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10年药用真菌成分及活性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可能成为治疗丙型肝炎的新方法。

脊髓灰质炎病毒是单链RNA 病毒。

它感染细胞后6~8h,造成细胞溶解、释放病毒颗粒。

在病毒感染前,将针对壳(capsid)基因的小干扰RNA siC 转入细胞,可以显著抑制随后的病毒感染[18]。

而非相关的小干扰RNA 不影响病毒的感染。

但如果将siC 转染细胞继续培养95h,由于siC 作用靶点出现了点突变,对siC 不再敏感。

病毒繁殖最终将细胞溶解。

提示有效的RNA 干扰抗病毒,小干扰RNA 与靶序列一致性是至关重要的。

6 展 望
由于小干扰RNA 诱导的RNA 干扰能够高效地将互补序列的RNA 降解,使小干扰RNA 有可能成为抗病毒的细胞内免疫原(i ntracellular i mmunogen)[15]。

体外培养细胞试验已证实,小干扰RNA 对HIV 侵入细胞,细胞内病毒复制、形成前病毒,以及子代病毒组装和释放等HIV 病毒感染各个阶段均有很强的抑制作用。

目前小干扰RNA 抗HIV 感染仅局限在培养细胞阶段,并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小干扰RNA 的作用是序列特异的,一个碱基的改变将显著影响小干扰RNA 的作用[10]。

