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明威--白象似的群山--赏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明威--白象似的群山--赏析
白象和群山恐怕是很难扯到一块去的,首先,山如何会是白色的呢?除非是雪山或冰山。
但如果是雪山和冰山,白色便不需要说出。
而在海明威《白象似的群山》这篇小说里,时间是盛夏,天气非常热,当然不是指的雪山。
群山看上去像一群白象,是小说里女主人公的一种感觉。
对于读者来说,它不大容易引起共鸣。
不仅如此,连她的男朋友,那个美国人也没有共鸣。
这个小说的意念是如此的朦胧,我们不禁要问: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故事?
在西班牙的某个小火车站,由巴塞罗那开往马德里的快车还有四十分钟到站。
一对男女--男人是美国人,和他一起的女人叫吉格--他们在车站的酒吧门口喝酒,候车。
这期间大约半个小时,两个人交谈着,故事描述了他们谈话的情形。
吉格怀孕了,男人感到心烦,希望女人去做流产。
女人的回答言不及义,心不在焉。
在两个地方,我们感觉到他们的分歧变得尖锐起来,涉及到他们对生活的理解。
这由他们对手术的不同看法而暴露,男人说:我们可以拥有整个世界。
女人说:不,我们不能。
这世界已经不再是我们的了。
一
旦他们把它拿走,你便永远失去它了。
在谈话的尾声,分歧达到紧张的程度,女人说:你再说我可要尖声叫了。
谈话中断了一会儿,列车即将到站,女人平静下来。
男人问:你觉得好些了吗?女人说:我觉得好极了。
但是,好极了是什么意思呢?女人同意了男的看法吗?没有结局,故事戛然而止。
回顾他们的交谈,可见冲突蓄势待发,过程曲折。
对是否做流产本身,两人似乎没异议了。
男人说他不会强迫女人做,女人说我可以去做,我不在乎自己。
可在表面的一致下,读者感觉到有某种阻碍,人物各自遭受挫折。
这也意味着,他们的关系随之有所变化。
车站的这场谈话,是这种变化的前奏。
由故事被这样讲述的特点,我们逐步感受到海明威的力量。
他选择了男人和女人的关系濒临变化的这一个时刻,将潜在的心理趋势揭示出来。
而他的表达维持了事件在这一阶段的模糊性,他没有强化和夸张其中尚不明显的东西。
他给我们看的是迹象,迹象里包含着可能性,可能性并不是任何明确的结果。
海明威风格的简洁从此可以看出。
这种简洁,表现在作家写作时,他非常明确什么东西有以一当十的作用,它既是一种当下情境,又含孕着其他的,读者通过求索可以获知的东西。
小说家米兰·昆德拉曾用这篇小说来讨论小说的艺术:寻找失去的现在。
他启发我们注意到这一点。
他认为,海明威这样来写小说,他在小说的艺术上有一个贡献,那就是对这种境况的捕捉:一个对话的视觉和听觉的表面。
这个捕捉的意义在哪里呢?昆德拉把海明威的小说放在小说的传统里来看。
他说到,在十九世纪初期,在司各特、巴尔扎克、陀斯妥耶夫斯基那里,小说被精心结构,成为丰富的场景;其中集中了情节、思想、心理的全部丰富性。
这样的场面里逻辑严谨,描写密集,所谓平凡、日常、偶然和简单的东西被放弃了。
是福楼拜使小说走出戏剧性--海明威这样说。
昆德拉认为这便是现代小说所发现的东西:发现现在的时间,发现这个时间的结构,发展我们的生活所赖以建立的基
础--日常性和戏剧性共存。
昆德拉认为海明威不仅善于把握现实中这种对话结构,而且创造了一种形式,它简单、透明、清澈、漂亮。
对于"白象似的群山"这个比喻,昆德拉也谈到,海明威是不爱用比喻的人,小说中的这个比喻,属于他笔下的人物。
也有别的论者认为,白象暗示妇女怀孕的体型。
可是就海明威的叙述而言,白象的寓意并不那么明确。
我觉得,在呈现女人和男人的心理上,它的作用倒是更加有效。
它由女人说出,前后共有三次。
