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顺两次被裁历史原因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平顺县历史上两次被裁原因探究
众所周知,平顺县建于明嘉靖八年(1529),距今仅484年,是长治地区建县历史最短的县份之一。

在这483年之中,分别于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和民国四年(1915)被当时的最高统治者下令裁汰(分别于民国元年和民国六年两次恢复),县治被裁改乡前后两次历时149年。

关于两次裁县的原因地方志书并未详细记载。

近两年来,在整理《山晋石刻〃平顺卷》过程中,翻阅相关史料,收集了当时有关的片鳞半爪,现初步整理,以补地方志书记载的不足。

第一次被裁
被裁的时间:乾隆二十九年《重修广武桥碑记》中载‚村东北有广武桥……基址仅有、跬步维艰。

甲申年因裁汰平顺、里老并甲,过而伤之,于是有重修之意‛。

这一段提到了甲申年(乾隆二十九年 1764)裁汰平顺。

立碑时间为乾隆二十九年八月二十一日。

‚遂输资效力,鸠工庀材,不数日而厥功告竣‛。

说明乾隆二十九年八月前平顺县已经被裁,并进入了实质性的‚里老并甲‛操作阶段。

被裁的直接原因:据《清实录〃高宗(乾隆朝)实录》记载:‚乙巳(乾隆二十九年四月初九日),吏部议准:山西巡抚和其衷奏称‘潞安府属之平顺县。

原拨潞城、壶关、黎城三县,就青羊里为治。

编户仅三十一里。

环城皆山,并无井泉,应裁。

其编户及所徵钱粮各归原拨。

’从之‛。

这次被裁的直接原因是因为县城缺水。

水,一直是困扰县城居民生活的一个大问题。

据清康熙版《平顺县志〃卷之二〃山川》载:‚周公泉:在县南山下。

建县之初,潞州守周公讳昊督工,见地方缺水,步相于此,凿井三眼,故名。

本县各官取用,水利赖焉‛。

(现在还有两眼保存完好)。

同时记载在建县初修济众池(现自来水公司院内)、万历十一年至十七年之间修好水池(现在新宇超市的位置)、万历二十年至二十五年间修三岔口池(电业局后原来的水池)。

从建县之初到万历二十年约60年时间里,在县城打了三眼井、修了三座水池。

当时县城百姓的吃水问题应该是得到了解决。

到乾隆二十九年再提这个问题,一可能是人口大量增加,吃水问题也许真的是个大问题了;二因缺水裁县可能
只是个籍口。

因为裁县说到底只是裁掉官府机构,学府还保留,外来人口并未减少很多,‚乡民每多不便‛的问题并未彻底解决。

既已缺水,为啥还要选择青羊村做县治?在夏言的《入青羊山抚谕相度开设大略疏》中这样叙述:‚山中周览五日,其山川阢塞,道路险夷,村墟井落攀缘上下,一一皆经心注目。

惟青羊一村,人民颇众,山水环合,风气翕聚,土地沃衍,所宜开设县治,堪以居养人民。

臣尝读堪舆家书,亦略领其意义,随以罗经立定方向,凡县治、学宫、文庙、城隍及各项大小公廨、街渠、门巷、城垣道路,俱各督同知州周昊画定规模,建以标准。

三司等官对面商榷,佥以为善。

及询参政李际可,则知都御史王应鹏、御史穆相,于贼平之后,臣未至之先,亦已到山相度,与臣所拟相同。

‛在《开设县治巡司关堡抚恤降民事宜》中载:‚应设县治一处,臣看得青羊村东抵林县界八十五里,南抵壶关界六十里,西抵潞州界四十里,东南抵花园村并林县界一百三十里,西北抵潞城县界四十里,东西相距一百里,南北廷袤一百余里。

‛可见在青羊村设县治,一是因为风水好、人口多、‚土地沃衍‛,二是位置适中。

被裁的间接原因:《清实录〃高宗(乾隆朝)实录》记载:‚甲子(乾隆九年十月初九日)。

吏部等部议准、山西巡抚阿里衮疏请、裁汰平顺县虹梯关巡检一缺。

添设长治县西火镇巡检。

从之。

‛、‚(乾隆二十一年九月)吏部议准……平顺县玉峡关巡检亦属冗设,应裁。

从之。

‛经山西巡抚申请、吏部审核、皇帝批准,虹梯关、玉峡关巡检分别被裁,反应出从明嘉靖初年至乾隆初年,当时的政治、经济形势已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夏言《请差官查勘青羊山功次即处置地方疏》载‚相择高平原阜,建置官府,以为防御。

