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族人的特点及禁忌
导游考试民族风情:白族概况及民俗禁忌

白族
80%聚居在大理白族自治州,其余散居在昆明、元江、丽江、兰坪,以及贵州毕节、四川凉山和湖南桑植等地方。
使用白语,被称为“白文”。
使用大量的汉语借词,是藏缅语族中吸收汉语最多的语言。
属汉藏语系。
大都信仰佛教,也有少数人信仰道教。
主要崇拜“本主”(村社神),是白族宗教信仰的一个比较明显的特点。
白族在文化、艺术诸方面,均有相当辉煌的创造和成就。
大理崇圣寺、剑川石宝山石窟均具有鲜明的白族民族文化特点。
白族平坝地区住房多为瓦房,布局多为“一正二耳”、“三房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的瓦房;山区多为上楼下厩的茅草房。
主食大米和小麦;山区则以玉米、洋芋、荞麦等为主粮,主食以蒸煮为主。
蔬菜品种多样,烹调技术较高,善于腌制火腿、腊肉、香肠等风味。
崇尚白色。
最主要的节日是三月街、绕三灵-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耍海节、火把节、春节等。
三月街又称“观音街”、“观音市”,是白族人民的盛大街期和传统盛会,流行于云南大理地区。
每年三月十五日起,在点苍山中和峰下举行,为期五至七天。
还举行传统的赛马等文体活动。
小结:
分布:云南大理等
宗教:崇拜“本土”
节庆:三月街“又称“观音节”、绕三灵、耍海节、火把节、春节
民居:瓦房,布局“一正二耳”、“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
习俗:崇尚白色
扎染技艺与绕三灵被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禁忌:倒茶忌满杯,倒酒忌半杯
火塘是神圣的地方,忌吐口水跨过
男人用的工具,忌妇女从上面跨过。
白族

•
火把节、三月街(民族节)、清明节、中元节、冬至是白族 传统的节日。除此之外,白族也和汉族一样,每年农历正月初一 至初十过春节,初一有抢新水的习俗,谁第一个接到新年的第一 汤泉水,那么来年里肯定会很吉祥。在初一到初五不准动除了厨 具以外的金属器具、不准泼水及扫地。初二祭天地,初三祭山川、 草原。怒江白族大年三十晚饭前祭祖时,忌讳外人在场。大年三 十,要把借给别人的东西要回来,否则来年找钱不顺,粮食不丰。 因而借了别人家的东西,必须在大年三十之前还给别人。大年初 七为女人节,妇女不做饭,不背水,也不做其他任何劳动,而是 尽情地玩耍;大年初九为那男人节,男人休息。农历七月十五日 为祭祖节。
白族以农业为主,种植水稻、 小麦、玉米、养麦、蚕豆、薯类。 雪梨、柑橘和论茶是著名特产。洱 海盛产鱼类,弓鱼最著名。喜食砂 锅菜、酸菜等。口味以酸、冷、辣 为主。 白族也有饮食忌讳,主要是大 年初一不用铁刀,主妇做饭应悄无 声息,不能吹火,必须到井边“汲 新水”。丧家做饭,一律清煮清炒, 不能用红色食料,不能做红包菜肴。 进餐时长辈上坐,下辈依次围坐两
185
•
白族人崇尚白色,服饰款式各地 略有不同,以白色衣服为尊贵。 • 大理等中心地区男子一般缠白色 或蓝色包头,上穿白色对襟衣,外 套黑领褂,下穿白色、蓝色长裤。 • 女子服饰各地有所不同。大理一 带多用绣花布或彩色毛巾缠头,穿 白上衣,红坎肩,或是浅蓝色上衣、 外套黑丝绒领褂,右衬结纽处挂 “三须”、“五须”银饰,腰系绣 花短围腰,下穿蓝色宽裤,足蹬绣 花鞋。已婚者挽髻,未婚者垂辫于 后或盘辫于头,都缠以绣花、印花 或彩色毛巾的包头。
火把节,白语又称:“富旺物”(六月当中最大的一 天)、“薪燬 架”(薪火节)、“樠灯架”(松明子节), 汉语书写为“星回节”,一般通称“火把节”,是白族火崇 拜的节日,时在农历六月二十五日。
少数民族之白族风土民情

