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的习俗禁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苗族的习俗禁忌
苗族的习俗禁忌
在现代化浪潮的冲击下,很多民族的禁忌习俗逐渐消逝。
苗族的也不例外。
今天的人们已经很少感觉到民族禁忌习俗的存在。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苗族的习俗禁忌,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苗族的习俗禁忌篇1
(一)饮食禁忌
1、就餐时,鸡头要敬给老年人,鸡肝、鸡杂要敬给老年妇女,将翅膀交于青年男女,祝其前程无限,鸡腿则要留给小孩。
不准小孩吃鸡血,认为如果吃了长大后办事说话、讲理会脸红。
2、忌在屋里煮蛇肉和吃蛇肉。
(二)节日禁忌
3、节日(尤其是春节)期间,不能斗殴,不能说不吉利的话。
4、春节初一,不动刀,不挑水,不扫地,不敲板壁,不赤足须穿鞋,不食粑粑,洗脸水不得倒于屋外,妇女不能去别人家里。
5、春节初一至初三不可在寨内晾晒衣物,认为这样做了,当年会打凶雷,刮大风吹房屋。
妇女不能在家中拿针线,可在外用。
妇女在外用针线即有人所说的“坐年”(汉语音译意)。
(三)礼俗禁忌
6、最忌讳的称呼是“苗子”。
7、同姓不通婚。
同宗共祖严禁通婚。
8、平时家里来客,吃饭时男主人陪男客,女客则由女主人陪,违反被视为不礼貌。
9、客人至苗家,必以酒相敬,客人若接受,主人会引为知己。
若客人不胜力,也要象征性品咂一下。
10、年少者不能在年长者面前跷二郎腿,尤其是不能在老人面前跷二郎腿。
11、忌妇女与长辈同坐一条长凳。
12、在一家几代同堂之时,青年男女不应有过分亲昵举动。
13、产妇不宜外出串门。
家有产妇,便在门前插一个“草标”,暗示外人不可进屋,亲戚尚可。
14、戴孝的人不能进入苗族家中。
(四)建筑禁忌
15、人居住的房屋若建台阶,数目须为单数。
牲畜圈若建台阶,数目须为双数。
16、若老人去世,三年内不能建屋。
(五)丧葬禁忌
17、入葬后一个月内,家中任何东西不得出卖或借人。
18、守孝一百天。
19、三年内不得办婚事或喜事,不能建屋。
(六)日常禁忌
20、“草标”是苗族生产活动中一项重要的、用来对人和鬼神的物示语言标志。
六畜产幼畜后,门前悬挂“草标”,外人不可入宅。
21、忌跨小孩头顶,否则孩子长不高。
22、任何人都不能在屋子内吹口哨,也不能在夜间吹口哨。
23、险恶环境中忌嘻笑,忌刀口朝上,忌用凶器指人。
(七)信仰禁忌
24、苗族崇拜“牛皮鼓”,视“牛皮鼓”为能通神灵之物,凡丧葬祭祀活动都要敲“牛皮鼓”,平时则要挂放在“养鼓”人家特定的地方禁止随意搬动,更禁止随意敲响“牛皮鼓”。
25、苗族人家神龛,外人不得触摸,忌讳靠墙坐在神龛下,更不能横睡在神龛下,因为只有死人才横放在神龛下。
苗族的习俗禁忌篇2
苗族以农业为主,以狩猎为辅。
苗族的挑花、刺绣、织锦、蜡染、剪纸、首饰制作等工艺美术瑰丽多彩,驰名中外。
其中,苗族的蜡染工艺已有千年历史。
苗族服饰多达一百三十多种,可以同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的服饰相媲美。
苗族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尤以情歌、酒歌享有盛名。
