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诊断学 细菌染色标本的检查

临床诊断学 细菌染色标本的检查
临床诊断学 细菌染色标本的检查

临床诊断学细菌染色标本的检查

细菌染色标本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下可以观察细菌的形态、大小、排列、染色性、特殊结构(芽胞、荚膜、鞭毛)、异染颗粒等。

因为在接近中性的环境中细菌都带有负电荷,易与带正电荷的碱性染料结合,故常用碱性苯胺染料如美蓝、结晶紫、碱性复红等染色细菌。

细菌标本经染色后,除能清楚看到细菌的形态、大小、排列方式外,还可根据染色反应将细菌进行分类,因此染色标本的检查在细菌的鉴定中应用最广,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细菌染色的基本程序:涂片(干燥)→固定→染色(媒染)→(脱色)→(复染)。

(一)常用染料

用于细菌染色的染料,多为人工合成的含苯环的有机化合物,在其苯环上带有色基与助色基。带有色基的苯环化合物一色原,虽然本身带色,但与被染物无亲和力而不能使之着色,助色基并不显色,但它本身能解离,解离后的染料可以与被染物结合生成盐类,使之着色。根据助色基解离后的带电情况,可将染料分为碱性和酸性两大类。此外,还有复合染料。

1.碱性染料:电离后显色离子带正电荷,易与带负电荷的被染物结合。由于细菌的等电点在pH2~5之间,在碱性、中性、弱酸性的环境中细菌均带负电荷,易与带正电荷的染料结合而着色。常用的染料有碱性复红、结晶紫、美蓝等。

2.酸性染料:电离后显色离子带负电荷,易与带正电荷的被染物结合。一般情况下细菌都带有负电荷故不易着色。如果降低菌液的pH使细菌带正电荷,则可被染色。酸性染料通常用来染细胞浆,而很少用于细菌的染色。常用的酸性染料有伊红、刚果红等。

3.复合染料(中性染料)及荧光染料:复合染料是碱性染料和酸性染料的复合物,如瑞氏染料(伊红美蓝)、姬姆萨染料(伊红天青)等;荧光染料如荧光标记的抗体,荧光素常用异硫氢基荧光素。这些染色常用于某些特殊的染色技术中。

(二)常用的染色方法

在细菌感染标本的检查中,临床上常用的染色方法有革兰染色、抗酸染色和荧光染色。

1.单染色法:用一种染料将细菌和周围物体染成同一种颜色,称为单染色法。如吕氏美蓝或稀释复红染色法。细菌经单染色法处理后,可观察其形态、排列、大小及简单的结构,但不能显示各种细菌染色性的差异。

2.复染色法: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染料染色的方法,称为复染色法或鉴别染色法。常用的有革兰染色法和抗酸染色法。

(1)革兰染色:本法是细菌学中最经典、最常用的染色方法。除粪便、血液等极少数标本外,绝大多数标本在分离培养之前都要进行革兰染色、镜检。通过革兰染色将所有细菌分为G+菌和G-菌两大类,可初步识别细菌,缩小范围,有助于进一步鉴定。甚至有时结合细菌特殊形态结构及排列方式,对病原菌可进行初步鉴定,如脑脊髓膜炎患者,取其脑脊液涂片、革兰染色、镜检,如检到革兰阴性、肾形、凹面相对的双球菌,位于细胞内或细胞外,可报告"找到革兰阴性双球菌,形似脑膜炎奈瑟菌";如检到革兰阳性、菌体周围有明显荚膜的双球菌,可报告"找到革兰阳性双球菌,形似肺炎链球菌"。其结果为临床早期诊断及治疗提供了依据。

革兰染色除用以鉴定细菌外,病原菌革兰染色特性可为临床选择用药提供参考,帮助临床制订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因为G+菌与G-菌对一些抗生素表现出不同的敏感性,且其致病物质(前者产生外毒素而后者多产生内毒素)及其作用机理不同。

(2)抗酸染色:抗酸染色也可将细菌分为两大类:即抗酸性细菌和非抗酸性细菌。因为临床上绝大多数病原菌为非抗酸性细菌,所以抗酸染色不作为临床上常规的细菌检查项目,只针对性用于结核病、麻风病等的细菌检查。疑似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标本,经抗酸染色后以油镜检查,即可作出初步鉴定。将有肺结核症状病人的痰标本,制成涂片后,作萋-纳染色

镜检,根据所见结果即可报告"找到(未找到)抗酸菌".再如有肾感染症状的病人,取其尿标本,经离心沉淀后作涂片,行萋-纳及潘本汉抗酸染色,如两张涂片均查见红色抗酸杆菌,可报告为"找到抗酸分枝杆菌".对临床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3.荧光染色:荧光染色法敏感性强,效率高而且容易观察结果,在临床细菌鉴定中有很大的实用价值。主要用于结核分枝杆菌、麻风分枝杆菌、白喉棒状杆菌及痢疾志贺菌等的检测。如痰标本涂片、固定,用荧光染料金胺0法(也称金胺0-罗丹明B法)染色,以荧光显微镜检查,在暗背景中可观察到呈金黄色荧光的菌球。

除以上所述染色方法外,用于细菌鉴定的还有鞭毛染色、异染颗粒染色等。鞭毛染色后于显微镜下可观察到菌体上有无鞭毛、鞭毛的位置及数量,在细菌鉴定中,特别是非发酵菌的鉴定中很重要。疑为白喉棒状杆菌感染,进行涂片检查,除证实为革兰阳性典型棒状杆菌外,还须用异染颗粒染色法,镜检异染颗粒,方可初步报告"检出形似白喉棒状杆菌",为临床早期诊断提供依据。

临床细菌学检验的质量控制流程

临床细菌学检验的质量控制流程 1、质量的概念和质量保证 影响检验结果质量的因素很多,实验过程中,仪器、试剂和操作等均会引起试验结果的误差,衡量检验结果的质量常用准确度和精确度,或特异性和灵敏度。具体采用哪一种指标应根据实验的性质决定,目前临床细菌学检验的工作内容大致有3类,衡量起质量的技术指标不完全相同。 第一类是检出细菌的实验,包括标本直接涂片检查和细菌分离培养。现代的细菌感染,混合菌较常见,一份标本中,会有2种以上细菌存在。无论标本直接涂片还是分离培养,检验结果必须如实反映感染病灶中细菌的真实情况。这类实验的质量,应该用细菌检出率或细菌分离率来衡量。 第二类是鉴定细菌的实验。通过一系列生理生化及形态学、血清学的手段来鉴定病原菌。对分离到的病原菌都做出准确的鉴定,是反映细菌事工作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 第三类是药敏实验。有稀释法和纸片法,前者是半定量的实验,可以用准确度和精密度来衡量,后者以敏感或耐药的形

