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企业研发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汽车企业研发能力:成就、问题、对策
2009-6-4 9:26:00 选车网管学军
关键词:汽车企业,汽车研发,汽车工业
“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这是近几年用来描述汽车产业研发能力时最常用的一句话,随着《中国汽车整车企业产品开发能力》研究报告的发布,伴着一组组详实的数据,这句话悄然无声地变成了历史。
这份5月28日发布的《报告》是由发改委工业司下达任务,通用(中国)提供支持,由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企业、科研机构、专家共同完成的《报告》,被行业内一流的专家评价为:是当今我国汽车工业第一个和国际接轨的、具有时代意义的报告。
该《报告》提供的数据显示,我国汽车行业总体上,内部开发已经有15.5年的时间,引进技术再开发13.8年,委托开发9.1年,联合开发6.9年;其中国有企业的内部开发已有接近25年的时间,引进再开发的时间已接近16年。《报告》给企业的开发程度设立了照抄或国产化、小改型、中改型、大改型、全新改型、新技术6个层次的评价标准,我国汽车全行业的整车集成处于中改型和大改型之间,车身接近大改型,底盘、电器和空调、试验认证处于中改型水平,电子系统接近中改型水平,发动机总成处于小改型水平。
这结论表明,我国汽车工业已经摆脱了依靠引进国外产品度日的年代,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今天,即便是比我国先进得多的日本汽车也不是完全自主研发,同样要参考欧美的产品,然后进行再开发,联合开发也是常用的手段,何况我国汽车工业真正睁开眼睛看世界始于上世纪80年代,如果我们用一切均要完全由自己从原始创新开始,既不符合经济规律也不现实。
要了解我国汽车工业实际研发的实际情况,必然涉及到企业最核心的机密,是企业的研发人员对自己的研发工作守口如瓶,同时背负着各种指责默默地耕耘着。若不是发改委下发委托调研任务,业界很难看到中国汽车工业研发能力的全貌。
该《报告》从开始着手到最终的成果发布,历时3年,调查了我国102家生产企业,其中,整车生产厂61家(含产销前13家的企业),改装厂41家;其中,国有企业30家,私营企业12家,股份制企业35家,合资企业25家;访问对象涉及企业主管、人事主管、研发主管和科技骨干。专家们共采集的有效数据超过14万个,使用了国际上通用的分析软件,对我国汽车产业的研发能力给出了科学的评估。更确切地说,当几乎全社会都在指责汽车工业开放政策失败的时候,我国汽车工业已经悄然超越了“引进落后,再引进在落后”的发展过程,初步建立起了自主研发的体系,除中高端轿车产品外,自主研发的整车产品基本满足了国内市场的需要,并有少量出口,这个成绩是中国汽车工业献给祖国60华诞最好的寿礼。
一、研发能力提升显著
近年来,对汽车产业研发能力的指责非常多,甚至认为我国汽车工业还处于低水平国产化的状态,完全受控于跨国公司,据此将“以市场换技术”概括为汽车工业开放的主旋律。《报告》用事实证明了我国汽车行业始终如一地坚持开放、坚持自主创新的政策是成功的。
首先,在我国汽车工业发展史上,主管部门没有一次会议、一个文件将汽车工业发展的方向定为“以市场换技术”,而是始终坚持建立独立自主的汽车工业,在我国“七五”、“八五”、“九五”乃至今天的执行的五年规划中,都在强调研发能力建设,只是表述方式不同而已。
改革开放之初,引进的目的非常单一,就是要通过合资合作的方式,在抵制进口车对中国汽车工业冲击的同时,建立起和世界汽车工业同步发展的、独立自主的汽车工业体系,提升我国当时相对落后的汽车工业水平。例如,最早和日本五十铃签署技贸结合的合作协定,整体提升了我国轻卡的制造和研发能力;上海大众的建立,为我国建成现代化的轿车零部件制造体系奠定了基础。后来大规模引进的目的就不仅仅是为了抵制进口,而是与国民经济发展需要、与满足市场的需求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汽车工业被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来培养和发展,各个引进项目对所在地的经济发展、对带动国民经济相关产业的整体发展,都起到了积极的促进和拉动作用。在全国所有的行业中,惟有汽车工业有明确而系统的产业发展政策,全国一大批合资企业的成立,在国产化政策的推动下,不仅提升了我
