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高中历史课本第十四章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四章台湾建省与乙未割让
绪论
一、台湾开港后的冲击
1.开放港口:台湾(安平)、沪尾(淡水)为通商口岸,并加开打狗(高雄)、
鸡笼(基隆)为子口
2.结果
A.外贸发展迅速,出口激增
a.出口品转变:清代前期以米、糖最重要;开港后,茶和樟脑成为外销新

b.茶:主产於北部丘陵区,以乌龙茶、包种茶最为着名,分别输往美国及
南洋,刺激大稻埕茶行蓬勃兴起,占全台出口总值的七成
c.樟脑:产地以中、北部山区为主,产量曾高占世界总量的70~80%
B.西方传教工作积极
a.以长老会影响最大,尤其是北部的马偕与南部的马雅各,主要藉用医疗
服务以利宣教
b.由於西方传教士的努力,不仅吸收汉人许多信徒,原住民更深受影响,
许多噶玛兰族原住民即以马偕的「偕」作为他们的汉字姓氏,以示感念
c.在台设立学校并引进近代医学,对台湾社会有相当的影响
3.对台湾经济社会的影响
A.茶、糖、樟脑的增产,不仅创造就业机会,且缓和人口压力,也为台湾赚
取外汇,提高民众的生活水准
B.增加政府的税收,有助於修铁路、架电线等近代化事业的开展
C.茶与樟脑业使得中、北部近山地区的山区街市勃兴,如:林杞埔(竹山)、
集集、深坑、三角涌(三峡)、大罔畆(桃园大溪)等地,但同时威胁到原住民的生活领域,造成汉番冲突
D.买办、豪绅取代了郊商、地主,成为社会新贵
E.因茶、樟脑业的发展,北部口岸的贸易额已超越南部,使得台湾的经济与
历史重心北移
F.1860年后产业结构日趋多元化,这些经济作物影响晚清台湾的开发、民间
积富、政府税收、区域均衡发展,而为日据以后台湾经济发展之基础
G.帝国主义经济冲击下易发生的传统手工业受破坏、双元经济等问题,因台
湾本身的手工业原本就不发达且幅员狭小,而未出现此种状况
二、清廷治台态度转趋积极
1.同治元年,台湾正式开港通商
2.同治13年日军侵台,先后遣沈葆桢、丁日昌、刘铭传来台建设
三、甲午战败后,马关条约割台,日本开始为期50年的殖民统治
1.台胞抗日活动:由武装抗日到文化抗日,从事政治、社会运动以争取台人权