第一次被提及时,就显出两个人话不投机。
这里,微妙的语词张力使潜在的冲突有一种引而不发的势头。
第二次,女人重新解释说,山看上去并不真像白象,这正如她本人的话语,前后互相矛盾,含义模糊。
第三次出现,它变成一个问题,可供引申:如果我说什么东西像一群白象,你也会喜欢吗?它可以解释成:如果我和你不同,你也会喜欢吗?这个问题,在相爱的男女中,注定是一个基本的困扰,也许是烦恼的根源,或者它将决定这种关系的命运。
这样,这个也许完全是出自女人无意识的联想,这个与阳光、秃山或者与圆圆滚滚的大象外形相似的图象,就变成了小说的标题。
它的偶然性与戏剧性浑然一体,它很难引起我们的共鸣。
但正是这一困难,会让我们重新回忆起某个下午,某个车站,某对男女和他们悬而未决的感情……
《白象似的群山》解读
摘要:《白象似的群山》是海明威的经典短篇之一。
作者以凝练的笔墨给我们提供了一幅精彩的画面片段。
本文试图从文本的角度解释其象征的意蕴、隔阂的主题和神话的框架。
《白象似的群山》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它的表达方式。
它不像传统小说有开端、发展和结局。
我们读后所了解到的只是两个人生活中的一个
片段而已。
小说仿佛一幅水墨写意, 冷峻疏朗, 深邃含蓄, 没有抒情渲染, 没有梦幻寄托, 甚至没有多少描写形象, 稀稀落落的字里行间仿佛全然出于不经意, 更像是一幕电影镜头, 留下许多空白让我们去回味、推断。
其真正的意图往往是“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
初看上去, 这篇小说并没有向读者阐明什么内涵, 读者只看到故事发生的表象, 这是体现海明威“冰山”创作理论的典型短篇之一。
在这个四千字左右的短篇中, 他以简洁凝练的文笔, 客观而准确地勾勒出了一幅富有实感的画面: 一对不知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男女在一个不知道名称的车站候车, 喝酒, 交谈。
小说真正做到了使读者参与进去, 去思考, 揣摩和推测。
正如他自己所说
的: “关于显现出来的每一部分, 八分之七是在水面以下的。
你可以略去你所知道的任何东西, 这只会使你的冰山厚积起来。
” [1 ]本篇就是厚积薄发的典范。
文中有许多地方的解读是多义性的, 开放式的, 并留用了一个开放式的结尾。
读者可以想象自己的结尾方式, 因此在读的过程当中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本文试图从文本的角
度解读其丰富的思想意蕴, 就教方家。
一、象征的意蕴
故事讲述的是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到某地去旅游, 且女人有可能要做堕胎手术。
故事中的许多细节都与生育和不妊的意象有关, 这一主题也可以从小说的标题窥见一斑:“群山”喻指孕妇的大肚子形状, 而“白象”则是一个典故, 指无用或废弃的东西。
这里不想要的东西即是他们将要打掉的胎儿。
在小说的开头, 叙述者用简单的语言描写了故事发生的背景, 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故事发生在西班牙的埃波罗河谷, 且小说中主人公将要乘坐的是一辆从巴塞罗那开往马德里的快车, 但我们并不清楚故事发生的具体地点在哪,具体的时间和日期是什么, 我们甚至不知道他们会不会乘车。
这里的火车象征着变化和运动, 但从某种程度上说他们害怕这种变化和运动, 因为变化和运动并不总是向着积极的方向发展, 它也能标志着他们的关系向着消极的方向转变, 那么它是否意味着是一辆“人生之车”呢?另外一个我们要注意的事实是: 火车只停留两分钟,很短。
