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花丹参主要病害的发生及综合治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东农业科学 2009,6:74~76S h a n d o n g A g r i c u l t u r a l S c i e n c e s

收稿日期:2009-02-25

作者简介:王冬梅(1975-),女,硕士研究生,山东莱芜职业技术学院,主要从事真菌学及植物病理学研究。

白花丹参主要病害的发生及综合治理

王冬梅1

,高 红2

,刘同金

3

(1.莱芜职业技术学院,山东莱芜 271100;2.山东省农业实业集团公司,山东济南 250100;

3.山东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山东济南 250100)

摘 要:白花丹参药材的家种导致原有生态系统的破坏,病虫害发生较为严重。本文主要对白花丹参6种常见病害的发生、危害特点及综合治理措施进行系统介绍。

关键词:白花丹参;病害;综合治理

中图分类号:S 435.675 文献标识号:A 文章编号:1001-4942(2009)06-0074-03

白花丹参是唇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是丹参族中的极品,性味苦,微寒,归心、肝经,具有活血化瘀、消肿止痛、养血安神之功效。山东莱芜是白花丹参药材重点产区,近年来由于需求骤增,野生资源难以满足,多数白花丹参药材均家种。人工栽种后,打破了原有生物的生态平衡,造成栽培区域内生物多样性减少,目标生物易受非目标生物的抑制,特别是病、虫、草的危害较为严重。本文主要对白花丹参的常见病害及综合治理进行系统介绍。

1 主要病害发生与危害

1.1 白花丹参疫病

该病发生初期地上部植株下部叶片变黄,后期基部开始腐烂。挖出地下部,可见植株的主根表皮水渍状,剥开表皮,可见髓部完全腐烂,稍有臭味,呈湿腐状。此类型病害的扩展速度较快,一般染病植株在1~2周内可造成死亡。土壤潮湿时,栽苗后不久便可发生,蔓延很快,根部可断续产生白霉状物,即病原菌的菌丝体或子实体。

此病由鞭毛菌亚门真菌的恶疫霉菌引起。病菌以菌丝体和卵孢子随病残体组织遗留在土中越冬,翌年菌丝或卵孢子遇水萌发,侵入白花丹参寄主体内,遇高温高湿条件2~3天出现病斑。该病发生轻重与当年雨季到来迟早、气温高低、雨量大小有关。发病早、气温高的年份,病害重。一般进入雨季开始发病,遇有大暴雨迅速扩展蔓延或造成流行。生产上连作或采用平畦栽培易发病,长期大水漫灌、浇水次数多、水量大发病重。1.2 白花丹参根腐病

病菌主要侵染根部,发生初期,个别支根和须根产生水渍状褐色坏死斑,逐渐向主根扩展,主根发病后,整个根内部腐烂,仅残留纤维状维管束,病部呈褐色或红褐色。湿度大时,根茎表面产生白色霉层(即为分生孢子)。由于根部腐烂病株易从土中拔起。病害向上扩展蔓延,地上部叶片由外向里逐渐变黄,最后整株枯死。发病多在5~11月份。

此病由半知菌亚门真菌引起。病原菌为土壤习居菌,主要以菌丝体、厚垣孢子在土壤、病残体和带菌种子中越冬,成为主要的初侵染源。病菌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5~30℃。土壤湿度大、地下害虫发生多、连作地块往往发病较重。1.3 白花丹参叶斑病

病菌主要危害叶片。发病初期叶片上出现水渍状病斑,后迅速扩大,病组织腐烂呈半透明状,病斑周围有黄色晕圈,较宽。温湿度适宜时,病斑扩展快,全叶腐烂解体呈湿腐。茎基部发病也出现水渍状斑点,后扩大成淡褐色病斑,病斑扩展快,蔓延至整个假鳞茎,组织腐烂解体呈软腐状,有微酸味。

此病由欧氏杆菌引起。病菌在土壤中的病残体上或在土壤中越冬,由雨水传播,也可通过病、健株接触传播或园林工具传播。一年中6~10月均可发病,6~7月为发病高峰。高温高湿有利于发病。

1.4 白花丹参菌核病

病菌主要侵害茎基部、芽尖及根茎部,受害植株细根首先发生褐色干腐,并逐渐蔓延至粗根,同时病部表面、附近土面以及茎秆基部的内部产生

DOI :10.14083/j .issn .1001-4942.2009.06.007

白色绵毛状菌丝体,后期形成灰黑色的鼠粪状菌核。根部横切,可见横断面有明显褐色,即维管束变色。后期根部腐烂,病株上部茎叶逐渐发黄,最后植株死亡。

此病由子囊菌亚门真菌引起。菌核在土壤中和病残体上越冬,适宜条件下萌发,随气流传播侵染危害。一般4月下旬发病,5~6月进入发病盛期,8月以后逐渐减轻。温度适宜、湿度高发病重;地下害虫危害严重的地块发病重。

