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血酶在脑出血中作用机制的研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综述与讲座・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基金(编号:16611234)通讯作者:崔桂云,Email:cuiguiyun‐js@163畅com

凝血酶在脑出血中作用机制的研究

史 帝 崔桂云

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内科 徐州 221006

【关键词】 凝血酶;脑出血;作用机制

【中图分类号】 R743畅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5110(2014)10‐0138‐03 脑出血(intracerebralhemorrhageICH)是指原发性脑实质出血,具有较高的病死率和致残率,约占所有脑卒中的

15%[1]

。目前在脑出血的治疗上仍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研究ICH后的神经损伤机制,有助于ICH患者的治疗和预后。而凝血酶引起的脑出血后的神经损伤倍受关注,本文对凝血酶及其相关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 凝血酶的结构及生物学特征

凝血酶是一种专一性很强的丝氨酸蛋白质水解酶,由无活性的凝血酶原转化而来,而凝血酶原主要在肝脏合成。凝血酶能直接作用于血液中的纤维蛋白原,催化其转变为纤维蛋白,促进血液凝块形成。凝血酶结构是由轻链A(49个氨基酸残基)和重链B(259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丝氨酸蛋白酶,重链B具有酶的活性位点和功能结构区域。凝血酶的功能结构区域有3个:一是精氨酸侧链,由Ser‐195、His‐47和Asp‐102构成的催化位点;二是非极性结合位点,可与底物发生疏水相互作用;三是阴离子结合位点,可能由凝血酶B链中的6个Lys构成(LysB21、B52、B65、B106、B107、B154),负责与底物(纤维蛋白原、血小板受体和凝血酶调解蛋白等)

相互识别和相互作用[2‐3]

。凝血酶除了有传统的止血作用外,其在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中还可以活化炎症因子、调节神经细胞的生长和死亡、影响痛疼信号的传递[4]。2 凝血酶在脑组织中的受体

人体含有4种凝血酶受体(PARs)亚型,广泛分布于内皮细胞、血管平滑肌细胞、血小板、成纤维细胞以及某些淋巴

细胞中[5]

。PAR‐1、PAR‐3、PAR‐4主要由凝血酶激活,PAR‐2可被胰蛋白酶或类胰蛋白酶激活。PAR‐1介导的作用在脑内最为重要,分布也最为广泛,主要分布于神经元、脑毛细

血管内皮细胞和神经胶质细胞。研究表明[6]

,PAR‐1mRNA和PAR‐1的蛋白表达在脑出血后明显增加,这种升高可能与凝血酶诱导神经毒性损害密切相关。

3 脑出血后凝血酶的产生

脑出血后血液进入脑实质,凝血酶原立即裂解形成大量凝血酶,同时脑组织也是凝血酶原的来源[7],体外研究显示,凝血酶原mRNA在脑组织神经细胞及胶质细胞系表达;脑

缺血时,脑凝血酶原mRNA上调[8]

。凝血酶原mRNA在脑组织,尤其对缺血敏感的组织如大脑皮质、纹状体、下丘脑、海马和小脑中均有表达。

4 凝血酶对脑出血后脑组织的作用4畅1 凝血酶对脑组织的损伤作用4畅1畅1 凝血酶与脑水肿:脑水肿通常在脑出血后1~2h即

可出现且进展迅速,于出血后24h达到高峰,可持续4~5

d[9]

。既往研究显示,血凝块产生的凝血酶在脑水肿形成过程中起关键作用。通常全血可产生260~360U/mL的凝血酶,而1U的凝血酶足以使1mL血液在15s内凝固,产生多余的凝血酶对周围脑组织产生直接作用并产生一系列生理病理机制。大剂量时则可作为一种神经毒性介质作用于脑和脊髓的凝血酶结合位点,破坏血脑屏障,导致脑水肿和神经细胞凋亡,而小剂量凝血酶对脑细胞具有保护作用,可激活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上的凝血酶受体,阻止细胞凋亡。凝血酶导致的脑出血后的脑水肿有两种作用机制:①细胞毒性水肿:脑出血早期脑组织损伤主要机制之一是凝血酶激活酶原或通过细胞受体介导产生细胞毒性水肿[10]。凝血酶通过与其受体(主要为PAR‐1)结合发挥作用,凝血酶与凝血酶受体结合后,激活胞膜上的磷脂酶C(PLC),PLC将胞膜上的磷酯酰肌醇二磷酸(PIP2)分解为三磷酸肌醇(IP3)和二脂酰甘油(DG)。通过IP3和DG信号传导途径,使胞内Ca2+

超载,导致氧化磷酸化障碍等。②血管源性脑水肿:研究认为凝血酶引起血管源性脑水肿主要与其影响血脑屏障(BBB)的分子结构和功能有关。生理状态下的BBB对小分子的水、尿素和脂溶性的氧、二氧化碳、乙醇等通透,钾、钠出入需要专门的载体,脑损伤时内皮细胞功能异常,结构破坏,内皮下得基底膜也被降解。这些都导致BBB的破坏,血浆中的水、蛋白、蛋白酶、炎性细胞及介质渗出,形成脑水肿和进一步的脑损伤。凝血酶通过作用于脑毛细血管内皮细胞上的活化蛋白酶受体(PAR),激活Scr活化酶家族[11],使内皮细胞收缩,细胞间隙增大。

金属基质蛋白酶(marxmetalloproteinases,MMPs)参与了脑缺血和出血性损伤,MMPs参与缺血缺氧后BBB开放、炎性细胞侵入和脑水肿等有关。MMPs是一组Zn2+依赖性蛋白水解酶,能降解多种细胞外基质成分。研究[12]表明凝血酶通过PAR1受体活化Erk1/2上调MMP‐9的表达及活性,破坏脑毛细血管基底膜。目前认为MMPs的异常表达与血脑屏障损伤及脑水肿有明显关系[13]。Luo等[14]发现血浆蛋白的渗漏与脑水肿形成同时发生,而在敲除MMP‐9基因的大鼠中没有发现蛋白质渗漏,提示MMP‐9在BBB

破坏中起到重要作用。KawakitaK等[15]

发现将10U的凝血酶注入成年大鼠基底神经节,在注射凝血酶后12、24和72h检测脑组织含水量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mRNA及蛋白质的表达。发现大鼠注射凝血酶后12h脑组织含水量明显增加,24h达到高峰,72h后轻微下降,MMP‐9的胶原酶活性在12h即升高,24h达到最高,72h仍然保留很强的活性,MMP‐9mRNA在12h和24h表达明显而在72h后开始减弱。若在注射凝血酶的同时注射水蛭素即可完全抑制脑水肿的形成和MMP‐9mRNA的表达。这些结果提示,脑实质内凝血酶通过诱导MMP‐9的表达而引起脑水肿,脑出血后抑制MMP‐9的活性可以减轻继发性脑水肿的发生。Xue[16]报道MMP‐9与凝血酶协调作用并加重脑出血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