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魏六朝文学简答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魏六朝文学简答题
简答题:
1.xxxx唱和?
汉高祖之兄子吴王刘濞,于文、景之际招致天下之娱游子弟枚乘、邹阳、严助等,后因吴王谋反又不听劝谏,他们就离开吴地而投奔梁孝王。

梁孝王待他们为上宾,司马相如也弃官前往梁国,宾主相得,过着诵读辞赋、文酒高会的生活,史称梁园唱和。

参加梁园唱和文人还有羊胜、路乔如、公孙诡、韩安国等。

2.《史记》的人物传记在剪裁和材料安排上有什么成就?
第一,运用“互见法”,既使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鲜明突出,又揭示人物多侧面的
性格特征,使之形象鲜明,血肉丰满。

第二,司马迁善于在同一篇传记中详略得当地安排材料,既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也写出其复杂性。

3.简述xx对xx的贡献。

第一,丧失了作者的真情实感。

第二,空间的极度排比。

第三,以直接、单纯的铺叙描绘为主要表现手法。

第四、遣词造句繁难僻涩。

4.钟嵘是如何评价曹植的诗歌的?如何理解?
钟嵘称曹植诗为“骨气奇高,词采华茂”。

前者主要是指曹植的诗在思想内容上具有建安风骨的精神,前期作品充满为统一天下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后期满怀悲愤,总体表现出慷慨多气、主体情致充盈丰沛的特点,在建安一代中堪称代表;后者主要是指诗歌艺术形式上的美。

曹植的诗艺术手段多样,词采丰富赡丽又典雅流畅,注意字句精工,使用对仗,多用双声叠韵,讲究起调等等。

可以说,曹植诗所有的抒情性与艺术美,完成了从民歌向文人诗的转化。

5.骈文有什么特点?
骈文是南北朝时期出现并流行的一种文体,具有裁对、隶事、敷藻、调声的特点。

裁对,即讲究对偶工整,就是用语法结构基本相同或相似、音节数目相同的一对句子,表达一个相对立或相对称的意思,句式上用四字句或六字句;隶事,即用典,表现典雅含蓄;敷藻,即讲究文采,显示作者的语言才华;调声,即注意语言的平仄协调,读起来有韵律美。

6.为什么说陶渊明的田园诗风格“平淡”?
陶渊明的田园诗在中国文学史上开创了一种平淡自然的境界。

其成因来自诗人在诗中表现的平和心境和淡泊的人生旨趣,其表征则在于诗歌语言的质朴平易,以田园生活和田园风光为描写对象,意象的生活化、日常化,并在其境界中充分表现出田园生活的恬淡优美,其极致则臻于物我浑融的“无我之境”。

7.宋初时期xx为什么会流行起来?
(1)魏晋以来流行归隐之风,一方面由于社会动荡,一方面门阀世族享有种种特权而不务实事,社会上有股归隐之风,在归隐中欣赏山水,成为山水诗产生的生活基础。

(2)东晋以来盛行的玄言诗,往往从对自然风景的欣赏中领悟道义,随着玄言部分渐渐淡化,山水描写成为诗的主要内容,这直接引发了山水诗的发展。

(3)晋室南渡以后,南方山水秀丽多姿,逐渐启发了文士对自然的欣赏,到此期,对山水的审美意识已发展到了一个新高度,品评山水成为士族的新风尚。

8.xx诗风的形成的原因及其特征。

形成原因:
其一,时局稳定,生活舒适,导致诗歌内容平庸;其二,政失其本,士无特操,爱财贪欲成为士人的主要人生追求,缺乏建安以来的理想主义色彩,使诗歌流于形式,追求技巧。

