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改善广州中心城区交通状况一揽子工作措施.教学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系统改善广州中心城区交通状况一揽子工作措施(2012-2016)编者按
近日,市交通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编制完成了《系统改善广州中心城区交通状况的一揽子工作措施》(征求意见稿),本报予以全文刊发,以便市民积极参与广州交通讨论,提出完善意见。
随着广州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机动车拥有量的增加及机动化出行比例不断提升,中心城区(注1)交通拥堵问题已成为新型城市化发展不可回避的基础性问题。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城市交通工作,一直将城市交通工作作为城市发展和民生基础性问题不断加大力度发展。
2012年7月,我市审时度势,出台了中小客车总量调控试行一年的政策,在机动车增量调控发挥了积极效果,为有效缓解交通拥堵,推动公交优先,改善空气环境争取了空间和时间,但现阶段广州城市交通存在中心城区功能和人口高度集聚、机动车高强度使用、交通资源与机动车不匹配等问题,亟须采取综合性交通改善措施。
在新形势下,为积极落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走新型城市化道路等重要部署,以世界先进城市为坐标,制定系统改善广州中心城区交通状况一揽子工作措施。
一、工作思路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深入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紧密结合新形势,借鉴世界先进城市的经验,以“功能疏解、网络贯通、公交优先、智能服务、优化管理、智慧城市”为总体思路和理念,以加强交通“建、增、管、限”为抓手,综合采取提高基础能力、经济杠杆、行政管理和宣传倡导等措施,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实施中小客车总量调控并科学引导使用,提高交通管理水平,定期评估实施效果,为广州市新型城市化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交通保障。
二、工作目标
(一)至2016年中心城区干路网平均车速保持不低于25公里/小时,重点路段重点区域交通拥堵得到有效缓解和控制。
(二)至2016年末环城高速以内30分钟到市中心,”两个新城、三个副中心”60分钟到市区,广州至珠三角城市实现1小时交通圈。
(三)进一步增强公共交通的吸引力,至2016年末中心城区公共交通占机动化出行的比例由现状的60%提高到70%。
(四)科学引导机动车合理使用,至2016年中心城区PM2.5的排放符合国家环保标准要求。
三、系统改善措施
按照“建、增、管、限”四字方针,将2012-2016年系统改善广州中心城区交通状况一揽子工作分为规划建设、增强服务、强化管理、需求调控等4个板块30条措施。
(一)规划建设板块(“建”,8条措施):疏解中心城区功能和人口,完善交通基础设施。
1.疏解中心城区部分功能,适度降低人口密度。
积极构建“一个都会区、两个新城(东部山水新城、南沙新区)、三个副中心(花都区、从化市、增城市)、若干中心镇”的城乡结构,形成“多中心、组团式、网络型”紧凑集约高效的城市空间布局。
一方面加快完善外围教育、卫生等公共基础设施、服务体系和产业配套,制定政策鼓励中心城区学校、医院、公共服务中心等向两个新城和三个副中心发展,另一方面对中心城区进一步强化核心功能区建设,优化布局高端城市功能,逐步解决公共服务过于密集的问题,减少居住人口和规划建筑总量(注2),引导中心城区新增人口与就业向外围转移。