而病毒复制时,非常容易生产出突变的子代病毒,使突变病毒逃离小干扰RNA 的作用。

因此,寻找病毒基因组中的保守区作为靶点,或应用两种以上的小干扰RNA 可以增加RNA 干扰的作用。

此外,用转染的方法虽能将表达小干扰RNA 载体导入原代细胞,但效率不是很高。

Qin 等[15]报道的转染率仅在40%左右。

最后,病毒RNA 可有二级结构或结合蛋白,使小干扰RNA 不能接触病毒RNA 的互补区,限制了小干扰RNA 的作用。

随着小干扰RNA 技术的改进,利用小干扰RNA 减少细胞表面HIV 受体,降解细胞内HIV 核酸和阻止病毒复制,将有望成为预防、治疗HIV 感染的有效方法。

参考文献
[1]
Fire A,X u S,Montgomery MK,et al Potent and specific genetic in
terference by double stranded RNA in Cae norhabditis ele gans [J ] Nature ,1998,391(6669):806
[2] Hamil ton AJ,Baulcombe DC A Species of s mall antisens e R NA in pos ttranscriptional gene silenci ng i n plants [J ] Sc ienc e ,1999,286(5441):950
[3]
Li H,Li W,Ding SW Induction and suppressi on of R NA by an ani
mal virus[J] Sc ienc e ,2002,296(5521):1219
[4]
Knight SW,Bass BL A Role for the R Nas e Enzyme DCR 1in RNA i nterference and germ li ne development in caenorhabditis elegans [J] Sc ienc e ,2002,293(5538):2269
[5] Berns tei n E,Caudy AA,Hammond SM,e t al Role for a bi dentate ribonuclease in the ini tiation step of RNA interference [J] Nature ,2001,409(6818):363
[6] Sijen T,Fleenor J,Simmer F,et al On the role of RNA amplifica tion i n ds RNA tri ggered gene silencing[J] Ce ll,2001,107(4):465 [7] Caplen NJ,Fleenor J,Fire A,e t al dsR NA mediated gene silenci ng in cultured Dros iphola cells:a tis sue culture model for the analysis of RN A i nterference[J] Gene ,2000,252(1~2):95
[8] M i nks MA,West D K,Benvin S,et al Struc tural require ments of double stranded R NA for the activation of 2 ,5 oli go(A)polymerase and protein ki nase of interferon treated HeLa Cells[J] J Biol Che m ,1979,254(20):10180
[9] El bashir SM ,Harborth J,Lendeckel W,e t al Duplexes of 21 nu cleoti de RNAs mediate RNA i nterference in cultured mammalian cells
[J] Nature ,2001,411(6836):494
[10] J acque J,Triques K,Stevenson M Modulation of HIV 1replicati on by RNA interference[J] Nature ,2002,418(6896):435
[11]
Lee NS,Dohjima T,Bauer G,e t al Expression of s mall i nterferi ng RNAs targeted agai nst HIV 1rev transcripts i n human cells[J] Nat Biote ch ,2002,20(5):500
[12] Novina CD,Murray MF,Dykxhoorn DM,et al si RNA di rected in hibi ti on of HIV i nfecti on[J] Nat M e d ,2002,8(7):681 [13]
Capodici J,Kariko K,Weis sman D Inhibi ti on of HIV 1infecti on by s mall interfering RNA mediated RNA interference[J] J Immunol ,2002,169(9):5196
[14]
Dean M,Carrington M,Winkler C,e t al Genetic restricti on of HIV 1and progres sion to AIDS by a deletion allele of the CKR5s tructural gene[J] Sc ience ,1996,273(5283):1856
[15]
Qi n X,An D,Chen ISY,e t al Inhibiting HIV 1i nfecti on i n hu man T cells by lenti viral mediated delivery of s mall interfering R NA agains t CCR5[J] Proc Natl Acad Sci U SA ,2003,100(1):183 [16]
Ge Q,McManus MT,Nguyen MT,et al RNA i nterference of in fluenz a vi rus production by directly targeting mRN A for degradati on and indirectly inhibi ting all viral RN A transcription[J] Proc Natl A c ad Sc i U SA ,2003,100(5):2718
[17]
Wilson J A,Jayas ena S,Khvorova A,et al RNA interference blocks gene expres sion and RN A synthesis from hepatitis C replicons propagated in human liver cells[J] Proc Natl Acad Sc i U SA ,2003,100(5):2783
[18]
Gi tli n L,Karelsky S,Andi no R Short interfering RNA confers in tracellular antivi ral i mmunity i n human cells [J] Nature ,2002,418(6896):430
(收稿日期:2003 10 23)
作者简介:康洁,女,在读博士 *
通讯作者:陈若芸,女,研究员,硕士生导师 Tel:(010)63165325 Fax:(010)63017757 E mail:
ruoyunchen@hotmail com 近10年药用真菌成分及活性研究进展
康洁,陈若芸*
(中国医学科学院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药物研究所,北京100050)
摘要:目的 综述近10年药用真菌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方法 查阅近10年国内外有关药用真菌的文献,并进行总结、分析。

结果 药用真菌含多种化学成分,具有抗肿瘤、抗高血压、降血糖等多种药理活性。

结论 我国药用真菌资源丰富,应进一步研究与开发。

!
86!Chin Pharm J ,2005January,Vol 40No 2
中国药学杂志2005年1月第40卷第2期
关键词:药用真菌;化学成分;药理作用
中图分类号:R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2494(2005)02-0086-04
药用真菌是天然药物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全国中药资源普查表明,我国有药用真菌110属,289种。

传统药用及试验具有药效的真菌多达400余种,但日常大量用于临床的只有几十种。

目前已作药用的真菌有茯苓(Poria cocos)、灵芝(Ganoderma lucidum)、雷丸(Om p halia lapidescens)、冬虫夏草(Cordycep sinensis)、蜜环菌(Armillaria mella)、安络小皮伞(Marasmius androsaceus)等。