内容特点:
儿女情多,风云气少;拟古模仿,缺乏现实内容。

艺术特点:
追求文字辞藻华美,注意排偶,描写细腻。

代表诗人有陆机、潘岳,其中,陆机诗歌语言华丽排偶,内容多拟古酬酢之作。

潘岳诗追求辞藻绮丽与陆机相同,但"潘文浅而净,陆文深而芜"。

潘岳《悼亡诗》三首发自本性,情感真挚,委婉转折,淋漓倾注,后世评价极高。

以至"悼亡"一词,专为"悼妻"之用。

9.南朝乐府民歌为何均是情歌?
原因有二:
一是由于这些民歌并不是来自广大的农村,而是以城市都邑为其策源地;二是由于统治阶级有意识地采集。

南朝统治阶级是腐朽透顶的士族地主,他们采集民歌,丝毫也没有“观风俗,知厚薄”的意味,而只是按照他们的阶级趣味、享乐的要求,来加以选择和集中。

10.简析《大人先生传》与《与山巨源绝交书》艺术之异同。

阮籍与嵇康的散文都有突出的成就,为正始散文的代表。

阮的散文代表作为《大人先生传》,嵇的散文代表作为《与山巨源绝交书》、《声无哀乐论》等。

《大人先生传》酣畅淋漓,辞采瑰奇,骈散相间,譬喻警拔,震憾人心;《与山巨源绝交书》以幽默嘲讽出之,貌似平易之言,显尽高洁之志,揭露官场恶俗淋漓尽致,比喻妙谑迭出,语言生动贴切,妙思入神。

11.简述李斯《谏逐客书》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

秦唯一的著名散文家是李斯。

李斯与韩非都是荀况的学生。

李斯原是楚人,后入秦,作吕不韦的门客,官至秦丞相。

李斯一些好的散文也是在秦统一以前创作的。

其代表作《谏逐客书》,写在秦王政十年,即公元前237年。

当时秦王曾经下令驱逐从别的国家到秦国来的一些客卿、士人,李斯当时从楚入秦,也在被逐之列。

他对此事很不满,写了这篇《谏逐客书》,陈述如果秦王实行逐客令,其危害将是无穷的。

文章劝谏秦王要取消逐客令,要有气量容纳各国的人才。

李斯在这篇上书中,从“跨海内、制诸侯”、“成帝业”的远大政治目标出发,列举了历史上客籍人物对秦国的贡献,指出如果采取“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的作法,那么就等于把武器借给敌人,把粮食送给强盗。

就是说人才外流是一个非常危险的事情,以至于必然导致秦政权的危亡。

全文写得议论驰骋,气势奔放。

文章在艺术上排比铺陈,富于文采,写得
很有说服力。

而且语言趋于骈偶化,这种文风对于后来文章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12.汉代文才录士的作用和意义是什么?
汉代采用推荐和考试相结合的办法录用人才,为作家群体的生成提供了许多机遇。

西汉朝廷诏举贤良方正,州郡举孝廉、秀才,东汉又增加敦朴、有道、贤能、直言、独行、高节、质直、清白等科目,广泛搜罗人才。

两汉选拔人才注重学问品行,也不排斥对有文学创作才能者的录用,许多作家之所以能够脱颖而出,主要并不是他们经通行修,而是在于他们的文才。

尽管以文才录士在两汉用人制度中并不居于主导地位,而仅是一种补充手段,但它对两汉作家群体的生成却起到了推动作用。

汉代不仅中央朝廷、诸侯王,甚至有些身居要职的外戚都以文才取士。

汉初以招致文士闻名的诸侯王有吴王刘濞、梁孝王刘武、淮南王刘安。

13.汉代作家群体的持续生成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作家群体的生成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要多方面的条件,汉代社会为作家群体的持续生成提供了适宜的气候和土壤。

(1)解读文学典籍的时尚。

①汉代的官学和私学都以讲授儒家经典——五经为主,其中就有《诗经》这部文学作品,师生在诵读五经的过程中,自然受到文学方面的熏陶,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

②解读辞赋的社会风尚,对汉代作家群体的生成起到催化作用。

(2)献纳辞赋的风气。

汉代采用推荐和考试相结合的办法录用人才,为作家群体的生成提供了许多机遇。

以文才录士在两汉用人制度中虽然并不居于主导地位,而仅是一种补充手段,但它对两汉作家群体的生成却起到了推动作用。

除了西汉武、宣、元、成诸帝,汉初以招致文士闻名的诸侯王有吴王刘濞、梁孝王刘武、淮南王刘安。

汉代诸侯王、天子和外戚对文人的招纳任用,对广大士人具有很强的号召力,使他们把文学创作当成博取功名的一种手段,并借助上层贵族的权势而聚集起来。

(3)乐府、东观、鸿都门学的设立。

两汉某些文化机构的设立,为稳定已经生成的作家群体发挥了积极作用。

(4)游学游宦的兴盛。

汉代时断时续的游宦风气,也为作家群体的生成注入了活力。

14.从《史记》的褒贬尺度看,它表现了哪些进步倾向?
《史记》开创了我国纪传体的史学,同时也开创了我国的传记文学。

《史记》是一部具有强烈的人民性和战斗性的传记文学名著,这首先表现在对封建统治阶级――特别是汉王朝统治集团和最高统治者丑恶面貌的揭露和讽刺,如《项羽本纪》、《循吏列传》、《酷吏列传》等。

