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专业精品文档 (356)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份“高考状元”职业调查报告显示,1977年至2008年32年间的1000余位高考“状元”中,没发现一位是做学问、经商、从政等方面的顶尖人才,他们的职业成就远低于社会预期。

“十年寒窗苦,一朝天下知”,优秀学子的发奋努力,理当得到尊重和褒扬,但高考只是人生的第一座山峰,当社会各方年复一年对其大加热捧时,是否更应关注他们怎样跑好更加漫长的“后半程”?

不少教育界人士坦言,当前对高考状元的追捧背后,是建立在大众“状元情结”上的利益链,各种利益纠葛,大有形成“状元GDP”之势。

如果成功只是处于金字塔尖的少数状元,岂不意味中国的高考注定是一种让大多数人都成为失败者的教育制度,这样的教育不要说成功,恐怕是否合格都成问题。

“高考状元”≠“行业状元”

高考状元为何都不是职场状元

高考状元不等于职场状元,让人既惊奇,又引人深思,这与当前热炒状元的现象形成强烈反差。仅调查报告里的1000余位状元,平均下来每年就有30多位,状元的“产量”可谓高产,但高产的背后并非“高质”,个中原因,值得玩味。

其实,成功者永远是金字塔尖那很小的一个比例,高考状元也不例外,高考状元成绩具有很大偶然性,今年可能在这个学校,明年可能到了另一个学校,况且第二名,第三名,可能跟他只差一分或者两分,在某些综合素质方面甚至有可能超过状元。因此,高考状元的头衔只能表明他们在一次考试中优秀,并不能证明今后发展一定优秀。因为进了高校、社会的大门后,高考状元和其他同学站在同一起跑线上,面临的是全新的竞争平台和标准评判,所以谁将拔得头筹,只能用事实、用能力说话。

过度热炒高考状元,无异于捧杀,是对当前应试教育的一种讽刺。现在高考唯分数论英雄大行其道,忽视了学生创造潜能以外的非智力因素,诸如抱负、胸怀、勇气、意志等的培养。于是,高考状元难成职场状元就不再是偶然,也在在预料之中的事。

状元平庸在于过度适应“体制”

不少教育界人士坦言,当前对高考状元过度热炒捧杀追捧的背后,是建立在大众“状元情结”上的利益链。不可否认,过度热捧确实有可能带来部分高考状元的“自我膨胀”,但媒体对某几个人的热炒毕竟只是一时的,过了一定的时效,只怕很少有媒体还会去关注那些已经过气的所谓“高考状元”。但32年间的1000余位高考“状元”中,没发现一位各行业顶尖人才,根本原因在于因为他们过于适应目前中国这种高考导向的教育体制罢了。

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他们之所以能成为高考状元,主要是他们的心性、学习方式与思维方式比较适合当前的教育体制。对于那些本来具备创造性潜质的个体而言,当前的高考体制在给他们戴上状元的光环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不可逆地扼杀和剥夺了他们的创造性,造就了他们的平庸。

任何一种制度,都不是价值中立的,它往往奖励某些行为倾向,同时又惩罚另一些行为倾向。任何行业的顶尖人才,其实也就是应对该行业所面临的各种不确定性因素能力最强的人,这种人的思维和行为往往具有极大的开放性和灵活性。而创造性人才的这种思维和行为品质,恰恰正是我们当前的高考体制所惩罚和排斥的。因为,我们的考试往往只信仰由权威指定的唯一的所谓“正确答案”。在一个刚性体制中,能否适应这种体制或适应的程度有多深,将决定他或她在体制中的位置。

调查

∙您如何看待美国著名大学拒绝“状元”

∙一个国家的强大是有他的道理的

∙不同的“人才观”造就不同的“状元观”