药用真菌化学成分的种类较为丰富,包括萜类、甾醇、生物碱、氨基酸、肽类、多糖等。

药用真菌的药理作用也很显著,有抗肿瘤,提高免疫力,抗高血压,降血糖,抗血栓形成等。

因此,药用真菌的研究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已成为探索和发掘新药的重要领域。

现就近10年药用真菌的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研究进展做一介绍。

1 化学成分
1 1 三萜
三萜类化合物是真菌化学成分中重要的一部分,研究较多的是茯苓三萜和灵芝三萜,研究较少的是桦褐孔菌三萜。

1 1 1 茯苓三萜 茯苓三萜可分为2个类型[1],羊毛甾烷三萜烯型和3,4 开环羊毛甾烷三萜烯型。

其中羊毛甾烷三萜烯型中的茯苓环酮双烯三萜酸是一类新的天然化合物[2]。

羊毛甾烷三萜烯型化合物有12个,主要来源于茯苓内核、茯苓皮和茯苓菌株培养液[1]。

3,4 开环 羊毛甾烷三萜烯型:该类型化合物有9个,仅存于茯苓皮中[1]。

1 1
2 灵芝三萜 灵芝三萜类化合物,相对分子质量一般在400~600,化学结构较为复杂,目前已知有7类不同的母核结构,三萜母核上有多个不同的取代基,常见有羧基、羟基、酮基、甲基、乙酰基和甲氧基等。

从1982年到1990年,从灵芝属中分离得到103种三萜类新化合物。

自1991年以来,从灵芝属真菌的子实体、孢子粉和菌丝体中先后又分离得到近20种三萜类化合物[3]。

1 1 3 桦褐孔菌三萜 何坚等[4]从桦褐孔菌(Fuscoporia obliqua)石油醚部分得到3个新三萜,分别为fuscoporianol A, fuscoporianol B和fuscoporianol C。

1 2 二萜类
二萜类化合物因其有独特的生物活性而倍受人们的关注。

Hiromichi等[5]从猴头(Hericium erinaceu m)菌丝体中分得一个新二萜化合物eri nacine P。

1 3 原伊鲁烷型倍半萜芳香酸酯
杨峻山等在1988~1991年间从蜜环菌(Armilla ria mella)菌丝体的石油醚、丙酮部分分得11个新的原伊鲁烷型倍半萜芳香酸酯。

近年Momose等[6]又从中得到3个新的原伊鲁烷型倍半萜芳香酸酯。

1 4 甾醇类
真菌中普遍存在麦角甾醇类及其衍生物,亦有少部分豆甾醇类化合物。

麦角甾醇环氧、过氧化合物具有一定抗肿瘤活性。

近年报道的9个新的环氧、过氧化合物:6,9 epidioxy ergosta 7,22 dien 3 ol[7];5,6 epoxy ergosta 7,22 dien 3 ol[8];5 ,
8 epidioxy (22E,24R) 23 methylergosta 6,22 dien 3 ol[9];5 ,
9 epidioxy 3 hydroxy (22E,24R) ergosta 7,22 dien 6 one[9];
5 ,9 epidioxy 3 hydroxy (24S) ergosta 7 en
6 one[9];5 ,6 e poxy (22E,24R) ergosta 8,22 dien 3 ,
7 ,14 triol[9];5 ,6 ;
8 ,
9 diep oxy (22E,24R) ergost 22 ene 3 ,7 diol[10];5 ,6 ;8 ,9 diepoxy (22E,24R) ergost 22 ene 3 ,7 diol[10];5 ,6 epoxy (22E,24R) ergosta 8,14,22 triene 3 ,7 diol[11]。

1 5 生物碱
在真菌化学成分中,生物碱也是重要的一类,以前对吲哚类生物碱报道较多,近年腺苷类、环肽类生物碱也有一些报道。

1 5 1 腺苷生物碱类 姜泓等[12]从人工蛹虫草(Cordyceps milita ris)子实体中分离得到5个腺苷类化合物。

1 5
2 环肽生物碱类 大多数药用真菌都含有各种氨基酸,几个氨基酸环合在一起便成为肽。

姜泓等[12]从人工蛹虫草(Cordyceps milita ris)子实体中分得一新化合物虫草环肽A(cordycepep tide A)。

1 6 鞘脂
鞘脂广泛存在于各类真菌中,是真核生物细胞质膜的成分。

真菌来源的鞘酯基本结构为神经酰胺,即以(神经)鞘氨醇为基本骨架,与长链脂肪酸形成的酰胺类化合物。

根据与神经酰胺1位羟基相连的基团不同,可将鞘脂分为以下几类:神经酰胺,脑苷,糖鞘脂,肌醇磷酸神经酰胺,二肌醇磷酸神经酰胺。

在各类结构中,由于鞘氨醇和脂肪酸链的长度、双键以及羟基的多少和位置不同,鞘脂的结构变化也较多[13]。

1 6 1 神经酰胺(ceramides) Jin等[14]从蜜环菌(Armilla ria mellea)中分离得到一新化合物armillaramide。

Yasunori等[15]从灰树花(Gri fola fron dosa)孢子粉中分离得到4个新神经酰胺,其鞘氨醇骨架均相同,区别仅在于脂肪链长短不同(n分别为19,20,22,23)。