芦笙是苗族最有代表性的乐器。
苗族有自己的语言,苗语分三大方言:湘西、黔东和川黔滇。
1956年后,设计了拉丁字母形式的文字方案。
由于苗族与汉族长期交往,有很大一部分苗族兼通汉语并用汉文。
苗族讲究真情实意,非常热情,最忌浮华与虚伪。
主人路遇客人不抢走第一步,不走在前面;交谈中用敬语称呼;迎客要穿节日服装;对贵客要到寨外摆酒迎候;客人到家门,男主人要叫门,告知在家的女主人,女主人要唱歌开门迎客;在客人面前,女主人不登高上楼;宴会上以鸡、鸭待客为佳肴,尤以心、肝最贵重,要先给给客人或长者,客人则分给众人享用,次序是先长后幼。
客人不要称主人“苗子”,他们喜自称“蒙”。
苗族十分注重礼仪。
客人来访,必杀鸡宰鸭盛情款待,若是远道来的贵客,苗族人习惯先请客人饮牛角酒。
吃鸡时,鸡头要敬给客人中的长者,鸡腿要赐给年纪最小的客人。
有的地方还有分鸡心的习俗,即由家里年纪最大的主人用筷子把鸡心或鸭心拈给客人,但客人不能自己吃掉,必须把鸡心平分给在座的老人。
如客人酒量小,不喜欢吃肥肉,可以说明情况,主人不勉强,但不吃饱喝足,则被视为看不起主人。
踩花山是境内苗族人民的盛大传统节日,一般在每年农历正月初一、初三、初六这几天举办。
凡有苗族居住的各县,这几天都要立花杆,举行隆重的踩花山活动。
这既是苗族男女青年谈情说爱的好时机,也是苗族人民开展文体娱乐活动的重要场所。
苗家男女老少,穿金戴银,从四面八方赶到花杆脚下,吹芦生、弹响蔑、跳脚架、耍大刀、斗牛、摔跤、斗画眉、爬花杆。
喜戴银饰是苗族姑娘的天性,她们挽发髻于头顶,戴上高约20公分左右,制作精美的银花冠,花冠前方插有6根高低不齐的银翘翅,上面大都打制着二龙戏珠图案。
有的地区,银冠上除插银片外,还插高约1公尺的银牛角,角尖系彩飘,更显的高贵富丽。
银冠下沿,圈挂银花带,下垂一排小银花坠,脖子上戴的银项圈有好几层,多以银片打制花和小银环连套而成。
前胸戴银锁和银压领,胸前、背后戴的是银披风,下垂许多小银铃。
耳环、手镯都是银制品。
只有两只衣袖才呈现出以火红色为主基调的刺绣,但袖口还镶嵌着一圈较宽的银饰。
苗家姑娘盛装的服饰常常有数公斤重,有的是几代人积累继承下来的。
素有“花衣银装赛天仙”的美称。
苗家银饰的工艺,华丽考究、巧夺天工,充分显示了苗族人民的智慧和才能。
苗族的服饰各地不完全相同,男子多用布包头,身穿短衣裤,但苗族妇女的穿戴普遍比较讲究,尤其是盛装,极为精美,花饰很多,有的裙子有四十多层,故名“百褶裙”。
衣裙上面绣制的各种图案,古色古香,异彩纷呈。
妇女擅长纺织、刺绣、蜡染,工艺十分精湛。
苗族酿酒历史悠久,从制曲、发酵、蒸馏、勾兑、窖藏都有一套完整的工艺。
日常饮料以油茶最为普遍。
湘西苗族还特制有一种万花茶。
酸汤也是常见的饮料。
苗族的习俗禁忌篇3
苗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品较多的民族之一,其分布很广,主要居住在我国贵州、云南、湖南、广西、四川等地,还有少数在湖北、海南岛散居。
苗族人民的主要生产方式是农业与经济种植业。
苗族人民崇拜多种鬼神以及自然崇拜和祖先崇由于居住地区辽阔,各地苗族的节日也不完全相同,有苗年、踩鼓、跳芦笙、花山节、吃新节、龙船节等等,节日的规模与形式也不尽相同。
如果把苗族各地全年大大小小的节日都算起来,恐怕要有几十种甚至上百种之多。
节日为苗族青年提供了谈情说爱的好机会,许多青年就是通过节日中的对歌、对芦笙传达爱情,结成美满婚姻的。
