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新创业激励政策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生创新创业激励政策研究
大學生创新创业工作已成为高校育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到了社会各方面的广泛关注。但在实际的运行中,存在着宣传力度、学业支持、专家指导以及成果转化等多方面的问题。因此,从学生的诉求出发,采取尊重学生的多样化需求,整合资源,加速学生第二课堂向第一课堂转化,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内在动力等举措,将有效地激励学生创新创业。
标签:创新创业;激励;对策建议
一、创新创业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一)宣传力度不够。学生整体认知存在偏差
随着全社会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的日益重视,各种主题活动不断增多。但大多数活动均是自上而下建构,活动之间相似度较高,容易忽略不同活动开展的客观背景和参与对象的异质性特征,存在宣传不全面的情况,没有引起广大学生的充分关注,从整体上出现认知偏差。
(二)学生参与动机不充分
目前,创新创业教育在第一课堂中所占的比例较小,大多数以公共选修课的形式存在,在学生培养方案中几乎没有体现。部分教育管理者也认为创新创业教育是针对少数大学生的创业实践和就业行为,因而不可能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学校的人才培养规划。另外,许多高校在选拔优秀毕业生时,仍然依靠着传统的遴选体系,主要以学生的第一课堂的学业成绩为主,学生在第二课堂尤其是在创新创业系列主题活动中取得的成果体现的力度还远远不够。
(三)缺乏长效机制保障
虽然许多高校已经建成一批在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创业教育方面的师资队伍,但培养方案过于标准化,与学生专业联系不紧密,无法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学生更加希望基于自身学业的创新创业活动得到锻炼和发展。同时,许多参与指导的专任教师不能在职称评定和工作业绩上得到体现,导致专业老师参与热情不高。许多专业老师指导学生开展学习时完全处于个人职业精神,缺乏长效机制的保障,活动不能持续开展。
(四)活动成果无法得到深化
目前,高校创新创业系列活动主要由教务处、学生处、就业指导中心和团委等职能部门负责,许多主题比赛和项目申请的时间存在着冲突,统筹效率很低,许多学生的精力浪费在申报阶段,无法专注于创新创业相关的研究和实践。
二、完善学生创新创业政策激励体系的对策研究
(一)重点宣传、突出愿景,提高活动参与度
整合资源平台,将学生创新创业系列活动进行系统归纳和梳理,形成创新创业支撑服务体系。统一编制学生创新创业系列活动行动指南,设在新生入学教育阶段,使学生对学校创新创业活动有全方位的了解和把握。同时,加大对创新创业领域优秀学生榜样的宣传力度,构建起广大学生积极参与创新创业活动的美好愿景。
(二)创新优秀人才选拔考核体系。增强学生的参与动力
以我校为例,重点考虑在高级别创新创业系列比赛活动,如全国创业大赛等知名度较高、影响面较大的活动中获得优异成绩的优秀学生,对于成绩特别突出的学生可在国家或省政府奖学金的评比中进行加分。同时,加大创新创业相关比赛获奖在推免、选拔工作中的倾斜力度,增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参加创新创业活动的内在机制。
(三)建立教师智库。完善学生创新创业活动职称的长效机制
专业教师是学生创新创业活动水平的重要保障。因此,有必要加强“专家教授一骨干教师一青年博士一校外导师”四位一体的特色师资队伍建设。同时,将教师指导工作纳入日常工作量进行统计,全程指导不同级别的课题研究项目的教师可视指导周期长短转化成不同的教学业绩,冲抵教师每年必须的教学时数;而针对指导学生参与比赛获奖的教师,则可根据所获奖项的重要性转化为科研业绩进行认定。并根据相关的条例进行补贴,增强教师指导学生的内在动力。
(四)加大职能部门协同创新力度。优化育人体系。促进成果深化
打破各职能部门之间的行政藩篱,提高协同创新的力度,成立高校创新创业工作委员会并确定责任人,对全校创新创业活动进行统筹兼顾,科学安排各种活动项目的开展时间,简化申请审批流程,注重对优秀成果的选拔和培育。进一步建立活动成果库,全程跟踪辅导高质量项目,保证活动的开展水平,全面促进成果的深化,有效避免简单地重复劳动。
(五)设立学生意见反馈机制,全面提高学校创新创业育人质量
学生的自身需求和对高校创新创业活动开展情况的评价是学校创新创业实践体系改革的重要参考依据。因此,应建立学生意见收集与反馈机制,以学院团委学生会组织为枢纽,定期收集学生中对创新创业活动的意见和评价,进行梳理和分析,并及时向学校相关部门进行汇报反馈;建立创新创业舆情分析数据库,全面把握当前在创新创业活动运行的现状,进行动态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