1 6
2 脑苷(cerebrosides) 脑苷为神经酰胺的1位羟基与糖连接而成。

这类化合物的结构根据所连糖的种类不同,可分为葡萄糖脑苷和半乳糖脑苷。

真菌中常见的是葡萄糖脑苷。

于能江等[16]从灵芝一共生菌(Calca risporiu m arbuscula)的发酵菌丝体中分得4个脑苷化合物,其中一个鉴定为[(4E, 8E,3E,2S,3R,2R) 2 hydroxy 3 hexadecenoyl 1 O D glucopyranosyl 9 methyl 4,8 sphingadienine]。

1 6 3 糖鞘脂(glycosphingolipides) 糖鞘脂为神经酰胺的1位羟基与寡糖连接而成。

1 6 4 肌醇磷酸神经酰胺(inositolphosphoceramides) 这类化合物是由磷酸分别与神经酰胺的1位羟基以及肌醇或其衍生物的1位羟基连接而成的二酯。

这类化合物还未在高等真核生物中发现。

由于这类化合物结构复杂,目前全部鉴定
!
87
!
中国药学杂志2005年1月第40卷第2期
Chin Pharm J,2005January,Vol 40No 2
的还很少。

Maud等[17]从Phytophthora p a rasitica Dastur中分离得到一IPC类化合物。

1 7 多糖
多糖具有复杂的生物活性和多方面的用途,多数真菌抗肿瘤有效成分为多糖,因此真菌多糖的提取分离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真菌多糖大致可分为葡聚糖,甘露聚糖,杂多糖,糖蛋白和多糖肽。

Kazuo等[18]从雷丸(Om p ha lia lapidescens)中得到一葡聚糖,分子主链为 D (1∀3)连接的葡聚糖,支链连在主链的O 6位,每隔3个主链单元连接2个支链。

Qipin等[19]从银耳(Tremella fuci f ormis Berk)中得到一甘露聚糖,分子主链为 D (1∀3)连接的甘露糖,支链分别连在主链的O 2,O 4,O 6位。

从松杉灵芝(Ganoderma Tsugae Murr)[20]菌丝体中得到的杂多糖GFb,相对分子质量为9 8万,主链为1∀6葡萄糖基和1∀6半乳糖基构成,二者之比为1#1,侧链由1∀3葡萄糖基,1∀4葡萄糖基,末端葡萄糖基及末端半乳糖基构成。

1 8 糖蛋白和多糖肽
黎铁立等[21]从泰山赤灵芝[Ganode rma lucidu m (W Curt Fr )Karst]中分离得到7个肽多糖,其中两个为TGLP 2和TGLP 3。