苗族一般是一夫一妻的小家庭,年老父母一般由幼子供养。
有的.地区还有父子连名的习惯。
苗族虽然没有文字,但口头传唱的民间文学相当发达。
另外,苗族还是一个喜歌善舞的民族,苗族的山歌与芦笙舞都很受群众的喜爱与欢迎。
苗族人民的主要食品为大米、玉米、红薯、燕麦等杂粮,并喜食酸辣口味的菜肴。
苗族居住的地区盛产木材,因而房屋大多为木结构建筑,房屋的
形式各地不同。
最著名的要数山区的“吊脚楼”,既科学、舒适又美观,形成我国独特的建筑形式之一。
苗族的服饰是我国少数民族服饰中灿烂多彩的服饰之一。
苗族服饰作为苗族形象有一种标志一直保持着自己的独特风格。
其基本特点为“男子服装或短衣长裤,或大襟长衫;女装一般为上衣下裙,或上衣下裤,服饰配件多,图案精美,色彩艳丽。
苗族服饰一般都有盛装、常装、性别、年龄等之别。
又由于历史条件、经济状况、自然环境、生活习惯、支系差异等不同,各地的苗族服饰有很大的区别,省与省、县与县、甚至寨与寨之间也有不同之处。
可以说苗族服饰有百余种之多。
苗族的习俗禁忌篇4
苗族在我国分布地区很广,他们的年节,称“冷酿廖”。
没有统一的日期,一般在秋叫后。
按当地的传统习俗,选择在农历九月、十月或十一月份。
贵州省的苗族,在节日期间有舞狮子的活动。
在锣鼓声中,一个手拿绣球的武士引出了一头纹彩斑斓的“雄狮”,后过跟着一个笑咪咪的“大头佛”。
“大头佛”一步一摇,滑稽可笑。
苗族舞狮子最精彩的又要数爬桌子表演:声地中央直叠起十二张高饭桌,总高度在十米以上。
狮子在武士的逗引下,从下面的一张桌子钻过去,再翻上一张张桌子......一直爬到最高点,武士一个斤头翻落到地,狮子做一日和尚撞一天钟踩着翻黑心放在最上面那张桌子的四条脚,表演转身,绕圈、前伸、后顾、站立、朝拜等动作,最后还要从最高处轻盈地跳下来。
苗族的习俗禁忌篇5
湘西苗族姑娘初次外出结交男朋友苗语称“讲链讲规”或“溜比溜苟”,直接翻译就是“放鹰放鹞”和“采果摘籽”。
小伙子结交姑娘叫“帮链帮规”或“溜背溜喜”,直接翻译就是“打鹰打鹞”和“攀花摘卉”。
湘西苗族青年幽会也有暗号和密码,这就是“草标”。
双方只要看到草标,就知道各自的行踪。
初相会时,女方如先到达约会地点,
必先在约会地点的路口留下一个草标。
这个草标的含义只有赴约会的情人知道,有如密码一般的神奇功力。
不过,也有一般人都能看懂的草标。
一把草上结个疙瘩,疙瘩结在草尖上,草根朝幽会的方向,则暗示一方先到,示意对方快来。
后者看到这个草标,必须留下一个草标,疙瘩结在草的中部。
这后面一个草标暗示过路者,山中有情人幽会,请走大路。
行人见了这样的草标,一般都会避开,以免撞见别人的幽会。
居住在云南南部的苗族,青年男女中有一种打毽活动,十分有趣。
毽子就是中国民间都用来踢的那种,打毽的板和乒乓球拍差不多。
男女青年在打毽活动中,输的一方要让赢的一方“揉耳朵”,不许反抗,但可以跑。
如果输赢双方的男女没有情意,纯属比赛,那赢者会使劲揉对方的耳朵,直到对方耳朵发烫为止。
如果对打的男女相互有爱慕之意,输者会主动让赢者揉耳朵,而赢者是不会使劲揉的,而是红着脸轻轻摸一下对方的耳朵。
也有一输就跑,赢者假装追赶,两人一直跑到无人的场所,倾诉衷肠。
在传统的踩花山节期间,云南金平苗族青年到了花山场上,好心的主人早已为青年们准备好了几套“土电话”,它是用竹筒蒙上油纸、将线从中穿过而成的。
男女在“土电话”上,用对歌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感情,询问对方的情况。