这一有限的时间象征着吉格必须尽快堕胎的时间。
首先, 她不可能
长时间地琢磨这一难题, 因为她越迟去堕胎, 她的危险性就越大。
其次, 因为堕胎在当时的西班牙是违法的, 即使在近来也这样, 在当时专制统治时期它是要遭到严厉惩罚的行为, 在有人知道这事之前必须解决掉。
刚开始读小说, 我们得到的第一印象就是我们处于烈日下一个干燥, 寸草不生的地方, 没有树, 它强调了缺乏生命的暗示。
而与背景相反的是: 小说的主人公出现在生命活动浓郁的房子里, 在房干燥热的阴凉处, 这就强调了象征生育力的孕妇和她周围一切的对比。
这“一切”当然包括有“繁殖神”意蕴的那位美国男人, 因为他也在荫凉处, 在与外面的荒芜相区别的避荫处。
另外那道竹珠帘子把这两个年轻人和酒吧里的那许多人分开。
这让人想到隐私, 那是使他们免遭酒吧里的世界侵扰的, 房子的燥热的阴凉处的观念所突出的“隐私” 。
在第一自然段里, 叙述者对人物做了简短明了的介绍。
2 1 1叙述者只是提到“那个美国男人和那个跟他一道的女孩” [2 ]。
我们并不知道他们叫什么名字, 他们也许是像他们一样的众多夫妻的象征。
但我们可以从叙述者的不同处理上———称女的为“the girl (女孩)” , 而
称男的为“ theAmerican (那个美国男人)”———可以推测二者年龄的差异。
后来我们知道女孩名叫“吉格” , 但仍不知道那位美国人叫什么。
况且女孩的名字不是一个常规的名字, 而是具有象征性, 因为它是一活泼的舞蹈的名字, 或也指一种活泼的舞蹈? 或按《科林斯大词典》的解释, 指一种人们随环境的变化而改变的特别的行为或活动? 她的名字暗示了她可能会改变堕胎的主意, 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后面的对话中得到证实, 而那位美国男人则害怕她改变堕胎的主意, 所以一直在让她确信堕胎“以后咱们就好了, 就像从前那样” 。
紧接着第一段的介绍性描写, 是两人的对话。
对话陈述得相当自然, 但却是作者精心勾画的。
通过对话可以我
们推想出他们的关系———不是夫妻, 至少是情侣关系。
对话的语言简洁明快, 并且富于口语化。
这种口语活的语言常常是用来表达感情的, 而对话的真正主题并没有清晰地
表述出来, 而是隐藏在对话里面。
他们谈论爱情、感情和怀孕, 有时气氛很紧张, 但他们不能公开表达出来。
也许他们不想让别人听见,
以免别人了解他们的隐私: 或者可能只是沟通的困难, 或者是感情的困惑, 或者兼而有之。
是那位女孩先开始对话的, 这就包含着最终也由她自己决定是否堕胎。
她是引发谈话的人, 也是做最终决定的人, 她会沿着自己决定的方向一直走下去。
当酒吧女招待给他们端来饮料时, 那位女孩子在眺望远处群山的轮廓,好像在考虑生孩子的可能性。
但当她告诉同伴她似乎看到了一头象时, 同伴的回答是“我从来没有见过象” , 暗示着以前未当过爸爸。
听到这种话她对自己是否堕胎还是有点
迟疑不决的。
小说中的人物对我们来说也很神秘, 我们对他们的生活毫不了解, 只知道他们的生活中只有“性”和“酒” 。
他们花时间喝酒, 把酒当做春药。
他们要了两次酒, 因为女
孩想尝试没有尝试过的东西。
也许她正在考虑生活中一种新的关系, 一种新的经历的可能性。
但当她尝了酒后, 她说:“这酒甜丝丝的就像甘草。
”这是一种很普通的, 不特别的味道。
一开始他们好像在谈论干草, 但接下来的对话让读者觉得: 他们真的是在谈论干草吗? “That’s the way with everything.” [3 ](“样样东
西都是如此” )“yes ,”said the girl . “Everything tastes of licorice.Especially all the things you’ve waited so long for , likeabsinthe.”( “是的。
