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未来教学反思.doc

相信未来教学反思.doc
相信未来教学反思.doc

《相信未来》教学反思-

从讲完《相信未来》以来,常以一个旁观者身份审视和打量讲台上的自己。那些瞬间,我仿佛在读讲台上的自己,读自己的眼神与表情,读自己的优点与缺陷,读语文的灵性与隽永,读人生的厚重与洁净……

我像一块璞玉,未经太多的雕琢。当自己手握刻刀,自我打磨得时候,有时仅是轻轻一碰,可能就有软软的触痛,于是一切雕琢就化为乌有,所有的执著与追寻都变得若有若无。可我知道没有那把刻刀,没有剥蚀的痛苦,不会有那柔和温润的光芒。只有在很多失落的感伤与惆怅,追寻的激情与焦灼,梦想中茫然的喜悅,彷徨中挣扎的迷惘后,一种沉甸甸的有金属质感和重量的东西才会渐渐浮出沉默的真醇。于是今晚,我打算带着智慧与虔诚打磨自己,用勇气与战栗去穿越自己,解剖自己。

第一、自己教学的基本功还需锤炼。

背后黑板上的字还那么稚嫩,隔开了字的神与形的浑然一体的美感。汉字是有生命的的,是带有中华民族心灵温度的,可自己手下的无数文字在灵魂飘散,不知徜徉于何方?还要好好的练字,穿越文字的生命,让该哭的字有泪光中情感的轰鸣和灵魂的战栗,让该笑的字在我的手下绽开明净的笑容。自己那略带方言的普通话还要继续练习,一些字发音的生硬减少了文字的音韵的圆润之美,要让自己发出的声响干净、纯粹,是那种繁华落尽后的真醇,绚烂之极后的平淡,这

从容优游的背后要以暗伏的激情做底子。字里行间,可以触摸到一种真实的呼喊和绵长的温暖。这呼喊和温暖要使得文字有了一种令人惊异的精神的力量,锋利,真切,直接抵达学生的內心。

第二、自己教学的理念还需提升。

一堂语文课不但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满足他们的成功欲,而且还能在他们不断的“新发现”中激发他们的创新能力。但教学的一些环节,如第一活动板块咬文嚼字环节中的读出感情的设计就没完全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品味时间短,老师有越俎代庖之嫌,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散与能力的培养。最后对学生鉴赏文本总结提升的环节——用一句话概括食指的相信是怎样一种相信——处理过于简单,应借助多种方法加深学生的体验,并点燃学生对文本课下研修与终身品读的火花。让一节语文课的价值不仅在当下,不仅在高考,而且在一种终身相伴的文学熏陶,一种朴素与真纯的生活智慧。

第三、自己的文化底蕴还需更加深厚。

正如很多老师说的,语文老师必须是属于语文的,而语文老师的语文味就源于自己的文化底蕴。很羡慕史建筑老师的从容不迫,也感叹刘砚斐老师的柔情似水,更惊异于来风华老师的睿智厚重,于是,在自己那晃来晃去的身影里还少了很多人生之重。于是,面对语文教学,我愿沉心于书中,作一个朴静的读书女子.深情的抚摸,低回的追索,从远古到近代,执著地穿越生活的表层,探究掩藏在历史潜流深处的人类的真实生命情态,对時空的独特感悟,对生命犀利洞察,叩问与追寻人世的温暖与感动。

任何美丽动听的语言,都只能定格在某一时间,走不到永远。但今晚那刻刀

沪教版高三语文上相信未来教学设计

《相信未来》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新课程改革提出:一切为了学生全面、健康、和谐发展。新课程三维度目标也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提到与知识技能、过程方法同等重要的地位上来。基于这样的理念,和谐教育便以受教育者的全面、健康、和谐发展为目标,以人的自身发展需求与社会发展需要相和谐为宗旨协调组织各种教育要素。这说明人们越来越注重学生的全面和谐均衡发展,越来越注重个性与共性的和谐生成。而个性成熟的核心标志是自信。欧美12国关于“哪些教育目标最重要”的民意调查也表明:培养学生的自信在各项指标中支持率最高,高出对知识技能的支持。《相信未来》写于一个疯狂的动乱年代,一个禁锢思想压抑个性的令人绝望的年代,然而作者却顽强地相信未来“有拨开历史风尘的睫毛”和“看透岁月篇章的瞳孔”。能够抓住这个契机培养学生顽强自信、战胜挫折的积极人生态度,就能够达成体验青春、完善自我人格的专题目标,更是语文教师的无量功德。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诗人食指及其诗歌创作。 2、有感情地朗诵诗歌,理解朦胧诗的意境美,并能背诵前三段。 3、寻找路径进入诗歌的朦胧意象,掌握诗歌中的一些写作技巧。 二、过程与方法 1、阅读鉴赏诗句,能够以自己的语言体会诗歌所蕴藏的内涵。 2、学生能在活动体验中增强自我的质疑意识和具体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直面困难、热爱生命的意识。 【教学方法】 活动体验品读赏析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每位同学拿出一张白纸。(将课堂中对于诗歌的所思所想简单地记录下来) 二、课堂导入: 什么是诗? 有人说是情人与大海。有人说是星空与云彩。 其实,诗是什么,谁也说不清楚;可是当我们在诗的王国寻寻觅觅之时,当我们在缪斯的天空流连忘返之时,我们也许会惊讶地发现——其实诗,更多的时候是一种青春的情怀。 25岁,海子,一个向往大海却永远无法走到大海的天才诗人,怀着爱,深情地歌唱着:“愿有情人终成眷属,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24岁,中国现代诗坛最富才情的诗人徐志摩,怀着“真”“爱”“美”,在夕阳下的康桥边浅唱低吟:“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23岁,拜伦,一个游子,一个让多少个世纪以后的人们依然想念、依然痛挽的任性的孩子,写下了长篇叙事诗《哈罗尔德游记》,他向世人宣称:“早晨我一觉醒来,发现自己已经成名,成了诗坛上的拿破仑”。 22岁,黑塞高唱着《浪漫之歌》,“在悲剧百出的年代里,极为真挚地属守天职,成功地握起了为真正人道主义而战的武器”,成为“最后的骑士”。 21岁,雪莱以哲人的姿态吟哦着:“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么?”,于是心中的春天滚滚而