唱到兴起,小伙子会将“话筒”交给一边的伙伴应付,自己跑去偷看姑娘的模样。
如果相互不中意,对歌到此为止。
如果双方都满意,继续对唱,约定下一次见面的地点。
广西融水一带的苗族青年,盛行“种花生”这个交往活动。
走寨时,小伙子们向姑娘发出邀请,确定时间地点之后,姑娘们就会按照时间来到小伙子的村寨,他们带着农具和肥料,上山种花生,期间男女青年谈笑风声,边劳动边对唱山歌,互相接触试探。
花生种子播下后,等苗长高时,双方又要组织一次施肥除草活动,其实是为了创造一次见面机会,这时大家开始物色对象谈恋爱。
第三次是秋收花生时,大家相邀收花生并聚餐,相好的在一起讲悄悄话,还没有对象的赶紧抓住这最后一次机会。
苗族的婚姻一般分包办婚姻和自由婚姻两种。
包办婚姻为父母媒
妁说合,媒人往往是由与对方认识或是对方亲戚的人担任。
待女方探明男方的情况,征求女儿的意见后,由媒人再来时说明是否同意。
若女方同意,则议定“礼金”,订婚日期;男方则准备物品去女方家,女方家备酒肉招待,称为“吃新酒”。
男家客人离去时,女方送鸡、糯米饭及送给来人每人一根“花椒布”腰带。
婚期大多是由男家择定后委媒人于事前几个月通知女家。
婚期临近,女方全村或全姓的姑娘们,大家共同聚餐,以示送别新娘,称为“朋友饭”。
出嫁当天,女家需派出三种送亲人:一是新娘的朋友,为13—16岁的未婚姑娘,需盛装同新娘前往;二是新娘的亲兄弟和家族中的中、青年男子9—15人,与新娘同去同返;三是有3—4个15岁左右的男子,护送新娘到男方村寨附近。
新娘到婆家短住几天就转回娘家,直到来年二月才到夫家,反复两三年后,才举行“煮饭”仪式。
从今以后,她就不能再接触娘家的锅灶了,再也不能住到娘家了。
苗族的自由恋爱十分普遍,在自由恋爱过程中,双方相亲相爱,定下婚约,到了结婚这一天,却由父母来决定。
在苗族婚礼中还有高唱酒歌的习俗。
婚事喜庆里,苗家的酒歌往往要成套地唱。
苗族在婚事礼仪中所唱的酒歌,唱完一套需用八九小时,有时是通宵达旦地唱。
在婚礼中,男女双方都得选派唱酒歌的歌手,选上的歌手称歌郎。
每套酒歌共分九部分:第一部分为拦路歌(也称拦门歌),当男方歌郎来到女方山寨时,女方聚众歌郎在山寨的路口迎唱的歌,即叫拦路歌。
男方要巧妙地和女方的歌郎对歌,—一解答了对方请问的内容,才被放行进山寨。
第二部分叫“十切”,即男女双方歌郎各唱十段歌,内容反映出双方所在村寨的风土人情。
第三部分叫“公爷进地”,主要唱出男女双方祖先的渊源所在和迁陡历程。
第四部分叫“结亲路”,唱出男女双方古老婚姻礼仪的形成及其形态。
第五部分叫“三代根基”,即男女双方歌郎叙唱新婚夫妇父辈、祖父辈、曾祖父辈三代的基本情况,以加深两个姻亲家族的相互了解。
第六部分叫“凤亲”,歌郎用歌声介绍男女双方结婚前的恋爱经历,比如他们是如何相识的,类似代新郎汇报恋爱经过。
第七部分叫“过定”,代表男女双方长辈对新婚夫妇唱出期望和祝福。
第八部分叫
“谢主家”,由男方歌郎代表男方向女方亲家致谢。
第九部分叫“龙船歌”,是整套酒歌的高潮,双方歌郎要用对唱的形式比输赢,并边对唱边由双方歌郎扯腊鸭,唱赢者即得腊鸭。
酒歌唱毕双方酒郎退出歌堂,新婚夫妇入洞房成亲。
苗族的习俗禁忌篇6
苗族“闹月”每逢中秋之夜,苗族群众沐浴着如丝缕的月光,吹奏悠扬的芦笙,跳起苗家歌舞,青年们在“闹月”活动中互相寻找意中人,互相表白要像月亮和清水一样,心地纯洁明亮,永结百年之好。
每到中秋之夜,明亮亮的月光照遍了苗家山寨,湘西苗族男男女女全家团聚后,都要到山林空地上,载歌载舞,举行“跳月”活动。