受到白族人热情的款待,应说声 挪卫你 (谢谢)
来表示你的谢意和感激之情。
(七)白族禁忌
• 白族人家的火塘是个神 圣的地方,忌讳向火塘
内吐口水,禁止从火塘
上跨过。白族人家的门
槛也忌讳坐人。
苍山
洱海
大理崇圣寺三塔
THANK YOU
三道茶
• 饮茶是白族人的另一嗜好, 白族很注重每天清晨和中
午两次茶。晨茶称"早茶"
或"清醒茶",一起床就喝 茶,成年人都喝;午茶又 叫"休息茶"或"解渴茶", 内放米花和奶,包括小孩
也要喝一杯。
• 白族人常以三道茶待 客,一苦二甜三回味, 其味清香扑鼻,嘴里 有苦甜混合的舒适感。
“三道茶”寓意人生
缕,压扁后其状似一朵朵盛开的
菊花。这时,放入酒中浸泡,再 用红糖浸渍。几个月后开瓶取出, 雕梅色泽金黄,清香四溢。
大理喜洲粑粑
• 大理喜洲粑粑又名破酥, 是一种色、香、味均佳
的麦面烤饼,是大理城
乡的一种风味小吃,以
喜洲白 族传统粑粑最
为有名。
大理生皮
• 大理生皮是白族特有的菜肴。这 是将整只猪或羊置于稻草火上烘
烤。待烤至半生半熟时,去毛再
烤,直至皮肉呈金黄色时为止。 吃时将肉切成肉丝或肉片,佐以 姜、葱、蒜、炖梅、辣椒、芜美 等调料,又香又鲜,为款待贵客
的民族佳肴。
酸辣鱼
洱海边的渔民煮鱼时,特别是烹 煮当地称为“油鱼”等肥美鱼儿
时,一般都不用油煎。他们舀来
洱海之水,待锅内水沸时,放入 鲜鱼,再搁上浓重的辣椒粉和花 椒粉,其味鲜美麻辣,俗称“海 水煮海鱼”。
白族的饮食文化礼仪

白族的饮食文化礼仪1. 引言白族是中国南方的一个少数民族,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饮食文化。
白族的饮食文化礼仪是其重要的文化传承之一,具有丰富多样的特点。
本文将介绍白族的饮食文化礼仪,包括饮食习惯、饮食禁忌、饮食礼仪等方面。
2. 饮食习惯白族的饮食习惯以米饭、玉米、马铃薯、红薯等为主食,注重食物的多样性和均衡性。
白族人民喜欢吃牛肉、羊肉、猪肉、鸡肉、鱼类等各种肉类,并有许多特色的烹饪方法,如炖、煮、炒、蒸等。
在蔬菜方面,白族人民尤其喜欢采用野菜和鲜活的蔬菜来制作传统菜肴。
3. 饮食禁忌白族的饮食禁忌多与宗教信仰相关。
白族信仰原始宗教,崇尚山水自然,因此禁忌食用野生动物、猛禽和珍稀植物等。
同时,白族人民也不吃蚕豆、花生和沼虾等食物,这些食物在白族传统文化中被视为不吉利的象征。
4. 饮食礼仪饮食礼仪在白族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在白族人民的餐桌上,共同进餐是一种传统的礼仪。
人们坐成一圈,共用一个餐桌,以表达家庭成员之间的团结和友爱。
在饮食过程中,白族人民注重礼貌和谦逊,尊重长辈和年长的人,年轻人需要等长辈做主食后才能开始就餐。
此外,白族人民也注重餐桌上的顺序,依次涵盖菜的摆放、食用和清理。
5. 独特菜肴白族有许多独特的菜肴,代表了他们的独特口味和烹饪技巧。
以下是一些代表性的白族菜肴:5.1 洗羊肉洗羊肉是白族传统的名菜之一。
它选用新鲜的羊肉,经过净化、剁成肉泥并用水反复洗涤,去除腥味,然后与佐料一起蒸熟。
洗羊肉口感鲜嫩,具有特殊的香气。
5.2 酥盒鱼酥盒鱼是白族的招牌菜之一。
采用新鲜的鱼类,制成脆皮外壳,并搭配香甜的酱料,口感酥脆而美味。
5.3 丝傣鸡丝傣鸡是白族传统宴席中的一道主菜。
选用松子、核桃、瓜子等多种坚果与鸡肉炒制,口感鲜嫩,味道独特。
6. 饮食传承与发展白族的饮食文化礼仪传承于家庭和社区之中。
年长者通常将自己的烹饪经验传授给年轻一代,以确保传统菜肴的延续。
同时,白族人民也在融入现代化的社会环境和烹饪技术,创新并发展出适应现代口味的菜肴。
白族 少数民族简介

白族民族服饰白族服饰,各地略有不同。
大理等中心地区男子头缠白色或蓝色的包头,身着白色对襟衣和黑领褂,下穿白色长裤,肩挂绣着美丽图案的挂包。
大理一带妇女多穿白色上衣,外套黑色或紫色丝绒领褂,下着蓝色宽裤,腰系缀有绣花飘带的短围腰,足穿绣花的“百节鞋”,臂环扭丝银镯,指带珐琅银戒指,耳坠银饰上衣右衽佩着银质的“三须”、“五须”;已婚者挽髻,未婚者垂辫于后或盘辫于头,都缠以绣花、印花或彩色毛巾的包头。
白族人民偏爱白色,他们建房的总体色调是白色,白族传统服装的色调也是偏白色,男子通常穿白色的对襟上衣,外面套一件黑领褂;妇女是白上衣,再套一件蓝色、红色或黑色的坎肩、腰上系着绣花的小围裙。
已婚妇女的头饰一般是蓝色。
姑娘是把辫子和一根红绳结在一起,然后把一块五颜六色的手贴缠在头上,雷白的缨穗在头右边飘飘洒洒,很能显出姑娘的妩媚。
在白族姑娘的头饰上,蕴含着一个大家非常熟悉的词语,它就是:风花雪月。
解释:白族少女的帽子,垂下的惠子是下关的风;艳丽的花饰是上关的花,帽顶的洁白是苍山雪,弯弯的造型是洱海月。
饮食白族以农业为主,种植水稻、小麦、玉米、养麦、蚕豆、薯类。
雪梨、柑橘和论茶是著名特产。
居住在湖、河地区的白族以稻麦为主粮;居住在山区者,以玉米、养麦、马铃薯为主粮。
吃大米饭、包谷(玉米)饭及各种米面制品后于脑制牛、羊、猪肉及各种咸菜。
洱海盛产鱼类,弓鱼最著名。
喜食砂锅菜、酸菜等。
口味以酸、冷、辣为主。
饮茶是白族人的另一嗜好,白族很注重每天清晨和中午两次茶。
晨茶称"早茶"或"清醒茶",一起床就喝茶,成年人都喝;午茶又叫"休息茶"或"解渴茶",内放米花和奶,包括小孩也要喝一杯。
三道茶三道茶是云南白族招待贵宾时的一种饮茶方式,属茶文化范畴。
驰名中外的白族三道茶,以其独特的“头苦、二甜、三回味”的茶道早在明代时就已成了白家待客交友的一种礼仪。
白族的习俗

