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未来》教案分析

合集下载

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相信未来

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相信未来

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相信未来》教学目标:1. 理解诗文的思路,体会作者对未来的信念和坚定的态度。

2. 感受诗歌中的象征意义和丰富的想象力。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教学重点:1. 诗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2. 诗歌的象征意义和想象力的运用。

教学难点:1. 理解诗文中的一些抽象概念。

2. 欣赏诗歌中的韵律和节奏。

教学准备:1. 诗文《相信未来》的文本。

2. 相关背景资料的介绍。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未来的意义和重要性。

2. 引入诗文《相信未来》,激发学生对未来的期待和信念。

二、诗文阅读与理解(15分钟)1. 分组朗读诗文,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 学生自主阅读诗文,理解诗文的大意和主题。

3. 教师引导讨论诗文中的一些抽象概念和表达方式。

三、象征意义分析(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文中的象征意义,如“黑暗”、“光明”、“未来”等。

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观点。

3. 教师总结并引导学生思考象征意义背后的深层含义。

四、创造性思维训练(15分钟)1. 教师提出一些与诗文相关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2. 学生分组讨论,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或创意。

3. 教师引导讨论并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思考过程和成果。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次课程的重点和收获。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感受和体会。

3. 教师给予反馈和建议,鼓励学生继续努力。

教学延伸:1. 邀请一位成功的人士来分享他们对于未来的信念和经验。

2. 组织学生进行一次以“相信未来”为主题的写作活动,如写一篇关于自己未来的梦想和计划的文章。

教学反思:本教案通过阅读和分析诗文《相信未来》,旨在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理解诗文的内容和象征意义,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创意。

通过分组讨论和创造性思维训练,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诗歌的深层含义,并激发他们对未来的信念和期待。

相信未来优秀教案(优秀4篇)

相信未来优秀教案(优秀4篇)

相信未来优秀教案(优秀4篇)《相信未来》教学设计篇一一、教学目标:1、学习体会本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2、把握诗人的思想情感,体味本诗的韵味。

3、培养新诗鉴赏能力二、预习:1、强记字音:灰烬()依偎()摇曳()睫()毛瞳()孔惆怅()轻蔑()脊()骨给()予不屈不挠()2、辨音辨形:摇曳()—拽()拉睫()毛—捷()报给()予—给()以瞳()孔—潼()关撞()击—经幢()惆()怅—稠()密—未雨绸()缪—鸟声啁啾()三、整体感知,理清脉络要求:明确每节的主要意思结构脉络明确:课文基本结构:1—2节:第3节:第4节:第5节:第6节:第7节:四、分析鉴赏,把握主旨(一)揣摩语言:1.诗歌意象的运用:问题:仔细阅读1、2、5、6、四节,找一找作者所用到的诗歌意象,并体会这些意象所表达的意思。

明确:第1节:蜘蛛网—— 炉台——灰烬的余烟—— 美丽的雪花——第2节:紫葡萄—— 深秋的露水——鲜花—— 凝露的枯藤——第4节:腐烂的皮肉——第5节:脊骨——2.比喻的用法:问题:分析第三节前三句的精妙之处和所表达的意思。

明确: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摇曳着曙光那枝温暖漂亮的笔杆(二)表现形式本诗在表现形式上的一大特色是什么,有什么作用?明确:《相信未来》教学设计篇二一、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朗读体悟,寻找意象,品味意境。

2.通过诵读,把握意象,体会本诗的情感。

3.了解作者面对残酷的现实,始终不渝的热爱祖国、相信未来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顽强自信、战胜挫折的积极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揣摩诗歌语言,赏析诗歌丰富含蓄的意象。

2.难点:体会诗歌深沉的情感。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品读赏析法、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一)设置情境,激趣导入有一首诗写于1968年,第二年,江青读过这首诗后说:“这是一首灰色的诗。

”这首诗就是《相信未来》,作者是食指,原名郭路生。

紧接着向学生介绍作者,同时交代清楚诗歌的写作背景。

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相信未来

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相信未来

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相信未来》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并背诵诗歌《相信未来》。

能够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理解诗人所表达的对未来的信念和希望。

能够运用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排比、对偶等,进行创作。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学会欣赏现代诗歌,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坚定信念,为美好未来努力奋斗。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相信未来》的字词理解。

2. 诗歌主题思想的分析。

3. 诗歌修辞手法的运用。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深层含义的理解。

2. 诗歌情感的把握。

四、教学准备:1. 教材《九年级语文下册》。

2. 相关背景资料。

3. 投影仪或黑板。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可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对未来有过怎样的期待和想象?2. 诗歌朗诵:学生齐读或分组朗读诗歌《相信未来》,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3. 字词解析:教师讲解诗歌中重点字词的含义,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

4. 内容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讨论诗人如何通过对未来的信念和希望来鼓舞人们为实现理想而努力奋斗。

