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货膨胀治理比较及启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通货膨胀治理比较及启示
通货膨胀治理比较及启示
2013年01月14日来源:《中国发展观察》作者:左新文马友强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是重要的宏观经济目标,世界主要国家经历通货膨胀后都采取了相应的治理措施,积累了较多的治理经验,分析研究这些经验和措施对完善国内价格管理政策,避免价格大幅波动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国外通货膨胀的一般表现及治理经验
(一)世界平均通货膨胀率的波动
上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发展经历了四次明显的价格周期波动。第一次是1971-1978年,这一阶段的峰值是1974年的16.5%,上升期为四年,下降期为四年;第二次是1978-1986年,这一阶段的峰值是1980年的13.3%,上升期为三年,下降期为六年;第三次是1986-2001年,这一阶段的峰值是1994年的9.7%,上升期为八年,下降期为七年;第四次是2001年至今。前三个阶段都是物价与经济增长相背离的趋势,即经济增速加快对应着物价增速下降,经济增速放缓对应着物价增速上升,是三次典型的滞
胀局面。2001年以来,经济增长与物价水平保持了基本一致的趋势。全球经济在这40年中经过两次石油危机,两次金融危机。两次石油危机一定程度上促发了前两次全球的物价上涨,紧随1973年和1979年的原油价格大涨之后的第二年就是二次峰值的出现。
(二)主要国家通货膨胀的原因及应对策略
除了战争与社会动乱,世界发达经济体的稳定性总体高于发展中国家,1970到2010的41年间,高收入国家的通胀率为5.19%,低收入国家的通胀率为9.06%,后者是前者的1.74倍,而从经济增长速度来看,1960年以来低收入国家仅比高收入国家高1.3个百分点。
1.发展中国家通货膨胀的历程与对策
发展中国家的拉美国家由于战后长期实行刺激性经济政策,财政出现巨额赤字,货币发行失控,国际贸易条件恶化,到上世纪80年代出现了严重的通货膨胀,阿根廷、玻利维亚、巴西等都实行了货币改革,冻结或管制物价和工资等措
施来应对通货膨胀,拉美国家的通货膨胀治理以行政手段为主。
从金砖四国中的巴西、俄罗斯、印度来看,巴西和俄罗斯都因为社会动荡或剧变经历过恶性通货膨胀,印度政局平稳,社会相对稳定,物价水平相对稳定,印度稍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俄罗斯、印度通过增加农业投入,提高小麦出口关税,降低奶制品、蔬菜、食用油关税来控制食品价格。俄罗斯、韩国在通胀加剧的情况下,增加对低收入群体的补贴,韩国对生活必需品进行“特别管理”,对公交、电力等公共产品实行价格管制。俄罗斯对哄抬物价企业给予重罚。
2.发达国家通货膨胀的历程与对策
二战后发达国家的通货膨胀主要出现在上世纪70年代和90年代两次,但波动幅度远低于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在稳定经济增长和治理通货膨胀方面具有较为成熟的经验。
美国在1970年代陷入了近10年的滞胀,1974年通货膨胀率达到11%。一般认为该时期美国遭遇世界石油危机,加之国内宽松的货币政策和
财政政策,以及缺乏新的经济增长点是造成这次滞胀的主要原因。发达国家由于发展水平相近,政策导向趋同,通货膨胀的时间与原因有很大的相似,通货膨胀率日本1974年达到20。8%,英国1975年达到27.1%,法国1982年达到12.7%,德国1974年达到7.3%,意大利1974年和1980年分别达到20.2%、20.8%,加拿大1974年达到15.2%,澳大利亚1975年达到16.6%。
美国通过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紧缩的财政政策走出了70年代的滞胀,英国采取了直接干预物价上涨和工资增长,控制货币流通量,削减政府公共支出,降低税率等政策。日本采取了价格直接干预以及相关的产业政策。法国的主要措施有实行财政货币双紧、工资指数化,减免税收等。德国则把稳定币值作为抑制通胀的主要政策。意大利采取了管制物价,工资指数化,制造业重组和改造服务业。加拿大、澳大利亚除管制物价和工资、逐步降低货币供应量增长外,还实施了通货膨胀目标制。
(三)国外治理通货膨胀的一些启示
国外在对待通货膨胀时都采取了积极的应对措施,西方发达国家治理通货膨胀的政策效果要明显优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他们的经验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积极干预。通货膨胀对国民的基本生活影响深刻,在国外没有哪个政府或者经济学流派认可通货膨胀无害论,一些政党把治理通货膨胀当成执政的重要目标或者选举的重要主张。
2.促进市场的进一步完善。上世纪70年代个别国家虽然在短期内采取直接冻结物价的政策,但在通胀压力缓解后,立即解除物价冻结,以推进市场发育和完善市场机制、加大公平竞争作为应对通货膨胀的长期政策。
3.完善相关法律。美国在上世纪治理通货膨胀中,先后推出了一系列法律,用法律手段约束财政预算、加大反垄断力度,加拿大和澳大利亚都推出了通货膨胀目标制,日本也在利用产业政策调整供求关系出台了相关法律。
4.重视物资储备。在应对通货膨胀方面,各国都采用重要物资储备制度,美日等国家加大能源
储备、重要生活物资储备,有效提高了政府应对通货膨胀的能力。
5.重视工资和物价的关系。高福利是西方发达国家在上世纪80、90年代通货膨胀的重要原因之一,除美国外日本、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加拿大、澳大利亚七国都实行了控制工资上涨幅度的政策,意大利、法国实行了具有法律性质的工资指数化政策。
我国通货膨胀及治理对策
我国在1940年代末期和1950年代新中国建国初期都出现过严重的通货膨胀。改革开放后我国也经历了几次通货膨胀,在不同的时期都采取了相应的对策措施,保证了我国几十年来远低于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的相对平稳的价格水平。
(一)改革开放以来通货膨胀的基本情况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表现出三次周期性的波动(1979-1989,1989-1999,1999至今),对应着三次通货膨胀周期。
年商品零售价格总指数达到6%,1985年CPI 为9.3%,1988年和1989年CPI分别达18.8%和18%。
1980年出现通货膨胀的原因包括工资政策调整、农副产品价格大幅提高、财政连年出现赤字与货币发行量大幅增加等方面,国务院在1980年12月发布了《关于严格控制物价、整顿议价的通知》来治理通货膨胀,1981年商品零售价格总指数降为2.4%。1985年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是信用失控及其引发的需求扩张,是典型的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当时采取了控制投资规模,加强价格监管等措施。由于采取的紧缩政策在尚未完全见到成效的情况下,1986年又开始全面松动,导致了需求量的严重膨胀,价格也随之上涨。1988年和1989年的通货膨胀的主要诱因是宽松的货币政策和价格闯关政策,这次通货膨胀既有需求拉动,也有涨价预期的成分。1989年中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治理整顿和深化改革的决定》,1990年商品零售价格总指数降为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