白族的习俗白族有什么习俗?白族生活习俗一、服饰早期男女衣服多用棉布自制而成。
老年男子多穿对襟短衣、大襟长衫、大摆档裤。
头戴瓜皮小帽。
脚穿布制圆口 ... 鞋或荷叶绣花鞋。
青年男子多穿蓝白对襟衣,套银钮黑褂,黑蓝色摆档裤,头戴瓜皮帽或包头、毡帽。
系腰带。
脚穿布制连绊鞋或绣花叫底皮衲。
到民国初,年青妇女穿着改变,衣着各色大姊妹装和红、紫、黑褂,自绣各种花案,配上各色宽窄花边。
银光片订在衣袖衣襟上。
裤子为黑蓝、水红。
中老年妇女也有裤脚镶花边的。
姑娘们系有黑蓝布系腰或绣花围腰。
脚穿各种布制的绣花鞋。
喜戴银、玉耳边环、柳叶耳环。
手镯有滑标、扭丝、平扁银、玉镯、还多戴金银戒指。
已婚妇女束后发髻,髻上有红头绳别上银簪、玉簪,有的套上网兜。
也有用4寸宽、1寸长的黑衣布条围住发髻和顶部的。
五十多岁后,衣服花纹逐渐减少,多穿短而宽、袖口大、长到膝的大襟衣,外套一件满镶满滚的黑褂,系黑蓝色系腰,穿普通裤,脚穿鼻尖船形布鞋。
封年过节和做客,才戴耳环郸镯。
二、婚姻1、说亲:男方父母探好女方姑娘后,托媒到女方家提亲。
女方父母同意,就把姑娘生辰八字告知男方,经男方请人“合八字”,若婚姻合,表示这门亲事已定。
2、订婚:在合婚后,男方择定吉日“喝订酒”,日期多以正月初二、十六为吉。
3、结婚:日期多在十冬腊月或正二月,分搭彩( ... 猪)、正婚(正客)、回门(谢彩)三天。
4、迎亲:俗称讨媳妇。
过去是骑马或坐轿,吹唢呐接亲。
5、认亲:第三天回门认亲,就是娶亲后的第一天。
三、喜事1、满月酒:这是婚后生头胎婴儿请客,届时男女双方的伯母、婶婶:姑妈、舅母、娘娘,每人送20个鸡蛋,红糖1斤,米1升,布料3尺,到男方祝贺恭喜。
2、报喜:这是妇女生育后第三天,丈夫要带上一瓶酒,到岳父母家报喜。
3、戴百家锁:小孩满周岁,要到本主庙祭祠。
并请夫妻双全、子女多的二老给小孩戴一把长命百岁锁,祝小孩健康成长,兴家立业。
4、建新房:地基选择、动土挖基必须请地师择定,立木梁这天称造大吉,要贴新对联,亲朋好友送礼鸣爆竹祝贺,主人 ... 猪祭祀土地神、祖先和鲁班,请客一天。
白族的风俗习惯及基本介绍