式报告,属于定性的实验,但实验过程中测量抑菌环是定量的指标。也应以准确度和精确度衡量。 所以实验室人员必须清楚认识到以上这一点,在实验室的设计和管理方面就应该主动设置误差检测系统,实验中一旦出现误差及时发出警报,查明原因及时纠正。 2、室内质量控制 2.1在职人员 2.1.1须受过细菌学检验的专门基础教育以及相关的生物交全防护知识,并以细菌检验为专业,及时终结并积累工作经验。 2.1.2作人员必须具有严谨的工作态度,技术操作须完全遵守操作规程,并直接参与质量控制工作。 2.1.3工作人员应不断加强自身的业务学习,及时了解本领域的新进展,将所掌握的新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 2.1.4实验室管理人员应注意利用一切机会培养技术人员,积极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会议、专业培训班,获取新信息。因为细菌学检验,投资人员培训远比投资与仪器设备更重要。 2.2操作手册及参考书

术后标本的病理学检查管理制度及流程

术后标本的病理学检查管理制度及流程

术后标本的病理学检查管理制度及流程 避免各类差错事故的发生,保证准确及时发出病理报告,根据我院实际情况特制定以下规定。 一、手术中取下的标本,都必须送做病理检查,不得随意丢弃。 二、凡需手术病员,由管床医生术前填写“病理申请单”,与手术当天与病历一起送人手术室。手术中切下的标本由巡回护士放入容器内,按规定将标本浸入固定液内,并贴好标码(姓名、住院号),送交手术室专职人员登记签收。 三、送检的病理标本连同病理申请单由手术室专职人员送到病理科,负责送检标本人员必须带上“病理标本签收簿”,由病理科工作人员核对无误签收后,方能留下标本。 四、凡送检冰冻病理标本,手术医师必须按要求填写冰冻病理申请单,并由手术主刀或一助(特殊情况下可由手术室专职人员),将手术标本给病人家属或委托人确认。然后由手术室专职人员将冰冻标本,病理申请单一同送到病理科。凡需送冰冻检查,临床医师应提前一天通知病理科。 五、病理科收到标本后应及时操作检查。病理报告签发时限:(具体时间要核实) 1、冰冻报告一般在收到标本后半小时左右发出临时冰冻报告。如遇特殊情况应及时通知手术室,三天后发出正式冰冻报告。 2、石蜡切片报告在实际收到标本后五个工作日内发出,如遇特殊情况(需做酶标、特染、脱钙等)应及时发出临时报告。 3、细胞学检查:穿刺涂片一般在穿刺后一小时发出报告,如有特殊情况需和病人约定发出报告日期,脱落细胞检查在收到标本后两个工作日内发出报告。 六、病理标本检查后至少保留一个月、、、、、、、、、、、、、、、、、、、。 七、凡违反上述规定者,按性质、后果,责任到人。

细菌鉴定及检测方法

细菌鉴定及检测方法 一、启动条件 1、目的样出现坏包,若批次相同,取表现性状相同的任意一包进行细菌初步鉴 定。若批次不同则分别进行细菌初步鉴定。 2、随机样出现坏包,必须进行细菌初步鉴定。 二、胀包 1、记录批次。 2、及时用72%的酒精对样品的外表进行消毒,尽量不损坏封合待以后检查。在 超净台内以无菌操作剪开包装,再避开横竖封处剪开一个圆形或三角形。3、对样品进行微生物划线培养。 3.1采用普通营养琼脂培养基做细菌的划线培养36±1℃、48小时。 3.2分别吸取10毫升样品到两个无菌的小试管中,,分别在80和100℃的水 浴中加热10分钟,冷却用营养琼脂分别做芽孢(36±1℃、72小时) 和耐热芽孢(55±1℃、72小时)的划线培养。 3.3采用普通营养琼脂培养基或快速检测培养基做嗜冷菌/低温菌的划线培 养(4—6℃ 10天或21±0.5℃ 25小时)。 3.4 必须用高盐察氏或虎红琼脂培养基做霉菌和酵母菌的划线培养 (25—28℃ 5--7天) 4、对样品做感官检测。 5、用PH计检测样品的PH值。 6、将样品倒掉,进行包装密封性检查,并进行记录。 7、记录菌落特征。 8、选区不同形态的单一菌落进行坚定。 8.1 革兰氏阴性菌和阳性菌的鉴定: 8.1.1涂片、革兰氏染色、镜检。或结晶紫染色、镜检、氢氧化钾拉 丝试验。 8.1.2革兰氏染色、结晶紫染色方法见《微生物检测》 8.1.3氢氧化钾拉丝试验 在微生物载物片上滴一滴3%氢氧化钾,用接种针从培养皿上的

菌落中挑取微生物,放在氢氧化钾溶液中用力搅拌。7—10秒后,抬 起针头,观察针头和玻片之间是否有丝状物,如果15—20 秒后二者 之间无丝状物,停止搅拌。 判定:无丝状物阳性;有丝状物阴性。 8.2 过氧化氢酶试验(或过氧化氢酶试纸)(产气试验): 试剂:10%过氧化氢溶液 步骤:在微生物载物片上滴一滴10%过氧化氢,用接种针从培养皿上的菌落中挑取微生物,放在过氧化氢溶液中看是否有气体产生。 判定:产气阳性;不产气阴性。 8.3氧化酶试验 试剂:含1%四甲基双噻二胺和99%的乙醇溶液。 步骤:用上述试剂将一张滤纸浸透(或直接采用氧化酶试纸条),然后进行细菌培养物的涂片试验。 判定:30秒内使显色物质变为深蓝色阳性,不变色阴性。 三、酸包 1、发现酸包后,及时将料液快速转入无菌瓶中。 2、记录批次 3、其它项目检测同胀包。

血液及骨髓液标本细菌学检验

血液及骨髓液标本细菌学检验标准操作程序 1.检验目的 规范血液及骨髓标本细菌学检验,确保检验结果准确可靠。 2.适用范围 血液及骨髓液培养 3. 标本采集与运送 3.1 标本采集 3.1.1 无菌操作采集静脉血标本无需更换针头直接注入血培养瓶中。 3.1.2 釆血时间 3.1.2.1 发热初期或高峰期时抽血; 3.1.2.2 使用抗生素之前。已使用抗生素者,下一次使用之前。 3.1.3 采血频率 3.1.3.1 急性脓毒症:10min内从不同部位采集2-3套。 3.1.3.2 急性心内膜炎:1-2h内从3个不同体位采集3套。 3.1.3.2 亚急性心内膜炎:从3个分离部位采3套,间隔≥15min,如24h为阴性,要再采3套。 3.1.3.3 原因不明发热:从不同体位采2-3套,间隔≥60min,如24h为阴性,要再采3套。3. 1.4 采血量以培养基的1/10-1/5为宜,新生儿一次采血0.5m1,儿童1-5ml,成人8-10m1。 3.1.5 骨髓标本严格无菌操作,对穿刺一侧部位准备同外科切口,用骨髓穿刺针从髂骨采集。采集量一般为1-2ml。 3.2 标本运送 3.2.1 采集标本后立即送到细菌室,不能及时送检可置室温,切勿放于冰箱。 3.2.2 冬季血培养瓶送检过程应采取一定的保温措施。 3.2.3 在细菌室下班时间,标本应送急诊化验室进行标本保温。 4. 检验步骤 4.1 培养:扫描血培养瓶的条码,将血培养瓶置BACT/Alert 3D全自动血培养系统中培养。

