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英汉亲属称谓对比与文化差异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英汉亲属称谓对比与文化差异摘要:亲属称谓指的是以本人为中心确定亲族成员和本人关系的名称,是基于血亲姻亲基础上的亲属之间相互称呼的名称、叫法。

称谓作为一种语言现象 ,更是一种文化的体现。

英汉语言中亲属称谓的不同,反映了东西方文化的差异。

因此通过对比研究,能够进一步发现英汉亲属称谓中存在的文化差异,更有助于我们对不同语言文化的学习。

关键词:亲属称谓、对比、文化差异
一、英汉亲属称谓对比
(一)、父系母系称谓的差异
在中国传统父权社会中,特别重视内外之分。

同一父系家族的成员爷爷、奶奶、侄子、侄女、孙子、孙女被认为是“内”,而母系亲属外公、外婆、外甥、外孙、外孙女则是“外”。

在旧中国传统的男主女从、男尊女卑的社会观念中,“儿子是自家人,女儿是别家人”。

因而,父系亲属要亲于母系亲属。

所以,在称呼时往往冠上“外”以区分亲疏,因此传统上“外孙”、“外孙女”所处的地位的疏密,是不能与自家“孙子”、“孙女”相提并论的。

对此,《红楼梦》中多有体现,贾氏家族的称谓很有代表性。

在《红楼梦》第九十回中,贾母说:“自然先给宝玉娶了亲,然后给林丫头说人家。

再没有先是外人,后是自己的。

”在这里,贾母把宝玉(孙子)看作是自己人,把黛玉(外孙女)看作外人。

这在中国封建社会是顺理成章、天经地义的事。

而英语亲属称谓中则没有这样的内外之分,亲疏、地位、称呼都没有很明显的区别,“grandfather”囊括了祖父和外祖父的意思,“grandmother”包括了祖母和外祖母,“grandson”既可指孙子又可指外孙,“granddaughter”涵盖了孙女、外孙女,“nephew”指侄子和外甥,“niece”指侄女和外甥女。

在英语交际中,如果需要特别指明是父亲一方还是母亲一方,可以用paternal relatives以及maternal relatives表示,或用“on my father’s side or on my mother’s side”单独加以解释。

此外,“cousin”一词的广泛涵义也说明了英语并不区分父系、母系,甚至连性别也可以忽略,“堂”和“表”在汉语中分属两个不同的宗族,是绝对不能混淆的。

而英语中“cousin”一词却囊括了堂兄、堂弟、堂姐、堂妹、表哥、表弟、表姐、表妹等一系列汉语称谓。

(二)、血亲姻亲称谓的差异
血亲是指有血缘关系的亲属,又分为直系血亲和旁系血亲,包括爷爷奶奶、叔叔伯伯、父母、兄弟姐妹、子女、孙子女等等。

姻亲是以婚姻关系为中介而产生的亲属,主要是指配偶的血亲,包括继父或继母、儿媳、女婿、嫂、弟媳、姐夫、妹夫、伯母、婶、姑夫、舅母、
姨太、侄媳、侄女婿、外甥媳等。

在汉语里血亲称谓和姻亲称谓界限十分分明,即兄弟连襟、姐妹妯娌、伯叔姑婶是要严格区分的。

这反映出汉民族浓厚的宗亲观念、血亲等级观念和传宗继嗣观念。

英语里没有血亲和姻亲的区分。

父母的兄弟以及父母姐妹的丈夫都称“uncle”,父母的姐妹以及父母兄弟的妻子都称“aunt”。

也用前缀"step"和后缀"in-law"加在任何直系亲属或第一旁系亲属关系的谓词之后表示姻亲亲属。

如汉语中的公公、岳父,英语均表示为“father-in-law”,婆婆、岳母表示为“mother-in-law”。

同时英语也用“step-father”、“step-mother”表示汉语中的继父、继母。

总之,汉语的血亲姻亲称谓泾渭分明、复杂细致,英语基本无此区别,称谓比较简单、概括、模糊。

(三)、长幼辈分称谓的差异
中国传统社会一贯提倡家族聚居、世代同堂、光宗耀祖。

汉语亲属称谓注重辈分,血亲传统分为“九族”上有四代长辈、下有四代晚辈、亲疏有别、长幼有序。

中国文化讲究人际关系,而人际关系的核心就是有序,按中国的伦理观念,传统文化对汉语的称谓起着决定的作用,因此在汉语的亲属称谓中有明显的尊卑、长幼、亲疏之分。

可以说,汉语称谓反映着人伦规范的两大伦理观念:长幼有序、尊卑不同和亲疏不同、内外有别。

在不同辈分的称名习惯中,上辈对下辈,不仅可以称名,还可以连姓一起称呼;下辈对上辈,当面绝对不能直呼其名,否则被看作是不敬不孝、大逆不道的行为。

因为年龄的长幼和辈分的高低与尊卑地位甚至权力紧密相关,长者的称谓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耶稣主张,家庭中的成员平等,他自己就以名字称呼母亲,而且认为子女可以与其父母相争,可以与他们为敌。