苗族的古老传说,月亮是个忠诚憨厚、勤劳勇敢的青年。
有个年轻美丽的水清姑娘,她拒绝了来自九十九州九十九个向她求婚的小伙子,深深爱上了月亮。
最后,她还经历了太阳制造的种种磨难,终于和月亮幸福地结合一起。
苗族父老为对他们幸福爱情的怀念,世世代代都要在中秋之夜,沐浴着月亮的光辉,跳起苗家歌舞,并把这一风俗称为“跳月”。
青年男女在“跳月”中,相互寻找心上人,倾吐爱慕之情,表示要象水清和月亮一样,心地纯洁明亮,永结白头之好。
在威宁彝族回族自治县的苗族男女青年中,流传着一种传统的恋爱方式——踩月亮。
这里的踩月亮与黔东南的“游方”大同小异。
踩月亮就是每当清风明月时,小伙子们拿着芦笙或木叶便走出家门,三三两两地来到山坡或高地上,趁着皎洁的月光,吹起动听的芦笙、木叶。
优美动听的乐曲呼唤着寨内的姑娘出来赏月,颇有点“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味道。
小伙子的芦笙或木叶吹过三遍之后,仍不见姑娘的面,就说明姑娘已有对象或不喜欢这位小伙子,小伙子也不必再吹,若在吹则被认为不礼貌。
乐曲如呼唤来的姑娘,二人可通过对歌交谈。
次数多了,就产生了感情。
感情通过对歌来诉说,爱慕之情通过歌来倾吐。
等到二人情意相通时,也就是有了感情基础,可互赠礼物表示定情。
一般地说,小伙子送给姑娘的礼物是木梳、口弦或银器之类,姑娘回赠的是自己
亲手织绣的花布带等。
这种恋爱方式是在月光下进行的哦,故叫踩月亮。
苗族的习俗禁忌篇7
1、走寨串门
每年苗族端午节,其他村寨的亲朋好友都要到先过端午节的苗族村寨走寨串门吃粽粑、喝米酒,共同祭祀屈原。
不论来多少客人,主人家都会陪坐到天亮。
第二天客人要回家时,主人家还要给每个客人送上一挂粽粑并亲自送出寨门口。
此习俗一直沿袭至今。
2、吃“五黄”
苗家过端午节要吃端午饭。
端午饭要吃“五黄”:黄鳝、黄瓜、黄鱼、黄泥蛋和雄黄酒。
因此,端午饭必备的主菜有:一大盆黄鳝汤,一碗咸鸭蛋,一碗红烧黄鱼,一碗苗家腌黄瓜,一碗雄黄酒。
当然,粽子是餐桌上的必备品。
开席前,长辈先从酒碗里倒雄黄酒出来,然后挨着给每个小孩的脸上、额上、脖子涂抹。
开席时,由最年长者端起雄黄酒喝第一口,然后再往下传,餐桌上的男女老少都必须喝上一口。
3、粽粑节
苗族称端午节为粽粑节。
苗家的粽子很有特色,馅也很丰富,豆沙粽、鲜肉粽、腊肉粽、绿豆粽、赤豆粽等等。
最令人称道的是苗家“五色粽”,他们用五种植物的叶液将粽馅染成红、黄、蓝、黑、白五种颜色,然后用芭蕉叶包裹成圆柱形煮熟。
一般都是在端午节前5-10天就把粽子裹好了、煮熟了。
以前苗家还要把煮好的粽子挂在堂屋里,一是敬祖先,二是表示生活美满。
4、双人咬粽子
苗家的粽文化很丰富,端午节前后还要围绕粽子开展系列活动,其中最有趣味的是“双人咬粽子”。
在欢快的木鼓声中,姑娘小伙两人一组,比赛分为绑腿走路、包粽子、双人板鞋竞走、咬粽子、一人离地返回等步骤,最先返回出发点的一组为胜。
5、抢鸭子比赛
抢鸭子比赛也是苗家村寨端午节必不可少的节目。
它源于纪念古代苗族英雄杀死恶龙为民除害的传说,沿袭至今,并以鸭为吉祥物,在龙舟赛上将一大群活鸭子同时放人赛龙舟的水面上,任由人们去抢捉,谁逮着归谁,抢到鸭子视为大吉。
比赛规则是,先把鸭子放入河中,比赛口令一发出,等在河边的男女便开始抢抓鸭子。
鸭子被人赶着在河里乱窜,抢鸭人沿着河边追赶,谁抢抓到,鸭子便归谁。
6、龙舟节
每年端午节起至农历五月尾是贵州苗族龙舟节。