4.2 阳性血培养瓶转种:当有菌生长时,仪器发出阳性报警,立即在生物安全柜中用无菌注射器抽取瓶内培养液直接涂片革兰染色,镜检,以电话方式告知临床医生镜检结果并登记危急值登记本。同时转种血平板。 4.3 培养:血平板置于35℃培养箱培养18一48h。 4.4 培养结果观察:正常人的血液是无菌的,有菌落形成即为可疑致病菌,从琼脂平板上挑取可疑致病菌落进行涂片染色镜检。除极少引起感染的微球菌和需氧芽孢杆菌外,均需要进行细菌鉴定和药敏。 5. 临床意义 血液标本的培养是诊断菌血症的基本而重要的方法,若从患者血液中检出细菌,一般视为病原菌感染,提示有菌血症。

临床标本的细菌学检验

临床标本的细菌学检验 临床标本的细菌学检验,从各种标本中查找病原菌及其对抗生素的敏感性,在明确诊断、指 导用药、预防和流行病学调查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对各种标本,应根据实际要求和标本特 点选择适当的检验步骤及方法,准确、快速地检测病原菌,分析检验结果并报告,同时应注 意低耗和安全防护。分离细菌的目的是查找与疾病相关的病原体及其对抗生素的敏感性,对 临床诊断、治疗、预后和流行病学调查很有价值。 1临床标本的采集与送检 临床标本的质量对于细菌学检验的结果至关重要,严格按操作规程的要求进行标本采集、运送、保存和处理,才能保证检验结果准确、可靠。 1.1临床标本的采集 1.1.1细菌学检验申请单的检查与登记:应仔细检查检验申请单上的内容,如标本类型、来源、送检目的、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临床诊断(如未明确,应注明主要症状)及是否已用 抗生素等,并及时登记。 1.1.2标本盛放容器:采集的标本,尤其是采自无正常菌群寄居部位的标本如血液、脑脊液、穿刺液等,必须盛放于无菌容器内[1]。容器灭菌应采用干热、湿热等物理方法灭菌。容器上 应贴上标签,注明待检患者姓名、床号等信息。 1.1.3无菌操作:在采集血液、脑脊液、穿刺液、骨髓时,应严格进行无菌操作,避免杂菌 污染标本。采集粪便、痰液、咽拭子、肛拭子等标本,虽无需严格无菌操作,但也应尽量避 免杂菌污染。 1.1.4采集时间和部位:选择合适的采集时间是很重要的,一般情况下,标本应尽量在疾病 早期或在症状、体征明显时,在抗生素治疗之前采集,一些特殊检验的标本应按规定的时间 采集。根据感染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部位采集标本。 1.1.5安全防护:采集的标本可能含有病原菌,因而采集、运送、保存和处理过程中必须注 意安全,防止标本中的病原菌溢出导致污染甚至传播;同时还需防止自身感染。 1.2标本的送检与保存 采集标本后,在盛装标本的容器上应贴好标签,并在标签上写明相关信息,立即将标本送至 检验室。标本收集时间应加以准确记录,使检验人员接种时能判断标本是否延误。如不能及 时送检,应根据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采用冷藏或保温等措施,以及将标本放入相应的保存 液或培养基中保存运送。常规细菌学检验的标本在采集后,应于1 h内送交实验室,否则可 能影响病原菌检出。若需保存于4℃,也不能超过24 h,否则会影响病原菌的检出率。包括 厌氧菌培养的临床细菌检验标本,运送时间与原始标本的量有关,标本的量少应加快运送, 可在15~30 min内送达,否则必须于厌氧环境中25℃存放,不超过20~24 h。不得冷藏及 冷冻。如怀疑淋病奈瑟菌、脑膜炎奈瑟菌、流感嗜血杆菌感染标本应立即处理。脑脊液、生 殖道、眼睛、内耳标本绝对不可以冷藏[2]。任何临床标本,包括拭子、体屑、体液或组织块,已知或可能含有被分离的致病菌,都应视为生物危险材料。运送时,无论距离远近都必须严 格执行有关病原微生物标本的运送管理规定,注意安全防护,且标识清楚、包装完整且符合 要求,然后安排专人运送。 2 临床标本的细菌学鉴定与报告 对标本进行直接涂片镜检、快速检测病原体成分或特异性抗原、直接药敏试验,同时进行病 原菌的分离培养、菌种鉴定和纯菌药物敏感试验,最后报告检验结果。

手术后标本病理学检查的规定及流程

惠东县中医院 手术后病理标本检查规定与流程管理制度为了规范病理标本管理,避免各类差错事故的发生,保证准确及时发出病理报告,根据我院实际情况特制定以下规定。 一、手术中取下的标本(不论组织大小),都必须送做病理检查,不得随意丢弃。 二、凡需手术的病人,由主管医师术前填写“病理申请单”,于手术当天与病历一起送入手术室。手术中切下的标本由巡回护士或手术医师给家属或委托人确认后放入标本袋内,并贴好标码(姓名﹑住院号、科室、主要诊断等),送交手术室专职人员登记签收。 三、送检的病理标本连同病理申请单由手术室专职人员送到病理科,负责送检标本人员必须带上“病理标本签收簿”,由病理科工作人员核对无误签收后,方能留下标本。 四、凡送检冰冻病理标本,手术医师必须按要求填写冰冻病理申请单,并由手术主刀或一助(特殊情况下可由手术室专职人员)将手术标本给病人家属或委托人确认。然后由手术室专职人员将冰冻标本﹑病理申请单一同送到病理科。凡需送冰冻检查,临床医师应提前一天通知病理科。 五、病理科收到标本后应及时操作检查。病理报告签发时限: 1、冰冻报告一般在收到标本后半小时左右通过电话通知手术室临时冰冻报告结果。手术室及病理室应按照我院有关规定在快速冰冻病理登记表上登记。如遇特殊情况应及时通知手术室,三天后发出正式冰冻报告。 2、石蜡切片报告在实际收到标本后五个工作日内发出,如遇特殊情况(需做酶标﹑特染﹑脱钙等)应及时发出临时报告。 3、细胞学检查:穿刺涂片一般在穿刺后一小时发出报告,如有特殊情况需和病人约定发出报告日期,脱落细胞检查在收到标本后二个工作日内发出报告。