《相信未来》教案2则

苏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相信未来》教案 第一则: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运用诗歌鉴赏方法鉴赏诗歌。 2、能背诵课文。 3、理解诗歌主旨,加强自己的抗挫折能力,能热爱生命,追求真善美。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一齐朗读单元开篇语:向青春举杯。 师:今天,我们有着如花的年华,美好的青春蓝图任意让我们勾画;今天,我们有着相对富足的物质生活,可以让我们更好的实现梦想;今天,我们一起坐在课堂学习,为了灿烂的明天共同努力。所以,请不要抱怨天气炎热,也不要埋怨学习的艰辛,我们要充满昂扬的斗志,因为这样才能无愧于我们的青春!我们每个人都要坚信:未来取决于自己。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拇指的诗歌《相信未来》,希望对我们有所启发和激励。 2、欣赏歌曲:正午阳光乐队演唱的《相信未来》 二、新课推进。 1、分析前三段。 作者在这三节中选取了那些意象呢? 被蜘蛛网查封的炉台,叹息着悲哀的灰烬余烟, 化为露水的紫葡萄,依偎在别人情怀的鲜花。 这些意象有什么共同点?你觉得它们分别隐含了什么意思? 被蜘蛛网查封的炉台:陈旧落后 叹息着悲哀的灰烬余烟:生活贫困 化为露水的紫葡萄:青春逝去 依偎在别人情怀的鲜花:情感失落 作者为什么会如此失意和落寞呢?介绍背景。 食指曾经说:“文革”前我就挨整,我已经看到这代人的命运了。鱼儿跳出水面,落在冰块上,它的前途是死,和这个冰块一起消亡,但它却看不到冰块消亡的那一天。后来我又写出了《相信未来》,相信我们会战胜死亡,这已经是进了一步了。我年轻,我能看到冰块消亡的那一天。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诗歌通过一系列意象反映的文革这个穷困、艰难的特殊时期。 作者介绍:原名郭路生,是中国朦胧体诗歌的创始人。1964——1967年写了长诗《海洋三部曲》,1967年《鱼儿三部曲》,1968年,《相信未来》等。一度因得精神分裂症入院治疗。 作者虽然历经苦难,但一直保持着乐观向上的积极心态。这从本文中也得到了集中体现。如:固执、相信未来。 相对于前两节,第三节内容有什么大的变化呢? 句式不同,意向特点完全不同,给人积极向上的力量。 总结前三段:用象征的手法反映了现实,同时表达了自己的坚定信念。 2、分析4---6节。 概括这三节内容:阐述了相信未来的理由。 具体说来是理由呢?

相信未来评课稿

《相信未来》评课稿 9月10 日这天,我们去徐州的一所重点中学听了一节语文课,一位年轻教师执教《相信未来》这篇课文,《相信未来》是朦胧派诗人食指的成名之作。凭着《相信未来》一诗,食指(即郭路生)名满天下。他的诗在当时的青年中间秘密流传甚广。无论是在山西、陕北,还是在云南、在海南岛、在北大荒……只要有知青的地方,就秘密传抄食指的诗。《相 信未来》表达了一位身处灰色年代,却心怀希望的青年对生命的热爱,对信仰的执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当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当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我依然固执地铺平失望的灰烬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当我的紫葡萄化为深秋的露水当我的鲜花依偎在别人的情怀我依然固执地用凝霜的枯藤在凄凉的大地上写下:相信未来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摇曳着曙光那枝温暖漂亮的笔杆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我之所以坚定地相信未来 是我相信未来人们的眼睛 她有拨开历史风尘的睫毛 她有看透岁月篇章的瞳孔不管人们对于我们腐烂的皮肉那些迷途的惆怅、失败的苦痛是寄予感动的热泪、深切的同情还是给以轻蔑的微笑、辛辣的嘲讽我坚信人们对于我们的脊骨那无数次的探索、迷途、失败和成功一定会给予热情、客观、公正的评定是的,

我焦急地等待着他们的评定朋友,坚定地相信未来吧相信不屈不挠的努力相信战胜死亡的年轻相信未来、热爱生命这位老师通过情境创设,教学对话以及语言品味,意图引导学生理解诗的意境,体验作者的心情,从而去感触那个时代青年的理想。作为一个听课者,我不希望自己是一个旁观的看客,我努力的想进入老师所营造的场景之中,但是整节课我的思绪都游离在教学之外。我知道作为一位理论工作者,对于具体的教学我们应该承认自己的“无知”,我不能完全凭借自己感性的理想去苛求那些有勇气展示自己课堂的第一线的教师。我们应该用理解的、理性的眼光去分析课堂,找到这个老师的发展方向。 这节课我关注的焦点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课程目标的设计与落实情况。曾经听一个教师讲过这样一句话,“三流老师教知识,二流老师教方法,一流老师教态度”,这种观点虽然有点偏激,却也不无道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情感、态度、价值观也应是课堂教学本身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因素。在这次课程改革过程中,我们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三维目标的设立就很好的体现了情感的地位。但是目前我们有些老师在课堂目标的定位方面存在一定的误区,我们总是意图通过一节课培养某种情感,这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能的。其实情感、态度、价值观更像一个调控系统,它是更有效辅佐知识、技能的获得一个因素而已。这位老师在这一点上我觉得处理的很好,他通过情境创设唤醒学生探究的欲望,他通过意象分析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最终实现以情促知的目的。

苏教版语文必修一第1专题《相信未来》word导学案

《相信未来》导学案(教师版) 课题名:相信未来(一课时) 高一语文备课组 一、本课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感受诗歌的节奏美、韵律美; 品味诗歌语言,理解诗歌意象及其所营造的意境,培养初步鉴赏诗歌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反复阅读,把握诗歌内容,体会诗歌的意境、情感。 3、情感态度价值观: 知人论世,感悟诗人面对困难,执着相信未来的信念和精神,对生命的热爱;培养学生积极自信,战胜挫折,相信未来的人生态度。 二、知识框架——新课预学 (一)强记字音: 灰烬(jìn )依偎(wēi )摇曳(ya)睫(ji?)毛 瞳(tóng )孔轻蔑(mia)脊(jǐ)骨 给(jǐ)予惆怅(chóu chàng )不屈不挠(náo ) (二)辨音辨形: 摇曳(ya)——拽(zhuài )拉睫(ji?)毛——捷(ji?)报 给(jǐ)予——给(gěi )以瞳(tóng )孔——潼(tóng )关撞(zhuàng )击——经幢(chuáng ) 惆(chóu )怅——稠(chóu )密——未雨绸(chóu )缪(móu )——鸟声啁啾(zhōu jiū)——氐惆(dīchóu ) (三)课前思考 阅读课文,理清全诗的基本脉络,做简单的分段,初步理解文本。 答案:第一段:1—3(现实状况); 第二段:4—6(相信未来的原因); 第三段:7(直接抒情,发出内心的呼喊) (四)走近作者:

食指,原名郭路生,1948年生于山东聊城一个革命家庭。因母亲在行军途中分娩,故起名路生。1978年首次使用笔名食指,意为别人背后的指点绝损伤不了一个人格健全的诗人。1966-1968年文革前期写出了一批有时代代表性的作品《相信未来》、《海洋三部曲》、《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等,这些作品在青年中广为流传,影响了后来的一批人。 (五)回溯时代 食指的创作主要集中在20世纪60年代的中后期,这正是“文化大革命”开始并进入高潮的阶段,在那个史无前例的狂热的年代,食指和当时许多年轻人一样陷入了迷惘和失望之中,现实环境的恶劣和内心理想的冲突,使得诗人处于一种矛盾复杂的心态之下。但年轻、热情、执着,又让诗人挣扎着摆脱现实的羁绊,憧憬着美好的未来。《相信未来》就写于1968年。 三、知识回顾——引入课题 复习曾经学过的,表达在逆境中依然乐观,充满希望的诗句来导入本课。(列出几句)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李白《行路难》“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四、探究学习过程 活动探究1:解诗前奏,明晓意象意境 答案: 意象是意与象的结合,客观物象一进入诗人的眼中,就会蒙上一层主观色彩,便成为意象,这就是古人所说的“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诗歌中的形象都是意象。 意境是指诗人的思想感情与客观图景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 意象与意境在本质上有相同的地方,即都是主客观统一的产物,都表现出浓烈的情绪色彩。区别在于意象是诗歌艺术最小的意义单位,而意境则是诗歌整体的艺术境界。意境由意象组成,意象包含在意境之中,意境与意象是一大一小的关系,意境与全篇对应,要在整首诗的意象的总合中产生。 活动探究2:结合文本,分析意象内涵 答案:(在反复阅读之后,学生分析讨论,自行理解分析) 第1节:蜘蛛网——黑暗势力炉台——产生希望的地方 灰烬的余烟——残余的希望美丽的雪花——希望的火花 (生活上贫困但保持乐观) 第2节:紫葡萄——希望的果实深秋的露水——失望的眼泪 鲜花——收获的果实(成果、亲情、友情等)

《相信未来》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相信未来》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 《相信未来》教学设计 教材出处:新课标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专题第一板棵块“吟诵青春”第二篇课文 设计理念: 新课程改革提出:一切为了学生全面、健康、和谐发展。新课程三维度目标也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提到与知识技能、过程方法同等重要的地位上来。基于这样的理念,和谐教育便以受教育者的全面、健康、和谐发展为目标,以人的自身发展需求与社会发展需要相和谐为宗旨协调组织各种教育要素。这说明人们越来越注重学生的全面和谐均衡发展,越来越注重个性与共性的和谐生成。而个性成熟的核心标志是自信。欧美12国关于“哪些教育目标最重要”的民意调查也表明:培养学生的自信在各项指标中支持率最高,高出对知识技能的支持。《相信未来》写于一个疯狂的动乱年代,一个禁锢思想压抑个性的令人绝望的年代,然而作者却顽强地相信未来“有拨开历史风尘的睫毛”和“看透岁月篇章的瞳孔”。能够抓住这个契机培养学生顽强自信、战胜挫折的积极人生态度,就能

够达成体验青春、完善自我人格的专题目标,更是语文教师的无量功德。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语言,理解诗歌内涵。 2、朗诵传达作品的思想内涵和情感倾向 3、初步培养顽强自信、战胜挫折的积极人生态度。 教学方法:活动体验品读赏析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领略了伟人毛泽东胸中生机勃勃的秋色,体验了伟人毛泽东青年时代充满自信的壮志豪情;又感受了诗人郭小川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的满腔激情;作为新世纪青年,面对知识经济社会的激烈竞争又该如何充满自信,永葆青春呢?让我们学习朦胧诗人食指写于十年动乱中的代表作《相信未来》,或许会得到一些启示。 二、感知诵读体验 1、作者简介 《相信未来》是永不绝望的诗人——食指的名作。食指,原名郭路生,山东鱼台人,1948年生,60年代开始诗歌写作。他的诗,特别是早期作品广泛传诵于知青及城市青年中,

最后一片叶子-(公开课详细教案)

最后一片叶子 一、教学目标: 1、从小说的角度理清课文的结构层次、人物关系,以及感受欧·亨利式的结尾 2、分析贝尔门的形象,理解什么是职业成功、职业成就感 二、教学的难点和重点 1、小说中为何取名为“最后一片叶子” 2、小说中那“最后一片叶子”是否属于艺术的范畴 3、如何看待职业成功 三、问题支架 1、小说中有几个人物?主角是谁? 2、理清人物关系,并说说人物在情节发展中各自起了什么作用? 3、结尾被称为“欧·亨利式结尾”,请说说你对此的理解?4分析贝尔门的形象5、小说为什么取名为“最后一片叶子”6、什么是职业成功 四、具体流程(分两课时) 第一课时 1、导入: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以叶子为主题诗,歌曲。如隋·孔绍安《落叶》“早秋惊落叶,飘零似客心。翻飞未肯下,犹言惜故林。(把自己比喻为落叶在空中漂浮不定,表明了作者身处他乡的无奈,凄凉!)当今歌手阿桑也有一首歌是咏唱叶子的“叶子是不会飞翔的翅膀,翅膀是落在天上的叶子。”将叶子比喻成翅膀,形象生动。今天我们大家一起来学习一篇和叶子有关的小说,题目是《最后一片叶子》,作者是美国小说家欧·亨利。 2、在正式学习之前,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关于小说的知识。什么是小说呢?小说是文学体裁四分法中的一大样式。它是以刻画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小说三要素:人物,环境,情节。小说的情节又可以分为四个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3、好,有关小说的知识我们就复习到这里,关于作者简单介绍一下,欧亨利是美国著名短篇小说家,也是世界著名的三大短篇小说王之一。他经历过的坎坷岁月,不幸遭遇,给了他与各类人物接触的机会,也为他提供了丰富的创作题材。他笔下的主人公常常是受人支使的店员,穷困潦倒的画匠,经济拮据的办事员,一筹莫展的医生,走投无路的小偷等,不仅描写了他们的生活和苦痛,更颂扬了他们的真诚爱情和友谊。小说的结局以诙谐幽默见长,往往在幽默中揉进辛酸,形成“含泪的笑”的独特风格,因此他的小说被誉为“美国生活的幽默的百科全书”。小说情节生动,构思巧妙,结局往往出乎意料而又在情理之中,因此他的小说结局又被称为欧·亨利式的结尾。 4、好,我们简单了解完作者以及他的小说的风格,现在我们正式进入课文的学习。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按照小说情节的这四个部分,用自己的语言概括这篇小说的情节发展情况。(给这篇小说来分段。)请同学们在看之前先给每个自然段落标上序号,然后在看的过程中划出重要信息。 5、好看完这个故事,相信大家都被故事中几个穷画家之间的患难与共精神所感动,特别是老画家的精神,文中的老画家有一种什么精神呢?(舍己救人,大爱无疆)。现在我们按照小说的四个部分从整体上来把握一下这篇小说的结构,理清文章的脉络。 明确: 开端:琼珊染病,生命垂危(年轻的画家琼珊,不幸被感染肺炎,生命垂危,这是小说的开端。) 发展:不听劝慰,望叶等死(琼珊不听劝慰,望叶等死。) 高潮:不落藤叶,重燃生机(最后一片不落的常春藤叶重新使琼珊燃起了生的希望)