5. 情感体验:教师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

6. 修辞手法讲解:教师讲解诗歌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如排比、对偶等,并指导学生如何运用这些修辞手法进行创作。

7.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相信未来》所传达的对未来的信念和希望。

8.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背诵诗歌《相信未来》,并运用所学修辞手法进行创作。

9. 课后反思:教师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总结优点和不足,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10. 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创作作品,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

六、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如何将诗歌《相信未来》中的信念和希望融入到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

相信未来教案

相信未来教案

相信未来教案相信未来教案(精选3篇)相信未来教案1【教学目标】1、通过对诗歌中意象、意境的把握来解读作品,掌握诗歌鉴赏的意象分析法。

2、诵读全诗,体悟作者在逆境中坚信未来的那份执著,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

【教学重点】把握诗歌中的意象内涵,体会诗歌意境与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1、讲授法与点拨法结合,带领学生鉴赏诗歌。

2、朗诵法,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够正确、有感情地朗诵,通过反复诵读,品味意象与意境,领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在黑板上写下“相信未来”、“食指”、“1968”)相信未来、食指、1968,这三个词都是与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诗歌密切相关的关键词,你们首先最想了解的是哪个词?(食指)顾城有一首诗叫做《一代人》: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这是一首大家耳熟能详的诗歌,是一首朦胧诗,而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诗歌作者食指,和顾城有什么关系呢?我们可以先来看看书下的注释(念注释)。

食指,原名郭路生,大家猜一猜“路生”这个名字的来历。

(叫答学生)1948年,食指的母亲在行军途中分娩下了他,因此取名叫“路生”。

食指在文学史上是有着较为重要的地位的,他的创作为一代诗人的崛起奠定了坚固的基石,被称为“新诗潮诗歌第一人”。

这个“新诗潮诗歌”,指的主要就是“朦胧诗”,食指和顾城都是朦胧诗的先驱。

另外,我来介绍一下“食指”这个笔名的含义――第一个内涵是,食指的母亲姓“时”,“时之子”;第二个内涵是,无论别人在背后指指点点,都不能伤害一个健全人格的诗人。

(点拨:用食指指着人指责对方。

)(1968)有没有同学知道1968年的中国正处于什么时期?(叫答学生,明确:文革时期)那在你的了解中,文革时期的人民过着什么样的生活?(叫答学生,明确:经济上贫穷,文化上混乱,政治上黑暗)这首诗,写于1968年,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写成的。

(相信未来)江青对食指和这首诗有一个评价,她说食指是一个灰色诗人,她点名批评说,相信未来,不就是否定现在吗!江青在历史上是什么样的人物大家应该有所了解吧。

相信未来说课稿及教案

相信未来说课稿及教案

相信未来说课稿及教案一、教材分析《相信未来》是一篇励志类的文章,通过描绘未来的美好景象,鼓励人们坚定信念,努力奋斗。

本文主要围绕“相信未来”这一主题,通过描绘四个画面,展现了未来的美好前景。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理解文章内容,领悟作者信念坚定的品质,激发学生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描绘的四个画面;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结构,体会作者信念坚定的品质。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培养学生的信念和乐观精神。

三、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描绘的四个画面。

2. 体会作者信念坚定的品质。

四、教学难点1. 分析课文结构,体会作者信念坚定的品质。

2. 激发学生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培养学生的信念和乐观精神。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对未来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引导学生思考:你对未来有什么样的期待和憧憬?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初步感受作者信念坚定的品质。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课文结构,探讨作者是如何通过描绘四个画面来展现未来的美好前景的。

4. 课文解析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讲解课文中的难点知识点,分析作者信念坚定的品质。

5. 情感体验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谈谈对未来的信念和憧憬,激发学生对未来的美好期待。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相信未来、坚定信念的重要性。

7. 作业布置让学生课后写一篇关于自己未来憧憬的短文,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信念和乐观精神。

六、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作者的信念坚定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2. 情感教学:以情感人,激发学生对未来的美好期待,培养学生乐观的人生态度。

3. 互动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七、教学方法1. 讲授法:在讲解课文内容和分析作者信念时,采用讲授法进行详细讲解。

《相信未来》的教案

《相信未来》的教案

《相信未来》的教案《相信未来》教学设计篇一教学设想:“向青春举杯·吟诵青春”板块,共有三篇,《沁园春长沙》是“研习”的第一篇,已经教完,《相信未来》、《让我们一起奔腾吧》是其余两篇。

《相》是“研习”篇,《让》是自读篇。

这两篇都是现代诗歌,合并指导阅读。

教学重点在了解作品创作背景和作者创作意图的基础上,通过反复诵读文本,让学生:理解诗歌中描写的意象,跳跃的语言;通过反复诵读,领悟诗人的情怀;学会诗歌鉴赏的方法,体会朗诵诗歌的技巧。