六、病理标本检查后至少保留一个月。 手术后标本病理学检查流程

细菌形态学检查法二

细菌形态学检查法(二) 三、染色标本的检查细菌标本经染色后,不仅能清晰地看到细菌的形态、大小及排列方式,还可根据染色结果将细菌进行分类。染色标本与周围环境在颜色上形成鲜明对比,可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下进行观察。一般形态学检查均需染色。 (一)常用染料用于细菌染色的染料,大部分是人工合成的含苯环的有机化合物,在其苯环上带有色基和助色基。色基赋予化合物颜色,助色基可增加色基与被染物的亲和力。助色基有的为碱性(如一NH2),有的为酸性(如一0H),因此助色基的性质决定染料的酸碱性。常用染料一般均难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实验室配制时通常制成盐类水溶液。 1?碱性染料常用的碱性染料有碱性亚甲蓝、结晶紫及碱性复红等,这些染料电离后色基带正电荷,易与带负电荷的被染物结合。多数细菌等电点(pl)在2?5 之间,在中性、碱性以及弱酸性环境中都带负电荷,易被碱性染料着色,故细菌学检查中常用此类染料。 2.酸性染料常用的有伊红、酸性复红及刚果红等,这些染料电离后色基带负电荷,不易与细菌结合,不常用于细菌染色。必要时可降低菌液的pH,使细菌带正电荷,方可着色。 3.中性染料是碱性染料与酸性染料的复合物,如瑞氏染液中的伊红亚甲蓝、吉姆萨染液中的伊红天青等,可用于较特殊染色技术。 (二)常用的细菌染色法根据所用染料是一种还是多种,细菌染色法分为单染色法和复染色法。单染色法是用一种染料染色,细菌涂片染成同一颜色,可观察到形态、大小及排列等特点,但不能显示细菌染色特性。复染色法是用两种或两种以上染料进行染色,将不同细菌或同一细菌的不同结构染成不同颜色。复染色法不仅可以观察细菌的形态结构,还可根据染色反应鉴别细菌,故又称鉴别染色法。临床常用的主要有革兰染色和抗酸染色。 革兰染色本法是细菌学检验中最经典、最常用的染色方法,沿用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是一种包括初染、媒染、脱色和复染的鉴别染色技术。通过此染色法,可将细菌分为革兰阳性(G +)菌和革兰阴性(G —)菌两大类,并可初步识别细菌,缩小范围,有助于进一步鉴定。有时结台细菌特殊形态结构及排列方式,对病原茵可做出初步鉴定。革兰染色的原理至今尚未完全清楚,有以下几种学说:① 细胞壁学说:G+菌细胞壁结构较致密,肽聚糖层厚,脂质含量少,乙醇不易透入,G—菌细胞壁结构较疏松,肽聚糖层少,脂质含量多,乙醇易渗入;②等电 点学说:G+菌的等电点低(pl 2?3), G—菌等电点较高(pl4?5),在相同pH 条件下,G+菌所带负电荷比G —菌多,与带正电荷的结晶紫染料结合较牢固且不易脱色;⑧化学学说:G+菌细胞内含有大量核糖核酸镁盐,可与结晶紫和碘牢固地结合成大分子复合物,不易被乙醇脱色,G —菌细胞内含极少量的核糖核酸镁盐,吸附染料量少,形成的复合物分子也较小,故易被乙醇脱色。目前认为,细胞壁结构与化学组成上的差异是染色反应不同的丰要原因。

血液标本的细菌学检验

血液标本的细菌学检验 发表时间:2013-05-21T10:52:18.26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12期供稿作者:袁颖何小芹徐建利[导读] 血及骨髓常规培养的三级报告方式如下。 袁颖何小芹徐建利 (山东省威海市立医院264200) 【中图分类号】R446.1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3)12-0160-02 1 标本采集 1.1 采血部位与方法:实验室应按照CLSI的有关文件制定用不同采血管采集血液标本的规范(如:H3-静脉穿刺血液标本采集程序,H4-外周血液标本采集装置和程序,H11-动脉血液标本采集程序,H21-凝血检验血液标本的采集、运输和处理及各种抗凝方法的性能特点)。采血部位通常为肘静脉,以无菌操作方法抽取血液后,直接注入血培养瓶中,轻轻颠倒混匀,以防血液凝固。疑为细菌性心内膜炎时,以在肘动脉或股动脉处采血为宜。疑为细菌性骨髓炎或伤寒时,在病灶或髂前(后)上棘处严格消毒后抽取骨髓1~2 mL注入培养瓶内。要事先规定好是何种血液标本,是动脉血、静脉血还是毛细血管血;如果需要抗凝血,应选择何种抗凝剂。还应考虑到样品是否应该维持在真空状态(例如钙离子的检测)。分离血清或血浆的真空采血管和硅化注射器能干扰某些测试,甚至可能导致错误的结果[1]。血液采集后应尽快分离红细胞和其他细胞碎片。当采样条件偏离标准状态时,实验室工作人员应考虑其对检验结果的影响,并从已报道的文献中寻找解决方法。 1.2 采血量:一般要求血液量与培养基量之比应为1:5~1:10。采血量每人每份1瓶,成人每瓶8~10mL,儿童每瓶l~5 mL。骨髓采血量每瓶1~2mL。 1.3 采血时间及采集份数:采集血液标本应尽量在使用抗菌药物之前进行,于24h内采集2~3份血液标本(抽取1次血做多个培养应视为1份),最好分别于不同部位采集(如左、右肘静脉,颈静脉)。对间歇性寒战或发热的患者,应在寒战或体温高峰到来之前0.5~1h采集血液,或于寒战、发热后1h进行。不宜在发热高峰时采血,因为在高热时血液中可能已没有细菌[2]。特殊感染患者采血培养时应遵循以下原则:①可疑细菌性心内膜炎患者,在1~2 h内采集3份血液标本,如果24h后阴性,再采集2份。②不明原因发热的患者,先采集2~3份血液标本,24~36h后在体温升高之前再采血2份或以上。③可疑菌血症但血培养持续阴性时,应改变血培养方法,以获得罕见或苛养的微生物。 1.4 标本运送与保存:含血样的培养瓶应立即送往实验室;不能及时送检的标本,应将其放在室温,切忌冰箱存放。 2 血液标本中常见的病原体 正常人的血液和骨髓中是无菌的,当细菌侵入血液或骨髓引起菌血症或败血症时,血液标本可检出相应病原菌,这可为临床提供病原学诊断依据。革兰阳性菌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肠球菌、A群链球菌、B群链球菌、草绿色链球菌、肺炎链球菌、产单核李斯特菌、分枝杆菌、炭疽芽胞杆菌;革兰阴性菌包括脑膜炎奈瑟菌、卡他莫拉菌、沙门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肠杆菌、沙雷菌、铜绿假单胞菌、不动杆菌、流感嗜血杆菌;真菌包括念珠菌、隐球菌、曲霉菌、毛霉菌;厌氧菌包括拟杆菌属、具核梭杆菌、丙酸杆菌、消化球菌、韦荣球。 3 检验方法 一般血液或骨髓培养推荐同时作需氧血液培养及厌氧血液培养,因为厌氧菌血液感染占菌血症病原菌的5%~15%。 3.1增菌培养:血液及骨髓标本首先经过增菌培养。若使用全自动血液培养仪,有细菌生长时会自动报警。若人工增菌培养,35℃孵育18~24h后在血平板或巧克力平板上盲传1次。培养瓶继续孵育,每天早晨取出观察[3]。若出现均匀浑浊、沉淀、菌膜、产生气泡、培养液颜色变化、培养液呈胶冻状凝固、血液变色或溶血等现象,提示有细菌生长;若增菌培养至第7天仍无细菌生长现象,其间盲传2次亦无菌生长,则报告该次试验为阴性。 3.2 涂片镜检:血液培养仪报警或肉眼观察有细菌生长时,取培养物涂片做革兰染色镜检。若发现为单一种类的细菌,则可直接取培养液进行药敏试验,并尽快将镜检和药敏试验结果告知临床,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同时取培养液进行生化鉴定及分离培养。若发现有两种甚至多种细菌,则必须进行分离,获得纯菌后再做菌种鉴定。 3.3 分离培养与鉴定:对于增菌培养阳性的标本,根据涂片染色镜检结果,选择合适的培养基(如血平板、巧克力平板、SS平板、麦康凯平板、中国蓝平板、伊红美蓝平板,或厌氧平板)进行微生物的分离培养,获得纯种后进一步做生化试验、血清学试验进行鉴定,同时做抗菌药物敏感试验。 3.4 结果报告 血及骨髓常规培养的三级报告方式如下。一级报告:增菌培养有细菌生长时,取培养液进行涂片革兰染色镜检,将所见细菌形态、染色性等特征报告临床医生,以供初步选择抗菌药物。二级报告:获初步鉴定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后,应立即将结果通知临床医生,此为二级报告。三级报告:将分离菌最终鉴定和药敏试验结果与初级报告对比,做出最终正式报告,通知临床以检查用药正确与否或更改治疗方案。 参考文献 [1]王勇,李忠波.细菌学检验的质量控制.中国公共卫生,2002,18卷(10):1167~1168. [2]徐英春,等.临床细菌学血培养操作规范.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4,27:124~126. [3]张卓然.临床细菌学和细菌检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468.

