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传统安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非传统安全概论
名词解释
1、非传统安全:非传统安全是传统安全领域外的新安全挑战,指一切免于由非军事武力所
造成的生存性威胁的自由。
2、恐怖主义:恐怖主义是有明显政治意图、有特定组织形式、以伤害无辜为手段的暴力复
仇活动。
3、文化安全:“文化安全”在当代,主要指人们认为自己所属国家——民族的“文化特性”
不会在全球化大势下逐渐消失或退化的“安全感”,具体指政治文化和社会管理制度、语言和信息、国民教育体系等问题上的安全感。
4、安全困境:最早由美籍犹太裔国际政治学家约翰赫兹提出,他认为无政府状态中的个体
间对彼此间意图的不确定性,必然使每个个体始终都担心可能被对方侵害、统治甚至毁灭,因而为确保自身安全势必会多多益善地追求实力或权势,但这样做的结果反过来又会使对方产生不安全感,因而势必也多多益善地追求实力或权势以防止意外情况的发生,而这就必然会进一步加剧了双方原有的安全担忧。
5、生态安全:人类赖以生存的生物圈的危机的不存在。
生态安全是指生物圈自身是安全的,
处于平衡、协调、可持续的良好的发展状况;是指生存于生物圈中的人类是安全的,没有受到生态危机的威胁;并不仅指纯自然的灾害和灾难,在当前背景下更多的是指由于人类自身的原因造成的诸种生态困境。
6、国际非政府组织:指非营利的、非官方的,由来自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的成员构成,在
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进行活动的跨国民间机构。
7、人的安全:人的安全是以人为中心,指个人和他们的团体作为考虑问题的主要出发点。
为了保障人的安全,需要建立一个以人权为基础的全球政治文化环境。
选择
1、六方会谈的主办国:中国
2、理想主义的代表人物:康德
3、“安全困境”一次最早提出:约翰赫兹
4、人的安全包括七大要素:经济安全、粮食安全、健康安全、环境安全、人身安全、共同
体安全、政治安全
5、被称为文化的大溶炉的国家:美国
6、中国没有加入哪个组织:东盟
7、建构主义的代表人物:温特
8、上世纪90年代亚洲金融危机最初爆发于:泰国
9、上海合作组织目标打击目标:恐怖主义、分裂主义、极端主义
10、上海合作组织成立于哪一年:2001年
论述
1、政府间国际组织在应对非传统安全危机中的作用
政府间国际组织是指“两个以上国家政府通过签署符合国际法的协议而成立的国家联盟或国家联合体,具有常设体系和组织机构,其宗旨是通过成员国合作实现共同目标”。
通过政府间国际组织进行多边合作和共同治理是当前应对非传统安全的主要的有效方式和途径。
可以说政府间国际组织在维护非传统安全方面起到了特别的作用。
主要表现在:
(一)政府间国际组织是非传统安全合作的中坚力量
政府间国际组织具有国际法主体资格,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仅次于国家。
在国际
合作中政府间国际组织承担着诸多的责任,一方面它既能够以独立的身份参与多
边合作,又可以作为桥梁和平台为多变合作提供途径和方式;另一方面它既是多
边合作的积极行动者,又是多边合作制度的创建者、管理者,更是多边合作过程
中的协调者、监督者。
从国家角度而言,借助国际合作进行共同治理是国家获取
安全的理性选择。
(二)政府间国际组织形成了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制度体系
据统计,截至2005年,常规类型的政府间国际组织有245个,而按宽泛的统计
方式则共有7306个。
它们形成了以联合国为核心的政府间国际组织体系,为多
边合作提供了基本的制度框架和互动平台,是维护国际安全包括非传统安全的重
要力量,发挥着主权国家和其他国际组织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政府间国际组织类型多样、层次分布广泛
政府间国际组织在类型和层次上的广泛分布,使得它能够在不同问题领域、不同