《相信未来》教学案例

《相信未来》教学案例 《相信未来》教学案例 一、学习目标、学习重点: 1、学生能根据写作背景,理解诗歌表达的情感。(知人论世,诗言志) 2、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用流畅的普通话和恰当的语气、语调,表达诗歌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理解、感受。 二、学习课时:一课时 三、学习过程: 相信未来 1、写作背景、作者介绍 食指的创作主要集中在20世纪60年代的中后期,这正是“文化大革命”开始并进入高潮的阶段,在那个史无前例的狂热的年代,食指和当时许多年轻人一样陷入了迷惘和失望之中,现实环境的恶劣和内心理想的冲突,使得诗人处于一种矛盾复杂的心态之下。但年轻、热情、执着,又让诗人挣扎着摆脱现实的羁绊,憧憬着美好的未来。 《相信未来》是食指的代表作之一,写于1968年,在阴云密布的时代,它给人们的心灵投下了一道希望之光。关于这首诗,食指曾经说:“‘文革’前我就挨整,我已经看到这代人的命运了。鱼儿跳出水面,落在冰块上,它的前途是死,和这个冰块一起消亡。相信我们会战胜死亡,这已经进了一步了。我年轻,我能看

到冰块消亡的那一天。”正是有了这种信念,诗人才能在20岁的时候就写下了至今脍炙人口的作品,他用朴实平易的文字,将冷静的思考与炽热的感情融入字里行间。 2、介绍诗歌的意象。 诗歌的意象就是诗歌中的形象,是读懂诗歌的核心和灵魂。因此,把握好诗歌的形象,从而领悟“象”外之意,对鉴赏诗歌是至关重要的。如,《沁园春·长沙》的上阕作者选取的意象是:红遍的万山、尽染的层林、碧透的江水、争流的百舸、遨游的长空的雄鹰和江水中自由自在的游鱼。这些意象或广博,或宏伟,或雄峻,都体现出竞相向上、生机勃勃的态势,以壮景抒豪情,与毛泽东积极向上,昂扬奋进的立意相契合。 诗歌中的意境内涵不仅包蕴在一个个意象之中,更体现在意象的组合关系之中。诗人写诗,往往将一个个单一的意象按照某种美的规律组合在一起,来展示生活,传达情感。在《沁园春·长沙》中,作者所选取典型意象组合在一起,创造出高远的意境,形成了一幅壮阔的画面,暗中抒发了自己高远志向。 3、再读诗歌,找出前两节诗选择了哪些意象?说明这些意象的特点。 ——蜘蛛网、炉台、灰烬的余烟、美丽的雪花 ——紫葡萄、深秋的露水、鲜花、凝露的枯藤 意象特点:带有灰暗的色彩,凄凉,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而且包含着血多矛盾复杂、难以言明的情感。尽管如此,但作者依然坚持理想,相信未来。 4、现实虽残酷,理想永不泯灭。每一节的最后都由“相信未

2020年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写作学习抒情教案部编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写作学习抒情教案部编版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生活中,我们常有动情之时,“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这就是抒情。阅读时,我们常说某篇文章“动人”,往往也是因为它富有感情,能打动读者。情贵在真,要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因为“作者自己如果没有感动,就绝对不能使读者感动”(朱光潜语)。在写作中,情感的抒发要自然,水到渠成。《最后一课》中,热爱、难过、悔恨、怜惜等复杂的情感在小弗朗士心里反复交织、酝酿,最后凝为一句:“啊!这最后一课,我真永远忘不了!”感人至深,且毫不突兀。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歇息怎么样在作品中更好地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 文题展示 一片段作文。写一段话,抒发某种情感,如幸福、喜悦、痛苦、忧伤、渴望等。200字左右。 二在《土地的誓言》里,作者以饱满的热情描述了他那美丽而富饶的家乡。你的家乡是什么样的?你对它怀有怎样的情感?以《乡情》为题,写一篇作文。不少于500字。 三我们每个人都会有烦恼,烦恼后面也许有一段小故事。以《我的烦恼》为题,写一篇作文。注意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不少于500字。 写作指导 一、1.写作时,首先确定想要表达的情感,然后回忆自己产生这种情感的具体情境,通过情景的叙述,展现自己的情感。 2.可以记事,将情感融入叙事之中,也可以先叙事后抒情,还可以采用间接抒情的方式,借物抒情。无论采用何种抒情方式,情感一定要真挚自然。 二、1.关于家乡,你应该有很多内容可写:家乡的自然风光、历史文化、风俗民情,以及你在家乡的生活……不必面面俱到,要有侧重地写作。 2.写作时最好选取一定的景致,抓住家乡的特征来写,借景抒情,在描写中表达自己对家乡的某种情感;也可以通过叙述,在叙事中渗透感情。 3.当然,为让你的作文有吸引力,还要注意写作技法。如何向读者介绍你的家乡,情感如何表达,细细考虑之后再写作,写出的作文会更加吸引人。 三、1.针对话题,我们可以采用造句法,把“烦恼”的范围一步步缩小,或者采用设置疑问法,从“谁”“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等角度对话题进行发问,一步步把话题从抽象状态或者较大的范围中剥离出来,找到合适的切入点和写作素材。 2.写“烦恼”的时候,要把事情、原因写清楚,还要写出烦恼时的具体感受,让人读了以后能体会你的处境和心情。 3. 写记叙文切忌漫谈,没有精彩的闪光点,没有可以让读者难忘的细节。譬如那种难以言说的烦恼、被烦恼折磨到极致的细节,或者烦恼解除之后的欢喜。 4.你讲述这个烦恼想表达什么主题,是对青春的回忆,还是对人生的感慨?确立一个深刻的主题,可以让你的文章变得厚重起来。 范文示例 【示例一】 消失的小溪 终于放假了!我兴高采烈地来到了爷爷家。傍晚,天气微凉,我躺在床上怎么也睡不着,便披上外衣,顺着那熟悉的小路来到了小溪边。天哪!这是哪儿啊?一堆堆垃圾覆盖着石块,散发出令人恶心的气味,小溪早已不见了踪影。这是我童年的乐园吗?恰好一个行人经过,我拦住他:“这不是原来的那条小溪吗?”“是呀,现在哪有人管它呢,那条小溪啊,早干了,野花倒还有,但早让垃圾盖起来了。唉,现在的人呢!”那人一边说着一边摇着头走了。

