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分类多种多样,但分类不是目的。课程资源的分类在于开拓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视野,展现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广阔前景。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
值得一提的是,北京市2008年9月启动了中小学生“社会大课堂”工作,把包括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历史文化古迹,名人故居、纪念馆,博物馆、展览馆,影剧院、文化馆等各类单位在内的481家社会单位纳入管理体系。这些单位正在从自身的资源特点出发,与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完善课程资源内容开发,为学生提供安全的活动环境、相适应的教育教学内容,并有效提供免费或优惠的服务。
(五)充分利用学校多媒体网络、图书馆、实验室、劳技室和各种活动场馆、专用教室等课程资源。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开发,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资源,因此,学校可以利用多媒体网络这一巨大的信息载体,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和重组。
五、课程资源开发的基本流程
课程资源的开发流程主要包括需求评估、资源调研、资源的收集与整理、资源分享几个阶段。这一流程中的每个阶段都与综合实践活动各个阶段的实施有着对应关系(如下表所示)。
(三)适度性原则:把握好开发的深度和广度,以及再开发的基础条件。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要能够与学生原有的生活体验和能力发展结合,重视质量,深度开发。教师有必要在增加、改变资源或者不改变资源的情况下,从不同角度审视熟悉的资源,挖掘资源的内涵和潜在的教育价值。
(四)简洁性原则:开发利用就是要在复杂多样的资源中提炼发现有用的资源,因此,开发思路和程序要简洁有效,整体局部兼顾,主题内容突出,形式生动鲜活。
(三)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
按功能特点可分为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所谓素材性资源,是指学生学习和收获的对象从哪里来,包括各种知识、技能、经验、智慧、感受、活动方式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目标等因素。
所谓条件性资源是指那些并不是学生学习和收获的直接对象,但却是学生学习和有所收获的条件,包括场地、仪器、设备、工具、设施、环境等因素。
(三)关注生活,从生活中找资源。关注学生的实际生活,充分挖掘和利用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能力水平的研究课题,是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重要途径与方法。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从自然现象到社会生活,从身边小事到国家大事,从现实世界到历史和未来,都是综合实践活动重要的课程资源。
(四)注意与现代科学发展的联系。通过给学生介绍一些当代科技发展的最新成就,如航空航天、生物工程、计算机技术、环境保护、新材料能源等,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研究的兴趣和热情,可以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开发开拓新的领域和思路。
(一)课程资源是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前提
综合实践活动不像学科教学那样有现成的教材作为其教学的内容,课程具体内容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来设计,这就涉及到课程资源的开发问题。可以说,没有课程资源的开发,就没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具体实施。因此,课程资源的开发是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前提。
(二)课程资源是综合实践活动内容的直接来源,是课程内容本身综合实践活动主要由教师和学生根据学校内外可利用的课程资源来选择与设计。因此,课程资源的开发不仅是综合实践活动设计与实施的前提与基础,而且是课程内容的直接来源,是课程内容本身。
(二)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
按存在方式可分为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又称显形资源和隐形资源。有形资源指具有一定的物理形态,能看得见、摸得着,可以直接运用于综合实践活动的资源,包括教材、教具、仪器设备、图书馆、实验室等。
无形资源指附着于一定的物理形体,不能被看得见、摸得着,却以潜在的方式对综合实践活动施加影响的资源,包括学校风气、社会风气、家庭气氛、师生关系、学生的知识和经验、家长的态度、教师人格魅力等。
作为指导力量的人的资源(科研机构、高校等专业人士);作为支持研究过程的资源(博物馆、社区等条件资源)(一)需求评估