1.5 白花丹参白绢病

病菌主要侵染白花丹参的根、茎基部。一般从近地面的根茎处开始发病,而后向地上部和地下部蔓延扩展。病部首先呈褐色腐烂,水渍状,上面出现一层白色绢丝状菌丝层,多呈放射状蔓延,常蔓延至病部附近土面上;发病中后期,在白色菌丝层中常出现黄褐色油菜籽大小的菌核。严重时腐烂成乱麻状,最终导致叶片枯萎,全株死亡。

此病由担子菌亚门真菌侵染所致。病原菌以菌丝和菌核附着在种根或在土壤中越冬,适宜条件下萌发,通过病苗、病土或水流传播。一般每年7~8月为发病高峰。高温、高湿是发病的主要条件。土壤疏松湿润、株丛过密有利于发病;蚧壳虫为害可加重病害发生;连作地发病重;酸性砂质土也会导致病害的发生。

1.6 白花丹参根结线虫病

主要侵害白花丹参根系的侧根和支根。根系受害部形成瘤状肿块,细根和粗根各个部位的肿块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瘤状体初为黄白色,外表光滑,以后变成褐色,最后破碎腐烂。剖开虫瘿,呈透明状,内含白色透明小颗粒,即为梨形的雌虫体。地上部分植株矮小,叶片发黄,严重时叶片枯死。

此病由南方根结线虫侵染根部引起。线虫以二龄幼虫或卵在土壤中或土中的根结内越冬,通过丹参种根和土壤传播。土壤内幼虫如3周遇不到寄主,死亡率可达90%。温度高、湿度大发病严重,在沙壤土中发病也较重。

2 综合治理措施

目前,白花丹参病害种类较多,为能有效治理病害,防止农残污染、保证药材的产量和质量,必须坚持“预防为主,防重于治,综合防治”的治理方针,明确病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充分发挥白花丹参的抗逆能力、补偿能力,采用保健栽培技术,辅以安全、经济、合理施用农药。

2.1 植物检疫

根据国家制定的一系列检疫法令和法规,对植物检疫对象进行病害检验,防止从其它国家或地区传入新的危险性病虫杂草,并限制当地的危险性病虫杂草向外传播蔓延。

2.2 农业防治

选用抗病品种,运用优良的栽培管理技术,促进白花丹参的生长发育,是防治病害的有效措施。

2.2.1 选育抗病品种 实践证明,选育抗病品种是防治土传病害最经济有效的措施。目前除莱芜本地选育的白花丹参外,还有泰山白花丹参、崂山白花丹参和林山白花丹参等,应加大白花丹参的选育力度。

2.2.2 建立白花丹参种苗基地 从1999年开始,相继成立了莱芜市丰盛丹参研究开发中心、岳圣天然药物研究开发中心、弘宝白花丹参专业合作社,并建立了大面积白花丹参种苗基地,经物种收集、提纯复壮、高产栽培等研究,已具备了白花丹参良种繁育的能力,应进一步做好种苗基地建设,扩大良种繁育能力。

2.2.3 合理轮作 连作易使病菌数量累积,使危害加剧。通过轮作,可改变病害的生态环境而起到预防效果。白花丹参宜与玉米、高粱、水稻等禾本科作物实行3年以上轮作,或水旱轮作,可有效减轻各种病害的危害程度。山地种植不宜在种过白花丹参以及易感白绢病的作物(如番茄)的下坡地种植,可选择地势高燥的上坡地种植。

2.2.4 适时栽种 适时栽种,有利于缩短或错开易感病期。播种宜在3月中下旬至4月上旬进行,过早易遭晚霜危害,过迟则由于温度较高,前期适宜生长的时间短,幼苗生长差,易遭病菌侵染,种根质量差、产量低。种根移栽时间在11月下旬至次年2月下旬,以早栽为好,早栽根系发达,扎根较深,生长健壮,吸肥力和抗逆能力强。

2.2.5 加强管理 采用高畦栽培,可减少与病菌接触,如能采用地膜覆盖,效果更好。加强水肥管理,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增施磷钾肥,适当控制氮肥,有条件的采用配方施肥技术。发现病株立即拔除,并撒生石灰消毒。合理密植,改善田间通风透光条件,降低田间湿度。在雨水或露水未干前不宜进行中耕除草等农事操作,以防传播病菌。中耕宜浅,避免损伤根部,并及时防治地下害虫。雨季及时开沟排水,降低田间湿度,做到雨停

75

 第6期 王冬梅等:白花丹参主要病害的发生及综合治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