TGLP 2相对分子质量为20 9万,为 (1∀3)(1∀4)连接的甘露葡聚糖肽,含肽量为8 9%。

TGLP 3相对分子质量为4 5万,为 (1∀3)(1∀4)(1∀6)苷键连接的葡聚糖肽,且有 苷键存在,含肽量为4%。

2 药理活性
药用真菌化学成分种类繁多,药理活性也表现在很多方面。

2 1 抗癌作用
近年来,对真菌多糖抗癌活性的报道很多,具有抗肿瘤作用的真菌多糖大部分为葡聚糖,一般以 (1∀3)(1∀6)糖苷键连接的葡聚糖是有活性的。

相对分子质量越大,抗癌效果越好。

真菌多糖并不是直接杀死癌细胞,而是激活机体内各种免疫应答,从而激活T细胞,而产生抗癌作用。

茯苓三萜对多种肿瘤均有很强的抑制活性,如肺癌,卵巢癌,皮肤癌,中枢神经癌,直肠癌等[22]。

灵芝三萜可抑制脾脏原生肿瘤和肝脏转移瘤,其抑制转移瘤的机制可能为灵芝三萜抑制了由肿瘤引起的血管增生[23]。

2 2 免疫调节作用
香菇多糖在体内能显著加强细胞对白介素 2及活化因子的应答。

同样,它能使带瘤宿主助细胞被抑制的活性恢复到正常水平,使体液的免疫反应完全恢复正常[24]。

灵芝多糖对小鼠混合淋巴反应(MLR)有促进作用,对MLR中的T淋巴细胞增殖有加速转化的作用,对免疫抑制剂环磷酰胺的抑制作用有拮抗作用[25]。

灵芝中的有机锗,是较理想的免疫增强剂。

2 3 心血管系统作用
冬虫夏草中蛋白质大分子部分的提取物,按8,16,24,32mg!kg-1分别静脉注射给麻醉的小鼠,结果显示降压效果与剂量有依赖关系,32mg!k g-1的剂量降压效果最好,可使血压下降(58∃4)mmHg,且能持续45min。

其降压机制可能是通过松弛外周血管张力而实现的[26]。

从人工培养冬菇菌丝体中获得一种具有抗血栓形成作用的蛋白质,能完全预防体外血栓形成,且无论体内或体外,都具有对抗胶原引起的血小板聚集作用[27]。

茯苓三萜可降低非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大鼠的高血糖,葡萄糖耐药性实验表明其机制可能为茯苓三萜对胰岛素有增敏作用[28]。

人工蛹虫草水提液中相对分子质量在2000以下的部分,显示较好的降糖活性,给药1h后,小鼠血浆中葡萄糖含量下降了24 5%[29]。

2 4 肝脏保护作用
灵芝乙醚部分可保护由CCl4引起的肝损伤,这可能与其具有抑制 葡萄糖苷酸酶活性有关[30]。

2 5 清除自由基作用
灵芝、灰树花、银耳等的多糖均有对过氧化物和羟自由基清除作用[31]。

灵芝抗衰老作用可能与其自由基清除作用有关。

2 6 抗HIV 1活性
灵芝三萜Ganoderi ol F和ganodermanontriol有抑制HIV 1的活性,两者抑制HIV 1的浓度均为7 8g!mL-1[32]。