根据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现状,要紧扣活动的目标,有针对性地开发利用课程资源。对开展活动的需求进行评估。例如,开设综合实践课程、完成某一主题活动需要哪些资源?需要哪些作为活动指导力量的人与机构,哪些信息条件和场所条件?要着眼于活动的实际需求,提高课程资源开发的目的性,避免盲目、随意、浅表、零散等问题,避免“为了用资源而开发资源”。
如何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
一般来说,课程资源是课程实施的背景和条件。而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课程内容的整合性、目标的开放性和实施过程的动态性必然需要丰富的课程资源作为载体和支撑。课程资源本身往往成为课程内容的一部分。因此,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是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
一、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必要性与意义
(四)资源共享
活动的表达、交流、总结阶段同时也是资源分享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作为指导力量的各种专业人士参与活动总结和评价过程,实现资源分享。
六、课程资源开发注意的问题
(一)教师和学生既是课程的实施者也是课程的建设者。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门实践性课程,教师和学生成为两个平等的主体,教师不再单纯地传授知识和技能,要能够转变教育观念,树立自己的信念,挖掘和利用学校周围社会的、自然的资源,进行有效整合,设计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体验,指导学生获得最大的收益。同时,学生积极参与的过程和结果都将成为课程文化建设的一部分,学生的行为不再是单纯的“学习”行为,学生将以主动探索和实践的方式利用资源并成为知识的创造者。
(二)避免“为了用资源而开发资源”。开发学校及周边资源时,要服从和服务于学校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方案,要服从于主题活动的目标和需要,要从学校现实的条件出发,本着“有用、够用”的原则来开发课程资源。要避免单纯为了利用资源而去开发资源。
(三)从实际出发,对各种既有课程资源进行二次开发与设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突出特点是针对性和生成性,要根据学生既有的知识经验基础和需求,根据可用的人力、物力等设备条件进行开发和设计。即使面对相同的课程资源或活动主题,如果由不同主体进行开发和利用,因需求或资源条件的不同,其结果可能大相径庭。需要对既有的课程资源进行二次开发和设计。
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途径
(一)开展社区环境调查,了解社区资源状况。社区环境包括自然和人文环境,自然环境如水土、气候、植被等,人文环境如工农业生产、交通、文化遗产、社区经济生活、社区政治生活、社区文化生活等。通过对自然和人文环境的调查和了解,可以收集和挖掘丰富的课程资源。
(二)充分利用校外课程资源。校外课程资源包括高校、科研机构、机关、企事业单位、图书馆、因特网、视听传媒、科协、农科所、青少年活动中心等,同时,还包括各种机构、各种生产和服务行业的专门人才等。这些丰富的校外课程资源,是课程资源开发时需要充分利用的。
(二)资源调研
学校及校内外存在着哪些类型的课程资源?这些资源的作用分别是什么?优势是什么?利于开展哪些实践活动?活动的形式可以是哪些?教师首先应该结合上述问题,对学校及周边的课程资源状况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三Biblioteka Baidu资源的收集与整理
实践探究的过程实际上也是资源收集与整理的过程。如调查地方和社区的自然资源、社会环景。对地方和社区的自然因素及其状况,如水土、气候、植被,以及综合环境进行调查,对社会因素及其历史与现实状况,如工农业生产、交通、文化遗产、社区经济生活、文化生活、政府与社会机构等进行调查。收集与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相关的文献资料,或为学生提供相关资料的索引。
(四)自然课程资源和人文课程资源
按生成背景可分为自然课程资源和人文课程资源。自然课程资源包括水土、气候、植被、综合环境、特色现象等。人文课程资源包括风景名胜、传统文化、文娱生活、民俗文化等。
(五)文字资源、实物资源、活动资源、信息化资源
按物理特性和呈现方式,可分为文字资源、实物资源、活动资源和信息化资源。文字资源包括教科书、课外书籍、图书资料、报纸杂志等各种印刷品。实物资源包括为教育教学活动专门制作的模型、标本、挂图、仪器等。活动资源包括班级集体和学生社团的活动、各种集会和文艺演出、社会调查和实践活动、师生交往、生生交往等。以计算机网络为代表的信息化资源具有信息量大、智能化、虚拟化、网络化等特点,其优势是其他课程资源所无法替代的,随着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化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已经势在必行。
资源开发与主题实践活动流程对照表
综合实践活动实资源开发流
施阶段程
确定主题资源调研
制定方案
实践探索需求评估
资源收集
资源整理
表达交流
总结评价资源共享利用资源状况描述
作为研究对象的资源(自然、社会、自我);作为指导力量的人的资源(科研机构、高校等专业人士)
作为支持研究过程的资源(图书馆、网络等信息资源,博物馆、社区等条件资源)
(四)坚持资源共享。研究性学习的过程本身就是合作和分享的过程。资源共享有利于提高社会资源的利用效率,缓解资源短缺的矛盾。实现教师和学生在不同时间、空间范围内进行资源共享。例如校际间的资源共享、课题组内的资源共享和社会范围的资源共享等。
