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设计中的民间艺术元素探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设计中的民间艺术元素探析
摘要:民间艺术是中华民族渊源历史长河里遗留下来的宝贵遗产,也是先辈们留给我们的智慧结晶。中国民间艺术多种多样,建筑、诗词歌赋、礼乐、书法、陶器等五一不是中华民间艺术的瑰宝。而在当今社会,现代设计无处不在,从平面广告到媒体宣传,从建筑构造到器物制造,现代设计随处可见。好的设计需要包含一定的文化内涵,而在现代设计中融入民间艺术元素,则使得设计蕴含强烈的艺术成分,给呆板的设计增添了一种文化内涵和人文情怀。如何将民间艺术元素与设计相结合以更好地展示我国独特的文化和作品之中蕴含的深意,已经成为广大设计师面前的重要研究对象。本文将对相待设计中民间艺术元素的不同类型进行分析,从而找出民间艺术与现代设计相结合所产生的效果。
关键词:现代设计;民间艺术元素;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j52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5-5312(2012)21-0187-01
一、现代设计中民间元素分类探析
1.书法艺术在现代设计之中的体现。在现代设计中,书法往往被运用于商标牌或者名称、印章等设计之中。现代设计将书法融入商业,把民间书法艺术大师的文字作品设计进入商业广告牌或者公司的门面上,用以体现公司的文化涵养和艺术底蕴,从而提高公司或者商品的档次。同时,书法印章也时常被用于现代设计之中,例如2008北京奥运会开幕式表演上,借书法的灵感,以印章的形式,
表达中华文明起伏的历史。又如,在酒名上,“舍得”酒将舍得二字以练字方格的形式框入之中,突出了酒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2.民间刺绣与剪纸艺术在现代设计之中的运用。刺绣可以说是我国男耕女织文化的直观体现,长久以来,中国的妇女必须会女红针织,在封建社会这是一个传统。直到现代,刺绣技术一直流传于民间,更是坊间最为流行的传统艺术之一。在现代设计之中,刺绣艺术通常运用于服装方面的设计,另外还包括一些特色的包与刺绣画作等方面的设计。而剪纸艺术主要是用于设计一些较为轻质而富灵动感的场合,例如剪纸艺术的“囍”字,“福”字等。
3.民间陶器艺术在现代设计中的体现。陶器是中华文明有别于其他文明的一个重要方面,中国民间流传的彩陶、琉璃、唐三彩、青花陶瓷等都是艺术中的精品,民间陶瓷艺术更是设计界长盛不衰的元素。尤其是在突出中国的场合,陶器更是不可缺少。例如在一些重要场合的室内装潢设计中,瓷器绝对是必不可少的。另外在舞台设计方面,也经常用到瓷器。例如利用瓷器的音律功能,进行现场简单音律的演奏等。
4.京戏脸谱、皮影、杂技等民间艺术元素在现代设计中的运用。民间杂技、京剧、变脸等艺术一直被国外赞叹,也是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他们流传于民间,是民间艺术的精粹。在现代的舞台设计以及媒体设计之中经常能够听到京腔的声音,以及看到变脸或者杂技的身影。
二、现代设计与民间艺术元素相结合需要注意的问题
现代设计通过与民间艺术相结合能够产生许多独特的审美效果,但是现代设计主要是用于商业目的,与传统的民间艺术相结合也只是为了满足商业上的需求,因而在现代设计之中融入民间艺术元素需要注意多个方面面的问题:
1.民间元素要符合设计场合,不要片面地符号化。现代设计要满足不同场合的需求,需要使用不同的民间元素,比如红灯笼、剪纸等要体现喜庆氛围。
2.要突出主体。现代设计主要体现出个性化,产品或者其他方面的设计都需要一种差异性,这是商业的内在要求,因此现代设计要适当地使用民间元素,突出设计的个性和差异性,防止片面而缺乏个性。
3.在设计公益相关方面时要注重审美价值和教育价值。例如公益海报的设计主要为了宣传节约,就必须将中华民族勤奋节约的民间艺术设计入内,在设计公益雕像时,更注重体现设计师的个人思想以及审美观。
总结:民间艺术是我国先辈素所创造的优秀文化,而我们也正在创造属于明天的“传统文化”,虽然设计师所处的地域不同,但是我们的传统和民族情感是相同的。现代设计需要时尚、流行的商业元素,当同时也不能缺乏优秀的民族传统元素。民间艺术是一处优质和独特的艺术宝库,也是其他艺术形式所不能取代的。在现代设计中,我们随处可见民间艺术元素,但是,在设计中融入民间艺术时,还必须要注意二者相结合多产生的问题。如今的社会,我们
每时每刻都在面临着国外的艺术侵染,和思想冲击,但,我们应该提倡在设计中多使用民间元素,从而使得传统文化能够在现代社会中得以延续,把传统文化汇成现代艺术的主流,使得现代商业设计能够取得市场,更使得民间艺术能够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罗晓容.中国传统民间艺术元素在包装设计中的运用.包装工程,2008,2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