教学目标:1、继续理解诗中的主要意象,把握诗歌的内容大意,体会作品的思想感情。

2、理清不同时代青年人的精神风貌的特征,以及这些特征与那个时代的关系。

教学重点:1、通过反复吟诵,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跳跃性的语言。

2、学习情景交融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清不同时代青年人的精神风貌的特征,以及这些特征与那个时代的关系。

教学方法:诵读、讨论法。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研究,鼓励学生质疑、讨论,发表看法,教师在疑难处给予点拨。

课时安排:1课时。

过程:一、导入作为年青人,在感受青春美好的同时,我们也常常感到不如意,或者身处困顿,面对眼前的挫折,面对当下的逆境,我们当怎么办?今天我们学习《相信未来》,看看前辈的名人如何对待。

二、简介诗人生平及时代背景,整体理解此诗写于1968年,这时正值文革时期,这一时期几乎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空白期,然而民间的创作却顽强地生长着,诗人食指无疑是其中杰出的一位民间写作者。

就在16-19岁的青春时期,食指便以一代人灵魂的历程写出了《海洋三部曲》、《鱼儿三部曲》、《相信未来》等30余首为时代立言的好作品,这些诗歌不胫而走,在全国各地的知识青年中广为传诵。

食指《相信未来》在那个阴云密布的时代,在人们心灵上投下了一道希望之光。

尽管“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尽管“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悲哀”,人们依然用“美丽的雪花”,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现在重读依然让人动心。

《相信未来》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相信未来》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相信未来》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相信未来》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1教学设计是教育教学过程中至关重要的环节,合理的教学设计能够提高教学效果,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和技能,帮助他们更好地面对未来的挑战。

本文将针对题目所述的《相信未来》这一主题,设计一份教案教学设计,旨在引导学生树立信心、树立远大理想,迎接未来的挑战。

一、教学目标1.了解“相信未来”这一主题的涵义,以及为什么要相信未来。

2.培养学生对未来的思考意识,鼓励他们勇于肯定自己的能力和潜力,为未来做好准备。

3.通过探讨未来发展的趋势和方向,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想象力。

二、教学内容1.了解“相信未来”的内涵和意义。

2.探究未来的趋势和方向,如科技进步、知识经济、创新创业等。

3.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看待未来,如科技、文化、社会、环境等方面。

4.通过案例分析,了解未来就业市场的变化和特点,探讨未来就业的发展方向和就业技能。

5.通过游戏、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想象力,预测未来的生活方式和城市环境。

三、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法。

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和思考,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想象力。

2.案例教学法。

通过实际案例分析,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未来的发展趋势和变化。

3.小组讨论法。

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相互交流和分享,从不同的视角看待问题。

4.游戏化教学法。

通过游戏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想象力。

四、教学过程安排课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具体安排第一课相信未来的内涵和意义启发式教学法通过思维导图等方式开启话题,引入本课的学习内容。

通过故事、小视频等方式阐述“相信未来”的内涵和意义,让学生感受到“相信未来”的重要性和意义。

通过学生的自我介绍,培养学生自我认知和自信。

第二课未来的趋势和方向案例教学法通过阅读新闻、杂志、网站等方式,了解未来的发展趋势和方向,让学生了解未来社会可能出现的新兴行业。

分析案例并进行讨论,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如何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

《相信未来》教案(苏教版必修)

《相信未来》教案(苏教版必修)
点拨法
教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困惑进行适时点拨, 引导学生突破难点,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教学手段
01
02
03
04
多媒体辅助教学
利用PPT展示诗歌背景、图片 和视频,丰富课堂内容,提高
学生的学习兴趣。
网络资源利用
引导学生利用网络查找与《相 信未来》相关的资料,拓宽学
习视野,培养信息素养。
课堂互动
通过提问、讨论等形式,鼓励 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高
80%
探讨诗歌主题
引导学生探讨诗歌的主题,理解 诗人对未来的信念和希望,培养 他们的思考能力和批判精神。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由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诗歌创作背景 存在较大差异,如何引导学生进入诗 歌情境,理解诗人的情感和思想是教 学难点之一。
理解诗歌中的抽象概念
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通过本课的教学,不仅要让学生理解 这首诗,更要培养他们的诗歌鉴赏能 力,提高他们对诗歌的感受力和审美 能力。
创作目的:表达对未来的信念和希望,鼓励人们勇敢面对困境,追求美好的未来。
《相信未来》的诗歌内容
01
02
03
04
第一节
描述了现实中的困境和黑暗, 但诗人坚信未来会更好。
第二节
通过比喻和象征手法,表达了 诗人对未来的信念和希望。
第三节
强调了诗人对未来的坚定信念 ,并呼吁人们共同追求美好的 未来。
第四节
《相信未来》教案(苏教版必修 )
授课教师:
2024-01-04

