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旗舰人物——穆青
穆青(1921年3月15日—2003年10月11日),出生于安徽蚌埠,原名穆亚才,回族,籍贯河南。中国著名新闻记者、摄影家。1937年底在山西临汾参加八路军,1938年到八路军一二○师做宣传工作,1939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0年7月至1942年8月在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学习。1942年8月进入中共中央机关报《解放日报》从事新闻工作。抗战胜利后,任《东北日报》采访部主任。平津战役后,作为新华社特派记者,随第四野战军渡江南下采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任新华社上海分社社长、新华社副社长兼国内部主任。1966年初,与冯健、周原合作采写的长篇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
粉碎“四人帮”后,先后任新华社党的核心小组副组长、党组副书记、副社长兼总编辑等职。1982年4月起任新华社社长、党组书记。1992年底卸任。是中共第十二届中央委员、十三届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生前曾任中国记协名誉主席、中国新闻摄影学会名誉会长。
新闻代表作还有《雁翎队》、《为了周总理的嘱托》等。
出版的作品集有《南征散记》、《穆青散文选》、《彩色的世界》、《新闻散论》、《十个共产党员》等。从上个世纪80年代起,业余时间从事摄影创作,已出版的摄影集有《九寨沟》、《穆青黄山摄影集》等。他被誉为“中国当代新闻界的旗舰人物、‘三贴近’的典范”。
穆青的每一篇报道几乎都成为中国新闻界的范文。他贡献于他所生活的时代,同时也无可逃遁地为时代规约。他的新闻作品、新闻主张和新闻实践,均为20世纪中国新闻史不可或缺的篇章。
战场从来就不缺新闻,但血与火会阻隔新闻的传播;只有那些渴求真相的记者,才会将自己变成战争的一部分,带给人们最切身的感受。抗战时期,许多这样的记者,或在子弹纷飞的战壕边匆匆记录,或与满身硝烟的战士倾心交谈;他们带来战场的真相,鼓舞同胞拿起枪,甚至为军民普及具体战术和战略思想。
穆青的《雁翎队》就是其中一篇。它最初发表在1943年8月22日的延安《解放日报》上。再次重温这篇文章,历史场景早已不同,但一个记者对于新闻事实的思索和着力,仍然值得后人探究。
抗战期间,每天都可能有战斗发生,大大小小的战役,千千万万的军民,记者应该抓取怎样的场景,提炼怎样主题,才能迅速“俘虏”受众的心?毫无疑问,它应该与战争胜负有关,与广大民众息息相关,那就是在战场上不断获得胜利的游击战争。
穆青选择游击战素材作为报道切入口,表现出他对形势的把握能力和洞察力。当时,国民党在正面战场的节节溃败,领地不断失守。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在大江南北开辟了多个抗日根据地,牵制住日寇的侵华进程,大量消耗了日寇的人力、物力和士气。1:10的人员伤亡比例是游击战中敌我力量消耗的典型数据。
在事实面前,游击战的作用越来越被广泛接受。武汉失守后,蒋介石在湖南衡山召开军事会议,认同毛泽东提出的游击战争思想,提出了“游击战重于正规战”的作战原则,还在会后举办了游击干部训练班,请八路军参谋长叶剑英和数
位八路军高级干部亲自授课。当时的美国驻华参赞卡尔逊还当面向毛泽东讨教游击战思想,并说服罗斯福总统建立一支游击部队,在太平洋战争中予日寇以重创,成为美军著名的二战将领。
在全国乃至国际都迫切地想认识游击战争时,既是记者又是八路军战士的穆青敏锐地认识到这一点,选取了雁翎队这支著名的游击队作为报道对象。这支水上队伍的故事就成了影响着中国历史进程的游击战争的典型缩影。
描写白洋淀的游击队打日寇的文章,有两篇最为著名,一篇是《雁翎队》,还有一篇是孙犁的《荷花淀》。一篇是通讯,一篇是小说。
孙犁的《荷花淀》擅长刻画细致的心理,将游击队员的自信和家属既担忧又自豪的情绪不动声色地点染出来,给追求人民解放的游击战披上一层圣洁的色彩。与《荷花淀》不同,《雁翎队》多是场面描写,详细叙述了游击队员们日常怎么作战,遇到鬼子扫荡又是怎么作战,怎么配合大部队的运动战等等,字里行间透出军人的豪情和机敏。
两篇文章的迥异风格,正体现了新闻与小说的不同。小说要的是读者情感升华,而新闻更强调实用性,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获得有用信息,最好看完就能派上用场。所以,穆青侧重于场面渲染和过程描写,既传播了游击战的功用和效果,鼓舞了中国抗日斗争的士气,还向百姓传授了如何组织游击队。首先是组织。在“为着咱们的白洋淀,也为着咱们的大雁和鱼虾……”的誓言声里,共产党人殷金芬把原本只是自发与鬼子斗争的渔户和猎人组织起来,有严明的纪律、有明确的目的、有周密的计划。有了组织的百姓不再是散沙,而是“射向敌人的飞箭”。穆青深知组织民众的重要性,所以在开篇就用事实提醒大家,游击队不是想怎么打就怎么打,同样需要遵循战争规律。在文章的末尾,穆青再次提到“在八路军的直接帮助下,雁翎队开始变成一支更加有组织的队伍”。其次写游击规律。刘伯承曾说:“游击,游就是走,击就是打。游而不击是逃跑主义;击而不游是硬碰主义、冒险主义。”穆青写道:“他们依仗着惊人的水性和准确的射击,依仗着水藻和芦苇的保护,三三两两驾着行驶如飞的雁翎船,到处分散活动,袭击敌人。”形象地点出游击战的基本特征,就是在机动、灵活的状态与敌人周旋,不急于同敌人硬拼,而是找到敌人弱点后痛击之。关键是利用我熟悉的风土人情、地形地貌,出其不意地歼灭敌人。
在《雁翎队》中,穆青还用雁翎队的传奇经历来阐释伏击战,反扫荡,配合作战等等战法,需要注意的地方,基本战术技巧,如何利用地形,有哪些原则……毛泽东同志曾经为红军写过一副对联:“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游击战里操胜算;大步进退,诱敌深入,集中兵力,各个击破,运动战中歼敌人。” 而穆青笔下的雁翎队在这百余里荷花淀中的纵横捭阖,就是这副对联的最好注脚。许多普通百姓和新兵,正是通过这些抗战通讯,更深刻地理解了战争规律。
穆青不光能抓住大部分人都关心的题材,从容地表现出来,还能不露声色地把观点和判断融于文内。
穆青在《雁翎队》中指出“四、五年来,我们勇敢的雁翎队的弟兄们,就是这样灵活地与敌人战斗着,而且一直坚持到今天。”认清自身形势,才能作出正确判断。穆青没有盲目夸大和迷信战争形式,哪类形式都只是在当时条件下的选择,审时度势的新闻才不会被事件牵着鼻子走。游击战的成功,除了掌握形势和战术技能外,更为重要的是,得到老百姓的支持,打人民战争。蒋介石没有认识到这些,培训了游击队伍放在敌后,因为不依靠群众、官兵不同心同德,结果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