”女孩回答。
“样样东西都甜丝丝的像干草一样。
特别是一个人盼望了很久的那些东西,简直就像艾酒一样。
” )当女孩子重复那个词“样样东西”时, 读者一下子就明白: 干草并不是谈论的话题, 艾酒也不是, 吉格的脑中也并不知道它到底是什么, 只不过她用他的话来回答他、嘲讽他, 是暗示了她的失落感。
并且又说:“样样东西都甜丝丝的像干草, 特别是一个人期盼了很久的那东西……。
”这包含着当一个人期盼着某种东西, 比如某种关系, 盼了
很久, 而一旦一得到它就失去了吸引力和情调。
二、隔阂的主题
从文中对话表现的意蕴看, 海明威要表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难以理解、冷漠、隔阂的主题。
那位美国男人和吉格也许是恋人或夫妻关系, 而他对吉格表现出的冷漠、漠不关心则是让人沮丧的。
小说的开头, 她把帽子取下来放在桌上, 表明她要摆脱压抑她的某种东西。
她想把当时的
情况清楚地表达出来,像把帽子放在桌子上一样。
她要把话摆到“桌面上”来公开说明白。
该那位美国男人说时, 他并没有直接回答她的提问, 而是改变了话题说“天真的很热” , 这暗示着他想改变话题去谈更简单的事———诸如天气? 男人总是不愿表露感情。
但从更深的层面看, 他们之间有隔膜, 话总谈不到一块去。
两个人简单地谈论着未来, 并且那位美国人对胎儿的态度明显地伤害了吉格, 所以她回答道:“And you think then we’ll be all right and be happy ? (那你以为咱们今后就可以开开心心的再没有烦恼事了? )”这句话表明了吉格的不满。
读后我们似乎可以听得见吉格的挖苦声, 看得见吉格仰面朝天的痛苦表情。
而那位美国人对这个问题很麻木, 置未来的前景于不顾, 继续讨论哪个手术。
吉格清楚她的话并没有引起那位美国人太大的重视, 于是她就采用了感情上的讹诈与挖苦试图让他理解她的痛苦:
“What do you mean ? (你什么意思? )”
“I don’ t care about me. (我不在乎我自己。
)”“Well , I care about you. (可, 我在乎你。
) “On , yes. But I Don’ t care about me…”(“哦,
得了。
但我不在乎我自己……” )
这段话表明吉格知道怎样与男人中的“精英”玩游戏。
她抓住了美国人那根“同情之弦” , 并且就像弹小提琴那样和他周旋。
这是那位美国人第一次近乎了解吉格的真实感受, 但他还是有点云里雾里, 甚至极力让女孩明白“手术实在是很便当的” , 只到吉格连用了七个“please” , 表达了痛苦的极端, 他才闭嘴。
这是他们互相不理解, 深层的隔阂, 无法沟通的真实写照。
随着谈话的深入, 美国人公开提到堕胎手术, 好像要降低其重要性似的。
他说那是一个非常便当的手术,“就像开一扇窗户, 只要把空气放进去就行了” , 甚至算不上是个手术。
他想让女孩去打胎, 而女孩确信: 打胎后他们的关系将会改变。
他又告诉她说“如果你不想做, 你不必勉强…… 不过我知道这手术是很简便的” , 以使她相信最终的决3 1 1定权在她。
表面上是表示体贴, 而从系列话语来看, 他根本不在乎打胎对女孩是否会有影响。
并且只有他一个人认为这是个简便的手术, 而女孩在这种情况下却有着一个女人能有的疑惑和恐惧。
他觉得女孩怀孕了是他们生活中的麻烦事, 有了孩子意味着有必
要安顿下来, 有必要过家庭生活, 这将是他们生活中的一种改变, 而他害怕这种改变。
从他们的手提箱塞得满满的,“包上贴着他们曾经过夜的所有旅馆的标签”来看, 他只想一如既往地到处游逛, 过那种游荡的生活。
这也是一种隔阂———与社会的隔阂。
在小说的后半部分, 他说: “我们可以拥有整个世界。
