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毛概的论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伦理维度“看”和谐社会

内容提要:和谐社会,是一个追求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而公平正义、诚信友爱、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伦理道德的基本范畴。构建和谐社会仅仅依靠法律和制度规范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借助道德的力量。构建和谐社会,需要从伦理维度加以考察,从而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人民真正需要的文化认同和价值追求的精神动力。

关键词:和谐社会;伦理维度;伦理方式

和,是中国的传统文化精髓。古代西周的“和”字,从字体的形象看,便是两个“手牵手肩并肩”的人。“和为贵”、“上下和睦,周旋不逆”。“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故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等,以成百物。”孔子在《论语》中提出了“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和而不同体现了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是追求世界大同的一种文化精神,是社会事物和社会关系发展的一条重要规律,也是人们处世行事应该遵循的准则,是人类各种文明协调发展的真谛。

和谐社会指各个部分、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兼容、相互依存、稳定有序、共同发展的状态,是社会结构均衡、社会系统良性运行、相互协调,社会成员各尽其能、各得其所,人与自然之间协调发展的社会。“和谐”的另一面是“不和谐”,即充满着矛盾冲突。因此,和谐社

会是一种不断和谐而且能加以和谐的动态的社会,是不断克服矛盾、化解矛盾,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过程。

一、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是和谐社会的核心内容

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正像真理是思想体系的首要价值一样。“公平正义比太阳还有光辉”。温家宝总理在记者招待会上说出了这句石破天惊的话。社会的公平和正义,是现代社会制度创新的重要依据,是协调社会各阶层相互关系的基本准则,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是一个社会凝聚力、向心力和感召力的重要源泉。公平规则是社会和谐的前提,是权利公平、机会公平、分配公平的基础,是解决当前突出问题的前提。公平和正义的规则要切实保证社会成员的基本权利,保证每个社会成员享有大致相同的基本发展机会。公平、正义的社会制定出来的法律必须反映人民群众的共同意志和根本利益。对社会利益进行公平分配即实体正义,又要求程序正义,即在所有诉讼和非诉讼的纠纷解决过程和机制中体现正义。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首先要健全和完善公平正义的制度体系。制度公平才是最大的社会公平,只有整个制度真正蕴涵和体现了社会普遍认同的社会公平和正义,才能赢得最为广泛的社会认同和支持,才能真正确保社会个体的权利、机会、过程和结果的平等。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需要树立一种科学、正确的社会公平正义观。我们既不能把公平等同于绝对平均主义,又不能脱离具体历史条件去追求公平。在现阶段,必须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不发达这个实际出发,坚持经济发展的大前提下正确处理公平和效率的关系,求得两者的最佳结

合。历史证明,平均主义大锅饭的分配机制虽然有“结果平等”的诱人一面,但其代价是可怕的低效率和普遍贫穷;造成贫富悬殊的分配机制也许会刺激出一时的高效率,但它必然会挫伤大多数人的生产和工作积极性,甚至会酿成社会不稳定,因而不可能有持续的高效率。这两者都背离了社会主义公正。目前,随着利益关系的日益多元化,随着人们对社会公平正义要求日益提高,一些问题和现象日益凸现出来,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就是要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二、诚信和友爱是和谐社会的道德基础

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构建和谐社会仅仅依靠法律和制度规范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借助道德的力量。“真诚是精神生活的基础”。而诚信友爱这一人类文明的普遍价值为和谐社会提供了良好的道德土壤。一个社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实现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没有共同的理想信念,没有良好的道德规范,是无法实现社会和谐的。以诚信的态度讲求道德,是对自己道德信念的坚守,也是对社会道德秩序的维护。南京副教授“换偶”一案引发了广泛的争议,涉及到现代自由社会的诸多政治哲学问题,比如现代社会的法律是否应该将道德因素排除在外?现代社会是否应该选择道德相对

主义?还要不要维护主流的价值判断?批评别人的私德就是把自己

的道德和价值判断强加于他人?这些问题的答案尽管存在着诸多争议,但诚信、友爱仍然是亘古不变的真理和根本价值之所在。诚信是

道德的一条底线,友爱是建立在诚信的基础之上,比诚信更为积极、主动。由于诚信的缺失,人们彼此不信任,相互猜疑。买卖交易时,手持人民币一次又一次仔细的看了又看,以防是假币,这无奈的举动令人心酸,不禁发出“是谁让我们失去了信任的目光?是谁扰乱了我们诚信的生活?”这样的慨叹。诚信和友爱是一种能量,不仅可以给社会带来功利化的物质成果,而且也具有极高的精神价值。不仅有利于增加社会的价值认同感和凝聚力,也会使人们在彼此信任和相互关爱中感受到做人的价值和尊严,体验人生的美好和生活的幸福,激励其他的人讲求诚信友爱,不断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支柱。

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任务

人与自然是有机统一体,具有同根性、整体性、平等性、和谐性。这就要求我们要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不是自然的管家,人类对于自然界没有特权,只有融入自然,成为自然的一员,以自然共同体平等的参与,这样才能尊重自然,超越人类中心主义的羁绊,重新界定“价值”的内涵。其实,自然本身就有价值,大自然具有“承载”价值,自然界是自然价值的载体,自然本身有价值与人的评判无关。人与自然不和谐往往会影响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要使人类走出目前的困境,就必须反思和改变这种主流价值观。生态文明提出了一种崭新的环境伦理,要改善人类生态环境,必须倡导新的文化精神、新的伦理道德。生态文明的伦理道德是以维护地球生态环境系统正常运转,保护生态的良好状态为准则。因此,人类应当具备“敬畏

生命的伦理,促进任何人关心他周围的所有人和生物的命运”。人类要想持续的发展,使自身增长的链条不发生断裂,就必须增强关于保

护生态环境的道德意识,深刻认识到保护自然环境、维护生态平衡,

是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所必需履行的道德义务与责任,生态道德是人类道德的重要方面。目前,我国的生态环境形势相当严峻,一些地方环境污染问题相当严重。随着人口增多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还会更加突出。如果不能有效保护生态环境,不仅无法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而且会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人类发展只有合理的利用自然界,与自然“万物齐一”和“万物并育而不相害”,才能维持和发展人类所创造的文明,才能既满足代内需求,又实现代际公平。环境伦理学扩展了伦理学的视野,把人之外的自然存在物纳入伦理关怀的范围,用道德来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使人与自然界形成共生共荣的和谐。去爱你周围的环境,像爱你自己那样,这样人类才能诗意的栖息于地球上。

四、幸福而有尊严地活着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价值目标

“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要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让社会更加公正、更加和谐。”这是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所提出的时代命题。尊严既涵盖了人们的自由、人格、平等,也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的和谐关系。尊严面前人人平等。现阶段就是要解决社会福利、社会保障、教育、医疗、住房等方面涉及到人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尊严问题。幸福,应当植根于每一个人自由的选择之中,植根于公民主体性的、有尊严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