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摘要:《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一个好的问题情境,能吸引学生的身心,能唤起学生的学习经验,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的数学思考,并能让他们认识到数学知识的实际背景,认识到数学知识的广泛应用性。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数学课堂有了新的变化,教师都乐于去创设情境开展教学,这确实给课堂教学带来了勃勃生

机。

关键词:创设问题情境;创设问题情境的原则;创设问题情境的具体做法。

素质教育中提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材为主线,将学生、教师、和教材之间的关系,明确地指出,是很有必要的,也是很中肯的。而其中的主体性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和灵魂.在教学中要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就必须使认知过程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使学生在自觉、主动、深层次的参与过程中,实现发现、理解、创造与应用,在学习中学会学习。而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明显的意识倾向和情感共鸣,乃是主体参与的条件和关键。本文就此问题谈几点体会和认识。

一、创设问题情境的主要方式

1、创设应用性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己发现数学命题(公理、定理、性质、公式)。

“数学即生活”,意思是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又服务于生活。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恰当地选用贴切生活的问题,激起学生的兴趣,启迪他们的思维,使学生不致感到数学抽象且枯燥无味,甚至使他对于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提高有所帮助,从而积极学习。

范例:

“线段公理”一节的教学时,创设如下有趣的问题情境:

如图1,从A地到B地有三条道路,若在A地有一只小狗,在B地有一些骨头,小狗看见骨头后,会沿哪一条路奔向B地,为什么?

学生答:会沿着第②条路奔向B地。因为第②条路是直的、最短。也可以说这纯属动物的本能。

通过生活中一个常识性的问题,就可以让学生自我发现数学当中的公理,真正体会到了生活中处处存在数学,极大克服了学生对学习数学的恐惧、并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创设趣味性问题情境,引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事业成功的起点和动力,是成就事业的沃土,正如爱因斯坦所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发展与教肓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兴趣是一种带有情感色彩的认识倾向。它以认识和探索某事物的需要为基础,是推动人去认识事物,探求事物的一种重要动机,是学生学习中最活跃的因素。有了学习兴趣,学生在学习中产生很大的积极性,从而产生某种肯定的、积极的情感体验。苏霍姆林斯基有过这样一段精辟的论断:“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已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在教学中创设某种情境,把问题隐藏在情境之中,将会引起儿童迫不及待地探索研究的兴趣。 范例:

在教学“一元一次方程”时,安排如下游戏:

请学生把手中的纸牌乘以8再减去2,然后叫学生说出结果,教师依次猜出学生手中的牌,如一学生通过计算后说出的结果为“46”,教师通过解方程8x-2=46,得x=6,即猜出这张牌为“6”。这个游戏对初一学生来说,在老师“猜”对几个牌后,学生对教师的本领甚感惊讶,此时教师顺势推出“一元一次方程”,学生求知欲望大大加强。

可见,在数学课堂上创设一定的趣味性问题情境,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而且能有效加强学生与生活实际的联系,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使学生懂得学习数学是为了更好的应用。

3、创设开放性问题情境,提升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开放性问题在教育心理学中称为结构不良问题,通常一个问题总是含有3个要素,即条件、目标、途径。一般情况下,学生所要解决的都是条件和目标清楚,解决途径较为单一的问题,称为结构良好问题,这种问题留给学生的思维空间较小。如果条件条、目标明确,解题途径有多条或条件、目标只知其一,解题途径全然不知,则问题结构不完整,此即为开放性问题。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较好地创设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情境,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培养学生灵活多变、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地发散性思维,提升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范例:

(1)提供条件,根据条件能够得到多个合理可行的问题结论,以训练学生学习的发散性。

问题情境:试尽可能多地得出整数a 使代数式2

20x ax --在整数范围内可以因式分解。

(2)给出条件与问题,学生自己选择条件、探讨相应的解题策略,以训练学生学习的变通性。

问题情境:对于同一平面内的三条直线,a 、b 、c , 给出下列五个论断:1)a∥b;2)b∥c;

3)a⊥b;4)a∥c;5)a⊥c,以其它几个论断为条件,一个论断为结论,组成你认为正确的命题。

(3)给出问题的结论和部分条件下,学生寻求得出结论还缺少的条件,以训练学生学习的流畅

性。

问题情境:已知0x <,试给实数y 附加限制条件,使不等式2

x xy xy <<成立。

(4)提供条件和新问题,学生猜测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以训练学生学习的直觉性和独创性。

问题情境:请以给定的图形“⊙⊙、△△、=”(两个圆,两个三角形,两条平行线)为构件,构思尽可能多而独特但有意义的图形,并写上一两句贴切的解说词。

本例学生可以利用各自的知识、经验,以各自的思维方法,自己去探索知识,来展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直观性图形情境,引导学生深刻理解数学概念。

现代教育学家曾提过“三主”的观点:即课堂教学应以学生的发展为主线,以学生探索性的学习为主体,以教师创造性的教为主导。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创设一个探索性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从多种角度,各个侧面不同方向支思考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范例:

“圆和圆的位置关系”情境创设:

拿课前准备的两个半径不同的圆⊙O 1、⊙O 2,固定其中一个而移动另一个。

(1)你能画出⊙O 1和⊙O 2的几种不同的位置关系吗?每种位置关系中两圆有多少个公共点?

(2)你能否根据两圆公共点的个数类比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定义,给出两圆位置关系的定义?

(3)请你指出展示的图片中圆和圆的位置关系。

教师指导同桌学生分别在两张透明的纸上画两个半径不同的⊙O 1和⊙O 2,把两张纸叠合在一起,固定其中一张而移动另一张。

让学生观察、发现两圆的不同位置关系图形。

教师让一位到黑板上展示学生们发现的两圆不同位置关系的图形

在猜想——动手操作——发现的过程中,教师将培养学生的思维和渗透数学思想方法融为一体,学生也经历了一次像数学家一样的“发明创造”的历程。

5、创设疑惑陷阱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讨论。

教育心理学认为“思维总是从提问题开始的”。精心设计问题,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鼓励学生大胆思考,增强直觉思维的深刻作用是我们应在平时教学过程中应时刻注意的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