2.日人治台政策:从专制独裁到皇民化运动
A.经济方面:实施「农业台湾,工业日本」的政策,剥削台人
B.社会、教育方面:台人受到歧视与差别待遇
第一节建省前后的建设
一、列强侵扰与台湾的危机
1.欧美列强的侵扰
A.英国首先以武力犯台,鸦片战争期间,曾击袭基隆、彰化,后并与美国有
意来台采购基隆的煤矿以解决其燃料供应问题
B.英法联军之役后,开放基隆、淡水、安平、打狗等通商口岸,台湾涉外关
系扩大,面临新的变局挑战
2.同治13年日本侵台的牡丹社事件
A.远因:美商船罗发号事件
a.事因:同治6年,罗发号在台湾南端触礁,船员悉遭生番杀害,美驻厦
门领事李仙得来台处理
b.清廷反应:以生番凶悍不可理会,且不归地方官管束为由,未予理会
c.结果:李仙得再度深入番地,并与十八社头目签订协议,宣称台湾番地
不隶中国版图,埋下日本侵台的远因
B.近因:a.日本在明治维新以后,积极向海外扩张,正欲寻衅,藉机向清廷
交涉
b.得知中国将「生番」视为化外,为政教所不及,乃进一步策划征
台行动
C.藉口:同治10年琉球漂流船民为台湾生番所害,为保护琉球属民而出兵,
自琅墧(今恒春)登陆,遭牡丹社原住民壮烈抵抗
D.结果:沈葆桢率军来台查办,后与日本订立北京专约解决,给予遇害琉民
家属抚恤银10万两,补偿日军银40万两,并称日本此次行动乃「保
民义举」
E.影响:a.法理上,清廷已承认琉球为日本所有,促成日本并吞琉球
b.暴露了清廷宁以金钱换取和平,怯以武力对抗侵犯领土者的态度
c.台湾主权终获确保,清廷治台政策转趋积极
3.光绪10年中法战争与台湾
A.事因:中、法对越南宗主权的争执不断,后清廷应越南要求派兵援越,并
支援刘永福之黑旗军抗法,终於在北越爆发军事冲突
B.波及台湾
a.法为挟制清廷让步,将战线延伸到中国沿海,并企图占领台湾
b.刘铭传来台督办军务,以北部为重心,置重兵於基隆、沪尾,严防法军
袭击
C.结果:法军司令孤拨毁福州马尾船厂,数度炮轰基隆二沙湾,并进占澎湖
妈宫,封锁台湾海峡,直至中法和议成立才撤离
D.影响:a.清廷愈感台湾地位重要,因而促成台湾建省,加速台湾现代化的
建设
b.战争期间激发台人的民族意识,并在乙未抗日运动中大放异彩
c.孙中山决心革命
二、沈葆桢的新政建设
1.增置郡县:一府四县三厅→ 二府八县四厅
A.增设台北府,下辖淡水厅、新竹县、宜兰县及基隆厅,自此确立台北的政
治地位
B.於台湾南端设恒春县,中部设埔里社厅,东部设卑南厅,以加强后山地区
的开发
C.为健全制度,奏请闽抚冬春驻台半年,以整饬吏治
2.开山抚番
A.开辟北、中、南各路山道,分别为今苏花公路、中横、南横之苁矢
B.设立番学堂教化原住民,教其农耕,不再行隔离政策,有助於东部(后山)
的开发
C.此举除证明清廷实质上拥有番地主权外,并有助於茶与樟脑业的发展
3.废除内地人民渡台禁令
A.招徕汉人移垦,除免费乘船外,还供给口粮、耕牛、农具、种籽等,造成
新的移民风热潮
B.自此前、后山畛域渐泯,进而带动台湾全岛的开发
4.推行新政
A.於安平修建新式炮台(亿载金城)并题字,兴建恒春古城,购置洋炮、洋

B.备轮船行驶闽台之间,筹设福州、厦门至台湾的电线
C.基隆煤矿是中国第一座以机器开采的西式煤矿
5.奏准为郑成功追封建祠(延平郡王祠),列入祀典,以励正风俗民心
三、丁日昌的治台
1.加强治台:惩治贪污、严饬吏治外,并奏请福建巡抚改为台湾巡抚,常川驻

2.开山抚番:积极招募客民垦殖后山,并加强原住民的教化与抚绥,台湾府试
曾特别录取淡水厅属原住民一名
3.续行新政:A.架设台湾府城至安平、府城至旗后的电报线,并筹建铁路
B.积极提倡开矿和推广种植经济作物如茶叶、咖啡、棉等
4.部署防务:视台湾为中国南洋海防重镇,曾奏请购置铁甲船、新式武器等,
以巩固东南七省
四、刘铭传与台湾现代化
1.光绪11年台湾改建行省,刘铭传为首任台湾巡抚
2.重要治绩
A.增设府县:二府八县四厅→三府一州三厅十一县
a.保有台北府,将台湾府改为台南府,另在中部增设台湾府;东部设台东
直隶州
b.原拟将省会设於台中,但因省城尚待筹建而暂驻台北;继任的邵友濂则
奏请将省会正式设於台北
B.整顿财政:推动以「清赋」为主的土地改革;清丈土地,重定税则,厘清
土地所有权(减四留六)等改革措施,期使台湾财政能自给自

