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语心理词库的动态发展过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双语心理词库的动态发展过程
通过对比分析双语者心理词库表征模型发现:其中存在的差异体现了双语者心理词库的动态发展过程;导致二语心理词汇和母语心理词汇之间差异的因素既有语言因素也有非语言因素;双语学习者可以通过长期的高度语境化的二语语言和文化输入消除两种心理词汇差异的外部诱发因素。

标签:双语者;心理词库;词汇表征;模型;动态发展
一、引言
心理语言学家把词汇知识在大脑永久记忆中的组织结构称为心理词汇或内部词汇。

本文拟通过比较现有的几种双语者心理词库表征模型来揭示双语心理词库的动态发展过程,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理想的双语心理词库表征模型。

二、双语心理词库的表征模型
Weinreich首先提出双语词汇知识的三种组织结构:并列型、复合型及从属型。

之后,研究者从行为和神经影像层面对双语词库的存储问题进行了探究,提出了不同的双语心理词库表征模型。

1、独立存储模型
独立存储模型认为,两种语言的语义表征系统各自独立,分别与其各自的表达形式相联结,两种语言只在形式层次发生联结。

近十几年来,很多研究者通过不同的实验范式论证了在双语者大脑中,两种语言的语义是共同存储的,即共享概念层。

2、共同存储的分级模型
Potter提出了概念调节型和词汇连接型两种对立的模型。

前者认为双语词汇在词名层没有直接的联系,需通过共享的概念来调节;后者则认为双语词汇在词名层面直接连接,二语词和概念的连接要经过一语词。

如果概念调节型和词汇连接型同时存在,词汇的存储则表现出混合的特点(混合型)。

非对称模型则认为两种语言既在词名层上直接连接,也同时和概念层直接相连,但是不同节点间的联结强度或同一对节点间不同方向的联结强度有所不同。

3、双语表征形成与发展的动态过程
我们认为,双语表征的形成与发展的动态过程可归结为:低水平双语学习者
心理词汇的表征主要以词汇连接为主;高水平双语者心理词汇表征主要以概念中介为主;中等水平双语者则处于两者之间,构成一个连续体。

我们的研究假设并非孤立的。

Jiang提出的词汇习得模型认为,双语学习者心理词汇表征分为三个发展阶段。

非熟练双语学习者心理词汇的表征处于第一阶段——形式阶段,主要涉及二语词汇发音和拼写的习得,即通过一语的翻译对等词和概念发生联系,而二语词条中的词目(语义和句法)结构是空的。

较熟练双语学习者心理词汇的表征处于第二阶段——一语词目中介阶段——二语单词的形式与母语翻译对等词的词目相结合,以L1为中介使用L2。

学习者通过联想不断地将外语形式单元作以语义为中介与母语的形式单元对应、匹配起来,从而建立起一套形、义联结系统。

此时,二语词条内部包含的是二语的句法、形态及读音和拼写信息,但语义信息却是母语的。

大多数二语习得者的词汇发展在此阶段中止,即发生了语言的石化现象。

Ellis认为,学习者缺乏接触语言输入与语言输出的机会是造成石化的原因。

除此之外,词汇僵化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母语中介。

双语者经历的第三阶段是二语整合阶段。

在这个阶段中,学习者将从高度语境化的语言输入中汲取的语义、句法、形态等信息整合、并入词条——二语词汇和概念之间建立起直接、强大的联系,二语学习者获得了类似使用母语的、自动运用二语词汇的能力。

这一阶段对语义表征研究者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问题:在这个阶段双语者大脑中的语义表征处于怎样的状态?是否可能已经形成了一个二语的语义网络?如果存在,它与一语语义层的关系又是怎样?关于这个问题在国内似乎还鲜有人提及或研究。

三、双语心理词汇最终表征模式
每个语言都有它自己特有的概念系统。

许多概念只存在于一种语言之中,表达这些概念的词汇在另一种语言中没有对等词,即使是两种语言中的对等词在语义上也往往不是完全对等。

如前所述,双语心理词典的发展具有阶段性,其语义表征是不断变化的。

所谓的独立存储和共享存储的观点实际上是对双语者二语习得过程中不同阶段语义表征的描述。

双语表征的建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从相互依存到相对独立的过程。

既然母语心理词汇词条中的词目和词位位置储存的是母语信息,那么二语心理词汇的词目信息是否可能同词位信息一样最终发展成独立的二语词目和词位信息呢?
张淑静发现,导致二语心理词汇和母语心理词汇之间差异的因素既有语言因素也有非语言因素。

语言因素包括:二语学习者对词义理解的不准确及二语心理词汇中语义联系的缺乏。

非语言因素包括:地理环境导致的母语者所特有的反应、中西文化差异、经济因素、宗教信仰的不同、重大事件的影响等。

而且,同母语心理词汇一样,二语心理词汇发展过程中也需要经历重组,以使其结构更合理,提取更快。

由此,有理由可以假设,双语学习者通过长期的、大量高度语境化的二语语言和文化输入来获得与目的语中的概念相关的直接体验,因此完全可能消除诱发两种心理词汇差异的语言发展的外部因素,逐渐学会用外语对各种体验域
进行概念化的方式,形成一套新的、这门外语所特有的概念系统,最终形成外语思维,使外语概念和所指称事物直接建立联系,不必用中介语是可能的。

换言之,双语学习者把已学词汇的母语意思转化为二语解释,从而构建一个极大程度上的、甚至完全意义上的二语语义网络。

当然,二语概念与母语概念之间有不匹配或只有部分匹配的情况,它将与一语语义网络并存,而且有所交叉,其中包括翻译对等词和一些多义词在两种语言中的共同语义特征等。

与此同时,这两个语义网络构成一个有机整体,与两种语言符号系统共同体现了理想状态下的最终双语心理词汇表征模型。

四、结语
通过对几种双语心理词库表征模型的对比分析,我们发现,以往相关模型的差异体现了双语心理词库的动态发展,描述的是该过程的某个特定阶段。

以此为基础,本文提出了双语心理词汇的最终表征模型,并从理论上阐释了其存在的合理性,最终更需要相关的实证研究来验证它的普适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