白族的风俗习惯及基本介绍白族的风俗习惯及基本介绍白族是我国西南边疆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文化的少数民族。
那么白族有什么风俗习惯呢?下面是店铺整理的白族的风俗习惯,希望对你有帮助。
白族的风俗习惯及基本介绍篇1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丽江、碧江、保山、南华、元江、昆明、安宁等地和贵州毕节、四川凉山、湖南桑植县等地亦有分布。
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白族人口数为1858063。
使用白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
绝大部分居民操本族语言,通用汉语文。
元明时曾使用过“僰文”(白文),即所谓“汉字白读”。
白族使用汉字书写,但是有自己的语言,文学艺术丰富多采。
善于经营农业、盐渍杜鹃花。
三道茶是云南白族招待贵宾时的一种传统饮茶方式。
白族是个古老的民族,与古代的羌人有渊源关系。
早在公元1世纪(汉代)以前就分布在洱海一带。
公元2世纪,汉武帝就在这里设置了郡县,公元3—4世纪,由于战乱,不少汉族人曾避难来到白族地区,部分与其融合;公元715年由云南东部迁到洱海地区的大量各族人民融合于白族。
14世纪前后有不少屯军的汉族人在此地,后来也与当地白族人融合。
后来部分彝族、阿昌族人先后也有融合到白族中去的。
特别是大理国时期,白族便形成了一个大体具有共同语言和文化,经济水平接近,居住地比较固定的古代民族,唐代以后,大理臣服中央政权,受到内地汉民族文化,经济的更多影响,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有进一步发展。
到了元代,这里己是很繁华的都市。
大理风景秀丽、气候宜人,在这片美丽富饶的土地上,勤劳,勇敢的白族人民以他们悠久的历史、发达的文化。
多姿多彩的风土人情吸引着众多的旅游者。
大理白族历史悠久,文化发达。
1253年,元朝在云南建立行省,在大理地区设置大理路和鹤庆路。
明朝改为大理府、鹤庆府,实行改土归流政策。
清代继续延袭明代这一政策,但在边远山区委任了一批土官和土司。
白族的风俗习惯及基本介绍篇2白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对祖国的文明作出贡献。
白族简介

二、族源
• 文化族源
• 指白族人自己认为自己
从哪里来的,反映的是 特定历史条件下的族源 价值取向。
• 考古族源
• 反映的是一个族群在历
史上的来龙去脉,是真 实意义上的族源。
三、语)
•新白文(拼音白文)
佛教
白族 信仰
本主 教
大理市无为寺 大理国二十二位帝王中,有十个帝王在这 里出家为僧。除帝王外,段室宗室还有十 五位皇族子弟出家无为寺。
第一道茶叫“苦茶,是由主 人在白族人堂屋里一年四 季不灭的火塘上用小陶罐 烧烤大理特产沱茶到黄而 不焦,香气弥漫时再冲入 滚烫开水制成。 第二道茶叫“甜茶”, 是用大理特产乳扇、核 桃仁和红糖为佐料,冲 入清淡的用大理名茶 “感通茶”煎制的茶水 制作而成。 第三道茶叫“回味茶” 是用蜂蜜加少许花椒、 姜、桂皮为作料,冲 “苍山雪绿茶”煎制 而成。 二甜 三回味 一苦
和亲切
• 客人光临,必以烤茶招待。白族茶礼一般斟
三道,俗称三道茶。 对面
• 吃饭时,长辈坐首位,晚辈依次坐在两旁或
禁忌
• 访友或探望病人,不要在上午,以
下午或晚间为宜。
• 年节正月初一这天,不能到别家串门。 • 斟茶只能斟半杯,喝完再续,斟
满杯茶端给客人,被视为不礼貌。
• 妇女分娩,忌外人上门。
thank you!
“白人”。此各民族对白族的他称多达60多种,有 “民家”、“那马”、“勒墨”等等,居于大理、昆 明等地及湖南桑植一带的白族,汉语称为“民家”; 居于维西、兰坪一带的,纳西语称之为“那马”;居 于碧江、泸水一带的,傈僳语称之为“勒墨”; 而居 于贵州威宁县的,共七姓,被当地称为“七姓民” • “民家”、 “那马”、 “勒墨” 是白族三大支系 • 95%都属于“民家”支系,云南省以外的都是“民家”
中华各民族简介——白族

中华各民族简介——白族白族概况历史:白族是云南历史悠久、文化发达的少数民族之一。
早在秦汉时代就和汉族有了密切的往来,创造了本民族灿烂的文化。
由于白族风俗尚白,历史上曾有“白人”、“白王”、“白史”之称。
新中国成立后,正式定名为白族。
人口:白族约有人口16.1万人。
分布: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部以洱海为中心的大理白族自治州。
少部分散居在四川、贵州、湖南等地。
经济: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口从事农业生产,善种水稻。
大理雪梨、宾川桔柑都是驰名中外的特产。
白族风俗图腾:礼仪:白族家庭里,儿子成婚后即与父母分居。
白族同宗同姓不通婚。
对客人,无论是否认识都热情接待。
凡客人光临,必以“三道茶”款待。
三道茶是最讲究的茶礼,具有一苦二甜,三回味的特点。
为客人斟茶不能斟满,白族民间有“酒满敬人,茶满欺人”之说。
白族就餐很讲礼仪,长辈、客人坐上首,晚辈依次坐两旁或下首,并随时要为长辈和客人添饭加汤,热情待候。
禁忌:白族人家的火塘是个神圣的地方,忌讳向火塘内吐品水,禁止从火塘上跨过。
白族人家的门槛也忌讳坐人。
男人所用的工具,忌妇女从上面跨过。
家庭内忌讳戴着孝帕的人进入,认为这样会给家庭带来不洁。
访友或探望病人,不要在上午,以下午和晚间为宜。
年节或正月初一这天,不能到别家串门。
斟茶只能斟半杯,喝完再续,斟满杯茶端给客人,被视为不礼貌,妇女分娩,忌外人上门。
信仰:白族的宗教信仰主要是奉祀“本主”,信仰佛教。
“本主”有的是自然神,有的是南诏、大理国的王子,有的是为民除害的英雄。
婚俗:当白族青年男子向姑娘求婚时,姑娘如同意,要向男方送粑粑;婚礼时新娘要下厨房制作“鱼羹”;婚后第一个中秋节新娘要做大面糕,并以此表现新娘的烹调技艺。
婚礼时讲究先上茶点,后摆四四如意(即四碟、四盘、四盆、四碗)席。
婚是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源县白族地区普遍流行的一种婚俗。
每逢十字路口、三岔道或人员集结的地方,陪宾们便停下来,把嫁妆码成两大摞,让新郎背着新娘围着嫁妆绕“8”字。
白族民俗