其次,司马迁不仅大胆揭露了封建统治集团的罪恶,而且也热情地描写了广大被压迫人民的起义反抗,如《酷吏列传》中都有所表现。

第三,《史记》的人民性、战斗性还表现在记载那些为正史官书所不肯收录的下层人物,并能从压迫被剥削人民的观点出发,分别给他们以一定的评价,如《游侠列传》。

第四,《史记》中还写了一系列的爱国英雄,如《廉颇蔺相如列传》。

总之,作为传记文学的《史记》的思想内容是丰富深刻的:
它一方面揭露了统治者及其爪牙的无比丑恶,画出了他们真实的脸谱;另一方面表达了人民的思想感情和愿望,歌颂了人民及其领袖的起义反抗,以及可歌可泣的爱国英雄和救人困急的侠义之士,表现了我们伟大民族的革命传统和优良品质,这对今天都还是有积极意义的。

15.《史记》一书的体例是怎样的?
《史记》是我国历史学上一个划时代的标志,是一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伟大著作,是司马迁对我国民族文化特别是历史学方面的极其宝贵的贡献。

全书包括本纪、表、书、世家和列传,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

“本纪”除《秦本纪》外,叙述历代最高统治者帝王的政迹;“表”是各个历史时期的简单大事记,是全书叙事的联络和补充;“书”是个别事件的始末文献,它们分别叙述天文、历法、水利、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发展和现状,与后世的专门科学史相近;“世家”主要叙述贵族侯王的历史;“列传”主要是各种不同类型、不同阶层人物的传记,少数列传则是叙述国外和国内少数民族君长统治的历史。

《史记》就是通过这样五种不同的体例和它们之间的配合和补充而构成了完整的体系。

它的记事,上自黄帝,下至武帝太初(公元
前104-前101)年间,全面地叙述了我国上古至汉初三千年来的政治、经济、文化多方面的历史发展,是我国古代历史的伟大总结。

16.在司马迁的生平中主要有哪几件与他的《史记》的写作有密切关系?
司马迁的一生,据王国维先生《太史公行年考》推断,当是“与武帝相终始”。

关于他的生平事迹,有三点与他的写作《史记》有重要关系。

其一,司马迁的家世和家庭。

司马迁的先代都是周代的史官,父亲司马谈在汉武帝时任太史令,著有《论六家要旨》,把春秋战国以来的“百家之学”概括为阴阳、儒、墨、名、法、道六家,对阴阳等前五家作了分析批判,而对道家作了肯定,认为道家是兼具五家之长而无五家之短。

司马谈立志修一部记述“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的史书,并为此做了一定的史料准备,遗令司马迁完成。

司马谈死后三年,司马迁继承父职为太史令,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着手起草。

可见,司马迁的学术思想、事业理想均受到他的家庭环境和他父亲的影响。

其二,青、中年时期的漫游。

司马迁二十岁那年开始了漫游生活,广泛地访问遗闻旧事,考察各地社会状况和了解风土人情。

这就是他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所说的:
“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闚九疑,浮于江湘。

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戹困鄱薛彭城,过梁楚以归。

”归后“仕为郎中”;又“奉使西征巴蜀以南,南略邛、笮、昆明”。

以后又因侍从武帝巡狩、封禅,游历了更多的地方。

这些实践活动丰富了司马迁的历史知识和生活经验,扩大了司马迁的胸襟和眼界,更重要的是使他接触到广大人民的经济生活,体会到人民的思想感情和愿望。

这对他后来著作《史记》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其三,遭李陵之祸。

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李陵抗击匈奴,兵败投降,朝廷震惊。

司马迁认为李陵投降出于一时无奈,必将寻机报答汉朝。

正好汉武帝问他对此事的看法,他就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汉武帝。

武帝以为这是替李陵游说,并借以打击贰师李广利。

司马迁就这样遭受“腐刑”。

他从“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戹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等先圣先贤的遭遇中看到了自己的出路,决心“隐忍苟活”,以完成自己著述的宏愿。