穿刺液标本细菌学检验标准操作规程

穿刺液标本细菌学检验标准操作规程 1.目的 规范穿刺液标本细菌学检验标准操作规程,确保检验结果准确可靠。 2.适用范围 穿刺液标本培养。 3.标本 3.1 标本类型胸水、腹水、心包液、关节液、鞘膜液等。 3.2 标本采集采用无菌方法采集体内可疑感染部位的液体约2ml,注入无菌试管,或抽取穿刺液1-2ml注入多功能液体培养瓶,或抽取穿刺液2-5ml注入血培养瓶,混匀,立即送检。如怀疑厌氧菌感染,应做床边接种或接种运送培养基。 3.3 标本拒收标准 3.3.1 标本标识与化验申请单不符。 3.3.2 标本不是无菌留取,容器不符合要求。 3.4 标本保存采集标本后立即送到实验室,不能及时送检可置于室温,放置时间不超过2小时。 4.试剂、仪器 4.1 革兰染液、氧化酶试剂、3%触酶、血琼脂平板、

巧克力平板、麦克凯平板、相关生化试剂等。 4.2 VITEK鉴定系统;革兰阴性菌鉴定卡(GNI+)、革兰阴性菌药敏卡(GNS)、革兰阳性菌鉴定卡(GPI)、革兰阳性菌药敏卡(GPS)、真菌鉴定卡(YBC)、药敏纸片、TBA板条等,有效期及储存条件参见试剂说明书。 4.3 接种针、接种环、电热灼烧器、显微镜、孵育箱、CO2培养箱等。 5. 细菌鉴定和药敏质控 参见《质量管理程序》 6. 检验步骤 接收标本后,立即对标本进行编号、登记。 6.1 涂片检查脓性标本直接涂片。浆液性标本先离心(3000r/min)15分钟,取沉淀物涂片作革兰染色,观察有无细菌,以及细菌的形态。 6.2 分离培养 6.2.1 一般细菌培养接种于接种于血琼脂平板、巧克力琼脂平板和麦康凯(或EMB、中国蓝)琼脂平板,置于5%-10%CO2环境中,35°C培养18-24小时,根据菌落及染色形态特点,作出初步判断。 6.2.2 增菌-分离培养法将多功能体液培养瓶颠倒混匀使液体覆盖整个固体面,然后置35°C孵育培养箱(固体面在

细菌的染色检查法

作细菌染色检查,首先要制备细菌涂片。制备细菌涂片一般包括涂片、干燥、固定三步。1.涂片:取洁净玻片一张,按以下步骤操作 肉汤培养物涂片: ①右手拿接种环的黑色胶柄部分,左手托持试管。 ②接种环以15°角置于酒精灯的外焰中烧灼灭菌,直至金属丝烧红(图1-3),然后将金属柄部也回旋通过火焰烧灼灭菌。 ③用右手小指和手掌小鱼肌侧拔掉左手所持试管的棉塞,并立即火焰烧灼试管口灭菌。 ④用已灭菌冷却的接种环伸入试管中取出菌液(图1-4)。注意勿使沾有菌液的接种环触及试管壁及试管口。 ⑤再次灭菌试管口,将棉塞在火焰上略加烧灼(时间要短,以免点燃棉塞),塞好棉塞,放回原处。 ⑥将接种环上之菌液涂于载玻片上,制成的菌膜直径约1cm左右。然后将接种环用火焰烧灼灭菌。为防止细菌溅散污染环境,接种环灭菌前,须先将接种环靠近火焰或放内焰中烤干,然后再在外焰中烧红灭菌,杀死残留的细菌。液体标本(如脓液、痰液等)均可照此法涂片斜面培养物涂片: 用细菌斜面(或平板)培养物涂片,需预先取一接种环无菌生理盐水置于载玻片上,然后再按上述无菌操作法从斜面培养物上取少量菌苔,放入生理盐水内轻轻研匀,制成直径lcm左右的菌膜。 如有多个标本行同一方法染色时,可用蜡笔在玻片上划出数格,做好标记再分别进行涂片,以免混淆。 2、干燥: 涂片最好在室温中自然干燥,如需加速干燥,可将标本向上小心地放置离火焰半尺高处,略烘促使干燥,切不可在火焰上烧干。 3、固定: 常用加热固定法。涂片干燥后,让玻片有菌膜的面向上,在火焰的最热部分迅速通过三次。固定之目的是使细菌蛋白变性,菌体牢固黏附于玻片上,还可杀死细菌,改变菌体对染料的通透性。 以上步骤完成后,便可进行各种染色。

