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古代文人的人格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国古代文人的人格美

中国古代诗词歌赋成就辉煌,它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块神奇瑰宝,是美学欣赏的一个重要对象,它的珍贵之处不仅在于它在艺术上的成就,同时还在于它在思想上对于后世的影响。王国维曾说过:“三代以下之诗人,无过于屈子、渊明、子美、子瞻者。此四子者苟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故无高尚伟大之人格,而有高尚伟大之文学者,殆未之有也。”此四子的文学才气是与他们高尚的人格分不开的,人格美对于作家的创作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中国最早对于人格美提出要求的要数孔子与孟子两大圣人了。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与“礼”,这两大思想都涵盖了对人格美的要求。在《论语》中,有忠、恕、仁、孝、理、知、信、义等思想主张,这种种思想,都闪耀着一种人格美的光辉。其中“仁”是人格美的重要思想,其他是人格美的不同体现。他要求美以‘仁’为内容,点明了美在内容方面的本质特征。

孟子在继承孔子美学的基础上更深入地论述了人格美这个问题,高扬了人格美的意义和价值。孟子在中国美学史上第一次明确指出人的道德、操行能像声、色、味一样引起人们普遍的愉快感受,从而使人格精神成为新的审美对象。

孟子认为人格美的内涵就在于它所体现的仁义道德。孟子把个体人格的美和道德上的善联系起来,他认为个体从追求善的自觉努力中能够升华至对人格美的追求,体现出一种以天下为己任的强烈担当精神和博大的胸怀。个体为了实现善,必须始终保持一种奋发蓬勃的精神状态,要“善养吾浩然之气”。

孟子认为,“浩然之气”的形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长期不懈的修养与意志的磨练。“浩然之气”的主要内容是不动心。即“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个体必须拥有坚强的意志,上升到一种崇高的精神境界,才能养成“浩然之气”。

基于儒家思想孔孟提出的人格美学说,中国几千年的文人都践行着培养自己人格美的箴言,用人格美书写作品美。

谈到具有伟大人格美的作家就不能不谈屈原。屈原发展了儒家美学思想,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美学精神。为了完善自己的人格,屈原毕生坚持“内美”和“好修”。他具有精神美和外在美的统一。在《离骚》中他自我评价曰:“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精神美”和“外在美”是屈原所看中人格美的两个方面,并认为二者是互相依存的。

“精神美”是指道德品质的修养和锤炼。首先体现在他的“清洁”,这是他人格的核心素质。在《离骚》中,屈原称“伏清白以死直兮”,他愿为清白正直去死。其次是他的强烈责任感,他说:“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屈原始终以楚国的兴衰存亡为念,即使君王疏远他,他仍“九死未悔”地承担着自己的道德责任。最后是一种执着的精神,面对“众皆竟进以贪婪兮,凭不厌乎求索”的现实环境,他义无反顾“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为自己的政治理想而不懈奋斗,甚至不惜以牺牲生命为代价。

除了精神美外,他认为还应具有“外修美”,这从他在作品中经常用“香草美人”做比喻就可以看得出来。这种精神美与外在美的统一反映了屈原强烈的自我意识和追求完美人格的精神。屈原的人格具有悲壮的美和巨大的感召力,他向当代和后代昭示着:美的人格不会随着肉体的消失而泯灭,它能唤起麻木灵魂的警醒和自觉,培养人们高尚纯洁的品格和爱国主义情感。

陶渊明的人格美也十分突出,他的特点是“真”。首先体现在他的出仕上,在《饮酒》中他提到“畴昔苦长饥,投耒去学仕”,他迫于饥寒,只得放下犁头去求官。这既显示出他本性的“真”,也看得出他的坦诚,毫不避讳。其次,陶渊明的“真”表现在他对功名的漠视以及他的愤世嫉俗,与腐朽的统治阶级毅然决裂。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归园田居》),陶渊明深感自己过去没有认清社会,他由衷地感到脱离官场是”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在仕途中展开的围绕功名富贵的追逐所形成的虚伪、欺诈、明争暗斗等恶习与陶渊明的率真的本性是相冲突的。正是陶渊明这样率真的本性,使得他的作品清新脱俗,开创了新的田园诗派,对后世影响颇深。陶渊明的一生是“真”的一生。

杜甫伟大的人格美也是众所周知的,他的现实主义诗中处处透露出他心怀国家,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操。回首我们读过的杜诗,我们曾被“国破山河在”的豪气所萦绕,我们也曾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责任所倾倒,我们既为那“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忧民意识所敬佩,我们更为那“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的忧国意识所落泪……杜甫之所以被称为“诗圣”,因为从他的诗歌中能读到那个时代的使命感,这与他自身洋溢着的使命感是分不开的,杜甫的伟大人格铸就了他的伟大诗篇。

王国维所提到的最后一位文学天才——苏轼,他也具有美好的人格。他的人格美首先表现在他的为人耿直,坚持己见,不随波逐流而又超脱的处世精神上。苏轼的一生充满了坎坷,被新旧两党都排除在外,这与他耿直的人格是分不开的。但在这种情况下,他一生从未消极颓废,而是坦然面对人生,因此他的人格美还表现在善于以旷达的胸怀、达人的修养、哲人的睿智来对待逆境中的苦难生活。如《定风波》中他说:“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情。”面对“穿林打叶”的风雨,苏轼从容不迫,无所畏惧,正是他乐观面对残酷人生的真实写照。苏轼的人格美还表现在发扬“仁者爱人”的精神上,以博爱的胸怀热爱所有的人,因此他的为官总是赢得百姓赞誉。苏轼将优雅、乐观的人格美带进文学创作,使得他的诗、词、文不仅有深沉博大的理性思考,而且有超旷飘逸、豪放爽朗、清雄刚健的风神气骨。

在儒家文化的培育下,中国古代的文人无不具有伟大的人格美,正是内在的人格美渗透到作品中,才使得中国古代的诗词歌赋不仅文辞美妙,更是感情至深、思想至醇。文人的人格美给了作品以血肉,形成了别样的风骨。后世读到的不仅仅是冰冷的文字,而是文人们跳动的内心。这样有灵魂的诗,怎能不打动人,怎能不流芳千古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