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物理与生活现象的联系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初中物理与生活现象的联系
桃江连河冲中学——王伯秋
内容摘要:初中学习是孩子们建立知识体系的关键时期,对以后的学习有着深远影响。

中学物理可以从生活现象中开展教学,发现物理、并通过老师的引导了解现象的本质、学以致用联系实际。

关键词: 生活现象、引导、探究
随着时代前进节奏的加快,以及人们思想的巨大变动,因此教学改革成了关键。

传统教学有着诸多的弊端,那么,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如何与我们的生活联系起来,又应该采取什么具体的策略呢?
我将结合我的教学实践从以下几方面来论述我对其理解:从生活现象中发现物理、通过老师的引导了解现象的本质、学以致用联系实际。

一、从生活现象中发现物理
在我们生活的环境中一草一木都有着他们的规律,牛顿当年因为苹果落地而发现了地球引力,当然我只是用简单的语言陈述复杂的事实,我所强调的是“关注生活”。

初中阶段的孩子,正慢慢建立自己的“三维世界”,他们这一年龄阶段根据皮亚杰的认知理论发展阶段论来说,11岁之后处于形式运算阶段,能够进行相当抽象、系统的思维活动[1],如自己的知识结构、为人处事的方式以及性格。

而重中之重就是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因为只有发现了问题,才能去解决问题,比如我们所熟知的:刮
风、下雨、下雪。

可是为什么会这样,很多孩子都不会去想这个问题,或者爸妈会告诉孩子说因为天冷的就下雨下雪的。

一句简单的“天冷”就让孩子们停止了继续思考,从而将这一现象当做常识记住。

从事教师工作这么多年我发现大多数孩子都是采用被动式的学习方式。

例如在学习“生活用电’这一章,利用让学生看一些相关事例,如有人用湿毛巾擦拭未断电的电器;下雨天在树下躲雨;人接触高压电线从而导致触电受伤或是死亡,或为什么晚上脱毛衣的时候我们可以看到星星点点的“火花”?为什么小鸟在高压电路上排成一排却安然无恙?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产生疑问,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创设物理问题情境是物理探究教学的良好开端。

首先我们要知道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了解我们所生活的世界——充满规律的世界。

从生活的点滴入手,带领孩子从熟知的环境中探寻未知,这是学习与生活的一个很好的结合点,同学们经过这么一反思,以引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探求问题的兴趣;与此同时要能使他们积极主动地自行探索,自行解决问题,获得知识。

这样一来不仅降低了难度,从而将抽象的知识立体化、形象化。

在教学中要寓教于生活提出富于启发性的问题,捕捉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兴奋点,逐步地让孩子们去主动学习。

二、通过老师的引导了解现象的本质
许多现象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难以理解,比如“鬼火”、“电闪雷鸣”等等,孩子从小就是被大人给唬大的,又比如小孩晚上闹的时候就说,山上有只老虎专吃不听话的孩子。

呀,一说孩子的泪就给吓回去了,
甚至于孩子还没见过老虎就被那几个可怕的字眼给吓住了。

言语描述的是一个未知的空间,就是因为“未知”,人才会害怕,如果人们知道电闪雷鸣就是两种带异种电荷的云层相撞才产生的一种自然现象,并不是天公发怒,那么事情就变得可以理解。

从中我深感语言的重要性,谁又能告诉我们平日所教的知识,是不是用来“唬”学生的?为何是“唬”,在以往的教学中,都是老师一个人说,老师说什么就是什么,真实性不得而知。

并因此而停止思维。

如今我们要改变这样的教学模式,让事实来得出我们的结论,而不是由结论来导出现象。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我们应该给学生提供一定的信息,让学生依据信息,广开思路,充分想象,为达到某一目标寻找出尽可能多的解决问题的思路或方法[2]。

例如:在学习《温度》一节时,我们的目的是要求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去形成温度的概念,并说明温度计是测量温度的科学工具,而不能全凭自己的感觉。

所以设计了如下实验:
1、先给学生准备冷、温、热三杯冷热不同的水,学生可以
先将左右两手的手指同时伸进装有冷和热的水杯中并说
出自己的感受;
2、再将手指同时伸进中间的温水杯中,两手指的感觉是原
来放进冷水杯的觉得较热,原来放进热水杯的觉得较冷。

3、这种对同一温度的物体产生不同感受说明了人的感觉往
往是不准确和不可靠的,还需要用温度计这种科学工具
来进行测定。

这里准备装有三种不同温度水的实验材料是很必要的,那么老师的这种引导是很关键的。

物理是一门实验性的学科,所以老师更多的是引导学生进行试验。

教师要为学生的实践创造条件,提供相关的材料,即在使用时能揭示自然现象之间某种关系的材料。

教师应根据学习内容的需要,研究材料的特点,并从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上去安排材料。

让每个学生通过动手和各种感官去认识和了解他们之间的关系。

凡是学生可以自备的材料,教师应让学生自备。

因为学生身边的材料能使他们觉得亲切而不陌生,使他们感到科学并不是那么遥不可及。

三、学以致用,联系实际
有人对我国小学生课堂言语交往行为进行了调查,学生在课堂中回答教师提问的行为次数在学生课堂交往行为总次数中占93.8%,而学生提问、异议及其他类行为的比重微乎其微,分别占1.7%、2.7%与1.8%[3]。

再看看我们中学课堂,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越发沉默,老师提出一个问题,不是积极举手发言,而是等着老师“自圆其说”。

逐渐人为地将知识脱离实际。

已有的知识也退化,又成了更神奇的东西。

课堂上学生感觉到自由和轻松是开展探究教学的两个重要条件。

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努力营造一个活跃、快乐、认真、有序的良好氛围,引导学生大胆的提出问题。

教师必须用自己的语言去影响学生,认真倾听他们的意见,尤其是不同的意见,
使他们真实地感受到老师是他们的朋友,相互间可以讨论,甚至争论,而没有距离感、畏惧感。

充分的将知识融入生活中,熟练掌握生活的规律,试着用所学的到去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困难。

如果暂时不能解决,那么带着疑惑去学习,这样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学习效果更是不言而喻。

学习本身是为了更真实地生活。

[1]彭小虎.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2007.2
[2]许国梁 .中学物理教学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5
[3]吴康宁.课堂教学的社会性研究[J].教学研究,1997(2):18-2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