CONTENCT

• 教学目标 • 教学内容 • 教学过程 • 教学方法与手段 • 教学重点与难点 • 教学反思

高一《相信未来》教案分析

高一《相信未来》教案分析

高一《相信未来》教案分析一、教学目标1.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

2.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品味语言的魅力。

3.培养学生的朗诵能力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

2.教学难点:品味诗歌语言的魅力,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播放歌曲《相信未来》,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激情。

(2)简要介绍诗人食指及其创作背景。

2.阅读诗歌(1)让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感知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教师范读,引导学生注意诗歌的朗读技巧。

3.分析诗歌内容(1)引导学生概括诗歌的主题思想。

(2)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象征手法。

(3)讨论诗歌中的抒情手法和修辞手法。

4.品味诗歌语言(1)找出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品味其含义和作用。

(2)分析诗歌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3)讨论诗歌语言的特色,如排比、对仗等。

5.朗诵诗歌(1)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比赛,展示朗诵技巧。

(2)邀请学生代表进行朗诵示范,分享朗诵心得。

6.课堂小结(2)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学会相信未来,积极面对困难。

四、作业布置1.背诵并默写诗歌《相信未来》。

2.以“相信未来”为主题,写一篇200字左右的短文,表达自己的信念和感悟。

五、教学反思1.导入新课(1)播放歌曲《相信未来》,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激情。

(2)简要介绍诗人食指及其创作背景。

2.阅读诗歌(1)让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感知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教师范读,引导学生注意诗歌的朗读技巧。

3.分析诗歌内容(1)引导学生概括诗歌的主题思想:诗歌通过描绘黑暗现实与光明未来之间的对比,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

(2)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象征手法:如“蜘蛛网”“我的破屋”象征黑暗现实,“太阳”象征光明未来,“露水”象征希望等。

(3)讨论诗歌中的抒情手法和修辞手法:如排比、对仗、拟人等。

4.品味诗歌语言(1)找出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品味其含义和作用:如“相信未来”“太阳”等词语,体现了诗人的信念和希望。

相信未来 教案(精选6篇)

相信未来 教案(精选6篇)

相信未来教案(精选6篇)相信未来赏析篇一诗一开头就用“蜘蛛网”“炉台”“余烟”“灰烬”等几个意象,给人们描绘出了那个荒芜、穷困、艰难的时代。

无论是经没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都会在心底涌起苦不堪言的强烈感触。

而诗人却“用美丽的雪花写下来:相信未来”,“雪花”既象征纯洁、质朴,也传递着清楚、明了的意识;把不屈于现实的'坚定,表现得格外真切:这是从艰难生活中升起的信念!第二诗节,用“紫葡萄”“深秋的露水”“鲜花”“别人的情怀”“凝露的枯藤”写出了生命由鲜亮而黯淡,由热情而失意,由饱满而枯竭的经历,激起了人们对人生中一切失意、落寞、不快的联想,而诗人“在凄凉的大地上写下来:相信未来”的人格力量又不能不强烈震撼每一个人的心灵:这是从人生苦难中升起的信念!第三诗节,“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力量之大,范围之广,气势之猛,表现了诗人的满腔豪情。

“摇曳着曙光那枝温暖漂亮的笔杆”一句,把“曙光”比拟成“笔杆”,富有想象力,“用孩子的笔体写下来:相信未来”,表达的是诗人的真挚和坦诚思想:这是由真实内心升起的信念。

这三个诗节,一咏三叹,“相信未来”就像一首乐曲的主旋律,奏出了诗人心底的最强音。

在那个阴云密布、精神痛苦的时代,《相信未来》在人们心灵上投下了一道期望之光。

我想,那个年代过来的大多数知青也能够说是一代人,在任何时候重读《相信未来》都依然会怦然心动!食指“相信未来”,那种残忍的、固执的、痛苦的、伤痕累累的相信,就是一个人在痛苦现实中对未来坚定不屈的信念。

也是这首诗最为动人的内核。

这首诗如果仅有前面的三节,还不足以表现食指深刻的思想,而接下来的三节,食指将自我对“未来”的“相信”和对人类的清醒认识结合起来。

首先,诗人相信“未来人们的眼睛”能“拨开历史风尘”,“看透岁月篇章”。

“睫毛”“瞳孔”两个意象承“眼睛”而来,形象地描绘出未来人思考的神情,而“拨开”和“看透”又歌颂了人类智慧的伟大,诗人“相信未来”的原因就寄托于这思考的形象中。

《相信未来》教案分析

《相信未来》教案分析

《相信未来》教案分析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诗歌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2)能够分析诗歌的结构和修辞手法;(3)能够运用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方式进行创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2)通过分析和解读,提高学生的文学分析能力;(3)通过创作和实践,提升学生的文学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相信未来;(2)培养学生对文学的热爱和追求,提升审美情趣;(3)鼓励学生勇于表达自我,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诗歌背景介绍:(1)作者简介:郭路生,现代诗人,代表作《相信未来》;(2)诗歌创作背景:20世纪60年代,中国正处于社会变革时期,诗人在困境中创作了这首诗歌;(3)诗歌发表和影响:诗歌发表后,引起广泛关注,成为一代人的精神支柱。