”而女孩回答道:“不, 我们不能, 这个世界已经不在是我们的了…… 一旦他们把它拿走, 你就永远失去它了。
”这是另外一种暗示: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那女孩想要这个孩子,她知道一旦她做了手术, 就不可能再把孩子要回来了。
并且在结尾的最后一个句子是一段阻离叙述:
“Do you feel bet ter ?”he asked. (“你觉得好些了吗?”他问)
“I feel fine ,”she said. “There is nothing wrong with
me. I fee l fine.”(“我觉得好极了,”女孩答道。
“我又
没什么毛病。
我觉得好极了。
” )
假如强调对话中的“I (我)” , 读者只会得出这样的结论: 那个美国人也许有什么毛病: 如果强调
“好极了” , 读者会得出另外一个结论: 吉格关心自己的身体状况。
他问她是否觉得好些了, 但他的真正意图是想知道女孩是否做了决定, 做了什么样的决定。
而女孩的回答是“我觉得好极了…… 我又没有什么毛病。
我觉得好极了。
”如果胎儿有什么毛病, 那才是她急于解决的难题。
吉格重复使用那句阻离或挖苦的话表明她不能清楚地对美国人表述出她是怎么想的。
由于隔阂, 她无法表达。
这也与有的学者对海明威作品结尾的评价———“零的结局和空白的魅力” [4 ]有些相似, 给读者造成心理上的悬念, 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
三、神话的框架
“西方著名人类学家弗雷泽的《金枝》和魏登女士的《从祭仪到神化》为《荒原》提供了象征结构的总体框架的意象语言。
” [5 ]像艾略特的《荒原》一样, 海明威的《白象似的群山》也从总体上体现了有圣杯传奇中的渔王的故事。
除对话外, 小说着墨描写的只有开头和结尾的两小段,却给我们勾勒了一幅“荒原”的景象。
“这一边, 白地一片, 没有树木。
车站在阳光下的两条铁路线中间。
紧靠着车站的一边, 是笼罩着
闷热的阴影中的房屋, 一串串竹珠子编成的门帘挂在酒吧间敞开着的门口挡苍蝇。
”这是坎波罗河中的地带, 本应是绿树成荫, 百业兴旺的景象, 但在叙述者的眼中却是“向地一片, 没有树木” , 房屋也是在“笼罩着闷热的阴影中” 。
光秃秃的背景里, 烈日下两条铁路线当中的“车站” , 那样孤独, 给人颓废、窒息的印象。
那个美国人“顺着铁路朝火车开来的方向望去, 但是看不见火车” , 看不见希望。
他“走回来的时候, 穿过酒吧间,看见候车的人们都在喝酒” , 人们都在“宁安毋躁地等候着列车到来” , 都在等候着希望, 等待着奇迹的出现, 就像贝克特的那两个老流浪汉“爱斯特拉冈和弗拉季米尔”一样。
[5 ]车站和酒吧所构成的世界, 是荒凉、凄惨、混乱、萧条的世界, 正如失却了生殖力的渔王的世界———破碎的偶像承受着太阳的鞭打, 枯死的村没有遮荫, 礁石间没有流水声, 只有红石, 恐惧埋在尘土里……。
世界的芸芸众生,百无聊赖, 无所寄托, 只是在“喝酒” , 在“宁安毋躁地等候着” 。
叙述者描述的两个主人公也不例外: “我们不就做了这么点事吗? ———看看风景, 尝尝没有喝过的饮料。
”
他们在生活中, 除了看看风景, 尝尝没有喝过的饮料、性之外再没有别的东西。
人的一种虚无、颓废的感觉跃然纸上,这与当时海明威所处的西方国家的现状是密切相关的1927 年(小说的创作时间) 正值两战期间, 经济危机泛滥,战争摧毁了人类文明, 摧毁了人们对“镀金时代”的美好幻想, 也摧毁了建立在人道主义基础之上的价值观, 人们只能迷惘、逃避、放纵, 最终毁灭。
当然这与海明威的人生观、价值观有很大的联系, 他在《午后之死》就说过“一讲故事讲到相当长度, 都是以死结束的。