2.结合“三规合一”确保区域配套交通基础设施用地。
结合我市“三规合一”工作,按照《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
(GB50220-95)《城市道路公共交通站、、场、厂工程设计规范》(CJJ/T15-2011),在开展区域城市规划设计时,规划区域配套的交通基础设施并确保用地的落实。
新区建设优先保证城市道路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严格落实项目修建性详细规划,开发项目主体与配套交通设施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交付使用。
3.积极推进骨干路网建设和完善。
结合高速公路网结构布局现状和路网规划,至2016年加快建设广明高速广州段、大广高速粤境段、花莞高速、西三环肇花段、广乐高速广州清远段、北三环二期、凤凰山隧道(原广惠高速西延线)等高速公路项目,预计新增高速公路总里程约350公里。
积极推进市区城市道路主干路建设,至2016年加快实施市区城市道路主干路项目约30个,加快推进猎德大桥系统北延线工程、广州大道系统工程、花城大道东延线(首期)、康王路下穿流花湖隧道、洲头咀隧道系统、珠江大桥放射线二期等重点工程,进一步增强中心城区城市主要道路通行能力。
4.完善次干路和支路系统,拓宽瓶颈路段并打通节点。
根据城区道路网络改善项目的重要性及实施条件,至2016年加快实施市区城市道路次干路和支路系统约40个项目,其中包括南漖路延长线、玉兰路延长线、深涌东路北延线等次干路项目,广清高速路庆丰收费站掉头辅道和凤康路、龙怡路等支路系统项目,实施黄洲立交、金沙洲大桥、同德围南北高架桥等交通节点改造项目,对丰乐北路、广汕路实施快速化改造,拓宽石化南路、港前路、
陈太路、信华路等瓶颈路段。
具体按照市发展改革委下达的年度固定资产投资计划开展年度建设实施工作。
5.加快推进新一轮轨道交通网络建设。
加大力度推进城市轨道网络建设,至2016年底建成12条(段)线路,累计开通里程超过500公里,其中包括在建线路六号线、广佛线广州段、七号线一期等6
条(段),新规划线路八号线北延段、十三号线首期、十四号线(嘉禾-街口段)、知识城线、二十一号线等6条(段)。
城市轨道同步配套建设P+R换乘枢纽,加快推进嘉禾、坑口、海傍、南浦、汉溪长隆等P+R换乘枢纽项目,鼓励和引导市民通过停车换乘方式进入中心城区。
积极配合省有关部门开展城际轨道建设,至2016年前建成穗莞深城际广州至东莞段、广清城际广州北至清远段、广佛环线佛山西站至广州南站段,预计新增里程约28公里。
6.积极探索实施新型公共交通系统建设。
引入新型公共交通系统建设,加强前期研究,开展海珠区环岛新型有轨电车系统的规划及实施工作,力争至2014年底完成海珠区环岛有轨电车系统首期工程,至2016年全线基本建成。
在建设过程中注重与城市轨道、常规公交和水上巴士的有机衔接,扩大轨道交通骨干线网的辐射面,进一步提升公交服务的覆盖率和可达性。
7.加大投入建设一批常规公交基础设施。
加快规划建设西朗、白云新城公交枢纽站、珠江新城等公交站,预计至 2016年建成或改造公交站17个,新增用地面积约20万平方米。
对有条件的路段开展一批公交中途港湾站的改造,缓解公交车停站对主线道路交通的影响。
加快建设公交候车亭,至2016年新增约600座,总数达到5000座。
至2016年,规划新建金沙洲滨彩中路码头、滨彩南路码头等4座码头,对现状落后的 27座码头进行改造升级。
8.积极构筑安全连续的慢行系统。
重点完善快速路及主干路的立体行人过街设施,至2016年完成约28座行人过街设施的建设,逐步实现重要节点的人车分流。
建设珠江新城核心区二层空中连廊系统,研究天河路商圈、环市东建设空中连廊的可行性,进一步改善步行条件。
中心城区有条件的道路结合大中修改造,适度完善自行车通道网络,改善自行车通行和存放环境;城乡结合部结合道路建设和改造、轨道交通枢纽建设,同步规划建设自行车通道网络及停放设施;大力推进绿道系统建设工作。