(五)学校应当为课程开发提供必要的制度、人力和物质保障。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国家必修课程。而在操作层面又是以地方和学校为主开发和实施,学校应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开发和课程实施纳入课程计划,进行总体设计和周密安排,要保障教学计划切实落实;要组建课程开发团队,为教师提供进行课程开发的智力支持;提供课程开发必要的物力、财力保障,实现对课程的领导。
而对于广大的中小学校教师来说,应该把握好可供借鉴的已有资源,并进行课程资源的二次开发与利用。
三、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原则
(一)开放性原则:能够做到同一资源多用途使用,和不同资源的配合使用,要以学生亲身实践、探究为主线,讲究个体活动的自主性和开放性,尊重个性发展和选择,激发兴趣。
(二)经济性原则:开发利用主要是在现有条件(现成资源)的基础上进行整合利用做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在课程化开发成本和使用效果之间,用最少投入达到最理想的教育教学效果为标准,以实现各类学校与资源单位之间的“双赢”。
(三)课程资源制约着学生的活动方式
课程资源的性质和现状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活动方式。因此,课程资源的开发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决定着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学习方式。
二、课程资源开发的类型
课程资源多种多样,从不同的角度,可分成不同的种类。
(一)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
按照课程资源的空间分布,可以分为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校内课程资源包括硬件资源、人文资源和活动资源。校内硬件资源包括各种场所和设施,如图书馆、实验室、专用教室、信息中心、实验实习园地等;校内人文资源包括教师、师生关系、班级组织、学生团体、校纪校风、校容校貌;校内活动资源包括实验实习、座谈讨论、文艺演出、社团活动、体育比赛、典礼仪式等。校内课程资源是实现课程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最基本、最便利的资源。
校外课程资源主要包括学生家庭、社区乃至整个社会中各种可用于教育教学活动的设施和条件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其中,社区的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纪念馆、气象站、地震台、工厂、农村、部队以及科研院所等都是宝贵的资源;学生与家庭的图书、报刊、电脑、学习工具等也是不可忽视的课程资源。充分开发与利用校外课程资源能为我们转变教学方式、为新课程实施提供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值得一提的是,北京市2008年9月启动了中小学生“社会大课堂”工作,把包括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历史文化古迹,名人故居、纪念馆,博物馆、展览馆,影剧院、文化馆等各类单位在内的481家社会单位纳入管理体系。这些单位正在从自身的资源特点出发,与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完善课程资源内容开发,为学生提供安全的活动环境、相适应的教育教学内容,并有效提供免费或优惠的服务。
(五)充分利用学校多媒体网络、图书馆、实验室、劳技室和各种活动场馆、专用教室等课程资源。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开发,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资源,因此,学校可以利用多媒体网络这一巨大的信息载体,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和重组。
五、课程资源开发的基本流程
课程资源的开发流程主要包括需求评估、资源调研、资源的收集与整理、资源分享几个阶段。这一流程中的每个阶段都与综合实践活动各个阶段的实施有着对应关系(如下表所示)。
(三)适度性原则:把握好开发的深度和广度,以及再开发的基础条件。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要能够与学生原有的生活体验和能力发展结合,重视质量,深度开发。教师有必要在增加、改变资源或者不改变资源的情况下,从不同角度审视熟悉的资源,挖掘资源的内涵和潜在的教育价值。
(四)简洁性原则:开发利用就是要在复杂多样的资源中提炼发现有用的资源,因此,开发思路和程序要简洁有效,整体局部兼顾,主题内容突出,形式生动鲜活。
(三)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
按功能特点可分为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所谓素材性资源,是指学生学习和收获的对象从哪里来,包括各种知识、技能、经验、智慧、感受、活动方式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目标等因素。
所谓条件性资源是指那些并不是学生学习和收获的直接对象,但却是学生学习和有所收获的条件,包括场地、仪器、设备、工具、设施、环境等因素。