三、白族的服饰 白族尚白,素以白色衣服 为贵。 头巾,头饰,“百节鞋” 等。 有句名谚说:“大红领褂白 衬衫,艳蓝围腰花飘带,真是 喜煞人。”
白族 民俗
四、白族的饮食特点 平坝地区主食以稻米、小麦 为主,山区以玉米、荞麦为主, 主食大都蒸制而成。口味喜酸、 冷、辣等。 生皮、砂锅弓鱼、海水煮海 鱼等。 “三道茶”
白族 民俗
一、白族的形成与人口分布 约有人口186万(2000年统 计),主要分布在云南省, 80%以上居住在大理白族自治 州。 白族,白子,白尼,民家, 信仰 大都信仰佛教,少数信仰道 教。本主信仰是白族信仰的一 个较明显的特点。 本主有英雄人物,有自然神, 有名门显贵,有节妇烈女,有 渔夫、樵夫等。
白族 民俗
五、白族的社交礼仪 1、称呼习俗 2、送礼习俗 3、称赞习俗 4、婚姻习俗 5、禁忌 6、有趣的筷子摆法
六、白族的传统节日 三月街(观音节) 火把节 朝花节
白族 民俗
白族民族民俗

妇女多穿白色上衣, 外套黑色或紫色丝绒 领褂,下着蓝色宽裤 ,腰系缀有绣花飘带 的短围腰,足穿绣花 的“百节鞋”,臂环 扭丝银镯,指带珐琅 银戒指,耳坠银饰上 衣右衽佩着银质的“ 三须”、“五须”; 已婚者挽髻,未婚者 垂辫于后或盘辫头, 都缠以绣花、印花或 彩色毛巾的包头。
白族の传统节日
三月街
白族火把节
时间:每年农历六月二十五日
火把节是白族的传统节日,节日当天,男女 老少聚集一堂祭祖。通过拜火把、点火把、耍火 把、跳火把等活动,预祝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节日风俗 节日前夕 ,全村同竖一根高约一二十米的
大火把。用松树做杆,上捆麦秆、松枝,顶 端安一面旗。旗杆用竹竿串联三个纸篾扎成 的升斗,意为“连升三级”。每个升斗四周 插着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人寿年丰、五谷 丰登、六畜兴旺之类字画的小纸旗;升斗下 面挂着火把梨、海棠果、花炮、灯具以及五 彩旗。
• 背婚是云南大理白族 自治州洱源县白族地 区普遍流行的一种婚 俗。每逢十字路口、 三岔道或人员集结的 地方,陪宾们便停下 来,把嫁妆码成两大 摞,让新郎背着新娘 围着嫁妆绕“8”字。
白族の一些名族风俗
• 白族热情好客,先客后主是白族待客的礼 节。家中来了客人,以酒、茶相待。著名 的“三道茶”就是白族的待客礼。但白族 人倒茶一般只倒半杯,倒酒则需满杯,他 们认为“酒满敬人,茶满欺人”。 在喝酒 方面,白族很文雅,通常是各自随意。受 到白族人热情的款待,应说声“挪卫你” (谢谢)来表示你的谢意和感谢之情。
白族崇尚白色,相传这事惹恼的黑魔鬼,它施 妖术把世间白色的东西全变成了黑色,梨树也枯 死了。有一位名叫梨花的白族姑娘,历尽艰险取 到了老君山白龙潭里的龙乳。他把龙乳喷在黑魔 鬼的身上,黑魔鬼马上变成一块石头,枯死的梨 树重新开出了耀眼的白花。为了纪念为民除害的 梨花姑娘,于是人们每年都要举行梨花会。
导游基础知识之白族概况及民俗禁忌