地域层面展开多边安全合作活动,并为非传统安全的综合治理提供了制度基础、
合作平台和约束机制。
(四)政府间国际组织具有完整的组织机构和职能
政府间国际组织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它具有一套完整的常设性组织机构。
这些机
构的存在和运转确保了组织功能的有效发挥和组织目标的不断实现。
这使得政府
间国际组织在促进国际多边合作、协调行为体间关系方面,有着主权国家和其他
行为体不可比拟的优势。
2、我国当前食品安全治理中存在哪些问题
答:存在的问题:我国食品安全信息的收集、传输、处理及发布过于分散,不系统、不规范、不能达到信息资源共享,发布形式和内容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要。
就政府而言,管辖主题多元化。
管理分工缺乏协调和沟通,造成不是管理力量分散甚至互相消耗、制约,执法环节缺乏目的性和系统性,就是偏重部门利益,在监管上无法避免一哄而上和监管盲区并存的局面。
我国现有的食品相关法律不系统,不完善。
存在以下弊端:1)法律、法规订立的时间滞后,立法零散且标准体系不完善,存在诸多“法律盲区”。
2)偏重食品卫生概念和管理,立法目的的单一,针对面窄,缺乏系统性,不同职能部门对食品监管执法的依据充分程度悬殊。
3)不同的法律部门之间、不同的执法主体所适应的主要法律缺乏内在的协调和系统性,例如:我国食品安全标准有交叉、重复、又有空白。
4)缺乏预警机制,食品安全监管更主要的目的不是对违法进行救济,而是未雨绸缪。
5)法律条款本身多为原则性规定,可操作性差,对食品安全监管的执行意义有限。
解决办法:面对当前严峻的食品安全形势,我国已经颁布了一系列政策法规,并采取了多项措施来保障食品的安全。
同时,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工商局和卫生部门也加大了对生产企业、市场商品的监督抽查力度。
目前已形成了全国上下重视食品安全,狠抓食品安全的良好氛围,并取得了许多阶段性成果。
从整体上看,我国的食品安全状况有很大的改进,但要进一步解决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笔者认为还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完善立法,从依法治理的角度出发,保证食品安全监督有充分的法律依据。
提高食品安全领域的科技水平(二)以政府为抓手,加强社会综合监管体系。
加大监督力度,坚决打击制假、售假等违法行为(三)找准定位,综合监督,协调配合,积极充分地发挥食品安全监管的只能。
为保障食品安全提供技术支撑。
1)发挥综合监管的作用,实施食品放心工程,2)启动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试点工作3)完善法律法规体系。
1.推进食品安全法律建设2.加强
食品安全信息规范管理3.完善食品安全检验检测体系,4.统一完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5.加强食品安全培训工作。
6.开展国际交流,积极吸纳国际先进的食品安全管理体制,提高监管水平。
(四)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五)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全民素质。
(六)建立食品安全预警系统,加强对食品安全的有效控制
3、国际非政府组织在全球治理中作用
国际非政府组织,指非营利的、非官方的,由来自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的成员构成,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进行活动的跨国民间机构。