2. 诗歌内容解析:(1)诗歌主题:相信未来,坚定信念,勇往直前;(2)诗歌结构:分为三个部分,分别表达了对未来的信念、对现实的反思和对希望的追求;(3)诗歌意象和修辞手法:运用丰富的象征意义和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和对现实的深刻思考。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2)诗歌的结构和修辞手法;(3)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方式。

2. 教学难点:(1)诗歌的深层含义和象征意义的理解;(2)诗歌修辞手法的分析和运用;(3)诗歌创作和实践的指导。

四、教学过程与方法:1. 导入:(1)引导学生思考未来的意义和价值;(2)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好奇心。

2. 诗歌阅读与讨论:(1)让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2)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3)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3. 诗歌分析与解读:(1)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结构和修辞手法;(2)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方式;(3)解读诗歌的深层含义和象征意义。

《相信未来》优秀教案

《相信未来》优秀教案

《相信未来》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诗歌《相信未来》的内容和主旨。

2.培养学生朗读诗歌、欣赏诗歌的能力。

3.引导学生从诗歌中汲取力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感受诗歌的美。

难点:诗歌的朗读技巧和情感表达。

三、教学过程1.导入(1)向学生介绍诗人食指及其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题目《相信未来》,让学生思考:什么是未来?我们为什么要相信未来?2.诗歌朗读(1)教师范读诗歌,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学生齐读诗歌,注意把握诗歌的节奏和情感。

(3)分组朗读,每组挑选一名代表进行朗读,其他同学倾听并给予评价。

3.诗歌解析(1)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了解诗歌的层次。

(2)逐句解读诗歌,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3)讨论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如“相信”、“未来”、“理想”等,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主旨。

4.情感体验(1)让学生谈谈自己对未来的看法,分享自己的理想和信念。

(2)引导学生从诗歌中汲取力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3)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如何在现实生活中践行“相信未来”的理念。

5.诗歌欣赏(1)让学生自由发挥,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2)邀请学生上台进行诗歌朗诵、演唱或绘画等创作,展示自己的才华。

(2)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收获,分享在学习过程中的感悟。

(3)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点评,给予鼓励和指导。

四、作业布置1.背诵并默写诗歌《相信未来》。

2.以“相信未来”为主题,写一篇200字左右的短文,表达自己的理想和信念。

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相信未来》的内容和主旨,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2.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较高,积极发言,表现出对诗歌的热爱和向往。

3.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4.作业布置有助于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相信未来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相信未来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相信未来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相信未来教案教学设计1相信未来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学生能够具备以下能力:1. 理解“相信未来”的核心意义;2. 通过观看视频、课文阅读、小组讨论等方式进行思考和交流,了解对未来的美好愿景;3. 通过游戏和小组竞赛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4.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 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精神;2. 了解互联网技术对未来生活的影响。

三、教学内容1. 观看视频,了解未来科技对人类生活的重要作用;2. 阅读课文,了解“相信未来”的核心意义;3. 小组讨论,分享对未来美好愿景的看法;4. 游戏和小组竞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5. 多向思维培养,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1. 视频观看法:通过观看视频,了解未来科技对生活的影响。

让学生体验科技带来的便捷和快速。

2. 课文阅读法:阅读课文,了解“相信未来”的核心意义。

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

3. 小组讨论法: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自由讨论。

学生可以分享自己对未来的看法和对未来的期望。

4. 游戏和小组竞赛法:通过游戏和小组竞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

5. 多向思维培养法:通过课堂练习和作业,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步骤1. 视频观看:观看相关视频,了解未来科技的发展和对生活的影响。

2. 课文阅读:阅读《相信未来》,了解“相信未来”的核心意义。

3. 小组讨论:分组进行自由讨论,分享自己对未来的看法和对未来的期望。

注意引导学生将想象力运用到未来世界的构建。

4. 游戏和小组竞赛:通过游戏和小组竞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

5. 多向思维培养:通过课堂练习和作业,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评估1. 考试:通过一次小测验,检验学生对“相信未来”的理解和信息获取能力;2. 作业:布置一篇文章,要求学生描述自己对未来的期望和想象世界,检验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想象力;3. 课后讨论:为学生留出时间,让学生再次讨论未来的方向和变化。

《相信未来》教案坚定信念展望未来

《相信未来》教案坚定信念展望未来

《相信未来》教案坚定信念展望未来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相信未来》所表达的情感和主题,培养学生对未来的积极信念。

2、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3、通过朗读和写作,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理解诗歌中“相信未来”的深刻内涵和诗人坚定的信念。

(2)品味诗歌的语言,感受其艺术魅力。

2、难点(1)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及其象征意义。

(2)引导学生将诗歌所传达的信念与自身的生活实际相结合,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讲授法、写作训练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难免会遇到挫折和困难,有时候甚至会感到迷茫和绝望。

