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_类_概念看黑格尔的真理观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类”概念看黑格尔的真理观
`
〔摘要〕黑格尔的真理观排除了认识中的经验内容, 是一种先验自足的真理观, 这种真理观阵碍了自然科学的发展, 马克思等人从意识形态批判的角度对这种先验的真理观进行了经验的还原。

文章最后指出了黑格尔真理观的局限所在。

〔关键词〕真理; 正确; 经验; 意识形态
要理解黑格尔的真理观, 就要理解黑格尔的“类”的概念, “类”在黑格尔那里, 有两层含意, 其一是指事物的本质, 其二指他所谓的纯粹的思维形式, 正是在“类”的概念上, 黑格尔才确立了他的真理观, 即真理是思想与其自身的符合。

一、真理和正确的区分
符合论真理观为大多数哲学家所赞同, 但黑格尔的符合论不是一般的符合论, 黑格尔断然否认真理的外在标准, 也即真理的经验标准。

“在逻辑学范围内, 我们用不着这类外在的标准和尺度”。

川在真理观上, 完全排斥真理的经验维度实在有些让人诧异, 我们姑且假定, 这与黑格尔的另一个考虑有关。

“按照一个外在的前提, 这前提将会成为判断这一概念正确与否的标准和尺度” , 黑格尔所谓的外在前提其实就是指外在的经验, 值得注意的是, 这里出现了一个与真理有所区别的词汇—“正确”。

也许我们可以设想, 黑格尔的真理观是一个与正确有所区别的观念, 但是, 从人们的健康常识来看, 真理除了正确还能够指什么呢? 的确, 正确也许不是真理的全部内涵, 正如黑格尔在《小逻辑》所举的“真朋友”例子一样。

真朋友, 在黑格尔看来, 指的是朋友的言行态度符合友谊的概念; 真的艺术品, 也是如此。

在这里, 的确, “真”不能用正确的含义涵盖之。

关于真理与正确的差别, 黑格尔曾以政府为例进行说明。

黑格尔认为, 一个不好的政府是一个不“真”的政府, 尽管人们可以对这个不好的政府有正确的观念或表象, 但这个“正确的”观念的内容却是不真的。

在这里, 我们遇到了奇怪的问题, “是正确的, 但不是真的”。

黑格尔对真理和正确的区分的确有点怪异, 但是依照黑格尔的逻辑似乎也能勉强接受。

也许我们可以这样理解, 真理是一个纯粹的思想领域的范畴, 是思想与其自身符合, 因此无需外在的标准; 而正确则是一个经验的范畴, 它有外在的标准。

但是, 黑格尔一旦具体地谈他的真理观的时候, 情况又好像不是如此了。

黑格尔认为, 思想规定本身没有真不真的问题, 只是在具体运用这些思想规定的时候才出现真与不真的问题。

“关于思想规定真不真的间题, 一定是很少出现在一般意识中, 因为思想规定只有应用在一些给与的对象的过程中才获得他们的真理, 因此, 离开这种应用过程, 去问思想规定本身真与不真, 似乎没有意义”。

正如把朋友一词运用到一对不共戴天的仇人身上的时候, 这就不真了。

把真理看成是思想范畴运用是否得当, 就像形式逻辑一样, 如果形式逻辑没学好, 言说之时常犯逻辑错误, 因而称之不真, 似乎也有道理, 但这称之为不“真” , 不如称之为不“正确” , 因为形式逻辑的具体运用显然已经和经验相关。

在谈及自然哲学( 逻辑学)和物理学的关系的时候, 黑格尔也承认物理学也能够认识“类” : “物理学也可教我们认识共性或本质”。

既然, 物理学和逻辑学一样能够为我们提供有关“类”的知识的, 即提供真理, 那么, 物理学和逻辑学一样都是真理的源泉。

但是, 黑格尔又认为, 物理学与自然哲学( 逻辑学)是有区别的, “物理学与自然哲学的区别, 只在于自然哲学能使我们在自然事物里意识到概念的真正形式”。

( 黑格尔认为, 自然哲学是逻辑学的具体运用)这意味着物理学和逻辑学存在着高下之别。

事实也是如此: “逻辑学是使一切学科生气蓬勃的精神, 逻辑学中的思维规定是一些纯粹的精神力量, 这些思维规定就是事物的内在核心”。

有逻辑学, 物理学也将成为僵死的存在。

黑格尔的观点无疑包含着一种混乱, 一方面, 他肯定物理学和逻辑学一样是真理的来源, 另一方面他又认为, 物理学在真理性上低于逻辑学。


格尔力图排除真理中的经验内容, 但是又认为, 纯粹的思想范畴无所谓真与不真, 他承认“类” ( 真理) 也可由物理学等经验科学构成, 但又主张逻辑学在物理学等经验科学之上。