出狱后,司马迁升为中书令,名义虽比
太史令为高,但是这次被摧残的记忆,时常使他“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

他的著作事业却从这里得到了更大的力量,并在《史记》若干篇幅中流露了对自己不幸遭遇的愤怒和不平。

(可以更简略)
17.《史记·项羽本纪》中“垓下之战”如何描写英雄末路的悲哀?
第一层:
在垓下被围,美人帐中作歌,英雄与美女惺惺相惜,渲染浓郁的悲剧氛围,表现出作者对项羽的怜惜之情。

第二层:
东城之战,再次表现了他杰出的军事指挥才能,表达了对项羽绝世才华的爱惜。

同时也表现了项羽失败的主观原因,是对自己的失败不能自责,反而怨天尤人,同时通过被田父欺骗,也表现出项羽的失败客观上在于不得民心。

第三层:
乌江自刎是项羽一生中最悲惨,也最壮烈的一个场面。

宝马酬知己,头颅赠故人,义不过江东,司马迁用浓墨重彩表现英雄悲壮的死,并把这种英雄气概同汉朝军队的贪生怕死形成鲜明的对比,让项羽最后一次展现性格中光辉的一面,并最终完成了这个悲剧人物的描写。

18.举例说明《史记》强烈的抒情色彩。

(1)鲁迅先生曾盛赞《史记》为“无韵之离骚”,含义之一就是指这部著作的强烈的抒情性而言。

《史记》是一部饱含着作者激情的文学著作,司马迁主要是要通过写史来表现他的政治理想。

《史记》中有的作品通篇像一首抒情诗,如《伯夷列传》、《屈原贾生列传》。

《史记》中这种全篇都像一首诗的作品虽然不多,但一篇之中有一个或几个抒情段落的篇章则是很多的。

有些段落中,作者还特意引入一些歌谣谚语,特别是那种让作品人物“自己”的即景作歌,突出地增强了文章的抒情性。

如《刺客列传》荆轲在易水送别时作歌:
“风萧萧兮xx,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2)《史记》的文章常常夹叙夹议,这些议论往往带有强烈的抒情色彩。

如《廉颇蔺相如列传》写到廉颇失势时,作者借廉颇与宾客的对话抒发了他对世态炎凉、人情淡薄的感慨。

(3)《史记》语言的总体风格是朴拙、浑厚、气势沉雄,这种特点在那些记述悲剧英雄人物的篇章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如《项羽本纪》、《伍子胥列传》、《荆轲列传》等就是如此。

19.试分析《汉书·苏武传》的思想和艺术。

《汉书》中写得最好的人物传记是《苏武传》。

他表扬了苏武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和高尚品德。

文章通过许多具体生动的情节描写和鲜明的对比,突出地表现了汉使臣苏武不畏强暴、不为利诱、受尽折磨、宁死不屈的民族英雄形象。

如李陵劝降时,表现发苏武始终如一凛然不可侵犯的严正态度,更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尽管李陵动之以情义,诱之以利害,娓娓动听,但苏武却丝毫不为所动。

他的言语不多,却字字有力,表现出为国家宁愿肝脑涂地的坚强信念。

因此,当苏武说出“自分已死久矣,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欢,效死于前”的话时,李陵竟不禁自惭形秽而喟然叹息地说:
“嗟乎!义士!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两相对照,形象异常鲜明生动。

最后写李陵送苏武返汉,虽只写了李陵向苏武表白自己内心悲痛的一段谈话,但其中流露的重个人恩怨得失而轻国家民族的思想,两相对照,却更加反衬出苏武留居匈奴十九年坚持民族气节的高尚品格。

《苏武传》正是通过这些情节描写、生动的人物对话和鲜明的对比,绘声绘色地表现了苏武这个人物的高尚的民族气节和他在迫害之下和诱降面前的大义凛然的不屈态度,真可以说是高风亮节。