但是,无论处于怎样的困境,我们都不能放弃对未来的希望。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充满力量的诗歌——《相信未来》,看看诗人是如何在困境中坚定地相信未来的。

(二)作者简介_____,原名郭路生,1948 年出生。

他在 20 世纪 60 年代末以其独特的诗歌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在诗坛崭露头角。

他的诗歌以其对现实的关注和对未来的信念而著称,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

(三)诗歌朗诵1、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语调、节奏。

2、学生自由朗读,初步体会诗歌的情感。

3、请几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四)诗歌解读1、整体感知(1)提问: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学生讨论回答)明确:这首诗通过描绘现实的困境,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坚定信念,鼓励人们在逆境中不要放弃希望。

2、逐节分析(1)第一节“当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当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我依然固执地铺平失望的灰烬,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

”提问:这一节中,“蜘蛛网”“炉台”“灰烬”等意象有什么象征意义?明确:“蜘蛛网”象征着黑暗的势力,“炉台”象征着生活的希望,“灰烬”象征着生活的贫困和悲哀。

诗人在困境中,仍然坚定地写下“相信未来”,表现了他不屈服于现实的精神。

(2)第二节“当我的紫葡萄化为深秋的露水,当我的鲜花依偎在别人的情怀,我依然固执地用凝霜的枯藤,在凄凉的大地上写下:相信未来。

课《相信未来》教学教案

课《相信未来》教学教案

最新整理优质课《相信未来》教学教案1.1 背景介绍1.1.1 诗歌《相信未来》是现代诗人食指创作的一首诗歌,写于1968年。

1.1.2 该诗曾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并对80后一代产生了深远影响。

1.1.3 本文将通过对该诗的深入解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主题、情感和表现手法。

1.2 教学意义1.2.1 通过学习《相信未来》,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魅力,培养对文学的热爱。

1.2.2 帮助学生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提高审美情趣。

1.2.3 激发学生对未来的憧憬和信心,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1.3 教学方法1.3.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讨。

1.3.2 运用案例分析法,对诗歌中的关键意象进行解读。

1.3.3 采用情感体验法,让学生在朗读、感悟中感受诗歌的魅力。

二、知识点讲解2.1 诗歌基本知识2.1.1 诗歌的定义:诗歌是一种文学体裁,以高度凝练的语言,形象表达作者丰富情感。

2.1.2 诗歌的分类:古代诗歌、现代诗歌、自由诗歌等。

2.1.3 诗歌的基本要素:意象、节奏、韵律、抒情等。

2.2 诗歌鉴赏方法2.2.1 了解诗歌背景:了解诗人背景、创作时间等,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诗歌。

2.2.2 分析诗歌意象:诗歌中的意象是诗人表达情感的载体,通过分析意象可以深入理解诗歌内涵。

2.2.3 感悟诗歌情感:通过朗读、感悟,体验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2.3 诗歌表现手法2.3.1 比喻:通过比较两个不同事物,突出其中一个特点。

2.3.2 拟人:赋予非人类事物以人类情感或行为。

2.3.3 象征:用具体事物代表抽象概念。

三、教学内容3.1 诗歌原文及背景介绍3.1.1 让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3.1.2 介绍诗人食指的生平及创作背景。

3.1.3 分析诗歌产生的历史背景,理解诗歌的内涵。

3.2 诗歌意象分析3.2.1 引导学生找出诗歌中的关键意象。

3.2.2 对每个意象进行详细解读,揭示其背后的寓意。

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相信未来

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相信未来

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相信未来》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2)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把握诗中的意象和意境。

(3)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2)学会欣赏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高尚情操。

(2)激发学生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和坚定信念。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正确朗读和背诵。

2. 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把握诗中的意象和意境。

3. 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三、教学难点1. 诗中抽象的意象和意境的理解。

2. 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的分析和运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人及其背景。

(2)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学生通过注释和工具书,自行解决生字词和难句。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意境。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欣赏(1)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理解诗人的情感。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和体会。

5.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学生展示学习成果,进行课堂评价。

五、课后作业1. 朗读并背诵诗歌。

2. 写一篇关于诗歌主题和情感的短文。

3. 收集其他有关未来的诗歌,进行比较学习。

六、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通过音乐、图片等为学生创造一个富有感染力的学习氛围,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

2. 启发式教学: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 情感教学: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体验诗人的情感,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心态。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问题和回答问题的表现。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了解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相信未来》教案分析

《相信未来》教案分析

《相信未来》教案分析一、教案简介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心情变化。

(2)能够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学会从文章中提炼中心思想,联系实际生活,激发信念。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面对困境时乐观、积极的心态。

(2)培养学生的信念,鼓励他们面对困难时,相信未来会更好。

三、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文章的主题思想,作者的心情变化。

2. 教学难点:联系实际生活,激发学生信念。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简要介绍作者背景及文章出处。