最新手术后标本的病理学检查管理制度及流程

术后标本的病理学检查管理制度及流程为避免各类差错事故的发生,保证准确及时发出病理报告,根据我院实际情况特制定以下规定。 一、手术中取下的标本,都必须送做病理检查,不得随意丢弃。 二、凡需手术病员,由管床医生术前填写“病理申请单”,与手术当天与病历一起送人手术室。手术中切下的标本由巡回护士放入容器内,按规定将标本浸入固定液内,并贴好标码(姓名、住院号),送交手术室专职人员登记签收。 三、送检的病理标本连同病理申请单由手术室专职人员送到病理科,负责送检标本人员必须带上“病理标本签收簿”,由病理科工作人员核对无误签收后,方能留下标本。 四、凡送检冰冻病理标本,手术医师必须按要求填写冰冻病理申请单,并由手术主刀或一助(特殊情况下可由手术室专职人员),将手术标本给病人家属或委托人确认。然后由手术室专职人员将冰冻标本,病理申请单一同送到病理科。凡需送冰冻检查,临床医师应提前一天通知病理科。 五、病理科收到标本后应及时操作检查。病理报告签发时限:(具体时间要核实) 1、冰冻报告一般在收到标本后半小时左右发出临时冰冻报告。如遇特殊情况应及时通知手术室,三天后发出正式冰冻报告。 2、石蜡切片报告在实际收到标本后五个工作日内发出,如遇特殊情况(需做酶标、特染、脱钙等)应及时发出临时报告。 3、细胞学检查:穿刺涂片一般在穿刺后一小时发出报告,如有特殊情况需和病人约定发出报告日期,脱落细胞检查在收到标本后两个工作日内发出报告。 六、病理标本检查后至少保留一个月。 七、凡违反上述规定者,按性质、后果,责任到人。

手术室病理标本管理制度流程

利辛县中医院2011年4月8日

微生物学检验题库及答案

微生物学检验题库及答案

《微生物学与检验》题库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医院感染 2.肥达反应 3.内基小体 4. 噬菌体: 5.血浆凝固酶 6.败血症 7.灭菌 8.药物敏感试验 9.外 - 斐氏试验 10.L 型细菌 11.菌群失调: 12.微生物 13.细菌 14.最小抑菌浓度 15.菌落 16.汹涌发酵 17.无菌操作 18.流感杆菌“卫星现象” 19.培养基 20.包涵体 21.正常菌群 22. 内毒素 23. 干扰现象: 24.菌血症 25菌丝: 二.填空题 1 L 型细菌是指()。 2 杀灭物体上所有微生物的方法称为()。 3 细菌 H-O 变异是指()。 4 药敏试验所用标准培养基是,所用菌液相当于()个细菌/ ml ,细菌接种采用()划线接种法。 5 细菌致病因素包括()、()和()。 6 细菌引起的全身感染包括()、()、()和()四种类型。 7 不染色标本检查主要用于观察细菌的()。 8 影响革兰染色结果的关键步骤是()。 9 有动力细菌在半固体培养基中的生长现象是穿刺接种线(),无动力细菌穿刺接种线()。 10 糖发酵试验用于观察细菌分解糖是否产()和()。 11 靛基质试验的原理为,细菌产生的色氨酸酶分解蛋白胨中的色氨酸而生成(),此代谢产物与加入的试剂反应,生成()。 12 链球菌根据溶血现象分为()、()和()三种类型。 13 葡萄球菌触酶试验结果为()性,链球菌触酶试验结果为()性。 14 呈现脐窝状菌落的球菌是()。 15 抗 O 试验是测定病人血清中()抗体效价的试验,用于风湿热等疾病的辅助诊断。 16 血平板上呈现草绿色溶血环的病原性球菌是()和()。 17 IMViC 试验包括()、()、()和()四项试验。 18 分解乳糖的细菌在肠道选择平板上呈现()菌落,不分解乳糖则为()菌落。 19 KIA 斜面红色表明,底层黄色、有气泡表明()、(),有黑色沉淀表明()试验阳性 20 霍乱弧菌生物型包括()和()。 21 AIDS 的传染源是()和(),传播途径主要有(),()和()。 22 真菌菌落有()、()和()三种。 23 病毒培养方法有()、()和()。 24 病毒的基本结构由()和()组成,有些病毒还具有()。 25 流感病毒根据抗原结构不同分()、()、()三型,其中容易引起流感大流行的是其中的()型。

细菌形态学检查法(一)

细菌形态学检查法(一) 细菌形态学检查是细菌检验的重要方法之一,不仅可以为后续的进一步检验提供参考依据,更重要的是可以通过细菌形态学检查迅速了解标本中有无细菌及菌量的大致情况;对少数具有典型形态特征的细菌可以作出初步诊断,为临床选用抗菌药物治疗起到重要的提示作用。临床标本的细菌形态学检查方法主要包括染色标本和不染色标本的检查。 一、显微镜 细菌体积微小,必须借助显微镜放大后才能观察。细菌的一般形态结构可用光学显微镜观察,而细菌内部的超微结构则需用电子显微镜观察。 1.普通光学显微镜普通光学显微镜以可见光作为光源,波长0.4~0.7μm,最大分辨率0.2μm,约为波长的一半。人肉眼能分辨的最小距离是0.2mm,因此用油镜放大1000倍,0.2μm的微粒即被放大到肉眼可见的0.2mm。一般细菌都大于0.μm,故可用普通光学显微镜进行观察。 2.暗视野显微镜暗视野显微镜是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上装暗视野聚光器,使照明光线不直接进入物镜,只允许被标本反射和衍射的光线进入物镜,背景视野变暗,菌体发亮。观察时黑暗的背景中可见到发亮的菌体,明暗反差提高了观察效果,常用于不染色标本的动力及运动状况检查。 3.荧光显微镜荧光显微镜以高压汞灯作为光源,能发出280~600nm波长的光线,主要在365~435nm之间。根据使用荧光素的不同选择不同波长的光线作为激发光。因其波长比可见光短,故分辨率高于普通光学显微镜。细菌预先经相应的荧光素处理,然后置荧光显微镜下激发荧光,在暗色背景中可见到发荧光的菌体。用于观察细菌的结构及鉴别细菌。 4.相差显微镜相差显微镜是利用相差板的光栅作用,在普通光学显微镜基础上配制特殊相差板,采用特殊相差目镜制成。当光线透过标本时,标本不同部位因密度不同,引起光位相差异,相差板的光栅作用改变直射光的光位相和振幅,把光位相差异转为光强度差异,从而显示细菌不同部位的差异。多用于不染色活细菌的形态、内部结构及运动方式的观察。 5.电子显微镜电子显微镜以电子流代替光源,其波长与可见光相差几万倍,因而分辨能力得到极大提高,能分辨1am的微粒。目前使用的电子显微镜有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两类。TEM可用于观察细菌、病毒的超微结构;SEM主要适合对细菌、病毒等表面结构及附件和三维立体图像的观察。电子显微镜观察须经特殊制片,无法观察活体微生物,因而在微生物学检验中不常使用。 二、不染色标本的检查