导游基础知识之白族概况及民俗禁忌欢迎大家一起来欣赏由瑞文网小编为大家提供的导游基础知识之白族概况及民俗禁忌,仅供参考。
分布在云南、四川、*三省区相邻的地区,主要聚居在纳西族自治县以及滇川间的泸沽湖畔。
纳西语属于汉藏语系。
普遍信仰多神的东巴教,部分纳西人信仰喇嘛教,极少数信仰道教、基督教。
纳西族保存下了用东巴文及哥巴文书写的东巴经数千卷之多,是闻名世界的古文字资料。
东巴教、东巴经、东巴文学艺术,形成了纳西族独具特*的东巴文化。
在纳西族的灿烂民族文化遗存中还有世界文化遗产丽*古城(即大研镇)、《创世纪》等三部史诗、丽*古乐和丽*壁画等。
房屋多系土木结构,普遍采用“三房一照壁”的形式,正房较高,偏房略低。
以玉米、大米和小麦为主食。
妇女服装具有纳西族的民族特*,上身穿宽腰大袖大褂外加坎肩,下身穿长裤、系百褶围裙,脚穿绣花鞋,在领袖襟等处绣有花边,衣料多为蓝、白、黑三*,以黑为贵。
劳动或出门披黑羊皮七星披肩,俗称“披星戴月”,象征勤劳。
婚俗各地不同:丽*地区已经是一夫一妻制父系小家庭制,部分地区却仍有古代多种婚姻家庭形态的残余,如云南宁蒗县永宁地方和四川盐源县的泸沽湖畔的部分地区,仍以母系氏族社会的对偶婚初级阶段为主要形式,他们互称为“阿注”,所以也称为“阿注婚”,家庭形态仍以母系为主,但已开始向父系家庭过渡。
具有民族特*的节日是三朵(本族保护神)节。
它是纳西族的传统节日,三朵是纳西族千百年来笃信的保护神,每年农历二月和八月羊日,各地纳西族都到丽*白沙三朵*(俗称北岳庙)和各地三朵*举行隆重祭拜活动,并进行各种文娱活动。
1986年8月丽*县决定将每年农历二月初八日祭拜三朵活动定为纳西族传统节日。
小结:分布:云南、四川、*三省相邻地区宗教:东巴教节庆:三朵“本族保护神“节服饰:妇女“披星戴月”象征勤劳习俗:“阿夏”“阿注”走婚制和母系氏族,“人类社会家庭婚姻发展史的活化石”禁忌:祭天堂、祖先、战神时,忌外人观看忌打*不主动入老人,女人卧室,女孩的“花楼”不在家中唱情歌、吹口哨文化:东巴教和东巴文学东巴画和手工造纸技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遗产名录。
白族注意事项

白族注意事项白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大理州、楚雄州和临沧州等地。
作为一个独特的民族,白族有着自己的文化传统和习俗。
如果要与白族人进行交流和接触,有一些注意事项是需要注意的。
首先,尊重白族的宗教信仰。
白族主要信仰萨满教、佛教和道教等宗教,因此在与白族人交往时应尊重他们的宗教信仰,不妄加批评或干预。
在拜访白族家庭时,要注意避讳一些违反当地信仰习俗的行为或言辞,如不要带猪肉、狗肉等禁忌食品。
其次,尊重白族的传统习俗。
白族有着丰富多样的传统习俗,如白族大理古城有着丰富的传统节日,如“三月街”、“祭白龙”等。
在参与白族的传统节日庆祝活动或习俗时,要尊重并遵守当地的风俗规矩,不要随意干涉或破坏。
再次,了解并尊重白族的饮食习惯。
白族的饮食文化独特多样,有着许多特色美食,如白族豆腐、鱼酱、过桥米线等。
在与白族人用餐时,要了解并尊重他们的饮食习惯,如不吃辣的人不要吃辣椒,不吃肉的人不要强迫食用肉类等。
同时,白族饮食中有一些特殊的食材和禁忌,如一些白族不食用黄鳝、狗肉或禽类等,应避免在用餐时带来这些禁忌食品。
此外,尊重白族的服饰文化。
白族的服饰文化独具特色,女性的传统服饰有着细致的刺绣和色彩艳丽的花纹。
在与白族人交往时,尊重他们的服装文化,不要对他们的服饰进行嘲笑或不礼貌的评论。
同时,在穿着上也要尊重当地的习俗,如在参加婚礼等正式场合时要穿上合适的服装。
最后,友善交流,增进了解。
在与白族人交往时,要友善、真诚地交流,了解他们的文化、历史和生活习惯。
对于白族的传统艺术、音乐、舞蹈等文化形式要抱有尊重和欣赏的态度,不要对其嗤之以鼻或不屑一顾。
总之,与白族人交往时,要尊重他们的宗教信仰、传统习俗和饮食习惯,了解并尊重他们的服饰文化,友善交流增进了解。
只有相互尊重,才能在交往中建立起良好的互信和友好的关系。
白族