从金针菇子实体中分离出一新的低分子量的蛋白质,能抑制HIV 1的可逆性转录酶。

3 结 语
我国药用真菌资源丰富,很多地方已具备大量栽培的条件,因此原料较易获得。

药用真菌化学成分的结构种类丰富,又具有广泛的药理活性,还可用其作为先导物,开发新的天然药物。

现在研究的一般都是人工培养的具有营养滋补的可食用菌,而野生或有毒的真菌研究较少,而这些菌往往具有很强的药理活性,是新药研究和开发的一个重要领域。

总之,药用真菌的研究和开发具有广阔的前景,有待于深入研究开发。

参考文献
[1] 仲兆金,许先栋 茯苓三萜化学成分及其光谱特征研究进展
[J] 中国药物化学杂志,1997,7(1):71
[2] 许先栋,许津,顾惠儿,等 茯苓环酮双烯三萜酸的晶体结构
和分子结构研究[J] 中国药物化学杂志,1994,4(1):26 [3] 罗俊,林志彬 灵芝三萜类化合物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 药
学学报,2002,37(7):574
[4] He J,Feng XZ,Lu Y,et al Three new triterpenes from Fuscoporia
obliqua[J] J Asian Nat Prod Res,2001,3(1):55
[5] Hiro michi K,Takeshi S,Nobuo K Isolation of eri naci ne P,a ne w
parental metabolite of cyathane xyl osi dea,from Hericium eri naceum
and its biomimetic conversion into erinacines A and B[J] Te trahe dron
Lett,2000,41:4389
[6] Momose I,Sekizawa R,Hosoka wa N,e t al Melleolides K,L and
M,ne w melleolides from Armillariella mellea[J] J Antibiot,2000,
53(2):137
[7] 陈晓梅,杨峻山,郭顺星 石斛小菇中的甾醇类化合物[J]
药学学报,2000,35(5):367
[8] 石磊,曹瑞敏,卢士香,等 榛磨中一种新化合物的提取、分
!
88
!Chin Pharm J,2005January,Vol 40No 2
中国药学杂志2005年1月第40卷第2期
离及鉴定[J] 白求恩医科大学学报,1998,24(4):343
[9] Yasunori Y,Kaiko A,Hi royuki O,e t al Sterol constituents from five edible mushrooms[J] Che m Pharm Bull ,1998,46(6):944
[10] Yasunori Y,Makiko E,Yos hino T,et al Sterol cons tituents from seven mus hrooms[J] Chem Pharm Bull ,1999,47(6):847
[11]
Naoko O,Keiko A,Rei K,et al Sterol cons tituents from two edi ble mushrooms ,Lenti nula edodes and Tricholoma matsutake [J] Che m Pharm Bull ,2000,48(5):749
[12] 姜泓,刘珂,孟舒,等 人工蛹虫草子实体化学成分研究[J] 药学学报,2000,35(9):664
[13] 谢芬,郭顺星 真菌来源鞘酯的结构及其活性研究进展[J ] 中国药学杂志,2002,37(7):481
[14] Jin MG,Ze J D,Ji KL A new ceramide from Basidiomycetes Armil laria mellea[J] Chin Che m Lett ,2001,12(2):139
[15]
Yasunori Y,Takaaki I,Rei K,et al Structures of ne w ceramides from the fruit bodies of Grifola frondosa[J] Chem Pharm Bull ,2000,48(9):1356
[16] 于能江,王春兰,郭顺星 灵芝一共生真菌的脑苷类成分研究[J] 中草药,2003,34(3):206
[17]
Maud B,Florence F,Corinne G,e t al Is olation and characteri zati on of inosi tol sphingophos pholipi ds from Phtophthora parasitica Dastur [J].L i pids ,1997,32(4):361
[18]
Kaz uo S,Motohiro N,Naohi to O,et al Structure and anti tumor ac tivi ty of the less branched deri vatives of an alkali soluble glucan isolat ed from Omphalia lapidescens (Studies on fungal polysac charide XXXVIII)[J] Chem Pharm Bull ,1992,40(1):261 [19]
Qi pin G,Gorin B,Ruiz hi J,e t al Conjugates of tremella polysac charides wi th microbeads and thei r TNF sti mulating ac tivity[J].Plan ta M e d ,1998,64:551
[20]
梁忠岩,张翼伸,苗春艳 松杉灵芝发酵菌丝体中水溶多糖的分离纯化与结构的比较研究[J] 真菌学报,1994,13(3):211
[21]
黎铁立,何云庆,李荣芷 泰山赤灵芝肽多糖的化学研究[J ] 中国中药杂志,1997,22(8):487
[22] Kwon MS,Chung SK,Choi JU,e t al Antimicrobial and antitumor
activity of triterpenoids fracti on from Poria cocos W ol f [J] Han %guk Sikp %um Yongyang Kwahak Hoe chi ,1999,28(5):1029
[23] Kimura Y,Taniguchi M ,Baba K Anti tumor and anti metastatic ef
fects on liver of triterpenoid fractions of Ganoderma lucidum:mecha nis m of action and i solati on of an active subs tance[J] Anticanc er Res ,2002,22(6A):3309
[24] 方积年,王顺春 香菇多糖的研究进展[J] 中国药学杂志,
1997,32(6):332
[25] 何云庆,李荣芷,邹明,等 泰山赤灵芝免疫活性多糖的化学
研究[J] 北京医科大学学报,1995,27(1):58
[26] Chiou WF,Chang PC,Chou CJ,et al Protei n constituent con
tributes to the hypotensive and vasorelaxant activities of Cordyceps sinensis[J] L i fe Sc i ,2000,66(14):1369
[27] 程桂芳,杨永春,刘大培,等 人工培养冬菇菌丝体中抗血栓
形成成分的分离和生物学性质[J] 中国药理学通报,1992,8(1):20
[28] Mayumi S,Takaaki T,Yoshi ki N,et al Dehydrotrame tenolic acid
induces preadipocyte di fferentiation and s ensitizes ani mal models of nonins ulin dependent diabetes melli tus to i nsuli n [J ] Biol Pharm Bull ,2002,25(1):81
[29] Kwon YM,Cho SM,Kim J H,et al Hypoglyce mic effect of Cordy
ceps militaris[J] Saengyak Hakhoec hi ,2001,32(4):327 [30] Ki m DH,Shim SB,Kim NJ,e t al Glucuronidas e i nhi bitory activ
i ty and hepatoprotective effect of Ganoderma lucidum[J] Biol Pharm Bull ,1999,22(2):162
[31] Liu F,Ooi VEC,Chang ST Free radical scavenging activities of
mushroom polysaccharide extracts [J ] Li fe Sci ,1997,60(10):763
[32] Sahar EM ,Meselhy R M,Nori o N Anti HIV 1and Anti HIV 1 pro
tease substances from Ganode rma lucidum [J] Phytoche mistry ,1998,
49(6):1651
(收稿日期:2003 10 23)
&第七届全国青年药学工作者最新科研成果交流会在杭州市召开 由中国药学会主办、浙江大学药学院承办、中国大冢制药有限公司协办的∋中国大冢杯(第七届全国青年药学工作者最新科研成果交流会,2004年12月4日至5日在浙江省杭州市召开。

