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边城》的理想化色彩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谈《边城》的理想化色彩

——再读《边城》

内容提要:本文主要论述《边城》的理想化色彩。这些理想化色彩的主要体现在作者对于湘西的自然环境描写、民俗风情描写以及作者在作品中极力赞扬的人性美等这些方面。作者之所以要运用虚构的笔法来创作,主要是与作者的经历密不可分,作者想要通过这种理想化的描写有所寄托。

关键词:边城民俗人性美理想化寄托

《边城》是沈从文最负盛名的代表作,也是其所构筑的“湘西世界”的核心之作。关这部小说的创作动机,沈从文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我主意不在领导读者去桃源旅行,却想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路酉水流域一个小城市中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牵连在一处时,个人应有的一份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可以说,沈从文的这个创作意图在《边城》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每一次阅读《边城》的时候,我都对《边城》中描写的那种桃源式的生活情景而向往不已。这次再读《边城》,这种感觉便越

发得深刻。

在作者的创作动机的表述中,可以看出作者虽然不愿意刻意

地去描写桃源的生活,但是从作品的字里行间,我仍然感受到《边城》带有浓厚的理想化色彩。而且具体分起来,这种理想化色彩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民风民俗的刻画与人性的

表现。

一、理想化的民风民俗

沈从文是一位奇特的作家,他出生与湘西的行伍世家,湘西秀丽的自然风光赋予了他独特的气质,这种气质在其作品中表露无疑。他的作品主要以农村题材为主,大多描写他的家乡——湘西。《三三》、《边城》、《长河》等作品共同构筑了他的“湘西世界”,我们之所以称之为“湘西世界”,主要是他作品中那种浓厚的民俗气息,而《边城》就是其中的集大成者,是其湘西世界的奠基之作。

这位从“边城”走向世界的“乡下人”,对自己的家乡十分熟悉,对家乡的民俗风情更是有着优先的发言权。因此,《边城》给我的一个最深的印象就是一幅美丽的图画加上一个悲惨的爱情故事,散发着清新纯朴的民间气息。而这一切都要

归公于作品中民俗的描写。

我们都知道,“民俗”又称为“风俗”、“习俗”,指民间风俗,也就是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民俗一旦形成,就成为规范人们行为、语言和心理的一种基本力量。按照道理来讲,对于民俗的描写应该是非常客观的,不会有虚构之处,但是我觉得,沈从文的民风民

俗描写,打破了时空的限制,使本来是实写的民俗描写蒙上

了一层理想化的色彩。

那么下面就让我们具体地分析一下沈从文在《边城》里是怎

样进行民俗风情描写的。

首先,搭建民俗的“舞台”。民俗具有地域性,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具有不同的民俗。作者在作品中搭建的一个“舞台”便是湘西的一个美丽边城。作者在作品的前三章用了大量的、带有虚构色彩的笔墨描写了湘西边城美丽的风光:这里有幽碧的远山、清澈的溪水、挺立的白塔等等。将近万字的篇幅勾勒出乌托邦式的世外桃源。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清新的风景必然养育出淳朴的民风。正如作品中所描写的那样:“这里的人无不轻利重义,守信自约;酒家屠户,来往渡客,人人均有君子之风”,“即便是娼妓,也常常较之讲道德知羞耻的城市中绅士还更可信任。”总之,“一切莫不极有秩序,人民也莫不安分乐生”。因此,美丽如画的风景和淳朴的民风相互融合,交错成网,就构成了民俗“表演”的“舞

台”。

但是,在上面我也提到,这种描写带有虚构性,是作者理想化的产物。因为“边城”是作家的一种感性形式。对于现代的人来讲,它永远是那么陌生,那么遥不可及,完全是一个由语言构筑的子虚乌有的世界。近代湘西社会作为《边城》的底本,并非那么浑厚、淳朴;并非是一个村落区,现代文明

的冲击圈早已波及到这里,早已荡去了人类早期遗留下来的那种原始情调。基于这种社会现实,再来看一下作者的描写,虚构、理想化的色彩有多么浓厚便一目了然了。

其次,湘西的各种民俗悉数“登台”。作者虚构出了这种民俗的“舞台”之后,便开始了他极为擅长的民俗描写。在整部作品中,作者穿插描写了对歌、提亲、陪嫁、丧葬、赛龙舟、捉鸭子等苗族的风俗,这些民俗描写给这座美丽的边城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更增添了一份温馨与和谐。

在这些众多的民俗之中,作者写得最精彩、最成功的还是端

午节和苗族的婚俗。

根据《中国民间信仰风俗辞典》中记载:端午节又名“端阳节”、“重午节”、“浴兰节”等,与春节、中秋节共同构成了我国民间的三大节日,至今而不衰。龙舟竞渡更是端午节必不可少的游乐项目。在举行了隆重的仪式之后就开始了龙舟比赛,无数人前往观看,场面十分壮观。《边城》中对这种活动给予了再现,而且描写得十分生动细致。值得关注的是,在整部作品中,端午节这种风俗的描写将近占了整部作品的1/3篇幅,而且几乎贯穿了作品的始终。翠翠与傩送、天保兄弟的相识,傩送对翠翠一见钟情等故事都发生在先后的几个端午节里。可以这么说,端午节这一民俗的描写推动了整

个故事情节的发展。

除了端午节之外,男女对山歌等一些风俗的描写还是苗族婚

俗的写照。据记载,青年男女自由恋爱成婚是苗族的婚俗。这一点可以从翠翠母亲那段美丽得令人感动的恋情以及翠翠的爱情上可以体现出来。先是翠翠的母亲从溪头山间互诉衷肠到私下相爱,直到孕育出爱的结晶。仿佛一个优美古老的爱情传说。但是最终的结局却是一个令人断肠的悲剧:一个伴随着自己爱之梦的幻灭而随风飘散;一个“举身赴清池”,到水中去寻找真爱。后来主人公翠翠又鬼使神差般地在母亲当年的心路历程上跋涉,但她还没有来得及品尝爱情的果实,悲剧却已降临。一个古老的婚俗,两段凄美的爱情,在沈从文笔下写得栩栩如生。

可以说,沈从文对于这些风俗的描写是符合实际的,因为这些风俗在当地确实存在。但是这些民俗是建立在作者虚构的那种“边城”世界上的,这就使得它们不可避免地感染上理想

化的色彩。

总之,沈从文对于民俗的描写是十分成功的,使得整部作品洋溢着一种清新俊逸的气息。但是它们都沾染上了虚幻的、理想化的色彩。也许艺术的真实正是作者所要追求的目标,因为艺术的真实比历史的真实更能吸引人,更能打动人。我想,这也许正是我们之所以对《边城》中所表现出的那种桃源仙境式的生活倍感亲切,而无任何虚假之感的缘故吧?

二、理想化的人性表现

《边城》的主题是表现人性之美。沈从文曾告白读者:“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