大则设一千户所,小则立二三巡检司,控扼要害,长年戍守,以为百年无事之计。

‛夏言还未到青羊山,就向皇帝提出建立官府和立巡检司的建议。

建置官府、设巡检司主要目的是为了‚控扼要害‛和防御民变。

从中可以看出,平顺县的建立更多是从政治、军事角度考虑。

从满人定鼎中原到乾隆初年已过去百余年,时代正处‚康乾盛世‛,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是应是当时的主旋律。

从控扼要害和防御民变的角度分析,加之地方经济中心的转移和晋豫之间交通要道的改变,虹梯关和玉峡关的地位和作用已大大降低,所以两个关口的巡检司被裁也在情理之中。

从两个关口的巡检司被裁不难看出平顺县在维
护政权稳定、维持地方平安方面的作用已大大削弱,从减少行政开支和减轻地方百姓税赋角度,裁撤一个山大沟深、地广人稀的人口、经济小县也是合理的。

第一次复县
第一次复县时间是在民国元年(1911)。

能够复县,一是有赖当时的大背景,正如石璜《恢复县治通告书》中所言:‚今幸临时省议会通过官制草案,取直接制以县为单位。

凡府、厅、州、乡一律改县‛。

二是有赖于石璜、崔维新、张玉龙、原庆澜等‚奔走呼号、舌敝唇焦、任劳任怨、百折不回‛,方有恢复县治的结果。

第二次被裁
第二次被裁时间为民国四年(1915)。

被裁的直接原因是新任山西巡按使金永请示大总统,主要理由是:‚幅员不甚广袤,户口亦非殷繁……迨经改乡为县之后,事更清简,不但分治,而财政困难,政治未能悉举,……当时议会因一时意见所及,未能通盘筹划,遂有此举‛。

经大总统批复于民国四年平顺县再次被裁。

第二次复县
第二次复县时间为民国六年(1917)。

此次复县国会议员石璜、省议员张玉龙、县议会会长崔维新、公民代表师孔仁等功不可没。

尤其是国会议员石璜拟稿的《平顺公民代表师孔仁等请议规复该乡为县并请增筹经费书》,针对民国三年山西巡按使金永裁撤平顺为乡的理由,从地方治安、百姓生活、学生上学、经费筹措等四个方面进行了批驳(详见民国版《平顺县志〃卷九〃沿革考》),复县的理由不可谓不充分,对复县应该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于此次复县的理由在《兼署内务府总长范源廉呈大总统拟准山西省恢复清源平顺县治文》中很简洁:‚自民国四年裁并后,全境悉隶潞城一县,鞭长莫及势所难免;该乡地方险要,亦非县佐权力所能震摄,似以恢复县治为宜‛。

民国六年五月三日得到了大总统的批复,完成了第二次复县。

新政权的建立
民国二十九年(1940)1月,平顺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

6月以老马岭一线为界分置平顺(南)、平(顺)北县。

因上级尚无统一的抗日政权,两县均在上级党委统一领导之下。

8月,冀太联办成立,设太南专署,平顺(南)、平(顺)北归属之。

民国三十年(1941)8月,晋冀鲁豫边区太行行署成立,平顺(南)、平(顺)北两县归太行四专区。

民国三十一年(1942)6月,平顺(南)、平(顺)北合并,仍属太行四专区。

1958年11月,平顺与壶关合并为壶关县,县治设在平顺县城。

1959年9月,壶关、平顺分治。

旧貌换新然
平顺山势险恶,严酷的生存环境,砥砺着平顺人民的意志和精神,在与各种艰难困苦的斗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

顽强不屈的平顺人民,在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在历届平顺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不断艰苦创业,不断改变着家乡的面貌,山更绿了、天更蓝了、水更清了、生态环境更美了、人的面貌更精神了……。

平顺正在以崭新的姿态,展开双臂拥抱全世界、拥抱新世纪。

尤其是近几年,旅游开发、县城改造等等,亮点纷呈,不仅改变了外界对平顺的印象,更使平顺人感觉‚有脸、有面、有尊严‛,使在平顺工作生活的、在外地工作的、祖籍是平顺的,总之,使每一个平顺人都以做一个平顺人而自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