国零部件制造能力和水平,同时培养了一批人才,培养起了今天承担着自主研发重任的基本技术队伍。所有这些都为我国汽车工业的高速发展奠定了基础,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今天的汽车工业,今天的中国经济已经到了离开汽车工业就不能保持高速发展的状况,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惟有中国汽车工业一枝独秀。如果没有自主研发这个内生动力,汽车行业不可能在国民经济中占有如此重要的地位,单靠引进国外的产品,也无法满足中国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现代化出行方式的需求,更无法满足中国经济对现代化公路运输的需求。
《报告》的发布,不仅让人们看到了中国汽车工业真正的研发实力,同时为让全社会了解、理解汽车工业敞开了一扇窗户,对一些由于不理解而产生的不够恰当的评价,起到了澄清的作用。
其次,《报告》揭示出不同企业在产品研发方面的进展深度,在轿车和SUV企业:整车集成、车身的研发水平,达到大改型水平;试验认证水平,接近大改型水平;电控系统、电器和空调的研发水平,处于大改型和中改型之间;发动机和底盘分别达到和超过了中改型水平。大中客车企业在车身研发方面成绩突出,已经非常接近全新改型状态;整车集成接近大改型水平,试验认证、底盘、电控系统、电器和空调达到和超过了中改型水平;发动机是其中的弱项,接近小改型水平。中重载货车企业:整车集成和车身开发,均接近大改型;试验认证、电器和空调、底盘的研发已经达到和超过中改型水平;电控系统,接近中改型水平;发动机超过了小改型水平。微型客车企业在在试验认证方面已经接近大改型,整车集成处于中改型和大改型之间的水平,车身和电控系统超过和接近中改型水平,电器和空调、底盘超过和接近小改型水平,发动机仍处于照抄或国产化水平。轻型载货车企业的发展水平比较高,整车集成、车身均已超过了大改型水平,底盘已经非常接近大改型水平,试验认证、电器和空调超过和达到了中改型水平,电控系统、发动机均处于中改型与小改型之间。改装车企业水平相对比较低,整车集成、车身、底盘分别超过和达到了小改型水平,电控系统、试验认证、电器和空调、发动机均处于将将超过和正处于照抄或国产化水平。
从不同车企发展的总体水平可以看出,研发能力和开放时间有正相关的关系,即开放时间越长企业的研发水平越高,如轻卡行业;同时看出,在汽车产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发动机厂没有跟上整车企业发展的速度,目前处于全行业“短板”的位置。改装车行业一直将重点放在上装方面,在上装的支撑系统——整车方面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导致改装行业的整体落后。《报告》给出的结论是:“全行业总体上已经彻底摆脱了以模仿和引进技术为主的产品开发模式。相对而言,车身开发能力较好,整车集成次之,其它方面的能力还亟待提高,而试验认证能力建设如不很好解决,股份制企业和民营企业的竞争力将难以快速提高。”
《报告》给出的数据说明,在从单纯的引进车型向引进技术、自主创新方向转移的过程中,我国汽车工业迈出了稳健扎实的一步。在引进技术中,我国已经具备了与国际同步的制造技术,初步建立了一个可以支撑新产品开发的零部件体系,在研发的软硬件水平都有了大幅度的提升。
二、当前的问题与市场结构密切相关
《报告》指出:“企业产品开发能力的提升对企业效益的增长做出了贡献,但一些企业出现产品开发业绩增长与经济效益增长不协调,过度开发和开发不足并存的状况值得关注。”这种问题与当前产业所处的市场将诶够密切相关。
就市场而言,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同时有如此众多品牌的产品同时参与竞争。据统计,到今年5月末,在我国乘用车市场上,仅国产车就有866款各种品牌的轿车、268款SUV和179款MPV同时参与竞争,生产商涉及到国家统计分类中所有的所有制形式。根据经济学的定义,我国汽车产业处于完全竞争的市场环境中。
在完全竞争的市场中,由于没有垄断者,因此在研发投入方面,企业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积极的一面表现为,企业若不能在创新方面抢先行动,它的一个或多个竞争对手可能引入一种新的产品,或者降低成本的新技术,将其挤出市场。为了短期利润和长期生存,企业始终处在通过创新改进产品、降低成本的压力之中。消极的一面则是,由于企业的规模比较小,且在长期的发展中只能获得正常的利润,他们持续为大规模研发提供资金的能力有限。
在经济学所描述的完全竞争市场中,企业在研发方面的表现与我国汽车行业所反映出的问题非常吻合。从企业规模上说,我国无论一汽还是上汽,虽然在国内属于最大型的汽车企业,但在跨国公司面前还是小企业。即,在这个市场环境中,有企业积极研发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