苏武的事迹是十分激动人心的,而班固的文章也写得可歌可泣。

20.简述《陌上桑》的思想和艺术成就。

思想上:
《陌上桑》则是通过面对面的斗争歌颂了一个反抗荒淫无耻的五马太守的采桑女子秦罗敷,塑造了一个美丽、勤劳、机智、勇敢、坚贞的女性形象。

汉时太守,照例要在春天循行属县,说是“观览民俗”,“劝人农桑”,实际上是“重为烦扰”。

《陌上桑》揭露的正是当时太守行县的真象,所谓“重为烦扰”的一个丑恶斋,是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的。

艺术上:
《陌上桑》主要通过人物的对话来表现人物性格,罗敷和使君的对话,表现出罗敷的机智与勇敢。

形式上是五言体。

《陌上桑》从精神到表现手法都具有较明显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因素。

诗中的主人公秦罗敷,既是来自生活的现实人物,又是有蔑视权贵、反抗强暴的民主精神的理想形象。

在她身上集中地体现了人民的美好愿望和高贵品质。

正是这种疾恶如仇的现实主义和追求理想的浪漫主义的这两咱精神有有机结合,以及现实主义的描写和浪漫主义的夸张虚构这两种艺术方法的相互渗透,才塑造出罗敷这一卓越的形象。

21.简述五言诗的起源。

五言诗是我国古典诗歌的主要形式。

与其它诗歌样式一样,也是从民间产生的。

早在四言诗盛行的时代,五言诗就已经开始萌芽,《诗经》中的四言诗中偶然杂有五言诗句。

到了春秋末期,楚国的《孺子歌》、秦始皇时的《长城谣》等,已可看作是五言诗的雏形。

西汉时,五言的歌谣越来越多,自汉武帝以后,五言歌谣被大量地采入乐府,成为乐府歌辞。

它们有不少的新故事以及相当的艺术技巧,逐渐吸引文人们的注意和爱好。

文人在自己的诗歌创作中开始模仿起来,于是就有了文人的五言诗。

最早的文人五言诗当是班固的《咏史》。

歌咏缇萦救父的故事。

虽“有感叹之词”,但“质木无文”,缺乏形象性。

文人模仿民歌创作的五言诗当以辛延年的《羽林郎》为著名,它是模仿《陌上桑》而写的。

东汉桓、灵之际的《古诗十九首》则标志着文人五言抒情诗的成熟。

这便是五言诗的起源。

五言诗从民间歌谣到文人写作,经过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

22.文人创作的五言诗究竟产生于什么时候?
文人创作的五言诗究竟产生于什么时期呢?它的首创者又是谁呢?对个问题看法很不一致。

有人认为是枚乘、卓文君、班婕妤、李陵等人是文人五言诗的创始者,但是考察当时诗歌发展的情况,证明这些说法并不可靠。

比较可信、而且得到公认的说法,最早的文人五言诗是班固写作的《咏史》。

这首诗的内容写的是汉文帝时孝女缇萦为赎免其父亲的刑罚请求没身为奴婢的故事。

这首诗只是老老实实地叙述事实,缺乏诗歌应有的形象性,所以显得枯燥,缺乏文采。

这说明文人运用这一新体还很不熟练,因而不免幼稚。

但从表现形式
看,这已经是一首典型的五言诗了。

班固以后,作这种新诗体的逐渐多起来了,如张衡的,《同声歌》、秦嘉的《赠妇诗》、赵壹的《疾邪诗》二首,比班固的《咏史》已有长足的进步。

这些都是有作者姓名的完整的五言诗。

此外还有一些无名氏的作品,如《古诗十九首》,以及曾经被误认为苏武、李陵的一些作品,大概也产生于这一时期,就是产生于班固以后的东汉时期。

特别是《古诗十九首》这一组诗,代表了汉代文人五言诗的最高艺术成就。

23.《古诗十九首》的基本内容为何?这组诗有何社会性,有何局限性?
《古诗十九首》反映的思想内容就很复杂。

有写热中仕宦的,如“今日良宴会”;有写游子思妇的,如“行行重行行”;有写人生无常、及时行乐的,如“驱车上东门”;有写朋友交情淡薄的,如《明月皎夜光》等等。

《古诗十九首》的思想感情虽然复杂,但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对人生易逝、人生无常的感叹,大有唯恐不及的忧虑以及在这种忧虑下所表现出的及时行乐的人生观。