(三)关注生活,从生活中找资源。关注学生的实际生活,充分挖掘和利用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能力水平的研究课题,是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重要途径与方法。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从自然现象到社会生活,从身边小事到国家大事,从现实世界到历史和未来,都是综合实践活动重要的课程资源。
(四)注意与现代科学发展的联系。通过给学生介绍一些当代科技发展的最新成就,如航空航天、生物工程、计算机技术、环境保护、新材料能源等,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研究的兴趣和热情,可以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开发开拓新的领域和思路。
(一)课程资源是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前提
综合实践活动不像学科教学那样有现成的教材作为其教学的内容,课程具体内容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来设计,这就涉及到课程资源的开发问题。可以说,没有课程资源的开发,就没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具体实施。因此,课程资源的开发是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前提。
(二)课程资源是综合实践活动内容的直接来源,是课程内容本身综合实践活动主要由教师和学生根据学校内外可利用的课程资源来选择与设计。因此,课程资源的开发不仅是综合实践活动设计与实施的前提与基础,而且是课程内容的直接来源,是课程内容本身。
(二)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
按存在方式可分为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又称显形资源和隐形资源。有形资源指具有一定的物理形态,能看得见、摸得着,可以直接运用于综合实践活动的资源,包括教材、教具、仪器设备、图书馆、实验室等。
无形资源指附着于一定的物理形体,不能被看得见、摸得着,却以潜在的方式对综合实践活动施加影响的资源,包括学校风气、社会风气、家庭气氛、师生关系、学生的知识和经验、家长的态度、教师人格魅力等。
作为指导力量的人的资源(科研机构、高校等专业人士);作为支持研究过程的资源(博物馆、社区等条件资源)(一)需求评估
根据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现状,要紧扣活动的目标,有针对性地开发利用课程资源。对开展活动的需求进行评估。例如,开设综合实践课程、完成某一主题活动需要哪些资源?需要哪些作为活动指导力量的人与机构,哪些信息条件和场所条件?要着眼于活动的实际需求,提高课程资源开发的目的性,避免盲目、随意、浅表、零散等问题,避免“为了用资源而开发资源”。
如何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
一般来说,课程资源是课程实施的背景和条件。而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课程内容的整合性、目标的开放性和实施过程的动态性必然需要丰富的课程资源作为载体和支撑。课程资源本身往往成为课程内容的一部分。因此,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是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
一、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必要性与意义
(四)资源共享
活动的表达、交流、总结阶段同时也是资源分享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作为指导力量的各种专业人士参与活动总结和评价过程,实现资源分享。
六、课程资源开发注意的问题
(一)教师和学生既是课程的实施者也是课程的建设者。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门实践性课程,教师和学生成为两个平等的主体,教师不再单纯地传授知识和技能,要能够转变教育观念,树立自己的信念,挖掘和利用学校周围社会的、自然的资源,进行有效整合,设计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体验,指导学生获得最大的收益。同时,学生积极参与的过程和结果都将成为课程文化建设的一部分,学生的行为不再是单纯的“学习”行为,学生将以主动探索和实践的方式利用资源并成为知识的创造者。
(二)避免“为了用资源而开发资源”。开发学校及周边资源时,要服从和服务于学校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方案,要服从于主题活动的目标和需要,要从学校现实的条件出发,本着“有用、够用”的原则来开发课程资源。要避免单纯为了利用资源而去开发资源。
(三)从实际出发,对各种既有课程资源进行二次开发与设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突出特点是针对性和生成性,要根据学生既有的知识经验基础和需求,根据可用的人力、物力等设备条件进行开发和设计。即使面对相同的课程资源或活动主题,如果由不同主体进行开发和利用,因需求或资源条件的不同,其结果可能大相径庭。需要对既有的课程资源进行二次开发和设计。
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途径
(一)开展社区环境调查,了解社区资源状况。社区环境包括自然和人文环境,自然环境如水土、气候、植被等,人文环境如工农业生产、交通、文化遗产、社区经济生活、社区政治生活、社区文化生活等。通过对自然和人文环境的调查和了解,可以收集和挖掘丰富的课程资源。
