按之减。舌尚可,苔薄白。 证属:少阳微结。方宗:小柴胡汤主之。 柴胡9克 黄芩7克 党参12克 生芪12克 半夏9克 生姜4片 大枣6枚 炙甘草6克 3剂,水煎服,药后告愈。
怎么煮?
1、煎煮时间长:大剂量用附子,必须先水煎1~3小时以上,再入它药同煎。实验证 明,附子经长时间煎煮后,乌头碱水解为乌头原碱,其毒性显著降低。有资料表明, 附子经加热处理后,毒性仅为原来的1/200。但其强心成分经煎煮后不被破坏。(见吕 兰薰等《常用中药药理》,陕西科技出版社1979年12月版179页)
2、配伍煮:附子与干姜、甘草同煎,其生物碱发生化学变化,毒性大大减低(见周 凤梧《古今药方纵横》,人民卫生出版社1987年1月版135页)。此三味配伍恰为《伤 寒论》中的四逆汤,故又称“张仲景附子配伍法”。
① 先有唇、手、足麻,之后出现流涎,手、足肌肉 痉挛、抽搐,胸闷,心慌心悸,头昏眼花,胃部 有烧灼感。 ② 继之出现恶心呕吐、烦燥,脉缓慢,神志呆滞, 呼吸困难,血压下降,言语障碍,大小便失禁。 ③ 进而出现昏迷,抽搐,呼吸暂停,严重者可因循 环、呼吸衰竭而死亡。
1、《伤寒论》20条云:“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 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服发汗之剂,是阳亡于外, 急当扶阳,固用桂枝加附汤以固之。
汗漏不止与大汗出、 汗出不解的区别? 思考一
《伤寒论》第26条云:“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 白虎加人参汤主之。”服桂枝汤后,大汗出而大烦渴,是阳陷于里,急当 滋阴,故用白虎加人参汤和之。
桂枝加附子汤
-2018级针推专硕梁家彬
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 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20)
条文解析 医案两则
方药解析 应用思考
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 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20)
仲景云:桂枝汤发汗,“当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 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不但不除,反生 它患,或伤阳,或伤阴,或助热,或内传,过汗变证 不一。
应用指证: 何以小便难? 何以四肢微急, 难以屈伸? 当见何脉?
3、《素问· 灵兰秘典论》曰:“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 矣。”阳虚,气化不利,则小便难,甚至尿闭,水肿鼓胀,水饮泛溢,又 可干于脏腑,溢于肌肤,为病亦广。 4、急乃拘急,筋挛而急,难以屈伸。筋之柔,必“气主煦之,血主濡之”。 本证阳既已虚,则筋失温煦而拘,难以屈伸。亦可挛痹痿厥转筋。阳虚不 煦,不仅引起肢体的筋挛,亦可引起脏腑的筋挛,而导致脏腑经脉的广泛 病变,此方也可以用。 5、仲景虽未明言,然据方测证,知为阳漐漐虚,其脉当见阴脉,脉或浮或 沉,或数或徐,或弦或细,必沉取无力或减。其舌当淡或嫩,若红暗或绛, 亦因阳虚血泣使然,不以热看。 6、临床上见阴脉,再见上述一症即可使用。 若有表邪,遵桂枝将息法,取正汗。若无表邪,可不加辅汗三法,温阳扶 正即可。温阳扶正后,若见正汗出者,属阴阳调和,不汗而汗,为广义汗 法。
附子
附子
《本草纲目》云:白附子乃阳明经药,与附子相似,故得此名,实非附子也。
白附子与附子的外形相似,但较附子小。 《中国药典》所指的白附子,系天南星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独角莲的块茎。 产于河南的禹州,故又称禹白附。 产于东北,故又称关白附。 上海习称禹白附为鸡心白附,称关白附为竹节白附。 附子:性味大辛大热,有毒,入心脾肾经。功能回阳救逆,温中止痛,散寒燥湿。 白附子:性味辛甘温,有毒,入阳明胃经。功能祛风寒,逐寒湿,止痉止痛。
麻黄附子细辛汤:少阴阳虚而太阳表实。 附子温阳,扶正祛邪,细辛启肾阳,引领可直入少阴之寒,麻黄, 散太阳表之寒,从里达表而解。 桂枝加附子汤:少阴阳虚而太阳表虚,以桂枝汤调和营卫。
脉象区别:皆有阳虚,所以沉取皆无力。 麻附细在此基础上,有外寒所客,脉当弦拘紧而沉无力 桂枝加附子汤,营卫两虚,阳气虚弱,其脉缓或浮弱,沉取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