黑格尔的这种混乱导致了不少的笑话。

据说, 青年黑格尔曾满怀信心地在第八个行星发现之后的几天内发表过一篇从逻辑上推论这个行星不存在的论文, 这既是他贬低物理学的一个结果, 也是他真理观上混乱的一个说明。

二、黑格尔的“类”概念
黑格尔逻辑学的一个基本的任务是克服以往逻辑学的形式主义倾向, 而力图把逻辑学改造成为具有具体内容的科学。

因此, 逻辑学研究的任务就不仅仅是思维的逻辑形式, 而且还包括思维的具体内容。

黑格尔所谓的思维的具体内容, 指的是绝对精神, 也即他所说的“实体” , 他认为: “实体是特殊目的的负荷者”它“可以促进和实现这些特殊的目的” ,也即如果处理好了内容逻辑, 那也就处理好了逻辑的形式。

“类”概念, 就是这种逻辑思想的产物。

“类”概念, 在黑格尔那里, 大致有两层含义, 其一, 是作为纯粹的思维形式, 这点有似于康德先天范畴表中的范畴。

诸如“质”、“量”、“度”、“本质”、“现象”、“现实”等等, 只是黑格尔在康德的基础上把这些范畴作了理论上的推衍, 但“类”作为纯粹的思维形式这点并没有多少变化。

正是因为黑格尔把“类”看成是思维形式, 所以他认为, 必须从人们日用而不知的语言里面来寻找这类抽象的思维规定, 并建议儿童从学习文法开始展开逻辑学的学习。

这也可作为黑格尔把“类”作为纯粹的思维形式的见证。

其二, “类”作为事物的共性和本质。

在这个意义上, “类”不可作为事物的简单的共同点或类似性来理解, 在这里, “类”与柏拉图的理念是一致的, 在柏拉图那里, 理念不仅是世界的本质, 而且是世界的动力和范型。

黑格尔也不例外。

黑格尔的“类”有以下几个特点。

( 一) 常住不变的“类”
黑格尔的“类”是对思维的形式规律与事物的本质的抽象, 是纯粹的思维。

“类”作为纯粹的思维形式, 是人们思考和言谈所遵循的形式标准, 尽管人们在日常的言谈中未必意识到言谈所依据的形式标准, 但是这种日用而不知的形式标准仍然是存在的,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 黑格尔才说, 熟知未必真知。

事实上, 思维的形式规律只有经过思维的抽象才能够提取出来, 形式逻辑探讨的就是作为纯粹思维形式的“类”。

黑格尔认为, 思维的形式规律是常住不变的。

形式逻辑的思维规律至亚里士多德发现以来, 至今没有多少变化,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 康德把这些纯粹的思维形式看作是先天的。

黑格尔的“类”作为纯粹的思维形式而言, 自然也和康德差不多。

就“类”作为事物的本质而言, 黑格尔认为, “类”是存在于特殊性之中的普遍性, 是事物的共性和本质, 是事物中常住不变的东西。

“个体生灭无常, 而类是其中持续存在的东西, 而且重现在每一个体中。

”类作为事物的本质只有通过反思才能获得, 正如星球运行的规律并不是写在天上一样, 反思作用就是“去寻求那固定的、常住的、自身规定的、统摄特殊的普遍原则。

这种普遍原则就是事物的真理”。

在这里, “类”和真理是等同的, 其实 ,依照黑格尔的观点, “类’,( 真理)作为纯粹的思维, 是一种独立自存的东西, 不是我们从自然事物中抽象出所谓的“类’,( 真理 ), 而是因为“类” (真理) 外化于自然界中, 自然才成为我们窥见“类” ( 真理) 载体和工具。

自然只是我们窥见真理的内在本性的载体和工具而已,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 黑格尔才说, “任何事物莫不有一个常住的内在本性和一外在的定在。