B.推行新政
a.兴建纵贯铁路:光绪17年完成台北至基隆段,19年延伸到新竹
b.购置轮船航行於两岸之间,航线远达南洋
c.铺设南北电线,及於福建,并创办新式邮政
d.扩充基隆煤矿,并在台北开设机器局,自制枪炮
e.完成了全中国第一个自办的电力公司,并兴办完成电灯、自来水、医院
等近代化措施
D.人才培育:先后创办电报学堂、中西学堂,以培育自强新政人才
E.振兴商业
a.重振樟脑、制茶及硫磺业,鼓励机器制糖,充实建设经费
b.设商务局以利对外贸易,为招徕华侨投资,更於新加坡设通商局
c.大力建设台北府城,一面整顿大稻埕,兴建市街,一面扩充城内建设,
时人有「小上海」之称
F.抚垦理番
a.於大罔畆设抚垦局,以林维源为抚垦大臣,统筹拓垦抚番事宜
b.遇汉、原纠纷时,则剿抚兼用,以安其业;并重视原住民的教化工作
3.结果:台湾现代化事业颇多进展,在乙未割让之前,已是中国现代化最进步
的省份
第二节乙未割台与台民抵抗
一、马关议和与割台交涉
1.马关议和经过
A.日本久蓄南进野心,侵台野心可见
a.甲午战争初期,以兵力不足,故未将台湾、澎湖列入进攻目标
b.后拟进军直隶,但因恐招致列强干预,乃转而采取「直冲威海卫并攻取
台湾」的方略
c.於马关议和前即派军进犯台、澎,攻陷澎湖,欲造成占领的既成事实,
作为要求割让的谈判筹码
B.张荫桓、邵友濂在美国斡旋下赴日议和,但遭日以「全权不足」拒绝
C.李鸿章赴日签订马关条约,协议割台问题
a.朝廷重臣翁同和、张之洞、刘坤一均力表反对,光绪皇帝亦不赞同
b.军机大臣孙毓汶、徐用仪认为非割地不能和局
c.李鸿章本期待列强伸援,但各国对割台问题并不重视,故而屈服於日本
的要求
2.乙未割台与朝野的反应
A.全国反对声浪极烈
a.廷臣疆吏纷纷上书,痛斥庸臣误国,一时之间「章满察院,衣冠塞途」
b.康有为邀集北京应试举人联名「公车上书」,要求清廷拒和、迁都、变
法,以挽救危急
c.报纸竞相报导民众对割地赔款的痛恨,反对投降,要求坚持抵抗,表达
了「我君可欺,而我民不可欺;我君可玩,而我民不可玩」的心声
d.台湾绅民奔相走告,聚哭於市;台籍京官、翰林、举人联名上陈,直言
「与其生为降虏,不如死为义民」
B.清廷迫於内外情势,忍痛批准换约割台
a.光绪帝曾一度拒绝用宝,并电谕李鸿章乘三国干涉还辽之机,暂缓批准
和约
b.李鸿章等主和派坚持割台以全和局,反对废约再战
c.割台已成定局,清廷恐台事迁延,令巡抚唐景崧率官员内渡,并派李经
方来台与日本首任台湾总督桦山资纪办理交割事宜
二、台湾民主国的抗日运动
1.台湾民主国的领导抗日
A.倡导成立:丘逢甲
B.首任总统:唐景崧,建号永清
C.目标:改官制、制国旗,以期商结外援,拒日保台,声称事平之后,再请
命中朝,仍归中国
D.成立义军:北部以唐景崧为首,大陆兵勇为主;中部由丘逢甲、林朝栋任
指挥,多为义勇团练;南部由刘永福领导,多民军团练
E.结果:失败
a.清军内渡:南北防务顿感空虚
b.义军兵员与训练不足,武器匮乏
c.缺乏海军协防:制海权操之敌手,只作陆上防御,成为战略的致命伤
d.孤立无援:清廷的决绝与列强袖手旁观,陷民主国於孤立无援的绝境
2.台湾北部失陷
A.日军由澳底登陆,连陷瑞芳、基隆,唐景崧、丘逢甲仓皇出走,台湾民主
国瓦解,仅存13日而亡
B.日军进占台北,在台湾总督府举行「始政式」,宣布建立殖民统治政权,
台湾成为日本第一个殖民地
C.此时日军实际仅占领基隆、台北、淡水一带,其他地区仍在抗日军掌握之