云贵一带,在气候上雨旱季十分分明,在旱季里,雨水尤为珍贵。
因此,苗人划龙舟多与天气和农事活动密切相关,祈福和庆祝性质较强,龙舟比赛通常都会有驱旱求雨、庆祝插秧成功、预祝五谷丰登等实际意义。
贵州苗族所划的龙舟形状也江浙大异其趣,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母子船”,每艘龙舟以一条完整杉木或大梧桐挖空成槽形,一大二小的龙舟并排成一组,大者为母船,小者为子船,三舟竞技,很是有趣。
苗族的习俗禁忌篇8
苗年是苗族自己的年纪,各地方的苗年时间很不一致,多数地区是“岁首以冬三月,各尚其一。
”岁首即每年的开头,也就是指过年。
有的在十月,有的在冬月或腊月。
近年以来,绝大多数苗族过年以改在正月过年,过春节,但苗族的风俗习惯仍然保持不变。
过年是最大的节日,要准备丰富的食品,如杀年猪,熏腊肉,打糍粑,炒炒米,还要杀鸡祭祖,“守岁”,开“财门”,敬“年神”,从的冬天初一到初十五都要休息。
在此期间,要举行传统的娱乐活动,汉译为“踩花山”,“跳场”,“跳年”,“跳月”,“吃排家饭”等。
湘西春节期间的娱乐活动称“赶年场”,主要内容有打秋千、百狮会、玩龙灯、唱花灯等。
过苗年最有趣的民间活动莫过于百狮会了,周邻四乡苗胞舞着近百匹或数十匹狮子云集传统的村寨或集镇,敲锣打鼓,放地铳、打火
枪,简直要把天地翻过来。
百狮会的名堂蛮多,有迎狮,有盘狮,考狮,抢狮,狮子登高等内容,土里土气,苗味十足,藏着厚实的文化底蕴。
苗族喜爱舞狮跟远古的传说和图拜相关联,相传洪荒时代,妖魔横行,为害苗山。
一群从森林奔出的金狮赶走了吞食牛羊、庄稼的恶魔,使苗家重享太平。
后来,狡猾的魔王想出了一条毒计,谴魔女用五彩绣球把群狮诱入波涛汹涌的东海。
勇敢的苗家后生亚果为救乡亲们出苦海,不畏千辛万苦,翻山涉水,终捞起了飘浮在海浪上的绣球,把吉祥的狮群重新引回苗山,荡平了作恶的妖魔鬼怪。
苗民们欢天喜地、敲锣打鼓涌到寨头迎接吉祥的金狮们,从此,苗乡就有了“百狮会”。
神话是生活折射。
原始荒蛮的阳光穿越历史的云层,照射当今。
“百狮会”的其实是苗族远古的大迁徒。
《迁徒谣》唱道:“我们的祖先在东海,翻过九十九道溪,浩浩荡荡走过……”那些妖魔鬼怪指的是一路遇的自然灾害。
百狮会举办的时间多在春节正月初三后,百狮狂舞,挨家挨户给苗家拜年。
苗族的习俗禁忌篇9
苗族把春节称作“客家年”,家家户户杀猪宰羊,烤酒打粑庆丰收希望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还要唱《开春歌》,歌词大意为思春、盼春、惜春、挽春等。
“做豆腐、打扫屋、打耙耙”,这三件事,是苗族过年习俗最基本,是必需做事。
二十五(腊月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打扫屋,二十七泡糯米,二十八打耙耙,二十九种种有,三十夜慢慢撤。
这个顺口溜反映了苗族过年习俗一些准备过程,同时,它还传递着两个重要信息:一是“做豆腐、打扫屋、打耙耙”,这三件事,是苗族过年习俗最基本,是必需做事。
二是苗族历史上很贫困,做了一年准备,只有在三十夜这天才好好消费、享受。
当然,这是以前生活场景,现在生活改变了,几乎天天都是过年了,也不要等到二十五六才做豆腐打耙耙。
苗族同胞过年,没有统一日期,一般是在农历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