(二)作为价值的“类”
值得注意的是, 黑格尔的“类” , 作为事物的本质是具有价值意义的, 从黑格尔关于
一个坏政府的正确的, 但是不真的观念可以确认这一点。

在黑格尔那里, “真”不仅仅是正确, 而且还有价值的意味。

事实上, 黑格尔也正是按照概念的价值高低而将其组成一个概念的金字塔, 绝对精神或上帝就位于金字塔的塔尖, 其中任何一个概念都是通向塔尖的阶梯。

黑格尔认为, 凡物都有其概念, 但一切有限事物都因其与概念不相符合而必然走向毁灭, 而“类”就是个别事物经历成毁之后保留下来的东西, 正如他所言“通过个别动物的
死亡, 类便从其个别性里解脱出来”。

在黑格尔那里, “类”就是个别事物所趋就, 但又不完全与之符合的概念, “类”比具体事物更具实在性、真理性, 居于塔尖的上帝则是最具实在性的概念, “唯有上帝才是概念与实在的真正符合”, 也只有上帝才是真正的真理—绝对精神。

( 三)作为范型的“类”
黑格尔的“类”作为更具实在性的价值, 还是现实事物的范型和导引。

就类作为纯粹的思维形式而言, 它是正确思维、言谈所必需遵从的形式规律。

很显然, 如果不依思维的形式规律来思考或者演说, 就会陷人黑格尔所说的不“真” , 类作为纯粹的思维形式对思维和言谈的规范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值得注意的是, 黑格尔的“类”作为事物的本质和概念, 对现实也起着规范作用, 它不但是判断现实事物真假的尺度, 而且还是现实事物的目标指向。

正如友谊既是判断两人关系是否够得上朋友的关系的称呼, 也是现实中人们的友情关系所努力趋向的目标。

在黑格尔那里, “类”与具体事物的关系, 有似于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关系, “类”作为必然性不但是事物中的长存不变者, 而且对各种偶然存在的具体事物起着一种规律作用。

正如, 任何具体事物都要服从力学规律一样, “类”就是现实事物的力学规律。

“类”作为本质, 和柏拉图的理念相近。

柏拉图的理念不但是现实事物趋向的目标, 而且也是现实事物的范型。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 黑格尔才认为, 真理不是理念(观念) 符合现实(正确意义上的) , 而是现实符合理念。

三、意识形态批判“ : 类”与生活形式
不管黑格尔把“类”看成是什么东西, 在黑格尔那里, “类”无非是一个经过思维抽象所抽象出来的“纯思” (纯粹的思维形式) 。

“类”就其实质而言只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概念和范畴。

但是, 这些本来普通的概念和范畴经过黑格尔的思维抽象就如同魔术一般变成了思维的规律和世界的本质。

对此, 马克思曾有深刻的批评。

马克思在《神圣家族》中, 对鲍威尔派的“思辨构成的秘密”进行过揭露, 这个批评同样也适用于黑格尔。

“如果我从现实的苹果、梨、草毒、扁桃中得出‘果实’这个一般的观念, 如果再进一步想象我从现实的果实中得到的“果实”〔《id e F nj c ht 》]这个抽象观念就是存在于我身外的一种本质, 而且是梨、苹果等等的真正的本质, 那末我就宣布(用思辨的话说) ‘果实’是梨、苹果、扁桃等等的‘实体’”。

川马克思认为, “果实”这个抽象概念原本是从苹果、梨、扁桃等物体中抽象出来的类概念, 这个“类”概念事实上只是人们想象出来的关于此类事物的本质。

但在黑格尔那里这种想象出来的关于事物的本质反过来却成了此类事物的实体, 成了现实事物的规范。

不是事物决定观念, 而是相反, 从事物中抽象出来的观念决定事物。

这种思想是黑格尔真理观念的基础: 真理不是观念符合事物, 而是事物符合观念。

马克思把“类”或者说“概念”的形成归结于主体的思维的抽象, 或者说主体的想象能力。

主体的这种想象能力是有他的现实生活条件的, 这种想象的能力以及想象的结果都是随生活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

马克思在思考各国走向社会主义的具体的道路的时候就表达过这种想法, “他一定要把我关于欧洲资本主义起源的历史概述彻底变成一般发展道路的历史哲学理论, 一切民族, 不管他们所处的历史环境如何, 都注定要走这条道路。