∙这才是美国总能培养出世界级精英人才的关键

美国人还没想明白,没领悟“状元”的价值

2010年高考,三个女考生提前来到考点察看考场

6月9日,在济南市七中考点,考生考完走出考场

福建考生杨华凭借古文作文《士运论》一举成名

“高考状元”只是高考的副产品

培养状元的老师才是职场状元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近日,随着高考分数的公布,志愿填报的开始,各省高考状元也新鲜出炉,广东省最早认识到热炒高考状元具有负面作用,从今年开始,广东省已不再公布和宣传高考状元,而其它省市仍然在宣传这些新科高考状元。与此同时,网络上传出一份高考状元全军覆没表,给状元们当头泼了一瓢冷水。“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也是这份《高考状元全军覆没表》想要问的。

有网友评论认为,高考不死,分数教育就不会退出,素质教育就永远只是一个口号,高考状元,实实在在的是这种教育产生的怪胎。考分,只不过是老师的教学成绩,并不是学生真实素质的体现。高考状元全军覆没,正是铁证。高考状元,真正的得益者是他们的老师,因为培养出高考状元,他们就成了名副其实的职场状元。

炒作背后有多少黑色利益链?

在这个炎炎夏日,炒状元、炒神童、炒古文的三把火着实被整个社会热炒了一把。然而,热炒的背后到底有着什么样的玄妙呢?纵观最近一段时间的报道,今年媒体不仅争相展示“状元”们的一举一动,还将报道焦点集中在产“状元”的学校和地区。可以想见,这些学生在不久的将来必会荣登其母校的招生广告,或是成为某商品的代言人。围绕着状元大做文章的学校、政府俨然将状元们当做一面“招牌”。

某些学校之所以如此热衷于热捧本校的状元,是因为其背后有利益支撑。据某高中老师透露,“一个中学培养出了一名‘状元’,学校地位马上就得以改变。学校借此宣传其师资力量与教育水平,很容易吸引生源。学校名气上去了,择校费就理所当然地水涨船高。学校所在的地方教育部门也因此贴了一层金,增加了政绩砝码。”

谁是炒作“状元”的“带头大哥”?

一代名相,明万历朝内阁首辅张居正曾是个天才儿童,12岁考上秀才,参加“高考”时在人们的心目中是当然的“状元”,却意外落榜。原来是当时的湖广巡抚顾璘与主持招生工作的监察御史搞了“暗箱操作”。因为张居正年龄太小了,若让他中了举,入了官场,可能会害了他误了大事,不如让他受点挫折,使之历练成国家栋梁。一个“高考状元”就这么被善意地扼杀了!

如今每当高考状元新鲜出炉之时,第一个弹冠相庆的就是出产状元的学校,他们欢天喜地,锣鼓喧天,向当地政府报喜。所谓“铁路警察,各管一段”,学校培养出了高考状元,象征了教学质量的提升;当地领导“笑纳”、重奖高考状元,喻示着“教育政绩”的倍增。至于高考状元能否成为有用之材,那就不是这一块“警察”管的“路段”了。有了“带头大哥”,接下来类似比拼高额奖金的拔尖生源大战;形形色色的“经纪人”粉墨登场,甚至是卖短裤也扯上高考状元……而此时“被绑架”的高考状元,面对铺天盖地而来的荣耀与利益,是否会飘飘然而忘乎所以?

回到上面那个张居正的故事上来。巡抚顾璘主动放弃张居正这位手到擒来的“高考状元”,难道他的地盘上多出一位“高考状元”不是他脸上的光彩?这既不符合人之常情,更不符合“官之常态”。在远比当代还要高度重视教育政绩的大明王朝,顾璘之所以不愿“掐青”,是因为他深知很多天才儿童的人生轨迹就像《伤仲永》里描述的一样,往往是“小时了了,大未必佳”,他完全从国家用人与人才发展的长远出发,而将个人政绩与奖赏搁置一旁。今天的官员,是否该从张居正落榜中汲取点什么。

有必要,“高考状元”破坏了高考的尊严

没必要,高考已然如此,状元又何以堪

只要考上北大清华,无所谓是不是状元

有高考就有分数高低,有高低就有第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