(二)增强服务板块(“增”,8条措施):增强交通服务功能,提升交通运行效率。
9.大力增加公交线路和换乘接驳。
进一步完善线网与客流需求的调整机制,开通高峰快线、夜班专线、商务专线、郊区城际专线,优化“干线-支线-微循环线”三级线网,至2016年末市区新增公交线路约200条,线路总数接近1000条。
根据路面交通状况,不断优化公交站点设置,完善地铁和公交之间的换乘指引与接驳,至2016年末与地铁衔接的市区公交线路比例超过70%。
根据外围城区建
设进度及居民出行需求变化情况,调整、开行区域循环接驳线路,完善城乡结合部以及城际接壤公交服务,加快推进城乡结合部公共交通服务均等化。
10.结合需求新增公共交通运力。
建立和完善与公交客流量增长需求相匹配的运力增长机制,至2016年末预计市区新增公交车超过3000台以上,更新公交车5500台以上,市区公交车总运力达到1.3万台以上,常规公交出行更为快捷、舒适。
结合市场供求情况,对出租汽车运力总量实施调控,科学增加出租汽车运力投放,积极扶持汽车租赁行业发展,适应市民多样化的出行需求。
加快推进出租汽车更新,至2016年更新1.3万台。
既有城市轨道线路增购列车增加运力,新线规划建设时确保运力充足。
至2015年一、二、八号线车辆增购车32列(192节车厢),三号线增购车26列(156节车厢),五号线增购车32列(192节车厢)。
11.加大力度推进常规公交路权优先。
继续建设高峰期分时公交专用道,至2013年底里程超过300公里,至2016年力争达到400公里以上,配套建设电子警察和视频监控系统。
在已设置公交专用道、公交线路密集、客流量较大且交叉口具备条件的路口,优化相位设置和信号配时,确保公交优先,进一步提高常规公交的运行效率。
新建或改扩建城市道路结合实际需求同步设置港湾站和公交专用道。
12. 进一步拓展水上巴士服务范围。
结合出行需求,研究开行新一轮水上巴士线路,至2014年,规划新增13艘客运船舶,规划实施航线16条,线网总航程约84公里,将形成“2条高峰线+12条常规线+1条临时线+1条车渡线”的水上巴士航线网络,基本辐射中心城区珠江沿线的主要客流集散点。
根据调查及预测,规划实施后2014年水上巴士年客运量将可达4100万,比目前增长一倍。
13.切实提升停车场综合服务水平。
完善现有的停车场行业管理系统,实现停车场动静态信息的资源共享,充分挖掘现有停车位资源,多种方式提供停车位资源信息的发布和查询;选择在中心城区建设公共、商业类大型停车场信息服务系统,提高停车诱导服务的覆盖范围。
14.拓展交通行业信息化应用和服务水平。
加快城市公共交通、道路运输等交通行业信息化系统建设,扩大信息化在行业的覆盖范围和提升应用水平;深化交通管理控制的信息化应用,完善交通管理指挥、交通视频监控和交通信号控制等系统;建立有效的道路运行分析机制,提升道路、桥梁等交通基础设施和道路路政信息化管理水平。
15.提升智能交通服务和辅助决策水平。
建设和完善决策支持系统,提升智能交通系统服务水平;建设和完善网上业务办理平台、电子口岸、物流信息系统等,实现业务网上申办,减少窗口业务办理
量,提升无纸化办公比重,为企业提供便利;建设面向市民的综合交通信息服务体系,利用先进导航系统,为市民提供全面、准确、及时、丰富的综合交通信息服务。
16.加强城市主干路和重点区域道路交通诱导服务。
加快推进东风路、黄埔大道、广州大道、中山大道、环市路、解放路、机场路等城市主干路和重点区域道路的交通流检测点和可变情报板的建设,引导车辆适时分流。
至2016年交通流采集点位达到约2500个、交通信息屏超过170块。
研究推行LED点阵信息屏的技术应用,实现一屏多用。
整合交通信号检测数据、专用交通流检测点数据、新型电子警察检测数据等能够反映交通路网情况的信息资源,开发交通流数据库,实现数据信息共享。
(三)加强管理板块(“管”,7条措施):加强交通管理和现场疏导,开展交通拥堵治理。
17.建立建设项目交通影响评价制度。