20世纪中期以来,尤其在90年代以来,NGO在数量、规模、涉及领域、作用发挥和国际影响上,都呈现出一派兴盛之势,在国际公共领域如人权、环境污染、全球变暖、动物保护、艾滋病防护、知识产权保护、人口膨胀、贫困、难民、裁军等非传统安全问题上,发挥了国家和政府间国际组织都难以企及的作用。
(一)维护非传统安全的先锋力量
(1)非传统安全问题的多发地,正是NGO的主要活动领域。
NGO远离政府和企业,
不追求政权和利益的获得,而致力于全球公益事业,旨在为人类社会提供公共物品。
这种非政治性、非营利性和公益性使之乐于进入政府和企业都不愿、不能从事的“无
利可图”的公共领域。
(2)NGO组织松散,机制灵活,易于快速高效地解决非传
统安全问题,这些特点使NGO在维护非传统安全过程中,不受国家主权等原则的
羁绊和决策程序的约束,敢于冒险,能够快速、高效、灵活地处理突发的、棘手的
各类非传统安全问题。
(3)专业化、多渠道、网络化的工作特点,使NGO在应对
非传统安全问题时善于灵敏预防、迅速发现、“各个击破”、“一竿到底”。
作为整体,
NGO很具多样性,但具体到每一个组织,往往是非常专业化的。
很多NGO目标单
一,成员大都由一些专家或技术好手组成,在解决某一非传统安全问题时针对性强,
能够就某项问题锲而不舍地深究下去,具有相当的权威性和咨询价值。
(二)国家和政府间国际组织的得力伙伴
NGO信息灵通,反应迅捷、网络组织发达,常能掌握该领域的第一手资料,提
出前瞻性看法,形成独立见解,从而为国家和政府间国际组织提供信息、咨询
等方面的资源支持,影响后两者在维护非传统安全方面的政策和行动。
NGO
通过国家和政府间国际组织加大了参与制定和实施全球公共政策的力度,从总
体上增进了国际社会对非传统安全问题的应对能力。
在维护非传统安全的具体
行动中,NGO的身影更是非常醒目,在维和、战争救援和难民救济等领域,
NGO一直是联合国可靠的合作伙伴。
(三)多边安全合作机制的有力推进者
NGO的存在和活动能够对政府及政府间国际国际组织形成一定压力,对后者起到批判和监督作用。
来自NGO的批评和监督影响改变着国家和政府间国际组织的决策和行动。
4、恐怖主义定义、类别、行为方式、发展趋势
定义:恐怖主义是有明显政治意图、有特定组织形式、以伤害无辜为手段的暴力复仇活动。
类别:(一)民族、种族恐怖主义
(1)民族恐怖主义指由极端民族主义者、自治主义者和分离主义者组成的
实施民族独立或分离恐怖活动的恐怖主义。
(2)种族恐怖主义指以种
族认同为本位对非同色人种以及外籍工人实施仇外、排外、种族隔离、
种族歧视、种族屠杀等恐怖活动的恐怖主义。
(二)宗教、黑社会恐怖主义
(1)宗教恐怖主义指由打着宗教旗号的实施宗教狂热型恐怖活动的恐怖主
义。
(2)黑社会恐怖主义指由黑社会分子组成的从事国际犯罪恐怖活动的
恐怖主义。
(三)极左、极右恐怖主义
(1)极左恐怖主义指打着“革命”旗号的实施“红色恐怖”活动的恐怖主
义。
(2)极右恐怖主义指由极右分子组成的针对左派政党与组织而实施恐
怖活动的恐怖主义。
(四)国家恐怖主义国家恐怖主义指由极右分子组成的针对左派政党与组织而实施恐怖活动的恐怖主义,或者说国家恐怖主义特指“国家复仇活动”。
行为方式:1、隐蔽性:恐怖主义是躲在暗处的“敌人”,隐蔽性是其有效实现袭击主义保护自己的重要特点。
2、突发性:恐怖主义是为了使恐怖活动有效,往往采取突发性的袭击方式。
3、恐吓性:恐吓活动日趋残酷地袭击无辜平民并使用爆炸力更大的炸药或
炸弹,其最终目的是为了给社会造成更大的恐慌,通过社会的恐慌对政府
或其他政治团体产生压力,以实现其政治意图。
4、任意性:恐怖主义为了达到恐怖活动的最大“恐吓”效果,造成社会秩
序的混乱,往往任意选择其袭击目标。
发展趋势:1、核恐怖主义。
通过使用核物质伤害无辜来达到政治目的的组织行为成为核恐怖主义行为。
2、化学恐怖主义。
通过使用化学毒剂来达到政治目的的组织行为称为化学恐
怖主义行为。
3、生物恐怖主义行为。
通过使用基因或其他生物物质来达到政治目的的组织
行为称为生物恐怖主义行为。
4、信息恐怖主义。
通过使用信息破坏手段来达到政治目的的组织行为称为信
息恐怖主义行为。
5、自杀式恐怖主义。
通过以引爆身上上的爆炸物实施自杀而造成极端恐怖后
果为手段来达到特定政治目的的行为称自杀式恐怖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