三、日军南下与中南部的抗日运动
1.抗日中心移至台南,由刘永福继起领导
A.士绅多已弃职内渡,由文武生员及绿林豪杰等领导的义军,成为抗日运动
的主力
B.承台湾民间的自卫传统,具有强烈的守土意识,在台北陷落后,迅速整编
C.抗日军事行动
a.桃竹苗地区的徐骧、吴汤兴、姜绍祖等,牵制日军达一个月之久,首重
挫日军
b.彰化八卦山之役,吴彭年、黎景嵩的义军将日少将山根信城击毙,但之
后云嘉地区仍然失守
c.打狗、凤山在激战后沦陷,日海军又从枋寮、布袋登陆,台南三面受敌,
兵匮饷绝,故刘永福西走厦门,全台沦陷
2.台湾民主国在台北的抗日行动,远不及中南部的抵抗激烈之因
A.抗日意志的强弱:大陆兵勇远不及各地自发的抗日军有强烈的保乡卫土意

B.自卫武力与地利:桃竹苗地区民间开垦集团往往拥有自卫武力以面对原住
民,兼且熟悉地形,故能以「地利」进行抵抗
C.日军残暴激发反抗:攻打台湾的主力近卫师团,来台后滥杀无辜,时有烧
村之举,并军纪不良,引起台湾住民同仇敌忾之心
3.抗日保台运动的检讨与结果
A.以义军及黑旗军为主体的抗日保台运动,充分表现了台湾人民的民族意识
和不可侮的抗敌精神
B.日军伤亡惨重,高级将领能久亲王亦负伤而亡,日本朝野为之震惊,故在
愤恨之馀,据台后大肆屠杀
第三节对日本统治的抗拒与调适
一、日本统治政策的演变
1.先后依据「六三法」、「三一法」及「法三号」,在台湾进行殖民统治
2.1919年以前为前期武官总督时期:非同化政策时期
A.背景:日本在完成全岛的军事控制后,台人仍伺机抗日,情势不稳
B.目标:宽猛互用,在台湾树立殖民基础
C.措施
a.发布「六三法」
¬赋予台湾总督行政、立法、司法及军事的专制独裁权力,奠定台湾总
督绝对权力的法律基础
后虽设总督府评议会作为总督的谘询机关,对总督的专制权力并无实质
改变
b.维护并巩固殖民统治,使总督府的控制力得以深入社会各个角落
¬强化警察职能,於全岛各地密布警察网路,地方政务均委由警察处理,
使之成为总督府独裁统治的有力支柱
颁行保甲条例,规定十户为一甲,十甲为一保,居民相互连坐,并在警
察督导下成立壮丁团,负责防范「匪徒」及各种灾害,成为警察行政
的辅助制度
c.推动各项基础建设及调查事业
¬采渐进主义原则,调查台地的风俗习惯、社会制度,再顺势绥抚并尊
重台湾礼俗
清丈土地租税,并於1905年实施台湾史上第一次人口普查
®其他:统一币制、成立台湾银行、振兴糖业、完成纵贯铁路和兴筑基隆、高雄两港、改善卫生等
3.1919至1936年为文官总督时期:同化政策时期
A.背景:一次大战后,「民族自决」思潮高涨,台湾同胞渐呈民族觉醒之势
B.目标:将台湾从殖民地逐步转化成日本本土的一部分
C.措施:a.实施「内地延长主义」,以同化政策安抚台人
b.推动地方制度改革、设置评议会提高台人的政治地位,以消弭台
人的社会运动
c.推动内台共学等,以教育教化台人认同日本,但成效不彰
d.其他:创立台北帝国大学(今台湾大学)、实施地方自治、修建
日月潭水电事业、进行嘉南大圳工程、创立糖业试验所等
4.1937至1945年为后期武官总督时期:皇民化运动时期
A.背景:日本进入战时体制,待台胞彻底动员支援战争
B.目标:将台湾人同化为日本的「忠臣良民」
C.措施:积极从精神层面消灭台胞的民族意识,生活层面脱离汉民族的样式
及色彩
a.以「内台如一」的口号推动皇民化政策,积极普及日语,养成日式生活
习惯
b.鼓励台人改从日本姓名,供奉日本神,并极力强化皇民思想教育
c.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策动全台成立「皇民奉公会」,对人力、物力进行
全面性掠夺,强徵20万台籍军ロ入伍、妇女成为慰安妇
5.日治时期的台湾总督
桂太郎
南弘
6.理番事业
A.称呼:「生番」或「番人」→1923年「高砂族」
B.消极防卫:初因专注於压制平地汉人的抗日,无暇顾及原住民,故沿用清
代隘勇制度,以阻挡原住民的袭击
C.积极镇压
a.1906年佐久间左马太总督上任,正式展开镇压原住民的「理番事业」,
以招降或歼灭的方式进行作战,并伸展隘勇线范围
b.1910年设立「五年讨番事业计画」,在台湾全岛12个区域对原住民展
开作战;1915年总督府已能有效控制原住民
D.原住民的抗日:1930年泰雅族酋长莫那鲁道所领导的雾社事件
a.起因:¬日本理番政策过於残暴,官吏统治手段横暴
资本家掠夺山地资源,并经常强徵原住民服劳役
®番地警察玩弄原住民妇女感情
b.结果:¬总督府采取强力镇压行动,并以毒气弹轰炸,几将该族屠杀殆