借鉴国内外先进城市的做法,研究依法制定交通影响评价管理制度,研究探索交通影响评价审查机制,在建设项目的立项、修建性详细规划报批等环节开展交通影响评价,在区域城市设计和规划环节中充分发挥交通影响评价的积极作用。
18.加强公共交通运营调度管理。
改变传统公交调度模式,组织公交企业充分利用公交客流分析系统、公交智能调度系统,根据客流实际分布特点,灵活调整实施运营调度计划,缓解高峰时段公交乘车拥挤状况,将中山大道快速公交运营调度灵活模式向常规公交线路进行推广,进一步提升公交运营的精细化管理水平。
对地铁客流变化实际进行综合分析,研究系统缓解地铁高峰乘车拥挤措施,实施有效分流,平衡地铁不同时段内的客流量及乘车压力,进一步提升服务水平。
19.滚动实施交通拥堵点治理,完善道路交通指引设施和重要交叉口信号优化配置。
根据城市交通动态变化的特点,建立滚动实施拥堵点治理改善的工作机制,持续按年度排查城区常发交通拥堵点,研究改善措施,编制年度改善工作计划并组织实施,并根据财政资金安排及轻重缓急滚动实施道路通行节点的微观治理改善,有序开展工作,持续减少道路交通瓶颈节点,提升道路服务水平。
完善城市道路和高快速路各类交通指引标志和信息系统,完善道路交通设施,提升设施设置管理水平,建立交通设施管理长效机制,确保设置标准明确规范、指引标志设置合理清晰、信息提示系统设置科学完善。
根据道路交通流量变化特征,对交叉口信号配置进行动态优化调整。
重点对南北向的广州大道、白云大道、科韵路、解放路、天河东路,东西向的东风路-黄埔大道、环市路-天河路-中山大道、昌岗路-新港路交叉口进行动态监测;构建交叉口自适应信号控制系统,根据采集到的交叉口流量流向信息,提出相应的信号控制
方案;在交叉口自适应控制系统达到良好效果的情况下,考虑实行主要干路联动控制,并逐步实现区域交通协调控制。
20.实施单向交通组织和试行可变车道控制技术。
根据区域交通现状对交通改善需求的紧迫性与单向交通的可行性,对有待扩展区域、有待优化区域、可新增区域等区域进行单向交通组织方案进行研究并组织实施,简化交叉口交通组织,提升支路功能,提高交通流运转效率。
对早晚高峰交通流量呈现明显“潮汐现象”的道路,选择条件较为完善的路段开展可变车道试点,重点研究利用可变车道等先进交通管理控制技术手段,合理分配高峰期道路交通资源,提高道路通行效率。
21.进一步加强道路养护与管理一体化。
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对城市道路实施网格化管理,通过城市道路路政稽查等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开发应用,提高城市道路的路政管理水平与监管力度,完善城市道路巡查机制,提高城市道路路政信息化行业管理水平。
积极推进道路路政管理地方性法规立法进程,结合《广州市城市道路占用挖掘许可管理试行办法》,按年度编制《城市道路年度挖掘计划》,科学统筹安排年度占道施工项目,保持道路良好运行环境。
22.实施重点区域综合整治。
对市民关注的重点区域进行系统研究,全面摸查现状情况,制定综合整治方案并组织实施,重点是打通关键交通节点,增强交通基础设施承载能力,增强公共交通服务,加强交通联合整治,做好交通设施建设与交通管理的协调统一。
23.加强交通现场疏导和综合执法。
健全交通疏导应急预案,完善市中心城区道路排堵保畅通工作机制,警力和牵引车在15分钟快速到达现场指挥交通疏导和救援。
建立“分片管理”及四级勤务运行机制,进一步提高民警交通疏导管控和应急处置能力。
加大对严重交通违法行为的执法力度,开展联合集中整治行动,全面规范交通秩序。
加强对中心城区货运市场、批发市场周边道路货运车辆违章停靠等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
加大黄标车限行监管执法力度,严控高排放车辆上路行驶,促进加快淘汰黄标车,控制机动车污染排放。
采用“堵、防、疏”相结合的措施,加大力度整治“五类车”。
(四)需求调控板块(“限”,7条措施):实施组合措施调控,促进可持续发展。
24.稳妥推进中心城区货运市场和批发市场转型升级和整治搬迁。