血液标本的微生物学检验程序

血液标本的微生物学检验程序 1.血液中可能出现的微生物、化脓性球菌: 革兰阳性球菌、革兰阳性杆菌、革兰阴性球菌、革兰阴性杆菌、真菌、厌氧菌、支原体、螺旋体、病毒等 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腐生葡萄球菌、化脓性链球菌、肺炎链球菌等 2.基本思路: 在血液琼脂培养基上分区划线对未知细菌进行分离培养,根据其菌落特征以及不同的溶血现象,挑出单个菌落,进行下一步鉴定。 不同的细菌具有不同的生理特性,通过多种实验操作的阴性阳性对照,可以较为准确地辨别未知菌属。 3.实验内容: ⑴过氧化氢酶实验有些细菌含过氧化氢酶能催化过氧化氢生成水和新生态氧 ⑵凝固酶试验金葡菌能产生血浆凝固酶,使血液凝固 ⑶甘露醇发酵实验致病性葡萄球菌能发酵甘露醇产酸 ⑷新生霉素敏感实验表皮葡萄球菌对其敏感 ⑸胆汁溶菌实验胆汁可溶解肺炎链球菌 ⑹菊糖发酵实验肺炎链球菌能发酵菊糖产酸 ⑺奥普托辛实验肺炎链球菌对Optochin敏感 ⑻杆菌肽敏感实验A群溶血性链球菌对杆菌肽敏感 ⑼透明质酸酶实验A群溶血性链球菌可产生透明质酸酶 ⑽药敏实验:纸片扩散法 该法是将含有定量抗菌药物的滤纸片贴在已接种了测试菌的琼脂表面上,纸片中的药物在琼脂中扩散,随着扩散距离的增加,抗菌药物的浓度呈对数减少,从而在纸片的周围形成浓度梯度。同时,纸片周围抑菌浓度范围内的菌株不能生长,而抑菌范围外的菌株则可以生长,从而在纸片的周围形成透明的抑菌圈,不同的抑菌药物的抑菌圈直径因受药物在琼脂中扩散速度的影响而可能不同,抑菌圈的大小可以反映测试菌对药物的敏感程度,并与该药物对测试菌的MIC呈负相关。 粗略结果表: 试验项目结果 XXXX 阴性阳性++++ XXXX

(推荐)手术后标本病理学检查规定与流程

手术后标本病理学检查规定与流程 为规范病例标本管理,避免各类差错事故的发生,保证准确及时发出病理报告,根据我院实际情况特制订以下规定。 一、手术中取下的标本(不论组织大小),都必须送做病理检查, 不得随意丢弃。 二、凡需手术的患者,由主管医生术前填写《病理申请单》,于 手术当天与病历一起送入手术室。手术中切下的标本由巡 回护士放入容器内,按规定将标本完全浸入10%中性福尔马 林溶液或95%乙醇溶液内,并贴好标码(患者姓名、住院号),送交手术室专职人员登记签收。 三、送检的病理标本连同病理申请单由手术室专职人员送到病 理科,负责送检标本人员必须带上“病理标本签收簿”,由 病理科工作人员核对无误签收后方能留下标本。 四、凡送检冰冻病理标本,手术医师必须按要求填写冰冻病理 申请单,并由手术主刀或一助(特殊情况下可由手术室专 职人员)将手术标本给病人家属或委托人确认。然后由手 术室专职人员将冰冻标本、病理申请单一同送到病理科。 凡有需送冰冻检查的情况,临床医师应提前一天通知病理 科。 五、病理科收到标本后应及时操作检查,病理报告签发时限。 1、冰冻报告一般在收到标本后半小时左右发出临时冰冻报 告。如遇特殊情况应及时通知手术室,三天后发出正式冰

冻报告。

2、石蜡切片报告在实际收到标本后五个工作日内发出,如遇 特殊情况(需做酶标、特染、脱钙等)应及时发出临时报 告。 3、细胞学检查:穿刺涂片一般在穿刺后一小时发出报告,如 有特殊情况需和病人约定发出报告日期,脱落细胞检查在 收到标本后两个工作日内发出报告。 六、病理标本检查后至少保留一个月。 七、凡违反上述规定者按事件性质、后果责任到人。 八、 九、 十、 十一、 十二、 (注:专业文档是经验性极强的领域,无法思考和涵盖全面,素材和资 料部分来自网络,供参考。可复制、编制,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 十三、 十四、

细菌标本采集规范

临床微生物学标本采取和处理的规范化要求 正确的采取、处理与运送用于细菌培养的标本是临床细菌检验成功的关键。标本采取与处理的规范化是准确、及时地向临床提供重要的临床感染信息的基础;而标本采取与处理不当将严重影响检验结果,给临床以误导,延误对患者的正确治疗。为此,我们提出初步的参考意见,并希望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一、血液细菌培养标本的采集和处理 临床上疑为败血症、脓毒血症或其他血液感染的患者,需做血液细菌培养以明确病原。 1.采集方法:静脉采血,以无菌操作方法抽取血液后,直接注入血培养瓶中,轻轻颠倒混匀,以防血液凝固。如果同时作需氧和厌氧培养,应先将标本接种到厌氧瓶中,再注入需氧瓶,严格防止将空气注入厌氧瓶中。 2.采血时间以及血培养份数:在患者发热期间越早越好,最好在抗菌治疗前,用药前24小时内采集2~3次血液标本,可使细菌检出率高达99%。对间歇性寒战或发热的患者,应在寒战或体温高峰到来之前0.5~1小时采血,亦可在寒战或发热后1小时采集血液标本。特殊感染患者采血培养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可疑急性发热性菌血症、败血症患者:应在使用抗菌药物之前,在24小时内从不同部位采集2~3份血液标本培养。 (2)可疑细菌性心内膜炎患者、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在1~2小时内采集3份血标本培养,如果24小时后阴性,再采集两份血标本培养。 (3)不明原因发热患者:先采集2~3份血标本,抽血间隔60 min,24~36小时后体温升高之前,再采集2份血标本进行培养。因为1次血培养不足以说明问题,可能会遗漏阳性结果。

(4)可疑菌血症但血培养持续阴性时;应改变血培养方法,以获得罕见或苛养的微生物。 (5)在急性发热性疾病如脑膜炎、细菌性肺炎,需马上做抗菌治疗;或急性骨髓炎、化脓性关节炎等要紧急手术的患者,应立即从两臂分别取2份标本。 3.采血部位:采血部位通常为肘静脉。疑为亚急性心内膜炎的患者,以肘动脉或股动脉采血为宜。疑为细菌性骨髓炎或伤寒患者,在病灶或髂前(后)上棘处严格消毒后抽取骨髓。多次采血应在不同部位的血管穿刺以排除皮肤菌丛污染的可能。要避免从血管插管内取血,因插管常被污染,其培养结果不能反映真实情况。在不同部位取血,2次分离出同样菌种才是确定病原菌的有力证据。采血时要求严格无菌操作,防止皮肤正常菌群污染。 4.采血量:采血量与血培养的检出率相关,所以采血量一定要足够。成人一般为8~10ml/瓶,新生儿与婴幼儿为1~5 ml/瓶,骨髓采血量为1~2ml/瓶。 5.标本运送与保存:含血样的培养瓶应立即送往实验室;不能及时送检的标本,应将其放在室温,切忌冰箱存放,因为某些苛养菌可在低温环境中死亡,而使培养阳性率下降。 二、下呼吸道分泌物(痰培养)的标本采取和处理 下呼吸道分泌物(痰)的细菌学检查对病原学诊断起着重要作用,但痰标本的质量往往难以保证,造成病原学诊断和实际引起感染的病原菌脱节,直接影响抗菌药物的应用、甚至耐药菌的出现或流行。痰标本的细菌学检验地带网检查应注意如下几个问题。 1.标本的采集:痰液标本最好在应用抗菌药物之前采集,以深咳晨痰最好,主 要有自然咳痰法、支气管镜采集法、胃内采痰法、小儿采痰法和气管穿刺法等。