(二)充分利用校外课程资源。校外课程资源包括高校、科研机构、机关、企事业单位、图书馆、因特网、视听传媒、科协、农科所、青少年活动中心等,同时,还包括各种机构、各种生产和服务行业的专门人才等。这些丰富的校外课程资源,是课程资源开发时需要充分利用的。
(二)资源调研
学校及校内外存在着哪些类型的课程资源?这些资源的作用分别是什么?优势是什么?利于开展哪些实践活动?活动的形式可以是哪些?教师首先应该结合上述问题,对学校及周边的课程资源状况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三Biblioteka Baidu资源的收集与整理
实践探究的过程实际上也是资源收集与整理的过程。如调查地方和社区的自然资源、社会环景。对地方和社区的自然因素及其状况,如水土、气候、植被,以及综合环境进行调查,对社会因素及其历史与现实状况,如工农业生产、交通、文化遗产、社区经济生活、文化生活、政府与社会机构等进行调查。收集与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相关的文献资料,或为学生提供相关资料的索引。
(四)自然课程资源和人文课程资源
按生成背景可分为自然课程资源和人文课程资源。自然课程资源包括水土、气候、植被、综合环境、特色现象等。人文课程资源包括风景名胜、传统文化、文娱生活、民俗文化等。
(五)文字资源、实物资源、活动资源、信息化资源
按物理特性和呈现方式,可分为文字资源、实物资源、活动资源和信息化资源。文字资源包括教科书、课外书籍、图书资料、报纸杂志等各种印刷品。实物资源包括为教育教学活动专门制作的模型、标本、挂图、仪器等。活动资源包括班级集体和学生社团的活动、各种集会和文艺演出、社会调查和实践活动、师生交往、生生交往等。以计算机网络为代表的信息化资源具有信息量大、智能化、虚拟化、网络化等特点,其优势是其他课程资源所无法替代的,随着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化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已经势在必行。
资源开发与主题实践活动流程对照表
综合实践活动实资源开发流
施阶段程
确定主题资源调研
制定方案
实践探索需求评估
资源收集
资源整理
表达交流
总结评价资源共享利用资源状况描述
作为研究对象的资源(自然、社会、自我);作为指导力量的人的资源(科研机构、高校等专业人士)
作为支持研究过程的资源(图书馆、网络等信息资源,博物馆、社区等条件资源)
(四)坚持资源共享。研究性学习的过程本身就是合作和分享的过程。资源共享有利于提高社会资源的利用效率,缓解资源短缺的矛盾。实现教师和学生在不同时间、空间范围内进行资源共享。例如校际间的资源共享、课题组内的资源共享和社会范围的资源共享等。
(五)学校应当为课程开发提供必要的制度、人力和物质保障。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国家必修课程。而在操作层面又是以地方和学校为主开发和实施,学校应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开发和课程实施纳入课程计划,进行总体设计和周密安排,要保障教学计划切实落实;要组建课程开发团队,为教师提供进行课程开发的智力支持;提供课程开发必要的物力、财力保障,实现对课程的领导。
而对于广大的中小学校教师来说,应该把握好可供借鉴的已有资源,并进行课程资源的二次开发与利用。
三、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原则
(一)开放性原则:能够做到同一资源多用途使用,和不同资源的配合使用,要以学生亲身实践、探究为主线,讲究个体活动的自主性和开放性,尊重个性发展和选择,激发兴趣。
(二)经济性原则:开发利用主要是在现有条件(现成资源)的基础上进行整合利用做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在课程化开发成本和使用效果之间,用最少投入达到最理想的教育教学效果为标准,以实现各类学校与资源单位之间的“双赢”。
(三)课程资源制约着学生的活动方式
课程资源的性质和现状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活动方式。因此,课程资源的开发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决定着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学习方式。
二、课程资源开发的类型
课程资源多种多样,从不同的角度,可分成不同的种类。
(一)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
按照课程资源的空间分布,可以分为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校内课程资源包括硬件资源、人文资源和活动资源。校内硬件资源包括各种场所和设施,如图书馆、实验室、专用教室、信息中心、实验实习园地等;校内人文资源包括教师、师生关系、班级组织、学生团体、校纪校风、校容校貌;校内活动资源包括实验实习、座谈讨论、文艺演出、社团活动、体育比赛、典礼仪式等。校内课程资源是实现课程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最基本、最便利的资源。
校外课程资源主要包括学生家庭、社区乃至整个社会中各种可用于教育教学活动的设施和条件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其中,社区的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纪念馆、气象站、地震台、工厂、农村、部队以及科研院所等都是宝贵的资源;学生与家庭的图书、报刊、电脑、学习工具等也是不可忽视的课程资源。充分开发与利用校外课程资源能为我们转变教学方式、为新课程实施提供有力的支撑和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