……我要请他原谅。

他这样做, 会给我过多的荣誉, 同时也会给我过多的耻辱。

”图这句话同样适用于黑格尔。


是黑格尔与马克思截然不同, 黑格尔从东方开始编造了一套自由意识的进展史, 整个人类历史只是成了黑格尔自由意识进展的丰富插图和完美例证。

很显然, 这样的历史作为神话和寓言要比作为真理会更有意义的多。

“类”作为概念, 作为意识, 有它的现实根源。

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批判正是唤醒一条由概念回归现实生活的道路。

在马克思看来, 意识形态没有历史。

意识形态在本质上没有自己的独立性, 没有自己的独立的发展。

概念的发展和变化只是现实生活世界发展和变化的表现, “无论是思想或者语言, 都不能独自组成独立的王国, 他们只是现实生活的表现”。

正如大卫·莫里所言, 在马克思那里, “所有的意识都是以某种方式和在某种程度上由物质生活条件所形成或决定, ……所有的意识都在某种程度上适合于现实, 现实是他们的最终来源。

”阁如果说, 黑格尔描述的是精神从天上降到地下的过程, 那么马克思则描述的是精神从地下上升到天上的过程。

既然, “类”或者说概念和范畴有它的尘世基础, 那么概念也就必然有它的经验意义, 那种完全排除概念的经验成分的所谓的纯粹的思维形式, 或者说先验的真理也就根本不存在了。

同样, 事物的先验的类本质也就无处藏身了。

在这里, 维特根斯坦和马克思表现出惊人的相似。

他们都把概念, 真理、本质与人们的具体生活联系起来思考。

维特根斯坦就把言辞的意义和语言游戏联系起来, 维特根斯坦认为, 虽然我们用同一个词(黑格尔意义上的“类” )来标志一些事物, 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些事物有着共同的本质, 事实上, 这个词的意义存在于我们对这个词的具体使用当中, 在不同的场合, 这个词的含义并不一样, 在其中并不蕴含什么不变的本质, 事物之所以能有同一个词来表示, 只是因为他们存在着家族相似。

言辞的使用只是语言游戏的一部分, “语言的述说乃是一种活动, 或是一种生活形式的一个部分”。

维特根斯坦把语言看成是生活形式的一部分, 也就否认了语言的独立自足的意义, 从而语言和马克思的意识形态取得了一
致性。

而黑格尔的“类’,( 概念 ), 恰恰否认了和生活形式的关联, 而成了一种先验的、自足的意识形态。

四、黑格尔真理观的局限
黑格尔在探讨真理问题的时候, 曾对知性思维和理性思维进行了细致的区分, “我们必须把有限的、单纯理智的思维与无限的理性的思维区别开。

凡是直接的个别得来的思维规定, 都是有限的规定。

但真理本身是无限的, 它是不能用有限的范畴所能表达并带人意识的。

”黑格尔认为, 知性思维是一种有限的思维规定, 这种思维规定通过谓词来表达外在的事物, 这种思维方式是附带有经验内容的, 因此, 不适合表达无限之物, 不适合表达真理, (在黑格尔看来, 有限事物都会灭亡, 都是不真实的。

) “这些谓词都是有限制的知性概念, 只能表示一种限制, 而不能表达真理。

……因为用来称谓对象的规定或谓词, 乃是我自己的现成的表象, 只是外在地加给那个对象罢了”。

而要得到真知, 则必须让对象自己去规定自己, 不可从外面附加规定给它。

因此, 真理只能通过纯粹思维自身的旋转才能得到说明, 这种思维, 在黑格尔看来就是理性思维。

“但是思维却是自己在自己本身之内, 自己与自己本身相关联, 并且以自己本身为对象。

”正是这种摆脱了经验的纯粹的我思才是把握真理的思维形式。

但是黑格尔这里存在一个重大的逻辑跳跃, 思维如何从经验的知性思维过渡到纯粹的我思? 这种过渡的根据和可能何在? 如果, 真理只是以纯粹的我思为内容, 那经验科学或者说自然科学的真理性何在? 或者说, 如果真理只是存在于无限世界, 那么有限世界的真理性何在?
黑格尔似乎解决了上述的矛盾。