相信未来

相信未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走进诗人,感悟诗歌的情感 2、诵读文本,赏析诗歌的意象 重点难点: 重点:揣摩诗歌语言,赏析诗歌丰富含蓄的意象 难点:知人论世,走进诗人世界,体会诗歌深沉的感情 教学设想:这首诗没有太大的阅读难度,但诗歌写作的时代背景却是学生陌生的。就是在历史教材中,“文革”这一段也只有一个轮廓,而这对于这首诗歌的解读有着深刻的意义,因此必须要补充介绍诗歌的创作背景,让学生走进诗人内心世界,然后再回到文本,这样才能获得从情感到灵魂的震撼和提升。 课型课时:诵读赏析 1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 2001年,第三届人民文学奖的诗歌奖颁发得有点古怪。媒体报道时称之为“自杀者和精神病人”获奖。自杀者,是指1989年在山海关卧轨自杀的海子,以前的高中语文课本里收录了海子的诗——《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精神病人,是指近十多年来一直生活在精神病院的食指,也就是今天我们一起探讨的《相信未来》的作者。 食指原名郭路生。1948年生,自幼爱好文学,深受马雅可夫斯基、普希金、莱蒙托夫等人诗歌的影响。长诗《海洋三部曲》第一节写于1964年,那一年,食指16岁。1967年红卫兵运动落潮,在一代人的迷惘与失望中,诗人以深情的歌唱写下了《再也掀不起波浪的海》和《给朋友》这首诗的后两节,那是一组催人泪下之作。紧接着,在那年的冬天他又写下了那首有关冰层下求索阳光与真理的鱼的长诗《鱼儿三部曲》。食指不是那种摆弄智力的写作者,他的诗出自心灵的感悟与生命的歌唱。食指诗歌的独特性,在于这是几十年来中国出现的第一首在现代社会中不依赖传播媒介,而只依靠人心流传的诗歌。许多评论家认为,食指是开创一代诗风的先驱者,其诗歌成就比北岛、顾城诸人有过之而无不及。但因种种原因,食指长期被埋没。 2、背景 《相信未来》创作于1968年,那是中国建国以来最黑暗的年代,江清和“四人帮”搅乱了整个民族的生存秩序,从国家领导人到普通老百姓无不生活在一种惶恐和无所适从之中。我们熟知的一直为人民所敬爱的老舍先生就是在这“文革”刚开始时怀着对社会的不解和绝望跳进了北海公园的湖里。 然而在那个阴云密布的时代,尽管“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尽管“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悲哀”,诗人食指依然用“美丽的雪花”、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在人们心灵上投下了一道希望之光。 江青读到了《相信未来》,说:“相信未来,就是否定现在。”于是,一顶反动诗人的帽子重重地扣在了年仅二十岁的诗人头上。厄运降临了 中抒发着强烈的不满之时,他对未来和生命还是不改初衷的充满渴盼和热爱。而这首诗也成了那个黑暗时代的一盏灯,温暖和激励了一代人。 3、诵读 (1)听录音朗读或教师范读 (2)学生诵读 指导学生注意节奏、语气、语调的变化。 (3)难点指导 第三节前两句有人读成“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 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这里“掌”不好解释,有人说是“拍”的意思,我觉得牵强,读起来也很生硬。应该读成: “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 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 摇曳着曙光/那枝温暖漂亮的笔竿” 这里“手指”和“涌向天边的排浪”、“手掌”和“托住太阳的大海”是本体喻体的关系,同样下句中“曙光”和“温暖漂亮的笔竿”也是这样的关系。是一只长着排浪一般的手指和能托住太阳的大海一般的手掌摇曳着“曙光”这枝“笔竿”,写下了“相信未来”,读来气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 第一专题《相信未来》教学实录 苏教版必修1.doc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一专题《相信未来》教学实录苏教版必 修1 由于是下午第一节课,学生处于昏睡状态,个个睡眼惺忪,梨花带雨别样红,飞流直下三千尺,好吧,就说做梦吧。 师:同学们刚才经过了午睡,发现你们睡态真美,(生笑)你们梦到什么了?梦见我了吗?(小刘有些自作多情,生笑)其实白日做梦是很正常的。比方作家经常就做白日梦。《红楼梦》就是曹雪芹做的白日梦。现实生活中的得不到的东西可以通过梦来实现。我们上节课送给大家毛泽东年轻时候的一首诗—— 生(集体):咏蛙。 师:现在背诵,像青蛙一样呱呱叫。(生笑) (学生集体背诵,颇有气势,听取蛙声一片) 师:果然是青蛙。此诗用托物言志的手法。作家的表现手法是灵活多样的。现在让我门回到初中时代,再次重温一起走过的日子。(出示天净沙秋思(下面学生一片兴奋,)有学生在轻声背诵,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师:打住,老师问问大家,初中时候,你们老师是怎样讲解这篇作品的? 生(1):我们老师就让我们背诵,也没讲什么。 生(2):老师说,这是讲秋天的游子的思念,写的很苦涩。 师:你讲到了作品的内容——还有呢? 生(3):这是一首小令,好象说是秋思之苦,很有地位。 师:哦,你提到了体裁和价值。 生(3):还有写景很有特色,与众不同。 师:讲的详细些。 生(3):通过一些名词的堆积,比如枯藤老树昏鸦。学生接(小桥流水人家) 基本没有动词。但给人震撼。 师:怎么个震撼? 生(3):暗淡的景物。蔓延的黄草秋日冷清的小桥,看到村子中炊烟袅袅,更加衬托出游子的孤独和无聊。马是瘦的,而且行进在萧瑟的西风中,此刻看到的夕阳。正是残阳如血。写出了人生的漂泊。。 师:讲的太到位了!你融合了个人的情绪体验。谢谢。用意象来体现人物的心态,而这些景物明显就带上了人物的情感。尽管人生失意常八九。我们依然要坚信不经历风雨——生(集体):哪能见彩虹。 师:对,人的可贵之处在于无出路的寻找出路,有这样一位寻找者,他一直漂泊在诗歌的旅途上,他用他的灵魂在歌唱,像荆棘鸟一样直唱出鲜红的血液,而他又在残忍的误解和