” [6 ]渔王老了, 或者是病了, 于是世界万物萎缩, 停止了繁殖, 变得荒芜。
为了拯救那个“荒芜”的世界, 传说中的“Gawein (甘温)” , 或“Perceval (帕西法尔)” , 或“Galahad (盖拉海德)”带着利剑(男性的象征) 去寻找圣杯(女性的象征) 。
艾略特希望在“上帝死了”的西方世界重新构建一个“上帝”规劝“人们要施舍、同情、克制”
[5 ]而海明威面对“车站”那荒芜的氛围提供给我们的是平静的吉格, 是她对希望的寻求: 她想要那个孩子———一种新的生命的象征, 想要一种新的关系、新的生活。
文中有一段对话
也可以显现她的追求:
“That was bright .”(妙)
“I wanted to try this new drink. That’s all we do ,
ins’t it - look at things and try new drinks ?”(我想尝尝这种没喝过的饮料。
我们不就做了这么点事吗? ———看看风景, 尝尝没有喝过的饮料。
)
吉格用“all (这么点事)”这个词与人们平常为淡化某事的重要性时所说的“That”s all you want ? (这就是你要的东西? )”中的“all (东西)”可以同解。
她用这个词来回答是极力想表明她厌腻了那种空无的生活, 只有喝酒, 住旅馆, 看风景。
也暗指她好像在探索, 在寻求生活的真谛,正如帕西法尔寻求圣杯去拯救“荒原”一样。
小说中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细节———西班牙语的使用。
小说的整体框架是用英语搭建的, 但中间却穿插了两个西
班牙词“An is del Toro (茴香酒)”和一个句子“dos cerrezas(来两杯啤酒)” 。
特别是句子的使用曾引起有些评论者的注意, 只是在解释上以一句“无法想象的错误”而了结, 这是不准确的。
因
为从那位美国男人向酒吧女招待要酒时第一次用的西班牙语“dos cerrezas”来猜测, 这段对话一定发4 1 1生在西班牙, 女招待只会西班牙语而不会英语。
但下面二者均用的是英语。
海明成这里决不是错误。
语种的变化“使之成为现代世界的一种评价和象征” 。
现代世界是纷繁芜杂, 琢磨不透的, 这与文章的开头和结尾表现的主题是吻合的。
从文化的角度看, 海明威这里也有受艾略特影响的痕迹。
《荒原》里不仅使用了三十几种语言来衬托其表现难以认识的世界。
同时艾略特在表现菲绿眉拉在遭到凶残国王的强暴后的感受时使用的“动词时态的剧烈变化”
[7 ]与海明威的西班牙语的使用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另外小说与艾略特的《荒原》在写法上虽不是一一对应, 却有相近的地方。
小说开篇的荒芜景象描写与《荒原》第一章“死者的葬仪”表现的主题是相同的; 开篇后吉格与美国男人的对话主题与第二章“对奔”第二场是类似的;他们沉迷于酒色之中, 尝试新的饮料与第四章“水里的死亡”是密切相关的。
当然《白象似的群山》中的意蕴还很丰富, 还有多种多样的解释。
它那水面以下厚积的八分之七还有待我们去挖掘,
去体会。
有人曾说过“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 这是对莎翁笔下人物形象的深蕴性的一个形象表述。
《白象似的群山》中的两个人物虽然只是剪影式的勾勒, 却“蕴藏着感人泪下的哀愁和深沉的内心节奏” 。
[8 ]海明威自己也坚持“写小说应当塑造活的人物; 人物, 不是角色……” 。
[9 ]他通过两个人物———吉格和那个美国人, 而不是角色的对话把丰富的意蕴传达给了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