所有这些都是失意士人正当社会大动乱的前夕,现实生活和内心要求产生矛盾、苦闷的反映。

产生这种思想的社会根源,主要在于《古诗十九首》与乐府民歌的作者身份不同,大都是属于中小地主阶级的文人,为了寻找出路,不得不远离乡里,游宦在外,以求一官半职。

他们长期在外,与家人的离别,彼此之间易生伤离怨别之情。

这种感情正是东汉末年政治社会的真实反映,其中浓厚的消极情绪更是封建统治阶级走向没落时期的反映。

24.简析xx《xx歌行》的艺术成就。

首先,它是我国文学史上现存最早且最完整的一首文创作的七言诗。

七言诗的形式,在曹丕之前,只有东汉张衡的《四愁诗》,但《四愁诗》每句中间加有一“兮”字,而曹丕此诗则完整的七言句式,因而他对七言诗的形成做出了贡献。

尽管它还是句句押韵,音节不免单调,但却直接为后来七言诗的成熟起了导夫先路的作用。

第二,这首诗情致凄婉动人,语言浅显清丽,音切和谐流畅,很能体现曹丕诗的艺术风格。

作者将思妇安放在秋夜的背景上来描写,即景抒情,即委婉细腻,又凄恻感人。

开头三句写秋景,以燕雁尚知时令以兴起女子对远行丈夫的怀念。

“慊慊”二句揣度对方远游也必定思念故乡。

“贱妾”以下五句写女子百无聊赖的思念情状。

最后四句补写夜景,末二句感慨牵牛、织女
隔河遥望,为他们无辜被隔离而叹息。

这样景情结合,非常巧妙地表现了女主人相思别离的幽怨之情。

全诗语言上平易清新,颇有个性特色。

25.简述xx五言《悲愤诗》的成就。

《悲愤诗》是建安文坛上的一篇杰作。

它长达五百四十字,象这样的长篇叙事诗,是前此文人诗歌中所没有的。

这首诗生动地描写了诗人在汉末军阀混战中的悲惨遭遇。

这首诗虽然是写诗人自身的遭遇,但是它通过一个人的不幸遭遇反映了汉末动乱中广大人民特别是女的共同命运,同时也控诉了军阀混战的罪恶。

《悲愤诗》在艺术上的显著特色是现实主义,它善于通过细节的描写,具体生动地表现各种场面,使人有如身临其境,目睹其人。

汉乐府中开始大量出现叙事诗,象《十五从军征》、《孤儿行》等都是以诗中人物自叙身世遭遇。

《悲愤诗》正是从精神到艺术手法都受到这一传统的影响。

它在我国现实主义诗歌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的《北征》等诗显然受到它的影响。

26.简述阮籍《咏怀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阮籍字嗣宗,陈留尉氏人。

早年“好诗书”,有“济世志”,但处于魏晋易代之际,在统治阶级的残酷斗争中,不仅抱负无法实现,自身的安全也没有保障。

于是转而崇尚老庄思想,对黑暗的现实采取发一种消极反抗的态度。

他终日饮酒酣,遗落世事,做官只是“禄仕”而已,言谈交际更是“发言远,口不藏否人物”。

阮籍尽管在行动上佯狂放诞,但内心却十分痛苦。

他把这种深藏内心的、无法渲泄的痛苦与愤懑,用隐约曲折的形式在诗歌是表达出来,这就是他的著名的八十二首五言《咏怀诗》。

《咏怀诗》不是一时之作,它们真实地表现了诗人一生的复杂思想感情。

诗中表现了生活在黑暗现实中的诗人的内心苦闷,以及看不见任何希望和出路的忧患。

诗中还表现出尽管诗人有惧祸的思想,但对暴虐的现实政治仍表现出一种守正不阿的品格。

诗中还从进步的思想出发,对曹魏统治者的日趋荒淫腐朽也朝廷了揭露。

以上这些都是《咏怀诗》思想上的积极表现。

此外,也有不少作品表现了诗人意志消沉、畏祸避世的消极思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