来自全国各地的120多名代表和专家参加了本届会议。

中国药学会副秘书长、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田颂九研究员,浙江大学副校长程家安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杨峻山教授,军事医学科学院毒物药物研究所恽榴红研究员,沈阳药科大学药学院院长潘卫三教授,浙江大学药学院副院长胡永洲教授,浙江大学药学院药学系副主任金一教授,中国大冢制药有限公司总经理高海春等领导和专家出席了开幕式,开幕式由浙江大学药学院常务副院长曾苏教授主持。

中国药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学院张礼和院士出席了闭幕式并作特邀大会报告。

本届会议共收到论文150篇,经过中国药学会组织专家评审,选出140多篇论文,收载在论文集中。

这些论文内容包括中药和天然药物、药物分析、药理、药剂、生化与生物技术药物、医院药学、抗生素、药物化学、制药工程、药事管理等分支学科,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药学有关学科领域青年学者研究的水平。

本届会议上评委会专家从遴选出的50多篇大会报告论文中,评选出20名获奖者。

其中沈阳药科大学郎轶咏博士、浙江大学赵锋博士荣获优秀论文一等奖,贾娴、陈莉、刘莎、张福军、方超、刘岱琳等六人获优秀论文二等奖,金方、刘志东、杨鹏远、赵庆春、张树军、张娜、傅红兴、叶敏、陈亚坤、徐道华、王伟、晁真真等十二人获优秀论文三等奖。

参加本届会议的代表都是40岁以下的青年人,其中多数是博士或副研究员以上职称人员,确实是我国药学科研队伍中的一支生力军。

青年药学工作者是我国药学事业的未来,为此,中国药学会领导和药学前辈十分重视和关心青年药学工作者的成长和进步。

从1986年至今,中国药学会已成功举办了七届这样的学术会议,通过这些学术活动,培养了一大批青年药学人才,促进了我国药学事业的繁荣和发展。

在闭幕式上,张礼和院士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殷切希望青年同志们在学术上不断充实、提高自己,在工作中严格要求自己,少一些浮夸,脚踏实地,勇攀医药科学技术高峰,勇敢地站在时代发展的前列,为推动我国药学事业的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早日成为中国药学界的栋梁之才。

今后,中国药学会将一如既往,继续举办这样的会议,为全国青年药学工作者提供一个学术讲坛和展示才华的舞台,把此会议办成国内精品和品牌会议。

[本刊讯]
!
89!中国药学杂志2005年1月第40卷第2期
Chin Pharm J,2005January,Vol 40No 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