第五章临床标本的细菌学检验

第五章临床标本的细菌学检验 第一节血液及骨髓标本 一、血液标本 血液标本的细菌培养是诊断菌血症或败血病的堆本方法。正常人的血液是无菌的、如从患者血液中检出细菌一般应视为病原菌(排除采集标本或具他操作过程污染)、提示有菌血症或败血症,或 心内膜炎、心包炎、血源性骨髓炎。常见的病原菌主要有金黄色或表皮葡萄球菌、链球菌(A、B群,肺炎链球菌等)、肠球菌、产单核细胞李斯特菌、脑膜炎奈瑟菌、伤寒及副伤寒沙门菌和厌氧菌等。 (一)标本采集 1.采血时间及次数一般应在在抗生素治疗前、发热初期或高峰时抽血。伤寒患者应在发热一星期内抽血。化脓性脑膜炎、鼠疫或野兔热患者应在发热1-2天内抽血。亚急性心内膜炎及布鲁菌感染的患者,除在发热期采血外、并要多次抽血(24h内3一4次)和增加抽血量(可增至10ml): 2。抽血部位及抽血量以无菌方法从患者肘静脉(图}}1}或股动脉采血。采血量以培养基的1/ 10为宜。成人一次采血5一10ml,婴儿为1一2ml。血液抽出后。立即以无菌手续注入培养瓶,充分混合后送检。

1.操作过程将血培养瓶置3 5 `C培养,每日观察1次;或将血培

养瓶置全自动血培养仪中培养。根据肉眼观察,对有细菌生长迹象或全自动血培养仪发出阳性警报的血培养瓶应及时作如下检验:①涂片作革兰染色,染色结果应及时与临床医师联系②分离培养,培养瓶疑有细菌生长时,及时接种需氧血琼脂平板,麦康凯(或EMB、中国蓝)及巧克力琼脂平板(二氧化碳环境)进行分离培养,待获得纯菌后。再分别鉴定。次代培养的琼脂平板继续培养48h后无菌生长、弃去。③同时作菌种鉴定并直接作药物敏感试验,争取尽早得出结果,报告临床医师作为治疗的参考。除肉眼观察外,应当在培养5d, 7d时作盲目移种,以免漏检。外观清晰的培养瓶、或全自动血培养仪不报警的培养瓶,培养7d后作盲目移种(怀疑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时应连续培养3星期),仍无细菌生长者者可做阴性报告。 培养瓶中出现异常变化,提示有不同细菌生长。见表5-l。 表5-1培养瓶中有细菌生长时的不同表现 2.报击方式培养7d无细菌生长者、报告“培养7天无细菌生长”。查见细菌,报告菌名和药敏结果。 3.菌血症、败血症的诊断标准①两次培养均出现同种细菌(可排除

细菌染色标本检查方法之抗酸染色法—萋-尼抗酸染色法

一、液相色谱理论发展简况 色谱法的分离原理是:溶于流动相(mobile phase)中的各组分经过固定相时,由于与固定相(stationary phase)发生作用(吸附、分配、离子吸引、排阻、亲和)的大小、强弱不同,在固定相中滞留时间不同,从而先后从固定相中流出。又称为色层法、层析法。 色谱法最早是由俄国植物学家茨维特(Tswett)在1906年研究用碳酸钙分离植物色素时发现的,色谱法(Chromatography)因之得名。后来在此基础上发展出纸色谱法、薄层色谱法、气相色谱法、液相色谱法。 液相色谱法开始阶段是用大直径的玻璃管柱在室温和常压下用液位差输送流动相,称为经典液相色谱法,此方法柱效低、时间长(常有几个小时)。高效液相色谱法(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是在经典液相色谱法的基础上,于60年代后期引入了气相色谱理论而迅速发展起来的。它与经典液相色谱法的区别是填料颗粒小而均匀,小颗粒具有高柱效,但会引起高阻力,需用高压输送流动相,故又称高压液相色谱法(High Pressur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又因分析速度快而称为高速液相色谱法(High Speed Liquid Chromatography,HSLP)。也称现代液相色谱。 二、HPLC的特点和优点 HPLC有以下特点: 高压—压力可达150~300Kg/cm2。色谱柱每米降压为75 Kg/cm2以上。 高速—流速为0.1~10.0 ml/min。 高效—可达5000塔板每米。在一根柱中同时分离成份可达100种。 高灵敏度—紫外检测器灵敏度可达0.01ng。同时消耗样品少。 HPLC与经典液相色谱相比有以下优点: 速度快—通常分析一个样品在15~30 min,有些样品甚至在5 min内即可完成。 分辨率高—可选择固定相和流动相以达到最佳分离效果。 灵敏度高—紫外检测器可达0.01ng,荧光和电化学检测器可达0.1pg。 柱子可反复使用—用一根色谱柱可分离不同的化合物。 样品量少,容易回收—样品经过色谱柱后不被破坏,可以收集单一组分或做制备。 三、色谱法分类 按两相的物理状态可分为:气相色谱法(GC)和液相色谱法(LC)。气相色谱法适用于分离挥发性化合物。GC根据固定相不同又可分为气固色谱法(GSC)和气液色谱法(GLC),其中以GLC 应用最广。液相色谱法适用于分离低挥发性或非挥发性、热稳定性差的物质。LC同样可分为液固色谱法(LSC)和液液色谱法(LLC)。此外还有超临界流体色谱法(SFC),它以超临界流体(界于气体和液体之间的一种物相)为流动相(常用CO2),因其扩散系数大,能很快达到平衡,故分析时间短,特别适用于手性化合物的拆分。 按原理分为吸附色谱法(AC)、分配色谱法(DC)、离子交换色谱法(IEC)、排阻色谱法(EC,又称分子筛、凝胶过滤(GFC)、凝胶渗透色谱法(GPC)和亲和色谱法。(此外还有电泳。) 按操作形式可分为纸色谱法(PC)、薄层色谱法(TLC)、柱色谱法。 四、色谱分离原理 高效液相色谱法按分离机制的不同分为液固吸附色谱法、液液分配色谱法(正相与反相)、离子交换色谱法、离子对色谱法及分子排阻色谱法。 1.液固色谱法使用固体吸附剂,被分离组分在色谱柱上分离原理是根据固定相对组分吸附力大小不同而分离。分离过程是一个吸附-解吸附的平衡过程。常用的吸附剂为硅胶或氧化铝,粒度5~10μm。适用于分离分子量200~1000的组分,大多数用于非离子型化合物,离子型化合物易产生拖尾。常用于分离同分异构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