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学风格来谈谈徐志摩的灵性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文学风格来谈谈徐志摩的灵性

晏碧荣

文学院081班3号

【摘要】徐志摩是一位极富灵性的天才诗人。他追求自由浪漫的气氛禀赋,形成了他那清新自然,整饬华美的创作风格。本文将从文学风格的三个基本特征[1]即创作个性的风格形成的内在根据;主体与对象,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是风格存在的基本条件;语言组织和文体特色是风格呈现的外部特征来探讨徐志摩的灵性。

【关键词】个性风格灵性

当创作个性融入文学作品的整体中并通过言语形式表现出来,能够引起读者产生持久的审美的艺术独创性时,便形成了文学风格。20世纪初,中国大地上掀起了一场震惊中外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伴随着新思潮的涌入,一批热血青年从封建枷锁中挣脱出来。追求灵性的徐志摩便是其中一根顶梁柱。以他特有的灵性风格抒写着逝水的一生。

一、个性经审美创造的升华而成风格

创作个性是作家气质禀赋,思想水平,审美趣味,艺术才能等主观因素综合而成的习惯行为方式,它是在日常个性的基础上经审美创造的升华而形成的独特的艺术风格。徐志摩就是在新思潮的滋养下诞生的一位性情青年。

徐志摩,1897年1月15日生于浙江海宁县硖石镇的一个颇具影响力的乡绅家里,父亲徐申如是个精明的生意人“他迫切地要将自家的产业尽快开拓出来,他要给儿子最好的教育和发展规划。[2]

童年的徐志摩,念的是私塾,那里也只是耳濡目染老学究的“唱词”,对他的思想并无多大的影响。14岁进入杭州府学堂,在这里,他能以最大的速度接受新知识,新事物。1915年从杭州第一中学毕业,随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秋天顺利地转到天津的园立北洋大学,在那里,他曾以英文名字励志: 徐志摩给自己取了一个和美国第一任财政部长亚历山大·汉米尔顿一样的名字。他选了汉米尔顿(Hamidton),因为他很想成为大立法者和经济学家。[3]可见,当时他志存高远,1918年,拜梁启超为师。

因以为科举制早在辛亥革命时就已推翻,现实出国深造就成为他们寻求进身之阶的一条捷径。徐申如当然不会错过这一大好机会的,1918年8月徐志摩启程赴美留学。在那里开启了他生活的一道全新之门。然而好景不长,1919年,巴黎和会上的外交失败在国内外引起了极大轰动。国外留学生举行了惊心动魄的游行示威。国内也轰轰烈烈地推行新文化运动。

恩师梁启超不遗余力地表达了对民主国家和全民政治的向往,而这个观念恰是徐志摩后来一直信守的社会政治理念。在英国和欧陆游学不到一年,他确定了其精神生命中极其重要的三个因素:社会民主的政治思想,自由主义的文化精神和轻灵浮夸的浪漫气质。

一个性灵青年就如此滋生暗长起来了,这对他之后的文学风格的形成起了很大的作用。

二、“风格即人”

布封提出“风格即人”的观点,“风格是当我们从作家身上剥去那些不属于他本人的东西,所有那些为他和别人所共有的东西之后所获得的剩余和内核”[4]他强调作家风格的重要性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徐志摩他瞬间的灵性一旦爆发便不可收拾。

(1)康桥教我睁了眼

康河从剑桥大学城穿过,那些保持着中世纪建筑原貌的学院依河而立,这派英格兰的幽美风景是喧嚣的纽约都市所寻不到的。

我不敢说康桥给了我多少学问或是教会了我什么,我不敢说受了康桥的洗礼,一个人就会变气息,脱胎换骨,我敢说的只是——就我个人说,我的眼是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的意识是康桥给我的胚胎。[5]

他所谓的“真正的康桥生活”就是忙着会友人,看风景更忙着把诗意灵感泼到纸上,在那样一个如诗如歌的世界里,康桥给了徐志摩太多的灵感,泉涌般的灵性成就了他创作的一个高峰。

他曾在《康桥再会罢》里感叹到:

然这一年中,我心灵革命的怒潮

尽冲写在你妩媚河身的两岸。

……

康桥!汝永为我精神依恋之乡!

……

而此精神,正如宛次宛士所谓

“通我血液,浃我心脏”

有“镇驯矫饬之功”[6]

1928年,徐志摩再游剑桥,归园路上,顿生灵感,在中国海上写就名篇《再别康桥》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7]

(2)我的“忘年交”兼我的“情人”

林长氏是梁启超的挚友,两人都是民国初年的宪法研究会成员曾同在段祺瑞的内阁中任职。眼下,他是受过排挤而辞去司法总长一职以“国际联盟中国协会”成员的身份携女儿林徽周游历,欧洲的徐志摩到达伦敦两个月后就遇到了访欧的林家父女,他开始就没有师生成长之间的隔膜,却有一份忘年的朋友情谊。在英国,在徐志摩的人生观与艺术观形成的过程中,这个在民国初年闻名士林的书生逸士和倡言宪政,推进民主政治的政客,给予他相当大的影响,两人间的了解和契合不足为旁人道,而彼此却有相见即相知的诧异,是这个亦师亦友的前辈首先唤醒徐志摩性情中善感的部分和对文艺新潮的热心。

“灵性”来潮时,徐志摩让远洋而来的妻子张幼仪独自坐在一个乡间的小屋子,自己却和住在伦敦的“情人”林长氏热烈的通信,他们一种几乎不可理喻的方式进行心灵交流:两虚设了一段乱世情缘,徐扮一个有夫之妇仲昭,而林是有妇之夫苣苳。两情人在1911年兵荒马乱的境遇下鸿雁传书,互诉衷肠,这实在是个矫情的游戏,只有“万种思情天地着”的林长氏和年少浪漫的徐志摩才气息相投,有这番兴致。

(3)徽徽,许我一个未来

徐志摩在林长氏伦敦的富所里,再见到狄更生的那次下午茶后,初始当时已游历大半个欧洲并正在伦敦圣玛丽学院读书的林徽因这个有着清丽的容颜活泼的个性逼人的才气的女子就这样走入了徐志摩的生活,也就在徐志摩还与“梦中情人”林长氏不可理喻地互致“情书”之时,又不可收拾地爱上了这个正值豆蔻年华的女孩。

林徽因的进入,给徐志摩的思想注入了几许泓亮的“灵性”

我是天边的一朵云

我偶尔投影在你心底

你不必惊讶,更无须欢喜

瞬间便消灭了踪影

你我相遇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

我有我的

方向

你记得也好

最好忘记

这交汇时互放的光芒[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