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积极老龄化水平测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积极老龄化水平测度

老龄化问题一直是学术界的研究热点。积极老龄化以其全面、综合和均衡理念受到越来越多的国家、政府以及社会团体的认同。国际积极老龄化已经初步建立起积极老龄化的研究框架,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以欧盟积极老龄化指数测度为代表的定量研究也处于蓬勃发展态势。国内对于积极老龄化在理论探索上取得一定的成果,但缺乏系统性整合,且已有研究以定性研究为主,定量研究集中在对具体省份、城市的小范围研究,缺乏对不同省份的对比研究,也缺乏一套完整的

积极老龄化测量工具。本文首先对积极老龄化的发展历程进行梳理,比较了国际和国内积极老龄化研究内容。其次,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总结了积极老龄化一般影响因素和独特的文化因素,攫取东亚文化最具代表性的代际支持作为自变量,运用IV-Probit模型实证检验了代际支持对积极老龄化的正向影响。第三,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以欧盟积极老龄化指标体系为参照,从就业,社会参与,独立、健康、安全生活,积极老龄化环境和能力四个领域建立中国积极老龄化指标体系。运用CHARLS数据对中国东、中、西三个地区及28个省份积极老龄化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并依据城乡、性别以及年龄将老年人划分为不同群体测度并评价其积极老龄化发展现状。结果显示中国区域间积极老龄化发展不平衡,呈现出东高西低的态势;农村积极老龄化总体水平

及其在四个领域的表现均低于城市,其中就业水平差距最为明显;男

性和女性在独立、健康、安全生活和积极老龄化环境和能力两个领域基本持平,但在传统社会角色和家庭分工背景下,男性老龄人口就业

水平远高于女性,而且差距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被拉大。最后,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东部地区应促进老年人全方位的社会参与,丰富老年人的物质和精神生活。中部地区应整合区域资源,满足老年人就业需求并提高老年人潜能。西部地区应关注老年人的生存条件,完善社会支持体系,发展城乡社区养老服务。全方位提高农村积极老龄化水平,完善农村高龄群体生活保障。缩小老龄人口就业性别差距,关注高龄女性的健康和经济状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