《外国诗两首》教案(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外国诗两首》教案(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诵读诗歌,感受诗歌内容,感受诗歌的美。 2.体会诗歌中蕴含的哲理。 3.对比两首诗写法的异同。 4.学习作者坚强乐观的思想,正确理解人生的选择。 教学难点:学习比较阅读的方法。体会诗歌中蕴含的哲理。 教学方法:任务驱动法、点拨法。 学法: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相结合。 课前准备:布置学生查找作者普希金、弗罗斯特的资料, 搜集与挫折、路有关的诗句,结合“阅读提示”自学课文。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生活中你是否遇到挫折和迷茫呢?这个时候你 是如何想和如何做的呢?给大家说一说吧。 对于这件事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今天我们 来学习《外国诗二首》,看一下两位外国著名诗人对于这种情形有什么真知灼见,能带给我们什么有益的启示?板书课题《外国诗二首》。 二、出示学习目标

三、方法引导:我们应该怎样阅读诗歌? 1.一读,指读题目,读作者,读创作背景。这一环节旨在弄清 每句诗的大体意思。 2.二品,品味、揣摩诗中作者表达的情感、蕴含的道理和表 现的手法。 3.三诵、四背,这两个环节常常紧密相连,因此要注意诗的 节奏,分出轻重缓急、抑扬顿挫。 四、研学《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一)读。 1.听录音,划分节奏,把握语气。 点拨: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 忧郁的日子里/须要/镇静: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现在却/常是忧郁:一切都是/瞬(shùn)息, 一切/都将会/过去;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 2.听录音,生听读,把握读音。 3.自由诵读,组内齐读。 4.了解作者 普希金,俄国伟大的诗人,近代俄罗斯民族文学的奠基人, 史称“俄罗斯文学之父”。出身于贵族地主家庭,却一生倾向

浙江省富阳市第二中学高一语文人教新课标必修一语音词语整理学案

专题一:向青春举杯 第1课:《沁园春》 一、易读错的字 1.百舸争流 2.遒劲 二、易写错的字 1.怅,问大地,谁主沉浮。 2.忆往昔岁月。 3.粪土当年。 4.到中流,浪飞舟? 5.层林尽染,碧透。 三、重点词语解释 1.指点江山: 2.激扬文字: 四、文学常识 词产生于,全盛于,又名“曲子词”“”“诗余”等。词可以分上下两段,叫做“”或者“”。按字数的多少分为:(58字及以下)、中调(59-90字)、(91字及以上)。词分、两派。 第2课:《相信未来》 一、易读错的字 1.灰烬 2.依偎 3.笔杆/电线杆 4.瞳孔 5.脊骨 6.不屈不挠 7.给以 8.给予 9.寄予10.曙光 二、文学常识 食指,原名,中国现代诗人。2001年与海子共获第三届人民文学诗歌奖。其名字含义:。代表作:《相信未来》、《热爱生命》、《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第3课:《让我们一起奔腾吧》 一、易读错的字 1.矿藏/宝藏 2.栖息 3.倔强 二、易写错的词 1.金辉煌 2.青cōng 岁月 3.战栗=颤栗 第4课:《十八岁和其他》 第5课:《我的四季》 一、易读错的字 1.锈钝 2.汗流浃背 3.企望 4.谷穗 5.冰雹 6.干瘪 7.入不敷出 8.记载、三年五载/下载、载着、载歌载舞 二、易写错的词 1.怨天人 2. 3. 5. 6.7.8. 三、文学常识 张洁,中国现代作家。其作品《》获第二届茅盾文学奖, 《》获第六届茅盾文学奖,成为中国文坛首次两度获得茅盾文学奖的作家。另有中篇小说《祖母绿》短篇小说集《爱,是不能忘记的》。 第六课:《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

一、易读错的字 1.召唤 2.啮噬 3.教诲 二、易写错的词 1.人世 酸 2.至高无 3. 尽职守 4.完美无 5.妄自 薄 第七课:《我的五样》 一、易读错的字 1.斟酌 2.甄别 3.觑一眼/面面相觑 4.冰冷成坨 5.商榷 6.巷道 7.墓冢 8.气息屏窒 9.刹那间 10.不啻 11.妩媚 12.犄角 13.心如擂鼓 14.四肢百骸 二、易写错的词 1. 3.一如 往 4. 笑怒骂 5.一笔 销 6.愁肠百 8. 9. 10. 三、易用错的词 1. 水落石出: 2. 第1课:《劝学》 一、易读错的字 1.木直中绳 2.槁暴 3.舟楫 4.跬步 5.锲而不舍 6.爪牙 7.蛟龙 二、易写错的词 1.金就 则利 2.假马 者 3.而 千里 4.无以 千里 5.六跪而二 6.蛇 之穴 三、文学常识 荀子,名况, 末期赵国人。先秦 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在人性上提出“ ”论断,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今存《荀子》,为 所著。 第2课:《师说》