雾社事件迫使总督府重新检讨调整理番政策,石冢英藏总督与总
务长官、警务局长等官员亦因此引咎辞职
二、殖民地的经济与社会
1.经济政策:以榨取廉价的粮食与原料为目的,同时推销日本的工业产品
A.1895~1904年:重点为现代化的基础建设
a.提出以「殖产兴业」为中心的财政计划,对台湾展开土地、林野资源调
查、金融体制的建立、交通事业的建设等「基础工程」,以利日本资本
垄断台湾经济
b.其中土地改革与林野调查不仅是现代化的重要建设,也是日本对台湾加
强控制、巧取掠夺的重要手段
B.1905~1930年:致力推动以米、糖为中心的商品化经济
a.推动绿色革命
¬1920年开始建造嘉南大圳,并陆续完成水利灌溉系统
鼓励大量种植甘蔗及稻米,并且协助日资发展新式制糖工业
®设置嘉义农林学校,以培养农业耕种技术与品种改良的人才
b.确立「农业台湾,工业日本」的经济政策,形成台、日垂直分工的体系
c.成果:商业性农业飞跃发展,但多被日本财阀所垄断,台人仍以在来米、
蕃薯为主食,未蒙其利
C.1931年以后:工业化建设成为重心,使台湾进入半工半农的社会
a.日本侵略华南、南洋日亟,台湾成为日本的南进基地,故推动以军需产
业为重点的工业化,以因应日本扩张侵略需要
¬配合南洋廉价的农工原料,台湾调整农业结构,加强工业原料生产
设立多处发电厂,运用廉价的电力及进口原料,进行次级加工,以支援
日本的重化工业
b.1937年开始强化对台湾经济的管制,实行物资管制及配给制度,并设立
经济警察制度,以有效执行经济管制
2.殖民地的社会状况
A.社会结构与分配关系
a.日本的殖民官僚和资本家是台湾社会的主导力量
b.少数有钱有势的台籍绅商地主,如鹿港辜家、板挢林家、雾峰林家、高
雄陈家,因追随日本效力而得以位列社会上层
c.绝大多数的本土中小企业,都处於从属及被排挤的地位
d.企业中的技术人员及熟练工人多为日本人,工资亦较台湾人多,是典型
的「劳动贵族」
e.日本官僚和资本家经由贷款、产销、灌溉等方面的控制手段,对农业生
产进行渗透,使农民沦为殖民经济的生产工具
B.社会控制:主要以警察与保甲制度为主,於战争期间更成为动员的机器
C.风俗习惯的变迁
a.利用保甲全面推动放足断发,并以渐进方式禁革鸦片
b.引进星期制及实施格林威治标准时间,要求各公、私机构以标准时间制
定作息,养成守法守时的观念
c.建立现代卫生观念,建自来水道、地下水道等,改变台湾人的医疗卫生
习惯,大幅降低死亡率,使台湾人口呈现高自然增加率
三、殖民地教育与文化发展
1.殖民统治下的教育体制
A.目的:同化台人并培养中低级技术人才,以利殖民地的经济发展及政治控

