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毛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食入活旋毛虫囊包后,囊包经胃液消化,在十二指肠释出幼虫,约经5~7天,幼虫蜕皮4 次后发育为成虫。
小肠粘膜受幼虫侵袭而充血、水肿,
除少数附于肠粘膜表面的幼虫由肠道排出外,绝大部分幼虫沿淋巴管或静脉流经右心至肺,然后随体循环到达全身各器官、组织及体腔。
但只有侵入横纹肌的幼虫才能继续发育,在肌纤维间形成纵轴与肌纤维平行的梭形囊包。
幼虫进入血循环后可引起异性蛋白质反应,
因幼虫及其代谢产物的刺激,横纹肌、小血管及其周围的间质发生炎性反应,病人感到肌肉疼痛,
若幼虫侵及心脏及中枢神经系统,可引起心律失常、心包炎、抽搐和昏迷等严重症状,这些症状可持续1~2个月,肌肉疼痛有时持续数月。
幼虫在肌纤维间卷曲呈“U”形或螺旋形,其所在部位的肌细胞膨大,形成梭形肌腔将虫体包围。
随着囊包的逐渐形成,急性炎症消退,症状缓解,但病人仍消瘦、乏力。
体力恢复约需4个月。
肠期(或肠内)和肌肉期(或肠外、全身期)
肠期
被感染的肉(含幼虫的肉)在胃内消化后,幼虫被释放到胃内;然后穿透小肠粘膜,在小肠内呆4-5天并发育成成虫。
幼虫进入肠粘膜导致上皮细胞受损,尤其是绒毛刷状缘、固有膜和空肠平滑肌。
绒毛变形,绒毛边缘的肠上皮细胞增殖,肠腺过度增生,大量的巨噬细胞渗透入粘膜次层。
这些损坏在感染后能持续数周。
成虫在肠内交配后,雌虫产的新生幼虫进入淋巴管中。
最初从实验用的猪身上得到发现成熟雌虫可持续3-4周排出幼虫,后来在一个十二指肠感染含胚胎的雌旋毛虫患者身上也发现了同样现象。
该患者在感染初的3-4周内出现了发烧、肌痛、嗜酸性粒细胞大量增多的症状,随后雌虫死亡或被免疫反应排出体外。
2.2
肌肉期
随后从小肠粘膜出来的幼虫进入血管,通过血管分布于全身,直到它们到达终点(如骨骼肌细胞)。
旋毛虫幼虫在全身的移行在不同器官引起即刻反应,感染的急性期导致免疫病、病理病和代谢紊乱及不同的临床症状[9-11]。
免疫反应包括产生炎症细胞(如肥大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单3 细胞及T、B淋巴细胞)、细胞因子和抗体,这些重要的细胞介导触发和体液免疫应答都是由感染而引发的。
幼虫在骨骼肌中的穿透和持续存在引发了三个重要的细胞变异:肌节肌原纤维的消失,幼虫包囊化(能形成包囊的种系),毛细血管网包围感染细胞。
包囊可围绕幼虫约18-20天,而这种现象除了T. pseudospiralis, T. papuae和在鳄鱼中发现的基因型的旋毛虫不发生包囊外,其余所有种和基因型都产生包囊。
除这三种主要变化外,还会发生肌浆变为嗜碱性,细胞核转移到细胞中央,核仁的大小和数量增加,细胞可透性增强,导致肌酶的释放增多。
这些变化的细胞称做“保姆细胞”nurse cell,它与周围环绕的宿主组织有明显的区别。
保姆细胞内的寄生虫在宿主体内寄生时间长短差别很大,取决于寄生虫和宿主双方的很多方面。
要准确估计生存时间是困难的;它能生存约1-2年甚至不确定的更多年,有报道说它能生存达30年[12]。
虽然旋毛虫幼虫在心肌组织不能发育成熟或形成包囊,但它们的瞬间通过也可导致心肌形态学的变化,包括嗜酸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在病灶细胞的浸润。
幼虫侵入中枢神经系统导致血管炎和血管周炎,从而引起扩散性或病灶性损害。
而且,心脏和脑的损害常起因于或与局部凝血同时发生,常伴伴发和引起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和血管损害
脑炎和心肌炎,两者都威胁生命,经常同时发生
消化并发症
消化并发症发生于感染的急性期,包括:
1)大量蛋白渗出导致的血清蛋白减少和局部水肿;
2)急性肠内坏疽;
3)腹泻延长。
在最近的该病爆发中,报道说在感染的人群中四肢水肿占6-8%;并且在常吃感染肉的人中(如因特纽人)观察到特殊的综合病症。
这些人中,旋毛虫病本身显现慢性的综合痢疾综合症,它是由强烈的肠内免疫反应引起。
这些免疫反应包括从肠内排出成虫,所以阻止了肌肉期的发生。
用噻苯咪唑治疗有以下副作用:难忍的头晕眼花,荨麻疹扩散的斑丘疹,手部皮疹(61),耳鸣,胃肠紊乱
本病是一种重要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
已知约有100多种动物在自然条件下可以感染旋毛虫病,包括肉食兽、杂食兽、啮齿类和人,其中哺乳动物至少有65种,家畜中主要是猪和犬。
我国东北三省犬的旋毛虫感染率很高。
[病原及其生活史]
旋毛虫为一种很小的、前细后粗的白色小线虫,雄虫长 1.4~1.6毫米,雌虫长3~4毫米,肉眼勉强可以看到。
寄生在小肠的肠壁上。
它的生活史特点是,同一动物既是终宿主,又是中间宿主。
当人或动物吃了含有旋毛虫幼虫包囊的肉后,包囊被消化,幼虫逸出钻入十二指肠和空肠的粘膜内,约经1.5~3天即发育为成虫,交配后,雄虫死亡,雌虫钻入肠腺或粘膜下淋巴间隙中产幼虫。
大部分幼虫随血流散布到全身。
横纹肌是旋毛虫幼虫最适宜的寄生部位。
刚进入肌纤维的幼虫是直的,随后迅速发育增大,逐渐卷曲并形成包囊。
犬体内的包囊呈圆形,大小为0.25~0.3毫米*0.4毫米,眼观呈白色针尖状。
包囊内含有囊液和1~2条卷曲的幼虫,个别可达6~7条。
包囊在数月或1~2年内开始钙化,钙化包囊的幼虫仍能存活数年。
[诊断要点]
本病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肌肉疼痛、水肿。
但自然感染犬症状较难发现,生前诊断较困难。
必要时可采取肌肉做活体组织检查,也可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或间接血凝试验。
死后可根据在肌肉中发现幼虫确诊。
可采取膈肌左右角(或腰肌、腹肌)各一小块,再剪成麦粒大的小块24块,用厚玻片压片镜检(20~50X)。
[防治措施]
搞好卫生,消灭鼠类,将尸体烧毁或深埋。
禁止随意抛弃动物尸体和内脏。
对检出旋毛虫的尸体,应按规定处理。
喂犬的生肉必须经过卫生检验,证明无旋毛虫才可喂饲。
旋毛虫病可试用丙硫咪唑治疗,用量按25—40毫克/千克体重·日,分2~3次口服,5~7天为1疗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