(2)抛出问题:“你们认为面对困境时,应该保持怎样的心态?”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文章,了解基本内容。

(2)学生分享阅读心得,教师点评并引导。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4. 课堂提问:(1)针对文章内容,设置问题,检查学生的阅读理解。

(2)学生回答,教师点评并引导。

5. 情感共鸣:(1)让学生联系实际生活,分享自己在困境中保持乐观的经历。

五、课后作业1. 根据文章内容,编写一个关于信念的故事。

2. 选取一篇类似的文章,进行自主学习,下节课分享阅读心得。

六、教学评估1. 课后收集学生的课后作业,评估他们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 在下一节课开始时,邀请学生分享他们的阅读心得和故事,评估他们的情感共鸣和表达能力。

3. 对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合作探讨的表现进行观察和评估。

七、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效果,根据学生的反馈和作业表现,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八、教学拓展1. 邀请作者或者相关领域的专家来进行讲座,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文章背后的思想和意义。

2. 组织学生进行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如志愿者服务,社区活动等,让学生将课堂学到的信念付诸实践。

《相信未来》1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相信未来》1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相信未来》1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相信未来》1 教案教学设计1《相信未来》1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相信未来》1是针对小学五年级学生的英语教材,共六个单元,每个单元包括词汇、语法、听、说、读、写等各个方面的知识点。

该教材语言简单易懂,生活化的语境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学生能够:1.认知本单元的单词,理解其含义并记忆掌握;2.掌握句型“Do you like…?”和“Yes, I do./No, Idon't.”的用法;3.通过听、读、说、写等多种形式的练习,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4.培养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

三、教学过程Step 1:导入1.师生问候;2.通过呈现单词图片,重点教授单词village、farm、horse、sheep、pig等,让学生可以通过听觉和视觉多个渠道来学习单词。

Step 2:听力练习1.放录音,让学生听音并画出相应的图片;2.听音填空,让学生通过听力训练来掌握单词(填空内容可以是单词拼写、单词选择、完形填空等)。

Step 3:口语练习1.向学生问候并问“Do you like farms?”“Do you like animals?”等;2.学生回答问题时可以用句型“Yes, I do./No, I don't.”,让学生使用语言表达自己的需求和观点;3.进行角色扮演,模拟日常情景,如在农场参观、与动物互动等。

Step 4:阅读和写作练习1.阅读文章,学生自己读或听录音跟读,理解文意并选出关键词;2.根据文章内容,可以设计一些写作练习,如口语作文、填空练习、翻译练习等。

Step 5:课堂互动1.学生对话,培养团队合作精神;2.教师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展开探讨和交流;3.教师通过PPT、实物等多种形式展示内容,使学生在视觉上能更直接地感受到学习内容。

四、教学评估1. 通过课堂听说读写练习,考查学生在本单元所掌握的知识点、语言表达和自主学习能力;2. 学生的课堂表现、教师的评价和家长的反馈都是教学评估的重要依据。

《相信未来》教案

《相信未来》教案

《相信未来》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诗文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意图和情感。

(2)能够分析诗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3)能够运用诗文中的思想和哲理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文。

(2)通过分析、综合、评价等思维活动,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

(3)学会欣赏诗歌,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相信未来,积极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

(2)培养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诗文的基本内容、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2. 教学难点:诗文中的思想和哲理的理解和运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激发学生兴趣:提问学生对未来有什么期待和愿望,引导学生思考。

(2)介绍诗人背景:介绍诗人食指的身份和作品,引发学生对诗文的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文,理解诗文的基本内容。

(2)让学生分析诗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诗文中的思想和哲理,分享自己的理解。

(2)全班交流:邀请部分小组代表进行交流,总结诗文的思想和哲理。

四、作业布置1. 背诵诗文。

2. 写一篇关于自己未来的梦想和计划的文章。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理解诗文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意图和情感。

学生也能够分析诗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运用诗文中的思想和哲理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在教学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部分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不够深入,需要进一步的教学引导和辅导。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小组合作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合作精神。

2. 作业评价:通过检查学生的背诵情况和文章写作,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思考能力。

