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格和风骨之辩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风格和风骨之辩
摘要:在中国古代文学中风格和风骨是一个常出现的概念。

风格和风骨有联系,但实质上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风格的内容范畴要比风骨的内容范畴要大的多,风格有多种多样,而风骨是一篇或一部作品给人的总体的风格感觉。

关键词:风格风骨气
“《诗》总六义,风冠其首,斯乃化感之本源,志气之符契也。

是以怊怅述情,必始乎风;沈吟铺辞,莫先于骨。

故辞之待骨,如体之树骸;情之含风,犹形之包气。

结言端直,则文骨成焉;意气骏爽,则文风清焉。

……故练于骨者,析辞必精,深乎风者,述情必显。

捶字坚而难移,结响凝而不滞,此风骨之力也。

”1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风格和风骨是一个常出现的概念。

风格最早的提出是在晋葛洪《抱朴子·疾缪》:“以倾倚屈申者为妖妍标秀,以风格端严者为田舍朴。

”《晋书·和峤传》又见:“少有风格, 慕舅夏侯玄之为人⋯⋯”其后唐朝也沿用了这一“风格”,杜甫《苏端薛复筵简薛华醉歌》便有“坐中薛华善醉歌,歌辞自作风格老”的诗句。

书法家张怀《书断·中》也有“宪章小王,风格秀异“之言。

更有《庾亮传》中评说庾亮“风格峻整”,以及《世说新语·德行》中品评李元礼“风格秀整”。

这里的“风格”所指,是与前面的风范、格调相近的人的风度、品格。

风骨最有名的要数“建安风骨”这个名词,其次我们还可以听到比如说:“左思风力”、殷璠在《河岳英灵集》里称赞高适“诗多胸臆语,兼有气骨”等等。

刘勰的《文心雕龙》中的《风骨》是以“风骨”评诗论文最完备最系统的是一篇。

明天启刻、梅庆生音注《文心雕龙》的序文中说:“风者,化感之本原,性情之符契。

诗贵自然,自然者,风也;辞达而已,达者,风也。

……岂非风振则本举,风微则末坠乎!故《风骨》一篇,归之于气,气属风也。

”《风骨》篇的批语中又说:“风骨二字虽是分重,然毕竟以风为主。

风可以包骨,而骨必待乎风也。

故此篇以风发端,而归重于气,气属风也。

”在这里首先阐述了“气”与“风骨”的关系,并且明确指出“风骨”一词,“风”居于主导地位。

风格与风骨似有非常多的相同之处,与《诗经》中的风有很大关系,然其两个是有非常大的区别的。

后世对于“风骨”与“风格”界定也多有争议。

黄侃先生认为:“‘风’即文意,‘骨’即文辞。

”但失之笼统。

又有人持“‘风’就是文章的形式;‘骨’
就是文章的内容,而且‘骨’决定‘风’,即内容决定形式。

”为可取也。

叶嘉莹女士论述颇为中肯“‘风’字在中国文学批评中,一般当指一种感动的力量,……流动活泼之精神为主的意味而已。

”“所谓‘骨’者,实在应当是文词的意味而已,应当指文词所依附的一种重要骨干。

这种骨干应该是以内容情意为主,以作品之结构为辅所形成的。

……‘骨’字该是指情意结构而言的。

”5而我认为在文学批评史中“风骨”与“风格”两个概念不可混为一谈。

主要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辩别。

一、内容范畴