B.分期发展
a.1899~1918年:颁行《台湾公学校令》,正式引进近代西方教育,但台
人与日人的待遇并不相同,中等教育也以日人为优先
b.1919~1936年:颁行《台湾教育令》确立普通教育、实业教育、师范教
育等制度;1922年,形式废除日台分离的教育制度
c.1937年后:实行「国民精神总动员」,使台湾加速皇民化运动,教育的
军国主义色彩更加浓厚
C.日人与台人教育的差别待遇
a.初等教育
¬日治时期的台湾以初等教育较为发达,主要是为了使台湾人具备基本
教育水准,以利於总督府的统治及推动产业政策
分为专收日人子弟的小学校与台人子弟就读的公学校相较,无论师资、
设备均明显有别
®1941年实施日台学生共学的国民学校,仍有日人适用的第一课程表及
台人适用的第二课程表之分
ˉ1943年为了落实皇民化运动,加速台湾人日本化,推行6年国民义务
教育,此举使台湾的国民就学率有突破性的发展
b.中等教育
¬原只为在台日人升学需求而开设,台人子弟接受中等以上教育的机会
则多所限制,只有少数家境殷实者能够远赴日本留学
因士绅请愿及捐资,始准林献堂设立台中中学校(台中一中),招收台籍
学生
c.高等教育
¬包括台北帝国大学和医学、农林、商业、工商等专科学校,日籍学生
均占有绝对优势
台北帝国大学基本上是为了保障在台日人接受高等教育而设,台湾人入
学极为不易,并限制台湾人报考法政科目,主要以医科为主
®结果:战后初期台湾本土菁英中的法政人材,大部分是到日本接受教

D.总结日据时代台湾教育的特色
a.教育制度始终保留台、日不同的差别待遇
b.教育目的是为实行「皇民化」,企图将台湾人同化於日本社会,但也激
发台湾人的不满和自觉
c.以初等教育为重心,日治后期国民学校快速成长,有助於日语的普及,
也有助於现代基本知识的传播
d.初等教育重视公民训练和体育卫生,教师富敬业精神;中等教育注意职
业训练;高等教育重视应用科学和学术研究,是值得肯定的
2.文化发展
A.背景:a.日人引进了新的教育观念与现代科学新知,有助於打开台人的视

b.一次战后,文学、美术、音乐及戏剧等新学艺思潮,在新式教育
制度及留学生倡导下,逐渐蔚成风气
B.重要专业团体
a.文学上:南音社、台湾文艺联盟等,鼓励文学创作
b.绘画上:台阳美术协会举办美展,提供画家创作发表的园地
c.话剧上:民烽剧团倡导新话剧运动,使新学艺扎根台湾社会
C.结果:固有的文化传统及价值观虽然面临重估,但也引起民族主义的反抗
浪潮,成为日治时期台湾民族运动蓬勃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四、从武装抗日到政治社会运动
1.1895~1902年的武装抗日行动
A.起因:乙未抗日运动屠戮极惨、殖民统治极严苛、乡土意识与民族认同等
因素
B.主要势力:北部陈秋菊、简大狮;中部简精华、柯铁父子;南部林少猫、
黄国镇
C.日人的压制政策
a.乃木希典总督采取「三段警备制」,就抗日势力的强弱,分三区以军队、
宪兵、警察负责警备治安,但并未奏效
b.儿玉源太郎总督改采镇抚兼施手段
¬民政长官后藤新平颁发「绅章」等手段以笼络士绅,成立保良局,围
堵抗日份子
一面改组警察体制,颁行保甲条例,利用壮丁团协助警察围剿;一面以
「匪徒刑罚令」等苛法镇压,抗日势力遂相继瓦解
2.1907~1915年的武装抗日行动
A.起因:a.总督府已渐次完成台湾经济资本主义化的基础工作,为日本资本
家开启了控制台湾产业的大门,台人生业进一步遭到榨取与掠夺
b.受到中国辛亥革命成功的鼓舞
B.重要抗日事件
a.1907年北埔事件:唯一发生在辛亥革命前的抗日事件
b.1913年苗栗事件:罗福星等人发动,后失败而被判处死刑
c.1915年西来庵(噍吧蜠)事件:余清芳等人假借神力吸引教徒从事抗日,
为规模最大、历时最久的抗日行动
C.结果:a.总督府的社会控制已十分严密,大部分的抗日事件在密谋阶段即
被破获
b.西来庵事件后,台人改采非武装的抗拒方式,转向以政治社会运
动争取权利,展开近代台湾的民族运动
3.晚期:1930年代后期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