结合我市物流业布局规划,加快落实城区外围物流发展用地,加快推进城区外围以现代物流业态为主的物流园区、新型货运站场的规划建设。
结合城区外围搬迁安置场地的落实情况,积极稳妥采取清理一批,土地置换一批,旧城改造一批,
经营转型一批等分类措施,分步推进落实白云区增槎路等路段沿线20余家货运市场、货运停车场转型升级和整治搬迁工作。
根据城市规划、《广州市产业物流发展规划(2010-2020)》,结合新区建设和旧城改造,大力推进外圈层展贸型专业市场建设,加快落实中、内圈层批发市场对接物流园区(配送基地),积极稳妥、适度有序实施中心城区主要交通节点的重点批发市场(如濂泉路服装批发市场、中大布匹市场)的整治改造或转型升级。
中心城区严格控制新增审批批发市场。
进一步优化批发市场周边的交通组织,提高内部通道的通行效率,严禁占用城市道路用于装卸货物。
25.不断完善中小客车的需求调控措施。
根据广州市试行中小客车总量调控的实施效果评估,结合广州在不同发展阶段的交通资源承载能力、交通出行结构、公共交通发展水平以及城市空间布局优化程度,优化调整中小客车总量调控的政策,同步完善相应的中小客车指标调控管理信息系统功能,并做好外地车限行的工作。
26.优化中心城区货车管制范围。
加强分离过境交通的管理,减少过境交通进入中心城区。
重点组织在北环高速公路及东南西环城市快速路实施新的货车交通管制措施,分离环城高快速过
境交通,提高其承担城市内部交通功能的作用,从而缓解其他主干路交通压力。
根据中心城区货运市场搬迁转型的进度,适时加强货车交通管制措施,加大对客车载货非法营运行为的打击力度。
27.实施差别化停车收费和研究交通拥堵收费。
优化调整我市收费区域的级别划分,实施差别化停车收费,利用价格杠杆,鼓励外围个体车辆选择停车换乘进入中心城区,引导市民尽可能选择公共交通方式出行。
加强和规范对占用道路停车经营的管理。
研究制定重点拥堵路段或区域交通拥堵收费等交通需求管理方案,择机实施。
28.试行交通拥堵区域临时交通管制措施。
通过加强对交通运行状况预判,及时制定高峰期、重大节假日或重大活动期及恶劣天气期间交通拥堵区域临时性交通管制措施,以保障重大节假日及恶劣天气交通顺畅、有序,满足市民的出行需求,避免出现大面积、长时间交通拥堵。
29.推广应用电子政务、电子商务。
深入推进政务公开、网上办事咨询,大力推进政府服务网上办理、就近办理和自助办理。
鼓励各级党政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充分利用电视电话会议等现代化手段,减少交通出行;鼓励有条件的单位实行弹性工作制,错开交通出行时间。
以建设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为契机,制定方案加快我市电子商务应用,鼓励网络购物、电子支付和物流信息化的第三方物流配送,力争至2016年全市开展电子商务的企业超过85%,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8000亿元,网络购物交易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达8%以上。
30.鼓励文明出行、安全出行、绿色出行。
结合“文明交通行动计划”,广泛开展文明交通新闻宣传和社会宣传,深入推进交通安全宣传“进农村、进社区、进企业、进学校、进家庭”活动,积极开展文明交通志愿服务。
开展“无车日”、“友爱在车厢”等活动,倡导使用公共交通工具。
深入开展《道路交通安全法》的宣传,号召市民文明行路、行车、乘车、停车。
建立交通出行遵章守法的长效机制,增强公民文明交通意识,营造和谐、文明的交通氛围。
注1:根据《广州城市总体发展战略规划》的城镇体系划分,广州中心城区的范围是荔湾、越秀、天河、海珠以及白云区北二环高速以南的区域。
注2:资料来源于《广州城市空间发展战略——“123”实施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