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文化差异对科学发展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性对科学发展的影响
中西方文化分别产生于东亚大陆和欧洲大陆。与东亚大陆形成鲜明对照 ,欧洲大陆被地中海、黑海、波罗的海等内海所纵深切割 ,呈现陆海交错的格局。欧洲人无论是向北、向西还是向南发展 ,都要与海洋打交道。中国地理形势上则属于“内陆外海型”。中国的北方是蒙古大草原和千里戈壁 ,戈壁滩以北 ,是茂密阴冷的西伯利亚原始针叶林;西北方是比蒙古戈壁更为干燥的沙漠、盆地;在西南方 ,耸立着地球上最为高大险峻的青藏高原 ,平均海拔4000米。虽然中国也有很长的海岸线 ,但中国人所面临的海洋形势与希腊完全不同 ,中国所面临的是一望无际的海洋 ,波涌际天 ,一旦乘船离开陆地 ,便会产生投身无边浩海的陌生和恐惧。这一切造成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文化影响科学的发展,一方面直接作用与科学发展,另一方面,文化影响人的人格结构和思维方法,这两样又共同影响科学发展,这又是文化对科学发展的间接作用。
中西方文化差异对科学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从思维方式上看。
西方人注重思辩理性分析实证,剖析整体再加以综合;中国人注重直观、整体、经验。在西方哲人看来,只有思辩性的东西才是最真实、最完善、最美好的。从古希腊时代起,自然科学家和哲学家们都把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方式作为认识和把握事物真理的最基本手段,并把“分析学”或“逻辑学”视为一切科学的工具。随着近代科学的发展,这种实证分析的思想方法进一步发展,逻辑思维和实证分析便成为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这种思维方式,推动了西方科学的发展。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不是通过归纳推理,演绎推导,而是基于事实,凭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性加以识别、理解和进行整体判断。与直观的思维方式相联系,中国人认识世界的方式是“体知”而不是“认知”。老子首创了“体道”说。“体道”,就是以心灵体验的方式去把握宇宙的根本之道。儒家是把认识的对象作为人类自我意识外化的伦理情感的整体来体验的,从中寻找对主体伦理、价值规范的印证。中国历史上缺乏实证科学的探索,封建保守思想束缚。这直接导致了中华自然科学虽起步早但却最终落后于西方国家的局面。
(二)从价值取向看。
西方人注重以自我为中心,重个人、重竞争;中国人注重群体、社会、和谐。西方人的价值观认为,个人是人类社会的基点。每个人的生存方式及生存质量都取决于自己的能力,有个人才有社会整体,个人高于社会整体。因此,不习惯关心他人,帮助他人,不过问他人的事,甚至把主动帮助别人或接受别人的帮助看作是令人难堪的事,以为接受别人的帮助是证明自己无能,而主动帮助别人会被认为是干涉别人私事。他们提倡每个人应表现出自己的个性,越是表现出自我个性,越能体现人生的价值。因此,人与人之间的竞争意识很强,靠竞争来取得自己的利益,实现自己的价值。中国古代把并排者之争叫做“竞”,把对面者之争叫做“争”。后来人们把这两个字合在一起,即比赛着夺取的意思。但在中国古代一般把“竞”、“争”当作不好的事情,而提倡“忍”、“让”,缺少对公
平竞争的尊重和向往。儒家学说强调的是“长幼尊卑”的等级程序,道家学说强调的是“无为、不争、若水、争雌”,儒道互补,再加上皇权的愚昧与残酷,中国人的思想意识里比较缺少“竞争”的观念。中国人的价值观,强调群体意识,社会意识,个人利益应当服从社会整体利益,只有整个社会得到发展,个大才能得到最大利益。在集体中,一人取得成就,被视为集体的成就,集体感到光荣。中国文化推崇一种高尚的、无私奉献的情操。主动关心别人,给人以关怀是一种美德。但是个人竞争意识、拼搏意识不强,存在着一种依赖性。
(三)从伦理道德上看。
西方人注重个人放任,创新发展,张扬荣誉;中国人注重谦虚谨慎,不偏不倚。西方人崇尚个人奋斗,尤其为个人取得成就而自豪,从不掩饰自己的自信心、荣誉感和获得成就后的狂喜;西方文化鼓励个人开拓创新,做一番前人未做过的,杰出超凡的事业;西方人的家庭观念比较淡漠。子女一旦结婚,经济上必须独立,父母不再有义务资助子女。这种做法给青年人提供了最大限度的自由,培养其独立生活的能力,但亲属关系比较疏远。中国文化在个人取得成就时,不主张炫耀个人荣誉,而是提倡谦虚谨慎,反对“王婆卖瓜自卖自夸”。这种谦虚在西方人看来,不仅否定了自己,还否定了赞扬者的鉴赏力,在资本主义市场竞争中是行不通的。在人际关系上,中国传统的文化则要求人们不偏不倚,走中庸之道,担心创新危险,行言立事,总要瞻前顾后,权衡左右,喜好事事而安,维护现状,保持和谐。对待家庭,喜欢大家团聚,老人帮助照看儿孙,以备养老送终。家庭成员互相依赖,互相帮助,虽然密切了亲情关系,但这种生活方式,不利于青年人独立能力的养成。反而使人们容易安于现状 ,不思进取 ,不利于社会的发展。同时也缺乏一种激发个人创造力的机制 ,难以对每个人的潜力进行充分的开发。显而易见,科学的发展需要创造力,这种群体意识反而不利于我国的自然科学进步与发展。
(四) 从判断模式上看。
人要思维 ,就离不开判断 ,而判断大体上可分为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事实判断以“是”或“不是”为标志 ,其目的是将事物本身的属性真实地揭示出来 ,是客观的。价值判断是回答“好”与“不好”的判断 ,其评价标准在主体方面 ,是主观的 ,相对的 ,是伴随着功利的 ,是因人、因时、因地、因事甚至因情而异的。西方人是在事实判断的基础上考虑价值判断。在西方文化中 ,真理至上是一个极为悠久的传统。西方的科学精神就是一种真理至上的精神 ,一种为了求知的兴趣和热情而探索真理的精神。首先考虑发现真理本身 ,而不是发现真理后能派上什么用场 ,是西方人重事实判断而轻价值判断的表征。对中国人而言 ,首先被考虑的是价值判断 ,而不是事实判断 ,中国科学中得到发展的基本上是应用型的学科 ,而纯理性的学科则极为贫乏 ,有的几乎是空白。中国的四大发明都是应用性的 ,中国的天文学后来基本上变成了天象学 ,是为农业甚至政治服务的。中国的历史学也带有明显的功利色彩 ,它主要是为政治家们提供鉴古知今的材料 ,而不是探索历史发展规律。
(五)从思维过程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