基于初始的“风格”论及的是人的风范、格调及人的风度、品格,后来,风格与人的文章联系起来而称文章风格。

中国古典文艺理论家,还有用“体”来指“风格”的。

刘勰之前的曹丕《典论·论文》论“体”时说:“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

”意思说作家气质有清浊之分,带来不同的文章风格,它不是外在强力而形成的。

与刘勰同时代的钟嵘《诗品》,在评论陶渊明诗的特色时曾说:“文体省静,殆无长语。

”语言简洁、清秀,几乎没有长句子。

而对沈约“详其文体”后,肯定其诗体风格是“五言最优“。

这里的“体”都指的文体风格,也就是说每个作家都因有自已擅长的文体而形成独具特色的风格。

刘勰《文心雕龙》中也有了“风格”一词,刘氏在《议对》篇中,评论应劭、傅咸、陆机的文章时,称其“亦各有美,风格存焉”。

刘氏从审美上肯定这3 人文章各有所长,都独具风格。

《夸饰》篇中,在评析《诗经》、《书经》时说:“虽诗书雅言,风格训世。

”诗书虽为寻常话,但可用以教育世人。

这两处“风格”多指作品语言文字上表现出的作家风范、格调。

4 而现代的“风格”是指不同作家的个性在作品中形成的不同特色,指一个时代、一个流派或一个人的文艺作品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方面所显示出的格调和气派。

被称作作家的指纹。

风骨说主要集中在古代,集中在诗歌理论中,“风骨”理论为我国古代文学理论发展史上的一座重要的里程碑,是指对一切作家作品的总的要求,是指呈现在作家作品中所呈现出整体风貌,实质是对文学作品内容和文辞的美学要求。

以“风骨”评诗论文最完备最系统的是刘勰的《文心雕龙》。

其主要论述集中在《风骨》一篇。

刘勰说:“沉吟铺辞,莫先于骨。

故辞之待骨,如体之树骸”,“结言端直,则文骨成焉。

”“练于骨者,析辞必精。

”“骨”与文辞关系比较密切。

运用文辞首先要用“骨”。

身体没有骨骼就立不起来,文辞没有“骨”也立不起来。

语言端正劲直、析辞精练才算有“骨”;如果思想贫乏,文辞又不精练,就无“骨”可言。

因此,“骨”也就是要求有情志的作品写得文辞精练,
辞义相称,有条理,挺拔有力。

合而言之,有了“风”就生动,有了“骨”就劲健。

以“气”运辞,故语言劲健挺拔,“捶字坚而难移”。

以“气”负声,故音调顿挫低昂,“结响凝而不滞”。

文章达到这种境界,才是“刚健既实,辉光乃新”,才能激动人。

总之,“风骨”的基本特征,在于明朗健康,遒劲有力。

除刘勰外,南朝梁钟嵘也提倡风骨,不过他使用的词语是“风力”或“骨气”。

他在《诗品》中曾称曹植“骨气奇高”;在《诗品序》中又指出:“永嘉时,贵黄、老,稍尚虚谈,于时篇什,理过其辞,淡乎寡味。

爰及江表,微波尚传,孙绰、许询、桓庾诸公诗,皆平典似《道德论》,建安风力尽矣。

”这里所说的建安风力实即建安风骨。

刘勰、钟嵘两人都极力推崇建安风骨,把它作为对六朝形式主义文风进行批判的武器,但由于积重难返,“风骨”说在当时并未取得太大的成果。

到了唐代,陈子昂基于改革文风的需要,高倡“汉魏风骨”,用“风骨”作武器,横扫六朝绮靡文风的余习,使唐代诗歌的革新运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从文学批评史上看,“风骨”说是从中国优良的文学传统中概括出来的,并为后代进步文论家所继承,它在历史上曾起过进步作用。