五、白族的民族服饰
• 白族人崇尚白色,常着白色衣服。
• 大理等中心地区男子缠白色或蓝色包头, 上穿白色对襟衣,外套黑领褂,下穿白色、 蓝色长裤,出门时,常背挂包,有的还佩 挂长刀。
• 女子服饰各地有所不同。大理一带多用绣
花布或彩色毛巾缠头,穿白上衣,红坎肩,
或是浅蓝色上衣、外套黑丝绒领褂。腰系
• 饵块
• 饵块又称粑粑,是广泛流行于云南的传统 小吃。但是,大理饵块别具特色:将蒸熟 的米团,放在大理石垫板上,用工搓揉。 包入糖和核桃盐、卤腐等,置炭火炉烘烤。 这种现揉现烧的饵块,软香可口。
• 乳扇
• 乳扇是产于大理洱源的奶制品,是白族等 滇西北各民族中吃的一种奶酪。用牛奶制 成。乳白色,片状,成卷,状如折扇,故 得名乳扇。生吃、干吃、油炸、煎烤均可。 是下酒的好菜。
绣花短围腰,下穿蓝色宽裤,足蹬绣花鞋。
已婚者挽髻,未婚者垂辫于后或盘辫于头,
都缠以绣花、印花或彩色毛巾的包头。
• 在白族姑娘的头饰上,蕴含着一个大家非
常熟悉的词语,它就是:风花雪月。
• 解释:白族少女的帽子,垂下的穗子是下
关的风;艳丽的花饰是上关的花;帽顶的
洁白是苍山雪;弯弯的造型是洱海月。
六、白族饮食习惯
白族
• • • • • • • • • •
一、白族历史 二、白族分布 三、白族传说 四、白族概况 五、白族的民族服饰 六、白族饮食习惯 七、白族的民居建筑 八、白族的传统节日 九、白族的其他习俗 十、白族的禁忌
一、白族历史
• 洱海区域和滇地区域皆是白族原始文化和古代文化的两大摇篮,也是祖国西 南边地最早的文化发祥地。大理州宾川县白羊村遗址表明:约距今4000年前, 相当于夏王朝早期,远古白族先民已进入比较完整的原始社会,已有木结构 聚落,能种植水稻,驯养家畜。距今3200年,相当于商王朝后期的剑川县海 门口遗址近千件出土文物表明:白族先民已进入铜石并用、以青铜为主的新 石器时代晚期。祥云县大波那铜棺墓葬、楚雄市万家坝、晋宁县石寨山、江 川县李家山等地丰富精巧的青铜器遗址的发现表明,早在战国时期,白族先 民已跨入有“常处”、有“君长”的家长制社会。在洱海西岸创建了以叶榆 部落为主体的“叶榆国”政体,定“益都”(今大理喜州)为“国都”,“创建 了洱海区域的农业文化”。同时代,大批游牧的“昆明”人进入农业民族的 叶榆人所居住的坝区,并部分与叶榆人融合。公元前二世纪左右,秦王朝开 始经营“西南夷”。公元109年(元封二年),汉王朝在昆明设置益州郡,不久 在大理地区设置叶榆(今大理)、云南(今祥云)、邪龙(今巍山)、比苏(今云龙)四 县,白族正式纳入益州郡建制。汉唐之际,叶榆后裔张氏龙佑那至张乐尽求 在洱海之南弥渡建立了历经300多年的“白子国”,“建城邑,务农桑”。至 唐朝贞观年间,始禅让于巍山蒙氏。唐代,公元8世纪40年代,白族先民与彝 族先民共同创建了强盛的“南诏国”。国王是“乌蛮别种”,但其文臣武将 中大多数由白族贵族担任。经济文化始终以白族先民“河蛮”为主导。大批 贵族子弟赴成都学习汉文化。以“河蛮”为代表的“白蛮语”为是我国西南边疆一个少数民族。主要 分布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丽江、碧 江、保山、南华、元江、昆明、安宁等地 和贵州毕节、四川凉山、湖南桑植县等地。
白族的禁忌习俗

汇 报 人 :
XXX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壹
贰
叁
肆
伍
白族起源于古代羌族,后来与南诏、大理国等地方政权融合,形成了具有独特文化的民族。
白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和丽江市、怒江州等地,是云南省内人口较多的民族 之一。
白族有自己的语言,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同时也有自己的文字,文字多用于书写 历史、文学和宗教经典。
添加标题
白族的节庆活动:白族有许多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等。这些节庆活动不仅是白族人团聚 和娱乐的时刻,也是传承白族文化的重要方式。
添加标题
白族的饮食文化:白族人的饮食文化非常独特,他们喜欢吃酸、辣、甜的食物,如酸菜鱼、辣椒炒肉、 糖醋排骨等。这些食物不仅是白族人的美味佳肴,也是白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增强民族认同感:白族禁忌习俗作为白族独特的文化现象,在当地社会中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和遵守。这些 习俗不仅让人们感受到白族的独特性和差异性,还增强了人们的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
促进旅游发展:白族禁忌习俗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观和体验。这些习俗不仅 丰富了旅游的文化内涵,还为当地的旅游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资源和支持。
不要随意进入白族的私人空间,尊重他们的隐私。 在交流中,避免涉及敏感话题,如政治、宗教等。 不要随意评论白族的文化、传统和习俗。 在交往中,要尊重白族的风俗习惯,避免做出不礼貌的行为。
不要随意进入白族人的生活空间,尊重他们的隐私。 不要随意触碰白族人的物品,尤其是祭祀用品。 在白族人的聚居地,不要大声喧哗,影响当地人的生活。 在与白族人交往时,不要使用不敬的语言,尊重当地人的信仰和习俗。
种类:白族的禁忌习俗种类繁多,包括语言、行为、饮食等方面的禁忌,这些禁忌在白族社会 中具有很高的地位和影响力。
白族人的特点及禁忌