因此在英语亲属称谓中没有尊卑之别,同辈之间不论年龄大小,均可直呼其名,以表示亲切友好。

”[1]英语亲属称谓词中的长幼划分不是很明显,且辈分高低不占重要位置。

在英美国家,长辈与晚辈间、男女间地位平等,不计较老少界限,多以朋友相处。

一般在姓氏前冠以Mr、Mrs、Miss等以表示尊敬。

在美国家庭,孩子们通常称父母为Dad、Mom、Daddy、Mommy、Pa、Ma等。

兄弟姐妹之间则一律直呼其名。

有时也会听到其互称对方为brother 或者sister。

结婚以后,有的家庭鼓励夫妻双方称对方父母为父母,而有些父母则更愿意让女婿、儿媳直呼其名。

(四)、汉语亲属称谓的泛化
亲属称谓的泛化是指用亲属称谓词去称呼一些既无血缘关系又无姻亲关系的人的现象。

在汉语中,出于礼貌,我们常用“爷爷”、“奶奶”来称呼素不相识的年长者,用“叔叔”、“阿姨”来称呼与父母的朋友或与父母同辈的陌生人。

在与他人交往中,中国人习惯于把个人看作是社会这个大集体的一个组成部分,分强调人与人之间感情的融洽与和谐,因此,往往
以积极的态度把家庭本位向外推衍,以亲属称谓来称呼非亲属人员。

这种称渭可使交际双方有亲近感,从而缩短了双方的距离,增进了交际效果和友谊。

[2]这在英语中却很少见,在人际交往中,他们更倾向于称呼名字,有时候为了表示尊重或是小孩子见了不认识的人,一般用“先生”、“女士” 来称呼对方,而对父母的朋友,则可直呼其名。

二、英汉亲属称谓的文化差异因素
(一)、家庭观念
中国社会把家庭看得十分重要,传统的家庭观念追求几世同堂,儿孙满堂,因此,一个家庭往往涉及好几代人。

而且有些家庭即便分开居住,在关系上依旧亲密、往来密切。

而且不论何时中国人都把赡养父母、养育子女看做是必需责任。

家庭在他们看来就是一个制度分明的小社会,必须讲究辈分、亲疏关系。

在这种观念下,亲属称谓十分分明、确切。

而“在英美等国,核心家庭(nuclear family)占主导地位.这种家庭中只有一对夫妇和他们未成年的子女,而且孩子长大后马上离开父母去独立生活,自立门户.因此,他们的家庭成员关系非常简单.他们并不把亲属关系看得那么重。

由于这些亲属不住在一起,没有必要,也不需分得那么清楚。

”[3]这直接影响到西方社会的称呼语,称谓语相对贫乏简单。

在这种家庭中,人际关系非常随便、开放,以个人主义观念为核心的自我意识非常明显。

(二)、价值取向
价值观念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和客观现象进行是非判断和优劣判断的尺度,他决定人们的价值取向,指导人们的行为方式。

中国是礼仪之邦,十分讲究“礼”。

亲属称谓的多样性也是出于“礼”。

而且中国封建制度下的礼仪规范强调“自卑尊人“的礼貌准则。

这种压抑的社会制度导致了人们在价值评判上对自身才能、作用的有意贬抑和不愿外露即自谦 ;却喜欢抬高对方,即“贬己扬人”,以表示对对方的尊敬。

在这种价值取向的影响下,中国人往往表现出“贵贱上下关系”,在称谓语中尤其是敬语,谦语特别多。

与中国恰恰相反,西方人追求人人平等,人们在价值取向上注重个人主义,强调个人形象、自我表现和自我肯定。

他们强调自我独立精神淡薄亲族观念,其本质在于对人的尊重和对人的独立性与自由的尊重。

这和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形成鲜明对比。

(三)、历史影响
中国在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洗礼后,已成为一个宗法观念极强的民族。

中国封建社会的典型结构是宗法社会结构,整个社会基础是以家庭这个由血缘、婚姻纽带关系维系的宗法性结构的。

同姓宗族大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元,同族内部成员十分重视血缘宗亲关系。

在家族中存在着严格的等级制度即“男女有分,长幼有别”,家庭中个人之间的关系相当明确,从而造成了汉语亲属称谓的名目众多,年龄辈分的清晰,直系与旁系、宗族与非宗族的区分,表明了人们心目中因血统不同而形成的等级亲属制度和亲疏关系的不同。

汉语中亲属称谓语使用的泛化现象,也反映出人们在交际活动中利用亲属称谓拉近彼此关系、表现亲密的
心理。

[4]
西方社会虽然也经历过中央集权的封建社会 ,存在过农奴制封建宗法关系,但文艺复兴、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后,西方法制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深人人心。

受这种法制思想的影响英语中对血亲、姻亲的称谓比汉语简单。

三、结论
英汉亲属称谓中存在着许多明显差异,这种语言现象是不同民族文化的一种折射。

汉语亲属称谓系统体系严密、分类精细、名目繁多、语义明晰,而英语亲属称谓系统则体系简单、分类粗疏、数量贫乏、语义含混。

这种语言上的差异直接反映了文化上的冲突,这是不同国家、民族交际中不可避免的。

我们应该积极面对,深入认识其中的异同,可以增进彼此文化的交流,减少所产生的困惑和误解。

参考文献
[1]转引自李庶泉. 论英汉亲属称谓的差异及教学对策[J],济南大学学报,2004.
[2] 贾彦德.中西常用亲属词的语义对比研究[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3]王玉环.文化差异与亲属称谓翻译[J],毕节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
[4]刘超先.中西称谓差异及其文化内涵[M],湖南科技出版社,199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