“用以怊怅述情,必始乎风,沉吟铺辞,莫先于骨。

故辞之待骨,如体之树骸,情之含风,犹形之包气。

结言端直,则文骨成焉;意气骏爽,则文风生焉。

在《文心雕龙》中,《体性》只是一般地论述文学作品有多样化的风格;《风骨》则是在多样化的风格当中,选取不同的风格因素,综合成一种更高的具有刚性美的风格。

所谓“风骨”,也就是指一种鲜明、生动、凝练、雄健有力的风格。

这是刘勰对文学风格所提出的更高要求或更高标准。

二、影响因素
因为作品是作家或艺术家创作出来的,由于他们个人出身、生活经历、文化教养、思想感情的不同。

又因为创作时主题形成的特殊性和表现方法的习惯性,因而不同的作品便形成不同的风格。

而这种风格往往表现出时代的、民族的、地域的、流派的和阶级的属性。

古代风格论最早集中体现在《文心雕龙》《体性》篇中,“体”指体貌,即文章的风格,“性”即作家的性情、个性。

“故辞理庸俊,莫能翻其才;风趣刚柔,宁或改其气;事义浅深,未闻乖其学;体式雅郑,鲜有反其习:各师成心,其异如面。

”即道出“才、气、学、习”与作家风格的关系。

也在另外篇数中对风格有论述,其风格论可谓详尽备至,不仅包含作家“才、气、学、力”,政治、时代、体裁,乃至君王喜好均囊括之。

这里的“才、气、学、力”、政治、时代、体裁、君王喜好,等等都指形成风格的
影响因素,包括个性气质、时代、政治等。

关于风骨的形成因素的论述多是从“气”出发,在《文心雕龙》中有这样一故魏文称∶“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

”故其论孔融,则云“体气高妙”,论徐干,则云“时有齐气”,论刘桢,则云“有逸气”。

公干亦云∶“孔氏卓卓,信含异气;笔墨之性,殆不可胜。

”并重气之旨也。

夫翚翟备色,而翾翥百步,肌丰而力沈也;鹰隼乏采,而翰飞戾天,骨劲而气猛也。

文章才力,有似于此。

若风骨乏采,则鸷集翰林;采乏风骨,则雉窜文囿;唯藻耀而高翔,固文笔之鸣凤也。

若夫熔铸经典之范,翔集子史之术,洞晓情变,曲昭文体,然后能孚甲新意,雕昼奇辞。

昭体,故意新而不乱,晓变,故辞奇而不黩。

若骨采未圆,风辞未练,而跨略旧规,驰骛新作,虽获巧意,危败亦多,岂空结奇字,纰缪而成经矣?《周书》云∶“辞尚体要,弗惟好异。

”盖防文滥也。

然文术多门,各适所好,明者弗授,学者弗师。

于是习华随侈,流遁忘反。

若能确乎正式,使文明以健,则风清骨峻,篇体光华。

能研诸虑,何远之有哉!
三、分类
风格的分类有许多种。

有两分法,比如说刚与柔。

有八分法,刘氏“数穷八体“后将前人文章风格归结为八类:“一曰典雅,二曰远奥,三曰精约,四曰显附,五曰繁缛,六曰壮丽,七曰新奇,八曰轻靡。

”1唐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一书,把我国诗歌风格归纳为雄浑﹑冲淡﹑纤秾﹑沉着﹑高古﹑典雅﹑洗练﹑劲健﹑绮丽﹑自然﹑含蓄﹑豪放﹑精神﹑缜密﹑疏野﹑清奇﹑委曲﹑实境﹑悲慨﹑形容﹑超诣﹑飘逸﹑旷达﹑流动二十四种。

风骨的分类方法只有一种,就是有风骨与无风骨。

建安风骨是有风骨的典型,建安诗歌具有非常明显的政治倾向、哀叹人生苦短、个性高扬、带有浓郁的悲剧色彩等等,就是建安风骨的体现。

在魏晋南北时期还有一种文风,骈体的靡靡之风,就被视作没有风骨的代表。

风格和风骨有联系,但实质上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风格的内容范畴要比风骨的内容范畴要大的多,风格有多种多样,而风骨是一篇或一部作品给人的总体的风格感觉。

它们的影响因素也大不一样,风格与作家气质有关,但还受到时代民族等因素的影响,表现为时代性、民族性,而风骨主要与“气”有关,是文章总体上呈现的“骨气”。

我们常说某文章具有某种风格,而只说某诗是否具有风骨即可。

风骨与风格是古代文论中常见的、非常重要的,也是难以区分的两个概念,区分了风格与风骨,将使我们更好的理解文学批评中
的其他概念与理论。

参考文献:
1、《文心雕龙》刘勰
2、风骨百度百科
3、风格百度百科
4、《文风与文章风格———刘勰<文心雕龙>释读一得》马世瑞,柳迎春
5、《通千古文心之变,开尔雕龙之衢》马雪娟
6、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史(上)张少康
7、文学评论丛刊——古典文学专号
8、文学原理童庆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