白族人的特点及禁忌
白族人的特点及禁忌如下:
1、白族人非常讲究长幼之分,男女之别,且白族人非常爱惜粮食,吃饭的时候,不能掉米粒,掉了也要捡起来吃,另外吃完饭要注意摆放好碗筷。
2、春节初一,白族人禁忌饮荤食以此来敬佛神,还有忌外人进门,忌扫地,忌用水不能往门外泼洒等。
3、忌讳见蛇交和天空流星流逝。
4、在立秋节气日,白族人还会禁忌下田间地里劳作,白族人认为立秋时“秋绳”密布田野,下田间地里劳作会踩绊“秋绳”,影响庄稼收成。
拓展资料
白族自称白子、白尼、白伙,后统称为“白人”。
其别称有民家、那马、勒墨、勒布等6多种。
过去汉族称之为民家,以与军家相别,元、明史籍称之为白人,纳西语称之为勒布、那马,傈僳语称之为勒墨,藏语称之为勒波,彝语称之为娄哺、洛本、罗基颇,在新中国成立后,根据广大白族人民的意愿,正式确定以“白族”作为统一族称。
白族有哪些礼仪和禁忌白族习俗介绍

白族有哪些礼仪和禁忌白族习俗介绍白族的风俗习惯,白族是云南特有民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其余分布于云南各地、贵州省毕节地区及四川凉山州。
白族都有哪些生活习惯和礼仪禁忌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白族的礼仪习俗,希望你会喜欢!白族的礼仪习俗传统节日火把节抢升斗三月街,又名“观音市”,是白族盛大的节日和佳期。
农历三月十五至二十日在大理城西的点苍山脚下举行。
最初它带有宗教活动色彩,后来逐渐变为一个盛大的物资交流会。
火把节,农历六月二十五在白族屯寨举行。
绕三灵,农历四月下旬,为期三四天。
石宝山歌会,农历七月末的在石宝山石钟寺举行三天;剑川骡马会本主节蝴蝶会火把节茈碧湖歌会海西海歌会朝鸡节,农历一月初一至十五在宾川鸡足山举行;耍海会,农历八月初八在大理才屯举行;葛根会,农历一月初五在大理三塔寺内举行。
住屋形式白族住屋形式,坝区多为“长三间”,衬以厨房、畜厩和有场院的茅草房,或“一正两耳”、“三方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的瓦房,卧室、厨房、畜厩俱各分开。
山区多为上楼下厩的草房、“闪片”房、篾笆房或“木垛房”,炊爨和睡觉的地方常连在一起。
婚俗白族家庭里,儿子成婚后即与父母分居。
白族同宗同姓不通婚。
白族青年男女的恋爱活动比较自由,他们通常利用劳动、赶集、节日活动及赶庙会的机会谈情说爱,通过山歌试探对方,抒发感情,寻觅自己的意中人。
当白族青年男子向姑娘求恋时,姑娘如同意,要向男方送粑粑;婚礼时新娘要下厨房制作“鱼羹”;婚后第一个中秋节新娘要做大面糕,并以此表现新娘的烹调技艺。
婚礼期间讲究先上茶点,后摆四四如意(即四碟、四盘、四盆、四碗)席。
白族好客,无论平时或节日,若有客至都要先奉沈茶,并且连斟三道,称三道茶。
为客人斟茶不能斟满,民间有“酒满敬人,茶满欺人”之说。
背婚是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源县白族地区普遍流行的一种婚俗。
每逢十字路口、三岔道或人员集结的地方,陪宾们便停下来,把嫁妆码成两大摞,让新郎背着新娘围着嫁妆绕“8”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白族人的特点及禁忌
白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的大理白族自治州等地。
以下是关于白族人的一些特点和禁忌:
特点:
1. 语言和文化:白族拥有独特的语言和文化体系。
他们的语言属于汉藏语系,但与汉语有很大差异。
白族文化丰富多样,包括传统舞蹈、音乐、绘画和手工艺等方面的表现。
2. 服饰:白族人的传统服饰鲜艳多彩,富有民族特色。
男性常穿黑色上衣和白色裤子,女性则穿有着独特花纹的色彩斑斓的长裙。
3. 信仰:白族人信奉的宗教主要是白族本土宗教,同时也有佛教、道教和基督教等信仰。
4. 美食:白族美食以清淡、酸辣为特点,以米饭、豆腐、菜类为主要食材。
白族三道茶是他们的传统饮品。
禁忌:
1. 言语礼仪:白族人注重言辞的谦虚和尊重。
在与长辈、客人交往时,要用恭敬的语气称呼,避免使用粗鲁或不适当的言辞。
2. 宗教尊重:如果参观白族地区的寺庙或神圣场所,务必尊重当地的宗教信仰,不得有不当行为或言辞。
3. 用餐禁忌:与其他一些汉族地区类似,白族人也有一些用餐禁忌。
例如,不能把筷子竖立在饭碗里,不要直接用手触摸别人的碗筷。
4. 服饰尊重:在参观白族地区时,尊重当地的服饰风格,避免穿着过于暴露或不得体的服装。
总之,白族人拥有独特的语言、文化和传统,他们注重言语礼仪、宗教尊重、用餐礼仪和服饰尊重等方面的禁忌,这些都是为了维护社会和谐和文化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