他把自然看成是精神的异化, “自然界是自我异化的精神。

精神在自然界里一味开怀嬉戏, 是一位放荡不羁的酒神。

在自然界里隐藏着概念的统一性”。

既然, 自然只是精神的另一种样式, 那么很显然, 可以从纯粹的思维当中推论出自然的真理, 而且上帝是精神和自然符合一致的保证。

“上帝的启示有两种, 一为自然, 一为精神, 上帝的这两个形态是他的庙堂, 他充满两者, 他呈现在两者之中”。

川上帝这个神秘的观念为排除经验的真理观提供了思想基础。

海德格尔在《论真理的本质》中追溯了符合论真理观的理
论起源。

符合论真理观的最切近的理论起源是基督教的上帝创世教义, 上帝按照其观念创造人和万物, 在基督教信仰的背景下, 物与知的符合并不理解为“对象符合我们的知识” , 而理解为受造物符合上帝的观念, 黑格尔的符合论就是这种符合论。

无疑, 这种诉诸上帝的解决办法只是思想无能的表现。

“从逻辑学到自然哲学的这整个过度, ……如此难以达到、因而由他作了如此牵强附会的描述”阁。

既然可以从纯粹的我思推论出自然的真理, 那么经验性的自然科学有没有存在的必要? 当然, 黑格尔并不会因为否认知性思维而彻底否认自然科学, 他还是承认自然科学的用处的, “物理学( 指自然哲学) 和自然科学并不是象知觉和思维那样相互区别的, 而是仅仅通过思维的方式和方法相互区别。

它们两者都是对自然界思维的认识”。

图但是, 自然哲学是对潜藏在自然中的精神的自觉的意识, 而自然科学或许揭示了精神在自然中的存在, 但这种意识并非自觉的, 因此, 它不能将潜藏于自然中的思想结合成一个整体来认识, 而只能是以一种零碎的方式存在。

黑格尔撰写自然哲学的目的就是要将自然中的精神结合为一个有机整体。

因此, 在黑格尔看来, 自然科学由于缺乏理论的自觉, 势必要接受自然哲学的指导。

这种观念成就了“哲学对自然科学有指导作用”这种有害的观念的来源。

黑格尔也的确想用哲学来指导自然科学的研究, 但这种指导闹了很多笑话。

青年黑格尔曾在第八个行星发现之后几天发表一篇论文, 从头有七窍等这一类从纯粹的概念思维引出的论据来证明天上也只会有七个行星, 并对天文学家寻找第八个行星的行动大加冷嘲热讽。

事实上, 黑格尔从所谓的纯思或者说理性来寻求自然中的精神, 其结果只是把自然装进他所抽象出来的统一的概念框架。

这种统一的概念框架事实上只是成了科学发展的镣铐和枷锁, 海德格尔就强调了科学的进展和概念的修正与演进的一致性。

“真正的科学‘运动’是通过修正基本概念的方式发生的。

”图而黑格尔的概念作为纯粹的思维抽象不但是不可更改的, 而且还是自然界的“真理” , 不是概念符合自然, 相反, 是自然符合概念。

这种荒谬的符合论事实上只会限制自然科学的发展。

自然科学家对于黑格尔所建构的自然哲学体系的态度也许是对黑格尔真理观的一个最好评述。

在科学家那里, 黑格尔有关自然科学的论述往往成了人们的笑柄, 甚至黑格尔哲学中真正富有意义的成果也受到连累, 而被人们弃之不顾, 这一切不能说和黑格尔的真理观没有关系。

参考文献
(1) 尔. 小逻辑[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85.85.84.84.84.73.84.80.75.76.84.86.
86.96.98.97.
(2) 思恩格斯全集(第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57.71 .
(3) 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 卷) [M ].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63.130 .
(4) 格斯全集(第3 卷) ( M ) . 北京: 人民出版社,1960.525.
(5)DavidMrriee,philosophy,science and ideology in political thought. New York:St.Martin’s press 1996.35
(6)维特根斯坦. 哲学研究(M 〕.北京: 商务印书馆2005.17 .
(7)黑格尔. 自然哲学( M 〕. 北京: 商务印书馆200.21.18.4.
(8)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2卷)北京:商务人民出版社1979.178,
(9)格尔. 存在与时间(M).北京:三联书店2006.1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