《相信未来》的教案设计

《相信未来》的教案设计

《相信未来》的教案设计第一章:诗歌背景与作者简介1.1 教学目标:了解诗人食指的生平背景。

掌握《相信未来》诗歌的创作背景。

理解诗人对未来的信念和希望。

1.2 教学内容:诗人食指的生平介绍。

诗歌《相信未来》的创作背景分析。

诗人对未来的乐观态度和信念。

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诗人食指的生平背景和诗歌创作背景。

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诗人对未来的信念和希望。

1.4 教学评价:学生能复述诗人食指的生平背景。

学生能解释《相信未来》诗歌的创作背景。

学生能阐述诗人对未来的信念和希望。

第二章:诗歌结构与主题分析2.1 教学目标:分析《相信未来》的诗歌结构。

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

探讨诗人如何表达对未来充满信心。

2.2 教学内容:诗歌《相信未来》的结构分析。

诗歌主题思想的解读。

诗人如何运用象征、比喻等手法表达信心。

2.3 教学方法:分析法: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和主题。

解读法:解读诗人如何表达对未来充满信心。

2.4 教学评价:学生能分析《相信未来》的诗歌结构。

学生能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

学生能探讨诗人如何表达对未来充满信心。

第三章:诗歌语言与艺术特色3.1 教学目标:分析《相信未来》的诗歌语言特点。

掌握诗歌的艺术特色。

体会诗人的情感表达。

3.2 教学内容:诗歌《相信未来》的语言特点分析。

诗歌艺术特色的解读。

诗人如何运用语言表达情感。

3.3 教学方法:鉴赏法: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语言和艺术特色。

情感体验法: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表达。

3.4 教学评价:学生能分析《相信未来》的诗歌语言特点。

学生能掌握诗歌的艺术特色。

学生能体会诗人的情感表达。

第四章:诗歌鉴赏与感悟4.1 教学目标:提高学生对《相信未来》诗歌的鉴赏能力。

引导学生从诗歌中汲取信念和力量。

激发学生对未来的希望和憧憬。

4.2 教学内容:诗歌《相信未来》的鉴赏方法。

从诗歌中汲取信念和力量。

激发学生对未来的希望和憧憬。

4.3 教学方法:鉴赏法: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美。

感悟法:引导学生从诗歌中汲取信念和力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信未来》教案分析
一、教学目标
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朗读体悟,寻找意象,品味意境。

2通过诵读,把握意象,体会本诗的情感。

3了解作者面对残酷的现实,始终不渝的热爱祖国、相信未来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顽强自信、战胜挫折的积极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揣摩诗歌语言,赏析诗歌丰富含蓄的意象。

2难点:体会诗歌深沉的情感。

三、教学方法
诵读法、品读赏析法、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设置情境,激趣导入
有一首诗写于1968年,第二年,江青读过这首诗后说:“这是一首灰色的诗。

”这首诗就是《相信未来》,作者是食指,原名郭路生。

紧接着向学生介绍作者,同时交代清楚诗歌的写作背景。

初读文,整体感知
请学生齐声诵读诗歌,给诗歌断句,标出重读字词,并且明确诗歌总体结构。

诗人从我怎样相信未来到为什么相信未来,最后呼吁人们相信未来。

这是整体感知的第一步,通过自己的诵读体验。

2教师播放示范朗读音频文,注意朗读者节奏、语气、语调的变化,从而体会诗人当时的特殊情感。

再次朗读,深入体会
在整体把握诗歌感情的基础上,我将从诗歌的具体意象入手,让学生讨论意象的运用,鼓励学生自主探究,从而创设一个融洽的堂学习氛围。

具体来说就是明确:
第1节中的蜘蛛网、炉台、余烟、灰烬、美丽的雪花这项意象代表的含义,学生可以从中看到荒芜、穷困和艰难,诗人从艰难生活中升起了相信未来的信念。

在第2节中学生要把握紫葡萄、深秋的露水、鲜花、凝露的枯藤这些意象,从生命由新鲜至黯淡、从热情到失意、从饱满到枯竭的过程,了解诗人从人生的苦难升起了相信未来的信念。

2接着请学生仔细朗读第3节,此时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时要注意合理断句。

因为不同的读法会有不同的理解,而且特别注意这里运用比喻修辞。

教师针对排浪,大海、曙光具体分析它们与手指、手掌、曙光之间的联系。

学生通过具体
研习能了解这是诗人由真实内心升起的相信未来的信念。

3在接下来的4-6节朗读中,教师同样要求学生从意象的把握上来理解为什么要“相信未来”,从腐烂的皮肉、脊骨这些意象来看清人们内心深处对未来的共同信念。

第4节视角“我”到“她”,她是未来,从未来的角度看,现在就成为了历史,历史不可抹去,未来将会做公正的评价,正因为不屈的信念和探索的精神,所以我焦急地等待着评定。

4再次朗读,加深体验。

在具体的意象分析后,学生已经对诗歌的主旨和情感有了一个更深刻的把握,所以接下来我会提出一个问题,即这首诗歌最明显的艺术特色是什么,学生带着问题朗读诗歌,这样可以使学生进一步加深情感体验,真切感受诗人顽强自信、战胜挫折的积极人生态度。

朗读之后,学生应该很明显就能发现诗歌运用了反复手法。

延伸作业
比较阅读食指的另外一首诗《热爱生命》,希望学生通过比较阅读,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诗人无论人生多么艰辛、命运多么坎坷,我们都要对未来充满信心,相信未来。

五、板书设计
相信未来
食指
描绘现实,表明信念
直抒胸臆
发出召唤,相信未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