相信未来教案

教学目的要求: 1、知识目标:知人论世,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2、能力目标:教给学生鉴赏朦胧诗的方法和技巧,培养良好的朗诵现代汉诗的习惯,把握诗歌朗诵要求,能让学生充满感情地朗诵本诗;分析诗歌内容,理解各意象所表现的意境之美。 3、情感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诗的学习,激发学生战胜困难的信心,勇于直面人生,相信未来,热热爱生命。 教学重点:分析诗歌内容,理解各意象所表现的意境之美。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教学难点:赏析和朗诵本诗。 教学方法和学法指导: 教学本诗,我采用了朗诵指导法,和鉴赏指导法,让学生在教师所传授的方法的基础上,逐一理解本诗所表现出来的意象之美和意境之美,以此很好地把握住本诗的感情基调。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2011年1月16日凌晨5时许,同济大学嘉定校区汽车学院一学生从宿舍楼坠楼身亡。坠亡者为一名20岁左右的叶姓男生,目前已排除他杀可能。而网友事后在学校的BBS上发现,有一封疑似死者留下的遗书,称因厌恶学习,从优等生变成差等生,愧对父母而选择结束生命。 2011年1月19日,石家庄信息工程学院大三女生刘伟即因“求职压力过大”而自杀。 2011年1月24日下午3点14分苏州某大学商学院一女生从15楼的楼顶一跃而下,当场殒命. 2011年3月9日晚七时许,四川大学锦城学院一名大三的土木专业学生从男生宿舍D8寝室楼6楼坠下自杀身亡。。。。。。。。。。。。。。。。。。。。 20岁的他们,面对困难和挫折,选择自杀。 20岁的食指,面对困难和挫折,选择相信未来。 教师口述: 今天我们学习的就是诗人食指的《相信未来》,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从中得到一些启发和力量,学会热爱生命,相信未来。 二、要很好地诵读,须走进诗人,走入诗人的时代。 诗人食指的介绍:生平: 本名郭路生,山东鱼台人,生于1948年。因母亲在行军途中分娩,故取名路生。 1978年,使用笔名“食指”。寓意一:他一直深爱他的母亲时维元,当过小学校长和省图书馆管理员的母亲是他的文学启蒙老师,给他讲古典名著里的故事,教他背诵古典诗词,所以,她也是他文学上的母亲。“时”与“食”谐音,而“子”与“指”同韵,食指取“时之子”之意。 寓意二:他认为,在中国,作为诗人,无论是写作还是生活都存在着无形的压力,但别人在背后的指指点点绝损伤不了一个人格健全的诗人,因此他索性用“食指”作为笔名,以表达自己的抗争与解嘲。 1966年18岁文化大革命开始,学校停课,许多老师被批斗,他因劝阻其他学生殴打教务主任而遭围攻,后又因写诗被批斗。同年10月,参加红卫兵全国大串联。 1967年19岁《鱼儿三部曲》(1967年末1968年初的冰封雪冻之际,有一回我去农大附中途径一片农田,旁边有一条沟不似沟,河不像河的水流,两岸已冻了冰,只有中间一条瘦瘦的流水,一下子触动了我的心灵。因当时红卫兵运动受挫,大家心情都十分不好,这一景象使我联想到在见不到阳光的冰层之下,鱼儿(即我们)是在怎样地生活。于是有了

国家一等奖《朗诵》教学设计

《朗诵》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1、掌握朗诵的基本技巧。 2、通过欣赏和训练,提高朗诵水平,提升人文素养。 二、学情分析: 1、从学生的基础看,学生对朗诵的认知比较模糊,多数学生喜欢欣赏朗诵。 2、大多数学生的没有经行过朗诵训练,缺乏锻炼,信心不足。 3、多数的学生,口头表达能力不尽如人意,朗诵没有激情,缺乏朗诵的技巧。 三、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朗诵的基本要求和技巧。 难点:语速和语调 四、情境设置 由《相信未来》朗诵(朱军、杨晨)导入新课。 五、教学过程 (一)定义。朗诵,是一种将文字材料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再造性的艺术活动。朗诵,是一种技巧,是一种技术,更是一种艺术。中国自古就有“三分诗、七分读”之说,而这里的“读”,就是古人所倡导的“诵读”,实质上就是今天我们所说的“朗诵”。 朗诵是口语交际的一种重要形式。朗诵不仅可以有效地培养对语言词汇细致入微的体味能力,提高阅读能力和艺术鉴赏水平,又可以陶冶性情,开阔胸怀,提高人文素养和精神品格。 (二)朗诵和朗读的区别。①朗读是用清晰、响亮的声音把文章读出来;朗诵则是大声诵读诗或散文,把作品的感情表达出来。②朗读的形式多平实、转述;朗诵则带有夸饰、表演的成分。③朗读照本宣科;朗诵则需要脱稿背诵。 (三)朗诵的基本要求。 1、把握作品的内容。 准确地把握作品内容,透彻地理解其内在含义,把握其感情基调,是作品朗诵重要的前提和基础。固然,朗诵中各种艺术手段的运用十分重要,但是,如果离开了准确透彻地把握内容这个前提,那么,艺术技巧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也就无法做到传情,无法让听众动情了。

试一试:《再别康桥》(配乐) ①学生朗诵:每小组派一位代表朗诵。 ②老师示范:注意朗诵的节奏和情感的把握。 2、用普通话语音朗诵。 用普通话语音朗诵,才能更好地更准确地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同时,普通话是汉民族共同语,用普通话朗诵;便于不同方言区的人理解、接受。 示例:视频《宿业师山房期丁大不至》(梁逸峰朗诵) 夕阳度西岭,群壑倏已暝。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 樵人归欲尽,烟鸟栖初定。之子期宿来,孤琴候萝径。 通过典型的“港式朗诵”,让学生明白普通话朗诵的作用。 3、掌握朗诵的基本表达手段。 常用的基本表达手段有:顿连、重音、语速、语调。 ①顿连 是指朗诵语流中声音的顿歇和连接,顿到好处,连到妙处,会增加语言的表达魅力。标点符号是顿连的重要参考,但朗诵者不能完全依靠标点,有时一句话没到标点,但需要语义上的停顿;有时有标点符号,却需要几句话一气呵成。 示例1:《春晓》这是一首格律诗,朗诵这首诗时,应该注意每个字都要吐音清晰,淌出诗的节奏。每行诗句都可处理为三处停顿: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示例2:《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让学生对“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的停顿经行讨论,最后明确: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示例3:《相信未来》第三节的停顿之辩 第一种停顿:(濮存昕、陈原、珍惜、一舟) 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

相信未来导学案

高一语文导学案编号:002 教学课题课型主备教师把关教师使用教师使用时间、班级相信未来新授 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及背景2、抓关键词语,把握中心意象,深入体会诗歌情感 学习重点难点 理解并把握诗歌的意象 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 一、课前预习 1、作者介绍 食指,原名郭路生,1948年出生于一个革命家庭。母亲在行军途中生下他, 所以给他起名路生。 食指自幼深受马雅可夫斯基、普希金、莱蒙托夫等人诗歌的影响。16岁开 始创作诗歌。19岁起向当时的“走资派”“黑帮分子”何其芳学诗。在此期间,郭 路生还写下了被一代人广为传诵的诗歌《海洋三部曲》、《鱼儿三部曲》等。1968 年到山西插队。参过军,因在部队中遭受强烈刺激,导致精神分裂,1990年至 今在北京福利院接受治疗。即使在这样的环境中,他依然以坚忍不拔的毅力生 存和写作。 食指用他的一生,为我们诠释了四个字: 相信未来 2001年4月28日,患有精神分裂症的食指和已故11年的海子被授予第三届人 民文学诗歌奖。 2、食指对诗歌的理解: “即使生活本身是混乱的、分裂的,诗歌也要创造出和谐的形式;即使生 活本身是扭曲的、晦涩的,诗歌也要提供坚固优美的秩序,使人们苦闷压抑的 精神得到支撑和依托;即使生活本身是丑恶的、痛苦的,诗歌最终仍将是美的, 给人以美感和向上的力量的。” 这种由对诗歌的忠直体现出来的忠直,体现了那个时代惨遭摧残的良知, 显示出能战胜环境的光明和勇气。 3、食指与朦胧诗 食指的诗,尤其是早期作品广泛传诵于知青及城市青年中,但直到90年 代,其创作成就才得到公认,是一位成绩巨大却差点被埋没了的杰出诗人。但 历史是公正的,食指那些真正的好诗,就象珍珠,在历史的尘埃中越来越闪烁 出灿烂的光芒。 “他在他的时代里,独立承担了一位大诗人所应承担的。” 60年代中后期,食指诗歌的出现代表了真正意义上现代诗歌在当代中国的 第一次复兴。他的诗直接影响和推动了稍后出现的北岛、舒婷、多多、顾城、 江河、芒克等为代表的、后来被笼统称为“朦胧诗”的现代诗歌创作潮流。

《相信未来》教学设计

《相信未来》教学设计I 教学设想: “向青春举杯?吟诵青春”板块,共有三篇,《沁园春 长沙》是“研习”的第一篇,已经教完,《相信未来》、 《让我们一起奔腾吧》是其余两篇。《相》是“研习”篇, 《让》是自读篇。这两篇都是现代诗歌,合并指导阅读。教学重点在了解作品创作背景和作者创作意图的基础上,通过反复诵读文本,让学生:理解诗歌中描写的意象,跳跃的语言;通过反复诵读,领悟诗人的情怀;学会诗歌鉴赏的方法,体会朗诵诗歌的技巧。 教学目标: 1、继续理解诗中的主要意象,把握诗歌的内容大意,体会作品的思想感情。 2、理清不同时代青年人的精神风貌的特征,以及这些特征与那个时代的关系。 教学重点: 1、通过反复吟诵,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跳跃性的语言。 2、学习情景交融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教学 难点: 理清不同时代青年人的精神风貌的特征,以及这些特征与那个时代的关系。

教学方法:诵读、讨论法。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研究,鼓励学生质疑、讨论,发表看法,教师在疑难处给予点拨。 课时安排:1课时。 过程: ―、导入 作为年青人,在感受青春美好的同时,我们也常常感到不如意,或者身处困顿,面对眼前的挫折,面对当下的逆境,我们当怎么办?今天我们学习《相信未来》,看看前辈的名人对待。 二、简介诗人生平及时代背景,整体理解 此诗写于1968年,这时正值文革时期,这一时期几乎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空白期,然而民间的创作却顽强地生长着,诗人食指无疑是其中杰出的一位民间写作者。就在16-19岁的青春时期,食指便以一代人灵魂的历程写出了《海洋三部曲》、《鱼儿三部曲》、《相信未来》等30余首为时代立言的好作品,这些诗歌不胫而走,在全国各地的知识青年中广为传诵。食指《相信未来》在那个阴云密布的时代,在人们心灵上投下了一道希望之光。尽管“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尽管“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悲哀”,人们依然用“美丽的雪花”,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现在重读依然让人动心。 三、学生朗读 1、散读

相信未来

相信未来教案 知识与能力: 1、把握“意象”这一概念,感知并领会诗中意蕴深刻的意象,理解诗歌内容, 2、体会诗人的感情,从而把握情感的基础上来朗读。 过程与方法: 结合时代背景,通过意象把握诗歌形象,体会诗人情感,有感情地读,从而初步学会欣赏诗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诗歌主旨,加强自己的抗挫折能力,热爱生命,追求真善美。 教学重点: 对《相信未来》这首诗歌所用意象的理解、联想。 教学难点: 在分析、朗诵中把握这首诗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一齐朗读单元开篇语:向青春举杯。 今天,我们有着如花的年华,美好的青春蓝图任意让我们勾画;今天,我们有着相对富足的物质生活,可以让我们更好的实现梦想;今天,我们一起坐在课堂学习,为了灿烂的明天共同努力。所以,请不要抱怨天气炎热,也不要埋怨学习的艰辛,我们要充满昂扬的斗志,因为这样才能无愧于我们的青春!我们每个人都要坚信:未来取决于自己。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拇指的诗歌《相信未来》,希望对我们有所启发和激励。 2、欣赏范读录音 二、新课推进。 1、初读(齐读) 问:这首诗表达的最明显的感情是什么? 明确:相信未来,坚定地相信未来 问:整首诗里一共出现了多少次“相信未来”? 明确:七次。 问:这在诗歌中叫作什么写作手法?有什么效果? 明确:反复。强调作者的思想情感。 问:诗人坚定地“相信未来”,那么与“未来”相对的“现实”是什么样的呢?哪些意象或诗行表现出来? 2、再读(各人读出声,第1-3节)分析前三节。 (1)哪些意象或诗行表现出现实?(用偏正短语描述) 明确:被蜘蛛网查封的炉台,叹息着悲哀的灰烬余烟, 化为露水的紫葡萄,依偎在别人情怀的鲜花。 (2)这些意象有什么共同点? 明确:悲哀、凄凉 (3)你觉得它们分别隐含了什么意思? 明确:被蜘蛛网查封的炉台:陈旧落后 叹息着悲哀的灰烬余烟:生活贫困 化为露水的紫葡萄:青春逝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